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能力培养化学实验论文范文

2024-03-12

初中能力培养化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篇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基础的科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摇篮。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 我努力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收益匪浅。

一、调整教学过程的演示实验顺序,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问题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现在要用化学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途径, 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先做实验, 再根据实验获取的现象, 然后逐一探究而得出“结论”, 情况会与先得结论再做实验截然不同的。如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 我尽可能地先展示实物, 设计一些辅助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认识该物质的大部分性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更是百分之百地改为先做实验再通过讨论探究获得结论的教学法。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先做实验, 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对获得的知识也比较深刻。另一方面学生只有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讨论、引导、思考、分析才能理解一些副反应及观察到的异常实验现象, 所以这种实验教学法有人称之为“探究性”实验, 它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改进演示实验方法, 使之可见度好、趣味性强, 唤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的目标, 演示实验只是我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与“工具”, 所以我每时每刻都要考虑它的实效性。教材中有部分演示实验在可见度、趣味性上不够强, 造成部分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不大感兴趣, 看成是教师的事, 随便看看而已,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教材中的很多演示实验通过改进, 使之更易操作, 可见度好, 更具趣味性。其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对一项实验的成功改进, 就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创新与探究教育。教师演示实验的成功又会产生“表演”效应与“轰动”效果, 很自然地吸引全体学生注目观察, 教师只要稍作引导, 学生就能较全面地观察到各种现象, 这又为实验后的问题讨论、获得正确结论准备了感性知识。因此, 我认为教师只有做好演示实验才能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 做到因势利导, 游刃有余。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获得了探究能力。

三、适当增加实验内容, 培养探究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态度

培养探究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勤于思考, “刨根问到底”的精神。但很重要的一点不可忽略, 即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严密的思维品质。所以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对比实验”、“空白实验”以及“产物的验证实验”。这样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培养他们缜密的思维品质与探究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坚持没有证据不妄下结论, 推理一定遵循科学性。结合实验内容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使他们从小就初具严谨、实事求的科学精神, 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

四、选择合适实验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实践能力

探究问题的习惯一旦养成, 学生不但思维活跃, 而且行动上也会跃跃欲试。于是我除所有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外, 还在演示实验教学中, 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较安全的实验项目让个别学生上台“表演”, 他们的成功参与比老师操作更具吸引力。有条件时, 我还将部分演示实验内容改为学生全体动手操作, 即“边讲边实验”。这样实验的可见度更好了, 学生观察得更具体, 体验也更深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充分地发扬, 探究精神蔚然成风, 他们的探究能力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健康地发展。让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使学生尝试到探索的乐趣, 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实验又为学生提供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 使得理性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告诉我, 中学化学的演示实验完全可以设计成一种让学生从探究中达到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 更自然地学好化学的模式。它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探究结果, 这将有利于发展学生智慧, 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与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化学教学与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通过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顺序、实验本身的改进、实验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验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做法, 符合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探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科技信息》2010-3.

初中能力培养化学实验论文范文第2篇

一、巧用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悟出探究的一般步骤

传统教学根深蒂固, 学生对探究一词闻所未闻, 感到深不可测, 在实施中更是无从下手。因而, 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改革以往的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草草收兵的方式, 而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创造, 历经峰回路转的探索, 享受成功快乐。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认识到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探究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例如:在“速度”的教学中, 我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然后让学生讨论, 观众怎样比较二者快慢?终点裁判又如何比较二者快慢?要比较它们的快慢, 你准备如何设计一个物理量实现你的要求?由于长期受书本的权威影响, 学生开始根本不敢发言, 少数同学就使用了课本上的一句话“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我又问:“观众说兔子跑得快是以什么为依据?”并拿出两个力学小车, 分别以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多少的方法比较快慢和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比较快慢的方法演示, 再让学生讨论, 由于学生暂时抛开了教材, 思想相对活跃了。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通过单位路程所用时间都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对这两种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然后我又问:“哪一种方法更与我们的生活习惯一致?”, 学生很快就回答:“使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 这个值越大, 运动越快, 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相符, 而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时间表示快慢, 值越大, 运动越慢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相反, 所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快慢更好。”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前只告诉了学生“是什么”, 未说明“为什么是什么”, 本节课增加的实验一方面让学生能放飞思想的翅膀, 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树立了探究意识, 明确了要大胆猜想、置疑, 要合作交流。

