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艺术下广告设计论文范文

2023-10-20

涂鸦艺术下广告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对于设计艺术,过去往往仅局限在比较窄的专业领域和操作范围之内,设计师所用到的也不过是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传承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多是以师承关系确定这门技艺的延续轨迹。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变革的逐步加剧,城市人口的急速扩张等因素的加入,这种单一的设计生产方式逐步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就暴露出种种在变革过程中的弊端。这种弊端的表现不仅仅在设计艺术领域中,它们也和相应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革紧密相连。

关键词:设计艺术;城市化;艺术创作;文化建设;审美观念

Analysis upon Problems of Artistic Design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ZHU Guang-yu

对于设计艺术,过去往往仅局限在比较窄的专业领域和操作范围之内,设计师所用到的也不过是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传承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多是以师承关系确定这门技艺的延续轨迹。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变革的逐步加剧,城市人口的急速扩张等因素的加入,这种单一的设计生产方式逐步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就暴露出种种在变革过程中的弊端。这种弊端的表现不仅仅在设计艺术领域中,它们也和相应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革紧密相连。

20世纪50至60年代,这一状况开始得以转变。这种转变得益于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末期兴起,并广泛传播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控制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这为设计艺术进入真正的科学领域奠定了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对于一系列哲学和心理学问题在设计领域下关注,引导着设计艺术向更加关注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再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急剧增强丰富了设计艺术更多理性的决策机制。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艺术学科,无论在单一学科的技术性局限上,还是普通设计活动的相关性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真正将“设计艺术”引入到了现代科学的范畴而加以探讨。

设计艺术,既然是一门以“人为事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①,他就必然要涉及到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问题,而归根结底,这种针对人为事物的创造活动还是建立在思想层面的。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理解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西方是以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理念发展起来的一条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分析的思维方式占据主导,进而发展出“重分析”的思维模式,这也就决定了西方的设计艺术中理性分析的成分占据主导,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18世纪中叶的出版,更是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西方社会的设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契约”在整体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更进一步地加强了理性分析能力在整体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东方则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发展起来的一条强调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和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这种混沌的思维模式直接引导着东方古代设计思想中“重经验”的研究方法和理解方法,在这种家族传承式的理念引导之下,“家族观念”通过历代王朝的更替,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上得以加固,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设计事物的理解更多地关注于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上。“家族”,“亲情”的观念始终支配着传统设计艺术发展的脚步。

在工业社会时期,西方重视分析性的思维和机械性的标准形成了当时普遍的社会价值观。这种重视物质基础的工业社会的进步,其局限性在于就“物质”本身来进行设计分析,进而展开设计,而忽视了系统性的“结构”内在的制约力。随着城市扩大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脚步的加快,这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和能源的逐步枯竭,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经济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理性分析”是否能解决设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广受质疑。而东方以系统设计中的均衡性为设计理念的“整体性”思维,适时地弥补了理性设计的不足,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信息交互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支持,正以极高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和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设计艺术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作品中“精神性”内涵的注重,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能够驾驭设计中的技术性和物质性的环节,更能从整体的“经济系统”、“环境保全系统”、“制度结构系统”等各个部分适应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方向。当然,东西方在思想领域的不同由来已久,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设计观念和发展路径的变化。

批评设计艺术中的“唯理性观”:赫伯特•A•西蒙于1969年首次正式提出了“设计科学”的概念,并于1981年出版《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奠定了现代西方设计科学的理论基础。该书的主要从传统的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工程设计规范这两个方面,将当时已经初见端倪的设计科学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今天,我们再次考察赫伯特•A•西蒙的理论,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设计艺术”和“设计学”是有区别的。前者还要求设计师更多地掌握一些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修养,往往更有助于设计师理解设计艺术的内涵,进而更有利于定位自己的设计方向和研究路径。

设计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覆盖面是非常宽广的。不同学科对于设计的定义必然包含不同的理解和差别,而和艺术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其研究对象必然是包含有艺术成分的人造物。这也可以看作是设计学在艺术领域的一种变异,而这种变异使得设计学融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同时,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结合着声光电等电子器材的支持,设计艺术正在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以崭新的面貌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味觉,这也和艺术作用于人的基本方法有着微妙的共通之处。意大利设计师弗朗索瓦•布尔克哈特曾针对20世纪60年代德国“合理化赋予理性、系统性以及逻辑近乎无限的统治权”

②提出批判:“与唯理论的、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同样影响到设计,这种人文主义的思维方式产生于对灵魂深处世界及对自我的寻找过程,这是带有理想化和主观色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感情和感觉推到首要位置。艺术性的生产是人类自由发挥的典型,在艺术家当中倾向于个性发挥。”

