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1

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高校学风建设是新时期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探讨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内涵,描述了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内容,分析了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引发原因,积极探索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的核心指出,新时期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同时将教育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将我国由教育大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才。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发展建设战略也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

新的历史建设时期,学风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构建一套促进高校学风持续稳定发展的科学体系,是历史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关系到优国优民优才的重要事项。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认识

1.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内涵

新的时期,国家提出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强调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在另一个层面上,从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达2000多万人,是10年前(1999年扩招)的10倍。从传统的定义和理解,容易引发人们惯性的思考误区,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要求提高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另一面又实施大规模的扩招政策,数量多了难以保证质量,表面上思考的误区认为它们是矛盾的,实质上应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内涵上进行分析。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内涵应该是:新时期的发展是全社会的和谐发展,高等教育应实现全民教育素质的提高。新的历史时期下,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实现“大众化”素质和质量的提升,这样才能发展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建设良好的学风系统,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升“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素质和质量。

2.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外延

高校学风建设是指学习风气的建设,学风是高等学校对外界主体印象的直接反映,它直接体现出学校的历史积累、教学传统、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风直接决定高校大学生培养质量和素质。

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拓展的过程,从外延上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时期学风是党风的外延。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作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指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将学风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层面上来。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风是党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马列主义和从事理论研究的态度。要求高校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构建一套能够使学生热爱党、热爱马列主义、坚持真理、动手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的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学习风气。

(2)新时期学风要求高校具备和谐的校风、科学的教风。学风是高等学校理念、精神和文化的体现。新的历史时期下,要求高校具备良好的育人和培养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理念和精神。高校应依托自身办学的优势,建设循环发展的软硬件体系,加强教风建设,这也是学生提升自己学习水平和素质建设的根本保证。

(3)新时期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是高校高等教育的主体培养对象,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质的大学毕业生,使其能成为优秀的社会人力资源。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习惯;二是大学生的学习应保持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三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其培养质量。

二、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1.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风建设直接决定培养学生的质量,面对当前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需求的主体是优秀的毕业生资源,注重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学风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毕业后形成的整体性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

(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在专业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等方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而当前受到学校资源的专业化培养、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认识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可能在某些具体专业上能力很强,其他方面相对缺乏,如:有些理工科院校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能力,但缺乏文科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工作后不能以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自己,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甚至很多毕业生在工作时能够给出专业知识方面的正确答案,但往往一个小的综合报告的编制都难以写出(缺乏文字功底),这种现象在实际中普遍存在。

(2)学校未形成一套良好的学风建设体系。学校是学生培养的主要载体,新时期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经历过合校、合并的阶段,学校规模大,招生人数多,一般大专院校在校人数都在万人以上,据统计,目前我国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万人以上的有1000多所。规模越大,学生越多,管理越难,而学校的管理系统是动态的。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构建良好的学风建设系统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3)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受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强,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现象存在,部分学生混文凭的思想严重。

2)环境适应能力差。部分学生从高中强制性管理培养转换到大学的自主学习后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在住宿、日常管理、学习条件等方面难以调整。

3)自我控制能力差。在大学的自主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性不高,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我放纵,迷恋网络、游戏、恋爱、贪玩、睡懒觉、休闲娱乐等大有存在,以至于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在大学中几乎没有某一位老师的某一门课白始至终不出现学生迟到、旷课现象。

4)学习方法不合理。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要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生必须要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在这方面很多学生存在缺陷。

5)对学习的认识性不强。有很多学生对自己所修专业没有很强的认识,没有主动专业思考能力。在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招聘者提问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很多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去回答,没有自我认识性。

6)心理不健康,存在违纪违法行为。有个别学生由于心理不平衡、心理想不通或者存在侥幸心理等,容易引发心理疾病、考试作弊、打架甚至更为严重的违纪违法事件。

2.引发原因分析

(1)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新时期社会多元化发展特征明显,严峻的就业市场、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复杂多变的社

会环境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巨大。导致部分学生养成偏激的价值观、急功近利、存在拜金主义思想等,从而致使部分学生自制力下降,荒废学业,甚至出现“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反正我家里能帮我找个好工作”等现象。

(2)不尽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学校及学生数目多,高等教育的层次化结构非常明显,部分学校过于追求虚拟的外在表现,而忽视高等教育的内涵。如:虚拟的就业率及社会影响、高等教育设施软件与学生规模的不协调、良莠不齐的教师队伍、学校在研究型与教学型发展的定位过于层次化及行政化、组织管理体系经济效益化、对学生管理的放松与管制不协调等,这些都是制约良好学风体系的误区。