二、多用分组实验, 放手让学生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分组实验中走出自卑的阴影, 在分组实验中产生创造, 在分组实验中交流表达。在分组实验中感受学习主人的快乐与责任。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的演示实验中, 只能有少数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 内心没有产生探究的欲望。也无法经历探究整个过程。而分组实验则可以让学生真正作为学习探究的主人, 在小组内各尽其责, 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各个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探究方法和技能, 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实际, 让学生能够准备到必须的器材。通过学生自己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动手。

在“奥斯特实验”中, 我改变以往教师实验的方法, 让每名学生准备以下器材:一只干电池、一段导线、一个小铁钉。我又从实验室中取出小磁针, 每两个人发了一个, 然后让学生猜想: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桌进行交流, 从结果看, 学生的活动很积极, 对实验观察与分析都达到了教师预定目标。

再如“蒸发”的教学中, 我让两个学生一组, 利用酒精、棉签完成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 利用两手对压的方法保证了相同温度、相同面积的条件, 利用手与桌面对压的方法保证了相同面积、相同空气流动速度的条件, 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交流等环节, 对科学探究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活用课外实验,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社会, 升华探究活动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中要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探究。分组实验则是实验探究活动的重点, 而课外实验则是探究活动的升华与拓展, 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与分析社会、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学过温度计的使用后, 我布置了一个课外实验课题“探究保温瓶内水的多少与保温时间的关系”。我从实验室为学生借了温度计, 其他器材由学生自备。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堂后进行了认真的实验, 他们让水瓶内装不同的水, 在间隔相同时间后测量水的温度, 把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各小组都得出了实验结论。我利用一节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全体学生的交流, 对结论进行了完善。在这次活动中, 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强, 都能利用自己的器材认真进行实验, 小组间能进行合作。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

在学过摩擦力以后, 我让学生完成课外作业:观察自行车, 指出哪些地方增大了摩擦, 哪些地方减小了摩擦, 用了什么方法, 请你再提出自行车的两个不足, 提出自己的设想。在学过杠杆平衡条件后, 我让学生制作了蜡烛跷跷板。

初中能力培养化学实验论文范文第3篇

1、农村初中本身实验器购置投入较少, 教师随意取消实验操作的教学内容;

2、教育教学思想不端正, 只注重学生考试分数, 片面追求升学率, 部分教师黑板上画实验, 学生本子上练实验;

3、教改实验顾此失彼, 一些教改实验项目具有普遍适用性, 难以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等。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确定受教材内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局限性及教师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没有一个简单的固定模式。但课堂教学思路的清晰、科学与否, 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初中学生由于受抽象思维的局限, 开展实验探索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为思维的加工及拓展提供大量的素材, 而且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依据启发教学的原则, 我根据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理解, 以突出实验教学为宗旨, 充分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课堂教学思路, 用实验导入新课,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 使学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意识, 明确学习目的, 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 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同行们探讨, 共同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 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实验现象, 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 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 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方法, 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要注意: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 激其情又引其疑。下面是我从教学中所体会到的实验导入实例。

1、惊奇有趣的实验现象导入, 是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

特现象,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 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 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大气压知识的兴趣;在介绍气压降低时水的沸点降低的现象, 我用“冷水浇开水”的实验导入:在烧瓶内装1/3的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后, 停止加热并塞紧塞子后, 学生看似没什么奇特现象, 当我把它倒置后用冷水浇烧瓶底部, 这时, 没有沸腾的水又沸腾了, 学生感到十分好奇, 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2、历史故事导入

在介绍浮力一章知识前, 为吸引学生学习浮力的兴趣, 我先介绍三国时曹冲称象的典故。在古代, 没有大称, 如何才能称出重几吨重的大象呢?三国时, 小小年纪的曹冲七岁就能办到, 并当着众位大臣们说出了称象的方法。古代三国时才七岁的曹冲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而引入学生学习浮力的新课知识的兴趣;在介绍有关重力知识时, 为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 我把知识面拓宽了一些, 介绍了重力随地理位置从地球赤道向南北极移动时, 重力发生了变化, 是什么原因呢?我先介绍了几百年前一名西方商人从地球赤道附近购了一批货物到北极附近某城市去出售, 从采购、运输、出售、核算等各个环节都没有出错, 并核算了都要赚钱, 结果, 亏本了, 是什么原因呢?叫学生思考。该商人最终找当时的物理学家才解开了亏本的原因。这样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就加深了印象。

