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

2022-10-04

第一篇: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

谈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全文)

目 录

摘要................................................................................................................................ 1 引言................................................................................................................................ 1

一、何谓虚幻现实主义................................................................................................ 1

(一)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虚幻现实主义......................................................... 2

(二)作为一种美学范式的虚幻现实主义......................................................... 2

(三)作为一种哲学话语的虚幻现实主义......................................................... 3 二 莫言小说的叙述内容.............................................................................................. 3

(一)故事的“传奇化”..................................................................................... 3

(二)结构就是“政治”..................................................................................... 4

(三)行动与“内因果”..................................................................................... 4

二、莫言小说的叙述话语............................................................................................ 5

(一)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错位..................................................................... 5

(二)多变的叙述视角......................................................................................... 5

(三)儿童的“冷眼”聚焦................................................................................. 6 三 莫言小说的叙述动作.............................................................................................. 7

(一)叙述者、“我”与“莫言”....................................................................... 7

(二)叙述声音的凸现......................................................................................... 8

四、莫言小说的语言与文体........................................................................................ 9

(一)语言的感觉化............................................................................................. 9

(二)话语的反讽性........................................................................................... 10 注 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谈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

摘要:本文阐述何谓虚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首先,从莫言小说的叙述内容体现的故事的“传奇化”、结构就是“政治”。其次,从莫言小说的叙述话语中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错位和多变的叙述视角及儿童的“冷眼”叙述方式。另外,在莫言小说的叙述动作中叙述者、“我”与“莫言”和叙述声音的凸现。同时,突出了莫言小说的语言的感觉化和话语的反讽性。 关键词:莫言小说;虚幻现实主义;叙事方式

引言

莫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象征了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真正认可,是中国文学在世界产生真正影响力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其小说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以及民族性、世界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特色也是非常显著的。那么,莫言虚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又是如何,围绕这一问题,对莫言的虚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研究如下。

一、什么是虚幻现实主义

虚幻现实主义的核心问题是“虚幻”与“现实”怎样结合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虚幻不等于想象和虚构,想象之物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相似性,虚构之物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而虚幻之物则肯定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发生。然而,每个人都做梦,经常产生联想,有时发生幻觉,如果把那些梦境、联想、幻觉与现实经验并置起来以合理的形式写入文学世界,便有可能创造出带有虚幻成份的现实主义文学。然而,在艺术世界,虚幻现实主义也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拓展和

延伸。在创作方法、美学方式、哲学话语等层面,莫言小说表征为虚幻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一)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虚幻现实主义

每种艺术流派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文学史上表现为不同的风格。但在革命现实主义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由于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作家很少对人的梦境、幻觉或无意识等“心理现实”展幵描写。由此看来,莫言在自我经验和心灵体验的基础上,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对梦境的描写以及《爆炸》中的时空并置、《球状闪电》中的魔幻手法等,不仅告别了自己的过去,也开创了中国小说的一种新风格。而这种创作方法,促发了莫言小说从现实主义到虚幻现实主义的转变。

(二)作为一种美学方式的虚幻现实主义

长期以来,中国作家在描写文学之“丑”时,鲁迅以绘画为例所做出的教诲——“没有谁画毛毛虫,画鼻涕,画大便”——得到了大部分小说家的遵从。鲁迅也认为“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而莫言似乎认为“世间实在没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世间实在没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事”。比如,《红高粱》中罗汉大爷被活剥的描述,《红幢》中对大便的赞美以及《苍姆门牙》中对苍姆的歌颂,极端而夸张地表露了文学之丑,并使这种丑在莫言小说中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它不是衬托美的更美而是形成了与“美丑对照”原则不同的“美丑并置”方式。 莫言小说把丑从美中解放出来,在美丑对立中显现出人物和事物的原初状态。这种原初状态有时模糊了善与恶、好与坏之间的界限,因而遭到了一些读者的批评,认为小说混淆了是与非的标准,是“恶”与“更恶”的蛮干,也是“坏”与“更坏”的较量。然而,纯粹用政治化的道德或道德化的政治尺度来衡量莫言小说,文学的政治不是政治的文学;同理,文学的道德不是道德的文学。“仅仅停留于伦理观念的层面上,人们将无法判断某一种道德准则的进步与否。”莫言小说把假、恶、丑从阴影处拉到阳光地,试图在人性的认知上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在人性深处,真假、善恶、美丑之间的对立往往显得模糊不清,艺术家们会把这一片“朦胧地带”展现

在读者面前。莫言小说在美学范式上的叙事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美学方式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复杂性的理解。

(三)作为一种哲学话语的虚幻现实主义

莫言小说经常以爱恨交织的矛盾心态书写人与物。以《红高粱》为例,莫言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对故乡人的爱、对红高粱的爱转化成批判的赞美;我对故乡人的恨、对红高粱的恨转化成赞美的批判这是我的艺术态度也是我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是它的极端残酷的背面就是极端的温柔。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在莫言的“美丑并置”美学方式中,美与丑形成了“对立”,但没有走向“统一”而是走向了“分裂”;有意地颠倒是非,这就使依附于同一对象的美与丑取得了各自独立的地位,既成为美的存在又成为丑的存在,这揭示了二者对立的局限性和虚伪性。 二 莫言小说的叙述内容

(一)故事的“传奇化”

莫言自称为讲故事的人而且善于讲故事,他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文学演讲稿《讲故事的人》中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真实”,讲述包括莫言在内的一大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告发了一位在参加忆苦思甜教育展览时没有哭泣的同学,结果那个同学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处分。第二个故事“理性”,讲述莫言在一间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长官推门而入,没看到自己要找的人,便自言自语地说:“噢,没有人?;但这句话激怒了莫言,他回应道:“难道我不是人吗?”,于是那位老长官面红耳赤,匆匆而退。第三个故事“传奇”,讲述八个泥瓦匠为躲避暴风雨来到一间破庙,庙外雷声滚滚,众人胆战心惊,有人想到我们其中一人肯定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应该让他主动接受惩罚;最后,由于一人的草帽被风刮走,便被其他人抬起扔出了庙门,但那座破庙也随之倒塌。——故事没有明确的谜底,传奇化的故事更是召唤读者的好奇心。这三个故事似乎是莫言小说主题的一次总结,第一个故事呼唤人的真诚,第二个故事呼唤人的尊严,第三个故事呼唤人的宽恕。真诚、尊严、宽恕经常

是莫言小说在描写饥饿、孤独、恐惧时的价值诉求,体现了莫言小说中故事背后的人性关怀和悲悯精祌。

(二)结构就是“政治”

情节的不同构成方式形成不同的小说结构类型,而不同的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张志忠说:“长篇小说的结构之意义,不仅是情节、人物的设置和延展,而且是一种看似无形却又贯穿于作品全部之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作家的激情、思索与作品的人物、题材、主题等的汇合点,是决定作品的情调、比例和参照、以及叙述方式的选择等的重要尺度。”通俗一点说,小说的结构“就是离章合句、轻重缓急,从哪(儿)切入,在哪(儿)收尾;哪些先写、多写、重点地写,哪些后写、少写。

