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市场经济论文范文

2024-01-27

模型市场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循环经济的实施及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受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等多维因素的影响,并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正确合理的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测度,是衡量某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好坏的标准。而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评价的前提是合理的确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背景下,文章采用物元可拓模型建立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物元模型

一、物元模型确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

本文采用可拓理论来选取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可拓学以有序的三元组R=(N, C, V)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物元,其中N表示评价事物,C表示评价事物的特征,V反映了要评价的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

1.物元模型经典域的确定。VOj=(aOj,bOj)为事物特征Cj的取值范围,RO为经典物元,NO为评价目标层,Cj为决定目标层NO的影响因素。

2.待评物元。根据调查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评价目标层的单元Ni的特征值做出评价,根据给出的选择标准进行评价,获得待评物元的结构。待评物元表示为:

其中Ni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待评指标,vi为具体评价指标ci的取值。

3.关联度函数。本文选用的关联度函数为:

Ri=f(ci,vi)为物元关联度函数,为指标ci出现的次数,vi·为指标ci的统计频数总和, 为评价集Ni的评价指标总数。

1.4 指标选择标准

根据上面的关联度函数结果,得出保留的指标。指标的选择依据为:

二、辽宁省循环经济统计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资源消耗子系统为例,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查阅相关文献,对资源消耗子系统的初始指标进行筛选,列出了初始的10个具体指标。对这10个指标进行物元可拓分析,过程如下: (1)列出资源消耗子系统的初始指标体系;(2)根据调研和问卷的实际情况,对资源消耗子系统指标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3)构造物元函数对资源消耗子系统指标进行选择。根据物元分析过程形成资源消耗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如表6-1所示。

根據指标的取舍原则,资源消耗子系统最终的评价指标保留了6个,分别为煤炭开采业能源消费比例、亿元GDP消耗资源量、原煤总产量、资源增长消耗率、燃料购进价格指数、能源加工转换率。根据同样的方法对经济发展子系统、环境污染子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资源再利用子系统四个部分的初始指标进行选择。这样得出的辽宁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6-2所示,该指标体系由5个子系统和29个具体指标构成。

三、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性系统工程,为了全面、客观、合理地体现辽宁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本文在遵循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考虑统计指标的科学性、完整性、可测性和可得性,并结合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和主要产业的具体特点,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目标的层次级别,将用于评价循环经济系统的指标形成由总体目标层、系统控制层、基本指标层组成的层次结构体系,在物元可拓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包括资源消耗子系统、资源再利用子系统、环境污染子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一个覆盖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评价指标逻辑框架。·

参考文献:

[1]王新民,康虔,秦健春等.层次分析法---可拓学模型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2455-2462.

[2]向来生,郭亚军,孙磊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76-78.

[3]王慧敏,仇蕾,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诊断预警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曾艳芳,何庆光.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3(15):92-94.

[5]张庆文,张文彬,程丽波.基于统计指标体系的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评价[J].中国矿业,2009.(8): 53-56.

作者简介:李士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3-1157).

模型市场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公共产品定价模式,一般有边际成本法和平均成本法两种。边际成本定价法的原则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定价的原则是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公共物品定价,究竟是按边际成本定价法,还是按平均成本定价,存在不同的主张。在对各种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我国现阶段供给相对不足情况下,二部定价法是较为适宜的定价模式。

关键词:公共物品;定价模式;边际成本;平均成本

与一般产品相比,公共产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消费的不可分性、非排它性、需求缺乏弹性以及管理的地域性。因此,为了阻止生产单位获得垄断利润及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政府参与生产经营或对产品价格与数量进行管制。

模型市场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北京地区经济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酒店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尤其是经济型酒店这一新兴酒店业态发展迅速且经营业绩喜人。截止到2012年,北京市共有经济型酒店681家,占全国经济型酒店总数的8.19%。旨在对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一些实用参考价值,使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加符合消费者对经济型酒店的期望,从而提高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总体的服务质量,达到经济型酒店和消费者共赢的目的。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法和系统分析法,分析目前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预测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一些理性参考。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 ; 现状与问题; 趋势与策略

北京是我国旅游业最为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之一,庞大的旅游市场为北京市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受北京市旅游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异地商务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等利好因素影响,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以其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和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的经营策略,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与此同时,如何能让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业在未来发展得更好,这是关心经济型酒店行业的有识之士和经济型酒店行业参与者在考虑的问题。因此,如何发挥经济型酒店的优势,打造本土经济型酒店的知名品牌,推动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市场份额

在利益驱动和中国旅游市场的强大吸引力作用下,国际酒店集团纷纷登陆中国市场,与我国经济型酒店一起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圈地”运动,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抢先布局。国内各大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纷纷进入北京市场,如7天连锁酒店、如家、汉庭、锦江之星、格林豪泰、莫泰168等迅速扩张,抢占北京的酒店业市场。与此同时,国外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在迅速发展,如美国的“速8”(Supper8)、法国雅高集团的“宜必思”(Ibis)等。由图1可以看出,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经济型酒店681家,占酒店总数的52%;经济型酒店成为酒店业中发展最快的新的业态,在北京地区酒店业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使北京市酒店业形成了高中低档并存的局面。

