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的挑战和机遇范文

2024-01-07

台湾问题的挑战和机遇范文第1篇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然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品保险,并没有快速被社会所接纳,而是作为一个附带品而存在。

直到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保险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在国内率先引进保险代理人制度后,中国保险业便开始了新的征程。经过严密的筛选、培训,一批批保险代理人走上保险市场。实践证明,代理人在拓展业务、普及宣传保险知识、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为确保代理人制度的健康发展,国家首先在上海试点,于1995年12月和1996年4月先后举办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推行一整套代理人考试、登录制度。自此,全国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保险代理人制度。保险代理人的足迹刹那间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众多的保险公司顷刻间屹立于各大城市,并在短短几年的不断发展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保险业的发展以几何倍数递增,中国保险业进入了第一次辉煌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式的变化,我国的保险业依旧面临巨大的机遇,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便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机遇

1、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家最重要的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门对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保险业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为保险业带来了政策上的春风。

2、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民群众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政府虽然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但是也非常注重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尤其是健康类、意外类和投资类,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险宣传,使得很多群众开始了解并接受保险理念,广大人民群众由被动买保险逐步开始变为主动购买各类保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3、随着中国进入WTO后,保险业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的增多使得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不断的竞争中,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保险业整体,从而提高了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行业满意指数不断提升。 与巨大的机遇相比,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是更多挑战,成为目前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留人成为保险业最大挑战

IBM公司公布的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高级与中级管理层的主动离职率为全球最高,中国则是最突出的体现。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内金融企业主体越来越多,以保险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公司带动集体跳槽”的现象。由于国内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保险人才的数量明显与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如何留住保险人才便成为保险行业的最大挑战。

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缺少的是具有诚信和创新精神的员工。近几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发展自己的人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保险业发展的需求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保险费率将走向市场化、自由化,价格大战不可避免。

保险费率就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经营理念不同,因此构成各公司产品的基础成本、费用不同,对于利润的追求也不同。所以体现在对外销售的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的不同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我国入世后,保险市场全面开放,保险市场日趋成熟发展,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将是题中之义。在开始阶段,就如同家用电器的价格大战一样,保险产品的费率大战将不可避免。当然这个“价格大战”,也必须是“明码标价”的而不是私下里各种“回佣”等不规范的行为。价格竞争历来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经过开始阶段的“费率大战”,保险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才有可能,整个行业的保险费率才会趋于合理,才可能基本稳定下来,各公司的利润就会平均化。然后保险市场将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秩序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需要保险监管部门和各个保险公司共同努力。

3、随着保险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保险公司的兼并、收购、合并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内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竞争的结果,保险公司间的收购、兼并、合并将不可避免。它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内资,也可能相反;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外资,也可能内资“吃掉”内资公司;既可能是大“吃”小,也可能是“小”而“强”的“吃掉”“大”而“弱”的;也可能是谁也不“吃掉”谁,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公司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公司。总之是强者吃掉弱者,弱者联合成强者,强者联合成更强者。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弱者联合,强者规范。入世后的我国保险市场将不分外资还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将在一个规则下竞赛,在一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当然这对保险业的监管机构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再保险将分流,法定20%再保险将可能被改变。 再保险是保险公司控制自身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保险人的保险”。现在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各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的20%必须要分保给国家指定的再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公司的创新思维,束缚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保护了指定的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入世后保险监管部门将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上来,只要从源头上监管各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定各公司自留风险的百分比,每一风险单位占自身资本金和准备金的百分比,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业务分保,都可由各公司自行决定。同时由于保险市场开放后境外国外的再保险公司要来我国开设分支机构,单独给某个再保险公司以特殊政策也不合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

5、保险公司间、金融行业间的混业经营趋势、方式将呈现多样性特征。

入世后中国的市场全面开放,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保险公司的产、寿险业之间、保险业与金融其他各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产寿险公司都会把代理或变相经营某些寿险或产险业务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为完善周到的服务,至于一些界限不清的业务如医疗费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保险等更将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的对象;保险业为完善自己的服务需要通过银行众多的网点、窗口以及强大的支付结算系统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样道理,银行业和证券业也需要利用保险业的特殊功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至于保险业开办投资连结的保险品种以及保险资金直接间接进入资本市场、保险业设立独立的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更是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融合的形式。传统的金融各业在一个金融系统框架的监管下可以独立运作,但面对金融消费者这个“终端”时,越是整合的、体现出“一站式”服务精髓的,就越具有生命力。入世后,我国的保险业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经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

