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论文范文

2023-09-23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2014年以来,重庆能源集团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新常态,推进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保持了企业平稳发展。

适应新常态,下决心“去产能”

2013年开始,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煤炭企业经营形势愈加严峻。通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煤炭行业供给严重过剩,环境对煤炭消费制约增强,而集团旗下大部分煤矿资源禀赋差、质量差、生产效率低,亏损严重,不能适应未来市场需求,不及早去除低效、无效产能,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基于这一判断,2014年初,我们下定决心,淘汰煤炭资源禀赋差、安全生产无保障、扭亏无望的煤矿,减人增效,遏制持续下滑的煤炭经营形势。经过多次论证,我们制定了《煤炭企业2015-2017年脱困转型方案》,确定了第一轮关闭17个煤矿和5个电厂的计划,得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并于2015年3月获得市政府批准实施。针对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集团研究制定了《时间节点方案》、《人员分流安置方案》、《资产处置方案》、《资金保障方案》、《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安全工作方案》、《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稳定工作方案》、《宣传工作方案》、《民主程序方案》等10个实施子方案。

为做好去产能工作集团及矿业公司分别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齐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宣传稳定、职工安置、安全督导、资产处置和资金保障、职代会程序指导、纪律监督七个专项工作组,确定矿业公司为工作主体,集团公司1名领导负责一个矿业公司,对去产能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和协调。各矿业公司按照集团公司确定的去产能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措施、节点任务和责任人,细化实施方案,及风险评估和防控预案,落实到每项工作中,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职工安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做好职工安置,我们提出“三坚持”,分别是:

坚持宣传引导和政策解答,通过沟通协调赢得共识。宣传引导注重“四性”:即煤矿关闭的必要性、执行政策的合法性、安置方案的公平性、职工安置信息的公开性。政策解答要求“四讲清”:讲清分流安置的范围、方式、步骤,讲清下岗再就业的渠道,讲清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和奖励标准,讲清失业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有关政策。通过宣传形势和政策解答,吸纳职工合理意见,打消了职工顾虑,减轻了下岗安置阻力。

坚持依法依规和以人为本,通过民主参与体现公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会、职代会在去产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按“四步法”严格履行民主程序:第一步细化方案。“一矿一策”细化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尽量让职工有多种安置选择。第二步逐一谈心。采取“一对一”、“多对一”形式,切实做好职工代表对职工安置方案的宣传解释工作。第三步分析评估。评估方案,对职工代表存在的疑虑问题,落实人员“一对一”做工作化解,适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步投票表决。公开透明对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进行表决,为去产能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群众基础。

坚持“温暖与改革同行”,对困难职工帮扶兜底。用十项硬措施分类进行重点帮扶,对关闭退出矿井困难职工,工会统一纳入到帮扶体系中,切实兜牢困难职工的生活底线。坚持耐心疏导和精心服务,通过包干负责保证稳定。采取专班负责、专人包干,定期开展影响稳定因素摸排、梳理和评估,制定预案和模拟演练,确保矿区稳定。

截至2016年6月底,重庆能源集团已关闭8个煤矿,停产、停建10个煤矿,减少产能542万吨,煤炭企业用工比2014年初减少2.1万人。

抓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

转型升级实现脱困发展,既是加快培育新动能、保持企业活力的现实要求,也是筹集关闭煤矿资金、拓展人员安置渠道的重要手段。

改造升级存续煤矿,推行煤矿“四化”建设。对存续煤矿从解决工效低、安全无保障、盈利能力弱为目标,实施“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专业化”建设,近年来,煤矿“四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原煤人均工效达到2吨/工,比2014年初提升33%。

抓好煤炭产业链延伸,加快实施重点项目。与新加坡胜科公司合作,新建安稳二期2×66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将于年内并网发电。积极推进煤层气抽采、煤炭地下气化等煤炭清洁利用项目,中梁山公司煤炭原地气化第一口科学试验井已于2016年7月8日点火成功,天府公司第一口试验井计划于2017年上半年建成。