3、生活现象导入。

在讲解物质三态变化这一章知识前, 我先不急于介绍本章知识, 而是与学生一起讨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如常见的云、雾、露、冰、雪、霜是怎样形成,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产生的原因、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又是怎样相互转化的呢?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物态变化知识的兴趣。

4、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导入。在讲新课“简单机械”一章以前, 为吸引学生学习简单机械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怎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杠杆问题。我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 (同学们纷纷举手, 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 但怎么也扳不开。) 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 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 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 (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 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 。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 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 同一个新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 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 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 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 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 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 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经我的理解小结,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步骤是:

1、创设实验情境;

2、激发思维冲突;

3、明确学习目标;

4、铺设达标阶梯。

初中能力培养化学实验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的灵魂,反映了该学科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作为社会生活中发展的一门学科——化学。要做到服务生活,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有必要了解化学的核心素养,以便将知识传播到社会并为生活服务。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知识来做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事情,而不是做有害于人们生活的事情。作为学生,必须要了解专业的化学学科专业素养知识。化学处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化学的核心素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教育部早就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而这也被社会各界称为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关键词】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以现代社会中的人为例,社会中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专业的化学知识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创造假冒伪劣的产品,当然,也有正义的人用他们的专业化学知识来造福社会,这两者的区分完全由核心素质决定。

一、把握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这至少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自身的化学知识必须掌握透彻,在日常的学习中生活中努力学习,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将生活之中的事物与化学联系起来,试着用化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课内外的衔接,不断的探索发现,培养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久而久之,你的化学水平就会有显著的上升。

教师是学生自我探索的共同研究者。某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寻找老师的帮助,让老师和你一起探究。例如,生活中的雷雨现象,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雾天气,空气蒸发又是为何?

当你身处野外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无法用互联网访问信息,更无法到图书馆查询和阅读教科书,这是你要想起化学教师给你提出的建议。你应该亲手去实践,亲手找寻答案。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培养核心素养中的实践精神。那么,培养核心素养将成为空谈,独立探索的能力永远也不会提高。

二、化学是宏观鉴定和微观分析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而不是一味地演示实验,让学生“隔岸观火”。众所周知,化学是理论知识加实验操作的一门学科,理论知识指导着实验者一步一步进行操作,通过操作过程得出实验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里的自主精神,要想在化学实验操作之中得当不犯错,就必须在操作前经过大量的学习和研究,根据自身的优缺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门路,进而动手操作。

另外,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使用仪器的正确方法,各类化学药品的作用和危害,因为化学是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也要知道一旦危险发生之后我们该如何提出应对措施,自己怎样实施解决方案等等的这一类问题都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当你动手实践能力到了一定的时间,你会发现你的实验操作明显熟练很多,出错率也会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自主能力带给你的收获。

三、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

个人的素养是所有学科中普遍贯穿的重要内容,化学学科中当然也少不了,化学对生活有着影响的深刻,如果个人修养出了问题那么危害的将是社会整体,世界上伤害力最大的武器弹药都是由化学知识通过实践制成的,同时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也是用化学制成的。那么,化学学科被何人掌握又被何人利用就是一个值得防范和探究的问题。

目前,我认为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普遍提高在校学生的个人素养,使学到化学的每个人都能以积极正常的心态认识化学、看待化学进而才能去更好的利用化学,用化学去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所以说个人素养是核心素养体系里尤为重要的一点。

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里不可忽视的一点,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由人组成,每个人都要有社会意识才能使得社会和谐,否则社会将会四分五裂,不成其为社会。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改变社会,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是学生手中掌握着化学实验,脑子里有着化学成果。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俗话说:“三观端正才是真正的人才。”要想为社会教育出真正的人才,学校这个人才大摇篮必须把好每一关,从根本出发点着手让学生在未踏入社会的时候便成为道德思想人才,到社会为人民服务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差池。如此一来,是我们核心素养教育的最高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核心素养层面涉及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个人应该服从国家的号召和国家的要求,学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是否已经触犯社会公德,是否违反相关规定,能否得到国家的认可。

