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桃花源记》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应注重对学生古代汉语知识积累的引导,使其能够深刻地感受和体验文言文中蕴藏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并能够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中的交流活动中。为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教育形势和其提出的高效教学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桃花源记》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言文自身因素

文言文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而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发生了变化。文言文本身教学就有一定的难度,它是先秦时期的语言,随着年代间隔的长远,有一些字词很难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在古代,文言文通常是以书面语言的形式所呈现出来,用于一些阶层的服务中,与人民的生活存在一些距离,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后,文言文逐渐退出了人们的使用范围,白话文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由于远离人们的生活,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加深了教学的难度。

(二)学生因素

由于文言文很多字词与现代白话文有一定的区别,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很多学生就会因此而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兴趣,长此以往还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只是在教师的要求和考试的基础上进行被动的学习,没有深入地去理解和感受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在学习中也做不到主动地进行思考,这就导致了初中學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没有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甚至连基本的背诵也很难完成。有一些学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对现实用途不是很大,加上时间久远,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不重视。另外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也存在一定不恰当的应用,这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大多数也都是按照语文教师的要求,熟读课文,对于重点的课文或者是课文中的段落进行背诵,还有翻译,对重点的内容和字词等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几乎没有学生会对文言文中的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更没有学生会主动地对文言文中一些通用的字词的含义还有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样被动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对于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导致考试中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时候,丢分现象严重,学生基本没有自我学习和理解的能力。

(三)教师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观念也比较陈旧,而且有一些老师对文言文教学并不重视,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内容方面,形式比较单调、枯燥,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学什么,还缺乏课外资料的引入。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

(一)把握文言文的价值点,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文言文作为语文体裁中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财富,肩负着进行经典文化传承的责任,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剖析文言文的价值点,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进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以及自由平等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这篇文言文采用了写实手法,以虚景写实的手法给人一种确有其人、其事的景象,以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得以生动展现。通过《桃花源记》的教学,以价值点的挖掘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价值点一,在教学《桃花源记》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文体进行了解,对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作者写桃花源并非是开门见山,而是写渔夫沿溪划船,偶遇桃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进入山口,数十步后进入到另一世外桃源之中。而在进入桃源之后,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样极富有层次感,先写风景,再写桃花源中人们的服饰、劳作等,由远及近,以田园风光的描写来引出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层层递进,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深刻、感性的体验。

价值点二,《桃花源记》中有着极为秀丽的语句和精彩的描写手法和技巧,其不仅兼具游记和散文的特点,还凸显着强大的文学魅力。为使学生能够掌握《桃花源记》中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诵读等阅读的多种表现形式来进行文本的理解,在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感受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魅力,从而使得学生在经典文化的阅读中,感受和体验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技巧,进而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价值点三,感受文言文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初中语文教师需从《桃花源记》中挖掘富含哲学思想的内容,可以通过对《道德经》的联想,来将桃花源中的世界与老子心中的理想世界进行对比,将其中蕴含的人人平等的哲学思想进行渗透,以促使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古今字词对比,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索创造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通过古今字词对比,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思考,改变以往“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进行关于这篇文言文的视频教学和音频资料的观看,体验其中字词的表达和所蕴含的魅力,对于文言文中较为优美的字词,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酒食等字词进行识读,并进行文言文的熟读,以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得以培养,更好地进行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文言文中的生僻字或一些隐藏着特殊用法的字词,与现今的字词有着较大的用法、词义上的区别,易加大学生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基于此,教师应紧抓文言文中的关键字词,通过古今词义对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在《桃花源记》中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的开朗一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开阔,而今义指的是性格乐观的意思;再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鲜美多指鲜嫩美丽的植物,今义指滋味好;还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的交通一词是交错相通的意思,今义是指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特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指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可见,虽然字词形式一样,但其古今所表达的含义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古今含义不同的字词进行文言文的高效教学,以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进而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掌握朗读节奏,深入文言文的世界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教学来进行深入的教学,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十分有效。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所以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精读,掌握朗读的节奏,深度地了解文中的内涵与思想。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经典作品,是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学生通过朗读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把握整体布局的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体现朗读的有效价值,并在朗读中深入了解文言文中所描绘的世界和情感。

