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哲学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2023-12-16

非连续性哲学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农科建设的提出对本科人才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该专业学生实践及应用操作能力是一项重要且刻不容缓的任务,然而目前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影响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几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建议,旨在为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物医学专业 实践教学 原因分析 改革建议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Influenc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 of Venterinary Medicine and Suggestions for Reform

YE Ni, WANG B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0引言

本科实践教学包括专业类实验、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科研与创新创业训练,[1]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加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结合,而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部分。

新形势下,对农场动物疫病防控的水平和能力,对伴侣动物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和能力,[2,3]维护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物医学专业的建设必须紧扣社会发展,紧跟行业变化,培养的动物医学人才要能更好的符合社会提出的新要求。而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影响其继续深造的意愿。同时,实践经验不足会削弱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影响专业的发展。因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为畜牧行业培育优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1影响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1.1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认识不够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颁发农学学士学位。学生及家长高考志愿不愿报考该专业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学生认为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二是城里的孩子认为毕业后工作不够光鲜亮丽,父母觉得学动医专业孩子要吃更多的苦,工作环境不好,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动物医学就是兽医的观念上。随着绿色食品、宠物行业的兴起,有一部分的学生虽然是主动选择了动医专业,但入校接触到课程学习和动物医学行业后才发现与起初的预想相差甚远,进而对专业没了兴趣。由于对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和就业前景的模糊认识,出现了要么转专业,要么敷衍对待学习,又因在实践教学中会接触动物、病原微生物等,部分学生产生恐惧情绪,有了抵抗心理,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现有大部分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学制是四年,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环节,相比于国际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培养方案,四年制的学习时间并不充裕,学制较短,课程总学分少,实践时间短,实践教学效果受影响,限制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各高校虽然课程安排不一致,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理论部分课时占比多,存在实践课程比例不足、内容简化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过分的看重学生理论成绩,实践课只作为补充,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训,进而学生对实践学习也不重视,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融合,实践能力普遍低下,学生的专业能力不符合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1.3实验教学方式及内容陈旧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老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为了完成课程而实验,有的消耗性大的实验仅由教师演示,学生观看,进行的是老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缺乏了对实验的思考和理解,没有了自行探索的過程,理解的实验是局部的、片面的,若是大班授课,实验室中学生拥挤,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的操作都要打折扣。疾病检测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实验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些陈旧的诊疗方法、诊断技术应被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所替代,比如非洲猪瘟的诊断,农业农村部推荐的方法为荧光定量PCR,但在大部分开设动物医学专业高校的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并未涉及该技术。受实践教学经费、实验实训平台条件的影响,部分实验项目被取消,实验动物由大换小,从牛变成鸡或是小白鼠,甚至改播放教学视频。长此以往,学生便对实践课程没有了兴趣,教师及学生都逐渐不重视实践教学,最终学生实践能力跟不上社会对动物医学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专业的发展遇到阻碍。

1.4缺乏有效的考核方法

部分高校将专业课程与其对应的实验课程作为一门课,课程考核时按理论和实验各自的占比,计算最终成绩,实验课多偏向于是对理论课的补充,实验报告成了课程实验部分的主要考核方式,但报告的正确度和完整性不能代表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对实验内容的了解程度,[4]有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伟大的事业都成于实干,动手能力和胆量是经多次实践操作锻炼出来的,然而课程并没有专门考核学生的操作水平,分成实验小组后,部分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只看不动手或者在边缘徘徊游离,动手做的多是固定的几个学生,特别是小组人数稍多此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学生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同时还浪费了教学资源,很难实现培养动手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强的新型动物医学人才。

2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改革和建议

2.1培养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

首先,加大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宣传力度。一直以来,人们对动物医学的理解仅局限在畜牧业,可利用网络、媒体等平台传递全面的动物医学含义,消除学生及家长对动物医学专业就是兽医的误解,动物医学专业的根本任务目标是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提高动物源食品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安全,保护人类健康,随着其范畴的不断扩大,动物医学专业不在仅限于畜牧业,而是如同藤蔓一样伸张到了伴侣动物的医疗保健、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预防医学等诸多领域。因此,人们对动物医学的认识也应该不断的延伸,从而提高动物医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其次,学生入校后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清晰认识本专业的工作环境、就业前景及发展潜力,随着就业渠道的拓展,从动物生产企业从事兽医工作到防疫检疫、教学科研单位或是宠物医疗保健,使得动物医学专业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最后,可邀请相关的杰出校友为新入学的学生做专业认识分享等,提升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好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2.2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