6、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代理人制度备受关注。我国目前共有150余万直接从事保险销售的业务人员,他们的正式名称是“保险代理人”。众所周知,近几年保险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给各家保险公司及客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保险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的问题。

首先,保险代理人的门槛是否需要提高,这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中国保险代理人紧缺这一矛盾使得现阶段提高门槛变得很难,与此同时,社会中对保险代理人还存在偏见,这部分偏见一是由于不负责人的保险代理人误导、诱导客户所致,一分部是人民群众对保险和保险代理人的不理解所致。加上其他因素招募大学生代理人的脚步变得很艰难,造成很多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进入保险代理人行列。

其次,保险代理人营销制度的天然缺陷使保险代理人缺乏事业上升通道和职业精神支撑,在这种体制下,保险代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全部重心放在保费收入上,造成人均产能低、业务素质不高等后果,并直接导致欺诈误导现象屡禁不止。

再次,代理人不仅要缴纳营业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保险代理人而言,税赋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个税减负,但是未来还需要政府和保险业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保险代理人的收入税务问题。 往往机遇就是挑战,他们是并存的,我们要坚信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定能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业阔步向前,为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入世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正确把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搞好改革,修炼内功,开拓创新,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必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完) (责任编辑: 吕涛)

上证交易所:证券业自律监管面临四大挑战

报告说,2006年上证所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齐下促股改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大幅下降,较好地防范了权证交易和行权的风险,监管关口前移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有效地防止了价格操纵等市场违规行为。但在全流通环境下,上证所自律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价表现,也有动力通过一些不当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管问题。交易所会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会员的净资本状况将成为制约其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使其难以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并且随着市场逐步开放,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监管法规和执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也将成为基金交易监管的重点。

三是市场创新的监管问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性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较高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随着融资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价不再是市场操纵获利的唯一手段,内幕交易的手法也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对交易所的监察分析和证监会的办案都提出了新问题。

四是跨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如果各个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工作仍完全隔离、不通信息,则难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问题。

该报告主要包括市场自律监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交易异常监管、自律监管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环境下交易所自律监管工作的挑战等六个部分。

2006年上证所首先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全面修订了两大基本业务规则《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完善了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的第三大基本业务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几大基本业务规则的修订或制定,进一步理顺了制度分工与相互协调。此外,去年上证所还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业务规则,为监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监管年报显示,上证所紧紧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监管三个重点展开监管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规则指引,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证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订了8份股改工作备忘录,市场监察部共向保荐的证券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49份,要求保荐机构及时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约见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长及其大股东代表进行谈话,共向未股改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500余份。

第二,灵活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上证所专门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组,派专员走访占用比较集中的十几个辖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证监局,通过座谈会现场解决公司推进清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中清欠。

第三,针对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日趋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上证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进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严格按“三重五组”标准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审、复核和总值班三重审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审核各类公告3.3万多份,较2005年增长26%。同时加大了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联动监管的力度,共向所内市场监察部发出联合监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监管威慑,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违规惩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发出各类监管函件近1700份,较2005年大幅增长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证所共召开专家委员会3次,实施暂停上市公司10家,终止上市6家,实施特别处理40家,撤销特别处理12家。

此外,上证所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董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监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等文件,并配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了相关定期报告准则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上证所还积极开展培训、明确监管导向,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会员监管方面,2006年上证所重点是抓规范、促创新。首先加强会员交易权限管理,实现业务风险事前控制。在坚持“关口前移”的监管工作原则上,对上证基金通、ETF一级交易商、买断式回购以及权证等业务上继续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了会员权证创设资格的审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权证市场价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权证交易顺利进行,防范会员权证业务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规范证券公司的创设、注销行为,将创设业务纳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监管,并逐一约见可创设权证的会员公司高管谈话,有效控制创设规模,提醒会员公司高管人员及早回购注销已创设权证。