就现代主义阶段来说,设计科学中的“唯理性观”确实在其存在的历史时期,给予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以有力的推进作用,例如1927年在德国生产的法兰克福整体厨房,它为缓解当时德国的住房短缺问题,以及传统厨房与餐厅分离的空间浪费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体厨房的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设计师玛格丽特甚至在设计厨房色彩的时候,也是通过色彩测试得到统计数据,进而选取苍蝇最不喜欢的蓝色来设计厨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厨房的卫生问题。在整体厨房已经普及的今天,个性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设计过程中来,业主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习惯定制整体厨房的规划方案,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质和色彩。可见,这种依靠理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的设计方案,固然可以使得设计的适用性的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同时它也抹杀了主观情感和人文情怀的文化气息。时至今日,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越来越多地被大设计公司所采纳,用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市场”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当前社会,设计师更加需要根据人的不同需求决定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市场营销策略。因此,对于市场的重视也直接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的表达,在我们这个日益扩大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认可度。但是,市场的认可是否就意味着成功的设计?设计师的作品不但应该考虑“迎合”市场的问题,更多地还应该考虑到“引导”市场的走向。而这种“迎合”与“引导”的前提,当然是以市场调查的准确定位为依据的,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不用说引导,连起码的迎合都未必能够成功,这当然也是设计方案的无法通过或直接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设计师罗威(Raimond Ferdinand Loewy,1893-1986)“在阐述艺术设计特征时,强调艺术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和消费专家的劳动不可分割地联在一起。在艺术设计中,特别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消费心理,因为产品即使设计完美、制作精良、价格合理,仍然可能销售不旺。只有当消费者确信需要这些产品时,需求才会产生。罗威把艺术设计师说成是特殊的社会活动家,其目的是发现劣质产品,以改进的产品替代它。”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正流行“流线形造型”的设计风格,罗威所设计的流线型冰箱也将这种圆角弧面的造型风格引入其中,但冰箱顶部的弧线并不适宜于美国家庭主妇从冰箱中取出物品暂时放置于冰箱顶盖上的习惯,罗威在后来的设计方案中发现了这一缺憾并改正了他的设计方案,使得流线型冰箱在美国热卖。据此他也劝诫他的雇员“不要盲从时尚,脱离功能的形式,不论怎样美丽,也是毫无价值的。”由此可见,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把握,不但可以促进设计的完善和改进,更可以引导市场的走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到现在也不过才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很多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这也同时影响到了设计艺术的“市场运作环节”。不重视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建设,而一味地停滞在技术层面的探索,必然导致设计方案的盲目性和市场运作效果不佳的状况。在针对设计艺术的市场化方向进行研究的同时,各种面对消费者和消费心理研究的设计理论应该也引起设计师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就单个的人来说,其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个体保存”和“快感追求”两个不同的层次,在个体保存的前提下追求审美愉悦是市场大众的普遍消费准则。从蒙昧时代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的我们,逐渐由个体保存发展出“集团保存”,用来保护集团的整体利益不受侵犯,因此,不同的利益集团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持本集团的利益。当这种利益达到平衡时,双方可以相安无事,但当利益平衡被打破时,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战争。而战争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重建。设计师正是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无论是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其生存的环境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创作的过程,这就更要求设计师有着长远的和发展的设计眼光,准确地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时间轴)、生存的社会环境(物质轴)和相关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制度轴),以及当时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足够的思想层面的知识储备(精神轴)等有所把握,只有在这种多重轴向的分量定位中,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出更好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作品。

我国在设计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索工作,自20世纪初期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得益于前辈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不懈努力,我国对于设计艺术教育方面无论在西方设计思想的引入,还是在本土化设计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废科举、兴学堂的命令。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前身)创立,开启了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当时仿照西方和日本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课程,在图画手工科开设了素描、水彩、油画、用器画、图案画,中国传统绘画等专业课,手工课还有金、木、竹、漆等门类的手工艺课程,其他课程还有外文、中文、以及与测绘有关的一些物理、几何课程等。此后,各地相继效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做法,先后出现了保定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杭州的浙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广州的广东优级师范学校图画手工科等等。1918年,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美术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成立,当时学校设立了中国画、西洋画和图案三个系。1928年,杭州成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29年,学校又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设有绘画、图案、雕塑三个系。

在我国早期的设计艺术教育方面,一些留学海外的学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陈之佛于1918年留学日本,随后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即今东京艺术大学)工艺图案科学习,1923年回国后曾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担任图案设计科的教授工作,引入了日本对于设计艺术的一些先进理念。刘既漂、庞薰琹、雷圭元等留学法国,并陆续回国担任图案设计教育的工作,他们引入了欧洲的一些对于设计艺术方面的理论思想,都为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⑤。

我国早些年把“设计艺术”称之为“图案”、“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这里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进行澄清,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设计艺术”的概念在我国的切实意义。“图案”,顾名思义,即是“图形化的设计方案”之简称,《辞海》艺术分册中对于“图案”条目的解释是:“广义指对某种器物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别无装饰纹样,亦属图案范畴(或称立体图案)。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色彩而言。”《现代汉语词典》中“图案”的条目解释则是:“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多用在纺织品、工艺美术品和建筑物上。”

⑥我国二十世纪早期的著名图案设计家陈之佛先生于1928年应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聘请,担任图案科主任,并在广州举办了第一次图案作品展览会,同年他也提出:“换言之,即使我们要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虑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

