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范文

2024-03-11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文化是语言的承载。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体现,包括两国人民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历史传承、思维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本文力图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一些文化盲点和误区,从而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和克服中式英语的习惯。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

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词,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可以统称为文化,既包括具体的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也泛指一些抽象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括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处于不同文化之下的人们,他们的交际行为会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制约。由于中英两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思维习惯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一点在语言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学习一国语言的同时也应该了解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习俗,以达到更好理解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中外一些语言学专家们对此也已达成共识,胡文仲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教学必然包括文化教学”。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更提出:“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1993)。”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要特别注意由于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语言理解盲点、偏差和误区。

1 造成汉英语言差异的文化因素

1.1 地理位置的不同

中国和英国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两国的地理状况也截然不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山多水的国家,因此,山水和土地也成为汉语表达中常见的事物。比如在汉语中有“挥金如土”这个成语,其英语对应的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在英语中用水来代替汉语中的土,正形象地说明了两国迥异的地貌特征: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土地就很多,而英国四面环海,水当然取之不尽。此外,由于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农业薄弱,工业渔业和海运业发达,在英语中还有许多习语是与海洋航海相关的,比如sail near the wind(迎风而行,引申为几乎犯法)在海上迎风而行,当然有很大的风险,其喻义不言而明。鱼也和英国人生活密切相关,在英语中以“鱼”为具体形象的比喻俯拾皆是:比如成语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drink like a fish(牛饮)。汉语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此相对应的英语却说:“we lost hake but gain herring” (我们失去了鳕鱼,但得到了鲱鱼)。类似的例子还有,汉语描述在无强者的情况下,弱者也成了强者,喜爱用陆地上的动物,他们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英国人却还是念念不忘水中的“鱼”,说“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

1.2 历史风俗习惯的不同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动物是牛,牛为人们耕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汉语中有成语如“气壮如牛”,“对牛弹琴”,“吹牛”等。而且英语中对应的成语分别是 as strong as a horse,cast pearls before swine,talk horse。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牛,其原因是中世纪以来欧洲的骑士精神盛行,所以马和英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还可以发现以下的成语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因为以前英国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此外,对待狗中西方人也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狗在汉语词汇中通常是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由于西方国家习惯把狗视为他们忠诚的朋友,所以与狗有关的成语一般都是褒义的,比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a luck dog (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另外,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古时候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因此关于龙的成语也有许多,如: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群龙无首等。但dragon在英语中是一个贬义词,常用来指如恶魔撒旦般邪恶的东西。如英国史词Beowulf中的英雄就是以屠杀凶猛的龙而流芳千古的。

1.3 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英两国人民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这点也体现在语言中。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从大到小,由远及近。这种思维模式可以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Particular-General Patten)。比如在写信时对地址的描述: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京路小鸟花园B栋20楼145号。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却相反,是抽象型的,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因此以上地址翻译成英语应为:No.145,20/F,Block B, Xiaoniao Garden,Beijing Road, Huanggu District,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China。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在句法上也有差异,比如以下的例句:我本计划二月份去厦门游玩,但由于天气不好,不得不取消,这使我感到很失望。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可以用几个逗号简明松散地连接几个短的分句,先阐述具体的事实原因再最后点出后果及感受,句子的重心放在后面。而其英文翻译为: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Xiamen in February due to bad weather。在英语中,需开门见山地说出主题,然后再一点一点地用从句或名词性短语来补充说明,重心放在句首,句法结构严谨。只要符合语法规(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8页)则,一个句子加上若干从句可以无限的延伸。由此可见中英句法的以下几个不同点:(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3)英语句子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4)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5)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1.4 意识形态的不同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意识形态上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是一个很讲人情味的国家,国人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英美国家受到基督教义和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强调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提倡个性解放,突出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表现在汉英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表示不同关系的亲戚有着种类繁多的称谓,比如哥姐弟妹,姑婶舅叔,堂兄妹表兄妹,外公婆和爷爷奶奶等。而与之对应的是,英语中brother, sister没有大小之分,要加上older 和younger才能表示,姑婶及远房女性长辈统一用Aunt一词就概括了,男性长辈也用Uncle即可,堂表兄妹一律用Cousin來表达,简明易了。而grandpa和grandma也没有汉语中所谓外内亲疏之分。英美国家人在受到表扬赞许时也不像国人那样通过贬低自我的方式来自谦,而是坦然接受,回答I am glad that you like it(很高兴你能喜欢它), 认为这是别人对他个人的肯定。此外,一些英语词汇也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如表达政治家这个词,不少英语初学者会用politician这个单词,而politician在英语中一般指那些惯用政治伎俩的政客,通常是贬义词。而statesman才是我们汉语中所指的政治家,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ramsch,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输入和吸收, 没有输出和传承, 会严重影响在跨文化中的双向交流, 也降低了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和价值。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将会日趋重要, 中国文化也会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 作为英语的主要使用者, 我们的大学生要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让“中国真正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Wilkins (1972) 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 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作为语言这个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 教词汇是教文化的第一步。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通常会由其词汇体现出来。英汉语言中词汇含义都很丰富,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两种语言所承载的含义也各有不同。每个词除了有字面意识, 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即该词所隐含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因此,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教学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中。融入了文化教学, 才能使外语教学过程完整。

