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个人空间范文

2023-09-23

莫言的个人空间范文第1篇

毫无疑问,此次获奖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甚至可以说比连续20多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毫不逊色。

但是,仔细深刻地想一想,瓜藤枝蔓串联起来想一想,事情也许没我们想得那么顺遂。

首先就事论事。莫言的作品无需赘述,就像一个评论家说的深刻而富有张力,但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很符合西方人的口味,正面说就是他的风格为西方人所赏识,反过来也可以说他迎合了西方人解读中国的思维定式——落后、野性以及淳朴的人性认知。

其实西方人对我们的看法始终未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将来恐怕还是。在他们眼里,我们始终只是他们调侃、观赏用来打发无聊时光的思想没深度、视界没宽度、行动没下数的轻度智障患者抑或一群另类。穷的时候你就是一个瘪三,现在口袋有钱了,你仍然只是沉迷声色犬马、借LV支撑身份的暴发户一个。一些低素质国人在国外衣冠不整、旁若无人大声喧哗、随地便溺以致飞机上斗殴等等的表现提供了现实的佐证,现在又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了根源性的依据,他们怎不欢欣鼓舞而大声喝采呢。也许这就是获奖的真正原因。 获奖才是硬道理,这是莫言的成功,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莫言的个人空间范文第2篇

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①近期,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说:“„„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 ②莫言的此次获奖,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译作家们真是功不可没。由陈安娜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最近一本《生死疲劳》将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翻译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等都有各种译本。③莫言的获奖感言,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众所周知,

小题2:第⑦段中“藏在深闺人未识”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画直线句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上文第④至第⑥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 ) A.总分式B.并列式C.层进式 D.对照式小题5:上文中作者由莫言的获奖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小题1:溃 匮小题2: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翻译成外文,不为他人所知。小题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翻译人才的缺失, 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4小题4:C小题5: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我们很有必要大力加强翻译工作(1)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2)翻译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及造成的后果(3)加强翻译工作的建议(或措施)小题1:试题分析:“溃”是“冲垮、垮塌、溃烂”的意思,“匮”是“缺乏”的意思。这里我们是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溃”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小题2:试题分析:“中国还有不少类似莫言这样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因没有翻译成外文,‘藏在深闺人未识’”,就是说,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翻译成外文,因而不为他人所知。小题3:试题分析:“据最近发布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指出,截止到2011年年底,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 、5%和4%”这句话列举了具体的几个数据,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是最少的,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翻译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这一观点。小题4:试题分析:第④至第⑥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层进式,第4段论证了“翻译工作是在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文学创作、艺术创造领域的跨文化跨语言原创,并为促进上述领域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提供了具有完全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莫言小说的获奖就是得益于翻译。第5段接着论述了中国翻译行业的局面:最大困难是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翻译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第6段接着论述了“中国文学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必须要采取紧急的措施,重视培养翻译家队伍,特别是抓紧大力培养中译外的人才,吸引他们从事中译外的工作”的重要性及目前所做得措施。小题5:试题分析:上文中作者由莫言的获奖想到了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问题,进而提出“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翻译工作由其是中译外的工作”的观点。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第4段——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第5段——翻译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及造成的后果,第6段——加强翻译工作的建议(或措施)。

莫言的个人空间范文第3篇

陈鲁民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 “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去年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 ”“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 ”

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作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

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那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打住。

牛顿的功绩曾经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在他的晚年,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在他60岁后,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24年里,几乎毫无建树。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 ”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那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孙萌,我就猜到你会来网上搜答案!才上传!就是来忽悠你的!

哈哈~~

莫言的个人空间范文第4篇

莫言的小说《蛙》以中国20世纪60年代波澜壮阔的乡村计划生育为时代背景, 讲述乡村妇科医生的跌宕人生, 展示出生动鲜明、亦正亦邪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中国计划生育的推行与敏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相链接, 使之成为了一种全民的运动, 带有摧残人权的性质, 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便是姑姑对耿秀莲的不依不饶、王仁美对侄儿媳妇的穷追猛打, 其结局是两个孕妇与胎儿双亡的一幕而告终, 显露出姑姑内心阴暗的心理和不可遏制的犯罪意识, 这些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以“合法”的旗号恣意践踏人权, 释放出内心的邪恶意识。在这些“血淋淋”的事件之中, 人们内心对于传宗接代的基本要求被打压,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悲剧色彩, 流露出普通民众被遮蔽的苦难与悲凉, 对此, 我们难以用简单的道德价值观去评判小说中的人物, 是中国民族、国家面临的特殊困境及惨痛经历, 对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制定是由中国特定国情所决定的, 小说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计划生育, 而是通过计划生育的历史细节的挖掘, 实现对生命的追思和对历史的反省。