(3)学生的自我认识。高等学校教育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学生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基础教育环境以及自身对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往往不尽如人意,引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习专业认识不足;二是学习动机不纯;三是自学能力差等。

三、高校学风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的教育发展决策是构建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高校学风建设要保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对策。

1.将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来建设

结合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从社会环境、学校、学生等方面综合考虑,坚持内外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的原则,构建一个持续发展的高校学风系统。

2.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教风建设为关键、课程体系改革为手段、学生为主体,多管齐下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思想指导行动,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学生工作建设的主体;教风方面,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保持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主导作用,新时期科学教风的形成使得教师必须具备为人师表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依托不断更新发展的专业形势,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实践教学;发挥学生自我能动性,在学风建设中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构建良好的预警体系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中出现的不尽人意或是不好的现象,应及早发现,合理引导,建设预警机制,构建良好的循环系统。

四、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是当前的主体,培养优质社会资源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新的形势下对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风建设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实现和谐稳定科学发展。

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按】苏州市平江区的广大教师是实践“计算机教学要从娃娃抓起”的先行者。课题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开拓精神,不仅使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且熏陶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一笔可贵的无形资产。

《计算机辅助各科教学》是江苏省“九五”立项课题,苏州市平江区教育局局长温菊英任课题组负责人。平江区1988年以一台中华学习机起家,首先在平江区实验小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明显,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0年区实验小学建设了25台中华学习机联网的计算机房,在全校各年级全面开设计算机课程,编制了“人机对话”软件,从演示型走向演示与上机操作相结合,不仅系统地开发辅助数学教学的软件,而且将研究领域从辅助数学教学扩展到辅助英语、历史、自然等学科教苏州市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专辑

为了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苏州市教委发文,要求全市每所学校派出1-2名骨干教师接受多媒体教半培训。从1996年暑佃开始.市教科所连续举办了5期培训班。目前,已有一支数百人的骨干队伍参与多媒体教学的开发研究。全省首届多媒体课件评出优秀等级奖209个,苏州市占了近一半。

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投身于多媒体教学研究,是这一课题研究的最大特点。苏州市目前己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多媒体教学研究实验窒,除了初中物理和小学数学外,还开发出了包括中小学英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自然、化学,高中物理、数学等各门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此外还有幼儿教育和聋哑教育的课件。从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到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开发多媒体课件上集体研究、奋力开拓,乐此不疲。有的教师为了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甚至一个晚上只睡一二个小时,有的教师通宵达旦地干,住进医院挂盐水还牵挂着课件。不少校长和教师部成了多媒体的“发烧友”。以开发多媒体课件为契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奉献精神和潜在的创造力都进发出来。

这一研究的又一特点是学生参与制作、开发和研宄。学生能否从事多媒体课件开发也是此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位初中生仅学了半天,就用不到半天的时间制成了船闸工作示意动画。教学相长,这位学生把上课时教师不易讲清、学生不易理解的东西,通过二维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苏州市聋哑学校的学生在计算机上设计出来的彩色图案和画出的彩色动画令人拍案叫绝。聋哑学生无论是多媒体制作水平,还是设计图案或动画的艺术水平都丝毫不逊于正常学生。研究表明,学生制作多媒体至少有四点好处:一是提高了学习兴趣;二是学会了制作多媒体的本领;三是为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用武之地;四是教学相长,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制作出适用于教学的课件。

现以“大气压强”这堂课为例,剖析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和重点,一位仅有4年教龄的青年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一堂课内就轻松自如地卜完了原来需萼两课时的内容.仅从时间上说就提高了一倍效率;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运用的灵活性,经对比测试证明效果超过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倍以上。把质量和效益综合计算,与传统手段相比效益至少提高了三倍。一般来说,教师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两个学生拉一下,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究竟大气压强有多大?学生没有感受,印象不深。采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堂里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至到16匹,并配以紧张而有节奏的乐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们带入现场实验情境,所有学生都十分投入,听课的老师都说,这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以往教师做测量大气压强量值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只能凭嘴讲: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运用多媒体后,就能模拟这一过程。运用大气压强制成的活塞式抽水机及离心式抽水机,不少教师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作考试要求,往往略去不讲,即使讲,也只能在挂图上讲解。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无法看到抽水机工作的动态过程,而多媒体却方便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讲解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为例,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一个低压区,下边大气压强将阀门冲开,使整个圆桶内形成低压区,外面的大气压就把水压入桶内。这一动态过程是一瞬间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视学生理解程度,随时停顿或放慢速度,以便讲解清楚。这样,就化难为易,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目了然地掌握抽水机的工作原理。离心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更难讲,但是运用多媒体模拟工作过程以后,便圆满地达到了原定教学目标,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按】苏州市平江区的广大教师是实践“计算机教学要从娃娃抓起”的先行者。课题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开拓精神,不仅使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且熏陶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一笔可贵的无形资产。