教师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朗读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字音的标准发音进行严格的要求,还应注重朗读的节奏,受地域及朝代更替的影响,读音会有很大的古今差异,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注释来进行理解。学生在朗读《桃花源记》时,应注重停顿,读出节奏感。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再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学生通过朗读节奏的把握不仅能够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言文朗读能力的提高。

(四)引发学生质疑,促进学生思维高度的提升

文言文大多孕育于作者的人生经历,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的、对现实社会的感悟和认知,这对于学生思维高度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在《桃花源记》的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挖掘文言文中能够引发学生产生质疑的内容,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拓散和发展。

《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写作于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度腐败,人民受剥削严重,陶渊明的人生抱负在这种动乱岁月中无法实现。《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是一种人生常态,面对挫折,陶渊明既希望在任职期间实现抱负,又渴望归隐田园,教师应以作者的选择和情感变化为基础,来引导学生质疑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实现思维高度的提升和发展。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效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爱上文言文,才会投入到文言文教学课堂中。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关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首先要明确目的,克服畏難情绪,有一些学生并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更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学习文言文不只是教学要求和提高考试成绩,也是为了打开古文化的大门,探索古代文化的智慧与魅力,了解和传承古文化,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学生在《桃花源记》这类游记类的文言文的学习中要懂得克服困难,不应被学习难度所困扰。在学习中要读透文章,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其次是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的教学课堂离不开精巧设计的导语,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

(六)教授学生科学先进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应该传授给学生科学先进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掌握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大大地提高。在进行文言文学习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熟读《桃花源记》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结合文中的注释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在翻译中遇到难点,可以标注出来,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进行理解,查阅不到的可以等到课上的时候提问,听教师的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难点字词或者语句的理解。其次,学会理解和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感受陶渊明当时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并积极思考对于我们后人具有哪些启发。当学生深刻理解文言文以后,再进行背诵就显得非常的容易了,翻译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死记硬背。最后,学生可以总结一下这篇课文中一些重点字词的使用方法,尤其是通假字和虚词的使用,在这以后的文言文中可能还会遇到,及时地总结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七)角色体验,在角色中理解课堂内容

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角色体验是教师经常会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之一,在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到很多文言文中的知识和内容,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具体句子的应用情景,对于文言文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角色体验还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具有想象力,思维更加发散,对于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来讲,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加快了高效课堂的构建进程。

综上所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具体的以《桃花源记》为例来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策略的探讨,以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及方法,从而促进其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晓钟.浅析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2).

[2]连晓冉.“文”“言”合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突破[J]. 语文学刊,2018(5).

[3]朱兴杰.打造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J]. 语文建设,2017(3).

作者简介:马文学,1981年生,甘肃灵台人,大学,中学一级教师,致力于农村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方法的研究。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积累 诵读

文言文教学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而把握文意可以更好的理解词句。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阅读文言文也不例外。

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表现为: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把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一.重视诵读

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文言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如《小石潭记》。处理好全班或小组齐声朗读与学生个别朗读的关系,齐声朗读声音洪亮、气势盛大,但要克服节奏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不明、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缺点。要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美。

在阅读文言文时,许多词、句、篇都会成为阅读者语言仓库的一个部分,而阅读者也会逐步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所谓的“宾语倒置”“定语后置”“状语前置”“取消句子独立性”等语法规则,只能是初学者如坠雾中,因为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语言具体现象中概况出来的,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使得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减,更谈不上实际运用。因此,只有诵读才是培养语感的唯一正确途径。

文言文诵读教学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训练,如句、篇的训练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基本原则:1.诵读和会意密切结合,以求疏通文意。2.灵活记忆,自然成诵。

二.积淀民族优秀文化

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以让学生吸取古人语言中的精华文化积淀,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提高写作技巧。文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现实,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高尚情怀和爱国精神都渗透在文学作品中,学习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农、林、数、医等多种学科知识大多是以文言形式保存下来的的,我们如果具有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古代文化典籍,更好的保留祖国文化的遗产,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明显效果。学生除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外,还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教师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以点带面,赋予每一篇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文言教学必然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荡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以现代言语习惯解读文言词句