文化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一般而言英语与汉语词汇的语义差别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 在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词。 (2) 在两种语言里, 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 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3) 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 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 (4) 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 但派生意义的差别可能很大。

3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较低。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学生即使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记住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甚至更多的词汇, 但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依然较差。一方面, 教师对词汇讲解缺乏实践环节, 缺乏语境让学生体验和使用。另一方面, 教师在词汇教学领域的理论修养不够, 对于词汇知识的讲解没有深入, 对于词汇的文化内涵提及较少。平洪、张国杨 (2000) 说:“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学生未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就会经常犯交际错误。“ (邓炎昌、刘润清, 2003)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才能正确理解英语词汇的确切含义, 理解语言背后蕴含的意义, 即文化的含义。

4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所反映的含义在日常生活、称呼、社交礼节、性别、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 英语词汇教学应融文化知识于文中, 以导入文化的适度性, 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4.1 文化背景导入法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教学中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的英语表达却无法或很难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这除了他们的汉语文化知识、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有欠缺之外, 与教师无意识培养学生在常用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和短语上必要的积累也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要采用科学的词汇教学法, 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比如在学习新视野第三册课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的时候, 第12段中有这样一句话”But the buffalo nickel, …honored a pair of connected tragedies from the settlement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这里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对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美国西部大开发做以简单回顾和介绍, 并引导学生分析这场西进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在介绍美国文化象征传授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的同时, 可以适当导入中国文化象征。例如如何用英语词汇表达儒家文化、京剧、中医、四大发明、书法、武术、剪纸、火锅、兵马俑、四大名著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有研究指出“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语言本身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上, 尤其是词语的文化内涵”上 (钟华等, 2001:23) 。

4.2 对比分析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用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发现两种不同文化习俗在词汇表达上的差异, 比如讲中西文化中表达称呼、问候、感谢、赞美、关心、送礼、宴请、招待方式与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时最好结合课文的内容自然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风俗与习惯。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课文Time-Conscious Americans讲的是美国人对于时间的态度, 虽然文中出现了多处习语表达方式上与汉语表达方式不同, 但却反映了中美在思维方式上的异同。课文开头有这样几句话:“Americans believe no onestands still.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 you are falling behind.Once the sands have 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 they cannot be replaced.”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解释一下stand still, move ahead, fall behind, run out of, hourglass的意思, 并引导他们联想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成语和句子:学如逆海行舟, 不进则退;“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光阴似箭、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Time Flies) 。

4.3 课外阅读与多媒体导入法

词汇文化的学习要建立在对广义文化的学习之上。词汇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感受文化差异。比如了解和掌握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量接触其文学作品, 很多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我们提倡学生阅读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书籍。通过阅读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这既能增进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 电影, 音乐, 网络都是学生了解感受中西方文化的最佳途径。

3结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重视具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词汇教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和语境导入文化, 并适度地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使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从而更好的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实现英语教学的双赢。

摘要: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 (语音、语法、词汇) 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 还具有更为复杂的多重文化意义。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本文试从英语词汇教学的角度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词汇意识即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实现双边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 D.A.Wilkins,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inguistictheory”, in R.Huxley and E.Ingram (eds) [J].Language Ac-quisition:Models and Method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2.[1]D.A.Wilkins,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inguistictheory”, in R.Huxley and E.Ingram (eds) [J].Language Ac-quisition:Models and Method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2.