如图2所示,自2007年以来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数量变化的基本情况: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济型酒店增速明显,截至2012年北京市共有经济型酒店681家;从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发展轨迹来看,2007-2008年为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黄金发展时期,2008年涨幅高达92.59%,经过了大规模的扩张之后,自2010年开始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数量增长逐步趋于理性并稳定。

如图3所示,截止到2013年4月,北京地区经济型连锁酒店门店数量排在前3位的都是本土连锁经济型酒店,分别是如家、7天和汉庭,门店数分别是132、127和98家。国外连锁酒店中数量最多的是速8,单店数量为88家。7天、如家等本土品牌的平均房价基本持平,标间的价格都在200~250元左右,国外连锁酒店品牌价格偏高,标间价格在300元以上。由此可见,本土品牌在价格方面占据着优势,对普通的大众消费者来说,价格仍是决定消费的关键因素,消费者会偏向价格适中、性价比高的酒店品牌。

二、五力模型分析

五力模型分析法是迈克尔·波特于 80 年代初提出,用于企业经营中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企业的产业环境。五力分析包括:潜在竞争者、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替代品的威胁、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应用迈克尔·波特五力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产业环境。

(一)潜在竞争者

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潜在竞争者主要是国际酒店集团,他们有品牌优势,以及很强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多年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优势,比较看好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高额的投资回报率,经济型酒店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比较低以及其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国际酒店集团在国内的拓展形成了潜在竞争。同时由于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国内也有不少新进入经济型酒店这一行业的投资者。另外,随着我国交通业和汽车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网已遍布全国,汽车也已大量进入百姓家庭,汽车旅馆可能在未来会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潜在竞争者都对现有经济型酒店的行业资源和市场份额形成竞争压力,将直接影响现有经济型酒店的盈利水平,甚至可能危及生存。

经济型酒店竞争性进入带来的潜在竞争者威胁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和预期现有经济型酒店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这两方面的因素,由于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进入壁垒不高,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威胁。

(二)行业内的竞争

目前,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主要面临两方面的竞争:一方面,面临的是来自以四五星级为代表的高级酒店和只提供简单住宿的私人旅馆。由于大众消费者对产品价格较为敏感,只有少部分高收入群体会选择星级酒店,而私人旅馆因其存在环境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也只有少数人群会选择入住,大众消费者还是更加偏向价格适中、性价比高、有品质保障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因此北京地区的星级酒店和私人旅馆不会对经济型酒店带来太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是不同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之间的竞争。随着国外和本土经济型酒店品牌在北京的不断扩张,北京地区不同品牌经济型酒店之间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当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服务和抢占市场份额等方面。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为了提升竞争力,纷纷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像如家、7 天连锁、汉庭等在美国成功上市,锦江之星也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能力的提高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的差距,竞争能力大大加强。

(三)替代品的威胁

目前,北京市仍存在着不少小型旅馆、农家旅馆、家庭旅馆等个体经营住宿,他们的目标顾客为低消费群体,其在管理、服务质量和食宿环境等方面比不上经济型酒店,由于其低房价对消费者仍很有吸引力,对经济型酒店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其盈利能力上与经济型酒店仍有差距,对经济型酒店还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威胁。而经济型酒店相对于高星级酒店,其性价比就变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因为经济型酒店的核心产品是客房,只要经济型酒店能够使客房产品形成较高的专业化,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将优惠提供给消费者,总体来说替代品的威胁就不大。

(四)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随着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品牌的不断建立,人们对经济型酒店的信任度和依赖度越来越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客户的消费愿望和支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产品价格与质量对客户的购买行为不再是唯一的影响,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突显,加上经济型酒店的市场供应相对较为充足,规模化经营的经济型酒店品牌越来越多,客户消费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客户对经济型酒店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较强。

(五)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经济型酒店的供应商主要包括酒店建造期间的建材供应商、装修期间的酒店配套设施供应商、经营期间食品、客房卫浴用品等低值易耗品供应商。目前,北京地区的经济型酒店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酒店设施的供应商也在不断增加,经济型酒店基于买方,无论是建造时所需的原材料、设备设施还是经营期间所需的酒店消耗产品,经济型酒店都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供方的力量不足以构成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三、消费行为调查

北京地区的经济型酒店行业如果想在产品、服务质量方面不断创新,提高酒店服务品质,就必须了解北京地区酒店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 2013年3月对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消费者市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旨在分析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客户群,以及北京地区消费者对经济型酒店的认知和态度。

(一) 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首先,针对入住不同品牌经济型酒店的顾客发放100份问卷;然后在市区、商场、学校向北京地区市民随机发放100份问卷,有效问卷共收回183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内容,二是了解被调查者对经济型酒店的认知情况及态度。对入住经济型酒店的顾客,选择在他们办理退房手续的空档时间进行调查;对其他人群的调研,则选择那些正在休息区比较闲暇的市民,以保证调研数据的准确性。

(二) 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研结果的整理,进一步分析了入住经济型酒店顾客的基本情况,以及北京地区消费者对经济型酒店的了解情况和态度,具体情况如下:

如图4所示,对入住经济型酒店顾客的调查中,年龄在21~30岁的消费者数量最多,达到48%,其次是31~45岁的消费者。由此可以推断,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顾客年龄主要集中在21~45岁之间,酒店可以设计为这个年龄段顾客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由图5可以看出,在接受调研的经济型酒店入住顾客中,企事业单位员工人数最多,达到39%,其次是学生、商人和公务员,因此北京地区的经济型酒店应重点开发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学生群体这一客户群,根据特定客户群所关注的酒店要素制定营销策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如图6所示,在对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顾客入住原因的调查中,商务洽谈的顾客占31%,观光旅游的顾客占23%,然后依次是休闲娱乐、公务会议和探亲访友。结合以上3个图表,可以将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目标顾客锁定在年龄20~45岁之间的商务出差人士和外出观光旅游的顾客。北京地区的经济型酒店可以针对目标顾客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最大程度的吸引顾客的入住。

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研者为中低档消费者,每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91%,他们对客房的设施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又有着理性的消费观,因此经济型酒店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消费者期望的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房价在100~200元之间,希望通过较低的价格享受到较好的服务。

如图8所示,在消费者对经济型酒店的认知情况调查中,有58%的消费者了解并经常入住经济型酒店,有27%的消费者表示一知半解,还有15%的消费者表示不了解。因此应加强对经济型酒店的宣传,突出经济型酒店高性价比的特点。

如图9所示,有43%的被调查者表示外出时会选择入住经济型酒店,有16%的被调查者选择星级酒店,有14%和12%的被调查者分别选择了家庭旅馆和招待所。相对于星级酒店的高价格,以及家庭旅馆和招待所的安全卫生等问题,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价格适中、环境良好、性价比高的经济型酒店。

如图10所示,被调查者在选择经济型酒店时,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价格、品牌、地理位置、环境卫生、服务态度和安全系数。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他们对价格较为敏感,同时由于消费者对住宿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会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对于出差的商务人士和游客来说,地理位置很重要,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出行。

四、典型案例

7天连锁酒店是我国广州本土发展起来的经济型酒店,在7天创立之初,就面临着国内已基本成熟的经济型酒店的有力竞争,同时一些国外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看好中国这个强大的市场。

(一) 发展历程

7天连锁酒店成立于2005年,它用4年的时间于2009年11月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后起之秀和中国第一家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酒店集团,7天连锁酒店在3年之内就已跻身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一线阵营。7天连锁酒店在北京地区共有127家连锁店。

(二)经营模式

7天连锁酒店作为国内经济型酒店的领航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了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

1.开店模式

国内其他连锁酒店品牌的开店模式是采取先布局全国,然后再逐步进行扩张的传统方式。“7天”在确定酒店开店位置后,采取的开店模式就是针对所选择的城市,集中企业各项资源,然后以5家以上的规模进入该地区,迅速抢占市场,在短时间内遍布城市的重要位置。

2.加盟模式

目前,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大都采用直营连锁和特许加盟连锁。7天连锁酒店首创了不同于特许加盟的“管理直营”模式,设立了“管理店”,即投资者只需要按照总部的要求进行酒店装修,然后由7天连锁酒店集团直接进行经营管理。这种加盟模式,不但可以保证管理店的服务标准和质量与直营店相同,还可以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使所有连锁店都实行统一化和标准化管理。

3.管理模式

在科研方面,“7天”在成立之初,就已开通了网站,并自主开发了中央预订系统和会员系统,随后又开通了24小时短信预订服务,能够为顾客提供四种酒店预订方式,即网上预订、电话预订、WAP预订和短信预订,这样既降低了对订房中介的依赖,又能让顾客选取不同渠道进行酒店预定,使顾客感受到酒店预订系统的快捷方便。在成本控制方面,“7天”对旗下所有连锁酒店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服务、统一配置、统一流程、统一销售的连锁化经营管理,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了人力投入和管理成本;为了突显客房的实惠功能,在硬件设施上,舍弃了传统酒店里的中央空调、大衣柜、浴缸等物品,使用简约、实用、便利的宜家式组合家具,既增添了客房的实用性和温馨感,又在方便打扫的同时节约了成本支出;将酒店的洗涤业务和绿化业务外包,减少了设备投入和人员配备,降低了经营成本;在人力资源方面,“7天”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总部充分放权,让每个店长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自由的行使权力,管理店里各部门事务;同时在员工管理上,让员工在轻松开放的氛围中工作,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顾客,公司内部开通了员工交流和投诉的平台,让员工充分享有各项权利。

4.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主要包括,会员制营销、电子商务营销、整合业内资源。

(1)会员制营销

7天连锁酒店专为会员设立的“7天会”,在全国拥有超过5000万的会员,是中国经济型酒店中规模最大的会员体系。

(2)电子商务营销

“7天”除了依靠自身研发的客房预订系统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营销。

(3)整合业内资源

“7天”创立了国内首家品牌经济型酒店跨区域酒店联盟——“星月联盟”,通过“7天”的网络系统平台,向各地联盟的中小品牌连锁酒店提供酒店管理和电子商务营销经验,把更多的优惠让渡给消费者。

5.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包括,快捷的预订服务、绿色服务、自主服务。

(1)快捷的预订服务

“7天”拥有强大的网络系统,消费者可以自主的选择便利的预订方式,如网上预订、电话预定、手机短信和WAP预订。

(2)绿色服务

7天连锁酒店关注顾客的住宿环境和睡眠质量,为顾客提供1.8米的大床、定制护脊床垫、荞麦枕和隔音条;提供无线WiFi,方便出差的商务人士发送邮件和上网办公;提供淋浴10秒恒温速热;以及洁净封包毛巾,避免二次污染等。