2 莫言小说《蛙》的文体结构及生命意识

2.1《蛙》的文体结构

莫言的小说《蛙》是采用了书信、小说、戏剧融为一体的文体结构, 并以语言的朴素、简洁、内敛为特征, 让人在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之中, 感悟到生命中坚韧的力量与本质。前四个部分由书信组成, 讲述了不同的故事, 最后一个部分为完结的话剧本, 从多个维度, 实现对小说人物形象及特征的描述和展现。

在书信这种古老而传统的交流方式下, 莫言用它引出中国敏感而神圣的一个领域———计划生育, 他的笔触并没有直指计划生育政策, 而是将其置于小说的历史背景之中, 强调和突显出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光辉、脆弱和较量。他并不以再现历史为写作目的, 不触碰敏感的政治底线, 而是在特殊的大背景下, 关注人性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想法, 揭开人心深处不愿回顾的往事。

在小说最后的话剧部分, 进入到了高潮。它以戏谑的口吻和态度, 展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众生相, 显露出人性的滥情、欲望及各种丑态, 这里也极大地引发读者的深思。

2.2《蛙》中的生命意识

在莫言小说《蛙》之中, 突显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流露出人类渴望求生的本能。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大背景下, “村霸”张拳的妻子耿秀莲在连续生下3个女儿之后, 急切地盼望怀上儿子, 可这违背了计划生育政策, 由此也使姑姑这个忠实的国家政策的执行者一路紧追, 最终逼迫已有5个月身孕的耿秀莲死在水中。同样, 还要蝌蚪的妻子王仁美, 在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下, 他们急切渴盼能够再生个儿子, 然而, 姑姑的出现打碎了他们的幻梦, 姑姑以野蛮的连坐制度, 逼迫王仁美现身, 并逼迫她流产, 结果却再也没能够醒过来。这两个典型的事例极其充分地表达出人们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无所畏惧, 在作者直白、朴素的对白之中, 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在莫言小说《蛙》之中, 还用人名的创造方式, 如:陈耳、陈鼻、王肝、万心等, 体现出作者对于人的肉体的尊敬之心, 流露出对生命的无上敬重之情, 极其充分地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 在这些曲折离奇的人物真实的写照之下, 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善与恶、生命的卑微与伟大。

3 莫言小说《蛙》的生命追思

在莫言的小说《蛙》之中, 作者以冷静、客观的视角, 描述时代转换进程中的矛盾, 紧紧抓住人性的弱点和挣扎的心态, 在一段段往事之中体悟生命存在的艰难与渺小, 显露出作者对生命的追思以及对灵魂的救赎。

3.1 知识分子的生命追思与灵魂救赎

在莫言创作的小说之中, 大多立足和扎根于农民形象的塑造, 而蝌蚪则是其笔下较为典型而成功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蝌蚪的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 并在小说的内容中始终穿插蝌蚪的自我谴责意识, 这是因为他与姑姑一同硬逼妻子, 导致了妻子与腹中胎儿的死亡, 这一事件使蝌蚪的心中充满罪恶感和忏悔意识。在以蝌蚪为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 可以看到具有批判性的反思, 使读者明晰虚伪、软弱、欺骗, 深刻地感知一种特定时代下的中国式的宽恕与忏悔, 看到知识分子蝌蚪以自己的生命实现了对生命的追思和灵魂的自我救赎:他的妻子王仁美瞒着自己丈夫蝌蚪怀了第二胎, 马上就要临盆了, 然而, 作为知识分子的蝌蚪却以自己的党籍、职务为重, 将自己的妻子亲手送上了手术台, 最终迫使自己的妻子与未出世的胎儿的死亡。在他功成名就、退隐乡野的时候, 对妻子王仁美的愧疚与自责挥之不去, 并最终选择将世俗名利抛诸脑后, 全然释放出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3.2 计划生育践行者的生命追思与灵魂救赎