莫言则干脆认为“结构就是政治”,他说: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长篇小说的结构是长篇小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家想象力的表现。好的结构,能够凸现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我们之所以在那些长篇经典作家之后,还可以写作长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于我们还可以在长篇的结构方面展示才华。以此说来,莫言是一位“结构”主义小说大师,但他的结构艺术介于西方结构和现代主义的结构艺术之间,并汲取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艺术。

(三)行动与“内因果”

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这样一个三段式序列。但在中国先锋作家看来,这样的行动逻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名作家的创造性。前文提到,阎连科把小说中的因果关系分为四种,即“全因果”、“零因果”、“半因果”和“内因果”,他认为,“由内真实构成的故事之因果,就称其为小说的内因果。”由于内真实书写的是现实中不会发生、却在人的精神与灵魂中必然存在的真实,那内因果必然是隐喻和象征并带有一种寓言性和神秘性。

二、莫言小说的叙述话语

叙述话语包括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叙事视角等要素。包括莫言小说在内的中国先锋小说在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之间出现了大错位,预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关系尽情涌现,叙述被有意加快或放慢,叙述频率也得到了格外的重视。这是中国先锋作家之所以被称其为“先锋派”的关键。但是,叙述时间的变异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早已存在,莫言小说特别借鉴了其“预叙”的部分;而莫言小说在叙述话语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的多变上。

(一)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错位

现代小说摆脱全知叙述视角以后,“时间”问题便在叙事中突显出来。所谓“故事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物理时间;所谓“文本时间”,就是故事内容在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

这种时间被赋予心理化和空间化的特质,使情节、事件和环境变得颠三倒

四、支离破碎。作品以意象或视象的形式在印象、想象乃至梦幻中穿插,从而打破了直线式的时间顺序。同一场面在人物的记忆中的反复出现,不同地点的前后跳跃和穿插组合,又打破了固定的三维空间。因此,先锋小说在心理化和空间化的时间中,展开了以现在讲过去或将来,以过去讲现在或将来,以将来讲现在或过去的叙述话语。

(二)多变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者的更换以及多层次叙述者的设立,是中国先锋小说惯用的技法。这源于多个叙述者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过渡外部世界,也满足了先锋作家从多个角度表现人物的需要,他们试图把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莫言小说在叙述视角上的变化多端历来令读者迷惑不解,他试图以文本中多个叙述者的设置实现其长篇小说的“密度”。

学者申丹对叙述视角的研究颇为详尽,她区分和探讨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视角,即零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零视角即全知叙述,但可

再分为有限全知叙述和传统全知叙述。有限全知叙述是叙述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上,而一般不会对人物和事件发表评论;而传统全知叙述会毫无保留地将所有信息直接传递给读者,叙事中不会造成悬念,读者也无需做出判断和推测,这会把故事推向过去,使叙述者和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大。

内视角分为三种,即固定式内视角、转换式内视角和多重式内视角,其特点是采用故事内一个或几个人物的眼光来叙事。这种视角直接将读者引入“我”经历事件时的内心世界,它直接生动、主观片面,也很容易造成叙事悬念并激发读者极大的同情心。第三人称外视角,这种叙述眼光往往显得冷静和客观。虽然说叙述视角没有优劣之分,但每一种视觉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性质和特点。特定的叙述视角又与叙述眼光、叙述声音一起,创造出特定的叙述时空。

由五个中篇小说《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娱》和《奇死》组成的《红高粱家族》,是莫言赢得国内文坛极大声誉一部准长篇小说,也是莫言在海外的标识性作品,它初步反映了莫言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得以丰富和拓展的文学观念、创作理念、叙事手法以及“艺术辩证法”,所以它在莫言的小说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十年后回首往事,莫言对《红高粱》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我奶奶”或“我爷爷”的叙述视角,但也谦虚地认为这是雕虫小技。事实上,莫言把“零视角”的有限全知叙述(“我奶奶”)和“第一人称外视角”(“我”)相结合的叙述手法,使故事发展融和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及行进层次,既给予叙述者极大的叙述自由,也造成今古同步、虚实难辨的叙述效果。

(三)儿童的“冷眼”聚焦

莫言的《枯河》是一篇滴血的小说。小虎为小珍折一根白杨树杈,不料小虎从树上掉下来,碰伤了树下的小珍。于是,小虎遭到小珍父亲、自己的哥哥、自己的父亲的轮番毒打;小虎悲哀地看着母亲,委屈地叫了一声娘,眼泪鼻涕一起流出来。此情此景,本应得到母亲庇护的儿子,却又遭到母亲的痛骂和痛打——“鳖蛋!你还哭?还挺冤?打死你也不解恨!”母亲戴着铜顶针的手狠狠地抽到小虎的耳门子

上,并用一根干棉花柴对着小虎的鼻子不停地抽打。最后,在父亲“绿色的眼泪”中,在“苍黄的阳光”中,在“鲜红的月亮”中,小虎当晚走进“枯河”的冰窟窿中,用布满伤痕的屁股迎接第二天初升的太阳。小虎死亡之前所遭受的毒打夹杂着浓浓的意识形态。小珍的父亲是村支部书记,他代表的是村民不可撼动的威权。小虎的哥哥一边踢打小虎的屁股,一边对母亲说:“本来我今年还有希望去当个兵,这下子全完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人人活而不等”一直是人类社会无可奈何的现实,小虎的死亡尖锐地证明了这一点。

与“严父一慈母一孝子”的传统叙述模式不同,莫言小说在表现“父子冲突”或“母子冲突”时,经常采用一种极端的“父不严一母不慈一子不孝”的叙述莫式。然而,成人视点经常带有一种“分层”或“遮蔽”观念,儿童视点却往往是好坏分明又有机统一。莫言小说中对父辈们的较少崇敬和更多厌恶,都与儿童的这种“冷眼”

视点密不可分。 三 莫言小说的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我”与“莫言”

在中西古典小说中,叙述者经常被认为是作者。而在现代小说中,“作者已死”而叙述者登场,有时是多个叙述者展开了对事件的描述,人物在舞台上也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作者不会对故事做出任何评价,经常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隐含作者”。这样就把读者置于一个没有明确指导的境地,作者只负责虚构故事,而故事的意义属于读者。

然而, “莫言”可看作是作家的一种间接的“自我赎罪”行为。当然,这里的“莫言”也代表了普遍的人性。:

有趣的是,《红幢》的结尾加了这样两条“作者附注”:“文中所写的“高密东北乡”并非地理学意义上的高密东北乡,望高密东北乡的父老乡亲们不要当真。文

中的叙事主人公我’并不是作者莫言,希望有关文艺团体幵会批评作品时,不要把‘我’与莫言混为一体。”这两条“作者附注”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稍嫌多余;但这样把作者与叙述者、“我”分开的叙事方式,也许对当时的“有关文艺团体”而言,算是一种在叙事上的启蒙。