[2]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 平洪, 张国杨.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3]平洪, 张国杨.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在人类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传达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组织形式都是按照特定的思维模式来组织。居住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其不同的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其认知、观察事物的方式、角度亦不同。连淑能认为“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 ;东方人重 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 (连淑能,2002)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能够通过语言体现出来,如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等。

2翻译实质上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信息转化

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仅要完成表面上的语码转换,即将原语表达的内容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同时完成思维的转换。“翻译绝不是语言、文字符号排列、凑合,而是这些符号载体所传输的信息在大脑中借助相似进行借鉴移植的综合处理过程。”(董史良,1988)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给译者带来的影响要大于语言差异的影响。王胜利曾指出“汉民族和英民族思维方式差异的干扰是汉英翻译实践中的主要障碍。”(王胜利,2007)

例1他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XXX批示精神,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严阵以待、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台救灾工作。

译文 :He stressed that all the departments and areas should earnestly carry out the spirits of the written instructions by XXX, prepare for the worst, hope for the best, and go all out to do the preventive work.

例1中的表达形式在汉语中司空见惯。一旦发生事故,领导都是高度重视,采取行动之前都要贯彻某人的指示。此类报道形式或许是基于好的出发点, 说明领导对事情的重视程度。但是此类报道形式由于形式千篇一律,没有实质内容,并不受读者的欢迎,被称为新闻报道中的“新八股”。例1中的译文,在语言上没有任何不妥之处,非常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译文的目的受众为外国读者。外国媒体也倾向于对自然灾害进行报道,但是其报道内容上“更多关注的是自然灾害事件所发生国和国际社会的反应和所采取的措施”,(黄涵琪段雅婧,2013)而不是关注救灾人员贯彻了何种精神及某人的指示。在翻译此类新闻过程中,应该“注意摆脱华丽的辞藻,避免新八股”(陈德彰,2011)因此,本例可以考虑译为“He also encouraged all the departments and areas to go all out to do the preventative work, preparing for the worst and hoping for the best”。

例2他说,我省正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双方合作潜力和空间巨大。

译文 :He said that Zhejiang has been deepening and promot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with enormous potential and space for mutual cooperation.

原文中有两个主要信息点, 一是该省内正在进行的经济调整,而是向外宾强调其合作的机会。毫无疑问,外宾在访问、考察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合作的机会。因此,本例可以考虑改为“He said that there would be enormous potential and space for mutual cooperation as Zhejiang has been deepening and promot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3在翻译的过程中 , 仅仅完成语言表面的信息对等转换是不够的

语言和思维是融合在一起的,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为了使译文更加有可读性,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以目的语读者为受众,克服思维的障碍。

摘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一种思维转换活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其思维方式也必定不同,即使表达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言在信息的组织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翻译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思维转换,只有如此,译文才能够流程、自然和准确。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词义是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培养学生建立词的音和义的联系并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运用, 是词汇教学的核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目前用得较频繁的是翻译法。然而, 除翻译法外, 还有一些更有趣、更有效、更利于学生记忆的方法。教师要根据词汇的不同特点, 变换多种不同的方法, 揭示词义的本质特征, 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和运用, 以求最佳教学效果。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几条揭示词义的原则以及根据原则宜采用的方法。

1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感受器, 使词汇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 理解其意。

1.1 实物法 (Using Real Objects)

有许多英语词汇都能找到相应的实物, 教师在课前可准备好这些实物, 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有些事物, 如动物植物、山川江湖等, 还可以用图片、投影等声光电多媒体来介绍有关的词汇, 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多注意教学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1.2 演示法 (Demonstration)