处理好理论教学的必要性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正确定位两者的关系,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提升专业技能目标达成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的学时数要占总学时的40%以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课程实验教学学时应占各课程总学时的1/3以上,实训课程数不少于6门,每门不少于1周。按此标准,多数学院的部分课程实验教学学时数是有待调整和优化的。培养年限是影响动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因,进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在张欣等[5]的调研发现,在受调研的高校中,学生实习时长在半年以上,五年学制的可达40%以上,而四年制的只占14.3%,前者毕业生的实践经验更丰富,毕业后更容易从业。截至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经教育部批准备案,具有动物医学类专业本科培养资格的院校共有85所,采用五年制的院校从2017年的只有11所,增加到27所,动物医学专业国家标准发布后,四年制的动物医学专业原则上在5年内要完成向五年制的过渡。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旗鼓相当,人才培养体系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争创一流学科建设就必须突显自身优势和特色,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调整培养年限,优化课程设置,以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为抓手,稳步提升专业竞争力。动物医学专业除了培养高级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外,还需要培养能主动探索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好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6]

2.3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在教学方式上不能仅是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而应与互动式和分享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随着动物医学专业范畴的延伸,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较难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但可借助科研平台辅助本科实践教学,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开放性科研平台或项目,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联系导师,导师将学生组织起来,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以学术论文、学科竞赛等方式呈现科研成果,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社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需求上,并以人才的数量和能力来表现,因此,教学内容也要根据不同社会时期做出新的调整。近年来,国内动物新疾病的发生、传播,药物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逐渐提高的食品安全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补充新疾病的检测技术、兽医临床广泛应用的新兽药,所教授的实践技能要重视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结合。

2.4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笔者认为仅以实习报告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是很难得到实际提升的,为此应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可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实验或临床考试成绩各占一半计算总成绩,前者包含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中的操作习惯、课堂表现来评分,各占50%,后者为实验或临床技能测试,实验课程结束后,根据该门实验课程教授的操作技能设计操作考试,依据实际操作的规范性来评分,所有分值均施行百分制。通过这样的评分方式,在实践教学课堂中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评分,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又能避免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只看不动手或者在边缘徘徊游离,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期末的操作考试能强化学生对实验或临床操作的重视度,通过培养具有过硬实践或临床技能的学生来促进专业发展。

3结束语

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学习动物医学专业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该专业在为畜牧兽医行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保障国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维护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人才培养单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式,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也需要和动物生产企业、动物医院等里外配合,使学生把所学运用于实际,同时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实现培养高质量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04-610.

[2]蔡旭旺,陈焕春,曹胜波,等.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形势與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9(06):83-86.

[3]马勇江,贾坤,许丹,等.小动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8(06):42-45.

[4]朱洪云,刘忠艳,旦巴次仁,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5,36(12):94-96.

[5]张欣,张国中,沈建忠,等.我国高等院校兽医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21,42(01):108-113.

[6]苑迅,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08):1-4+19.

非连续性哲学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庄子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中一系列丑陋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人生哲学思想,蕴含大量积极因子。在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价值在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发展、正确认识人生矛盾、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积极追求人生目标。《庄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的话语环境。

关键词:庄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生哲学;丑陋形象;思想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呈现多元文化格局,各方面因素对大学生产生极大诱惑与压力,产生思想与心理的冲突与矛盾,产生价值判断的迷茫和价值标准的困惑。《庄子》中大量出现的丑陋人物形象,以自然的本真,达到了朴素的“真人”境界,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的话语环境。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应当以“真”“道”“德”为追求之本,在此基础上,循道而行,追求核心价值观。