第三,强化了会员账户管理,限制非规范自营账户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会员的1363个非规范自营账户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针对会员存在“机构使用个人账户”、“个人下挂多个账户”等不规范行为,2006年上证所先后向17家创新类、规范类会员发函,要求规范客户的账户使用行为。

此外,上证所还加强所内、外监管协作,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深化与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加强与相关证监局的监管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和会员集合理财计划以及QFII的评审;以及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风险证券公司的日常监管,全年共协助证监会处置风险证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证所尤其对交易异常强化了监管的针对性。2006年共调查异常交易事件280起,电话提醒营业部356次,向会员通报监管信息75份,约见了10家会员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谈话。为提高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上证所市场监察部还积极配合证监会稽查局对21起案件实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调查和评估。

在交易行为监管上,上证所一方面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监控和分析,加强对会员自营和集合理财计划的监控,约见借壳传闻多的会员高管谈话,传达监管信息,并加强对基金、QFII和保险公司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特别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输送、尾盘交易、操纵股价等问题,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行为的监控。

另一方面,上证所大力加强对新产品交易的监控和违规账户的处罚。面对权证交易异常活跃的状况,由专人负责对权证和ETF等新产品进行监控,对不听警告的涉嫌违规账户,上证所适时依据《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对其实施暂停交易的处罚。对于盘中交易严重异常的权证,上证所果断实施盘中紧急停牌,对其暂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场风险,维护权证市场的交易秩序。

台湾问题的挑战和机遇范文第2篇

机遇:信息服务市场广阔

一:信息时代,中国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大,用户的需求量大。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等,将给信息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复兴的驱动下,信息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政府全力支持TD-LTE作为新一代无线宽带技术,其产业化、商用化、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宽带、智能终端和云平台构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服务已经广泛融入个人生活和各行各业。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移动作为中国通信产业的龙头,将面临的更大的发展契机。

三:用户群分布状况的变更,用户索求信息量的增加。国民素质提升促进通信消费需求增加 自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也由2000年的3.6%增加到2010年的8.9%,按现有招生规模计算,未来十年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将维持在700万左右,十年后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将达到20%左右。国民素质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将有力的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就业机会也将更多地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届时城市将有更多的白领、金领产生,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移动通信消费额会大幅提升,需求会更加多元化,这无疑会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会。

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用户消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有钱才能消费,才敢消费",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包括各家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潜力增加和消费信心增长,消费者有意愿、有能力更多的消费。

五:新商业模式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电子商务等新商业形式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2010年以后,三家运营商陆续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中国联通推出"沃商店"、中国移动推出"网上商城"、中国电信推出"天翼商城",各家运营商通过积分网上兑换、网上手机卖场、手机卡销售、充值缴费等方式曲线进入电子商务,希望能搭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顺风车,实现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变。

六:城镇化进程推动最后的盛宴 从2000年起,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平均每年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李克强也提出了"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的论断。有数据统计,未来十年中国将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估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十年,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从农村到城市,城乡二元制经济将逐渐走向历史尽头。 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将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结构、交际圈、通信需求等发生质的变化。预计未来十年将有1.5亿以上的客户从低消费群体向中高消费群体过渡,这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无疑是一场盛宴,当然也是最后的盛宴,当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时,推动城镇化的动力基本消失,城乡人口比例会保持基本平衡。

七:4G时代的到来,一个企业的灵魂应该是其产品。中国移动只有在技术上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发展,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TD-LTE技术是第四代网络通信的一种,亦是中国移动在4G时代的主打技术。此技术现已成熟,并且经过多次实验测试合格,已经在局部地区商用。中国移动面临了一次重大的技术改革机遇,在3G不得意后,中国移动只有抓住此次机遇方能在未来一段时期里获得长足的发展、占据优势。

挑战:信息产业将面临重大的变革

一:同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信息通信领域正发生颠覆性变革,技术持续创新,新业务不断涌现,新业态加快形成。随着通信市场饱和度的日益提升,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同质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业务异质替代日益凸显,跨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公司市场地位面临挑战,发展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用户红利步入尾声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仅十余年,移动用户数就从不足1亿户增长到10亿以上,用户普及率从2000年的6.7%增长到2011年的73.6%,几乎达到人手一部手机。随着市场进入饱和期,未来10年用户增长速度会陡然下降,市场发展将步入平稳期,对于各家运营商而言用户高速增长下的红利时代已经步入尾声,必须尽快适应用户规模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对此,各家运营商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将经营思路和重心需要从如何发展新用户,转向如何维系老用户,提高用户忠诚度。