(3)自主服务

7天连锁酒店提供的自主服务包括,快乐角、自主上网机、自主售货机、自主吹风机、自主洗衣机等。

(三)运作技巧

运作技巧方面包括,打造品牌、控制成本以及建立顾客信息反馈系统。

1.打造品牌

随着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数量的不断增加,酒店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除了硬件配套设施的竞争外,酒店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竞争,时刻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考虑,让所有入住7天连锁酒店的顾客感受到比其他酒店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强顾客对“7天”酒店品牌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不断提高7天连锁酒店在北京地区的品牌影响力。

2.控制成本

经济型酒店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胜利,成本控制是关键。7天连锁酒店在成本控制方面不断探索,虽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还是可以在其他方面加强成本控制,具体措施有:在酒店的选址上,尽量选择可以加以改造的旧房或企业下属的经营不善的招待所;在节能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减少对煤和电的使用,以节省能源;在人力方面,精简员工队伍,充分利用自有的网络系统,加强预订服务、客户管理等业务,同时在酒店的旺季,可以招聘兼职人员和小时工,降低人力成本等。

3.建立顾客信息反馈系统

7天连锁酒店的目标客户主要是普通的商务人士和自费外出旅游的游客,酒店应不断完善各项服务。例如,酒店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顾客退房的空档时间对顾客进行调研,每天对5~10位客人进行调查访问,采访时间为15分钟,了解他们对酒店各方面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记录下来,把存在的问题和顾客的建议定期整理,然后再针对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五、趋势及策略

从对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分析等可以归纳出未来几年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及策略:

(一)加盟连锁模式扩张

近年来北京市各大经济型酒店品牌加盟店的比例不断攀升,如家、汉庭的加盟店比例都超过40%,7天的加盟店比例也接近40%。7天和汉庭的加盟店比重从创建到 2007年的2年间都不到 10%,随后都迅速提高加盟店比例。从各家今后的发展规划看,加盟店的数量高于直营店数量,因此加盟店的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二)多品牌发展态势

当前,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多品牌发展的领头羊是汉庭,目前拥有“汉庭全季酒店”、“汉庭快捷酒店”和“汉庭海友客栈”三个系列品牌,呈多品牌的发展战略;莫泰也发展了“MOTEL 168”和“MOTEL 268”品牌;锦江旗下则有“锦江之星”、“白玉兰酒店”、“百时快捷”以及“金广快捷”等细分品牌;如家旗下则有“如家快捷”、“和颐酒店”、“莫泰168”三个品牌;7 天也表示将发展多种品牌。因此,多品牌发展将成为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

(三)呈现寡头竞争发展格局

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在未来3到5年仍将持续高速发展,而领头的几个品牌在规模迅速扩大后的行业寡头竞争态势日益突显。近几年,如家通过并购七斗星、莫泰168和e家快捷成为了行业老大;汉庭通过收购宜居实现快速扩张;而向来稳健的锦江之星也并购了金广快捷。并购整合是发达国家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如美国最大的酒店集团温德姆酒店集团旗下 11 个品牌只有 1 个是自己创建的;法国雅高集团自 1974 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收购发生。因此,在今后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过程中,品牌之间的整合将难以避免。

(四) 选择细分市场

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的目标顾客群体是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他们对酒店居住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同时又有着理性的消费观,因此价格适中、服务良好的经济型酒店成为他们的首选。随着经济型酒店消费群体的壮大和市场的逐步细化发展,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可以进一步细分,经济型酒店应根据自身优势,重新定位目标顾客群体,深入研究和总结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据此开发和设计有特色的经济型酒店服务产品。比如,针对商务出差人士的细分市场,他们注重酒店的品质,喜欢选择靠近市中心的酒店;针对外出旅游者的细分市场,他们注重客房的舒适、干净、实惠;针对年轻人的细分市场,他们追求时尚、勇于创新,喜欢个性化的装修风格;另外,还可设计针对女性、老年人的细分市场等。

(五)加强服务创新

对于北京地区连锁经济型酒店而言,首先要着手经济型酒店服务质量标准制定,通过加强市场调研,了解顾客需求,分析评价客人对经济型酒店服务的期望,制定符合市场客户需求的质量标准;其次,在确立服务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将包含设备设施、实物产品、劳务质量、清洁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详细标准和指标分解到各个工作岗位,据此确定员工的工作目标或任务;最后,要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收入挂钩,并适当辅以奖惩措施。例如在质量控制方面通过不定期的抽查打分方式,对每一家经济型酒店服务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不仅能反映各个分店店长的管理水平,也可以及时发现各个分店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弱点,进而激励各个分店努力提高其服务质量。

(六) 拓展多种营销渠道

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开发多种营销渠道,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新顾客并稳固和维持现有的顾客。经济型酒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告等积极推广其服务和扩大品牌知名度。其中网络推广成本低、时效性强,其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注册搜索引擎、设置网站链接,或是在专业网站中做一些网络广告,以扩大品牌知名度,目前酒店行业信息网站有 “经济型酒店网”、“中国旅游酒店网”等。

(七) 连锁整合业内资源

随着市场进入者的不断增加,竞争态势的加剧,一些以单体酒店经营形式为主或实力薄弱的经济型酒店将面临生存压力,而对于当前拥有一定规模的知名经济型酒店品牌则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将一些实力弱小的竞争对手划归到自己的品牌之下,以巩固自身实力,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整合行业内资源,走规模连锁化经营道路,这既是发达国家成熟经济型酒店业历史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也是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张建庆.谈当前饭店营销竞争新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2000(2).

