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治港论文题目范文

2024-02-05

爱国治港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问题及对策

3、在体验式学习中内化家国情怀教育

4、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5、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6、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7、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

8、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9、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10、调动情感,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11、初中美术历史课程整合可行性与策略分析

12、浅谈从历史教学中体现的社会美教育

13、历史教育中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认识与实践

14、中学历史教学的落脚点

15、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16、浅议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17、线上线下一体化视角下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建构

18、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9、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21、重视乡土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

22、生活中历史实践作业设计策略

23、刍议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4、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5、农村地区历史课教学深化素质教育的策略

26、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27、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28、巧用历史学科优势,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

29、感受初中历史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0、让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花结果

31、渗透四种意识 涵养家国情怀

32、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3、浅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重要意义及主要特点

34、“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项目的开发策略

35、关于高校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思考

36、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看历史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37、初中历史教学落实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38、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39、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0、“中国梦”引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41、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探讨

42、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43、生涯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思考

44、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45、家国情怀渗透初中历史课堂的措施之我见

46、历史素质教育教学功能初探

47、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48、新教材下的历史教学尝试

49、浅谈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治港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女排精神: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3、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变迁

4、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精神的塑造

5、中华体育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北京奥运会

6、浅谈大学体育教学中儒家思想的渗透对体育人才的精神塑造

7、追寻奥林匹克精神:一个未完成的大国体育梦

8、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研究

9、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

10、语文老师在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德育渗透的作用

11、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体育融合思政教育研究

12、习近平关于革命精神重要论述的主要构成、生成逻辑及实现路径

13、“时政作文”高分必背习主席新年贺词中的高考作文得分点

14、在思政课中传承女排精神

15、“讲好中国故事”启蒙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路径探索

16、乒乓精神融入高校乒乓球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探究

17、浅谈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18、从“和平之战”看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19、奥运传播宏大主题转换及其影响

20、浅析“女排精神”在中小学校园传播的意义

21、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德育成长的摇篮

22、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之体育精神培养

23、浅谈主题班会主题的确立

24、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中的运用研究

25、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修订说明与解读

26、“女排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机制研究

27、中学生体育精神培养刍议

28、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精神与道德教育的整合

29、青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驻青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30、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落实

31、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若干问题思考

32、中国女排精神对学生体育品德教育有效性探索

33、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再诠释

34、论中国特色国防文化的拓展与创新

35、高中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36、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7、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优势研究

38、体育礼仪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39、科学战疫情 爱国要力行

40、“中国梦”宣传教育应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41、论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42、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43、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44、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45、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46、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47、从郎平回归看中国女排精神之爱国主义

48、《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49、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爱国治港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高校声乐课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3、系统论视野下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索

4、论“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5、新时代提升粤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必要性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7、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讨

8、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途径探析:一个比较的视角

9、红色精神助力高校铸魂育人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10、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11、党员身份认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体意识的自觉

12、思政课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途径探究

13、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方式方法研究

14、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与总结

15、略论文化自信融入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16、心理学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四个自信”教育研究

17、“抗疫”元素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8、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新时代党的建设之中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若干问题

20、刍议习近平关于纪念革命历史人物的讲话

21、就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答记者问

22、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2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24、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5、“一国两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6、“伟大抗疫精神” 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育人的价值研究

27、基于“ 红色基因 ”传承的 南京廉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8、探析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

29、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维度

3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31、从“红船之盟”到“丝路之约

32、新时代青年如何扶正理想信念的大树

33、国家认同与文化政治

34、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35、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36、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现状分析及加强对策

37、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县域行动

3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39、香港居民理性型爱国的异化及其消解

40、遵循“八个统一” 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创新

41、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 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性变革的政治逻辑

43、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44、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巨大价值所在

4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46、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本质要求

47、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48、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统领“基础”课教学全过程