寻求转型,填补煤炭产业退出空白。为解决煤炭产业退出后的“空心化”,我们充分利用人才优势,组织销售经营人才,组建了进出口贸易公司,开展市场有需求的生活消费商品贸易,从能源生产供给体系转向生活消费体系,加大生活畅销商品进出口贸易,咖啡贸易额上半年达到3亿美元,全年预计达到6亿美元。中梁山矿业公司煤矿退出后,转向咖啡豆深加工产业,正在筹建10000吨咖啡加工产业园。集团与云南宏天实业公司等九家企业发起成立了咖啡交易中心,咖啡交易中心于6月16日正式开业,形成咖啡收储、加工、交易和进出口贸易的全产业链。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庆能源集团上下对化解过剩产能的认识更加统一,脱困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煤炭企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在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全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原煤全员工效增长了11%,原煤制造成本下降了18%。截至6月30日,全集团连续25个月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连续安全生产232天,创造了安全生产历史最长周期,去产能、调结构初见成效。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一、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内部岗位不足, 难以再安置职工。

企业此前已经关停了多对矿井, 安置了关闭矿井的部分职工, 二、三线岗位人员基本饱和, 内部继续安置职工的能力有限, 难以实现关闭矿井职工在企业内部二次就业。

(二) 失业风险加大, 职工群体较复杂。

三对矿井共有职工2533人, 如果操作不慎, 职工将全部成为失业人员;企业用工类别多样, 既有合同制工人, 又有农民轮换工, 加大了安置的难度;职工整体文化层次低, 技能单一, 培训难度大, 转岗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差。

(三) 留恋国企身份, 再就业热情不高。

职工长期在矿山工作, 安于现状, 面对挑战小, 大多数人留恋国有企业职工身份, 不愿意到外部企业寻求工作, 缺少出去闯的拼劲;即便企业给予联系的外部单位, 职工转岗后也是容易出现再次离职。

(四) 劳动纠纷增多, 极易诱发成上访。

由于煤矿行业特点, 在社会保险法出台前, 依据《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 (国务院87号令) , 招用了一大批农民轮换工从事井下采掘工作。实行回乡生产补助金制度, 解决了农民轮换工期间的养老保险问题。这部分职工在化解过剩产能时要求补缴社会保险, 未能满足职工诉求时, 职工会报团上访。部分工伤职工目标过高, 远远超过法律规定范围, 有的职工还利用其它途径对企业进行施压。

二、完善工作机制, 建设职工安置长效机制

(一)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 行政为主体, 党政工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成立以公司董事长为组长, 党委书记、总经理为副组长, 公司其他班子成员、关闭矿井的矿长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职工安置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制订, 落实职工分流安置, 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统一部署, 统筹安排, 按时推进。

(二) 完善奖励补偿机制。

坚持合理利用中央化解过剩产能专项资金与企业自行筹措资金相结合, 确保化解过剩产能所需费用发放和拨付及时到位, 在企业内部退养待遇保障、经济补偿金发放、留守人员费用、欠缴社会保险补缴等方面实现资金充裕。

(三) 构建协商谈判机制。

加大化解产能关闭矿井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学法用法能力。与安置职工协商谈判, 坚持依法依规, 增强协商谈判实效。引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 倾听安置职工呼声, 反映安置职工意愿, 帮助安置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企业与职工形成合力, 齐心协力落实职工安置。

三、以人为本, 职工安置的对策研究

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 妥善安置企业职工并保障其利益是核心问题;职工满意不满意, 答应不答应, 是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坚持以职工为中心, 尊重职工个人意愿和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稳定的关系, 加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从企业内部退养、分流安置、解除劳动关系、创新创业、培训提升等方面着手, 扎实推动职工安置工作。

(一) 内部着眼, 推进企业内部退养。

明确企业内部退养划线年龄, 坚决贯彻落实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精神, 对公司企业内部退养年龄进行适当调整, 即:凡男性职工年龄达50周岁、女性年龄达40周岁 (原为国家正式干部身份或中层管理人员的女性年龄达45周岁) 的在岗职工应退出工作岗位, 实行企业内部退养, 按月领取退养待遇, 符合退休条件时由企业办理退休手续。将一大批长期服务矿山工作, 年龄较大的职工进行企业内部离岗休养安置, 确保职工队伍安定。

(二) 重视分流, 推进内部安置职工。

在职工安置前未雨绸缪, 提前了解掌握公司其他单位的岗位空缺情况, 腾出“库容”等待关闭矿井分流人员入驻, 根据岗位需求和个人适配度调剂上岗。创新人员分流安置方式, 兼顾岗位余缺与职工诉求平衡, 采取先上岗后择岗的分流办法, 逐步解决职工分流问题。有意愿分流的职工, 第一时间得到安置, 缩短关闭矿井人员停工待岗时间。化解过剩产能矿井职工年龄达不到企业内部退养条件, 又年老体弱的, 尽量安排在本单位留守。