[3]邹益民,陈业玮.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研究,2003.

[4]戴斌,冯颍.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之路[N].中国旅游报,2003-10-15.

[5]徐虹.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6]甄红线.经济型饭店在中国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北方经贸,2005(3).

[7]赵建强.简述中美经济型酒店的内涵与特征[J].燕山大学学报,2005(8):135-136.

[8]孙静.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9]胡林,张伟强.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分析研究[J].企业经济,2006,(4).

[10]赵建强,郭伟.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SWOT分析[J].商业研究,2006(2).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 [R].2006.

[12]齐建华.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初探[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13]冯冬明.经济型酒店:发展、问题、策略[J].旅游学刊,2006(7).

[14]沈涵.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创新与市场细分[J].旅游学刊,2007(10).

[15]姚春霞.浅谈我国经济型饭店的营销策略[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7.

[16]王新奇.锦江之星营销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08.

[17]张俐俐.本土与外资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J].开放导报,2008(6).

[18]陈婷.武汉市经济型酒店的创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9]王楠. 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分析——以锦江之星为例[J].中国市场,2009(9).

[20]夏华丽.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创新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21).

[21]卜荔娜.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模式研究[D].贵州大学,2010.

(编辑:许丽丽)

模型市场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巨灾风险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危害的日益增长,使得国家对巨灾风险的管理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个课题。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和市场承灾能力的加强,以及技术发展和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在我国构建巨灾风险基金,多方面、多渠道分散巨灾风险,在我国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一、国家财政经济的承受力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据初步核算,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万亿元,同比增长9%;全年进出口总额25 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国家财政收入6.13万亿元,增收9995.12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分别实际增长8.4%和8.0%。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居民购买力的不断增强,也拉动了产险业整体的增长。

如表2所示,我国每年的财政救济支出与每年巨灾损失额的比例不足3%,而财政救灾资金只占国家财政支出很小的比例,当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时,在其他支出难以压缩的情况下,只能压缩生产建设基金。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必然会给国民经济的后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将每年的财政救灾预算制度化的管理和运作,保证其稳定的增值,当巨灾发生时,可以更及时的拿出资金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将对国民经济的后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1996-2008年这13年间,除了图中第3年1998年长江洪水赈灾支出比例大幅增加,2008年“5.12”汶川地震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长外,救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0.3%左右,这个比例值很低。但如果把平均每年67亿元的救灾资金放入政府巨灾基金,以每年5%的收益率(复利)投资累积,则5年、10年、30年后可分别累积370.2亿、844.2亿和4451.4亿元救灾资金,若将社会捐助和居民缴纳的部分也加入其中累积,可以大大提高政府承担巨灾风险的能力。

而且,构建巨灾基金以后,基金可以做巨灾的再保险和分保,在国际市场分散巨灾风险;如有需要,还可以以政府信誉为支撑,发行巨灾债券,从资本市场融资。融资途径的扩展,可以缓解政府单一途径承担巨灾风险面临的资金压力。

二、巨灾保险市场的供需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巨灾保险供给能力,这为我国开展巨灾损失的保险补偿奠定了基础。(见表3)

下面我们以农业巨灾保险为例,对我国巨灾保险市场进行具体的供需分析:

自1982年中国人保恢复开办农业保险以来,我国农业巨灾保险需求量逐年上升(如表4所示),我们选取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估算农业巨灾保险的实际需求量;农业巨灾灾害损失额估算农业巨灾保险的潜在需求量。通览全表,2000-2006年,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伴随着灾难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保险对风险的分担与转嫁,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投保的重要性;再加上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与支付能力逐步提高,农业巨灾保险的有效需求不断上升。可见,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农业巨灾保险供给方面,采用农业保险的赔款额估算农业巨灾保险的实际供应量;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估算农业巨灾保险的潜在供应量。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经过20多年的发展,承保能力是不断增强的。从表5看,尽管目前农业保险实际供应量不大,但潜在供应量不断增加。加上国家对农业巨灾保险的鼓励和支持,使得我国农业巨灾保险人有了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在现代保险经营中,尤其在保险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传统的保险品种的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了,而随着我国巨灾损失历史的逐渐积累、巨灾风险图的绘制以及巨灾风险市场化分散机制的日趋完善,拓宽了可保风险的范围,使得保险公司可以把大量巨灾风险组合管理,通过专业化的风险分散来获得稳定的利润,巨灾风险的实际供给量将稳步上升。而另外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通过巨灾保险转嫁风险的实际需求也将随之提高,巨灾风险的实际需求量将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需要国家制定完善的巨灾保险及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做保障,同时,资本市场发展的日益完善和巨灾风险基金的筹建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三、居民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分析

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巨灾基金的承受能力,直接反映在近几年来,其人均收入的迅速增长和生活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2006年,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了3587.1元,年均增长89.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78年的316元提高到了12719.2元,职工年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提高到了21001元,分别年均增长135.3%、114.3%;从消费水平看,2006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达到了6111元,比1978年增加5936元,其中农民年均消费达到2848元,非农村居民达到10359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2716元和9976元。(见表6)