有些表示行为动作的英语词汇, 例如sob (抽泣) , chuckle (轻声笑) , stagger (蹒跚) , 除了用语言进行口头解释外, 还可辅以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这不仅使词义更加清楚, 而且由于调动了听觉和视觉两种记忆, 使学生能更牢固地记住所学的单词。

1.3 画图法 (Drawing or Sketching)

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以学习一点简笔画, 一个简单的图形就能形象地表明词汇的意思。

2 情景性原则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频繁出现, 只有在情景中才能确定。

上下文例示法 (Contextual Exemplification) 。

通过举例, 把词汇置于句子上下文所提示的语境中来解释介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不但能具体、准确、生动地显示出英语词汇的词义和用法,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在阅读和翻译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英语中一些功能性的词或词组, 如冠词, 介词, 尤其是较复杂的功能词, 如并列连词not…only…but also, neither…nor等, 从属连词since, even if等, 这些词或词组更必须通过丰富的例句, 从各种上下文关系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意义用法, 再加上教师的口头讲解, 学生才能较好地领会掌握。

3 词义的聚合和组合性原则

词的聚合是指不同类型事物的有条件、有次序和有规律的排列。揭示词义可充分利用词的多义、同义、反义和同音关系的聚合性原则以及词的搭配和上下文等组合性原则。

3.1 层次列示法 (Showing Degrees or Scales)

有些属于同一范畴的英语词汇, 在意思上却有程度上的区别或相反对应的关系。对于这类词汇, 教师有时可以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 把这类词加以整理, 按程度关系将其排列起来, 学生通过联系对比, 能更好地记忆掌握这类词汇。例如:数学词汇plus (加) , minus (减) , multiplied by (乘) , divided by (除) , equal (等于) 等。

3.2 同义词法 (Using Synonyms)

教师用学生已学过的, 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去解释新出现的词汇, 如:

The word“purchase”is similar in meaning to the word“buy”.

用同义词介绍解释生词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新旧词联系起来, 有利于英语思维的发展, 而且使学生意识到, 表达同一个意思, 有多种表达手段。

3.3 反义词法 (Using Antonyms)

由于学生的词汇量有限, 采用同义词来解释新词有时会遇到困难,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反义词来解释新出现的词汇, 例如:

Rude means not polite.

虽然有时这样解释的词义不太精确, 但却有助于学生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以便完成阅读理解等任务。

3.4 同音词法 (Using Homophones and Homonyms)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提示学生注意同音词的现象,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同音词。

例如:wait与weight。

I can’t wear this.I’ll have to wait until I’ve lost some weight.

4 尽量用英语释义的原则

用英语揭示词义符合尽量用英语教学的总原则, 符合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为交际运用英语的目的。

翻译法 (Translation) 。

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虽然被有些教师过度使用, 但仍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例如:

The word practice means the actua doing of something.

We have worked out the plans, and now we must put them into practice.

然而, 一些抽象的词汇和技术性词汇直接用母语翻译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易于理解并能节省教学时间, 如communism (共产主义) , calculus (微积分) 等。

5 学重于教的原则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不要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最重要的角色应是引导者和激励者, 把学生引入英语学习之门, 提供学生所需的帮助。

查字典法 (Using Dictionary) 。

在阅读教学中 (特别是泛读extensive reading) , 不必解释每一个词汇, 有些重要的词汇教师可以让学生查字典, 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其词义。这样做, 学生不仅通过主动的学习搞清了词义, 而且培养了学生使用字典这样一种重要的英语学习技能。

6 遵循记忆规律的原则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画出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教师应根据学生记忆词汇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加强词汇的复习和巩固。