《计算机辅助各科教学》是江苏省“九五”立项课题,苏州市平江区教育局局长温菊英任课题组负责人。平江区1988年以一台中华学习机起家,首先在平江区实验小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明显,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0年区实验小学建设了25台中华学习机联网的计算机房,在全校各年级全面开设计算机课程,编制了“人机对话”软件,从演示型走向演示与上机操作相结合,不仅系统地开发辅助数学教学的软件,而且将研究领域从辅助数学教学扩展到辅助英语、历史、自然等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素质明显提高,社会声誉也随之提高,充分显示了现代技术的优越件。1993年反宴验小学承相的苏州市“,\L丙”课颜((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研究》,中期成果评审时,专家们的评价是:平江区实验小学在计算機辅助数学教学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课题组提出的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的研究结论,代表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方向。同年,该校被国家教委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命名为全国首家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

为了推广区实验小学的科研成果,平江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把全区建设成为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区设想,区教育局确立了(《计算机辅助各科教学》的课题,组织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全区成立了由专家、领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的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和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分设子课题开展研究,这些子课题先后列入苏州市教育科研项目。同时,抓好队伍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区、辅导区、学校三个层次,学校行政、计算机学科教师、非计算机学科教师三种类型的计算机培训网络,47名校长、书记,561名教师通过各种培训,更新了观念,掌握了技术。干部教师全员参与率达到85%,上机学生数12328人,普及率达到93%。目前,全区已开发各学科教学软件200多个。各校相继形成了特色:敬文中心小学积极探索低年级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开发了《怎样写汉字》的软件,使学生识字涑唐加快6.7%.学习溃烹率降低5.3%。巩固窭槔高8.9%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基础,激发了学习兴趣。平江区实验小学通过计算机辅助数学、語文、自然、历史等各科教学,提高了学生看图识图作图的能力,理解透彻,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课业负担减轻,反馈速度加快。齐门小学通过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在字词句篇章上下工夫,不仅提高了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而且学生文思畅通,表达完整,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许多学生仅用40分钟就能完成千字左右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文章。1995年学校根据实践经验撰写的((提高质量、减轻负担——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论文代表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信息学会召开的第六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交流发表,获得一致好评,引起国际、国内学术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兴趣和重视。

目前,课题组已开发了多媒体课件,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全区共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出版了专著,接待外地考察人员3万多人次,许多示范课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向全国播放。随着实践的深入,课题组正着力创设计算机教育的大环境,提高计算机辅助各科教学水平,引入计算机管理,发展信息化教育。探索有中国特色的

教育改革之路

[按]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包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它植根于时间的土壤,用充满真切体验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加以表述,对于广大教师更具有普遍的可接收性.付诸实践的有效性和隽永的人格感染力。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可以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贡献有价值的理论资料,能够直接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苏州市景范中学曾经是一所薄弱初中,该校怀着对素质教育的强烈责任感,以“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为培养跨世纪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课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一所连续两届荣获“江苏省模范中学”称号的学校,为((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主要由苏州市叶圣陶研究会承担和组织实施,1991年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立项课题,1996年又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立项课题和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

苏州广大教师对叶圣陶教育思想怀有深厚的感情,群众性的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在苏州已历时十多年,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在80年代,以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内容,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某些具体论述的阐发,对个别教学方法的实践。在此期间,先后承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叶圣陶语文教育理论研讨会”,

第二阶段在“八五”期间。1991年全国叶圣陶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研讨会在苏州召开,经过多年筹各的苏州市叶圣陶研究会也同时成立,并开始组织实施江苏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立项课题《叶圣陶与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研究。此项课题旨在对叶圣陶关于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思想建树及实践经验进行综合研究,并组织一批中小学校和教师开展推广性实验。课题涉及到叶圣陶关于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和目的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思想、课程教材论、考试改革论、师德修养论等方面,在实际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第三阶段自“八五”后期到“九五”开始以来。设计、申报的《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宄》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立项课题和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这项课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系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素质明显提高,社会声誉也随之提高,充分显示了现代技术的优越件。1993年区试验小学承担的苏州市“八五”课题《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研究》,中期成果评审时,专家们的评价是:平江区实验小学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课题组提出的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的研究结论,代表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方向。同年,该校被国家教委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命名为全国首家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