⑦雷圭元先生在其《图案基础》一书中对于图案的定义综述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⑧俞剑华先生更是在1929年出版的《最新图案法》总论部分写道:“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造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什器,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

⑨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图案”的理解,在过去和现在的理解上是有偏差的。过去,我们沿用了日本学者手岛精一提出的“图案”的概念,这是为了改变传统手工艺中制作与设计混为一体、随意性强的做法,从而在工业生产中把图案(设计)和工艺明确地区分开来。

⑩这种对于图案这一概念的理解,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的机械化生产的需要而逐渐被“工艺美术”(或称“美术工艺”)这一概念所取代。

陈之佛先生对于20世纪初期欧洲和日本的设计运动比较熟悉,他曾先后撰写《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1929年)、《现代法兰西之美术工艺》(1932年)和《欧洲美育思想的变迁》(1934年)等文章,介绍了西方的工艺美术运动和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情况。“工艺美术”这一概念也随着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逐步引进到我国。严格意义上来说,“工艺美术”是一个复合词,工艺在我国古代有专指,所谓“工”泛指工匠艺人、手工业劳动者。在古籍中单独用“工”字时,有工艺、工巧、精巧、精致、擅长之意。又作为官名,有时还特指从事音乐艺术的乐师。而“艺”呢,最初意为种植,后也指才能、技艺、准则、限度。美术则是一个外来的词语,泛指造型艺术。因此,在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图案、实用美术、实用艺术等异形同质的概念,人们试图对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而其本质和趋向则是一致的。而此时,中国正是新兴而薄弱的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时期,工艺美术又在某种程度上被植入了“工业设计”的概念。当然,“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共通的属性:其一,从内在属性讲,它们都表现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技术加工手段、物质材料和能源的支持,这就使得二者都表现出需要自然学科支持的态势。其二,从外延属性来讲,它们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人文内涵的属性。

无疑,现代设计艺术的概念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机械化大生产这一经济模式发展起来的,以传统的“图案”、“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来限定“设计艺术”的概念已经不再够用了,尽管设计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曾经以不同的面貌在我国出现,但是今天“Design”(设计)的含义愈加宽泛了,可以说凡是具有目的性的改造人为事物的活动都能称之为设计。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将传统的“图案”、“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甚至于伴随着机械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工业设计”的概念相互区分开来,更有助于理解“设计艺术”在当代视野下的发展状况。

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设计艺术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隔,也在某些层面有互通之处,厘清二者的关系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代我国设计艺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天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是,设计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是与工艺美术或传统手工艺直接对抗的。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上,暴露出了机械工业产品的粗制滥造,造型丑陋且无人情味的诸多弊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威廉•莫里斯(1834-1896)提出了“只有艺术家动手做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完美的”理论,由此直接引发了新艺术运动,而且也对欧美大陆的现代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代发展起来的机械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以分工协作的“流水线”式的作业系统为基础的,这种作业系统的优越性是能够借助机械化的力量,快速高效地生成工业产品,以批量生产来满足社会最广泛的需求;然而,其缺憾也在于此,由于生产工序的僵化,工人生产方式的变化,原先存在于传统手工艺美术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文气息逐渐被抹杀,而造成了“工人”与“艺术家”的分野。

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在不断地认知传统工艺美术和不断地扬弃20世纪以来的工艺美术理念中获得的,而这个过程从艺术院校的系名变化中也能窥见一斑,最先是工艺美术系,下设专业称为实用美术,有别于“纯艺术”(国、油、版、雕),包括:装潢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等,其后是设计系,现在是设计分院,而其下设专业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我国高考扩招政策的全面展开,设计类专业每年的报考学生数不断攀升,慕名而至的学生更是人数众多,但是在众多的设计类院校的学生中,恐怕对于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化机械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是混沌的多于清醒的,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这种互为依存、互为价值的,甚至可以说是休戚与共的关系,依然没有引起众多的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设计师们的重视。因此,“对于传统的、经验型的工艺美术教育而言,设计教育新模式的建立具有革命和创造的意义。旧有的工艺美术教育带有浓厚的经验成分和偏重‘美术’的思想,不能适应大工业化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毕业学生更多地偏向于‘艺术型’而不是‘设计型’,传统的工艺经验与以绘画代替设计的思想成为这种设计教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明确为大工业生产提供设计、提供设计人才的方向应当是设计教育的目标,如果培养的不是设计师而是画家,培养的不是面向大工业生产的设计师而是新的手工艺工作者,这种设计教育就应当是值得思考的。在设计教育中,必须树立设计的观念,即必须抛弃以美术为基础的教育方式,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经济、生产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确立为大工业生产提供设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设计人才的方向,在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设计能力上下功夫。”