(三) 依法依规, 推进劳动关系终止。

做好国家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宣传, 力求取得职工的理解与支持, 对劳动合同期满的职工予以终止劳动合同, 给予补缴社会保险。解除劳动关系的对象为:一是个人原因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二是个人原因不服从公司调配, 未在规定时间内到新单位报到的;三是其他需要解除劳动关系的。

1. 经济补偿金发放标准。

与企业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 按职工实际连续工作年限计算经济补偿金, 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工龄不满六个月的, 按0.5年计算,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 按一年计算。

2. 工伤人员的劳动关系终止。

五至十级工伤职工终止工伤关系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条例》《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规定, 终止工伤关系的费用足额发放, 做到工伤终止一人, 成功一例, 不留隐患。

3. 解除后的政策帮扶。

利用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设计, 制作发放失业金领取流程材料, 配合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申领失业金, 确保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的一段时间内有生活来源。

(四) 外部着力, 推进创新创业渠道。

公司结合自身资源, 在上下游企业或与社会职业相关的领域, 积极探索劳务输出渠道, 组建物业管理、机电设备安装、建筑施工等队伍, 承揽公司和集团相关业务, 取得经验后, 逐步向社会辐射, 走出矿山。积极鼓励有其他技能特长人员, 带领职工出外创业, 公司在设备、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积极与龙岩市周边的大企业沟通协调, 鼓励富余职工到外单位再就业, 安置的职工保留煤电职工身份。同时, 为保证关闭矿井安置人员能够适应新岗位, 可给予一定期限的就业安置补贴, 促使职工与新单位无缝对接, 平稳过渡。

(五) 强化培训, 推进职工素质提升。

鼓励35周岁以下劳动合同尚未期满的全日制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参加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 公司联系当地培训机构进行考前培训与辅导, 学费由公司承担。被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录用的, 给予10000元的奖励金。对有意向转变择业观念的年轻职工, 经本人申请, 公司统一组织其参加公办职业技能机构培训1-3年, 培训学习期间学费由公司承担。开展“短、平、快”的技能培训, 让安置职工多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 提升职工的再就业能力, 促进化解过剩产能安置职工再就业。

四、职工安置工作取得的成效

结语

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给煤炭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在安置职工的过程中, 要尊重职工民主权利,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有效稳妥安置职工。企业通过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 轻装上阵, 达到人力资源与企业目标的高度契合, 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摘要:分析了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存在的问题, 建立领导机制、奖励补偿、协商谈判等三种机制, 提出安置职工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对策研究,煤炭企业

参考文献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近些年来, 由于受到我国生态环境约束、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及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等方面的影响, 大宗商品在我国的消费量逐渐下降, 导致我国供给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以煤炭行业为例, 现阶段我国煤炭生产能力大于57亿t, 再加上每年进口的2亿t煤炭, 我国煤炭行业总供给能力近60亿t。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我国煤炭价格相对于先前出现了断崖式下降,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 我国煤炭行业的亏损面超过了90%。导致很多煤矿企业面临有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 由于产能过剩而带来的企业资金、人力等方面工作在开展时难度也较大。

2 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的难点

2.1 人数众多

当前煤矿若要全面实现职工安置工作, 本次涉及到的人数超过了130万人, 是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人员安置任务数量的三倍还要多,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需要将这么庞大的特殊群体做好安置工作, 其难度是空前的。

2.2 岗位稀少

当前实行内部退养、转岗分流是当前很多煤矿所采取的员工安置方式, 但是对于内部退养有着明确规定, 要求退休年龄小于五年, 且需要在员工自愿的基础上开展, 导致在实际运作时人员安置数量有限, 多数职工均要求在企业内部采用转岗的方式进行安置。

2.3 转岗难度大

当前很多煤矿职工观念较为陈旧, 二次就业难度大。例如福能集团天湖山能源公司所属煤矿内部有很多员工均是在矿山工作了很长时间, 有的甚至超过了20年, 特别是煤矿生产的一线员工, 其思想已经较为根深蒂固。若想让这些员工转变观念总体难度较大。特别是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 带来了非常大的二次就业难度, 再加上部分员工年龄已经较大, 在学习二次就业技术方面总体较为困难。近年来新入职的技术人员中虽然学历较高、技能过硬, 但因主体专业限制, 转岗也存在一定难度。