姑姑是小说《蛙》中的重要和典型性的计划生育践行者, 她作为乡村的妇产科医生, 成为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人和践行者, 她的亲身经历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在这个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 姑姑是作者莫言创造的典型文学形象, 这一人物形象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

作者创造的姑姑形象是一个亦正亦邪、亦善亦恶的人物形象, 兼具“善良”与“恐怖”的特征, 既可以让人联想到生殖力、温暖与呵护, 又令人不寒而栗地联想到毁灭、死亡、危险, 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与中国民间生育崇拜文化有极其密切的关联, 是一个性格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反差性人格的人物。她的性格雷厉风行、说一不二, 极其强硬, 在计划生育政策之前成为乡村里的救世主, 备受村里人的敬重与崇拜。作者描述的不仅仅是姑姑的工作, 还有她的传奇般的爱情人生, 在她的酸甜苦辣的爱情人生中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极具时代色彩, 在时代带给她的苦痛爱情人生之后, 她需要用自己的行为向国家表示自己的忠诚, 因此, 便出现了姑姑在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各种令人发指的行为, 几乎到达了对计划生育事业的癫狂程度, 可以说, 她既是天使, 又是魔鬼, 强烈的性格反差与人格分裂导致她最后几近崩溃, 她心中的悔恨无以复加, 成为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看, 姑姑对国家政策执行的忠诚, 理应是造福于人类的神圣工作, 然而, 在中国传统观念之中, 或者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 姑姑的所作所为是对生命的毁灭和消亡。我们从现代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 盲目生育引发的资源冲突和矛盾难以消解, 而人类实现自我控制生育是一种必要的举措, 然而, 这种举措本应当是以文明的方式去得到人们的合理的接受和认同的, 可是基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 实现对人口的控制已经显得过于急不可耐, 并在敏感的文化大革命的敏感时期下, 势必激发不可收拾的社会矛盾。在这个背景之下, 姑姑晚年的内心极度的恐惧、忧伤和悔恨, 便合情合理地找到了源头, 在中国人口环境出现变化之后, 姑姑便逐渐由质疑开始陷入到内心的反思和无尽的愧疚之中, 她饱经道德的拷问, 心中深重的罪恶感令她神情恍惚, 在她晚年艰难的内心挣扎和煎熬之中, 蛙鸣声在她的耳里犹如胎儿凄凉的哀叫声, 并认为“只有罪赎完了, 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 在这个出自姑姑之口的忏悔之中, 流露出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 让读者更为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终极本真涵义, 作者也借姑姑的口, 反思和忏悔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人文主义和生命意识的缺失。

3.3 由“地下代孕者”引发的社会反思

在小说《蛙》之中, 陈眉不仅是一个受害者, 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同谋者。她经历了生命中的变故, 成为了一个生活在黑暗世界中的幽灵, 并为了替父亲还债, 以替他人代孕的方式苟活于世, 其命运的可悲之处在于她并没有将出卖自己的生育功能当成职业, 在与蝌蚪受孕, 怀上了孩子之后, 她也因生命的孕育而获得了新生, 在她失去孩子之后没有如自己所说的成为一具空壳, 而是以代孕的方式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 获得了灵魂意义上的重生。最后第五部分的戏剧之中, 陈眉遭遇到纯真情感的欺骗, 在貌似公正的司法审判之中被剥夺了作为母亲的权利和正当的要求。在陈眉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之中, 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掺杂有金钱与权力、欲望与救赎的阴谋, 而陈眉则成为了这场阴谋中的牺牲品, 而姑姑则成为这场阴谋中的受益者, 他们期盼在这个“新生命”的存活下, 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忏悔, 以达到自己灵魂的救赎, 然而, 这并没有使她们真正获得解脱, 而是酿造了更为可怕的悲剧。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在莫言的小说《蛙》之中看到极其强烈的生命气息和人文情怀, 作者极其鲜明地书写和刻画了中国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生命的苦难, 淋漓尽致地描述出因计划生育而四处躲藏的孕妇、晚年愧疚与忏悔的姑姑等人物形象, 在冷静、客观的视角之下, 可以看到作者小说中的人物对生命的追思和对灵魂的救赎, 也流露出作者对现代文明的质疑,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和预言意味, 在特定的计划生育制度的困境之下, 审视历史并追思生命。

摘要:莫言是中国文学界一个多产的作家, 他精心创作的作品《蛙》赢得了中国文学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继莫言的处女作《红高粱》之后, 他的叙事语言及风格不断创新, 并在作品《蛙》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到达了文学叙事创作的巅峰。在小说《蛙》之中, 以“蛙”的意象着手, 探讨和分析其中的生命意蕴, 也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追思、对历史的反省和忏悔之情。

关键词:莫言《蛙》,生命追思

参考文献

[1] 林洁.莫言小说中的动物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 2015.