一、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发展

《庄子》中描写了一系列的貌丑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无趾、哀骀它、■支离无■、瓮■大瘿等,这些人有的是驼背,有的双腿是弯曲的,有的被砍掉了脚,有的脖子上长着盆瓮那样大的瘤子,有的缺少嘴唇,总之是一群相貌奇丑的畸、残、病之人。然而,他们却受到当时人的喜爱和尊敬。“■支离无■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瓮■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内篇·德充符》)两个形貌极其丑陋的人去游说君主,却得到了大大的赏识和喜爱,以致两位国君再看那些形体健全的人,反而觉得“其■肩肩”瘦小难看了。用庄子的话说便是“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内篇·德充符》)。■支离无■与瓮■大瘿“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他们之所以能够说服灵公、桓公,在于他们不欠缺那不应欠缺的东西——“德”。庄子认为“德”是“天鬻者,天食也”,是由自然衍生出来的。“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才是真正的缺陷。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其心闲而天事……吾又何恶焉!”(《内篇·大宗师》)生病时的子舆腰弯背驼,五官上翻朝天,恰似支离疏之形貌。但他却并未被病魔所影响,悲喜哀乐都未能侵入其内心,“安于适时而处于顺化”,顺应自然,顺应大道,忘记了病痛,超越了生死。他们都做到了“离形去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人的形体无论健全美好,还是支离丑陋,都是物质的组成。“去知”就是“去掉分解性和概念性的认知活动”[1],庄子哲学崇尚无为,“离形去知”才能体悟自然之道,抓住事物的根本,即庄子所谓的“同于大通”、“知主”。 外在美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真正美的标准。美应该是符合规律性的,是真与善的体现,《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之所以美,在于能够与天地融合为一,“同于大通”追求与自然融合的“大美”。

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追求外在美、形式美,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把张扬个性与对外在美的追求相混淆,追求所谓的“个性”、非主流。在多元文化渗透下,当代大学生忽视了内在美,淡化了对内在美的追求。殊不知,内在美才是人的核心素养。《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内在美与外在美,正确认识个性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2]。在人生矛盾面前,《庄子》中的丑陋人物能够保持心静的状态。《内篇·德充符》中鲁国“视丧其足犹遗土也”的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能抓住万物变化的根本法则,从万物相同的一面来看万物,此物与彼物都是同一的。不但断了脚不会令他沮丧,就是生与死的大事,天覆地堕的巨变,也难以影响他。因此他任物之自然,对学生施不言之教,学生脑袋空空地去他那里,却能满载而归,“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以至孔子都要拜他为师,且“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因为孔子认为兀者王骀如唐尧、虞舜一般,是“正众生”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思想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3]。《庄子》首篇名曰《逍遥游》,就有开宗明义之意图。庄子哲学的本质是实现人生困境的超越,达到宠辱不惊,保持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平稳和宁静,实现精神的自由。人有生死之忧和知欲之累,有名利得失和成败荣辱,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得失观尤为重要,这必然需要向《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学习,站在宇宙自然变化的“大道”之上思考人与事,以排除各种干扰,保持心灵的宁静,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更好地思考与实践人生目标与理想。汶川大地震中的小英雄雷楚年,错误认识名利与金钱,导致锒铛入狱。世人皆为功名利禄而劳于心,却“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所以哀骀它在鲁哀公授之以国后,不久便离去。“至人”追求的是“道”,是自然,而非功名利禄。在面对功名利禄、成败得失时,如何守住心灵的宁静,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是重要的人生课题。

三、教育大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无用之用是庄子“道”学思想的重要内涵。“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肋。挫针治■,足以■;鼓■播精,足以食千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支离疏因身体畸形,是无用之人,才能在“上征武士”之时“攘臂而游于其间”,还得救济粮。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较之其他人支离疏是幸福的。“无用之用”思想固然有其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保守性,但又有其积极因子,能够使“无用”之人,使处于困境中的人的心灵得到慰藉,使其心灵能够始终保持一片宁静,保持平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无用之用”思想中蕴含的这种文化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升华,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使得中华民族历经各种磨难而精神不衰。此外,这种思想形成了平和、恬适的文化性格和宁静隽永、淡泊清空的审美情趣,为实现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庄子的所谓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4]。庄子笔下的丑陋形象都是能“游”之人,是呈现艺术精神的人。庄子所谓“精神”,是指心的作用和状态,而心正是艺术精神的主体。庄子本无意于今日所谓艺术,但顺庄子之心自然流露出来的正是艺术精神,所以成就的自然是艺术化的人生。遇困难挫折的人受其影响,产生共情与认同,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苏轼一生多灾多难,屡遭贬谪,饱经忧患磨难,但他却能“无一点悲忧愤嫉之气,视祸福宠辱如浮云去来”[5]。这得力于庄子的人生哲学,得力于《庄子》中丑陋人物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苏轼不以贬谪为患,常身似槁木、心如死灰,获得大自在、大快乐;从漂泊无常、屡遭贬谪中获得自由。