翻开初高中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文言文篇目,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词句的翻译让人感到很生硬。如“孰为汝多知乎?”一句的翻译:“谁认为你多智慧呢!”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说某人智商高、有知识,就简洁明了地说他聪明智慧。所以,字词的解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能新不古;(2)能直不曲;(3)能简不繁。其根本原则是在充分利用古汉语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调动现代理念,;力求使文言文词句的解释新鲜、灵活而不失准确。

此外,文言文教学还应该讲求实用,不能脱离时代生活,以古解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时代精神解读古人思想,讲古代作品与当代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还需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解读作品,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总之,在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的时代,文言文教学是新时代有待探索发掘的文化宝藏。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品味文章,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同时,实现现代思想文化和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成功对接。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校语文新教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用书)第一册语文课本文言文难度较大,只有抓住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攻克语言关和文学关,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来。

关键词:高职校语文新教材;文言文;语言关;文学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了明确的阐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高职校五年制大专一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就应遵循这个总体思路,既要帮助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文言文语言障碍的突破性学习,谓之语言关;又要通过对课文的全面把握,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贴近和认同,谓之文化关。而高职校五年制大专一年级文言文教学则是突破这两关的关键一年,抓实这一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既培养起“课标”要求的初步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为达到五年制大专文化基础课学习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欣赏和评价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突破语言关

攻克语言关的目的和归宿,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即具备针对文言文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文言语感获得的基础是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它包括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三方面内容,而重点在于对实词的掌握。王力先生曾指出,“如果掌握了古代汉语实词,就可以说是基本上掌握了古代汉语。”有许多文言文片段,就是因为实词不通而成为初学者的障碍,可以说,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道关口。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用书——语文第一册》新教材(以下简称“高职校语文(一)”)共有两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计有10篇课文,就内容而言,历史散文有5篇;游记散文有5篇;高职校语文(一)两个文言文阅读单元中的常用字词就有102个。其中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就占16个。这个训练可谓强化矣。所以文言文语言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实词达意教学法上,要努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攻克这座语言关。

怎样帮助学生攻克语言关?

首先是诵读法。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养正类编》中曾对诵读与掌握字词的关系作过阐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能不说自晓其义也。”这种诵读法正是现代文言文教学中普遍轻视的教学方法,也正是非常适宜于高职校五年制大专一年级新教材教学的好方法。应用诵读法会让学生不只是简单的记住了几个实词虚词,几个常用的文言句式,更重要的能帮助学生建立文言语感,遇到陌生的文章句段,能够独立的凭语感领悟大部分内涵,这才是成功的文言文教学的结果。

其次是练习法。高职校语文(一)新教材练习宜采用归纳义项的练习方法,每课针对5-8个实词归纳出义项题,例句由当前课及以前的文言课文中选出,这样就会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地掌握具体实词的不同用法,并对以往知识有一个重新复习、再次认知的过程,以增强记忆。

应该摆正的是练习尤其是实词练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对大纲设定的150个重点实词、18个虚词作深入的思考。重点词语是必须通过练习巩固的,但这远远不够,必须指导学生以词语练习为出发点,以诵读为桥梁,以大量鲜活词语尤其是实词的实际掌握认知为目标,这才是练习的归宿。

第三,要用课外阅读促进语言关的突破。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文言文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编写校本文言读本,引导学生加强课外文言学习,运用课内知识去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反复运用过程中深入扎实的复习,掌握学过的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到实践中去。要注意课外阅读的重点在于对文言实词等语言材料的积累,以语感的获得为最终目标,而非以掌握几个实词、虚词为最终目标。

总之,突破了文言的语言关后,学生应达到这样的程度::手中有一大把文言文常用词,供随时应用;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滚瓜烂熟地背诵几十篇文言课内外名篇;能获得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工具书自由阅读浅易文言文。这就是高职校大专一年级新教材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所设置的第一关“语言关”。

攻下文化关

文化关是与语言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关,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贴近与认同,是对漫长封建时代伦理道德、典章制度、知识分子风貌等的一种切近的观察,是对封建时代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等上层建筑的一种寻根式的观礼。这个文化关是教材按照历史顺序排列带来的客观效果,它使教材够经典、具难度、有教头。

