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范文

2023-03-07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可以激起思维火花,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立足课堂目标,组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方面提出a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a

在初中物理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课改方向不断转变的今天,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大力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认同感与参与感,使学生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学科价值与现实功用,让学生更乐于探究物理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质与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

一、立足课堂目标,组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

物理学科教学以营造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思维发展为前提,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内容的本位堆积。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对的改变,把过往的、单向的、机械的提问的课堂,转变为师生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科学创新的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物理学科教师应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设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努力将问题转化为引导学生有层次、有计划、有轻重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引导其结合重点进行思考,从而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奠定基础。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光的折射含义,以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等概念及相关知识掌握后,为了使其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情况,可以生活中的实例“筷子入水后发生断裂”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围绕当堂目标加以分析。在没有学习知识以前学生可能会感到有所迷惑。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对有关光的传播和折射、平面镜成像等知识进行系统化、综合性讲解,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图式化的思维与联想,完成对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传播方向等内容系统化、综合性整理,从而借“题”发挥,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二、推进多元互动,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人际环境

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与课型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课程内容,以期满足不同物理基础学生的需求,与教师展开不同层次交流互动,确保吸收知识,确保知识完整性。教师要通过活动提升物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匹配度,提高物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度,实现物理内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实与完善,从而使师生之间高效发挥在激趣质疑、合作探究上的不同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如学生在学习浮力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出如下题目:普通潜水艇从海面下潜但未全部没入海水的过程中,它所受的浮力逐渐(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若潜水艇悬浮在海水中,当用压缩空气把水舱中的海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将(选填“上浮”或“下沉”);在露出海面之前,潜水艇所受的浮力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引导学生运用F■=ρ■gV■分析所受浮力大小,提升运用物理公式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巨大效用,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巧设课堂活动,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参与平台

在高效教学中引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的课堂活动,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做出积极反应。引入课堂活动的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跳脱课堂束缚,更为主动、开放地进行物理化思考,充分体验参与物理活动的现场感觉,只有学生充分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体验到物理课堂活动的内在乐趣,才能激励学生深刻体验物理内涵,把握物理思维特点,做到个性化展示,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良好效果。

如在“惯性”有关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实例:公共汽车在公路上快速向前行驶,遇到紧急情况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选填“前”或“后”)倾倒,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针对以上分析展开互动讨论。学习过程既贴近现实生活,又着眼于学生的物理基础,既是对知识维度的考察,又是就能力状况的检验。学生在做这个题目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物理的现实功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完成有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此内容进行深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有关知识,使其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应用实例,进一步展示其思维能力,发挥运用物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突出学生主体,生成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氛围

进入中学之后,相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来说,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抽象性、逻辑性显著提升,课堂容量相对其认知能力来说变得非常大。面对情况,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赖学生”的生本理念,通过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手段的结合,引导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重力课程时,学生也许会问:是不是只有地球有重力?我自己也有质量,我的重力是多少?为什么太阳能吸引地球,而我不能吸引其他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出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宽容其知识上的错误、能力上的缺失、思考中的盲点,积极鼓励与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与坚强意志,磨炼自己,让自己也能在同样的境况下克服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透过师生互动视角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强化生本意识,真正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视角出发,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物理在培养学生思维、提升科技素养方面的基础作用,为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反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6.

[2]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物理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3]陈坚林.现代物理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2):7.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阅读教学的分析和探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阅读如何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角度,对其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阅读 引领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的语文课堂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思维,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那么如何让阅读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通过巧妙提问,引导阅读思维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全方位的解析,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思想以及整篇课文的情感递进方式等进行深层的剖析,然后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知识储备量来巧妙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采用循序渐进、追本溯源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设计。通过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才能让提问起到引导学生阅读思维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骆驼祥子》这篇课文时,在经过详细的解读课文内容、明确了阅读教学目标之后,根据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在自读环节,可以向学生提问“《骆驼祥子的》的作者是谁?文章大致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细读环节可以提问诸如“文章的基本线索是什么?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而在研读环节就可以根据课文的细节部分进行提问。

二、开展丰富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也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征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辩论赛、语文知识竞赛、分角色对课文进行情境再现、讲故事等活动。具体的活动形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如一些故事性强、人物角色丰满的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一些语言优美的诗歌就可以鼓励学生尽情的发挥感情来朗诵;而一些知识性强的科学教育类课文,就可以进行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的知识小竞赛。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对阅读的兴趣[1]。

三、形成诵读习惯,深化阅读感悟

诵读是指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能做到字音准确、正确断句、对课文的感情拿捏得恰到好处。在诵读的过程中表达出课文所包含的真情实感,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诵读的习惯,因为通过诵读课文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一些经典的优秀文章,只有经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对文章的修辞、结构、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深层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