B11当然,这种“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和“大工业生产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之间的区别有时并非界限明显。工艺美术在艺术研究中不断被肯定,展现出独有价值的同时,也成为艺术结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和参照系。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出现纯艺术与实用美术的分野,一直到20世纪的艺术理论家发出“艺术在某一层次上就是技术”的论述,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对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史、艺术家,甚至某些艺术现象的分析都不能完全分离对工艺美术的研究,因为它已经成为一面透射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镜子。它在物质性层面与现代设计艺术的互通,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时的工艺美术不再局限在造物艺术的框架之内,它的枝蔓已延伸到民俗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对工艺美术有了—个全新的认识。这对于设计来说无疑又打开了一扇拓展思路之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设计也是工艺美术体现存在和艺术价值的手段和方式。因为我们无法摆脱传统工艺美术思想的影响,而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又必需适时适量地对传统工艺美术思想进行修正,因此只有在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中间找到一种可以相互磨合的平衡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当代设计艺术的优势。

毋庸置疑,当前的设计艺术是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走出来的,因此,对于当代视野下的设计艺术,要理解它的深刻内涵,更需要从“现代主义”设计,甚至更早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维度中去寻求发展的脉络。这不仅涉及到设计艺术自身的定位问题,更是每个设计艺术工作者体现其设计风格,把握自身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

① 赫伯特•A•西蒙著,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②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③同上。

④凌继尧、徐恒醇著《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⑤同④,第210-212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61页。

⑦陈之佛《陈之佛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⑧雷圭元《图案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⑨转引自李砚祖《建立中国的设计艺术学》,《设计艺术学研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⑩同④,第213页。

B11 李砚祖《设计教育与工业化世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十五年》,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1页。

涂鸦艺术下广告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下滑,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的出现,导致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新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是如此。本文通过近几年的调研和分析整理,总结出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我国的艺术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是由美术教育、工艺美术和部分工科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设计、机械设计专业延伸而成的。当前全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未来得及梳理、整合和构建,有些理论直接就是照搬国外的。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符合国情,而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新疆的区情。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特点,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明确办学定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如昌吉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一、新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简况

近年来,疆内各高校相继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这些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设计师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难以适应当前的竞争要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了改行,据统计毕业五年后还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不到30%。从对昌吉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如下表:

二、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调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外因皆有。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调研分析,这是主要内因,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疆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是有章可循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从美术教育专业的工艺美术教研室发展起来的。比如新疆师范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前身为新疆师范大学工艺美术教研室,新疆艺术学院、石河子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昌吉学院也是如此。而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3年以后直接开办的,没有太多的根基和美术教育办学历史。具体情况如下:

从专业方向设置上看,大部分院校都基本是一致的,新疆艺术学院是专门的艺术院校,在专业方向上设置的要充分和全面一些。新疆艺术学院和新疆师范大学开办有动漫设计方向,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疆电视台的校企合作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一般院校主要以相对传统和比较成熟的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为主,相对比较概括化,各院校没有明显的区别。而这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都设在美术学院(系)下,与学校其它专业的交叉比较少,而与工科专业的融合就更少,与内地院校相比存在太大差距。内地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是单独成立的设计学院或在工科学院之下,仅有部分具有师范教育背景的设在美术学院,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设在建筑学院,平面设计设在艺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设在木材科学与制造学院;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设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下。疆内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设置却又大胆的创新,能够摆脱美术教育或绘画专业出身的所谓培养教育家和画家思想的束缚,以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和社会声誉。比如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下的珠宝设计与加工,能够更好地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相结合,从而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专业品牌地位。

2、课程设置及比重分析

本专科院校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逐年都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向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技能方面发展。如昌吉学院2012级培养方案依据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文件政策要求进行调整,压缩精简公共基础理论课程,重视专业必修课程,强化实训实践课程,旨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几大模块。几所本科高校的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专业技能必修课有所区别,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如新疆师范大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系统设计能力培养;新疆艺术学院重视环境景观方面和包装设计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昌吉学院平面设计方向重视招贴、VI、包装设计的训练,环境艺术设计方向重视学生对居住空间的综合把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中小空间设计实践能力培养。

3、师资队伍分析

由于当前教育体制僵化,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师资枯竭,课程老化、僵化。当前疆内院校也存在着根据现有教师的能力而开设课程的,也有“跨专业(方向)”临阵磨枪的授课教师。本科毕业生留校,“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师资水平因近亲繁殖而退化,与外部交流甚少,没有生气,缺少创新思维。现在普遍存在的本科教育大中专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情况,也和师资队伍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很多高职院校从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濒临倒闭的边缘而杀出一条血路,而今已生机盎然。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胆启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聘任上岗,多采用大量兼职,少数全职教师的方法,从企业一线聘请实践经验十足的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把最新的设备、技术和观点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同时还要求专职教师不定期到企业一线参与锻炼。使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将艺术设计专业前沿知识引入课堂,这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在部分本科院校中得到推广。如广州美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从对疆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调研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年龄结构、职称比例、学历层次、学缘背景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院校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都在35岁以下,社会阅历和设计教育资历都比较浅,基本上都是出了校园又进校园,设计实践能力较弱。职称结构不合理,主讲教师主要以讲师和助教为主,甚至好几所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连一个副教授都没有,为数不多的院校有几个副教授,他们基本上都是从以前的美术教育、绘画、工艺美术领域转过来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各个方向缺乏领军人物。学历层次不合理,大部分教师的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下层次,当然这与国家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学历层次限定有关,比如疆内高校教师至今还没有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的,这与国内设计学博士授权点数量有一定关系,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本硕专业均为设计学的也比较少。艺术设计专业教师80%都毕业于疆内高校,主要学缘为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和本校毕业留校。而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以留校毕业生为主。内地高校毕业教师比例较低,后来逐年有所提高。2004年以来,疆内各高校均意识到学缘结构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影响,几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充实到了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为新疆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有力地推动了新疆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