首先,引导学生在对本民族历史的把握与亲和中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素。高职校语文(一)中文言文两单元的学习,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注释,好比拐杖,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文言文阅读(一)单元的五篇历史散文,有记叙春秋时代秦晋争霸的经过;有记叙战国时期活跃于政治舞台上,可以“出奇策异智,易危为安,易亡为存”的食客策士;有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范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还有《资治通鉴》中记载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这些选文以军事、政治为一个大平台,记述了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几篇课文,有的长于说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着紧张感人的情节;有的善于写人,描写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叙事本身可观赏性就很强。而且这几篇历史散文的语言又非常优美。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还深深烙印在国人心中,一些行为规则,是当今学生应当好好把握和学习的,如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廉颇的勇于冲锋陷阵、知过勇改的特点等。文言文阅读(二)单元的几篇游记散文,类型不同,风格多样,内容各有侧重。有的重在绘景,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说理,有的重在写人物活动,并且都能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统一起来。祖国大好山川、民间民俗风尚、封建文人思想情趣都跃然纸上,“知人论世读经典”,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学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又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和学生一起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的世界。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在国难当头时放弃个人恩怨,深明大义,体现了一个谋略家、爱国志士的胆识;而冯谖则更像一个时刻在思考的思想家,从生活中的小事设喻,考虑问题的周全,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苏轼的记游,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是可取的;而王安石借游山来抒发感想和心得,阐明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与王安石百折不挠推行新法的精神及其一丝不苟、独抒己见、创立新义的治学态度是一致的。古人的这些精神感人至深。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化石,对学生理解封建社会君臣关系、国与国之间的争斗、谋士话语的重要作用和封建文人精神追求起着有益的启示效果。

其次,对古代思想与汉民族思维特征的体会与认同。先秦两汉是出政治家、思想家、谋士、勇士的时段,历史散文的学习是教育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史的根基,《史记》善于剪裁,记人生动,道理深刻,但又不是板着面孔的硬邦邦的说教,而是独具匠心的运用叙事、对话,选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事例来感染人,用活生生的形象,如临其境场面让学生了解、体会忠君爱国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及政治主张。

第三,在对游记散文的学习中多方面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想,学习从“文本”与“人本”双重角度鉴赏古代文言文。

高职校语文(一)第二单元游记散文从唐宋明清的浩繁作品中选取了散文五篇,只要仔细品味,不难看出选文编者的大致思路,那就是在精神上张扬个性,而在文笔上又是神采飞扬,二者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读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能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愤懑不平的心情,用小丘在永州低价而久售不出的事实与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才能的被埋没进行类比,体现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政治上受压抑对社会黑暗不满而抗争的精神面貌;《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说明了作者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学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人傲岸不群无意科举仕进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帮助学生了解晚明社会的风土人情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传统知识分子的心襟和精神归宿问题。此类文章读来雅气十足,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高职校语文新教材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设置了语言关和文化关,也为教师提出了新课题,如果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攻克了这两关,那么,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阅读文言文,也会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较大的飞跃,为在大专阶段的进一步学习、释解、欣赏、评价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等特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展开相应的教学指导,对症下药,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式和阅读方式,体会文言文中字词之间的韵味,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文言文学习的环境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丰富学生的内心认知,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以及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1.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在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文言文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小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义务教育政策和教材下,我国接受小学阶段教育的学生可以从中发掘和传播优秀文化内容。在现存的传统文化中,文言文是其中重要分支,在语文课堂中加强文言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以古人的视角看待问题,使其在了解诸多古文化知识的同时,加深其对传统习俗、节日、礼仪等方面的理解。文言文能够以简短的语言容纳丰富的知识和道理,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魅力。教师不应忽视文言文对学生智慧启蒙、优秀文化传播的作用,需要在钻研各种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会读、读懂文章内容,使其形成审慎思维,激发其在文言文学习中的爱国情感,引导其通过文言文学习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