动手能力强固然是好事,可是如果与国家、社会或者相关组织的相关规定想违背,那么动手实践就成了一种负能量,就会与我们核心素养教育相违背,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停止实践,则表示一种前进。

所以,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前提就是有国家的认可,这个认可不是指一个小范围的限制,而是一种态度和精神,必须时刻的牢记在心里,总而言之,学生的动手实验要在国家组织的认可之下进行。

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内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建立在核心素养要求基础之上的,也可以说是后者是前者的前提,保证方向正确前进才是有意义的。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课程的不断升华,化学核心素养的魅力越来越靓丽。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在学生时代做学科素养的传承人。

初中能力培养化学实验论文范文第5篇

1 强化创新演示实验的功能

1.1 引导学生学设计、找方法, 引发创造性思维

演示实验中蕴含着化学思想和化学规律, 体现了化学的研究方法,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典型教例。因此, 演示实验不仅示范操作, 还要巧妙设疑, 演示如何观察, 如何分析, 在常规演示实验中围绕“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提出“常规的系列设问”, 学生按常规思路去思维, 就有章可循, 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养成, 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

1.2 创新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2.1 教师要创新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规范操作, 巧设问题, 更要创新演示实验,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2.2 引导学生创新演示实验

化学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是经过反复验证的, 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足,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其不足的方面加以改进, 使之更合理, 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精神, 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思维的基础是求异, 在探究性实验中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学习钠与水反应时, 设问:将钠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学生会想当然认为可置换出Cu,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结果出现气体和蓝色沉淀, 学生就会对原来的“想当然”产生疑问。再设问:如果将硫酸铜溶液反滴入盛有钠的试管中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又会认为和上述实验出现的现象一样, 这时让学生再次做实验, 结果反应很剧烈, 壁上有红色固体析出, 现象又不一样, 这时学生又产生疑问, 经小组间讨论, 在教师帮助排除错误见解后, 得出结论:硫酸铜溶液少时, 剧烈反应后产生的热, 使Cu (OH) 2分解为Cu O, 又在H2的氛围中Cu O被还原成Cu。因此, 创设不同的实验情境, 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趣味性而又有鲜明现象的演示实验, 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

2.1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 要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多方开阔学生思路, 拓宽思维领域。在创造思维活动中, 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将大大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敏锐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1.1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要教给他们一些多向思维的方法

在实验中培养并发展多向思维, 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 使发散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例如, 在铁的氧化性教学中设置了“碘化钾溶液与Fe C13溶液反应产物”的研究, 开始学生不以为然, 但是当不同课题小组所做的报告内容不同时, 学生就表现出兴奋状态, 然后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 再分析归纳, 概括出结论。实践证明, 这类专题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结合实验习题,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 最终要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在习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练习,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引导、鼓励学生多问, 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 只要我们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条件, 就能全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能力。

2.2 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创新, 强化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设计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 实验设计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测试。完成实验设计的题目,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可使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合理地创造性安排实验教学, 使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总结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让学生努力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 探索性实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既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又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学生所学知识都是前人已发现的或创造的经验。这些真理或经验若由学生本人像科学家那样从未知开始研究, 也就是重复科学家的研究思路, 也是一种创造过程。学生通过对科学研究思路的模拟, 不仅亲自获取了新知, 而且也熟悉了创造发明的规律,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中学化学主要以具体物质丰富的性质为基础学科。具有实验多, 实验现象生动有趣, 知识本身易于理解的特点。在学习中将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时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所以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 设计好课堂教学梯度, 就很大程度的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化学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实验中引起学生认知兴趣的是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这些现象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准确把握“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点, 做好各种实验, 以生动、新奇、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思维等产生影响, 是使化学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性的关键。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发展的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已得到广泛重视, 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构成创造力重要因素。在基础教育中, 创新教育应和学科相结合, 化学实验教学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在校中学生的现状和教学实际,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改进创新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等途径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Z].2008:1~2.

[2]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Z].2008, 4.