2.4 安置费用缺口较大

当前地方补贴与政府补贴总体的数额仍旧较小, 安置资金缺口巨大, 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 煤炭价格出现断崖式下降, 多数煤矿企业处于连年亏损的状况, 很多煤矿企业承担有过重的贷款资金压力, 导致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去安置员工。

3 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风险

首先, 由于经济长期处于发展低迷状态, 很多煤炭企业出现了连年亏损, 多数已经不能给职工按时发放工资, 长期拖欠工资的情况给依靠工资来维持全家生活的工人来讲是致命的, 很多员工出现了较为强烈的不满情绪, 容易滋生不稳定因素。

其次, 部分企业为了降低自身压力, 针对性制定了降低费用支出的制度, 例如, 内退人员基本生活费, 对机关人员工资进行下调、发放离退休人员工资、暂停发放年终奖等措施。这些措施虽然降低了自身财政压力, 但是这些措施已经引发了很多人员的不满, 甚至有人员已经开始组织上访。

第三, 在煤炭企业从事井下作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应当提前办理退休手续, 但是由于人社部门对是否应当核准这些人员提前退休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这些人员出现了上访现象, 强烈要求解决这个问题, 特别是在本次煤炭行业总体下行严重、工资大面积下降的背景下, 他们的表现更加激进。

4 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对策

4.1 拓展企业内部安置渠道

首先, 煤炭企业能采用对技术改造的方式, 拓宽职工的安置渠道。特别是对技术较好的工作人员, 虽然当前企业经营困难, 但自身发展潜力仍旧较大, 应当充分借助当前国家制定的相关鼓励政策, 对自身的产业规模进行升级, 从而使更多人有更多岗位再就业。

其次, 煤炭企业可对自身自有资源进行激活, 从而有效拓展职工的安置渠道。当前很多煤炭矿区有很多闲置的基础设置与资产, 可采用转让给员工、企业合作、招商引资的方式给职工带来更多的就业空间。例如, 可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物业服务、现代物理等服务业, 打开新的就业面, 让职工更好上岗就业。

4.2 全方位保证职工权益

对职工的思想进行引导, 让其认识到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大形势。在具体实施时, 煤矿党群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通过入户走访坐聊、邀请“走出去”创业就业的员工“回娘家”座谈等形式, 使煤矿员工能够做到顾大局、识大体, 从而使其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产能过剩化解工作中, 与企业共渡难关。对于符合煤矿下岗的职工, 应当和相关部门做好协调, 确保其失业保险金发放到位, 对于其基本生活必须保证。

4.3 细化职工安置实施流程

首先, 煤矿企业应当对自身的底数全面摸清楚, 根据职工不同分类实施具体的安置方案。应当充分发挥团委、工会等组织在这个工程的作用, 特别是应当充分深入基层, 去全面掌握当前职工的实际情况, 对于员工的诉求应有效收集。同时, 对于自身所面临的产能过剩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企业职工所能、企业所能, 做好企业总体规划, 让安置方案可充分照顾好每个人, 全面体现以人为本。

其次, 对程序进行规范, 确保员工能够公平、公正的参加进来。在具体实施时, 应当在企业内部形成员工与企业可充分沟通的协调平台, 职工安置方案必须通过全体职工代表讨论, 对于没有通过评审的方案不能进行实施。

4.4 增强职工技能培训

各级党群组织在帮助职工转岗分流的同时, 要加强职工技能培训, 提高职工再就业能力。例如福能集团天湖山能源公司根据职工的技能水平专业分类, 适时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武和练兵, 精心组织、积极鼓励广大职工参加高等院校的学历考试、中高级职称 (技能) 的考评以及各类执业资格的考试, 进一步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 让职工更有信心和资本面对人员分流的现状。在培训模式上, 应当进一步优化培训方式。其一, 培训时间必须灵活, 应当多采用周末、夜间上课等方式, 使更多人可以参加到培训工作种。其二, 使用的培训方法应当灵活, 例如,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可采用网络授课的方式, 从而更好提升培训工作的效率。

结束语

综上分析, 当前面对如此严峻的产能过剩形式, 煤矿企业岗位全面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非常关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煤矿企业应当全面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对自身的员工结构进行全面分析, 全面研究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员工安置方案, 从而有效缓解自身负担, 增强企业运行效率, 这不仅有利于煤炭行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开始, 也能为其他大型企业起到启示和规范作用, 为新形势下社会劳动分配方案提出一个最佳方案。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国际能源需求整体低迷的情况下, 煤炭行业进入到新一轮的低谷时期。国内煤炭企业均面临有非常大的生存压力, 全面实现“提质增效”成为了众多煤矿的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受到煤矿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煤矿企业要全面实现员工的合理安置难度非常大。文中从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背景分析入手, 探究了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的难点与风险, 并针对性提出了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对策。