2.夯实文言文学习基础

对于跨越时间、空间维度的古代汉语言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很难顺利理解,这就需要经历阅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文言文学习技巧和方法。在不同学习阶段,文言文知识的难度、内容量和教法都存在差别。在小学时期,文言文知识更强调基础性,初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均需要坚实基础的支持。若缺乏良好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升入初高中的学生将会在文言文学习上面临较大困难。在初高中阶段,需要依靠小学时期积累的基础性字、词,对更高难度的文言文语篇进行理解。同时,在教育体制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更倾向于理解、运用,这就需要学生广泛地了解文言文基础,加强其使用,这就进一步突出了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1.熟练诵读文言文

与白话文不同,文言文属于古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以及音顿节奏方面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区别。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就是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言文在遣词造句方面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学生们在诵读的时候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文言文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熟练诵读。这样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文言文的结构规律。首先,在小学文言文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传授学生正确的发音与停顿方法,激发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领读的教学方式,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方式。由于小学生对于文言文了解不是太深,教师在诵读教学的时候需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教师需要在着重强调顿挫“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样对于学生今后的释义理解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班级“榜样”作用,让文言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让其代替老师领读教学,这样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例如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来扮演文中的“两小儿”角色,而老师可以承担孔子的角色并负责“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以及“孔子不能决也”的旁白宣读,这种诵读方式带有了一些竞技色彩,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激发,其诵读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借助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

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和阅读的意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并在讲故事的同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双管齐下,既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让学生积极跟随教师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逐渐提升语文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对《书戴嵩画牛》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文言文转变成故事,在上课时可以和学生说“今天老师为大家讲一个故事”,接着将文言文的内容展现給学生,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想。这样可以让学生较好地融入文言文的学习中,感受文言文学习的趣味,并理解《书戴嵩画牛》中传递的思想,即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更加感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文言文,在细读中逐渐积累文言文知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利用多媒体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六年的时间中逐渐积累语文知识,从拼音识字到阅读理解,再到写作训练,都在逐步加深语文学习的深度。文言文是古人语言表达的方式,学生刚接触时难免有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借助趣味教学方式进行文言文的引导学习。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还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展开文言文的教学,利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展开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文言文学习的快乐,提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智慧启蒙、行为规范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应发掘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在明确文言文教学实施作用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营造高效、和谐且有趣的课堂氛围。具体而言,通过创设个性化情境、发掘语文学科属性、组织多元诵读活动和加强教学反思等方式,精准地把握文言文教学规律,在唤醒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学习热情的同时,顺利地帮助其理解文言知识、感悟先贤哲理,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和多种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彰显文言文教学的独有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何雪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1):18.

[2]陈洁咪.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J].语文课内外,2020(5):294.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常熟市昆承中学 文言文教学 语用型课堂研究

常熟市昆承中学是江苏省常熟市的一所初级中学。自建校以来,昆承中学坚持以德育为首,业务为本,创新为源,强师立校,建立起了一支敬业努力的师资队伍。其中,语文教学组在专业教学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昆承中学语用型文言文课堂基于教材语用现象的捕捉,立足“培养学生语用理解力、积淀阅读经验、培养语用表现力”的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在遇到课外文言文时有积极应对的素养核能。

一.语用型教学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就

“语用教学,简单而通俗的说,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如何使用好语言;用严谨的学科术语表达,就是通过对具体语言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并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1]语用型教学使文言文语言学习不再枯燥无味、模式单一,促进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提升了“语用理解”的水平

王建华老师:“只有编码活动,没有解码活动,信息并没有真正交流,也没有完成转化,因而也就没有实现信息传递,产生不了价值,就无所谓‘交际’。”[2]“解码”相当于语用教学中的“语用理解”。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自身思考后,可以解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难点。昆承中学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在进行学生语用理解水平的实践中,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果。

一方面是语用意义的理解。俗话说“言为心声”,语用型的文言文教学不囿于字词表面意思的积累,契合了新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预读实践”,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一位教师在执教《卖油翁》时让学生思考“康肃笑而遣之”中“笑”的含义,学生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有说表达心领神会后赞叹的,有说表达羞愧、尴尬无奈的,有觉得是自我解嘲的,有一位学生别出心裁,认为这个“笑”字流露出的是士大夫对民间手艺人“夏虫不可语冰”之感。教师听完之后对他进行了点评,进而和其他同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整个课堂“热闹非凡”,大家的思维都“活”了起来,在对课文和古人生活及历史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另一方面是语用构思的理解。在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谋篇布局的策略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发现“显性构思”诸如文章的顺序、结构等的同时,去探索不易被察觉的“隐形构思”,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维逻辑发展。