最后,“莫言”不知不觉地像丁钩儿一样大吃大喝,只不过在品尝“红烧婴儿”之前已醉倒在桌子底下,从而避免了像“狂人”一样吃人的宿命。小说中的莫言以他的“小说”、故事和说法,似乎给正文叙述起到一种补充、矫正和解释的作用。例如,当正文叙述到一座小石桥和几只野狗时,出现这样的补充——“莫言在他的小说《苦胆记》里写过这座小石桥,写过这些吃死人吃疯了的狗”;当西门驴要讲述年的时候,出现这样对莫言小说真实性的否定——“莫言那小子在他的小说中多次讲述年,但都是胡言乱语,可信度很低”。《生死疲劳》中的这个人物之所以用“莫言”命名,一个特别的叙事功能就是可以游离于故事之外而对故事本身进行一番评说。这个“莫言”是一种故事内的故事外叙述者。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布斯说:“各个时代大多数杰出的故事讲述者们已经发现,使用直接判断,无论是以修饰形容词形式还是以展开议论的形式,都是有用的”。莫言把“我”、“莫言”带进小说,便是在“直接判断”中既体现了小说先锋性的一面,也体现了小说传统性的一面。

(二)叙述声音的凸现

在中国“话本”小说中,使叙述者单独成为读者欣赏对象的戏剧化策略非常普遍,但后来在更经典化的案头文学中,较少出现叙述者的声音。而在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中国先锋小说中,对叙述声音的重视又成为叙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创新方式。

莫言小说有时突然停止故事的讲述而插入一些评论,好像生怕读者把他虚构的故事当真似的。比如,《酒国》中有这样一段“插话”:“场景的独特性是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明的小说家总是让他的人物活动在不断变换的场景中,这既掩盖了小说家的贫乏,又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积极性。”另外,莫言常以“题记”这一

方式来强化叙述声音,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读者提供了一条进入特定小说世界的路径。比如,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四十一炮》)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生死疲劳》)一部小说的题记或开篇颇为重要,作者常常要颇费心机,因为它为小说接下来的叙事定下一种格调、气氛和节奏,也“为文本提供了一种变化的氛围”评论界把这种使叙述声音凸显出来的叙事方式称为“元叙事”。在最好的情况下,它破坏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现实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从而瓦解了那种叙事所制造的客观、逼真的幻觉。在叙述声音被戏剧化凸显出来的同时,故事中人物的对话、独白、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声音也由“独白”式的叙述方式转向了“复调”式的叙述方式。独白式的叙述是由叙述者完全控制人物的情绪、态度和观点,而不管小说中有多少个人物、多少种声音,都是来自于同一叙述者的安排。而在复调式的叙述中,叙述者的声音、主人公的声音、角色的声音之间存在着矛盾,主人公、角色总是叛离叙述者的意图而按照自己的念头行动,形成叙述者与主人公、角色之间的对话与它们的声音之间的对立。

四、莫言小说的语言与文体

(一)语言的感觉化

莫言小说在语言上的感觉化特色,同叙事的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之间出现的错位以及时序关系的错置一起,形构了其小说语言的“个人性一私人性一隐私性”面纱。同时,语言的感觉化也指向语言的写意化、图像化、梦幻化,它通过词类的活用、反常的搭配、修辞的陌生化以及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节奏感、音韵感等方式体现出来。这有时模糊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拉大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造成一种神秘莫测却又颇具诱惑力的阅读快感。

正南方不时有金红色的闪电撕开错灰色的云层,闪电像一棵棵落尽叶子的树,有时也像吐着舌尖乱窜的蛇,有时还像一串串珍珠项链。(《球状闪电》)草甸子里的昆虫感情饱满地叫着,虫声汇成一条长长的河流,漫过草甸子,又折回草甸子。(《球

状闪电》)真是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四周的空气都乱纷纷流动。(《金发婴儿》)她听到神秘莫测的夜色。夜的声和谐优美,生机勃勃,有时也嘈嘈切切,如同乱弹琴,闹闹哄哄如同狗抢屎。(《金发婴儿》)那天上午阳光明媚,美好的天气犹如孔雀开屏。

(二)话语的反讽性

王一川把中国文学过去五十余年来在语言上的演化概括为四种形态,即大众群言、精英独白、奇语喧哗和多语混成,并做了极为精细的分析。他认为,在奇语喧哗中可以听到如下几种语言的回响:白描式语言、立体语言、调侃式语言、口语式语言、间离语言和自卫语言多语混成,或称多体混成。总之,文学与非文学、叙述与行情、独白与对话、独白与杂语、口语与书面语、方言与流行语、现实型和浪漫型等等不同语言在此聚集。评论界常说的莫言的“粗枝大叶”、苏童的“委婉细腻”与“感觉缺失”、格非的“繁复细密”就是语言的奇语喧哗和多语混成的结果。总体而言,中国新时期作家在社会大转型的语境下进行创作或者生产,其文本语言表现为一种杂质化特色。在那里,中国古代和现代汉语传统、欧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语言、市民口语、民间方言、网络语言等混杂其中。

从修辞角度讲,反讽是莫言小说在语言上除了感觉化以外最显著的特征。反讽是一种综合性的修辞,它与幽默、嘲讽、戏仿、滑稽、诙谐、荒诞等概念密不可分,又与比喻、夸张、变形、象征、寓言等手法保持关联。莫言小说的颠覆性和批判性,也经常是用反讽的艺术手法加以体现和深化。

首先,言语反讽。作家经常把某些特定场合使用的话语,挪移到另一显然不相符的语境之中,造成错置,从而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曾几何时,国人的日常口语或书面语言中夹杂一点外来语,以表达在汉语系统中无法说清的意义?在莫言小说中,也有一些有趣的情节,主人公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这些会话场景中,莫言小说使用英文词所带来的嘲讽之义,直指当下国人虚伪的媚外心态。 其次,细节反讽。细节的真实性是小说真实性的基础,而在细节中加入的反讽手法,使这种真实性又显得“不真实”起来。比如,在莫言的中篇小说《筑路》中,

一群个头层次不齐、衣服破破烂烂的孩子,由个头最高的高向阳带队,为筑路工们宣传毛泽东思想。高向阳自封为“马桑小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马桑小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指挥他的鼓乐队演奏时总禁不住流下来的鼻涕。而在革命小将们连演了“老两口学毛选”等节目后,革命民工同志们都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了。——高向阳的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显得那样滑稽,更进一步就是中国式荒诞;而筑路工们听着伟大领袖的代表们的讲话——“我们的文学 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的。

再次,情境反讽。“情境反讽是叙述者立足于事件之外,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人物、事件、主题立意置放在一起,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冲突而营造出一个多义的、模糊的阐释空间。”相对于言语反讽和细节反讽的片段性、局部性而言,情境反讽追求一种整体化的效果。总之,新时期文学自中国先锋小说起,反讽写作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代人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当代中国文学在语言上的变革成效显著,而创造一种新型汉语言文学则任重而道远。