4、教学基本模式分析

国内设计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七十年代的传统美术教育培养模式,连学科专业名称都滞后于国际水平。比如将“平面设计”叫装潢设计,把“环艺设计”叫装饰设计。中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引入了市场机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却依然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在这种前提下培养的学生质量与经济社会生产实践要求会逐年拉大差距,学校的教育水平每况愈下,但是社会对设计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在现行体制与教育模式下,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基本脱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学生设计水平低下,很多人无法胜任设计工作,逼不得已只有改行从事其它工作。新疆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也近乎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各院校因所处地域、办学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培养模式上略微有所区别。高职院校比本科院校更加重视实习实训教学,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高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大力倡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对策与建议

努力构建艺术设计专业KAQ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所周知,现代设计教育始于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世界上第N设计学院——包豪斯。二战以后,包豪斯学子在美国大陆通过从事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影响到了全世界的设计教育。比如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课程大纲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都是在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成功。而“KAQ模式”就是在这些现有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的高级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希望在新疆能够建立以知识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KAQ应用型创新体系,提高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新疆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建设。

涂鸦艺术下广告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时代以来,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落实好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尤为关键。本文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例,重点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述工匠精神取向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包括完善基于工匠精神的育人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就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虽然近年来通过积极落实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较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不尽健全、教学方法创新力度和有效性不足。在“双高”和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越来越注重工匠精神的渗透,目前已经构建了以工匠精神取向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本文对工匠精神取向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要点作细致的分析探讨,现作如下的论述。

1.完善基于工匠精神的育人机制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非常注重学生表现能力、想象能力、感知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且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因而在实际教学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在引入工匠精神后,需要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育人机制作进一步的完善。总的来说,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①加强课堂上工匠精神的教育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价值取向和蕴含理念均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确保学生可以挖掘出艺术设计专业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包装设计”这一门课程时,教师可以选择将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品牌定位和设计分析等多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相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认识到认真学习、正确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的重要性,继而真正意义上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形成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职业精神。

②弘扬匠心文化:匠心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文化自信资源,在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匠心文化弘扬作为重点之一来对待,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举办相应的设计比赛,发挥出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传播和塑造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内弘扬匠心文化,多组织艺术设计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中展示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更好的去传播和塑造工匠精神,确保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可以稳步提升,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型和技能性的工匠人才。

③完善考核机制:在工匠精神培养中,不单单需要引导,更需要约束和评价机制,必须去不断完善教学的考核机制。具体来说,教师要对学生所展示出的学科能力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包括设计知识提问、设计成果、设计操作能力。另外,还要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作综合性的评定,确定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这样全面的考核评价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为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调整提供参考意见,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意识,自觉参与到工匠精神的锤炼中去,确保自己真正意义上拥有工匠精神。

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来看,校企合作模式中最为成功的模式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可将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企业可以为院校提供多方面的办学资源,确保院校创设更为有利的教育环境。考虑到当前阶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二元办学结构,以此发挥好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2]。具体来说,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置上,要重点做好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技能训练、师资培养这些方面的工作。考虑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内容会有很多项目内容,因而院校和企业可以多应用项目教学法来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走上合力培养人才的双赢大道。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在校企合作中也有良好的效果,也是高度契合工匠精神培育宗旨的,是一种优秀模式,也是适合我们国家的国情的。相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后,可以将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对推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高素质高水平发展有十分大的裨益。

3.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

就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說,涉及到很多主观性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时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教师的执教能力会有很高的要求。在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要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必须有更多的工匠之师,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双师队伍的建设[3]。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育并举,打造过硬的教学团队,一方面要引入高素质教学人才,另一方面要做好当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在整个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二是要落实好双师建设,进一步推动校企融合进程,鼓励教师去企业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充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三是要做到扁平化管理,实行浮动聘用制,采取上浮下降的聘用形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可以积极参与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去。

4.结语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含有突破自我和追求革新的创新意蕴。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务必将工匠精神渗透至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并且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基于工匠精神的育人机制、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以此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洋.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1):28-30.

[2]陈婕娴.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微课建设与应用[J].学园,2020,13(18):30-31.

[3]牛书娇,张萌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分析与实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2):52-54.