三:ARPU值下降是大势所趋 2008年对于中国通信行业而言意义非同凡响。首先,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文《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对通信行业资费管制开始松动;其次,电信行业重组完成,"五变三"形成势均力敌的"三足鼎立"市场竞争格局,三大运营商均实现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据网络的"全业务"运营模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存话费,送话费"、"存话费,送手机"、"接听全免"、"全国无漫游"等价格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从中国移动公布的年报显示,客户ARPU值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未来ARPU值下降趋势会得以延续。

四:短期难觅新利润增长点 3G时代,语音业务趋于饱和,曾经让运营商们赚的盆满钵满的短信业务市场正在萎缩,2011年发送量累计为8788亿条,同比增长仅有6.5%,短信业务的高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在大力推动3G业务,力图通过数据业务挽回增长颓废的局面,但是,如何再次创造"短信"奇迹,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何处等都还不明朗。而且对于中国移动来说,3G业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远远不如联通与电信,虽然中国3G土壤肥沃,但是让不足以作为长期的利润支撑点。

五:即时通信对市场的分割凸显 中国移动在推动"移动梦网"业务发展初期,曾与腾讯QQ等诸多SP开展紧密合作,实现了手机上网业务快速普及发展,然而随着微信、米聊等即时通信软件技术的发展完善,"双刃剑"的负面作用进一步显现,即时通信对语音、短信等业务的替代作用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希望腾讯的业务有更多的发展,但是也希望他们的业务能保护现有的总体环境,保护客户的依法通信行为。"不难看出,中国移动对腾讯即时通信产品的担忧和不满。然而,即时通信产品已经尾大不掉,客户对即时通信产品的依赖性和忠诚度极高,运营商不得不面对这种"寄生式"的蚕食。

六:新劳动法大幅提升人工成本 长期以来,各家运营商为了缩减费用支出,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在营业厅营业员、客服热线话务员等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问题异常突出。中国移动2011年报显示,正式员工17.5万人,人工成本为286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劳务派遣用工为32.3万人,费用为200亿元,人均年收入只有6万元左右,这还包括劳务派遣机构佣金等费用,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情况相似。2012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建议在草案中增加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未来十年,随着新《劳动法》对同工同酬要求落实,各家运营商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以中国移动为例,估计增加额将达到200亿以上,这无疑会大大压缩运营商的利润。

策略:发展技术 战略转型 创新发展

中国移动正处在特殊的战略机遇和关键的战略转型期,面对机遇和挑战:

一是围绕“移动改变生活”的战略愿景,继续做好战略转型、改革创新、健康发展三篇文章,全面提升网络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队伍能力。

二是深化推动四网协同发展,增强基础设施资源能力积累;积极提升开发移动互联网特色产品能力,进一步加强存量经营,推动流量经营,做好集客经营,加大终端销售,增强市场营销支撑;继续推进管理提升,促进降本增效。

三是着力创业布局,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公司战略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

台湾问题的挑战和机遇范文第3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学习目标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国际竞争的实质

二、重点、难点: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国际局势变化

2、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3、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P74环球视点

立意:

使学生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国家的未来的主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设三个问:

1.根据上述材料,你对当前国际竞争有什么认识?

2.我国应该怎样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参考答案:

第一,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新世纪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科技和经济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我国要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三.作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结。

台湾问题的挑战和机遇范文第4篇

院系:工学院专业:交通运输班级:交通运输1001学号:20101176

内容摘要:2011年,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 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挑战机遇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时又面临哪些机遇呢?