[2] 张胜利.莫言《蛙》的审美形式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5) :71-77.

[3] 闫桂萍.莫言《蛙》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探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4) :19-21.

[4] 廖先怀.生殖崇拜视角下原始生命的回归——莫言《蛙》之探析[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3, (06) :68-70.

莫言的个人空间范文第5篇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呀!莫言成为了获得此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回想过去,中国出现了多少著名作家与文学巨匠,甚至沈从文、老舍等作家已经触摸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但却因为各种因素,与原本触手可及的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实在是太可惜了!

莫言在获奖时直言“惊喜而惶恐”,从他说的话中,我感受到他对文学的热爱和真诚。莫言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与独特的风格赢得来的。他小时候曾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时甚至读《新华字典》。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莫言丰富的经历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作品。他书写事物朴素而绚丽,文字既天真又沧桑,通透的感觉与奇异的想象构造出一个既魔幻又现实的世界。他用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开辟了复杂而广阔的一片新天地。

有人说莫言写得太大胆,我认为这正是莫言别样的风格。他大胆地写出黑暗,用一幕幕悲惨的画面使人们深刻地了解过去,又懂得珍惜现在安详的生活。当然莫言的作品并不是完美的,也有瑕疵,但正因如此,才更显真实,真实中的“瑕疵”有时也是一种美。

中国的文学需要创新。创新是孕育于独特的思想与风格,作家们不能只局限于前人的风格,要拓展出更广阔的天空,书写自己对文学、对生活的独到的见解。只有播下独特的思想,耕种创新的种子,洒下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别样的文采!莫言的别具一格为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的成功证明了文学需要独特的风格与创新的思想,要大胆地去开辟的新的文风,才能营造出“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繁荣景象,使中国人在文学上写下独特的一笔,让世界为之喝彩!

莫言的个人空间范文第6篇

那年,我有幸亲临现场聆听著名作家莫言的讲座。莫言结合自身实际,畅叙读书故事,传授文学创作经验,让人颇受教益。

莫言对文学创作可谓见解独到,他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在创作初始阶段,可以多模仿一些其他前辈的创作,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学成之后再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二是,在写作上要注重细节的描写,用准确、朴实的描述代替空泛的形容词;三是,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全神贯注,把个人的情感灌入文章,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莫言走上讲台,主持人指挥搬上桌子椅子放在讲台中央,莫言站在讲台侧面演讲台的位置说:“我还是站着讲吧,长的太胖了,坐着也很不舒服的。”听众席爆发出一片笑声。莫言的幽默感,一下子拉近了听众的距离。

聆听莫言的讲座,有如读他的小说一样,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无所拘泥的结构里,以及从任何一页的任何一行都可以读起的奇妙鲜活的语言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陷进莫言式的语言波浪,仿若置身一个从不曾存在过的精彩斑斓的世外桃源。

莫言几十年来的写作,几乎都带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的,他特别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记得莫言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忏悔?”可见“忏悔”二字,是莫言针对众多社会问题最重要的反思结果。

演讲中,莫言客气地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热心读者来听我的讲座,我很感动。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大家都很忙,还来听我讲文学。”莫言的一番话,除了流露出真诚的感激之情外,还让人看到了他谦卑的一面。从花甲之年的白发长者,到刚届而立的青年,对于莫言的讲座,听得人心入肺。

讲座结束的时候,有几个文学爱好者的提问卜分雷人。“创作的时候,一天吃几顿饭?我一天吃5次”。莫老先生说:“吃的太多恐怕影响写作,因为血液都流到胃里去消化食物了。”顿时,又引来现场一阵笑声。

听完讲座,从礼堂出来后,我的心情许久未能平静,而作家莫言的内心也似乎一直都未安宁,他如同他所崇敬的马尔克斯一样,在探究人类精神世界里最夸张的那一部分,据说那是灵魂的所在。

上一篇:年度工作会议范文下一篇:中班班级管理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