作者简介:李力(1979.11)  汉, 男,湖北天门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

涂鸦艺术下广告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都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所以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中有一部分重叠之处,同时设计色彩课程与色彩构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并且两门课程都从物象创意表达到色彩关系的配置互为作用。现阶段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将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在避免两门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出现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并且利用科学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念对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灵活安排,这样才能确保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而成的新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也可以有效确保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融合后保证二者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关系进行分析,并基于新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要求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力求通过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的融合教学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效率,通过新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色彩 色彩构成 融合式教学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断取的新的成就,新时期社会各领域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学生要通过学习培养出良好的艺术设计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可以教育发展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新时期社会建设。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上有一定范围的重叠,若想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将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融合到一起,这就要求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保证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精髓,这样才能确保通过融合式教学可以更好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对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理论的精准把握与比较

现阶段在我国各大出版集团所出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材中,很难挑选出适合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新时期教学中所需要的高标准教材,这便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要通过整合、优化现有教材内容,将《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调整,创建出一门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内容。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色彩基础知识、色彩归纳写生(主观写生、客观写生)、色彩的联想和感知觉的表达以及色彩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了艺术设计专业所有色彩设计的共同规律。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是对色彩规律系统进行完整、科学、理性的深入研究,在揭示艺术设计专业在实际设计中所使用色彩规律的同时,通过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色彩设计使用规律,使学生可以运用科学、系统的色彩规律完成艺术设计等。从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的项目驱动任务书中可以发现,除设计色彩课程中的色彩歸纳写生等教学内容较为特殊外,其他的任务书都是对事物形与色的相互补充与作用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明确了解到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对画面形式感的要求也十分相似。

2.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等教材,由我国各大出版集团分别设计、整理、出版的相关书籍共有百余种,其中很大一部分《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相关书籍无法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使用,同时在这百余种相关书籍中真正有价值的教材寥寥无几,而且这百余种相关书籍中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内容也良莠不齐,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的关系感觉到十分疑惑。现阶段通过对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相关文献的研究及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重叠性,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又各有侧重,从艺术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设计色彩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色彩基础知识、色彩写生、物象形色表达以及色彩设计共同规律等,而艺术专业所使用的色彩构成教材内容主要是对色彩规律系统的深入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题作业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除色彩写生与设计色彩在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外,由于创意表达与色彩构成作为形与色的相互补充与作用,使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题作业内容几乎融为一体,而且艺术设计专业当前所使用的课题作业内容画面形式基本相同。根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相关文献分析得出,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互为独立、相互交融的关系,由于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叠,这要求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在开展融合式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两门课程特点以及共性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以及灵活的排序,这样才能确保通过开展融合式教学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整体专业素养。

3.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的融合式教学实践

3.1融合式教学内容

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在开展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实践中,根据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特点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色彩基础知识与色彩写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融合式教学中第一阶段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色彩构成中有关色彩的分类、要素以及属性等基础知识,同时也将设计色彩教材中的色彩写生基础知识融入到了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性静物写生的示范教学与应用教学等,所以融合式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将研究训练贯穿写生、创意以及应用整个课程全程,使学生通过在深入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感受、理解来自生活的设计理念。融合式教学第二阶段包含了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同时也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融合式教学第二阶段课程内容主要是物象创意表达和色彩构成两个环节的训练教学。融合式教学第三阶段课程内容主要是设计色彩在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学以致用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永远坚持的原则,所以设计色彩在设计专业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可以对学生所掌握知识与能力进行一次有效检验,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紧密结合。

3.2融合式教学实践

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的融合式教学实践中,在针对第二阶段物象创意表达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第一阶段教学活动中的主题静物写生转向为设计的物象创意表达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物象创意表达课程内容教学重点,同时也更好的将融合式教学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教学内容相连接。教师在针对融合式教学第二阶段的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课程教学设计充分调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个体经验下的心智感受与表现,同时也要求教师在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引导作用,避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新课题产生迷茫、困惑以及无从下手等感觉。本文在针对融合式教学实践中的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中,先后设计并使用现实形态的解析变体、视觉方式的转变以及运用电脑图形软件等方式,帮学生可以快速的对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思考、选择、剖析、取舍以及重构等,这些方式对提高融合式教学第二阶段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展示名家作品、本校往届优秀作品以及其他院校优秀作品等,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基于生活设计角度對展示作品进行阐述与分析,使学生在融合式教学活动中通过客观角度对物象创意表达的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式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对物象创意表达具有一定认识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直觉的判断对前阶段静物写生进行选择,使学生通过具象的自主选择明确其形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对画面进行整体调整以及解构分析等处理,通过打破先是物体的轮框束缚重新构建出新的画面秩序,帮助学生完成由具象形态向创意物象形式以及形态结构向画面结构的转化。本文通过展示名家作品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观看方式与习惯性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式教学中可以掌握改变视点、视角以及充分观看等方式,通过具象、抽象、意象、变形、夸张、联想以及拟人等途经找到自身思绪入口,从而使学生通过融合式教学活动找到适合自身而又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融合式教学效率与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3提高融合式教学效果的措施

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实在课程教学内容还是课程教学体系中都存在很多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在融合式教学实践中要通过探索与研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完善融合式教学体系,这样才能确保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效果与质量。现阶段教师要根据院校办学方向与生源的类别合理安排融合式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明确自身在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融合式教学活动中要采用更多的启发和激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融合式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其整体专业素质。

4.结束语

根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相关文献分析得出,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互为独立、相互交融的关系,由于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叠,这要求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在开展融合式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两门课程特点以及共性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以及灵活的排序,同时也要充分使用多样化、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融合式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确保通过开展融合式教学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整体专业素养,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新时期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育质量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琪.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教学改革.教育理论,2011.