一,我国面临的挑战:

1、2011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前几年各国政府都用巨额的资金刺激经济增长,现在通胀压力、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多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些措施都旨在抑制通货膨胀。

2、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4、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6、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

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7、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8、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9、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我国现在面临哪些机遇呢?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台湾问题的挑战和机遇范文第5篇

一、网络空间下乡村治理的机遇

传统的乡村治理由于地域的限制, 使乡村治理的成本高, 效率低, 缺乏活力, 但是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 突破治理中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许多农民工大量外出务工, 导致很多村民无法参与到乡村治理中, 降低了村民参加乡村治理的主体公平性。而网络科学技术的利用, 可以及时的将相关事务动态告知村民, 大家出谋划策, 集思广益, 增加了乡村治理的广泛性, 治理主体也更加多元, 更平等。政务部门通过网络平台, 公布政策, 发布资讯, 开通便民服务渠道, 了解村民意见, 倾听村民呼声, 及时了解舆论舆情;村民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表达利益诉求, 提交治理的建议或者意见。政府还可以利用网上民意调查的途径, 把相关信息及时提交给政务部门, 便于这些部门在乡村治理中, 迅速做出调整和准备, 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减少中间环节, 节约时间成本, 提高效率。

(二) 降低乡村治理成本, 提高乡村治理效率

互联网通信技术出现后, 公民政治参与的成本大大降低, 已成为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的可行途径。[1]网络科学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 一是打破了传统的乡村治理局限, 降低了乡村治理的成本。传统的乡村治理中, 村干部只能一对一的进行工作, 成堆的工作文件和资料, 需要用的时候只能徒手翻, 既增加乡村治理成本, 也增加乡村治理工作者的工作量。而通过网络科技, 政务部门将有关的政策和信息资料上传到相关网站, 方便村民及时浏览和查找, 降低了传统的政策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进行宣传和解释的难度, 节约了人力和财力, 减少了政务部门的宣传难度和繁琐的解释压力。利用网络平台, 比如网上政务中心, 把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申请需要, 疏解到网上, 村民可以立马进行申请和查阅, 让群众办事少跑路, 少费心, 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

(三) 提高了乡村治理中的民主和监督作用

在网络民主潜力方面, 日本的学者研究发现, 网络的集体使用使社会资本网络得到了明显增强, 他认为集体使用网络有助于促进民主[2]。一方面, 网络空间下的乡村治理, 增加了乡村治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在传统的乡村治理中, 很多村干部没有站在村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处理事务, 做出决策, 忽略村民的利益, 不进行深度的调查走访, 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村干部没有完全的落实会议, 搞所谓的“一言堂”, 严重的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民主, 也让村民的自我治理意识退化。另一方面, 网络空间下的乡村治理, 政务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 缩小了了乡村治理中的职务犯罪的运行空间, 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

二、网络空间下乡村治理的壁垒

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 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但是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应用网络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在治理主体上无论是对村民还是村干部都有局限性, 还有在网络制度和平台上的错综复杂问题, 使我国当前乡村的治理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 乡村治理主体受限制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广大的村民也成为网络应用的一份子。出于网络快捷高效的特点, 许多乡村治理的意见收集, 投票等都会通过网络来实行。但是需要考虑到, 拥有网络是应用网络技术的前提条件, 许多偏远贫困, 交通不发达的地区仍然没有网络基础设施, 处于无信号状态, 或者许多的村民不会利用网络技术, 不能承担网络服务费等, 那么就会导致这部分村民很难享受到网络科技的便利。而在乡村治理中, 恰好这一部分人是攻坚的难点, 因此, 网络用户的受限仍然是难题, 给网络空间下的乡村治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 参与主体缺乏理性

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偏远贫穷地方的村民在教育知识上的欠缺, 以及在格局上受传统农村固化思维的影响, 缺乏一些大局意识。导致村民们对乡村治理中涉及网络的各种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 只会对与自己短期利益有关的事情上心, 着眼于短期利益, 而对着眼于长期的规划则可能完全置之不理, 听之任之。导致很多治理中与网络管理关于的政策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同, 不能有效执行和实施。另一方面是网络上充斥着纷繁复杂的信息, 甚至充斥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有效性, 完整性有待考量。但是很容易给村民们造成一种误导, 因为大多数的村民本身知识文化水平比较低, 对网络上的政策的理解和信息的处理缺乏理性思维, 缺乏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因此, 在乡村治理中, 应用网络技术进行民意调查和舆情了解时,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隔断, 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个中间环节会被利用, 比如受到“网络水军”和“网络大v”, 甚至是外国势力的干预, 许多村民容易被误导, 产生从众心理;许多调查脱离了事件本身的事实, 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诱导, 会导致与事件本身大相径庭的结果, 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影响乡村治理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三) 乡镇干部缺乏网络思维和能力