初中能力培养化学实验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以初中物理实验为研究起点,对科技创新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育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科技创新;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

前言:初中物理是一門实验性学科。“口头实验”和“黑板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虽然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育的目标互不相同。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优化和创新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优化教学理念,确立全新教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的发展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育中,一些教师尚未意识到物理实验教育的重要性,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落后,没有采用有效的物理实验教育方法,因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受到极大限制。一方面,在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展示自己的主导地位,改变传统物理在实验指导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和优化物理实验指导模式,全面增强初中物理实验指导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育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唤醒学生对探究的渴望和兴趣。这将激发学生对寻求实验教育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索自己的想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这个特殊的初中学生群体,鉴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方法,现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是激发他们对学习兴趣的关键。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新颖,奇特,有趣的实验材料,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以初中物理教科书上册中的《大气的压强原理》这一知识点为例,大气压力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大气压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原理。以覆杯实验为例,老师让每个学生随身携带一个玻璃杯,一张白纸和一瓶纯净水。首先,将白纸平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空杯子,将其扣在白纸上。扣好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拿起杯子。学生会注意到,白纸从玻璃杯中分离出来,在拾取过程中会掉落。然后,老师要学生倒水,直到空杯子装满为止。装满后,将白纸重新扣在玻璃杯的嘴中,然后将玻璃杯翻转过来。这时,学生会注意到白纸没有从玻璃杯中掉下来。这种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有趣且新颖,并且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解释说,这种实验现象是大气压强的结果。白纸张掉落是因为玻璃中有大量空气,并且玻璃内部的气压与外部压力保持平衡。因此,纸张上下两面的大气压强处于平衡状态,并且白纸自然受到重力作用掉落。当玻璃杯装满水时,玻璃杯中没有空气。此时,玻璃内部的压力较低,外部空气较强。因此,白纸受到外界大气压强的挤压作用而无法自然掉落,便产生了学生看到的物理现象。

三、创设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创建有问题的情境非常重要,在物理实验的教育中创建有问题的情境也非常重要。因此,只能进一步测试并推断出使用实验进行验证、推理,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造实验问题的情况,学生可以富有想象力,完全有创造力,提出问题并激发他们对探究的兴趣,更好的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讲授\"静摩擦力\"这节内容时。可以以生活中手握酒瓶为例。可以问说说手握酒瓶瓶子静止时的受力情况。一是瓶子自身的重力,二是手给的一个向上的力。如果还用同样大小的力握瓶子,将手和瓶颈都抹了油,会出现什么情况?瓶子是否会掉下。是不是手给的向上的力变小了?下面可以分成合作小组进行探究,为什么手和瓶子抹了油,瓶子会掉下呢?由此看出手握瓶子静止时题子在竖直方向上究竟受到哪共力?讨论完成后,请各组汇报探究的结果。小组认为,瓶子静止时向上的力不是手直接给的力,而是由于手给瓶子一个压力之后,手与瓶子间就产生了力,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用同样大小的力握瓶子,原来能握住,抹了油后为什么握不住?说明静摩擦力大小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静摩擦力就越小。因此,瓶子静止时的受力应为重力和向上的静摩擦力手和瓶子都抹上油后,手和瓶子间的静摩擦力变小了。所以它才从手中掉下来...

四、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动手操作,形成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加大实验课程的开发力度,以实验形式在教科书中展示知识,并使学生感到物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他们可以自己总结相关原理,从而轻松地从实验中获得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启发和启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通过积累数量对学生而言是质的飞跃。

五、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育一直强调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中的应用,体现了其科学价值并激发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制作小型家庭作品,例如微型相机和简单的指南针。同时,我们需要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例如,衣钩如何固定在墙上?这缩短了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加深了科学的可信度,科学感以及社会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并激发了探究精神和对学习的兴趣。其次,我们必须时刻注意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结语:综上所述,在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使学生参与实验过程,需要鼓励学生的参与。在此过程中,他们形成科学态度并具有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梁国平.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241-242.

[2]曾华南.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A]. 《教育教学研究》编委会.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2辑)[C].: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3.

[3]邓建杰,胡毅,游泳,张静,李静,张慧.依托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6):126-128.

贵州省织金县后寨苗族乡中学 贵州省毕节市 552108

上一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建构论文范文下一篇:地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