[2]孙慧霞.设计基础教学中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研究.教学档案,2011.

[3]许懋琦.融合式教学法在广告与会展专业设计色彩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教育理论,2012.

涂鸦艺术下广告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已经蔚然成风。研究其成因及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概述出发,探讨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分析,并研究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影响。最后得出: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符合陶瓷艺术发展规律的。在以后的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下,要更加注重绘画作品的灵性、意境以及格调,让其制作更加精细,作品更有意境,更有创新性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陶瓷绘画;制作化;意境;格调

一、概述

陶瓷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其越来越多的通过“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面前。而在展览效应的作用下,对于陶瓷绘画作品更加注重观赏性,作品更加需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创作的作品更加走向現代化,更加显得高大上,是迎合大众审美的一种趋势。在这种环境下,制作化潮流蔚然成风。陶瓷绘画作家更加注重制作化过程。而在重视制作化过程下,制作化潮流蔚然成风。但这种情况下就会给陶瓷绘画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和探讨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成因和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概述出发,探讨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分析,并研究了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影响。

二、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表现形式

1、载体和材料上的具体表现

陶瓷绘画中陶瓷载体已经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白胎,而是五光十色的色釉胚胎成为主体,这中表现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2、作品体量和尺幅上的具体表现

陶瓷绘画制作化发展中,使的陶瓷绘画作品的体量和尺幅也越来也大,经常出现数米的大型巨幅作品。

3、工艺技法上的具体表现

陶瓷绘画工艺技巧方法的不断使用,让复杂细致的工艺技法运用到陶瓷绘画中,确有打动人心的效果。

三、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分析

1、大众化视觉审美,观赏性需求导致当代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

观众在欣赏和参观陶瓷绘画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的观赏性。陶瓷绘画作品更多的从视觉角度进行评价。而要想让陶瓷绘画作品更具视觉效果,其制作化技术要求会更高。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直接导致了制作化潮流蔚然成风。

2、市场环境下对于陶瓷绘画作品的大量需求导致当代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具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陶瓷绘画作品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陶瓷绘画作品的观赏及收藏。这让陶瓷绘画作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陶瓷绘画家要想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就必须从制作化上下功夫,通过制作化的工艺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更多的创作作品。这是导致当代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的主要原因。

3、艺术评价机制对于陶瓷绘画作品的引导导致当代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

陶瓷绘画作品不断只是未来观众的欣赏,用于展览,还要进行艺术评价。而目前艺术评价中,开始更加重视陶瓷绘画过程中运用的材料,技术的评价,同时也要通过大众对于作品反应来进行评价。这种情况下,更加重视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是顺利成章的。

四、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的具体影响

陶瓷绘画的制作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对陶瓷绘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近年来的陶瓷绘画艺术作品以及陶瓷绘画艺术家的具体表现,说明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对陶瓷绘画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的情况下,也必须看到其带来的负面印象。

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作化潮流让陶瓷作品需求量更大,让陶瓷绘画向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制作化的更加重视,让陶瓷绘画制作过程开始融合各种有效的技术,比如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影响技术不断的融合到制作化过程中。让一些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能有效的复制出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第二,在制作化过程中,采取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艺方法,让学术交流更加流行,促进了陶瓷绘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

在看到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带来的积极影响下,也必须承认去带来的消极影响,总结并正视带来的消极影响,才能更好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具体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作化潮流趋势下,很多陶瓷绘画作家开始盲目的追求材料的新颖以及肌理感的奇异,弱化了自己对绘画作品情感的投入,让作品本应蕴含的神韵意趣不能较好的加以体现。第二,在制作化潮流趋势下,很多的陶瓷绘画作家过度追求作品体量的大,通过大作品,大制作来取悦大众,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容易让绘画家产生浮躁心理,同时体量过大的作品也不利于环保。第三,在制作化潮流趋势下,很多绘画家过多的追求制作技术,却忽略了对作品精神层面的创造,很多作品都是以往优秀作品的临摹,缺少了对艺术本身的创新。

五、总结

当代陶瓷绘画制作化潮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符合陶瓷艺术发展规律的。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如何更加恰当,更加与创作性更好的结合,是未来陶瓷绘画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以后的陶瓷绘画的制作化潮流下,要更加注重绘画作品的灵性、意境以及格调,让其制作更加精细,作品更有意境,更有创新性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陶瓷绘画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夏婧. 陶瓷研究. 2020(04)

[2]浅谈陶瓷绘画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曾昭宗. 佛山陶瓷. 2020(05)

[3]陶瓷绘画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夏婧. 陶瓷研究. 2020(04)

[4]浅析装饰图形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黄艺,肖飞. 美与时代(上). 2020(07)

[5]浅谈陶瓷绘画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曾昭宗. 佛山陶瓷. 2020(05)

[8]陶瓷绘画中的构图方式及国画元素分析[J]. 高方志刚. 大众文艺. 2017(06)