结束语

莫言小说是用西方现代艺术方法激活中国传统文学的典范,并以多变的叙事、多面的人物以及鲜明的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的小说艺术。

任何叙事都是对世界的某种解释。文学叙事是用话语虚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但它更多的是对人生和人性事件的体验和情感态度。长期以来,中国小说传统形成了“形式”与“内容”二分法的艺术观念,并强调“内容”而放逐“形式”。事实上,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中国先锋作家怀着近似于形式即内容”的文学观念,在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等方面对小说“形式”大胆地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实验。而形式有“中国形式”与“西方形式”之分,莫言小说试图借鉴西方“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传统形式”中实现“内容”创新。

也就是说,莫言小说在形式上从未失去先锋性,而它的形式包含着对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境况的多维度考察。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是莫言对中国小说创作做

出的特别贡献。

另外,莫言持之以恒的乡土叙事,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可能不被年轻读者所熟悉。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社会效应,莫言的名字可能只有在坊间被批评家一再提起,而不会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明星作家。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生活在别处”,莫言小说以无法模仿的独特风格,为当代中国文学增添了足够的重量,也对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三步》中人称视角的变化、《天堂蒜薹‘之歌》中歌谣的导入、《蛙》中不同文体的并置,无疑使他的小说在形式上看起来与众不同,也与己不同。同等重要的是,《丰乳肥臀》中对坚韧的赞叹、《生死疲劳》中对尊严的呼唤、《蛙》中对痛感的挖掘,使他的小说在内容上具有了深广的社会幅度和人性内涵。

谈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

(写作提纲)

摘要 引言 摘要

一、什么是虚幻现实主义

(一)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虚幻现实主义

(二)作为一种美学范式的虚幻现实主义

(三)作为一种哲学话语的虚幻现实主义

二、莫言小说虚幻现实主义的生成内外因

(一)内因

1、中国现代性与“高密东北乡”小说王国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反动

(二)外因

1、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远亲”

2、虚幻现实主义不等于魔幻现实主义

二、莫言小说虚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

(一)莫言小说的叙述内容

1、故事的“传奇化”

2、结构就是“政治”

3、行动与“内因果”

(二)莫言小说的叙述话语

1、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错位

2、多变的叙述视角

3、儿童的“冷眼”聚焦

(三)莫言小说的叙述动作

1、叙述者、“我”与“莫言”

2、叙述声音的凸现

3、受邀约的接受者

(四) 莫言小说的语言与文体

1、语言的感觉化

2、话语的反讽性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本科

杨明 2016年5月12日

第二篇:以莫言为话题的作文:细读莫言

以莫言为话题的作文:细读莫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呀!莫言成为了获得此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回想过去,中国出现了多少著名作家与文学巨匠,甚至沈从文、老舍等作家已经触摸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但却因为各种因素,与原本触手可及的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实在是太可惜了!

莫言在获奖时直言“惊喜而惶恐”,从他说的话中,我感受到他对文学的热爱和真诚。莫言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与独特的风格赢得来的。他小时候曾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时甚至读《新华字典》。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莫言丰富的经历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作品。他书写事物朴素而绚丽,文字既天真又沧桑,通透的感觉与奇异的想象构造出一个既魔幻又现实的世界。他用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开辟了复杂而广阔的一片新天地。

有人说莫言写得太大胆,我认为这正是莫言别样的风格。他大胆地写出黑暗,用一幕幕悲惨的画面使人们深刻地了解过去,又懂得珍惜现在安详的生活。当然莫言的作品并不是完美的,也有瑕疵,但正因如此,才更显真实,真实中的“瑕疵”有时也是一种美。

中国的文学需要创新。创新是孕育于独特的思想与风格,作家们不能只局限于前人的风格,要拓展出更广阔的天空,书写自己对文学、对生活的独到的见解。只有播下独特的思想,耕种创新的种子,洒下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别样的文采!莫言的别具一格为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的成功证明了文学需要独特的风格与创新的思想,要大胆地去开辟的新的文风,才能营造出“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繁荣景象,使中国人在文学上写下独特的一笔,让世界为之喝彩!

sb

第三篇:莫言笔下的女人

莫言笔下的女人:在不幸中闪烁着自我解放的光芒

莫言的文字,拥有梦境的奇幻与丰饶;而莫言的梦境,又不断与现实重重缠绕。在莫言的笔下,塑造了太多的女人,从《红高粱家族》的奇女子戴凤莲,到《丰乳肥臀》里的母亲,再到《檀香刑》的孙眉,她们的命运总有太多的不幸。提起莫言笔下的女人,首先想到的是《丰乳肥臀》里塑造的母亲。她活到了95岁,经历了20世纪各种政治、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磨难,艰难地生育了8个女儿和1个儿子。她给生产队里拉磨,趁着干部不注意时,在下工前将粮食囫囵着吞到胃里,这样就逃过了下工时的搜身检查。回到家后,她跪在一个盛满清水的瓦盆前,用筷子探自己的喉咙催吐,把胃里还没有消化的粮食吐出来,然后洗净,捣碎,喂养自己的婆婆和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上官鲁氏在生育她的双胞胎时,她家的毛驴也在生骡子。驴和人都是难产,但上官鲁氏的公公和婆婆更关心的是那头母驴。他们为难产的母驴请来了兽医,但他们对难产的儿媳却不闻不问。

《红高粱家族》的戴凤莲更是一位传奇的女人,是一朵大胆、泼辣、桀骜不羁的玫瑰,有着花一样的容貌,火一般的性格,她的内心总是丁当作响。她因为憎恨父母将其嫁于麻血病人而将其父拒之门外;她为了拯救自己与占鳌,拜县长为干爹,逃过一劫;她因为爱,毅然地与名义上的杀夫仇人而实为救命恩人的余占鳌结合;她为了维护爱情,赶走了恋儿;她为了报复刺激余占鳌和黑眼厮混;她为了支持抗日,让唯一的儿子前去战场,她自己也玉颜埋没高粱地。莫言这样形容他笔下的戴凤莲,“她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

同样是悲剧的宿命,《檀香刑》中的眉娘虽然“浪”得虚名,却敢爱敢恨,却仍然难以摆脱劫难、矛盾、痛苦和挣扎。眉娘大胆地追求爱情,感情热烈,情、欲一体。她的爱与性是交融的。在尝到爱情滋味之后,孙眉娘深情款款地独白:“俺也知道你未必是真的爱俺,俺不过是你在需要女人的时候碰巧出现在你眼前的女人„„俺知道俺的痴情最终也只能落一个悲惨下场,但俺还是痴迷地爱着你„„俺一个民女,能与你这样的一个男人有过这样一段死去活来的情就知足了。”一件凡俗情事,羽化成一篇传奇的风月,一份致命的爱情。

