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

2023-09-22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1篇

摘 要: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等方面来谈一谈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问题式教学是新课改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深入了解課本内容;还可以对学科前沿所关注的具有研究性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搜集材料,寻找合理的观点。问题式教学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学生最终所得出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够享受解答问题的过程。本文主要从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等方面来谈一谈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是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为纪念五四运动而设立的五四青年节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价值呢?五四青年节每年都有,但很少有学生思考与分析过五四运动的意义。

二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很少进行思考,而是以教师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对同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并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进行评判,每一个人的性格与行为都具有多面性,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观点。

三是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时沟通与交流。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很少进行讨论,学生也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问题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沟通交流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二、问题式教学目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问题的提出方面

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但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层次性,而且过于死板乏味。例如,在讲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运动时,只是简单提问运动的原因、时间、发展、内容、意义、评价,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了解具体的历史活动,应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而不是为了考试只记关键点。也有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仅仅围绕课堂内容,而几乎不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历史学科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并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逻辑思维。

2.课堂问题的实施方面

有的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有的教师所给的讨论时间非常有限,往往学生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时讨论就匆匆结束了。

3.课堂问题的反思方面

很少有教师对课堂问题进行反思,所设置的问题与课堂实际情况的对比,学生对所设置问题的意见与看法等。对课堂问题进行反思与改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参与,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解决问题的相应建议

1.增加教师的阅读量与知识面

教师是问题式教学的引导者,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师所提出问题的可研究性。在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少量具有悬念与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2.分组分层次进行问题式教学

有的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习惯以自己为主,并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与能力,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直接从课本中就能够找到相对应的答案。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相同的问题,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讨论。以学生为主,最重要的不是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

问题式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教学之后的反思。有的教师的教学教案长久没有变化,而每一届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历史学科中,对于具體人物与事件的评价与分析也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而且在新时代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因为喜欢历史而大量阅读各类参考文献,知识储备并不一定比教师少。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具体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与创新性。

问题式教学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思考性与创新性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逐渐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教师要充分发挥问题式教学的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学生为主设置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克盛.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3).

[2]杨昌文.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应用管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6).

[3]叶小兵,魏恤民,吴美娟.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2篇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性教学环境,让学生多提问。由于初中历史并不是主要的科目,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并没有获得广泛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认为,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此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一,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观念,清楚现阶段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过是从旁指导。在创设环境当中,教师可利用现阶段的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比较新颖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这样就能够完成问题意识的培养。第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初中学生虽然在学习态度上有所提高,但问题意识并不强烈,他们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时候,应注重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例如,与学生探讨一些课外的话题,但这些话题必须与课程内容具有部分的联系。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为正史,而学生往往对野史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正史与野史的交集部分,吸引学生进行提问,加强他们的求知欲,以此来完成课程的更好教学。

2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从目前的教学手段来看,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多的状态为被动状态,整体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并不理想。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稳定的提升。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题的手段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应通过连续性的问题回答,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工作。一段时间后,为学生布置提问题的作业,让学生习惯提问题来学习知识,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进一步抓住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理。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教师可以轻易的在整个过程中,融入较多的知识点,完成每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第二,培养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适当的给予奖励。问题的价值是给予奖励的重要标准。从心理上来讲,初中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奖励不过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历史知识,并且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吸引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和努力。

3建设基础校园文化, 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整个校园文化大环境的影响,要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使整个学校中的学生都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敢于对教师质疑。为此,在大环境的建设当中,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来努力:第一,为历史教学提供必要的人物画像或者是雕像,尤其是充满历史争议的人物,更能引起学生的疑问,部分学生在自己无法理解的时候,就会主动与教师相互交流,实现历史学习水平的提升。第二,应定期开展一定的历史知识竞赛,尤其是在图书馆这样充满历史知识的地方, 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知识竞赛不应局限在书本上,应加强拓展性的竞赛项目,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好未知的知识。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日后应作为重点来看待。同时,对于提出新奇问题的学生,应予以充分的交流,不要总对学生冷言冷语,这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4结语

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展开讨论,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多数教师都在积极的尝试,引导学生多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从而完成更丰硕的教学成果。初中历史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虽然没有作为特别重要的科目,但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注意,所以在该科目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大。今后,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为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比较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对于学生而言,总体的学习过程就好像将整本书背诵下来一样,当考试结束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不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此,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解答学生提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完成历史知识的教学工作,巩固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避免造成学习过程中的恶性循环。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3篇