(二)丰富了“阅读经验”的积淀

新课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发展学生语用能力,也是丰富学生阅读经验积淀的过程。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多样,教师给予很多好的方法指导,如诵读、猜读、例句分析、比较归纳等。这些方法一方面是习得巩固课文原生知识,另一方面在无形中给学生有机渗透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学语文”中“学会学语文”。

不同的文体个性鲜明,在语言、结构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文章的阅读策略和重点也是各有侧重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语用型的文言文教学培养了学生辨别差异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文体选择调整不同的阅读方法。

(三)提高了“语用表达”的能力

关注学生语用表达能力的发展是语用型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表示他们在大多数时候能够语言清晰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不少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引导之后,也能组织好语言,清楚地回答问题,这使得学生在活生生的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了语用表达能力。

语用表达分为两类,其一是技能型表达,这类训练经常出现在专项训练之中。如部编版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文言文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愚公移山》、《孙权劝学》等,教师在会安排一项“复述课文”的练习。这类训练不仅引领学生有效梳理了文本,提高了对文言信息的提炼重组和转化能力,而且不同的文本在语用构思上的可借鉴性,促进了学生迁移能力,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其二是诠释性表达,即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部编版教材中不少文言文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需要学生有独特的感悟理解、补充评价,融“理解”与“表达”为一体,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

二.语用型教学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用型文言文课堂教学”针对当下文言文教学重视理解而非运用的目标不明、本位偏移现象,而提出的问题解决方向,体现了《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部分教师对语用型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概念和理念不甚清楚,因此导致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窄化“语用”内涵

窄化“语用”内涵是对“语用”概念的狭隘理解,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唯语用”,是指文言文语用教学的课堂只讲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将内容、情感的分析都转化为语用知识的分析,盲目地堆砌语用知识点。不少教师认为在一堂课中必须将文言文“语用知识”的概念讲得面面俱到,诸如文章翻译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实词虚词”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的“借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认为只要讲到了就是语用型文言文课堂,而部分学生的记忆方式是死记硬背。对于学术性的概念脱离了实际去进行讲授和操练,不在实践中渗透,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使用,与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其二是讲“语用”等同于表达,使得文言文语用教学模式单一化。大多数教师在文言课堂中或结束后都会设计一个小练笔,但有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个练笔的效能性,是一种虚假的落实。《世说新语》二则中的《咏雪》,有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为“请你写一写雪景”,学生大多仿照课文句式写下“未若鹅毛因风起”、“白蝶纷飞差可拟”,有前人谢道韫的咏絮之才和文章固定句式,其他答案看起来都差强人意,没有新意,言之无味。不若让学生另选他物进行描写,更有开放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表达”确实为语用的重要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也就是说,“语用”并不是存在某个语文教学环节,它也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训练,不恰当的语言训练宁可不出现在课堂之上。

(二)弱化“语用”过程

弱化“语用”过程体现为缺乏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指导过程。教师大多给出笼统性的评价,缺少针对性指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设置了一个语言实践点,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后的心理。学生对于智叟“甚矣,汝之不惠”如是表达:“智叟认为愚公的做法是愚蠢的,所以内心很不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表达略显平淡,在思维上也还有提升的空间,如不屑的背后是他的沾沾自喜的心态等。可是这位教师并没有在此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看似得到了语言锻炼的机会,但他的能力并没有提升,因为这样的反映和心理是在日常生活的濡染之下产生的,学生的语言能力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而这种现象在课堂中屡见不鲜。

(三)泛化“语用”内容

在课堂实例中,泛化“语用”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为个别教师在语文文言文课堂中加入了许多“类似语文”但实际上与语文并没有什么关联程度的教学内容。例如《河中石兽》,有些教师在通译文章之后将课堂重心放在了“究物理”上,用过多的时间和学生分析和介绍石兽位置变动的物理原因。语文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单独的学科也并非闭门造车,各科之间都有联系,在教学时穿插一些其他知识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应该大量出现在时间有限的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这篇文言文的语用方面,我们可以挖掘的有很多,理解它教给我们的道理——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而给没有深入了解的事物定论,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