按2006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如果以每人每年缴纳巨灾基金100元计算,则城镇居民每年缴纳的巨灾基金分别占其人均生活费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的0.78%、0.96%。如果以每年农民个人缴纳50元计算,则分别占纯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的1.40%、1.75%。

注:城镇居民、非农业居民和职工按人均缴纳100元计算,农民按人均缴纳50元计算。

以上分析,只是一个静态指标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个人缴纳巨灾基金的负担也将随之下降。也就是说,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角度看,城镇居民和农民个人应该是具有缴纳巨灾基金的承受能力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得到佐证。2006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年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161587.3亿元,平均每人储蓄存款余额为12292元,按人均年支付巨灾基金50元计算,也仅占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的0.41%。

四、技术发展和法律环境分析

1.巨灾保险定价系统及巨灾风险模型的初步建立

我国的保险公司由于缺少经验数据积累和相关的精算技术,对巨灾险业务大多小心翼翼。1997 年中国保险研究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联合国家地震局和国家科委等多个部门共同分析了我国地震灾害损失分布情况,绘制了我国地震保险纯费率图,构建了地震风险管理系统保险模型框架等。1998 年,瑞士再保险公司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联合绘制了“中国巨型电子灾难地图”,该项目已于 2002 年底完工。

中国人保财险2006年5月19日宣布,正式启用由美国AIR环球公司开发的专门针对中国的地震模型,这也是中国的保险公司第一次使用巨灾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作为全球三大巨灾风险模型公司之一,AIR环球公司第一个开发出专门针对中国的地震模型。2007年9月,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推出大陆台风模型,在实际损失数据和国际市场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的台风易损性函数。结合财产价值的信息,模型可以计算出台风可能引起的损失。

国内机构方面,保监会与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设计与实证研究”课题预计于2008年底完成第一套巨灾风险数据采集,标准主要覆盖地震、洪水和台风灾害。民政部、财政部及部分再保险公司也加入了这一数据标准项目的研究,标准化的数据将包括巨灾损失数据和保险交易数据两大类。

中国巨灾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世界最大的巨灾风险评估机构美国阿姆斯风险管理公司,它2008年10月18日宣布成立中国分公司。风险评估公司通过研发各类巨灾保险模型,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有效的风险评估及合理的定价,还可以帮助架构政府、保险公司、企业和个人在巨灾保险中所承担的合理分配比例。

2.政策性保险与巨灾基金试点的逐步展开

在我国,198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区先后试行的淮河、四川岷江、广东湛江、江苏治淮治太基金征集等,为我们建立海洋巨灾基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2006年6月26日正式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给予补贴的方式、品种和比例,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2006年8月,福建加强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力度,财政出资3500万元,为全省663.4万农户的住房投保331.71亿元,每户保额5000元,由福建省和市、县政府各承担50%,保险费率不到1.05‰ 。

2008年10月,江苏省出台农业保险试点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正式建立农业保险政府保障金制度,即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政府与保险公司各获得保费收入的60%与40%,并按此比例承担保险责任。

3.巨灾相关法律环境的逐步完善

建立巨灾保险体系首要任务应当是加快立法。立法先行是世界上巨灾保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普遍做法,立法能够促使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部门、各种职能的相互协调。1998年1月1日实施的《防洪法》第47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1998年3月1日实施的《防震减灾法》第25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2007年11月1日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5条规定“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明确规定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亦指出,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这些都说明我国相关的法律已经确立了巨灾险的法律地位。但是,目前围绕巨灾风险损失补偿制度方面的立法尚属空白,亟待出台地震保险法规、洪水保险法规、巨灾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岛城阳支行)

模型市场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虽然根据不同城市、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所设置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 但总体来看, 学者们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基本上是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土地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常见评判指标。

(1) 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城市综合容积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等指标, 谢敏等人 (2006) 以及杨树海 (2007) 均在文章中提到了上述指标。洪增林、薛惠锋 (2006) 认为该类指标能够最直接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状况, 并采取了土地空置率指标来反映土地的闲置情况。

(2) 土地投入水平方面:如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土地职工数等指标。此外, 谢敏等人 (2005) 还将人均道路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等指标作为基础设施投入加以考量。姜仁荣等人 (2006) 则用单位土地环保投资额、单位土地农业生产经营投入额、单位土地农业生产设备投入额、平均企业财政支出科研投入比重等指标对土地的环境投入、资源投入、劳动投入、技术投入方面进行测度。

(3) 土地产出水平方面:如单位土地GDP值、单位土地零售商品销售额、单位土地农业产值、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人均住宅面积、商品房均价等。

(4) 土地可持续发展方面:如污水处理率、绿化覆盖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等。杨树海 (2007) 将这类指标命名为生态环境协调度指标, 认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不能以生态环境和人的生活品质恶化为代价, 而应该实现二者之间的互相协调”。

测度方法。

在进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时, 需要根据评价区域的特征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的测度方法可分为主观赋值法与客观赋值法两类。

(1) 主观赋值法:常见有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通过专家凭借以往经验进行赋值打分从而确定指标权重的做法, 具有匿名性、反复性的特征。层次分析法通过确定系统目标、系统等级分解、相关指标重要性排序、指标合成权重过程模拟了人们进行决策的思维特征, 将一些定性的判断转为定量的数据分析。

