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健康监测发展范文

2023-12-26

桥梁健康监测发展范文第1篇

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公路交通网络已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设施,桥梁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建成并通车后,经过长期负荷使用,桥梁结构难免会因各种原因发生损伤,从而降低桥梁的安全度。桥梁健康监测技术作为桥梁结构系统一部分,对于评定桥梁结构健康状况,指导桥梁维护管理,延长桥梁寿命有重要意义。

物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将桥梁结构融为一个整体,基于云计算平台,实现桥梁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式计算,应用桥梁评估专家系统,以人工智能推理技术求解和模拟桥梁在运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及时地获得结构异常的警报、安全评估结论和必要的运营维护建议,进一步提高系统智能化监测水平,必然是新技术时代桥梁安全和健康监测的必然趋势。

国内外智能技术研究现状:自人工智能概念问世以来,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取得了巨大发展,土木工程领域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由西南交通大学研发的铁路桥梁承载力评估及对策专家系统涉及了桥梁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 并且建立了桥梁损伤等级评估和对策专家系统。北京市袁万城、崔飞和张启伟结合桥梁的工作环境与结构特性提出了一种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的方法。史家钧、陈兆能提出了一种大型拉索桥梁安全性与耐久性评估方法的设计方案,以模糊集合理论和多维决策模型为基础, 实现了对桥梁的现状的评估。Kawamm Kei和Miyamoto Ayaho(2003)利用多层模糊神经网络建立混凝土桥梁综合评估专家系统,在神经网络中进行模糊推理,利用BP算法建立了专家知识库。

云计算是2007年提出的新概念,至今已成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目前已有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桥梁检测系统的初步探索,有研究人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基于云平台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方案,但就目前移植的专家系统功能比较简单,测量项目比较单一,数据库补充以及对业务中心结构优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2013年中铁大桥局桥梁科学研究院实现了对包括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军山大桥、阳逻大桥等的全国22座大桥的云计算桥梁健康监测,在数据中心,对不同桥梁的实时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尽管监测体系的内容较为单一,但其对完善我国健康监测系统做出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研究积累了经验。

二、项目主要研究开发(产品开发)内容、技术关键以及科研创新的主要方式

研究内容:

云计算及云计算体系架构:

物联网时代,可以实现通过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将互联网与桥梁结构融合为一个整体,云计算平台能够整合分散的软硬件资源,实现桥梁间的资源共享与分布式计算,建立完善的结构健康监测云,从而对桥梁进行实时在线的监测。

云计算是基于服务器集群提供的虚拟计算资源,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视为一个资源池,可以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提供专业需求的解决方案。云计算吸收了传统的效用计算、网格计算、服务计算优点,并有明显区别于传统分布式计算的特点。首先云计算可以提供弹性资源,根据工作负载大小,部署于云计算平台上的应用需要适应资源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做出响应。再者,云计算更强调异构资源共享的网格计算,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并利用规模经济降低运行成本。

云计算体系架构分为核心服务、服务管理、用户访问接口3层。云计算核心服务是整个技术的关键,为提供可靠可用的计算,需要从核心服务子层:IaaS、PaaS、SaaS进行研究,保证数据中心管理、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资源管理与调度、QoS保证、安全与隐私保护等若干关键技术加以支持。 桥梁评估专家系统:

桥梁评估专家系统是含有桥梁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和经验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可以根据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判断,模拟专家决策过程,实现对桥梁状态的综合评估。专家系统运用启发式求解方法,能解决桥梁运营中专家才能解决的不确定性问题,并且能不断进行知识的扩充,完成自我学习,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与可应用性。

专家系统的解题程序由数据库、知识库、和推理机三要素构成。桥梁评估专家系统数据库是个桥梁数据信息库,知识库是桥梁方面事实性知识和专业领域经验和启发性知识集合体,推理机进行数据演绎,根据输入数据信息进行协调决策,进而解释最终结论。 基于云计算的专家评估系统发挥分布式协同处理优势,将一项推理工作分配到多个计算器上,极大地提高了处理效率;同时,协同多个领域专家共同解决桥梁领域的问题,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有效。 创新主要方式:集成创新