莫言笔下,还有《蛙》中“神”与“兽”共同附体的农村妇科医生、《透明的红胡萝卜》中大姐姐菊子、《长安大道的骑驴美人》中身穿红裙的少妇、《白棉花》中有勇有谋的奇女子方碧玉等等。而这些女人,没法不孤苦,没法不悲痛,没法不抗争。无一例外,都难以逃脱多舛的命运。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胆小、软弱、卑下、受欺凌、依附于男性不再是中国女性的代名词,她们身上显现出的女性对于自由、对于新生、对于人性的追求,闪烁着女性自我解放的光芒。读莫言的书,走近莫言笔下的女人们,如痴如醉,缠绵悱恻。

莫言,你怎么可以把高密小镇的华丽与沧桑,把各色人物的言行心思,点点滴滴,一颦一笑,描画得如此纤毫毕现和出神入化。那些女人们,总在不经意之间浮现在我的眼前,就好像她们曾在身边存在过。(张静)

第四篇:读莫言的《蛙》有感

我认识的莫言和他的《蛙》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而崛起,因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而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在此前曾屡获大奖。中篇小说《红高粱》曾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还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不查不知道,原来莫言的作品不仅曾经获得过很多殊荣,而且曾经离我们也很近,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就是由他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2年10月11日下午19时终于尘埃落定,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莫言的得奖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莫言热,那些天大家见面都在谈论莫言,借用一句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那些天,你如果不知道莫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各种媒体有关莫言及其作品的报道铺天盖地,他的作品也卖断了货,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更是成了旅游热点,更有传闻,为了沾点喜气,他家的菜地也惨遭热情游客们的洗劫,连他家墙角的泥土也难以幸免。不过对于没有什么信仰且喜欢跟风的国人来说,这个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短暂的慰藉吧。莫言就是莫言,他没有被媒体的八卦和众人的狂热冲昏头脑,他多次通过媒体谦逊的表达了自己的获奖感想。而最后一次他真的怒了,他公开批评了那些拔萝卜、挖墙脚严重影响他们家生活的人,而且再次表达了自己只想静下来好好写文章的意愿,并对支持他的人表示了感谢。自此,莫炎热就算告一段落。不过,这倒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也准备什么时候也到高密东北乡去看看。

2013年1月的一个周末。我发现爸爸手里捧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封面上有一个青蛙的图案,我心想这不是莫言的《蛙》吗。我老爸有个习惯,凡是他觉得好的报纸和书籍都会凑过来对我说:“俊,很好的,你看看吧!”于是塞到我手中,不过我一直认为这种被动的接受效果是不好的,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记得小学时爸爸递给我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到如今没有让我明白“钢铁究竟是怎样练成的”,而我自己选读的《三毛全集》里的内容现在却还历历在目。上个月,在我回家打开电脑时,发现电脑键盘上放着一张报纸,我就顺手拿起来看,而且正是我想看的内容,看完后,心理直犯嘀咕,现在报纸一般都直接扔进纸篓的,今天怎么会有一张放在电脑旁呢?问了家人才知道,父亲今天来过我家,真是心有灵犀啊,心中不禁有种莫名的感动,看来我对文学的审美终于和父亲一致了。

为了方便阅读,我把《蛙》这本书直接下载到了手机上。在网上看书的效率果然比看纸质的书要高,我可以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还可以在被窝里看,终于不到一周,这本书就被我看完了,而且我还破天荒的给每个章节做了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如此。

《蛙》这部小说是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另外,我从这本书中读出了很多作者隐晦的对人、对事、对国家的情怀或者不满。

很多人在莫言获得诺奖后,对其获奖的原因提出了质疑,质疑他的作品中隐含了太多中国当代社会的阴暗面,所以才抓住了欧洲评委们的心,才能获奖。但我认为,歌功颂德的作品是永远得不到诺奖的,而且这些所谓的“阴暗面”也不是什么国家机密,公布于天下,或许还能够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呢。

姑姑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的一生就是中国计划生育的血泪史。她是一个接生了无数生命的,且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而出现婴儿死亡率高的历史的妇科医生,也是一个对超生的毫不留情、赶尽杀绝的终结无数生命的侩子手。

1937年出生的姑姑,16岁卫校毕业就开始接生,到她退休时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她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的历史,在高密东北乡被奉为“神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到1957年,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中国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姑姑在此时大显身手,而被人奉为“神医”。而世人皆知的1959年到1961年的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让中国人口出生率锐减,死亡率大增的悲剧在全国上演。身在东北乡的作者和小伙伴们只有在煤堆里捡食煤渣来充饥。1962年,粮食开始丰收,出生率急剧增加,姑姑又开始了她光荣的接生工作,其地位也进一步提高。1965年底,见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国家在一些地方开始了第一次计划生育,可想而知,一贯以“多子为福”的中国百姓是多么的抵触这项政策,姑姑自此开始成了扼杀生命的“侩子手”。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为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姑姑为代表的计生员们使用的各种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是想尽一切办法“赶尽杀绝”。为了计划生育,他们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强迫男女结扎,甚至利用暴力手段阻止即将哇哇坠地的胎儿出生,文章中就例举了一次姑姑追赶孕妇的事件,最后孕妇跳水溺亡,不过计生员们是不会负任何责任的。但是姑姑也不是个没有人性的“魔鬼”,只要孩子离开了妈妈的肚子,呼吸到了这世间第一口空气,他就是中国的一个公民,姑姑就会尽自己的职责保护他们的安全,这时她俨然从“魔鬼“变成一个“天使”。

不过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计划生育把无数生命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它也遏制了中国人口的急速膨胀。据推算,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如今中国的人口将达到30亿,各种社会问题将使国家崩溃。但换个角度来说,如今中国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口众多”,“人”作为消耗体的同时,也在创造财富,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群体,而这个正是中国所具有的优势。不过,计划生育也将加剧人口老年化到来的速度,人口的“红利期”也将随之消失。计划生育的国策会不会改变呢?这不是我等草民所能左右的,静观其变吧。

除了大篇幅的描写姑姑的计划生育史外。文中还谈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的发展,以及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其中提到的食品安全、环境、腐败以及警察对一般案件的漠视等问题。作者表达了自己从抗拒到无奈接受现实的心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中的作者自己在退休后还通过代孕方式做了爹,而计划生育的坚定拥护者姑姑,也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借用他的一句话,人生不能逆水行舟就顺水推舟吧„„

我对作品粗浅的认识就到这里。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识的莫言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谦逊中略带孤傲的1955年出生的山东老头。我认识的《蛙》是一部描写中国60年计划生育史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写实小说。《蛙》就是“娃”,“娃娃”的“娃”。

张俊

第五篇:关于莫言的作文素材

冷静看待莫言获奖

如果我的记忆没出错的话,莫言是在不久前加入过抄写《讲话》的作家行列的。我想说的是,一个作家是否配得诺奖,除了作品,还要看其是否对文学真诚。莫言2009年在法拉克福演讲中再三声称,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党派、超越政治,三年之后却毅然加入抄写《讲话》的行列,而《讲话》的精神核心就是作家与文学应当政治标准第一,就是文学为政治服务。像王安忆那样“有所不为”不算道德苛求,莫言却连恪守一己之文学信念都不及格,遑论别的。