(2) 客观赋值法:朱有法等人 (2007) 在文中对集约利用评价模型进行了分析, 其中协调度模型首先设置了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变量, 随后引用协同理论构建模型, 并采用线性加权法对每一个指标功效配以加权系数从而构建出协调度函数表达式, 最终计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系统集约度;总分值-极限修正模型中的总分值为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功能效率, 极限值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或合理值, 模型认为, 当系统功能中的一项或是多项因素受到限制时, 系统的综合集约度就会下降。

除上述综合评价的测度方法外, 还有一些相关的模型如用地面积潜力测算模型通过考虑现状土地面积、期望容积率、现状容积率等指标可用于衡量土地的利用潜力;用地效率潜力测算模型可用于对土地的经济产出潜力与资产产出潜力进行评价。此外, 一些统计分析法也运用于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之中, 如熵值法、秩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

总体说来, 有关土地集约利用定性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比较多, 而定量研究方面由于地域的差别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2 基于资产角度的评价研究

常见的评判指标有。

(1) 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类似指标有地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周方明 (2006) 认为由于GDP增长率中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 而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中未剔除通货膨胀因素, 且用单价增长率与总量增长率相比较也欠妥当, 因为GDP总量的增长率会被人口增长抵消, 因此建议用房地产价格增长率 (剔除价格因素) /人均GDP增长率或当年价房价增长率/当年价人均GDP增长率替代。

(2) 房地产价格增长率/GDP平减指数:其中GDP平减指数为当年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与该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周方明 (2006) 指出, GDP平减指数既反映了私人消费品, 又反映了公共部门、生产资料和成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程度比一般的物价值指数更综合。认为该指标的有效性非常高。

(3) 地价增长率/造价增长率:很多学者认为, 房地产泡沫很大程度是地价泡沫, 因为建筑造价的上升是有限的, 造价对房价的推动也有限的。相反, 地价由于其虚拟性, 在泡沫时期, 地价的增长率将明显高于造价增长率。

(4)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增长率/居民平均家庭收入增长率:韩国波, 张丽华 (2005) 认为由于信贷杠杆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民众在房地产市场上投机需求, 信贷规模与房地产泡沫有同步扩张的趋势, 因此指标越高, 投机程度越高。

(5) 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长期以来作为衡量房价高低的一个因素。曹振良 (2006) 认为房价收入比高除了房价高的因素外, 还与住房面积, 家庭收入等因素相关, 并且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房价收入比的安全警戒线也不相同, 因此不能简单的进行国际比较。

(6) 空置率:衡量房地产相对过剩的指标, 在数据准确可测的前提下, 该指标是最能反映房地产投机度、泡沫度的指标。

泡沫度测量模型。

(1) 基于收益还原法的测量:收益还原法是房地产评估中的重要方法。曹振良, 傅十和 (1999) 在对土地合理价格的描述中提到, 地租的资本化而成的价格就是土地的合理价格, 是土地利用纯收益贴现值之和反映了社会对土地的真实需求。日本学者野口悠纪雄 (1989) 既是用该方法对东京市中心写字楼用地和住宅用地的现实地价与理论地价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而度量出土地资产中的泡沫。王雪峰 (2005) 采用的资本边际收益率法可看作是在该方法基础上的发展。

(2) 需求因素模型:张洪力 (2003) 将房地产泡沫度的确定分为两大步骤, 一是建立房地产“标准价格”计算模型, 确定房地产标准价格, 二是确定房地产泡沫度。其中“标准价格”设定时涉及到的参数包括房地产价格、人均收入、短期贷款利率、人口规模等。

(3) 基于模糊识别模式的测量:翁少群, 张红 (2004) 认为线性分析方法在测度房地产泡沫发育程度时与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发育特征不尽吻合, 为此在测度过程中引用模糊识别模型。具体运用可分为两步,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房地产发展的各种指标, 将指标与划定的等级标准相比较, 结合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确定其权重;然后, 依据隶属度原则,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计算出房地产市场状况处于不同阶段的概率。

(4) 投机度检验模型:周京奎 (2004) 以房地产过去价格对将来价格的影响程度来反映投机度, 并提出投机度检验模型, 该模型分为两步, 首先建立近似线形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估算出居民可支配收入、贷款利率、房地产价格实际增长率等参数的参数值, 其次利用估算的参数值代入公式中计算分析, 得出投机度。投机度越高说明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投机行为, 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较大。

事实上, 在泡沫度的测量过程中, 统计学原理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正如章嫦华等人 (2005) 文中所述, 除投机度检验法外, 运用于泡沫度测量过程中的各类统计学方法还有方差上限检验法、单位根协整检验法、共积分检验法等。

泡沫预警系统的研究及构建。

(1) 基于预警机制的理论研究:谢经荣、曲波 (2002) 提出了两种地产泡沫的预警方法, 一种是设定指标临界值和权重, 将实际指标和邻近指标进行比较, 发出预警信号的指标越多, 地产泡沫发生的概率越大, 另一种是划定预警段, 不同预警段划定不同数值, 代表泡沫的严重程度。

胡明, 吕杰 (2007) 将预警方法按照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类, 并认为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房地产泡沫预警系统的设计。在构建模型中认为可通过设置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构建预警系统。其中先行指标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年货币共给增长率、土地出让面积及开发面积等8项;同步指标包括GDP增长率、物价指数、商品房销售均价等6项;滞后指标包括就业率、租金收益率等6项。