村干部在乡村治理的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因此村干部在网络空间下的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将会严重的降低治理效果, 甚至是与治理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找到村干部在网络空间下乡村治理中的痛点, 是前提和基础。

首先是在村干部队伍中, 许多村干部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年龄结构严重偏向老龄化。对于许多村干部的知识水平不高问题, 中国青年网2018年调查在乡村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发现, 有大约40%的网友认为是村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问题。宣恩县在2018年8月的时候, 整个县的村社主要干部, 拥有高中或者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有198个, 占到了71%, 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有56个, 仅仅占到了21.1%;整个县的村社主要干部, 四十岁以下的人占到16.2%, 也就是说, 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占到了83.8%。[3]这个数据暴露了村干部队伍的知识文化素质问题和年龄结构老化问题的严峻性。许多村干部无法在网络时代下快速学习知识, 更新能力, 改变思维。但是国家的乡村治理政策却需要乡村干部们立马开始推行, 执行到位, 这就造成一个真空地带, 令许多村干部难以适应, 甚至是痛苦不堪,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可能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 浅尝辄止, 并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问题。

其次是许多村干部在网络空间下的乡村治理中, 没有转变落后的治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先进的网络理念, 乡村治理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无疑于刻舟求剑。但是这些村干部仍然遵循以前的方法, 存在严重的经验主义, 缺乏主动学习网络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他们缺乏网络思维, 还造成村干部累死累活, 村民却不买账, 有怨言。一些村干部的经验主义盛行, 不愿站在网络客观的大环境下来考虑乡村治理, 听取民意, 搞调查, 往往只看到网络的负面影响。

(四) 缺乏网络空间下的平台和制度支持

进行网络空间下的乡村治理需要制度和平台来支撑, 制度和平台是地基, 只有打好结实的地基, 乡村治理才能有序推进。但是, 在乡村治理实践中, 往往网络平台和制度的现状都有待商榷。网络平台是进行乡村治理的对话渠道, 是切实保障村民知情权和表达权的机制。政府应健全政务公开制度, 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化、公开化, 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切实有效途径。[4]

实践中许多的网络平台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和更新, 许多信息都是几年前的;也没有对服务、解决过的问题进行后续的跟踪和反馈, 只有简单的应付。比如在微信, 微博QQ等社交媒体上的官方公众号上, 许多官方的政策都有公布, 但是许多信息对于很多村民来说晦涩难懂, 过于古板, 无法引起村民的关注和重视, 不太接地气。在制度管理方面, 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 村民们缺少通过网络来获取政务资讯和进行政务活动, 可能上网手指一点就解决的事, 还是像以前一样, 频繁的跑到政务中心这些地方办事, 既增加了村民的办理成本, 也加大了政务部门的工作压力。

三、在网络空间下如何提高乡村治理的能力

面对当前乡村治理在网络空间下的困境, 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布局, 一方面是提升村民文化素质, 提升干部的网络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是完善和规范制度, 平台和法律法规。

(一) 提升村民文化素质

网络空间下的乡村治理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那么首先需要提升村民的素质, 培养村民的理性思维。网络技术的应用给提升村民的素质降低了难度, 村民可以利用网络以低成本, 高效率来提高知识文化水平。政府可以利用网络来加强道德引领, 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形式来引导村民的行为, 提高村民的参与度, 比如说树立典型, 制作视频, 图片等。乡村治理中, 在对待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讯时, 在面对网络舆情时, 要及时做出反馈, 调查事实真相, 及时做出有理有据的回应, 对村民反应强烈, 问题突出的事件要及时跟踪和服务, 及时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网络问题。

(二) 提升村干部的网络思维能力

解放惯性思维的大脑, 依然是当下乡村治理优化进步的最强生命力。[5]村干部是网络空间下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 提高村干部的网络思维能力, 需要内外联动, 内部需要村干部自身积极转变思维, 外部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探索和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和奖惩力度。