关键词: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2013年10月, 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 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2013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化解产能过剩中的就业问题作为当前促进就业的两大重点之一。最近几年, 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加, 市场需求不断下降,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 经济效益大幅度下跌。安徽省12户钢铁冶炼企业中2户停产, 全省粗钢产量为2:873万t, 同比下降2.5%, 产能利用率为71.3%, 钢铁行业利润总额亏损45.8亿元。2016年2月, 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于2016年压减生铁产能62万t, 粗钢产能110万t。其中, 马钢集团压减生铁产能62万t, 粗钢产能77万t。

马钢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接近5:000人。其中34%的失业职工通过内部调整、吸收留用的渠道得到安置, 另有18%的失业职工通过政府分流安置, 绝大多数实现转岗就业。但是由于马钢公司内部岗位和所在的马鞍山市就业容量有限, 随着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不断开展, 大量失业职工进入市场, 部分职工难以通过内部吸收和转岗方式安置。同时, 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中有技术有能力的基本已自寻出路, 需要政府进行安置的反倒是就业难度大、竞争力弱的职工。

2 制约马钢职工再就业的因素

2.1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再就业压力加大

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 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的素质技能与其他行业岗位技能需求之间不匹配, 面临着再就业难的窘境。由于无法保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有人无岗位与岗位空缺共存的矛盾现象。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建立一个有效的再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减少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即解决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的技能与空缺岗位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难题, 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其他行业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2.2 职工安置压力过大, 补贴政策难以满足需要

值得重视的是, 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失业职工再就业和安置任务非常繁重。失业职工安置工作由一个庞大的体系支撑, 需要不同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协作。针对受影响较大的钢铁企业失业职工状况进行重点监控, 充分了解失业职工信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帮助失业职工争取应有的补偿;做好思想引导, 引导广大失业职工理解和支持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 保持积极向上地心态面对再就业。由此可见, 职工安置工作任务纷繁复杂, 涉及的人员多, 范围广,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供给和资金支持, 因此政府和钢铁行业在职工安置问题上面临很大压力。

2.3 失业人员年龄大, 素质低, 再就业困难

首先, 多数钢铁企业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工龄较长, 10年以上工龄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40%以上, 平均年龄偏大, 多为40~50岁的老职工, 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其次, 而且钢铁行业为粗放产业, 需要撤销的岗位多是位于一线操作的体力工作, 岗位技术水平要求较低, 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技能单一, 文化水平低, 70%的失业职工学历均在中学以下。

最后, 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自寻出路和创业的意愿较低。一些失业职工表示, 由于再就业信息匮乏, 岗位竞争压力大, 完全依靠个人海底捞针般找寻一份工作, 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3 促进马钢职工再就业的对策

3.1 促进产业升级, 拉动就业

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的解决与产业升级改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针对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 全行业兼并重组、产业升级所致员工岗位减少这一情况, 政府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立足于安徽省拥有的农业和旅游等资源优势及区域地理优势, 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 为失业职工在钢铁行业的外部尽可能拓宽再就业岗位, 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及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双赢。

同时要把化解过剩产能与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工作相结合,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 将绿色发展观念带入具有相对优势钢铁企业的改造计划;拓展与用钢企业的合作业务, 研发高端产品定制技术, 为合作企业提供专一服务;不断更新产品性能, 打造质量口碑, 扩张品牌宣传, 提升钢铁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提高钢铁企业市场竞争力, 传颂企业和产品品牌。

3.2 健全协调机制, 完善职工安置措施

由于负责马钢职工安置工作的人员数量很大, 政府应该建立马钢职工安置小组, 总体负责马钢职工安置工作, 小组内部构建不同的部门并明确相关任务和责任, 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健全沟通渠道, 确保政府部门与马钢企业之间、马钢企业和职工之间保持顺畅沟通, 及时解决各项问题。