复习巩固法 (Instant and Regular Review) 。

根据记忆规律, 词汇复习要及时, 并周期性地循环巩固。例如, 一堂课学习的新单词应当堂巩固, 第二堂课应及时复习, 然后在3天、1周、1个月后进行周期性的有计划的复习巩固。词汇既可结合课文进行分散复习巩固, 更可结合词汇音、形、义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类集中记忆。此外, 在运用中记忆、巩固单词是记忆单词的良好途径。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英语词汇教学是必不可少且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在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掌握多种词汇教学方法, 并能在教学中能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3] 林承璋[编著].英语词汇学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与日本交流日益密切,大量的日语新词传入中国,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使用,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用来表示新事物和新现象的词被称作“日源新词”,大大增加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研究这些日源新词是时代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汉语在新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宅”这一典型的日源新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和变化,探讨日源新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受容情况。

关键词: 御宅族   日源新词   受容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宅家过年”“宅家抗疫”等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的关键字“宅”在这里表示待在家里,不出门的意思,这并不是“宅”字原本就有的用法,而是来自日语中的“御宅族”一词。该词原本意思是对特定领域或事物感兴趣,痴迷于收集相关信息的人,狭义来说,专指对动漫、游戏等虚拟世界有着异于常人热情的人。这在日语中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新含义,是一个典型的应对新事物新现象出现的新词汇,或是旧词被赋予的新含义。“宅”字在进入中国后只在小部分二次元文化爱好者中被用作该含义,很快就发生了词义变化及词性增加,被用来表示“待在家不出门”的意思。这其中有语言本身的内在原因,也有两国之间社会文化不同这一外在原因。本文将分别考察该词在日语及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在传入现代汉语后发生变化的原因,总结归纳日源新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和变化。

一、日源外来语的两次输入高峰

现代汉语发展到如今,外来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外来语不仅丰富了原有的文化,还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概念。尤其是在不断全球化的现在,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手段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1]。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是“汉学东渐”的过程。日本为了吸取先进的中国文化,自飞鸟时代起就开始向中国学习并使用汉字,引进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及汉译的佛教经典。在近代以前,中国几乎没有翻译过日语书籍,所以几乎没有对汉语产生影响。汉语接受来自日语的外来词汇大多是在明治维新之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出现了两次日元外来语传入的高峰。

(一)第一次高峰

明治维新后,日本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化强国。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向日本学习的必要,自1896年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中国开始向日本,或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留日学生、翻译家及学者们阅读、翻译了日语书籍,经过模仿和再创造吸收了大量的新词。近代新词,尤其是其中抽象词汇的部分是西方文明的承载体和传播者,有时甚至被视作西方文明的本身。在日本的近代词汇研究中,这些词语被称为“新汉语”,即用汉字构成的新词。“新汉语”这一术语表明:新的汉字词超越了汉语、日语、朝鲜语等个别语言的框架,成为汉字文化圈概念共享的媒介物[2]。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大量表现欧美现代科学思想的日源词汇融入现在汉语当中,不仅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语的文体。在这么短的期间内吸收如此多的外来词汇,在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普及,在汉语的词汇发展史上极为罕见。

(二)第二次高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敞开了大门,外来的新事物、新概念接踵而至。人们需要新的词语表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新词的增长是这种社会生活变动的反应[3]。随着中日两国在科技、经贸、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接触增多,越来越多的日语新词进入现代汉语之中。不仅有家电产品、汽车、机械等象征日本先进科技和物质文化的商品大量进入中国,还有日本的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社会现象、时事政治等各个领域的词汇输入现代汉语当中。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族”“~屋”“卡拉OK”等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入并流行起来的。我们通常把这些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在原有的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不存在的,具有新形式、新含义或是新用法的词称作“日源新词”。

这一时期输入的词汇和第一次输入高峰时期相比,尽管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但是从数量上来看并不逊色。在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动画、漫画等相关内容中出现的日语新词在整个社会文化领域新词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特别是青少年中被广泛使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宅”。

二、“宅”在日语中的使用情况

“御宅族”一词来源于日文的“お宅”,它在日语中原本是用来表达“您府上”或是“您”这个意思的敬语。“宅男”“宅女”等名词中的“宅”狭义上指的是沉迷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的人。在日本,第一次正式在出版物上出現“お宅”这一用法,是在1983年的《漫画ブリッコ》杂志的六月号中,中森明夫在题为《『おたく』の研究》这一连载中,首次将这些聚集在Comike这一全球最大同人志即卖会上的动画迷们称为“御宅族”[3]。为了区别于该词原有的含义,往往会用片假名标记为“オタク”。