一方面是村干部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提高网络空间下的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 强化干部的责任担当。村干部是一根紧密联系国家和村民之间的纽带, 非常多的政策和方针都需要通过干部来实施和落实, 因此, 村干部需要学会利用网络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危机意识, 保证自己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里做好一名村干部。在思想上要时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加强党性修养, 做一名合格的村干部, 做好政策的网络宣传。

一方面需要加强村干部的人才引进力度, 完善村干部的培训和奖惩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可以给乡村治理提供新鲜血液, 缓解村干部老年化, 文化素质低的窘境, 年轻人对网络应用的接受度高, 应用能力强, 知识文化水平高,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年轻人在乡村治理方面接触了现代的管理方法, 可以破除一些老旧的观念和做法。在加强村干部培训方面, 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远程培训, 整合网上资源和内外部的资源, 利用网络技术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在村干部考核方面, 可以通过网络技术, 提升考核的效率和效果;在奖惩机制方面, 可以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进行考虑, 处分利用网络来增加村干部在考核中的积极性。

(三) 完善相关平台、制度和法律法规

需要在网络空间视野下, 搭建乡村治理的平台, 制定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制度和法律法规。

在搭建网络平台方面, 不仅要提高农村地区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 提高网络空间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还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村民们能够接受和易操作的网上政务中心和村民咨询专栏, 切实给村民提供合理、有效的服务, 减轻村民的办事成本和乡村治理成本。对于大众应用广泛的社交媒体, 比如QQ, 微信, 微博等, 要清醒的认识和重视它们的传播优势, 公布官方的公众号, 确保以村民最接受的方式, 培育乡村治理中村民的网络意识和兴趣。要积极了解这些软件的特点和功能, 学习传播特点, 探索策略, 改变从前刻板、单调枯燥的政策资讯公布, 取而代之贴近村民日常生活的, 新颖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像图像, 短视频, 声音, 有奖问答等形式来提高村民对乡村治理中政策的关注度和配合度。一方面是对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回应和引导, 定期推送相关资讯, 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 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和审核, 提高政务网上公开的透明度, 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鼓励。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总而言之, “互联网+”模式下的乡村治理充满机遇和挑战, 想要破除乡村治理中的难题, 需要坚持问题为导向, 利用好网络中蕴含的机遇, 推动乡村治理取得佳绩。

摘要:“互联网+”模式给新时代下的乡村治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网络空间下乡村治理的机遇和挑战两方面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面对挑战时必须多措并举, 提升村民文化素质, 提高村干部的网络思维能力, 完善网络平台, 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

关键词:网络空间,乡村治理,治理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超.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9) :8-9.

[2] Tetsuro Kobayashi, Ken'ichi Ikeda, Kakuko Miyata. Social capital online:Colle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reciprocity as lubricants of democracy[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ociety, 2006 (5) .

[3] 郑风田.对沦为村霸的村干部必须严惩[J].人民论坛, 2017 (10) :52-54.

[4] 郑丽珠.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37-39.

台湾问题的挑战和机遇范文第6篇

与此同时, 21世纪下我国的能源矿产的开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著名学者Dorianand Clark就中美的地质结构存在较大的相似性的基本情况, 对中国大陆能源价值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 并对能源价值进行了预估, 不同于现在中国大陆各省市能源生产和开发的现状, 研究结果与现状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例如江西、青海、甘肃、四川和广东等可能有较大天然气储藏, 重庆、四川、安徽和青海可能富有较大石油储藏, 新疆、陕西和内蒙有较大煤炭储藏。这就可以说明, 除了我们大陆现今发现的几个大油田, 可能还存在更多的石油储备没有被发现。同时, 由于我国的石油勘探技术还存在改进的空间, 因此在我国油页岩的开发上, 所有含矿区仅处于详查和普查阶段, 勘探程度较低。但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看, 随着我国能源勘探技术的不断提升, 我国的能源矿产开发一定可以到达一个新的地方。

中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国已将能源问题纳入到中国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中。而如今中国开展积极的能源外交也为中国能源矿产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就中国以往对海外石油存在过分依赖的情况, 如今从中国国内情况出发, 改变以往的能源进出口情况, 奔着改变我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的目的, 积极有效的能源外交和合作显得十分重要。在世界石油市场上, 美国是石油生产和消费的超级大国, 沙特和俄罗斯有着中国所没有的丰富的能源, 中国通过与这些大国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 进行直接的交流, 加强能源技术引进步伐, 促进相互的能源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提出新的能源倡议, 打造重点项目, 巩固和加强周边, 重视挖掘就近供应渠道。针对海外能源交易所适用的法律与国内存在较大不同, 在了解国际法律的前提下, 也要积极参与在国际法中关于海外投资和油气争端等问题的法规修订, 争取切实维护海外投资利益。