要坚持企业主体, 依法处理职工劳动关系,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科学的指定失业职工安置方案, 政府政策措施应该具体化, 通过鼓励企业挖掘有潜力的职工、给予失业职工岗位补贴、职工从企业内部退休休养、组织职工有效对接岗位、将政府扶持政策落实到具体事项、为失业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完善职工安置工作, 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催促企业尽快完善职工安置工作的同时, 对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民营企业, 政府应该帮助企业进行失业职工安置, 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增加职工各项经济补贴金。

3.3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首先, 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 强化政府责任意识,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面对马钢失业职工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政府应该加大对失业职工再就业的资金投入, 并根据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状况和再就业目标, 制定再就业资金占财政预算比例的硬性规定。运用财政拨款, 对失业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 通过与再就业服务机构合作, 建立健全的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再者, 增加财政对公共项目的资金投入。经济的增长会导致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社会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基础。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资金投入, 拓展公共投资项目, 加大具有再就业吸纳能力的产业和企业的规模投资, 刺激市场的需求, 保持经济稳健的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带动市场中的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增加对失业职工的吸纳能力, 为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再就业提供了保障。

3.4 建立行业外部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在化解钢铁产能过剩过程中, 失业职工面临是整个钢铁行业的改造重组, 由此, 要想在钢铁行业外部寻找再就业机会, 获取行业外部的再就业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政府则要扶持并引导现有的再就业服务机构, 由市场弥补政府在再就业方面的职能欠缺,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实用性强的再就业工作。

再就业服务机构针对失业人数多、再就业负担重的企业, 进行重点的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第一时间收集、统计、发布失业职工资料和再就业信息, 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不断减少大量失业职工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利用手机、互联网的实用性和低成本的特点, 将钢铁行业的外部再就业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 帮助失业职工获取便捷的海量信息服务, 从而降低失业职工再就业的成本, 有效提高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的转岗就业率。

3.5 加强失业职工全新技能教育培训

政府组织建立下岗职工免费正规职业教育机制, 安排专门人员深入受化解产能过剩影响严重的企业, 了解失业职工的具体心态及就业障碍, 在解决再就业问题时既要考虑失业职工的胜任能力, 又要考虑岗位的合适度, 引导失业职工的就业与择业观。

开展零起步、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技能培训, 并引导失业职工结合落后产能外部行业的需求从及自身优势理性参与零起步技能培训, 彻底更新失业职工的技能使之在再就业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培训应考虑到失业职工的实际情况, 由于失业职工年龄偏大, 多为40~50岁的中年, 培训要契合这一实际情况, 重点针对产能过剩所致失业职工年龄大、学历低、学习能力差的特点, 进行零起步、简单、高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力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业职工素质和能力, 促进失业职工在产能过剩的外部行业顺利实现再就业。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 马钢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淘汰了大量的职工, 导致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突出。对于失业职工再就业面临的障碍, 政策和钢铁行业机构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其中, 促进产业升级, 拉动就业、健全协调机制, 完善职工安置措施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关键, 建立行业外部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加强失业职工全新技能教育培训是基础和保障。只要政策积极, 措施得力, 马钢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职工再就业还是前景广阔的。

摘要:马钢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企业, 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失业职工再就业和安置任务非常繁重。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 失业人数庞大,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再就业面临诸多问题, 亟需通过促进产业升级, 拉动就业;健全协调机制, 完善职工安置措施;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行业外部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失业职工全新技能教育培训, 促进马钢职工再就业。

关键词:马钢,产能过剩,再就业

参考文献

[1] 郭立甫.化解产能过剩进程中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 2014 (09) .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介绍了国际收支调节的一些理论。同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采取了主成分分析和回归方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二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根据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做出实证分析,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自动调节;政策调节;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我国自1994年以来持续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过多,这在金融危机以后给我国造成的不良的影响,所以本文就国际收支调节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国际收支调节可分为自动调节和政策调节。

自动调节是指通过各种经济因素内在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从而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范围渐渐缩小。主要有以下几种自动调节机制:

(1)大卫﹒休谟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说明了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的铸币多少取决于该国所有的黄金数量,一旦出现国际贸易失衡。资本流出或流入,即会出现货币的升值或贬值,从而带动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动。

(2)在浮动汇率下,具体流程为(一国际收支赤字为例):国际收支赤字→汇率下跌→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恢复均衡状态。

(3)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汇率变动是否能带动国际收支变动以及变动程度还要考虑到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4)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收支的自我调节主要反映在国际收支变动对人民收入水平及货币供给产生影响,从而这两个因素又反过来又会影响国际收支,使其趋向平衡。即,国际收支赤字→外币支出增加→外币储备减少→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赤字问题得到改善。