经历过文学被政治戕害时代的作家,如果还昧着良心去抄那样一段恶心的《讲话》,那只能说这是一个缺乏道德底线的人。是文学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虽然可以得诺贝尔奖,但永远得不到我的尊重。这一切与酸葡萄心理心理无关,只是缘于对中国文人与政治割不断理还乱的奴婢心理的戒备,与知识分子记忆深处不太遥远的文革记忆。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无国界的,如同普世价值与人道主义无国界一样。我认为莫言这次获奖,并不是对中国目前的言论自由状况和文学创作状况的认同,先不要去扯什么百年文艺复兴成功,更不要因此称对中国大国崛起的肯定。这应该主要是对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肯定。而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是人性,是人道主义。因此,我希望中国政府能对中国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包括和平奖)进行人道主义宽容,而不是把精力花在对莫言的鼓吹上,对民族主义的鼓吹上。如果这样,我为莫言悲。 莫言作品经典语录

1.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2.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3.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4.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5.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6.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7.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8.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9.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10.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11.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12.哀莫过于心不死。

13.我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也不需要别人知道。

14.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15.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16.童话已经结束,遗忘就是幸福。

17.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莫言及其作品简介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

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1955年2月17日- ),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 • • • 2000年 《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 《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年 《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 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2006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 2008年 《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长篇小说《四拾壹炮》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1至1984:《春夜雨霏霏》

第二阶段是1985至1986(莫言创作的爆发期):《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球状闪电》《白狗秋千架》和《红高粱家族》(含5个中篇《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狗皮》)等一系列作品。

特色:以天马行空的气势,以激烈的反传统姿态大胆探索,扩展了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空间,他用自己瑰丽奇谲的想象为新时期文学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第三阶段是1987以《红蝗》的发表为标志:《檀香刑》 《丰乳肥臀》 《酒国》 《蛙》等

特色:在成功的煊赫中放松了节制,那些曾经受着艺术规则约束的感觉描写,在作品中变成了一种铺展和宣泄,创作不再是一个精心采撷和酿造的过程,而变成了对艺术材料与非艺术材料的兼收并蓄;感觉描写被大量抛洒,艺术想象信马由缰,于是他的某些艺术作品水准有下降趋势。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气。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莫言是这样解释他的文学创作的

莫言小说代表了我们时代特有的文学气质,其小说主题鲜明可感,表现了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人的最原始的生命特质:豪迈.奔放.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英雄还是平民小人物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语言的自然流利,想象的丰富多彩,视角的变幻莫测等无不显示出作者的睿智与追求. 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然酿的十八里红

2 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军车炸飞了我爷爷,他呆了似的与我爹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中外 意义

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张艺谋)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 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 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 莫言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

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

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在内,100多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檀香刑是这样的:用上等檀香木削成一根三指粗五尺长的檀香木棍,一头尖一头钝,放进大铜锅里用上等香油煮三天三夜,然后风干,让香油都渗透到檀香木棍里,使其硬韧适中,涩滑有度.然后从犯人的肛门钉入,顺着脊骨往上钉,技术好,不流血,不伤内脏,然后从嘴里钉出来。

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保证犯人几天几夜不会死,还可以把他从嘴巴那边的棍头和肛门那里的棍尾挂起示众. 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既是一部汪洋恣肆、激情迸射的新历史主义典范之作,又是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它以极度民间化的传奇故事为底色,借助那似非常传统的文本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创性,张扬了作者长期所崇尚的那种生命内在的强悍美、悲壮美。同时,在这种强悍和悲壮的背后,莫言又以其故事自身的隐喻特质,将小说的审美内涵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层结构,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

这部小说完全是以一种喜剧性的话语方式来展示悲剧性的精神内涵,且悲与喜在小说中都叙述得浓彩重抹、登峰造极。这种两极化的高度整合,不仅体现了莫言高超的叙事技能,也表明了《檀香刑》绝不是一般意义上对传统小说创作模式的复归,它是莫言在沉入民间之后,以自己特有的艺术生命在激活民间话语的过程中所暴发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声音,是莫言对中国当下先锋文学的再度开拓。

《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步入中年的姑姑跟专捏泥娃娃的手工艺人郝大手结婚,是某种意义上的忏悔。这时候,姑姑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对孩子充满从未有过的期盼,于是,她几乎是不择手段地让自己的侄儿和徒弟得到了一个孩子。

《蛙》的叙事和语言对比莫言过去的作品无疑是干净而内敛的,莫言放弃了他最为擅长的泥沙俱下的描述性语言流,也没有利用众声喧哗的民间口语,而是力求返璞归真,用超然的第三者视角朴素、简洁、干净地讲述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也许是莫言在批判与责疑声中的自我改造与升华吧。但说实话,我还是不太习惯一个文质彬彬、西装革履的莫言,而更喜欢那个粗野的、狂放的、不按常规出牌的莫言。好在,《蛙》

3 还是贯穿着一片嘹亮的具有穿透力的蛙声,在蛙声中我可以不去想象莫言形象的改变,而是专注地触摸其中华丽却锋利的思想刀锋并久久地感动、沉思。

莫言,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他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他受日本文学影响很大,事实正是如此,作品里总是影影绰绰闪动日本美学的魅影,莫言喜欢大篇幅写景,写景中肆无忌惮的使用通感,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渲染,叫人看着触目惊心。他还受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作品里魔幻气息很浓重 ,说文学是一种悲愤的抵抗,可是他的抵抗未免有些过火,抹煞了一切关怀和温情,中国传统文学里的含蓄美被他全盘破坏,一切情绪全用魔鬼般的疯狂来展现。

莫言的文学特色

十三年前的1999年,我在湖北大学工作的时候,我和刘川鄂,搞过一个排行榜,当时,我们就觉得,中国作家,最有希望获诺奖的,莫言,是其中之一。

莫言是出色作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最不明显的。诺奖有的它的价值系统,离开这个价值系统,很难与诺奖沾边。在国内创作,要成为一个和这个价值系统不沾边的“杰出作家”,叙事策略非常难以把握,莫言是有效地规避了这些的。其实,之前,我的文章中,详细论述过找一点,价值判断上,莫言甚至是完全走在了“启蒙主义”的对立面 ,但他依然可以成为最杰出的汉语作家之一,在我最近《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整体反思》一文中,我还着重论述了莫言,在文章中,我说道: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真正的反鲁迅,莫言的《檀香刑》是一个标志:《檀香刑》是对鲁迅启蒙主义写作逻辑的悖逆,看客、刽子手、被杀者的身份意义及关系逻辑完全颠覆了鲁迅《阿Q正传》的描写。如果说,贾平凹(他是在10年之后,才通过《秦腔》回应了莫言)、余秋雨是通过逃离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来反现代的,那么莫言,则是通过正面迎击现代(包括启蒙传统及革命传统)而重塑现代”。而在这一点上,贾平凹,他是在10年之后,才通过《秦腔》回应了莫言(尽管他们有一致性,贾平凹在更早的小说中也展示了这种倾向,但是,他把它变成一部特殊的长篇,的确是到《秦腔》才实现的)。。 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而这种暴力和血腥又是那样美,以至于当代文学理论界对此束手无策。如何解释这种特殊情况的“美”,我们需要一种该地方性知识的内部逻辑。”