(2)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预警模型:李维哲, 曲波 (2002) 在选取重要指标的基础上, 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各类指标在观测期的数值进行运算, 计算出综合预警系数。通过我国综合预警系数与地产泡沫发生国综合预警系数的比较衡量出我国地产泡沫的发生程度, 及时对地产泡沫进行监测预警。

(3) 基于短视理性预期理论的预警模型:闫妍, 成思危等人 (2005) 在短视理性预期均衡模型框架下, 用Matlab拟合了日本8个督道府1986~1990年实际地价四年环比增长率的走势图, 设置其函数表达式。认为在实际地价已知的情况下, 求得的环比增长率越高, 泡沫度越大, 泡沫破灭的可能性越大。随后, 以日本1986~1990年地产市场的数据为例, 界定了地产泡沫的预警区间。

3 问题与研究趋势

虽然随着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及参与,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目前对该问题的认识仍处于不断探索的起步阶段, 由于不同研究人员知识背景、研究视角的不同,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无论在内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未形成相对一致的研究思路。在内涵界定上, 相关研究或偏向于土地的资源本质、或偏向于土地的资产本质, 缺乏对这个涉及到资源安全及经济安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全面的框定;在研究内容上, 由于研究人员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 急需寻求一个准确的切入点, 把握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的核心抓住问题的本质, 使研究内容明晰、深入;在研究方法上, 可借鉴的评判指标及模型林林总总、各有千秋, 如何吸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 形成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摘要: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从资源及资产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考虑土地的供给保障能力, 从资产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以土地市场的稳定性为主, 分析地价波动状况。本文以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相关评价指标及模型为研究对象, 研究认为: (1) 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 (2) 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在内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探讨空间。

关键词:土地资源,资源安全,土地资源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礼茂, 郎一环.中国资源安全研究的进展及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 谷树忠, 姚予龙.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系统分析[J].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

[3] 谢俊奇, 吴次芳.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4.

[4] 郭凤芝.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

模型市场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电影市场日趋成熟, 观众消费愈发趋于理性,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增长放缓的发展新阶段。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研究及分析认为造成电影市场增长放缓的因素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 市场竞争作作为变量X1;第二, 明星艺术家的票房号召力作为变量X2;第三, “是否是国产电影”作为变量X4;是否由IP改编或是电影续集作为变量X5;第六, 影片是否为特效作为变量X6。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方法, 结合电影票房和其他影响电影票房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样本是2016年在中国内地上映后票房排名前30的电影, 数据来自豆瓣2016中国内地票房年度总排行榜。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 得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预测模型。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命名如下表所示:

三、统计和建模结果

1、电影票房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进行市场竞争、明星、国别、续集、特效和总票房的相关性分析, 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我们可以检验影响中国电影票房的因素, 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同时期上映的电影数量与票房收入呈负相关, 可见尽量避开大片上映的高峰期有助于电影票房的增加。2) 明星影响力与票房收入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中明星的票房号召力非常重要。明星艺术家是电影的品牌, 电影观众选择一部电影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的导演和演员。3) 续集与票房收入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IP原作和电影前作都有聚集粉丝的能力, 中国电影市场的观众对于IP电影、电影续集会给予更高的关注度。4) 特效和续集显著正相关, 说明在原作中使用特效的电影, 在其续作中也更多地使用特效。由于特效和续集都是自变量, 二者显著相关会造成回归模型的不准确, 而根据相关性分析, 特效和票房的相关性更高, 故在后文的回归分析中将续集这一变量剔除。5) 国别与总票房的相关性不显著, 说明近年来随着国产电影质量的提高, 与进口片的差距逐渐缩小, 国别不构成对票房的太大影响。因此在后文的回归分析中将国别这一变量剔除。

2、电影票房预测模型的回归分析

通过进行多次回归分析, 发现中国电影票房预测模型为指数型形式, 为了将指数型曲线变动趋势的数据转化为直线形式, 在做回归分析时, 利用stata软件将变量取对数。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模型1仅考虑了市场竞争对总票房的影响, 拟合优度很低;而模型2则加入了明星影响力这一变量, 使得拟合优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模型3继续加入特效变量后, 拟合优度没有明显提高。因此, 认为模型2最为理想, 由此得到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预测模型:In总票房=13.3-0.686×In市场竞争+0.566×In明星影响力

其中, 市场竞争和票房负相关;而明星影响力和总票房正相关。具体来说:1) 市场竞争由同期上映电影数量表示, 在大量电影同期上映的情况下, 有限的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多个电影中, 单个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降低, 所以该变量和票房负相关。2) 明星艺术家的影响力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存在相当大的影响。一是优秀电影导演和主演的表现对于影片的质量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保障, 高质量的电影自然能受到观众的认可。二是电影导演的拍摄风格对于特定电影观众有着吸引力, 而电影的主演可能拥有忠实的粉丝群体, 在粉丝经济的驱动下形成观影热潮的电影如今并不少见。

四、结语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提取出对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存在显著影响的两个因素——明星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在中国电影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制定竞争策略与提高影片质量同等重要, 在优秀的明星艺术家给电影注入灵魂的同时, 充分考虑市场风险、避开强势竞争对手有助于电影票房的提高。

摘要:本文即以2016年的40部过亿国产电影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了影片的客观特征、艺术家影响力、出品方实力、技术实力这四类因素对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影响, 并建立起基于多元回归的票房预测模型。

上一篇:法系刑法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信用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