当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冲突和矛盾,存在对于人生环境的焦虑与疑惑。《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以生动的案例引导大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抓中心抓关键,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冲突与矛盾,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压力,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四、教育大学生积极追求人生目标

《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启示大学生明“大道”求“全德”成“真人”。叔山无趾是庄子超越思想的典型体现者。叔山无趾是受■刑被砍掉了脚趾的人。他对孔子说:“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他不像庄子所描述的孔子那样执着于过去的对错之中,而是从过去的是非对错中超越出来,去不断追求,追求那同于自然的“道”。叔山无趾无止境的追求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正是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积极因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梦的实践,不仅是国家的追求,更应是每个人的追求,不仅要求人们遵道求德,更要求人们明“大道”,求“全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思想,明确人生理想与目标,追求崇高人生境界。

《庄子》中丑陋人物内相与外相的表面的不和谐正是一种高层次的和谐,他们或是“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而学富五车;或是“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有安邦定国之才;即使是最低等的,也能“因薄技”而“养其身,终其天年”。这些畸、残、病的丑陋之人始终怀抱着至高无上的“大道”,不断地追求“全德”,以天道自然使自己在社会中、在自然中不断得到超越,也使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超越时空存在的局限而发现永恒,锻造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当今多元文化环境中张扬个性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珍贵的教育价值,引导教育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汤一介.再论中国哲学的真善美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0(3).

[2]白本松.逍遥之祖——《庄子》与中国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8.

[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04.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

[5]杨胜宝.苏轼的“闲适之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1).

非连续性哲学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杨柱(1964— ),男,河南淮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职博士研究生,贵阳中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学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武汉 430074

[摘要]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已经超越了时空限制,对我们当代推行素质教育仍然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具体体现在“有教无类”与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文行忠信和六书六艺与素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君子人格与素质教育内核的目的性、学思结合与素质教育方法的开放性等方面。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 启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观念,是指着眼于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身体等各种内在要素得以充分开发的一种教育。它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个人主体精神,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从而培养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良好的品质,成为通才通识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后,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eb)从1994年至2005年收载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或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文章就多达70059篇。虽然素质教育作为一正式概念提出较晚,但其思想却源远流长,历史上不少著名的教育家都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本文力图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探寻和反思,为当代素质教育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有教无类”与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就是指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的全体公民,即教育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在孔子之前,一般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公卿大夫的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在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孔子从其“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的理念出发,首倡“有教无类”(《卫灵公》)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何谓“有教无类”,历来注家甚多,今人亦论争不止。马融注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皇侃疏曰:“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朱熹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论语集注卷入•卫灵公第十五》)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作了较为通俗的解释:“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哲学大辞典》也解释说:“教育没有种类、族类的区别。”孔子自己则说:“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所以他才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其中既有华夏人,亦有华夷人;既有贵族,亦有平民;既有乡间童子,亦有四野鄙夫。孔子对学生“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荀子•法行》)必然就会出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荀子•法行》)的局面。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顺应了当时文化下移的发展趋势,破除了公卿大夫对教育的独占,扩展了教育对象,打消了“学在官府”的垄断,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且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人们也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不是面向少数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有共通之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加快我国普及初、中等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有学者提出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有局限性,认为孔子虽然不分族类地接受学生,但在其众多的弟子中未见女性和奴隶。实际上,这种情况固然和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的思想观念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仅是教育资源有限,社会需求也有限,女性和奴隶被排除在接受教育的队伍之外。所以笔者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和他的“仁爱”思想一样是有“差等”的,道是无类却有类。我们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古人,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了,正如列宁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即使在今天,完全意义的“无类”也是没有的,由此引发出关于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问题。因此,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上我们必须把握好两个向度:体现教育平等——开化民智;追求教育效率——培育社会急需人才。真正的教育平等必须以提高教育效率为前提,真正的教育效率以实现教育平等为目标。

二、文行忠信和六书六艺与素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培养,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各类知识的全面传授和各种能力的全面提高。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内容全面性的理念。