这种逻辑的发现,我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现代小说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的标志。

在语言上,我认为莫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言体式,展示一种方腔(音)小说的可能性,但是,《秦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土话的乡土小说,那种乡土无法发声的小说。《秦腔》好就好在,它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我数年前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就听到了,并且很赞赏,写文章传扬一通。我把莫言和鲁迅比,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贵、闰土是前一种人,“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反过来,莫言小说在寻求一种声音,他的人物是唱着的,赵甲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修养,更没有自觉意识的人。但是,莫言对赵甲的处理,与鲁迅对阿贵的处理完全不一样。他让赵甲近乎狂欢化地发声,小说里充满了鸹噪,莫言把它定义为“猫腔”。 ,当然“猫腔”是莫言想象的。《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下,没有莫言那么极端,所以它能被批评家们理解,或者准确地说,它能被那些评委理解。相比较而言“猫腔”走得太远。(《贾平凹的文言与土语》)

“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现代小说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存在要义并且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这多少让人欣慰。小说家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天职,它们有义务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民间深处,至今尚未被文人语汇污染的词语,这些语词比现时代的任何一种文人思想都要更靠近思想的本源,比当今任何一个文人语汇都接近真理的源头,将它们发掘出来,让它们在原始意义上发光放彩,而不要修饰它们,遮蔽它们,让它们赤裸裸地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中。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就够了。”

相比较而言,在语言上,莫言走得比贾平凹极端,尽管我认为这种极端,对于汉语小说的尝试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极端,让莫言的在现代汉语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辈们的路径,而且走得非常远。

4 他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我把这种语言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莫言获奖,会称为很多人的论据,来论证我们作为现代文化大国的崛起、实现以及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莫言的获奖,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他正是一个站在现代启蒙文化、现代白话文创作的废墟上的一位作家,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作为方言而不是作为普通话的胜利,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小说作为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一种汉语叙事传统的胜利,而不是现代白话小说的胜利,他先生的是汉语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

事实是,他不是汉语作家获奖第一人(我也希望汉语文学界不要忘记另一个曾经获奖的作家,如今这位作家甚至很多中文系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都不知其名)。莫言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获奖的汉语作家,他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汉语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汉语小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小说?汉语小说如何对世界构成贡献?

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抛开20世纪的种种政治鸿沟,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而不是被政治牵着鼻子走,一种政治的赞美和指责,都可能是短暂的,而这样的思考,却可能是长久的。

莫言获诺奖有什么了不起?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这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消息。中国人毕竟第一次获得该奖,而且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大陆人获得诺贝尔奖,其意义非凡,焉能不喜不贺?

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莫言没有什么了不起,尤其是在现下一切向钱看的中国社会里,区区750万元人民币奖金又算得了什么?

最近新华社记者采访莫言:“巨额的奖金大家都很关心,你准备怎么用?”答:“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一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平方米。”莫言的回答很有趣,一半调侃,一半讽喻。退一步讲,买2.5万元一平方米的,不就能买250平方米左右么,也算不上豪宅。看京城有这样宅子的人多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要PK官员,就更差多了。最近不是就曝出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及其妻儿名下就拥有21处房产么,按当前市值,计约4000万元。莫言获得个诺奖,还不如人家一个小小的处级干部。可是你写出那么多小说,耗费了多少脑细胞、劳细胞、苦细胞?牺牲了多少休息、休闲、娱乐和睡眠时间啊?两厢比较,得与失,种与收、苦与乐,真不如人家当官的。看人家每天吃香喝辣,出入有公车坐,时不时还能用公款出国旅行。而你呢,说不定回山东老家也得自己掏腰包呢。

由此我也不免想到了影视明星,看人家,演一集电视剧就是五六位数,唱一支歌就是几万几十万;有的什么都不干,仅一个出场费就是几十万,莫言能和人家比吗?至于知名度,就更是差若霄壤,莫言,谁呀?根本没有听说过。而章子怡、范冰冰、赵薇,比你年龄小多了,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因此我说莫言得诺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论奖金还抵不上人家拍几集电视剧多,论知名度就更差远了,连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更别说妇孺。

文学作为人学,永远不会消亡,但文学的寂寞却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肇兴,文学就更显得寂寞了。如今的年轻人,有几个静下心来读名著名作?一位大学生说的好,“我以前只知道韩寒、郭敬明,不知道莫言”。此话真是一语中的!看我们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节目,正如麦当劳、肯德基。快餐文化已经取代阅读文化,娱乐文化已经取代正统文化,外来文化正在取代民族文化。这是文学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

去年有一个调查,说中美同等学力学生,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水平大大高于美国,而阅读量却大大低于美国。这就是中美学生的差别。不学会数理化,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而缺乏阅读量就很难插上想象的翅膀!中国人缺乏创造力是不是源于此呢?

文学作为写人的科学,是所有文化的基础,诚如美术之素描,体育之田径,音乐之谱律,戏剧之剧本,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它。但愿这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能激起一股读书热,形成一个全民阅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 2012/10/13

莫言获奖的影响

5 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喜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舆论沸腾,人民网在第一时间以大标题的形式发出时评: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CCTV在新闻联播中经过推敲斟酌,称莫言获奖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0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莫言获奖理所当然,而两年前刘晓波获和平奖是干涉中国内政。

洪磊说:“我们对莫言先生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莫言先生是最近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的文学造诣有目共睹。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欢迎世界各国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优秀中国文学的魅力。”

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1日也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贺信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他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著名评论家白烨认为:莫言获奖,可能是诺贝尔的评价标准稍稍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是比较要求政治立场独立的作家和对政治体制有一定批判性的作家。当然,可能近年来也是受制于中国市场的急剧扩充,诺奖评委或许也很难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攀附中国文学市场,因为已经很难无视了。莫言获奖最大的意义在于诺贝尔一定程度上放宽了选拔作品的政治尺度。

其实莫言获奖更多是他个人的成就,并不会重新燃起大众对风花雪月纯文学的热情,也很难挽回文学地位的沉沦,因为现实生活比任何小说都要精彩都要残酷都更加让人瞠目结舌。曾经一度影响甚至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学,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都将被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的互联网特别是微博所替代。

正如官方的《大公报》评论所言,中国的当代文学成就,不可能靠一次的诺贝尔奖就能获得体现,也不可能奢望获奖能令整个文坛状态发生质的飞越。归根结底,文学只是一种载体,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与生存状态,要真正繁荣中国文化与文学,需要开放的思想与宽松的体制,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莫言其实不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12年前,即世纪之交的2000年,中国作家高行健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那时高行健己旅居法国。