49、《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等137则

爱国治港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爱国治港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我于1997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兼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副主席、秘书长。10年的工作历程,使我对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怀有深厚的感情。值此协会成立25周年之际,写作此文,作一回顾,以示纪念。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是由中国政府批准建立、在政府部门直接指导下从事国际人才交流活动的全国性民间机构,在国际、国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德高望重的原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一直担任协会主席;其他的理事会成员为外交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十多个政府相关部门的副部长级以上干部以及科技界的著名人士,这使得协会能够与中央政府的众多部门有广泛的联系,具有有效的协调能力。

一直以来,协会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直接领导,这是它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上世纪80年代,中央引智办的负责人就是协会的副主席、秘书长;之后,国家外专局的正、副局长兼任协会的领导成员。这样设置,一方面便于运用协会的民间身份在国际交往中开展引智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协会工作的实际领导。国家外专局在人员、财力、引智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协会能更好地在国内外的引智工作中发挥组织功能。

协会内部的部门设置也较为完善,建立了欧洲部、亚洲部、美洲部等面向全球各主要国家、地区的工作部门,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引智工作和积累相关信息;多年的工作积淀,使协会在国内外具有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了协会在引智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政府开展民间外交和国际人才交流工作的重要渠道

当今世界,民间组织之间的交往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类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人才交流活动中,协会的工作体现了充分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发挥了很突出的作用。

协会作为具有中国政府背景的民间机构,可以广泛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不同层次或类别的部门、机构打交道。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设立类似我国外国专家局的政府机构,其国际人才交流工作的主体是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民间机构(包括猎头公司),政府部门较少直接参与具体业务。因此,根据“对等性原则”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国家外专局同世界上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300余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大多数的合作协议是以协会名义对外签署的。

例如,协会同新加坡卫生部多年合作开展中国护士赴新培训项目,同日本半官方的“AOTS”组织合作培训中国技术、管理干部。我们过去在和一些尚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的机构开展双边人才交流和合作,以及因为意识形态上的歧见而对于同我国开展官方人才交流、技术合作比较敏感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以协会的名义,以民间交往的形式与他们开展人才交流工作。

协会管理的各驻外机构是进行国际人才交流的重要资源。协会设立了11个国外办事处,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旧金山、亚特兰大,日本东京,以色列特拉维夫,俄罗斯莫斯科,澳大利亚悉尼,英国伦敦,德国科隆和新加坡;此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京港中心。这些办事机构的任务是联系专家,引进人才,联络和开辟培训渠道,管理出国培训人员。它们为民间外交和引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成立于美国旧金山的美中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是协会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积极募集资金,资助国内专家到美国进修;创立了“马可·波罗奖”,对美国一批资助中美人才交流的跨国公司颁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协会内部设有外管部,担负了与驻外办事处的日常联络和管理工作。

利用香港资源培训内地人才成果显著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协会就利用香港的资源,培训内地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十几年来,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培训项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蒋氏工业基金培训班。1992年起协会与香港蒋氏工业基金合作,联合举办“中国机械制造工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从1992年到2004年,双方共举办了219期香港培训班(每期学员在港学习两周),培训学员5684名。此外,双方还共同举办了35期海外班,先后挑选有较好外语水平的739名学员赴美国、英国、德国培训一至三个月,委托海外有实力的大学、专业培训机构安排课程和考察活动。现在,当年参加过蒋氏工业基金培训班的学员们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力作用,其中不少人成为了我国大中型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

培华项目。从1994年开始,协会同香港培华基金会合作开办“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为内地“老、少、边、穷”地区政府部门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培华班的培训内容包括经济、工商管理、旅游、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使受训学员了解现代经济的运作方式,掌握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对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003年,我以协会副主席的身份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先生签订合作协议,启动了“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计划”。香港理工大学以应用技术教学著称,在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05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又加入本培训计划。这项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照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分别开办管理人员培训班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因材施教,使培训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2000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及其所在的“香港工商专业联会”十分关注,愿意为西部省份培养人才贡献力量。2001年,我代表协会同香港工商专业联会签署协议,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训项目”。这个培训计划有两大特色:一、培训时间较长,为期一年(后几批学员改为半年);二、学员在香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顶岗培训,这是一项创新。这一培训计划实施了6年,为我国西部地区培训了一批管理干部。