为了推广区实验小学的科研成果,平江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把全区建设成为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区设想,区教育局确立了(《计算机辅助各科教学》的课题,组织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全区成立了由专家、领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的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和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分设子课题开展研究,这些子课题先后列入苏州市教育科研项目。同时,抓好队伍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区、辅导区、学校三个层次,学校行政、计算机学科教师、非计算机学科教师三种类型的计算机培训网络,47名校长、书记,561名教师通过各种培训,更新了观念,掌握了技术。干部教师全员参与率达到85%,上机学生数12328人,普及率达到93%。目前,全区已开发各学科教学软件200多个。各校相继形成了特色:敬文中心小学积极探索低年级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开发了《怎样写汉字》的软件,使学生识字速度加快6.7%.学习遗忘率降低5.3%。巩固率提高8.9%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基础,激发了学习兴趣。平江区实验小学通过计算机辅助数学、语文、自然、历史等各科教学,提高了学生看图识图作图的能力,理解透彻,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课业负担减轻,反馈速度加快。齐门小学通过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在字词句篇章上下工夫,不仅提高了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而且学生文思畅通,表达完整,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许多学生仅用40分钟就能完成千字左右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文章。1995年学校根据实践经验撰写的《提高质量、减轻负担——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论文代表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信息学会召开的第六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交流发表,获得一致好评,引起国际、国内学术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兴趣和重视。

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教师充分了解中日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中日两国之间一水相隔, 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远, 近年来, 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 两国之间的来往更加密切, 但实则中日文化却截然不同。日本在大化年间全面改革后, 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影响, 但这并不能说明中日两国文化相近, 主要是因为在明治维新之后, 西方文化对日本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 影响深刻, 这种影响在当代的日本社会中也较为明显, 纵观目前日本整体发展趋势, 从本质上看, 其实呈现的是西方化形态。大专院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了解中日两国文化, 掌握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与文化发展背景, 按照日本群众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向进行语言交际。与此同时, 教师也应为学生讲解日本文化的相关内容, 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日本生活, 教会学生在不同情境用不同的语法进行交流或是表达, 从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二、尽量使用全日原始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专院校日语课程想要实现教学目标, 就应尽量选择全日文的原始教材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优秀语言表达能力, 有助于夯实学生的日语课程基础知识, 尤其是对初级教学阶段来说, 科学合理的教材选择更为关键, 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使用全日教材时, 不能完全摒弃掉国内统一标准的课程教材, 应将两者进行整合, 有机结合到一起。日语教师要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 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最终目的, 选择适合学生、让学生易接受的教材, 同时, 教师还需要适当的编写进一些关于日本本地语言、文化方面的素材, 让学生多了解日本文化的特征, 风土民情、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从而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日本的整体情况, 有效的拓展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为后续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堂及时规范学生用语、加强学生语言能力

大专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师, 特别是没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教师, 应格外注意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运用规范情况, 教学语言应科学、正确, 这也是纠正规范学生日语语言表达的基础, 只有先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 才能成为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 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 从而纠正学生表达时的词语使用、发音、语气等。此外, 日语教师应在讲解相关知识时, 合理导入日本文化, 为学生设定交际情景, 在加强学生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的同时, 增强他们对文化的感悟力与分辨力, 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素养, 从根本上避免学生语日语出现中文口语化的情况。

四、积极创建文化体验平台、深化学生文化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 大专院校的日语教师应积极努力创造有利条件, 为学生构建文化体验平台, 让学生切实融入到真实场景中, 深化学生对日本文化的认知。首先, 大专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或是开展日语专业知识讲座, 日语辩论大赛、演讲比赛, 举办日本文化活动、日本语言舞台微型剧等校园活动,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 院校的图书馆应扩充图书的收藏类别, 多引进知名的日本刊物, 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向学生做推荐, 为学生讲解具体刊物的优势及简介, 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在这些课外读物中, 学生能了解更多日本文化, 对整体国家更感兴趣,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 大专院校应加强与其他日本专业学校之间的联系, 建立紧密友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交换生的形式, 让双方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与社会面貌, 学习本国人实际生活中的交流方式, 从而让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 明确语法、词汇的具体使用准则。

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学生日语知识

日语课程,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综合性较强、涉及内容广泛,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并且很多单词、语句的发音比较吃力, 致使学生并不能及时掌握教师所讲内容, 因此, 在现代社会中, 要将平面知识转化成立体形象知识, 日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软件, 进行辅助教学, 充分将重点、难点知识用图片、声音或是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文化导入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视频播放日本文化、历史发展背景等内容, 以及相关的生活习惯、民族风情等,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 这样的形式, 相比教师用口头讲解, 要更为生动有趣, 同时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生好奇心, 让学生产生想要深入探索的学习欲望, 不仅能拓展学生更多知识, 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规范学生日语日常用语。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我国逐渐呈现出多元性社会文形态, 越来越多的学校纷纷开设了各种国家语言的专业课程, 其中日语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对于大专院校来说, 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 在日语课程的教学当中, 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语言专业性, 就需要全面调整日语教学方案, 积极导入日本文化, 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 才能更加快速、深刻的掌握日语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专业能力。

关键词:大专院校,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 姜洋.日语教学中异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策略分析[J].重庆与世界 (学术版) , 2014, (07) :29-30.