四、巧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情境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手段的进步,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阅读课堂上也应巧妙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阅读情境。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情境、人物、语言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的情境中,方便教师在阅读课堂开展活动。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国各个地区著名的石拱桥的音像资料,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解说,如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通过多媒体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情境。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魅力。

五、布置阅读作业,强化教学效果

为了强化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布置各种形式的阅读作业。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并写一些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下一节阅读课开始之前,可以让同学们针对这个作业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或者是对于结构严谨、修辞手法运用恰当,表达方式特别的课文,可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结束后,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的活动,这不仅可以强化阅读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还可以要求学生对于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觉得经典、精彩、优美、有意义的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并附注阅读体会,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語文阅读素材库。还可以针对课文阅读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读后感的写作活动,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集体评选,将优秀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2]。

【结 语】

对于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突出阅读的作用。通过采取多种形式诸如巧妙提问,引导阅读思维;开展活动,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加深阅读感受;利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情境;通过阅读作业,强化教学效果等。只有让阅读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敏.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7(28)

【2】马贵兰.让阅读引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3)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一、朗读吟诵入境,与美共鸣

用字凝练传神的诗歌,句式优美多样的散文,对话富有个性的小说,都需要士师并茂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美感。朗读吟诵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然于心,它可以使枯燥干巴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验佳作的内容和意境。教室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随文情的起伏,语调的变化,可以读出名篇佳作的感情基调和韵味之美,读活那些传神的字眼和诗眼,领会到许多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韵。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专家吟诵的录音磁带,其和谐的音韵,音美的旋律,铿锵的声调,烘托出浓郁的美的氛围,学生会在这美的氛围的感染下,情不自禁的进入美的意境。

二、引导学生联想美,扩展美域

在初中的语文课上,教师们需要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美,更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内容美。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借助电影、动画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柔和生动的形象语言,真正的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从心灵深处感受与领悟美。比如说,“不同的文学大家对春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闻名全国的于漪老师在讲解《春》时,他是这样理解的,春就是春光明媚,和风细雨,绿色盎然;谈到春,我们都能够想象到万物复苏的情景,是令人心情非常愉悦的。那么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又是怎样讲述春的呢?”通过老师轻声细语的朗读,希望把大家带入优美的画面中,从内心深处体会作者的难绘之景、难摹之声、难描之形、难传之神,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还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引导学生品味美,挖掘美感

欣赏美是指人们在感受美好事物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品鉴。学生如何学会欣赏美,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认真引导,帮助他们提升自我的鉴赏能力。欣赏文学作品就是将文学作品的审美对象进行分析。而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对象,或许是真实的人物,或美丽的大自然景色,或质朴的语言,或精致的结构等等。作为语文老师,要懂得运用审美对象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比如说,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首先要学会欣赏文章的结构美,在开头部分设置悬念,引出文章主题背影;中间部分叙事,刻画背影;结尾部分抒情,深化背影。其次,欣赏特定角度所表现的独特美。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就是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护之情以及儿子对于父亲的敬爱之情,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作为特定的角度。将父亲对儿子的爱真真切切的表达出来,非常令人感动;最后欣赏文章的内容美。通过朴实的内容的描述,让大家感受到充满爱意的父子之情。文章运用这样简单清晰的文字,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学会了欣赏。

四、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创造美

创造美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用心去感受美以及欣赏美为基础,并且采用不同的修饰方法,自然的将事物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针对学生开展创造美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扩展审美教育范围。那么对学生进行创造美的培养该如何展开呢?第一,通过语文课程内容去培养。以魏巍《我的老师》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就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护之情以及学生对于老师的敬爱之情,这样的情感比较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们从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美好,那么,在他们的习作中将会非常自然的表达美好的事物。第二,通过社会实践去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校园课堂,也要注重课外实践,要让学生尝试课外實践,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美好,自然的用语言来表达美好。

美育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能够帮助他们发现美好的人事物。因此,我们要发展美育教育,让他们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感受生活,从而使得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源;课程开发;初中语文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之所以将课程资源提到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是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这也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改变。

目前,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比不上城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视野狭窄,有很大局限性。新课程背景下农村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现结合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体会。