在我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工作的10年中,协会组织的赴港培训项目在创新中发展,培训了大批的内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协会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功不可没”。

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协会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传统。在国家外专局的指导、支持下,协会始终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充分整合并利用引智资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最突出的是从1993年开始,同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共同举办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每两年一届。在冶金工业、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工工业、石化工业等多个领域,中

美专家共同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对口交流,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会诊,对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书。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对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朱锫基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接见过参加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的专家们。

在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专项中,协会在聘请外国专家和组织人员出国培训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除此之外,当国内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后,协会也总是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我想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第一,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作用。

在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协会按照国家外专局党组的要求立即行动起来,紧急联系十余个驻国外机构,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收集驻在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和疾病防治快速反应机制及相关经验,汇总后向中办、国办、卫生部、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报告了相关情况,以供分析、参考。

为了借鉴国外处理应急事件的有益经验,2003年12月,以协会为主筹办,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政府应急管理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就政府应急管理课题举办的首次国际研讨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了国内外政府应急管理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了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前沿问题,为促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国际经验。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知名应急管理专家到会演讲并参加讨论。会后形成的情况报告归纳了与会中外专家的意见,就如何建设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首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务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之后,协会每年都邀请国际上知名的应急管理专家到国内作交流,并组织赴国外的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团;通过数年的坚持,为在全国推广“应急管理”理念、推动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培训了一大批干部和专业人员。

第二,组织煤矿安全生产出国培训班。

本世纪初,我国煤矿重大矿难频发。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88起,平均7.8天一起;其中一次死亡30A以上的特大事故28起,平均52天一起。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16.7亿吨,约占世界35%,但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却占80%。煤矿特大灾害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煤矿安全生产关系职工生命安全,关系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大局。

在国家外专局支持下,2005年10月协会邀请南非矿业专家来华交流;协会还会同国家安监总局有关部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南非矿山安全生产与救援管理技术交流会”,全国主要产煤省区的安监局的负责同志、全国各大型煤矿的矿长及技术负责人共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从2005年底起协会又连续实施“百名矿长”出国培训计划,组织全国各主要产煤地的矿长、技术人员、安监局管理干部,到采矿安全生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南非、澳大利亚进行专题培训。

这一系列培训项目为配合国家安监部门降低安全事故起到了协同与服务的作用,对促进我国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立法,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最终为降低我国煤矿以及非煤矿业的死亡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上述诸方面工作之外,协会对在国际人才交流业务中引入市场机制也作了若干探索,其下属的“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在全国建立了多家分市场,在各地、各行业引进和配置国外人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感到,在国家外专局的引智工作格局中,协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衷心祝愿已经25岁的协会,在今后的国际人才交流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施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爱国治港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与时俱进;传统文化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8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尽管饱受磨难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与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只有在爱国主义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健康向上。

一、教学中遭遇几大问题

尽管从上到下,一直都在讲爱国主义教育,但落实到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标准”“窄化”到少数学科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2015年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为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保障。但除此之外,仅有政治和历史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观点,其他各学科都少有涉及。

(二)实施环节“肤浅化”

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为知、情、意、行。知为道德认知,即理解和掌握某种道德规范及其意义。情,即道德感情,即人们对社会思想和人们行为的情绪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道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努力。行,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对社会、他人的行为做出的行为上的反应,是知和情的外部表现。一般来说,知是基础,而行是关键。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重“知”和“情”,而忽視“行”。尤其是“知”,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中小学教学也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从课本上读到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故事,看了很多爱国主义的影片,但却落实不到行动上,似乎爱国主义就是课本上的,高大上的,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