其二为语言训练设计缺少针对性。课堂上语言点的训练需要教师备课时进行甄别,选择适应学生当前学段水平的内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小石潭记》,有教师选择了诸多“语用”教学点作为课堂重点。如: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2.了解古代山水游记的特点;3.体会作者情感变化;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5.学习课文比喻的修辞手法;6.体会课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教师在备课时可谓“挖空心思”,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教不完,学生学不完,一言堂的课堂,是没有思维的活力的,流于表面的学习让学生印象不深、理解不够,也使其产生疲倦和抵触心理。

三.昆承中学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良建议

综合常熟市昆承中学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初步拟定若干改良建议。

(一)确定语用教学内容,挖掘文本语用价值

由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他们每一项语文能力的形成都有不同的过程阶段。初一的学生还未完全跳脱小学时的思维模式,而初三学生的思维又将与高中生接轨,所以在确定语用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把握不同年龄层次的学段目标。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超出学生原有的能力范围,但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达到。现行教材有明确的单元划分和主题,文言文课文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其他现代文放在同一单元,这在人文性的教学上无不可。但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期待,将文言文教学顺序打乱,如初一的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可以将有利于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课文先选出进行教学。

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多种视角来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牢把握语用教学的目标,深度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论语》十二章,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所以大多数教师也侧重于其修身为学之道的讲解。但其实短短几句话之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文言句式和一词多义现象,如“而”用法皆不同,可以做成“类”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虚词的印象。又如《卖油翁》中的“晲而久之不去”,“睨”是指“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挖掘语用价值,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实词的意思,更要让他们懂得字词背后的情感倾向。

(二)加强学生语感培养,促进课堂对话平等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3]文言文有别于白话文,有一定的句式特点,如之乎者也,有规律可循,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語言训练来加强学生的语感。这种训练方法有很多,譬如朗读,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前,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处理好情感、韵律等,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找准方向,进而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又如背诵方法的使用,在真切领会文章谋篇布局的匠心,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维逻辑后,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加强,甚至可以做到朗读成诵。

“师生平等”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师生课堂对话的平等。部分教师课堂氛围一般,这归根究底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太过“强势”,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担忧的。受传统教师观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依旧“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相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第一需要得体,尊重学生,第二要将话语权还给学生,不让学生错过任何一个语用训练的机会。

(三)阅读教学结合语境,口语教学结合实际

语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语用型教学”的总体原则,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必须要依傍语境、结合语境来进行。根据调查访问,有些教师在讲授文言文字词时,经常将一词多义的实词单独“拎出来”,让学生猜测词义。猜读法本是一种广泛运用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但是猜读法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更好地展现它的作用,否则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测,茫然而无所得。

结合语境,教师首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会文言字词正确的含义。其次要利用环境营造,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多创设环境,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教师在课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张怀民与苏轼,进行模拟对话,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起,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意义及人物内心的理解。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补充必要的背景语境,实现主客(文本、作者和学生)的精神的沟通。

语言文字的语用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上。虽然很多人认为文言语言在日常生活使用的频率并不高,但是其实很多文言文千年流传早已渗透在我们的口语之中,如“自然而然”、“忘乎所以”以及一类的谦词敬词,在我们的日常中比比皆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适当地文白相济,解释文言字词含义,指明恰当适用场合,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提供师生、生生之间模拟对话的平台,使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常熟市昆承中学基于语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彰显了文言文教学独特性,让文言文这个语文教学改革的“死角”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深入语境,发展了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虽然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在今后的实践发展中一定会得到修正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未来一定是光辉灿烂的。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用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2]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3]李世贤:《小学生语感培养探讨》,《青年与社会》2012年第10期,第146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探美 教学模式