(5)结构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货币论乃至以前的吸收论,都从需求角度来提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氏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就货币论未讲,它主张的实际上是通过压缩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来减少实际需求。

(6)吸收论:主张的是通过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周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即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而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

其实,在现实中,三种过程同时进行,互相影响。所以,但是,利用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在很多情况下,见效较慢,且本文在说到三种自我调节机制是,也都表明这三种自我调节机制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用的。一般来说,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失效的原因是:季节性或偶然因素的失衡,周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货币性失衡,外汇投机和资本抽逃等引起的失衡。

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政策引导来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政府的管治手段一般有外汇缓冲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肖传亮就当前的国际形势分析出经济政策和汇率管制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徐雪萌,蓝发钦基于汇率和利率的联动机制对我国国际收支帐户中的资本帐户做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继续推动资本账户自由化,加快利率和汇率机制市场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有效性。

二、数据说明和程序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选取了1990年到2008年的数据。

将国际收支定义为净出口金额。首先我们将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外资直接投资x1,国民收入x2,汇率水平x3,货币供给量x4,财政收入x5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一)回归结果分析:

(1)图1输出了KMO检验结果,KMO系数为0.622,不试太理想.图2输出了相关矩阵,由矩阵可看出原始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因而分子检验分析是合适的。

(2)图3中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显示了个因子解释原始变量总方差的情况,spss默认保留特征根大于1,这里我们根据本题情况,设立为0.9。可见本题保留了2个因子,这两个因子集中了原始5个变量信息的91.4%,可见效果是比较好的。

(3)图4 Component Matrix 输出了标准化原始变量用两个分子的线性表达式。

(4)图5是用方差最大旋转法旋转后的结果,可以看出旋转后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能力没有提高。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做出实证分析。选取1990年到2008年的净出口im为因变量,分别与1990年到2008的财政支出。

回归结果如下:

Logim=0.845x4-1.847

Logim=0.982x5-1.632

结果可以看出,货币支出对净出口有促进作用,系数为0.845。这就证明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净出口有促进作用,反之亦然。财政政策同样对进出口有促进作用,系数为0.982。这说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净出口有促进作用。

(二)经济结果分析

由于总需求变动可以改变国民收入、物价和利率,启动国际收支的收人和货币调节机制,所以财政政策成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金融机构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一国的经济状况。本文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两者同向变化,且相关系数较大,说明政府货币政策影响效果显著。政府一般通过改变再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整货币供应量。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低再贴现率促使国际收支平衡。具体的机制如下:

国际收支逆差→利率水平上升→吸引资本流入或抑制资本流出→本项目出现顺差

同时,还有如下调节机制:利率水平上升→压抑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和减少进口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或政府支出来调节经济量的变化,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我们通过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净出口之间也有较强的正向关系,由此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具体流程如下,以国际收支顺差为例: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提高国民收入→进口相应增加。

同时,需求带动的收入增长通常伴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后者具有刺激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价上升的过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后者会刺激资本流入。一般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超过它对资本项目收支的影响,因此它有助于一国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三、经济实证和政策建议

国际收支不平衡,反映了一国宏观经济尤其是对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管理。对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内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对外经济的不平衡,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同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流动性过剩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最后结果,反映到外汇储备的结果大量增长。

所以,首先要从经济结构上进行改革, 结构性的调整才能使国际收支取得根本上的平衡。具体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政策: 1.实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 2.改进经济增长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协调经济发展中的投资出口储蓄之间的协调关系。改变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到内需型的驱动经济方式。 3.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投资渠道,增加直接投资的比例。 4.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对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

如果从外汇管理的角度,主要通过改革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改革措施包括:更加便利个人、企业用汇方便,贸易投资方面的用汇需求将给予更大的满足;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逐步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对于违法违规资金的流入要进行检查,防止这些资金对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柴海涛认为贸易顺差过大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压力越来越大,摩擦越来越大。此外,国内经济也会出现问题,流动性过剩将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将加大。所以,一是我们要要增加进口,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以及功能技术的进口。二是要积极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从国际经验来看,贸易顺差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逆差,使得国际收支达到总体上的平衡。

我们个人的意见是,可以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管制,用资本的流出来平衡贸易顺差。让人们可以将他们手中的部分人民币换成美元,比如说让他们持有20%的美元、80%的人民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进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日报.2004:4~7

[2]白冰.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人.2006(21)