1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学生对自己国家认识的起点,是学生形成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的前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采用讲解和概括,学生听和记的教学方式授课,学生根据讲课重点死记硬背,历史课变得枯燥、单调。在今天,学生受到多元化文化与思想的影响, 他们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多方面知识,用好奇和求知欲,分析问题,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在新课改的推进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在变化的实际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断研究和探索,最终,找到适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师承担着塑造学生“三观”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初中历史教学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与创新中,潜心研究课标、教材、理念等,初中历史教学取得较大变化。然而,纵观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教 学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对于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旦教学观念存在问题,即使教师作再努力,学生学习再用心,也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主观能动性几乎得不到什么发挥,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另一个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注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感受,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地位,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

2.2 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科在开展过程中.都是围绕着各种考试来进行。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具有客观、公正、可控性强等优点。在教学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如果单一地依赖考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效果,如,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教师过分强调考试重点,学生学习时总是盯着考试内容不放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学好知识、培养能力是很难的,这些都会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2.3 对于历史学科的看法存在误区

史实是通过史学家的科学分析研究而得出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很多过去认为是史实的东西也有可能会被推翻。例如.在老版的教材中就认为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是由禹的儿子启所建立的,但是随着考古学、历史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教材就推翻了这一观点,而是把禹视为夏朝的建立者。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这些历史科学中的误区,或对有争议的史实混淆不清,导致学生误解。

2.4 对新课程重视不够 ,流 于形式

新课程实施多年,各学校开展新教材培训、研讨课等活动。然而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 新的教学理念并未真正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教师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很少地渗透于各科的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大多历史教师都熟知,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未能真正融会贯通, 很多历史教师忽视新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师对新课标学习不够, 教师可借鉴的资料少之又少, 使得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3如何改进初中历史教学

3.1 改变教育理念 ,端正教学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兼顾三维目标,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历史。教师要单独花费一些时间做贴标签式的讲授,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清晰的、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

3.2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应重视历史课题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枯燥教学,通过生动的讲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可以结合《封神榜》的故事,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且更加感兴趣,学生听课效率更高。

3.3 改 进教学方法 ,引进新的教学工具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可以开展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采用一些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习工具,既能增添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丰富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5 提高历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提高历史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是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重视历史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重新审核历史教师的能力,不断加强对历史教师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和交流,或者订阅相关杂志和报纸,丰富教师学习资源,让历史教师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科定位,并形成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通过提高历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4结语

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 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还是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莺要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搞好历史教学工作,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各种教学理念,从而不断实践与创新,通过新的教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实际相结合让历史教学一定能够朝着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发展到重要阶段。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好历史这门学科,对个人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现今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出发,探讨了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以及创新教育措施。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4篇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 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上需要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完美结合。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的刺

激本身的特点以及人本身的状态。当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的时候,适当的刺激能够唤回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颜色鲜艳、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图片。

同时,读图教学是《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读懂图,读活图,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宋代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显重要。七年级历史以地理知识为主,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各类型的地图与图片,地图上贮存的信息,有些是学生可以直接从地图上获得的,如居民点、山脉、河流的分布等;有些是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利用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的,如学生看地形图,就可以通过分析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等。这就意味着通过地图,学生不仅可以知道图上点线符号的意义,山川河流的位置,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可以从符号中发现地理规律,总结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发展等更为复杂的东西,使学生的地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些难以解释的知识点,相较于讲解,图片有更大的优势。第一图片更生动,更加容易接受;第二,对于简单的图片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各抒己见,对于图片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第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问。

3、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老夫子”教学方式被彻底摒弃,需要教师探索更多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

教材的改革,新教材的编写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书本上众多的图片是潜力巨大的教学材料。图片教学引导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用复杂的文字进行教学,而变成用丰富的图片和简单的言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新课程实施多年,在全国各地教师的努力之下有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图片教学也有了很多专业、科学、深入的研究。

但本人作为新教师,各方面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与精进。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新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

三、课题的界定

《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图片运用与学习主要针对教材中图片运用是否充分、恰当。对于不同类型的图片能否按照图片特性加以区别处理。对于一些图片是否可以探索出富有新意的处理方法。

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将课文图片合理地加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图片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书本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教育学注意力的科学理论,合理分配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利用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关注备课,选择恰当的图片。

2、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3、通过图片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探索出教师利用图片有效传授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策略,以期形成较为系统的图片使用方法与原则。

4、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初中学生读图、辨图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1、图片设计的研究。主要研究教材中图片选取与设计的意义,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教学环节与使用方法。注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准确性等。

2、图片功能的研究。分析教师课堂引导学生理解图片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图片引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体现教学内容,揭示教学任务;第三,激发高层次思维活动、控制教学节奏以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等。