人们也许还记得,当年高行健获奖后,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指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把奖项颁发给高行健“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图谋”。中国作家协会也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此举不是从文学角度评选,而是有其政治标准。这表明,诺贝尔文学奖实质上已被用于政治目的,失去了权威性”,并宣布开除高行健作协会籍。《人民日报》则以《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高行健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为题,发表过评论员文章。

文章称:“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的瑞典文学院里,一场闹剧正在上演。一小撮对中国人民怀有极不健康心理的所谓文学专家,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新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现居法国的华裔‘作家’高行健。瑞典文学院的倒行逆施,极大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这是对12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瑞典文学院是一贯反动,一贯敌视红色政权,一贯敌视中国人民的彻头彻尾的反动组织。” 瑞典文学院经过长达十二年的幡然醒悟,在高行健获奖时隔十二年之后,终于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真正中国国籍的作家。《人民日报》此次一改对瑞典文学院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敌视,在祝贺文中掩饰不住喜悦和激情:“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终于有中国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上留下名字。我们需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了其著作的高水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

莫言获奖,官方乃至民间的喧嚣看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各方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来解读莫言获奖的文学价值以及政治意义。

“世界上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中国作家莫言。”11日晚,英国广播公司用这样的方式报道莫言获奖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事件。与此同时,日本媒体则对本国夺魁大热门村上春树“意外失利”颇为遗

6 憾。诺贝尔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环球时报2012年10月12日)

在因钓鱼岛事件阴霾重重令人郁闷之时,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无疑让中国的民众大大振奋了一回,高兴了一回。而莫言名字的拼写MO迅速登上全球各大英文媒体,也让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的愤懑化为了云烟,成为了历史。

因为莫言不是欧洲人,也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一些国际媒体认为莫言获奖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将出现某种转变,似乎是在有意打破以往的某种偏见。而在笔者看来,这却是中国文学实力的展现,更是中国民众始终秉持“诺奖情结”所得到的结果。

莫言在他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了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这固然是他本人所取得的成就。然而设若没有中国民众孜孜的热情和追求,设若没有诺奖委员会的博大与超然,或许诺奖之于中国依然还是一个梦想,依然还是一种虚幻。

中国学者将莫言获奖形容为“伟大时刻”,中国民众为莫言获奖而欢呼雀跃,中国因为出现了莫言这样一个作家而振奋不已、神清气爽。然而,这样就足够了吗?莫言获奖的背后,我们难道就不应该反思一些什么吗?

每次的诺奖来时,诸多的猜测当中,总会有着这样那样的质疑和嘲讽;每次的诺奖之后,失落的情绪当中,总会发出一些诸如“诺贝尔奖只是欧洲人的游戏,所要体现的只是西方人的趣味和利益”、“不给中国人诺贝尔奖,其实是西方分化中国民众与政府关系的一种工具,是打击中国民族精神和自尊的一种手段”之类的声音,甚至还有人会公然劝导国人“千万别把诺贝尔奖当回事”,“要淡化诺奖”,“不必跟着一个所谓的诺贝尔奖起哄”,等等。如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发出这些声音的那些人又会做何感想呢?

诺奖是奖给在各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不想参与诺贝尔奖的狂欢,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为诺奖纠结、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这才是中国人的性格。或许,也正是因为只去怀疑他人的动机而忽视了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才让我们留下了太多关于诺奖的遗憾吧。 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这让中国的作家们扬眉吐气了一回,他们也为此发出了“未来还会有中国作家获奖”的铮铮誓言。但是中国的科技领域呢?中国其他领域呢?中国奥运举办了,航天员会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的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却仅仅只拿回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请问,这是不是一种开始?其他领域的相关人士该不该说点什么?

莫言登上了诺奖的领奖台而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固然是一种荣耀;莫言洗刷了百年的耻辱圆了中国诺奖的梦想,固然值得庆贺。但是在荣耀和庆贺之余,我们更应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厚重进步,在反思中创造奇迹!

我对莫言获诺奖的一点感想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喜可贺,他毕竟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但仍有些“欲笑还颦”。

就如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因为人口众多,吃不住平均。一平均第一名立时变成末尾。又如说中国在奥运会拿了不少金牌,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个个都是“身强力壮”了。也就是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就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了,文学创作繁荣昌盛了。还是不能平均。

首先,我国是个官僚体制社会,讲究“上行下效”。各级官员的贪腐不必多说了,官员的文学造诣,亦不必多言,单说读书,在各级官员中是备受冷落的。我敢说,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各级官员把主要精力甚或全部精力用于“招商引资”“到处应酬”了,哪还有时间读书?读书对于他们或许已经成为一种笑话。至于古代官员如何挤时间读书,诸如“马上枕上厕上”,对于现在的官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可理喻”。因为光顾应酬,醉生梦死,马上定是坐不稳的,哪如在小车里面,悠悠然,飘飘然?至于“枕上”,无非都是些“莺声燕语”“语软声低”的“枕边声”,哪里容得“读书声”?至于“厕上”,分明就是“呕吐的所在”了。“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已成历史。其次,由于各级官员的不喜读书,由于各级官员的不喜读书照样“青云直上”,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们,自然是“跟着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会跳神”

7 了,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谓“摆阔炫富”“斗鸡走马”。其三,各级官员,包括官二代、富二代们的这种“公开透明”“习以为常”的“示范效应”,难免使平民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嫉妒得要命,浮躁得要命,个个“摩拳擦掌”,个个发出感叹“彼可取而代也”!所谓“坑灰未冷天下乱,原来刘项不读书”!

莫言尽管获得世界最高文学奖,但对于官员,却定是“不屑一顾”的,一是累。整天熬夜爬格子(打字),劳心费神,乃至累得吐血,图个啥?稿费少得可怜。即使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出了名又有什么?近百年才出一个啊!哪如各级官员,可以大批的普遍的“一夜暴富”。二是不能“世袭”。不仅不能世袭,很可能因为你的过度劳累,而影响了对后代的培养或关照。即使关照,你无非是个书生,又能关照什么?其结果必定是“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哪像各级官员,在位“有权有势”,可以“最大限度的以权谋私”,“最大限度的”给后代“铺路搭桥”。就这样世世代代铺下去,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呀。 曾看过一分资料,在德国大都有阅读的习惯。地铁,公交,大凡在公共场所,读书看报者,触目皆是。在这样的国度,出几个“诺奖”,似乎是“顺理成章”,所谓“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在我国的公共场所,有几个读书看报的?在这样一个国度,能出一个“世界顶级作家”,当然意味着“鸡窝里飞出个金凤凰”!又所谓“高处不胜寒”!莫言荣获诺奖,似乎说明了许多,又似乎什么也说明不了。你说,曹雪芹写出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楼梦》,又能说明什么?

当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着,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开放。莫言的获奖本身就是一种肯定鼓励和鞭策。贵在鼓劲哪。世界已经开始接纳并拥抱我们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门诊护理的工作计划下一篇:描写雪花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