孔子将“文行忠信”作为其教学大纲;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其教育科目;“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再加上《易》和《春秋》即六书作为其教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何谓文行忠信,清代学者刘宝楠解释:“文,谓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谓弓行之;中心尽心曰忠;恒有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与教弟子先行后学文不同。”(刘宝楠《论语正文》)杨伯峻译为:文,历代文献;行,社会生活的实践;忠,对待别人的忠心;信,与人交际的信实。文化知识、实践活动、忠诚仁爱、恪守信用是也。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被周王朝和各诸侯定为贵族学校必修科目,后来成为孔子兴办私学的六门课程,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能力的培养。他本人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都是很出色的,能“举国门之关”(《吕氏春秋•慎大》)和“疾走逐兔”(《列子》)。

课程教学需要教材,孔子亲自编写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作为教材。《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选集;《书》即《尚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汇编;《礼》即《士礼》,传于后世称《礼仪》,是士和君子需要掌握的礼仪规范;《乐》传至秦因焚书而散佚,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易》即《周易》,是一部巫筮之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六种教材各有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史记•太史公自序》)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学校的教育都离不开传授知识技能这个实在的、原始的、基本的需要”。蒋建华:《素质教育不要骑着毛驴找毛驴》,《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8日第3版。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构筑自己,知识是构成人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的过程,建构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孔子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构建了一个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教学大纲、教学科目、教材等,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政治、伦理、美学、数学、军事、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既丰富又实用。孔子素质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我们克服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中轻视基础知识传授倾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我们今天面对的知识量之大是孔子时代不可比拟的,但也必须寻找一个相对简捷、相对合理、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建构新知识的知识框架。

教育活动还是一个促使受教育者能力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通过知识迁移,形成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欧阳康教授认为,认识能力是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地反映客体的才能,实践能力是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才能。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而又潜在于主体内部,并在主体和客观对象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欧阳康:《论主体能力》,《哲学研究》1985年第7期。。我们通常所谈的素质多就能力而言,它能最直接地反映人作为生命体的质量的组织层次。只有具备了认识能力,人们才能够认识问题;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人们才能够解决问题,没有能力,人就无素质可言。所以,孔子在其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能力的培养。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复以为?”(《子路》)在这里,孔子绝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背熟“诗三百”,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包括了语言能力(《季氏》:“不学诗,无以言。”)、联想力(兴)、观察力(观)以及与人相处(群)的能力等。当然,人的能力具有无限多样的具体形式,不论是兴、观、群、怨哪一种,都不外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孔子学生多是些学有专长、技艺超群之人,“德行:颜渊、闵上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这一观点古今是一致的,“不闻不若闭之,闭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所以应该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三、君子人格与素质教育内核的目的性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并促使人们全面发展,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5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是提出要注重“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2000多年前孔子创立全人教育的的理念,崇尚“君子人格”,君子为其津津乐道。孔子认为君子具有仁义至上的价值取向,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他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在道德自律方面,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之一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君子应该是道德力量、智慧力量、素质力量的统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从另一个方面孔子又说:“君子不器。”(《学而》)概括起来君子不能只是做一个器皿,而应该是精通学理、人情练达、深知世故的济世之才和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我们今天的教育虽然与孔子君子人格的培养目标有质的差异,但同样都重视引导受教育者成为高尚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教育活动不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一个人格塑造的过程。具备了知识和能力之后,素质的构成尚未完成,一个完整的人的出现是在其基本人格形成之后。知识、能力和人格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本要素,关于三者的关系,黎君教授有过精辟的论述:“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貌。”黎君:《素质教育的缘起、内涵及构成要素论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就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陈来教授指出:“在教育上,‘道’代表德性为中心的整全人格的塑造,是教育的目标和理想,这是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的实践所始终强调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始终强调学习‘做人’。”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可以看出他的培养目标是健全人格的君子,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顽固不化,仍以君子为培养目标,但是我们可以抽取其合理的内核,确立素质教育的目标的时候注重全整性,尤其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四、学思结合与素质教育方法的开放性