三、项目预期目标(经济指标及应用前景)

单纯的一座桥梁很难形成云计算的需求,在多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分析需求形成规模时,专业数据分析中心的云计算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将会质优而价廉。基于云计算的动态资源分布能力,通过对大规模集群的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可以使得使单位设备的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云计算将海量数据在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存放,将大规模的桥梁群体纳入云资源池,可以使桥梁评估专家系统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云计算分布式计算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为桥梁评估专家系统进行复杂问题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国内桥梁多配有传感器监测系统,传感器长时间连续采集与传输的数据量相当庞大,而监控中心很少配备有能够完全应对海量监测数据的专业技术力量,经常会发生面对大量数据却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的现象。将云计算技术及桥梁评估专家系统纳入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体系,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计算能力,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能通过互联网及时获取需要的服务和建议,可以更好地为管理者提供依据和完善桥梁监控体系。

四、项目实施方案及计划进度安排

2014.1-2014.4: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学习 2014.4-2014.8:交流讨论,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究

对现行云计算平台构建方法及专家评估系统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对其功能进行完善,以期提出更好的方法

2014.8-2014.10:整理、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五、经费预算

桥梁健康监测发展范文第2篇

为落实《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上报工作,进一步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我校的全面实施。根据教育部《关于数据上报工作的相关说明》的要求,结合实际,我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与公告以及上报工作的具体制度如下:

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情况通报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与上报工作的通知》,召开数据上报工作会,对数据上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定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认清数据报送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数据报送工作的计划和实施办法。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规定检测,确保上报数据准确。

二、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组 长:罗会清 副组长:刘运云 组 员:孙启娟

三、定情排查工作 指定专人负责数据上报工作,不可以对数据上报工作听之任之,不闻不问。学校数据上报按规定数据格式和方法上报,数据真实,不许有弄虚作假的现象。

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制度

我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实行统一公布制度。

1、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由教导处公布。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布后,各班级可以公布本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2、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属保密资料。学校各处室应当采取必要的保密及安全措施,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做好监测数据和资料的保管、保密工作。未经学校同意,不得向任何个人提供监测数据和资料。

3、经学校批准,有关处室在遵守保管、保密制度的情况下,可无偿使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和资料。

4、学校学生可以通过监测结果公告和监测报告等获取有关信息。

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与上报工作要求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数据上报工作认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工作,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手段。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和科学分析,对于掌握我国青少年健康状况,衡量体育教学成果,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大意义。数据上报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步入量化管理的新阶段。

(二)建立健全数据上报工作制度

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工作列入工作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出数据上报工作的规划和实施办法,从软硬件配备、技术培训、监督检查、工作考评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落实数据上报工作。要继续组织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明确学校数据上报工作的责任,把工作落实到人,做到层层有人管,层层抓落实。

(三)数据上报工作要求

1、报送数据的方法根据教育部《通知》的要求,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均应按照要求通过互联网络,将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报送至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简称“国家数据库”)。并注意保存学校代码及国家数据库会员注册号,以备日后查询学校统计报表。

桥梁健康监测发展范文第3篇

1、建立科学的学校作息制度,保障学生足够的休息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学校制订的作息时间表,应向学生及家长、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2、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任务是:对监测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统计与分析监测数据;公布监测结果,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决策和研究提供服务。

3、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应坚持科学、统

一、系统的原则,做到组织严密、取样客观、操作规范、结果准确。

4、各班班主任负责全班体质健康监测及汇总工作,学校校委会共同建立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5、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6、体质健康测试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程序,遵守操作规定,使用国家指定的测试器材和数据汇总方式,实行技术监督和医务保障制度。

7、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实行统一公布制度。监测结果应遵照《统计法》对统计资料公布和管理的有关规定,经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公布。未公布前,任何个人不得公布和公开使用。

8、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属保密资料。学校各科室应当采取必要的保密及安全措施,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做好监测数据和资料的保管、保密工作。未经同意,不得向任何个人提供监测数据和资料。

桥梁健康监测发展范文第4篇

批准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报告

公司一直以“安全第一 遵章守纪 保障健康 持续发展”为总的管理方针,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生产经营的首位,坚持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注重员工职业健康,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并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落实安全和健康的各项法律法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人身死亡事故(含中毒)为零;