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声乐艺术发展中,歌曲和戏曲的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族声乐发展总是和传统戏曲的发展相互结合,存在着伴生性,各地民歌也往往与地方戏曲存在一定的交叉相似性。因此,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教师不能忽视地方戏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师范院校 地方戏曲 音乐教育 传承 创新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4.023

文章首先指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戏曲之间所具有的相互借鉴、传承发展关系,其次明确地方戏曲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传承与创新要求,最后结合职业院校音乐教育分析如何实现传统地方戏曲的有效学习和应用,以实现在声乐演唱、表演及创作方面对地方戏曲的传承创新。

一、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戏曲之间的联系

1.相互借鉴的关系

受社会条件、历史条件、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音乐教育与地方戏曲在创作取材上有着一定的同质性,这样就满足了其在创作内容的取材上相互借鉴的发展可能。同时,音乐教育与地方戏曲存在相似的声乐审美需求,因此在创作的表现风格、审美风格上异曲同工,为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而且,传统地方戏曲的群体性演唱特色所形成的流派,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多样化发展态势,存在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这又为个人音乐表演提供了可借鉴的形式。

2.传承和发展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音乐教育与地方戏曲的融合是对戏曲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一些地方戏曲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加需要加以保护。我国音乐和地方戏曲具有相同文化根源的內容。例如,结合传统戏曲元素所创作的歌曲《断桥遗梦》就具有明显的戏曲特征,在曲调上虽然结合了戏曲元素,但整体曲式结构比较稳定,依曲唱词能够唱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因此,在开展音乐教育时,教师有必要将地方戏曲与音乐教育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戏曲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二、地方戏曲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要求

1.创新思路,推动职业院校音乐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时代音乐创作和表演人才。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及流行音乐教育中,往往融合了一些美声方面的练习方式,但是却忽视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当前来看,一些戏曲化的元素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往往可以引发听众更多的共鸣,这代表着大众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因此,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对地方戏曲有更多的了解,收集地方戏曲资源,加强对传统地方戏曲元素的分解,明确地方戏曲元素对于音乐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从多个层面融合地方戏曲的应用,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产生音乐创新发展的动力。这样才能使我国音乐教育获得全面的创新和发展,与戏曲文化传承产生均衡的发展成果,进而使地方戏曲和现代声乐创作、音乐表演相得益彰。

2.辩证思考,实现对地方戏曲元素的转化应用

当前,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采取辩证的思考方式来对待地方戏曲元素,并结合音乐教育的需求来创造性地应用地方戏曲元素。首先,传统地方戏曲元素需要一定的转化后才能有效应用于音乐教学中。其次,传统地方戏曲元素中,一些表演行为过于偏重“演”,这些元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上。这是因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表现还是集中于“唱”,因此需要教师有侧重地采取实用性评判标准,客观地融入传统地方戏曲中的相关元素。这样,将有助于现代民族声乐作品的丰富艺术表达,并且不偏离民族声乐本身,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有很强的实用性意义。

三、地方戏曲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1.开发地方戏曲资源,开展声乐编创教学

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声乐编创是较有难度的一项内容。从近些年来看,很多带有戏曲元素的歌曲都获得了大众的普遍关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地方戏曲资源的开发,开展声乐编创教学。比如,对基于传统戏曲的内容资源要进行深度挖掘,并在作曲上借助我国传统戏曲的曲调特征,将民族化的声乐创作融入非常稳定且具有民族特点的曲调中来,构成戏曲创作的曲词关系,这能为现代声乐创作提供可以直接参考的曲调创作依据。这样既有助于科学地展现出现代声乐作品自身的民族性,又能增强其在声乐表现上的适应性。也就是说,传统地方戏曲在声乐创作上,特别是在编曲上为现代声乐探明了道路,选择适宜我国汉语文化环境下的作曲方向,可以为推进职业院校音乐教育提供新的参考。