3、在图片的选择中必须注意图片数量的合理性,切忌贪多、花哨。

偏差时,藉由老师的语言等手段进行逆向引导,让学生思维步入正轨。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措施:

4、图片出现后主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正确时,让学生思维自由发散;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积极推广新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课堂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具体落实下列措施:

1、理论学习作支点

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倡导教学的民主;二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对症下药,合理安排;三是课堂引导学习类型和技巧,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四是边发现问题边进行演绎归纳,然后开展研究。

2、深入研究教材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使用必须严谨、合理,只有了解教学材料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安排使用这些教学材料。作为新教材,教师对于教材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深入研究教材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对于教材的研究不能只停留教材的设计思路、书本线索等文字上,书本中占有大量篇幅的图片也是非常重要。对教材的研究不能只看到教科书,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图册与作业本是教学设计与研究的一大重点。七年级地理学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征,图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系统分析教材用图的几大特点,使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教师不仅要熟悉和研究教材,还必须认清地理、理解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空间环境,辨明政治、行政运行流程等,不断地加强对历史、地理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并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

为实现有效课堂学习,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引导方式,选择相适应的图片引导。同时,慎选图片,注意图片的准确性、典型性、社会性等。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在图片展示或问题提出,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独立思考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如何读图、辨图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学生的读图能力在独立思考中慢慢锻炼与提高。在图片引导和教学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耐心等待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图技能并加以熟练内化,完善其知识结构与技能。能力的获得才是学习的重点。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

录、整理工作。

提供依据。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际情况,在任教的班级中进行实验性教学并作好记

2、调查法。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

3、文献法。搜索并学习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情况,不断补充、完善本课题。

4、测评法。在课题进行到某一阶段的时候,针对参与课题的班级进行测评

以获取阶段性数据与实验结果,提高课题结果的科学性。

七、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社会印刷技术、绘图技能的不断进步都为图片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表示这一基础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根绝研究,记忆课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每一种记忆当中都有图像编码,这就说明图像、图片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儿童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些则通过听觉以及教科书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科书应当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合理设计与安排学生的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触发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八、课题研究对象

坎山镇中七年级(4)(9)、八年级(7)(8)(9)。

九、课题的研究步骤及分工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2013年5月---2014年9月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9月

主要工作:

(1)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主要工作:

(1)按实施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2)理论学习和研究。

(3)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主要工作: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

(1)总结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

(2)撰写研究论文。

(3)完成课题实验和各项成果资料整理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分工以陈飞为主要负责人。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2、教师论文。

十一、参考文献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其他有关材料。

1、汤红琴.初中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用途研究.[J].中国知网,2008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四方面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成为可能。但无论如何改,“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改变历史与社会课枯燥、冷漠的面孔使之趣味盎然,一直是众多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关系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思想品质。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就不具有有效性。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可以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用把握教材意图。我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的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最后,教学上采取“灵活设计”的策略。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时,刚分析完革命的背景后,就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相似之处。一部分同学也把眼光转向这几位同学。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同时期同在欧洲的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让同学们自己去比较探究英、法两个国家两场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显然,我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方案所束缚,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激活了课堂教学。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如今,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以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如我在教学“秦朝一统”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对秦始皇有了一定了解而调整了教学顺序。上课时我先把“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一环节提前,让学生从影视中谈谈对皇帝的认识,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意义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入手,设计一幕历史剧:有一布商,从楚国买布匹,到秦国贩卖,买卖方再加上一解说员共四为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涉及到战国时楚国、秦国两国不同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这幕剧既反映了战国时代各国经济交往的情况,也说明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意义。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个合作探究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我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以前“一对几十”的面对面讲授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若干小组。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由过去的以教师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作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积极,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究。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案时的大量资料及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送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查找到学科的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甚至教师还可以制作出丰富的课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想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学习。还有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如学校周围和社区附近的历史遗迹、展览馆或博物馆等,可安排调查、参观等活动;可利用某个历史纪念日,如“九·一八”、端午节等布置学生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的情、趣、理的挖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6篇

优良人格的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 结合历史知识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 以期考试得高分, 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 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或畏惧困难, 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 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 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 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 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 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 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 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 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 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 通过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 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 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 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 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 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 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 拓宽思维的广度, 加深思维的深度。

2 改革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塑造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 需要反复地磨炼和修正。在历史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 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 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 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 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 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 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 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 鼓励他们奋起直追。

要鼓励竞争, 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 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

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历史题材的邮票、火花、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专项历史资料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 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 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 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3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 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盛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 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 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 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 扬长避短, 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 改变不良习惯, 改进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 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上一篇: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范文下一篇:舍不得忘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