重大生产、设备事故为零;

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零;

职业病发生率为零;

轻伤总人数≤3人

一、 方案目标实现情况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遵守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努力实现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针对各分厂、工段的生产特点,各部门的工作环境,将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进行了分解,落实到分厂、部门,最终至个人,以达到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公司2011年期间未发生人生死亡(含中毒)事故;未发生重大生产、设备事故;未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未发生职业病;轻伤事故人数为2人,达到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二、风险控制、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

各分厂、部门均对各自的生产工作、办公环境的危险源情况

进行了辨识,经LEC=D方法评价后,摘录出重要危险源,并对重要危险源进行方案控制。编制的方案控制措施合理、有效。公司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各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各分厂配备了专职安全员,部门内有兼职安全员,公司的取证安全员数量为21人,符合焦化企业每百人中有两名安全员的要求。一直履行对新进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满足新进员工进行72小时的安全培训课时,老员工每年24小时的安全培训课时。公司加大对安全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

针对部分重要危险源,制定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分三级(分厂级应急预案、公司级应急预案和综合应急预案),应急预案采取逐步升级的方式,即当有应急需要的时候先进行分厂级应急预案,需要扩大应急的时候进行公司级应急预案,当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时候进行综合应急预案。对部分应急预案进行了演练,并作应急演练记录。对于未进行演练的应急预案,于2012年进行演练并作好演练记录存档。

四、工作沟通

公司安环部每月组织各分厂、部门安全员开安全例会,对上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月的工作提出计划。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进行协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桥梁健康监测发展范文第5篇

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来确定环境质量 (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为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 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 监测计划设计, 优化布点, 样品采集, 样品运输及保存, 样品的预处理, 样品测试,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等。

1.2 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环境监测,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可以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来追踪污染源, 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 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 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服务。在社会方面, 环境监测可以用于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机范围, 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在污染事故纠纷中, 它可以对环境执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以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 供执法部门仲裁;它可以对人员进行考核, 对方法进行验证, 对污染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性监测;同时它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

1.3 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检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以及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它环境监测, 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性事件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

2 环境监测的发展阶段及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环境监测发展的几个阶段

环境监测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典型的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 或叫被动监测阶段, 在这个阶段环境监测技术相对滞后;第二个阶段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的趋势的重要手段。为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 国家提出了“县县能监测”的目标, 这意味着环境监测设备和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将大幅度提高。同时, 拓展环境监测范围及监测对象、提高监测能力、完善监测方法也均被提上日程。

2.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 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目前, 全国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 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 其中环保系统2200多个监测站, 行业监测站2600多个。国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03个、酸雨监测网站113个、水质监测网站135个。此外还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监测技术开始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各种精密度较高的分析仪器相继产生;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在监测站能力建设中要求必须配备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有烟气在线、水质在线等监测系统;由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 例如当前有机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一大难题, 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和“三致”作用, 甚至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因此不断寻求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是当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高效率的迫切需要, 研究高效、快速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 特别是在水利系统, 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研究不够, 急需先进的监测技术支持并指导水质监督工作的发展;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了化学形态分析, 形态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 它包括物理形态分析和化学形态分析, 例如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 其毒理特性不同, 不同的化学形态, 对生物体的可利用性也不同, 形态分析为超痕量分析, 需要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的分析方法, 要求分析方法的选择性要高, 在取样和分析过程中不改变元素的原有形态, 目前的形态分析方法有光谱法、色谱法、多种技术联用及电分析法, 其中电化学分析方法在元素形态分析中最为常用, 包括有极谱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分析及流动注射进样结合电分析监测。溶出伏安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工作电极多样化的优点, 适合于痕量金属的形态分析, 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方法;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开始形成, 在联用技术中常常将高选择性的分离技术和高灵敏度的监测技术结合在一起, 例如气相色谱与原子吸收法联用, 高效液相色谱与元素选择性检测器联用等, 色谱-质谱联用法中将色谱法所得之淋出流体移入质谱仪, 可使复杂的有机混合物在数小时内得到分离和鉴定, 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目前, 我国已制定各类国家环境标准410项, 覆盖了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领域。已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周报、日报、预报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污染源解析监测,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等等。需监测的污染因子达百余种。