0018-02

诗人流沙河曾经说过:“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内心的一根弦,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拨动这根弦,就要立足于吟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搭建互动探究平台,加强鉴赏创造和拓展迁移的思维训练。作为有20余年教龄的语文学科一线教师,笔者总结了一套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即“立足吟读,初步感知——说读写画,互动感悟——探究亮点,局部突破——设疑质疑,鉴赏创造——精炼主题,拓展迁移”的“品韵·悟神·探美”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套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立足吟读,初步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文言文讲究音韵,读来韵味无穷。只有吟读方可通晓其义,也只有通晓其义方可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吟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饶有趣味的教学环节,并在吟读的过程中醉心于其中的韵律以及这些韵律带来的快乐。吟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背景音乐伴读,有教师范读,有结伴对读,有团队创意诵读,有音频导读,有多媒体视频范读,还有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齐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走近作者成为了可能,走进文本成为一种需要。《岳阳楼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通过骈散结合营造的长短错落、抑扬变化的音韵美会让学生陶醉;《与妻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绵长情意中的慷慨悲愤会使学生感同身受。

二、说读写画,互动感悟

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两端一边站着的是作者,一边站着的是读者。只有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经得起反复推敲。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摆脱呆板的说教和灌输性的解读,教师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细细读一读、互相说一说、尝试写一写、动手画一画的方式解读文章,构建读、说、写、画的互动平台,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文言文版游记,说一说游览小石潭的导游词,写一写文言文版的家乡胜景游记,循着作者的足迹画一画小石潭导游图。在互动的教学中,原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都得到了落实。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言辞酣畅、气势恢宏的论说文,说一说其他历史名人经过磨砺终有成就的事例,写一写现代版的运用事实说理的论说文,画一画课文的逻辑思维结构图。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了论说文的写作技巧,感受很深。

三、探究亮点,局部突破

善教者启思导疑,强调思维的引导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析文中的亮点,力图突破局部,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例如《爱莲说》(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文,托物言志和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是其亮点,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味其语言的音韵美,还要引导学生精析文中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的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状物的,那些描写为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引导学生体会将莲与菊花、牡丹作对比的好处。此外,笔者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花语入手,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抒发自己爱花的情感,并让学生撰写与之相关的广告语,或者制作贺卡。又如,《强项令》(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故事脉络清晰,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看着连环画讲故事,而后分析人物形象,是增强阅读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如果教师再让学生组建团队演一演这个故事,体会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也会更好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四、设疑质疑,鉴赏创造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质疑能力是创造性鉴赏的基础,也是完成拓展迁移的必要条件。一位在课堂上能以巧问点拨引领学生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同样一名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相信,只要把设疑、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學生也一定会有奇思妙想。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一课时,在鉴赏了作者用白描手法点染的雪笼西湖的景色后,笔者设计了设疑、质疑创造性鉴赏的环节。有学生提出:“这段雪景的描写与《周庄水韵》(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周庄仲春雨景的描写一样尽显朦胧之美,但一处是冬景,一处是春景,一处写旷达和痴迷,一处写欢喜和优雅,虽有差异,却都尽显作者用笔之妙。那么,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如何把握情景交融的技巧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提出这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实在难能可贵。至此,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一个生生互动的高潮。教学《三峡》(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学生还将今天的三峡和课文中的三峡作对比,表达了对新三峡生态环境的忧虑。文中彩笔描绘的三峡奇景让学生啧啧称奇,也让学生为其奇景无法再现而遗憾不已。学生走出文本,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五、精炼主题,拓展迁移

我们知道:理想的课堂,教学主题简洁明了,教学语言醒豁到位,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并能由主题引申到现实生活,进行拓展迁移。古今贯通是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所在。教师应让学生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学会类比设喻的规劝说理方法,学会精辟地说理;从《愚公移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故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为家乡的景区开发出谋划策;从《曹刿论战》(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学会从国家政治的高度看待民生的重要性和礼贤下士的必要性,评价当前的社会热点;从《答司马谏议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学会如何进行针锋相对的驳论,并试着评价当前一系列改革的利与弊,对新一届政府领导实施中国梦想将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能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穿越”,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他们乐意为之。

总之,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言文教学中品味作品的韵,感悟作品的神,探寻作品的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忌说教,也不要一味地翻译解读,而要将古与今无缝对接起来,将读与写巧妙衔接起来,将虚与实有效链接起来,将教与学有机融合起来,这样一定可以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当然,笔者在此提出的教学模式仅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学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

(责编 秦越霞)

上一篇:测绘学概论论文范文下一篇:交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