2.学习戏曲板式变化,促进民族声乐教育发展

音乐创作要立足我国的文化艺术环境,并适应汉语文化环境下的艺术创作环境,适应我国大众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音乐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传统地方戏曲的板式发生改变。地方戏曲中存在导板、散板、慢原板等不同板式,在现代声乐的创作和表演中,这些都能够被引入其中,呈现出非常适应于歌曲情绪变化的板式,达到非常好的情感渲染效果,并彰显非常强的艺术表现力。例如,歌剧《江姐》中有一段是“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就结合戏曲的板式变化形成了从慢板到中板,并在歌曲中段部分形成了紧拉慢唱的形式,类似戏曲演唱手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3.学习戏曲审美特征,强化音乐教育感情渲染

传统地方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平和”“中正”“典雅”“会意”等一系列的声乐审美标准。而一些民族音乐借鉴戏曲元素也可以强化观众审美体验,如歌曲《梅兰芳》,在创作时就增加了梅派唱腔的特色,完善了歌曲的音乐形象,使得歌曲具有韵味的同时,再现了大师的风采。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地方戏曲来感受戏曲中的节奏变化、情感变化、演唱变化等,形成知识的迁移,并应用于音乐学习和创作中。

4.借鉴地方戏曲演唱技巧,提升声乐表现教学效果

传统戏曲中有着丰富成熟的演唱技巧,可以说,传统戏曲在其演唱技巧上构成了对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演唱方式的有效引导,启迪了现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并且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了经过实践验证的一整套适应于汉语环境的演唱技巧体系。这样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是其他声乐表现形式所不具有的。从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地方戏曲演唱技巧为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教学进行了引导和铺垫,特别是对于现代民族声乐中音色变化、速度变化、强弱的对比、情绪渲染上的演唱技巧提升来说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演唱技巧都是参考了传统戏曲中的一些已经相当成熟的演唱技巧,构成了一定的演唱基础。

综上所述,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创新,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寻求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要继承我国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在声乐创作、声乐表演上的优势,重视其民族性特色,使音乐教育实现多样化、民族化的发展,进而让学生不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大海《淮北大鼓的发展及其进入安徽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蚌埠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2] 方迪星《鄂南地方民歌戏曲社会生态状况及传承研究》,《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3] 王晋《广西本土民歌和地方戏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艺术教育》2019年第8期。

[4] 严锦隆、邵萍《高校传承与弘扬戏曲文化路径研究——基于扬州清曲的思考》,《艺术研究》2020年第2期。

[5] 陈瑶《游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科教文汇》2020年第3期。

[6] 张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

[7] 刘林燕《“互联网+”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新思路》,《陕西教育》2017年第12期。

[8] 陈静、朱智秀《歌曲歌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文学教育》2018年第10期。

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大专院校如何发展,成为了教育界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大部分的大专院校都朝升本的方向发展了,那么大专院校的音乐系该怎样定位如何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大专院校的音乐系设立不同于本科院校,并非培养专门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所以大专院校音乐系的培养方案也要不同于本科院校的音乐系。本文旨在立足自身,立足地方,探讨大专院校音乐系的发展。

关键词:大专院校 音乐系 人才培养 文化

谈到发展,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要提到学校发展定位的问题。但是具体到我们如何发展,怎样定位,要解决发展中的哪些问题,相信这已成为了每一所学校现在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传承与发展——走复合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道路

鉴于大专院校在多年的办学上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专升本升学的要求,并且一些优秀的大专院校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在改革的道路上既要保持原有的优势,不能直接丢掉这些宝贵经验和优秀成绩,同时又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寻求一条复合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具体的说,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应用型”的人才。

以朔州师专音乐系为例,如何实现复合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呢?从这么多年来朔州师专音乐系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基本上是按照本科音乐系前三年的教学课程设置的,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我校专升本音乐专业技能方面的成绩在全省遥遥领先,但是对于那些不准备升本而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就存在问题了。通过对专业设置的反思和毕业生的反馈,我们也深刻地发现了自己专业存在的这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市场需求的不完全匹配。我系毕业的学生是要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来当音乐老师的,问题就在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是不唱美声的,也弹不了奏鸣曲,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的内容。如果按照升本模式来培养所有的学生,那就极大的强调了理论性而忽略了实践性,准备就业的那一部分人是很难适应幼儿园和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岗位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笔者所提到的“复合化和多元化”了。那么如何“走复合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呢?专家提到要我们下基层调研,看看幼儿园和小学对音乐老师都有哪些要求。幼儿园的音乐老师不光要会唱儿歌,还要会少儿舞蹈,还要会讲故事,画歌曲和故事情节当中的画,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至少我们要改变原来课程单一的模式,加强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家都知道,音乐系的学生个个都是能弹会唱的,我们可以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一些让他们在工作岗位很快就能上手的课程,比如说开设简单的书法课、简笔画、简单的舞蹈编导、少儿口才等的课程教学,增强这些学生多技能平衡发展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所以,根据现有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化和多元化”也成为了幼儿园和小学聘用音乐老师的主导思想,所以,我们的改革只有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那么课程的局部调整就势在必行。