一、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新观念,提高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开发利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开发利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主动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心有活水,方能清渠,教活语文,活学语文,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和运用语文。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拥抱生活,让人文自然、生活现象、社会话题等全面地走进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这样才能真切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结合教学实际,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内涵已经赋予更新的内涵:它既包括教师教学用书、挂图、卡片、图书、报纸、杂志等“图书教材”,也囊括电影、电视、广播、唱片、影音、录音机等“视听教材”,还有多媒体课件、各种教学软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所以说,教材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师生可共享这些资源。我们以人教版课文《关雎》教学为例,当学生学习古诗《关雎》时,有关诗歌及记载,关于爱情的故事、现代关于爱情演绎作品的音像简介能够多样化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供师生欣赏品味,这样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华古代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作更深刻的了解,探究激发其文学情趣。

三、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新课程下倡导的学习方式注重实践,注重能力,注重个性,有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上网查询、搜集资料、辩论赛、演讲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专题《向青春举杯》教学中的“青春风采”诗歌朗诵会,专题《月是故乡明》教学中的“俺家乡好”的故乡情等。这些形式多样,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之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而且有利于发展他们各自的潜力,切实增强语文素养与能力。

四、利用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课前五分钟读报。各班订一份语文学习报。利用课前五分钟,学生轮流读报纸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既学会了从报纸中筛选信息,又从同学读报的内容中获取了信息。

2.推荐好文章。各班可以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的藏书带来共享。学校可安排一定的课时作阅读交流,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学。相互启发,思维相互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

3.设计摘抄剪贴本,教会学生摘录。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录,并给摘录的语段写上心得,写清摘录内容的出处、摘录的时间,并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进行摘录。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摘抄剪贴,让学生的语言和信息得到贮存,并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

五、立足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从校园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设计,如让学生设计校园环境管理广告牌,校园美化方案,从中让学生感受和表达美。还可利用校园花草树木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环境整治中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

2.利用校园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校训、班训、校园、班级建设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开展的活动也立足于构建校园文化。如在班级布置方面,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营造出融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良好氛围,形成班级特色,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

乡土资源主要指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而且十分必要。在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以此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春节、农具节、端午包粽子、元宵节……”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习作之米”。

总的来说,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增强意识,根據农村学校的实际,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小学语文教学,2004(Z1).

[2]龚循英.挖掘语文新教材中的创新资源[J].湖南教育,2003(24).

[3]熊斌.利用课程资源,改革语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4]陈萍.教师应增强教学资源开发意识[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6(9).

[5]张国生.语言教学的一种突破──“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模式观[J].中学语文教学,1994(1).

作者简介:贾世湖,1970年生,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人,现任教于永登县上川镇祁联学校,研究方向为中学教育。

(编辑:龙贤东)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一、要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准备,首先是教师的准备。要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备教学环节。做到目标明确,设想充分,环节流畅,方法得当。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是学生的准备,就是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基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预习必须到位。预习要怎样做才算到位呢?

第一、要制订导读设计。导读设计要集中体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我针对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结合“理解.探究”,设置了这样的练习:1.通过最后一堂课,小弗朗士对法语的认识和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2.找出这些变化的语句?3.并说说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产生了这些变化?4韩麦尔先生有哪些古怪的举动?这样通过预习,就把学习这篇文章的方向定下来了。

第二、要制订具体可操作的导读设计。我在设计《最后一课》的导读练习时,完全按标准化试题形式设计,里边包含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阅读题。这样,既注视了基础知识的预习,也重视了课文重点难点的预习;既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把握,也重视了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这样,学生在完成导读练习的同时,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学习课文的要领。

学生在懂得了学什么,怎样学之后,教学的目标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也就确定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保证。

二、要设计科学的知识建构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主题来展开,要像写作优秀散文那样,运用各种手法来突出主题。通常情况下,要围绕主题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第一、点面结合。既注意做好面上的分析、训练,也要注意做好点上的分析、训练。

第二、教学结合。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主题。该讲则讲,基础知识要讲透;该练则练,基本能力要多练;该点则点,重点难点要点明;该引则引,教学目标要完成,每一步都要作到有的放矢。

第三、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师要遵循教和学的规律,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教师要作到心中有数;什么能力需复习什么知识,要做到手到拿来。

三、要设计有激情的教学情景

学生每天面对同一块黑板,本来就已经够单调了,如果每节课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式,面对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这势必抑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遏制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还要善于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录音以及运用各种教具,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挂图和各种教具可以加强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投影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强知识点的稳定性和相对持久性;录音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感染力。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

我在上《故乡》时,就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制作课件时,有最简单的语音、人物画像、字词知识,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练习,也有能力迁移的练习。这些内容,在一节课里都得到了落实。课件加大了课堂密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速了对知识的把握,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于实践技能的学习。这样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大多数对学习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家长、老师“威逼利诱”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是: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劳的,“言者有心,听者无意,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正是没有引起共鸣的写照。引不起学生共鸣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所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学生不想听,不愿听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所学内容空洞、与生活实际无关。理论知识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究其本源,无一不是来源于生产实践。