被称作“御宅族”的这一族群出现不过短短几十年,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和社会、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给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但确切的关于“お宅”这一个新含义是如何出现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庆应大学毕业的一群科幻迷们成立了动画工作室并制作了热门动画《超时空要塞》,他们不仅相互称呼“お宅”,还让动画中登场的人物也这样称呼。当时的女高中生科幻作家新井素子在杂志刊登的一篇随笔中称呼友人为“お宅”。科幻小说作家平井和正在小说中,也让主人公使用“お宅”这一称谓。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种。《超时空要塞》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动画作品,粉丝纷纷效仿。以此为契机,这一称呼在二次元爱好者中间流传开来。尤其在同好者聚会上,以交流兴趣爱好和交换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他们甚至可能都不知晓对方的姓名,用“お宅”这一第二人称词成为最好的选择。既能保持适当的射角距离,又能体现彼此共同的爱好。这些爱好者们往往表现出对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回避,爱好者圈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大,指只对特定的某领域或事物感兴趣,并对此有异于常人的了解,却缺乏一些社会常识的人。这个跟二次元文化密不可分的意思直到1998年才被收录到《广辞苑》的第五版之中。在中国,即使是懂日语的人,如果不关注二次元文化,恐怕就不太了解这个用法。因为“お宅”们总是被认为不善与人交际,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所以一开始是作为一个蔑称存在的,但现在随着词义的扩大,性质趋于中性,开始使用于表示对某职业领域有极深造诣的人。

三、“宅”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

“宅”或是“御宅族”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一开始只在一些ACG文化爱好者中流传,按照这个词的原意,在汉语中可译为“爱好者”“~迷”。小圈子交流是他们的核心特征,会倾向于使用一些只有同好者才懂的词语隔绝非同好,增进同好者之间的认同感。这些二次元爱好者们会频繁接触日本文化及日语,直接使用一些日语词,例如“宅、萌、残念、声优、吐槽、耽美、萝莉”等,成为他们与同好者进行交流时的语言习惯。

随着互联网等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手段不断增加,几乎不再有完全封闭的圈子内交流,青少年对于新词的接受总是最活跃的,很快这些源自二次元文化的日源新词不再局限于动漫爱好者之间,成为青少年中普遍使用的流行词汇。这其中不乏一些对二次元文化不甚了解的使用者,加之本身“宅”字在汉语中有“住所、房子”之意,与“宅”原意所指的御宅族不善与人交际的特点契合,“宅”开始被用来指待在家里的人,渐渐变成了“家里蹲”的代名词。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这种误用之后,被赋予了新含义的“宅”甚至比原意更广泛地被使用。下面通过对新華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中“宅”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看一看“宅”的使用情况。

(一)用作名词

a.作为原意“爱好者”“~迷”之意

①喝完“肥宅快乐水”,就想“燃烧卡路里”。“确认过眼神”“你是魔鬼吗”?

②“FEEL”技术宅:我们将定义“90后”的生活。

③他由“技术宅”开始跑市场;他,见证着“老粗黑”成为“小清新”。

④不管你是吃货还是游戏宅,都别贪图享乐疏忽了用火用电安全。

b.作为汉语中新出现的“家里蹲之意”

①但我们还有时间计划,更从容地去面对……制订属于你的7天“春节御宅计划”。

②绿色健康、“家场景”“宅经济”消费热度凸显,健身器材、保健食品、消毒卫生用品、中高端厨房电器、宠物用品增长均超过30%。

③航母不是“宅男”,远航必是常态。

④致敬前线与病毒厮杀的英雄,也感谢每一个“宅男宅女”。

(二)用作动词

①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凌云和同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父亲、母亲、妻子“宅”家直播,吸引数十万网友的点赞。