[3]李准晔.中国各区域对外贸易的决定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8)

[4]陈家勤.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2(6)

[5]王建峰等.对我国现行出口政策及其作用的重新认识[J].科技与管理.2004(3)

[6]潘省初.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李凤升 赵俊平 彭民.黑龙江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8(11)

[8]王坤,张书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4)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1 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的基础

产能项目经济后评价, 是对已完成的产能建设项目的目的、实施效果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产能项目经济后评价所获得的内容, 所需要的数据, 都来自于产能项目生产过程本身, 所以说, 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的基础主要有:

1.1 油田产能建设的时间

对于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而言, 一个产能建设项目所耗费的时间是十分关键的数据。我们知道, 一个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的启动,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也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 项目的实施时间越长, 项目所带来的影响也就越多, 所以说, 产能建设的时间十分关键。对于大港油田产能建设时间的确定, 一般从项目筹备开始, 到最终结束为止, 这个时间段一般认为是产能建设的时间。对产能建设时间的记录, 应该保证客观真实, 当然对于大港油田而言, 并不是时间短就意味着油田产能建设是成功的, 这需要综合考虑油田整体情况来分析。

1.2 油田产能建设的基本消耗

油田产能的基本消耗, 也就是油田产能建设中所耗费的各项资源, 简单的讲, 就是油田产能建设的成文。大港油田产能项目的成本组成包括生产设备支出、开采原料支出、开采后处理程序支出以及人力资源开支等等, 由于大港油田属于比较大, 生产环节比较完备的油田, 所以在油田产能建设过程中, 其工序相对复杂, 消耗也相对较多, 其成本组成也相对较复杂。面对这样的情况, 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的基本消耗的统计, 应该保证其完整性, 保证全面性, 只有这样, 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才能相对科学。

1.3 油田产能建设的最终产能值

油田产能建设的最终产值也是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的基础数据之一。我们知道, 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评估, 首先要看它的最终成果, 所以说, 对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 也需要认真分析其最终的产值。大港油田是我国比较大的油田, 不管是在规模上, 还是在基本产出方面, 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如此, 大港油田的产值也备受社会关注, 所以说, 为了更好的公开大港油田的相关信息, 让社会更了解大港油田, 准确的油田最终产值就变得尤为重要。油田产能建设的最终产值应该是客观的, 全面的。

2 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的方法

目前, 一般项目的经济后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前后对比法、平行对比法、逻辑分析法等, 其中前后对比法是将项目与之间同样的项目进行对比, 是统一企业, 同种项目之间的对比, 而平行对比法则是将项目与不同企业的类似项目进行对比之后进行经济后评价的一种方法, 逻辑分析法是对现有数据进行逻辑分析之后获得结论的一种方法, 一般适用于项目只有一次, 比较特殊的情况。根据大港油田的实际情况, 前后对比法是比较适合大港油田产能经济建设后评价的方法。

选用前后对比的方法进行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的经济后评价, 首先应该选好对比的参照物, 也就是说, 找到大港油田之前的产能建设项目, 这项目与待评价项目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这样才能进行对比, 更好的分析;其次评价之前要搜集好所有的基础数据, 对基础数据的客观真实性进行考察;再次, 评价的人员不能过少, 一定数量的评价人才能保证评价行为的公平客观。

对于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的方法, 也可以在前后对比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内容, 总之, 只要能够客观真实的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能够保证评价结果对大港油田产能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就可以选择。

3 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的意义

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 可以对已完成的产能建设进行分析和总结, 找到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之后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的改进, 第二, 可以通过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获得相对客观数据, 向社会公布, 使社会更了解大港油田;第三, 经济后评价也是对真个企业的执行情况、运营情况的一次评价, 有利于领导人及时获得油田产能建设的相关信息, 进而以此为基础, 做出相应的油田发展决策。

当然, 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此,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发展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 这很容易使企业忽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而盲目的去发展, 所以说, 通过经济后评价, 对大港油田产能建设而言, 可以更好的处理问题。

摘要:大港油田是我国石油的重要开采基地,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者基本的支持, 正是因为如此, 关于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的相关实践和理论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是对大港油田产能项目的客观评价, 对正确认识大港油田产能项目建设, 客观分析大港油田产能以及找到提高大港油田产能的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写作主要围绕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展开。

关键词:大港油田,产能建设,经济后评价

参考文献

上一篇:输油管线工艺流程论文范文下一篇:美国的电视文化特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