西方发达国家如今陷入复苏乏力甚至低迷衰退的经济状态中, 从而导致他们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减弱。但是全球丰富的能源资源不断有新的大发现, 因此, 我国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 在如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能源资源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对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资源利用方式上作出积极和有效的改变, 调整发展战略转变达到更多程度的降低资源成本和环境以便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

能源市场现在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 但是在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8.1%和31.6%的情况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的中国, 像能源需求压力、能源地缘政治关系复杂、供给约束大等一系列的问题仍然摆在中国面前亟待解决。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是中国虽然能源总量丰富, 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大造成人均资源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另一方面, 中国的优质资源也相对匮乏。目前我国能源矿产进口依赖度持续增加, 在2011年我国的煤炭进口量就已经跃居世界首位, 在我国能源进口量大并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下, 我国在保证能源安全可靠、持续供应面临着巨大压力。

2012年奥巴马政府进行了国内的页岩气开发, 在降低了煤炭和石油等能源在能源结构的比例的条件下,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减小, 这也使国内的环境治理成本得到了显著的降低, 也进一步促使奥巴马政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地位彻底的改变, 而世界各国也闻风而动, 纷纷规划了本国的低碳路线。由于中国现在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 能源强度还会上升, 高能耗的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与此同时, 中国现今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着主导地位, 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煤炭消费的一半, 而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 中国则显得相对匮乏。煤炭消费过多而带来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的不良影响, 使中国在作出减排目标的承诺下, 压力倍增且在国际谈判中不得不作出相应的妥协。

除了一系列的自身因素外, 可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以及引发能源价格波动和供应安全的因素里也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在奥巴马政府提出想要重返亚太的大的政治环境下, 一些周边国家在美国的庇护下, 对中国领土和领海进行高调的挑衅, 并且加大了与中国竞争能源资源的力度。例如, 韩国和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东亚范围, 也是能源进口量大的国家, 如果三个国家可以加深合作, 那么在与能源出口国关于能源价格的协商将不再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同时也可以在双方共同的能源运输的航道上进行交流协商, 降低了运输成本也可以共同维护运输安全, 但现实确是往往相反的样子, 日韩在这方面对中国处处设防, 合作难以达成。与此同时, 当今中国的能源进口国基本上是位于中东地区, 而且我国运输的渠道主要是海上运输, 形式单一。中东地区近些年来因为伊拉克战争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这也对中国与其签订的能源进口交易面临着诸多难以预测的风险, 中国的海上运输渠道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但马六甲海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此外, 因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 同时, 他们还担心中国参加国际油气资源的上下游活动会欧美传统势力范围产生威胁。一旦中国的能源发展有了一定进步, 西方的一些主流媒体就会发表一系列“中国能源威胁论”的文章, 声称中国能源企业的一系列“走出去”活动是属于“资源殖民主义”活动, 并对中国的石油公司进行不公平看待, 并将其“国家背景”作为我国是开展不公平竞争的理由。总之, 国际舆论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能源“走出去”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在维护本国的能源利益的同时, 在西方媒体有目的的舆论压力下, 也不得不去维护自己国家政治利益。

摘要:在中国能源矿产的开发利用中, 随着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 能源矿产的开发量大大增加。但是,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小需求压力大和政治上博弈的因素也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本文剖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能源矿产,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 次卓嘎, 邵蓓, 刘坤阳, 王祝, 巴桑卓玛, 次旺拉姆.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西藏科技, 2015, (12) :15-17.

[2] 陈军, 成金华.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03) :111-119.

[3] 纪明, 纪玉山, 刘洋.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14, (09) :250-253.

[4] 王升辉, 孙婷婷, 赵亚利, 孔宁.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供给分析[J].中国矿业, 2014, (08) :19-22.

上一篇:贪污贿赂犯罪立案标准范文下一篇:通信工程实习自我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