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专业很重要,但是作为一名师范生,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很重要,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就能够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音乐系的改革不需要大刀阔斧,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局部调整,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变成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化、多元化的人才了。

二、改革与创新——办特色专业,创自己的品牌

如果把笔者刚刚谈到的第一点看做是对现有专业的问题发现和调整措施,那么第二点,就是音乐系的长远发展规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音乐系想要发展,一个小学音乐教育专业是远远不够的。

大家都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把这个理论用在办学上,就是培养我们特有的地方民俗音乐的传承人,这个是我们音乐系发展具有自己特色专业的关键,更是我们走出去的关键,这个涉及到一个新专业的建立——民俗音乐教育专业。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极为有名,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请问,宋代的人不写诗吗?为什么出名的只有宋词呢?宋诗怎么没有和唐诗并列闻名呢?其实,宋代也有人写诗,只是唐人的诗已经登峰造极,宋代文人很难超越,于是他们就另辟蹊径,开始写词,所以宋代出名的就是宋词了。同样,到了元代,“诗”和“词”都无法超越了,就又开辟了“曲”,所以这就是闻名于世界的“唐诗、宋词、元曲”了。如果我们的办学也能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办一个我们自己的特色专业,创我们自己的品牌,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别人的办学路子,这才是我们音乐系的特色发展之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荀渊教授说,我们的办学要服务地方,办地方具有特色的专业,那么朔州的民俗就是特色,朔州的民俗音乐就很适合。我系本科和研究生所学的专业都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我们专业每年都要去各地采风,收集地方的民歌,小戏、小曲寻找灵感,用于创作。笔者上学的时候就去过山西的左权和河曲,因为山西被称为民歌的海洋,而产民歌最多的地方就是左权和河曲。当笔者来朔州工作以后,发现朔州民俗音乐的种类也很多,比如说大秧歌、耍孩儿、二人台、踢鼓拉花等,种类之多真的不亚于左权河曲。但是在上学的时候真的没有听说过朔州的民俗音乐。可见朔州地方对民俗音乐的发展不够重视,缺少宣传。那么我们能不能肩负起这个重任呢?如果我们学校能够开设这个民俗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能让朔州的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更能让我们学校的办学具有地方特色,这个专业包含很多可研究的方向,比如地方文化研究,民俗传承、小戏种表演等,将来朔州的民俗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学校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依托的文化基地。同时,在这种地方特色文化的带动下,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三、引领与回归——发展地方文化,引领地方旅游,增加地方收入

如果说前两个设想可以在短期内就能实现发展并且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提出,应该是作为一个系甚至是一个学校以后的长远发展而考虑的。随着朔州经济的逐步转型,旅游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我们在景区观看了景点,购买了特产,还缺少什么呢?缺少一個可供休息的地方,休息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能考虑对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造成一个立体的冲击,同时加深他们对景点的印象,还要借此机会对我们地方文化特色进行一次很好的宣传,来满足游客精神上的需求。这就需要一个立体的音诗画来满足游客的观赏和休闲。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有很多都设置了这样的宣传自己地方特色的大型演出,来满足游客,比如杭州宋城的《宋城千古情》、云南的《云南印象》,山西也有一个地方借鉴了这样的旅游模式,就是平遥古城的《又见平遥》等。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来景点,多半的门票都支持了这个演出。我们朔州也有很多这样的景点,应县的木塔、右玉的生态等,如果地方政府也可以组建这样一个宣传地方文化的演出团队,不仅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大有益处,而且还能通过演出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前段时间张继刚导演为右玉打造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隆重登场,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收到了很好的反响。面对这个情况,我们能做什么呢?如果我们也能打造一个这样的演出团队,是不是可以宣传和发展我们地方的文化,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来我们这里旅游,在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的同时,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声乐专业和舞蹈专业的,都能因这个演出团队很好的就业,一些在校生,也能因为这个机会得到很好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通过学习和深思对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的发展提出的思考。同时希望大专院校能在改革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为地方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大专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音乐教育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也有着越来越深入的思考,音乐文化与我国的音乐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将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就变得十分重要,而将音乐文化引入到课堂教育之中主要表现在将现代流行音乐、传统民族音乐、民俗民谣等多种音乐引入到课堂之中,使得正在受音乐文化熏陶的少年能够更加直接的接触到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让青少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国音乐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国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共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协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孩子的音乐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就要将我国的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使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之间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但是由于音乐教育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性,所以我国的音乐文化需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使他们能够传承和发扬我国的音乐文化,同时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将我国的音乐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于我国的音乐文化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探索我国的音乐文化,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这也充分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谓的音乐文化就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创作、时间的检验而留下的宝贵成果,这些宝贵的文化成果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和当时音乐文化现象,这些十分具有内涵的音乐文化能够更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所以必须要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将我国的音乐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够使二者飞速发展,收获更加理想的效果。