(三)教学地位“边缘化”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一直传唱不朽。在这个学校教育追求成绩,“衡中模式”被奉为神话的时代,除了各学科学习外,其他似乎一切都被请到了旁听席。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教育,没有任何考核机制,在学校的地位更是遭遇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

(四)学校教学“形式化”

中小学校每年都会在一些重要节日举行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形式多样,热热闹闹。但是其效果如何呢?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懂得这些节日的深刻内涵,因此,活动形式虽然多样,内容也很丰富,学生也很忙,但却一直在“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只是形式,但活动的效果似乎只止于这些形式,并未深入学生的内心,未升华为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影响其行为。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建议

那到底该怎样在中小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呢?怎么让爱国主义的思想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到学生心田呢?

(一)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主义,科学家为祖国兢兢业业、埋头钻研是爱国主义,工人们为祖国坚守岗位、吃苦耐劳是爱国主义。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为:(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在中小学教学中,也要从这几个要求入手,变宽泛的口头的“爱国主义”,为行动上的对祖国河山、身边同胞、灿烂文化、国旗国徽等的热爱与保护。将大的空的目标切分、细化、具体化到生活的细节中,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感的伟大与美好,了解爱国主义就在身边,就在举手投足间。

另外,还要明白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仇恨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知国情、明国史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给学生引入一些历史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百年的屈辱的近代史,“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圆明园被洗劫”“南京大屠杀”等,都可以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的斗志和激情,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繁荣而学习”的崇高理想。但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咒骂、仇恨敌对国家,发一些过激言论,更不能有过激行为。对于网络流行的很多过激帖子,不要盲目相信、传播,要理性爱国。

(二)开展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讲爱国主义就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忍受烈火焚烧等故事,对于学生来说,缺少新意,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出现有人在网上公开侮辱革命英雄的恶劣事件。革命英雄的事迹确实激励人心,但教育不当,反倒容易收到不好甚至相反的效果。

201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不是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育、呆板式教育,爱国主义也应搭上时代的列车,驾着时代的春风,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方式和途径也应“微”起来,生动起来。如在微信、微博中开展热点讨论、网络投票、观点大辩论等,用鲜活生动的形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传播正能量,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开展国学课程,弘扬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文化是国家的基础,国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开展国学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今,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关于古诗文诵读的校本课程,这可以让国学更好地落到实处。但是形式有些单一,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然后以考级的形式进行结业考查,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将枯燥难懂的古诗词名句与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记住古诗词名句。

2.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构成故事。要重视祖国的语言文字。《最后一课》中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文字有著丰富的表意功能。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挖掘汉字的构成故事,比单纯地写一百遍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理解,所以热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自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

3.各种传统课程进校园。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京剧、象棋等传统文化课程,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脚步迈得更加强劲。但也存在着缺少系统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课程,不能只涉及一个年级或者一门课程,学完没有续接。学校应根据各年级的特点,设定一个阶梯性、系统性的传统文化课程,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内部互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其内心对祖国伟大文化的认同与赞赏,才更容易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规范学生行为,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

很多学生都觉得爱国主义是遥不可及的事,那些为祖国牺牲生命、研究宇宙飞船的人才配爱国,而自己没有机会爱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进行规范,让学生明白爱国就在身边,就体现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每周一升国旗,态度庄严、严肃、守纪律,唱国歌声音洪亮、感情真挚,是爱国。每天认真学习,完成作业,学好文化,写好祖国文字,是爱国。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干净整洁,是爱国。见到师长、朋友,积极主动打招呼,热情有礼来对话,是爱国。出去旅游,不乱涂乱画,不乱骑雕像,尊重文化古迹,是爱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好日常行为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最实际最具体的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光荣的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小学生生机蓬勃、积极向上,必能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激发起爱国的情绪,用旺盛的斗志学习文化知识,积极为投身祖国的建设拼搏奋进。

参考文献: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A].新华网,2015-12-30.

上一篇:湖南农业大学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讨论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