应试教育以课堂为中心,把课堂作为单纯灌输知识和强化训练的场所,教育内容限于书本,极大地限制了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创新性。在历史上,应试教育虽然顺应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应试教育甑选和培训出大批有实际才干的人才,它尊重知识,鼓励读书上进,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唯分数是举,它必然导致教育的封闭性,所培养的人缺乏开放性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独立、自主等素质。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呼唤新人,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孔子时代的教育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完备(多样性、多层次和专业化),而是一种广义的大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不仅教育内容丰富,而且教育方法得当,是一个博大的开放系统。在这个开放系统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就必然注重学思结合。孔子认为学习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他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为政》)主张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学不能离开思,思不能离开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他认为好学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难得的品质。在众多的弟子中,他唯独赞许过颜回好学,颜回之外,则“未闻好学也者。”(《雍也》)孔子非常重视思考,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其中“疑则思问”,问则求解,求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孔子还倡导:“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不必让步,西方学术界也流传相似的论述,亚里士多德虽然对其老师柏拉图学识人品推崇备至,但也曾提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果不学不思,凭什么“不让于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学思结合的开放教育的必然结果。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认为,教育是一种“可组织的、持续进行并以引发学习为目的的交流”。所谓“交流”应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更多人之间存在的一种通过言语和倾听的信息传递关系,即对话,而不是我讲你听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不是“雕刻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从“各言尔志”(《公冶长》)、孔子两次欲出仕遭子路反对和“子见南子,子路不悦”等史实可以看出孔子坦诚宽广的胸襟和民主的作风。“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原意是教师的“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教育相长”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意思也演变成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一部《论语》大多是记载孔子与弟子互相讨论问题的情景,或学《诗》,或学礼……弟子不论年龄大小、学问高低,都能够独立思考且发表意见,有的对孔子还颇有启发,孔子赞赏说:“起予者商也”(《八佾》),“赐也,尔可以言《诗》已矣”(《学而》)等等。孔子在办学实践中“子愈教人子愈守”,做到了“教”与“学”相得益彰。

孔子还是“我国古代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匡亚明:《孔子评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愤者,心求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四》)

要求在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启发教学。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必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有助于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思结合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相对于闭合性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限于书本,教育场所不再囿于课堂,开放的教育可以吸取众家之长,不断寻找到新的增长点而得到发展和完善。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我们从中可以找到素质教育的胚胎和萌芽,虽历经2000多年,与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并仍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有重要启发意义。

非连续性哲学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1,是非题

(1)无界变量不一定是无穷大量

(

) (2)若limf(x)a,则f(x)在x0处必有定义

(

)

xx012x(3)极限lim2sinxlimx0

(

)

xx33x2,选择题

(1)当x0时,无穷小量1x1x是x的

(

) A.等价无穷小

B. 同阶但不等价

C. 高阶无穷小

D.低价无穷小

x11x0(2)设函数f(x),则x0是f(x)的

(

) x0x0A.可去间断点 B. 无穷间断点

C 连续点

D 跳跃间断点

exx0(3)设函数f(x),要使f(x)在x0处连续,则a

(

) axx0A. 2

B 1

C 0

D 1

3n25n1

(

) (4)lim2n6n3n2A 151

B 

C 

D  2321xsinx0x(5)设f(x),则在x0处f(x)

(

)

1sinx1x0xA 有定义

B 有极限

C 连续

D左连续

3(6)x1是函数yx1的

(

) x1A 可去间断点

B 无穷间断点

C 连续

D跳跃间断点

3.求下列极限

(1)limxxsinxsin(2x)x23

(2)lim

(3)lim

x0x12xln(12x)x1e2x1(4)lim

(5)limn[ln(1n)lnn]

(6)lim(sinn1sinn)

nnx0x2x3x2(sinx3)tanx2lim() (7) lim

(8)

(9)limx(x1x)x2x1x01cosx2xcosxcosaarctanxexex0(10)lim

(11) lim

(12)lim

xaxxx0xxxax0x232x21sin(x1))(13)lim

(14)lim(2

xx1x1x24,求满足下列条件的a,b的值

1x2xab

(2)lim(3xax2x1) (1)limxx26x2tanaxx0axb2

(4)已知f(x)x(3)lim且limf(x)存在

x0x1x2x2x0x122(5)已知f(x)xaxb1x1在(,)内连续

2x1sin2xe2ax1x0(6)函数f(x)在x0点连续 xax05.求下列函数的间断点并判断其类型

x1x11cosxx21(1)y2

(2)y

(3)f(x)

sinxx3x23xx11x0x(4)f(x)ex1

(5)y

tanxln(1x)1x026.已知x1时,xax5x1是同阶无穷小,求a

7.证明方程x4x20在区间(1,2)内至少有一个根 8.当x0时,eln(1x)1与x是同阶无穷小,求n 9.设函数f(x)a,(a0,a1),求limxxn41ln[f(1)f(2)f(n)]

上一篇: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文献图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