一、音乐与文化的区别

音乐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很繁杂的联系,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首先就文化来讲,文化始终是国家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在人们看来,文化是一个十分抽象的东西,但是它却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许多方面,所以文化是一种不是所有人们都能够接受的一种人们通过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有产物。而音乐则是一种具体存在的东西,它作为文化的载体,却与文化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音乐可以通过自身表达的方式,来给人们展现出不一样的曲调、演奏者技艺的高低和演奏乐器的不同,而且音乐能够通过自身特有的特质,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让青少年感受到我国自然文化、政治文化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方式。

二、优秀流行音乐引进音乐课堂是二者协同发展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流行音乐在我国开始流传开来,而流行音乐作为我国当时社会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一般流行音乐是指一些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和理解、曲调优美能够被大家所赏识的音乐成为流行音乐,古今中外有许多音乐被收纳到其中,因此流行音乐能够打给人们在视觉和触觉方面等多方面的刺激感觉和享受,因为内容十分通俗,所以会使人们百听不厌,能够平下心来一遍又一遍的去听,而且流行音乐的题材选取十分广泛,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来做音乐,不管是消极的、积极的、让人颓废的或者是让人进步的,都可以用音乐的形式唱出来,所以许多人都想将流行音乐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但有人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第一是流行音乐的题材许多都是以爱情为主要题材的,不能够帮助学生积极进步,反而还会使学生不思进取,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和音乐素质的培养。另一个是教育工作者认为将教育要树立在严肃的古典音乐教育之中,但是,如果这样就不能够用通俗的话语去给学生讲解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许多人不能够对音乐文化有一个很深的了解,于是学生的审美就会去当前所学习的形式产生差距,给学生的审美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文化的宣传者抛弃了流行音乐,选择了传统而又古典的音乐进行讲解分析,但是大量学生因为审美出现差异而变的十分不愿意去上音乐课,不愿意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造成了十分尴尬的局面。其实,不需要这样纠结,将流行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的教育中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许多流行音乐中也存在在这大量的优秀作品,十分适合给学生当作教学材料,而且很多公益歌曲不但内容十分健康,还是倡导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更多的孩子和音乐爱好者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和公益救援之中,让他们为社会奉献出更多的力量。比如说在5.12的地震中,许多人们流离失所,在抗震的过程中,在流行音乐文化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对在地震中遇害的人的沉痛哀悼和对地震中生还的人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所以,许多流行音乐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将流行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的这个话题上,我们可以将一部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和一部分充满正能量的公益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改变当前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的现状,让孩子们不在面对一堆严肃的都点音乐,而是面对许多与时代接轨的流行音乐文化,让孩子们逐渐喜欢上音乐课,喜欢上我国的流行音乐文化。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将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二者之间协同发展重要标志。

三、将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

将我国传统的民俗音乐引入到我国现在的音乐教育之中,这对于二者之间的发展史非常重要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更是二者之间协同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起点,所以将当代社会流行的流行音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音乐与民俗音乐引入到当代音乐教育之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民俗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个有机整体,更是音乐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够重视起民俗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就会导致我国的音乐文化变得不完整,使得音乐文化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当代的音乐文化爱好者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工作者要积极主动的将一些传统的民俗音乐文化引入到校园的音乐教育的课堂之中,让更多的青少年音乐爱好者能够从小时候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使他们从小对于我国的民俗文化有着一个较深的认识,去接受、去继承、去发扬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激发孩子内在的爱国情怀和对于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探究精神,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音乐文化有了新的要求,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青年歌手选秀节目,而且越来越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和电视观众的喜爱,但是为什么大量的音乐选秀节目能够受到广泛的喜爱呢?首先就是将许多原有的原生态歌曲搬到了歌手的选秀舞台上来,使得大量的民族音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让广大的电视机前的观众和大量的新闻爱好者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使他们对于民族音乐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普及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的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培养更多的、更加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仅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且对于发展音乐教育、推广音乐文化更是有着突出的作用,这也是将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二者互动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和重要的标志,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对于音乐文化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和爱好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当今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流行音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音乐和具有时代意义的民俗音乐都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的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我国的音乐教育,而我国的音乐教育也离不开社会上的音乐文化,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共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和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缪天瑞.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彭丽.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2015.

[3]汤显祖.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4]夏元勇.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姜宝海.论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地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上一篇:园林建设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