有学业优秀的学生这样诉说他的“兴趣观”:学习这个东西呢,有兴趣是最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兴趣不是表面的兴趣,而是指深层次的你内心中对这个知识就感觉很爽,一学完,就感觉很有乐趣,很想再多学会儿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你会上瘾的!要是没兴趣呢,你找到乐趣也是好的,就比方说老师正在讲某内容,你试着多想想,“哎?这个东西是这样的,要是如果是……的,那会是怎样呢?”多带点疑问去学,等你的疑问都在老师的讲解下豁然开朗,你会感觉到身轻气爽!渐渐的,你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其次呢,学习时千万不能走神,千万、切记切记。一走神,就会像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跑步,当你系了一下鞋带被拉下时,你再去追,就会感到很绝望、崩溃。学习也是的,错过东西,后面的都是连带着都没了,想追回来就很难了。另外,多学会儿是有好处的。不过当你感觉累或者烦的时候,你就不要强求自己。

五、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师生主要是通过知识为媒介进行

例谈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策略

◇胡伟萍

我们经过“课题引路课,骨干教师引领课,课题示范课,实验教师研究课”等一系列特色与实效相结合的研究形式,提出了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流程为:“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构建模型··解释应用··综合运用”。

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的流程图:

下面结合四年级上册《画角》一课具体阐述如下:

一、融入情境,发现问题,获取原初经验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节课中,有的学生学的主动活泼、津津有味,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兴趣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始,教师首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从而进入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情境的过程中,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情境能够激活学生己有的经验,学生用已有的旧经验感知和

交流。在课堂上,由于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而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能让师生在学习中步骤合拍。教师的话语会让学生更加入心,教师的要求学生会执行得更加到位,教师的讲解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学习合作还能效率不高吗?

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是让学生身心“动”起来——这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需要

高效课堂体现在学生“三动”:即身动、心动和神动。以小组建设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小老师要动,小组长要动,全体成员要动。教室是一个旋转的舞台,是学习的乐园,每一位学生都是表演者,同时每一位学生都是享受者。学生围绕教室四周的黑板,听小老师或小组长讲解问题,或蹲、或站;或发言,或思考;或讲解,或指点……没有传统教室的正襟危坐、一潭死水。这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教学规律的,因为学生天生就是好动,学生天生也是好学的,学生天性也是好展示自己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不过把学生的这些天性,都给压抑下去了,传统的课堂,他们没有这个机会。

第二、是让学生真正“说”起来——这是还原学生话语权的教学需要

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说,学科助理要说,小组长要说,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要说。小组内的群学、对学方式,要学生多说;小组内的交流展示,要学生多说;班级上的大展示,要学生多说。教师的话语则要少起来,这是把话语权还原理解新信息,获得关于此情境的最初经验,我们按照杜威对经验的分类把它称为原初经验。此阶段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很大成分上是学生对数学情境中的实物、图形、操作对象、操作情境的一些感觉、知觉、形象思维等,显得较为零散、模糊、粗糙,但却是与即将探究的数学活动现象或结果紧密相关。

学习《画角》方法时,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示量角器,复习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2)示一个70°的锐角,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3)示一副三角板拼各种度数的角。(4)用量角器自主画65°的角。(5)交流画法,规范画法,看书统一画法。这一过程教师创设量角、拼角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经历观看、思考操作方法、语言描述等数学活动,激活了学生量角、拼角原有的经验,并迁移到用量角器画65°的角的方法,通过尝试画角、汇报交流、教师范画和看书等形式感知和理解获得用量角器画65°的角的原初经验,这些经验很大成分上是由一些对画角活动现象及过程的感觉、知觉、形象思维组成的经验,受到画角活动情境影响比较大。

二、聚焦问题,自主探索,积累再生经验

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凝聚成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在高一层次里又称为常识,再一次被提炼、组织,而凝聚成新的法则,新的法则又

给学生,教师不允许有话语霸权地位。我们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其实我们学习当中的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是能够解决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起穿插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

第三、是让学生的声音“大”起来——这是让学生仪态大方不再畏缩的教学需要

高效课堂不仅要解决学生不愿说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不敢说的问题。笔者听课时常见到不少学生在课堂不敢说,声音细若蚊蝇,仪态卑微畏缩。遇到此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声地说。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今后要能够与人交往不卑不亢,语言表达清晰大方。这是促进学生将来与人正常交往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将来健全人格、完善形象的需要。

第四、是让学生的掌声“响”起来——这是让学生学会包容懂得欣赏的教学需要

上一篇: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