温艳萍,女,汉,1988年出生,福建德化人,就职于泉州市德化一碗清水陶瓷工艺有限公司,中级工艺美术师 研究方向:雕塑设计

(泉州市德化一碗清水陶瓷工艺有限公司)

涂鸦艺术下广告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产、学、研、用、商”的合作,企业不仅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实力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能为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同时,我国的经济形态已从短缺经济形态向过剩经济形态转变,为与此相适应,人才方面从供给转向需求。

关键词:“产、学、研、用、商” 艺术设计工作室 教学模式

一、依靠“产、学、研、用、商”模式的艺术设计工作室现状

艺术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用、商”的培养模式多样、灵活,高等学校因此实行因校制宜发展战略,教师对本科生采用该种培养模式作为其教学方法。“贯通式”教学是将科研课题、本科生教学以及就业状况于一体的,全程设计、分段实施、产学结合、贯彻到底的“产、学、研、用、商”联合培养的新方式。加强对本科生两个阶段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培养,通过双导师制的特点辅助学生更好地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政府引导校企互动形成“产、学、研、用、商”模式,使大学与市场形成天然的依存关系,推动建立产学一体化的培训模式。

单一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面的扩展是不利的,在科技服务于社会的当下,这种培养模式相对封闭,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不符合开放性知识和信息快速传播的新要求。“产、学、研、用、商”的模式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准化、形式化,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要求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社会经济市场,实现教育多样化的培养目的,为高层次的社会岗位提供不同价值取向的高层次人才,为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创造条件。

“产、学、研、用、商”使大学生的类型和学科领域更加多元与广泛。从大学生的培养类型来看,“产、学、研、用、商”已经扩大了艺术设计培养设计应用型学生的范围,由单一的理论性大学生向各类应用型大学生发展;从学科发展来看,“产、学、研、用、商”模式使大学生向更多教育学科领域方向发展。

二、依靠“产、学、研、用、商”模式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评价指标体系

“产、学、研、用、商”大学生培养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全面反映基地建设情况,从学校、市场和培养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产、学、研、用、商”培养大学生基地的建设质量提出了完整、系统的评价。

第一,由单一培养模式转向多种培养模式并存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大学生培养模式开始由单一专业的模式转变为学徒式(主要适用于本科生的培养)、复合式、合作式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教育方式,使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多样性。总体而言,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四种大学生培养模式在时间上虽然具有前后相繼性,但它们都产生于特定的繁荣历史时期,有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条件,服务于特定的价值目标,都有一定的优缺点。

第二,由单一学术型培养目标转向学术型、应用型并存的培养目标,以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主,明确大学培养过程中的总体目标。人才方案的培养与人才类型是密不可分的,不同人才具有不同的素质构成结构;不同的应用目的产生不同的培养方式,造就不同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注重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培养,忽视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视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教育培养目标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多样化的要求。

三、依靠“产、学、研、用、商”模式的艺术设计工作室管理体系

提高质量成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随着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增长,保障和提高质量成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实现高校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适应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逐步建立健全,其核心理念是在高校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支撑下,按照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在探索大学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升华而成的。

第一,在探讨与分析国内外多种运用“产、学、研、用、商”模式培养大学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内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地区现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具体研究项目行政管理体制(各级各类组织机构)、项目执行运转机制 (各级各类规章制度)、促进成果产生的机制(各种奖惩机制、协议)、项目成果评价机制(验收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等,为“产、学、研、用、商”模式培养大学生设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优化提供依据。

第二,初步建立“产、学、研、用、商”设计工作室培养基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便于精细化管理,能够随时查询、跟踪“产、学、研、用、商” 培养的学校、导师、学生、学科专业等基地建设部分发展变化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相应权限的操作。“产、学、研、用、商”分别从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导师和学生等角度,阐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学、研、用、商”培养设计工作室的对策和建议,针对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求提出培养学生的优化模式,构建适合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三,“产、学、研、用、商”设计工作室在教育过程中要克服教育的消极因素,保留在传统教育过程中的积极的因素,吸取时代精神,使设计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进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要想寻求和保持自身的本色和特点,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有所改变,设计本身的形式在新时代下已经有了许多的新发展,但是其内在的精髓仍代表着传统的应用精神。总之,设计的发展需要借助数字艺术平台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而现代化数字艺术的发展也需要设计文化的指引。因此,未来的设计教育应加强研究对“产、学、研、用、商”的设计应用,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商”与设计艺术相结合的新途径。中国设计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使“产、学、研、用、商”的艺术形式传播出去,只有这样,设计艺术的发展才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世界文化领域中更具有竞争力。

四、结语

“产、学、研、用、商”设计工作室培养基地的建设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对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许多有利方面。同时,为加快创新型高校在新时代的发展,推进“产、学、研、用、商”的合作,需要多个学科和多个部门在创新方式上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和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协调、目标制定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深化加强和促进有关部门与“产、学、研、用、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渭兵,罗钢.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商,2013(20).

[2]陈文福.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9(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陶设院发[2019]5号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兴海,男,硕士研究生,广西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责任编辑 葛星星)

上一篇: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电荷放大器电路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