总之,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基础、信息源泉和执法保障。环境监测工作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 以满足环境管理现代化需要为方向, 用科学的数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状况和变化规律, 说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摘要:叙述了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作用及任务, 阐述了环境监测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发展的趋势。

桥梁健康监测发展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 选取该阶段内该院住院部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均住院治疗,且接受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 此次研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配合。 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中,男女占比24∶26,最小年龄为51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年龄均值为(65.17±7.32)岁,病程长达1~11年,平均(5.83±2.21)年;观察组中,男女占比25∶25,最小年龄为52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年龄均值为(65.21±7.43) 岁,病程长达1~10年,平均(5.79±2.34)年。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均衡性保持良好,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降血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血糖进行监测。 对照组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进行护理管理, 观察组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进行护理管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如下:1护理人员方面:护理人员需对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操作步骤、 保养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熟练掌握,定期更换碱性电池,在安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时应将系统中原有的数据清零, 一旦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出现异常警报, 应立即进行处理, 故障排除后15 min内需重新开启系统。 2患者方面:护理人员在安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前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对患者做好常规健康宣教,对患者的皮肤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并将患者的相关生活事件输入至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中, 使患者能够按照系统进行相应的进食、锻炼、休息等。 健康教育方法具体如下: 告知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血糖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和配合的事项, 指导患者按照系统制定的方案进食、锻炼,并指导患者自主输入相应的生活事件,健康教育过程中,语言尽量浅显易懂, 态度尽量温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 血糖达标时间, 并对两组患者血糖监测第1天和结束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比较。 血糖达标判断标准[3]:空腹血糖降至6.1 mmol/L内,餐后2 h血糖降至8.0 mmol/L内。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表示为n(%)、(±s),分别进行 χ2检验、t检验。 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在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达标时间均明显更低(P<0.05)。 见表1。

2.2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与血糖监测第1天相比, 血糖监测结束时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血糖监测结束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之同时间点的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 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根治方法, 主要是通过对血糖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血糖水平直接反映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实时的监测, 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4]。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为血糖仪手动监测,这种血糖监测方法无法反映出血糖的动态变化, 仅仅是对某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予以反映[5]。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技术, 能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性的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结果具有动态性、实时性、自动化的优点,通过安装该系统,可将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绘制成图表的形式, 可为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6]。 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管理,常规的护理管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相关知识予以提高, 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从而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应不良事件进行及时的处理[7]。 该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还接受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通过对患者实施血糖监测相关的健康教育, 可使患者充分了解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积极配合血糖监测,并参与到血糖监测的护理中,完成自我照护[8]。

该研究结果显示,与实施护理管理的对照组相比, 实施护理管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其低血糖发生次数、 血糖达标时间均明显更低(P<0.05),且其血糖监测结束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更低(P<0.05),说明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实施护理管理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 在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的过程中, 实施全面的护理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可有效减少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的发生,促使血糖尽快恢复正常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患者的护理管理与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方法 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该院住院部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对照组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在血糖监测过程中进行护理管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达标时间均明显更低(P<0.05)。与血糖监测第1天相比,血糖监测结束时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血糖监测结束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之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的过程中,实施全面的护理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血糖监测期间低血糖的发生,促使血糖尽快恢复正常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护理管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师新宁,卜春霞.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引导下的个体化护理干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2013,12(8):487-488.

[2] Zanon,M.,Sparacino,G.,Facchinetti,A.et al.Non-invasiv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Improved accuracy of point and trend estimates of the Multisensor system[J].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ing: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012,50(10):1047-1057.

[3] 张利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140.

[4] 时风杰.健康教育在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25):2390-2391.

[5] 景秀荣.动态血糖连续监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212-213.

[6] 袁峥,胡雪华,于宏伟,等.健康教育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61-62.

[7] 李淑华,陈小燕,周玉兰,等.CGMS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112-114.

上一篇:秋季学期园务计划范文下一篇:权力负面清单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