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日本大量民众宅家,丈夫不再出门上班、改成在家远程办公。

③封城宅家,全国驰援,全民核酸,终于换来武汉的战略性胜利。

④有人不惧严寒,坚守岗位;有人宅家战疫,用感恩致敬守护。

⑤内蒙古中西部和西南部、华北及东北西部等地都将出现明显沙尘天气。提醒:遇到沙尘天气,尽量宅家不出门。

⑥随着各地开学在即,宅在家许久的同学们终于要告别网课了。

(三)用作形容词

①因为重担千斤,年逾古稀的院士还在战斗;而为了避免传染,所有人在理解与焦灼中,度过了史上最宅的春节。

②经历史上最“宅”春节,所有中国人都憋着一股劲,希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凝心聚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③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王文:中国500强企业有点“宅”。

④男性收视人群也从海量网络数据中浮出水面,显现出“男人也爱看电视”的有趣现象。汉子们,最近比较宅?

四、“宅”在汉语体系中的变化和原因

近年来,“宅”已经慢慢不再是局限于某个小圈子内部交流的“黑话”,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开始被很多主流媒体使用。“宅男”“宅女”作为新增词汇,和“限行”“摇号”“团购”“微博”“云计算”“情人节”等词一起被收录进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年)之中,可以说已经正式地被接纳到汉语之中,充分显示了这个词的强大生命力。

综合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宅”在汉语的实际使用中,出现了词义的扩大和词性的增加。从数量上看,在汉语中诞生的新含义甚至比原义还要更广泛地被使用。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两国语言存在共同的汉字基础,为这个词在汉语里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在第二次日语输入外来语的高峰中,非常多的与二次元文化相关的词汇大量涌入,使很多非爱好者来不及一一探究其内涵,只是习惯性地按照一贯的思维认识模式“望文生义”。有关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新闻报道之中,或许是为了凸显某种东瀛风情,日语词汇往往被直接拿来就用[5]。一些媒体在此基础上还自创了“宅经济”等词汇,使“宅”的这一新含义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其次,古汉语中的“宅”本身就是“定居、居住”这一动词性的用法。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玄鸟》)。在日语中的“宅”一般只作为名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动词化,并被广泛使用,这和汉语中的“宅”字本身的动词用法是分不开的。这使“宅”这一动词化变化的接受度变得更高,与汉语的语言体系的融合更自然。

最后,“宅”的新含义正符合我国的新思想、新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事情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宅”在家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新青年们喜欢的新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成为这类年轻人略带调侃意味的代名词。“最近有点宅”是对这类生活状态很好的形容。像这样的一些日源新词在现代汉语中词义或词性发生变化,然后通过本身强大的构词能力不断组成新词,给现代汉语带来更多的活力,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人群和新社会文化现象。

五、结语

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看,日语之所以能影响汉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语中新创造的汉字词符合汉语的造词法。从影响的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二三十年间,以及中日恢复邦交至今的几十年。这和两國之间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来新词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语言文化交流层面,还应从社会语言学的层面关注。

语言是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及社会不断变化的交际需求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这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得到了普遍印证。在这其中对变化最敏感的往往是词汇。二次元文化是日文现代文化输出的重要部分,作为主要受众的青少年的是创造或接受新词汇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随着二次元产业的蓬勃发展,它的影响已经不仅仅限于文本、映像等,而是遍及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青少年作为二次元文化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特色。对于这部分日源新词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青少年群体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对揭示汉语新词发展规律也有重大意义。

进入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日源新词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我们不拘泥于这些词原本的词义和词性,很多日语新词在被汉语吸收后发生了变化,或有了新的诠释,更适合在汉语环境下使用。这是汉语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来词汇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沈国威.汉语的近代新词与中日词汇交流——兼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J].南开语言学刊,2008(1).

[3]沈国威.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4]大塚英志.“御宅族”的精神史[M].东京:讲谈社,2004.

[5]熊野七绘.“动画·漫画”调查研究[J].日语教育纪要,2008(4).

[6]甘涛.日源新词在当代汉语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与变异[J].传媒新论,2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基金育才项目,“翻译文化观视域下的日语新词汉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YC2017005;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文化观视域下的日语新词汉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035。

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上一篇:水利枢纽移民工程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