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2024-03-11

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基金项目:天津市商务经济研究会2021年度科研项目《后疫情时代天津中小外贸企业发展探究》(项目编号Yjh202100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新冠疫情的不断反复,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原有秩序,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天津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国际运价上涨、国外合作客户需求量下降、国际环境不利于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天津中小外贸企业要顺应政府的扶助措施合理规避贸易风险,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及时利用数字贸易提升经营行为水平和经营效率,拓展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主动采取自救措施,促进自身转型发展,为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后疫情;天津;中小外贸企业;数字贸易;转型

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起伏不定,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习惯与秩序,经济社会进入了后疫情时代。面对国际经济秩序的突变,中小外贸企业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灵活动力,如何适应突发状况及国际摩擦加剧的不利环境,保持自身发展趋势,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天津外贸发展总体形势

天津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其对外贸易一直持续增长,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传统加工业较强的化工、机电和电气设备、钢材、五矿和纺织服装等产业,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天津外贸企业中多数为制造业出口企业。在出口贸易方式方面,一般贸易是目前天津外贸企业的主要贸易模式,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呈现下降趋势。从贸易主体来看,以民营外贸企业为主,中小外贸企业比例达到90%,是天津外贸发展的主要力量。

目前,天津市外贸总体保持良好发展状态,进出口总值在经历2020年微小下滑后,2021年上半年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力。据海关统计,2021年1月-5月天津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7.9%,为6232.8亿元人民币,出口总值为2922.8亿元,进口总值为3310亿元,二者同比增长基本相同,最高增长点出现在5月份,当月进出口总值达到1446.2亿元人民币,突破历史纪录。2021年以来,天津出口产品排在前三的分别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钢材和机电产品,分别增长58.9%、45.8%、21.2%;进口产品排名前三的是金属矿及矿砂、汽车、原油,进口分别增长127.9%、47.2%和11.2%,由此可见天津进出口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原材料为主,进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产品结构调整还需加强。从主要贸易国别来看,与传统贸易伙伴的进出口稳步增长,其中欧盟仍是天津主要贸易国,进出口增长24.3%,占同期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的五分之一左右;对东盟进出口增长30.5%,占12.1%;对美进出口增长37.1%,占11.5%,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还有很大空间。

二、后疫情时代天津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不断反复,多国出现疫情危机,此起彼伏,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日渐盛行,这些状况破坏了原本正常,相对安稳的国际贸易环境,在此背景下,天津中小外贸企业既要面临疫情后经济秩序重组的冲击,又要面临贸易摩擦加剧的形势,同时国家倡导的环保升级、数字经营渠道变革等多重要求,尽快完成进行自身升级转型刻不容缓。

通过对天津54家中小外贸企业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认为主要面临的三大困境依次为境外运输成本上升、国外订单下滑、国际环境不利于市场开拓。其他困境顺序为汇率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检验检疫标准提高、资金融通困难、跨境电商人才短缺。具体情况可见下图1:

1.国际运价上涨导致中小外贸企业的运输成本上升,合同利润缩减甚至亏损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多国对货物、人员流动进行管制,增加检验检疫等流程,手续繁琐,海外港口操作效率严重下滑,导致出口货柜紧缺。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际运价呈现大幅上涨趋势,有些航线价格翻了5倍以上。国际运价的大幅攀升导致中小外贸企业运输成本加大,使得生产半成品的出口企业深受重创,企业利润缩减严重,这是目前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天津中小外贸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2.国外合作客户需求量下降,订单下滑

伴随新冠疫情的反复,许多地区出现了取消订单的现象,最初是欧美等第一波暴发疫情国家的出口订单被陆续取消,随后伴随疫情的波及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订单被陆续取消,如拉美和東南亚地区。同时,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加,国外客户对来源于中国的货物销售前景抱着观望的态度,因而也导致天津中小外贸企业流失了部分国外客户订单。

3.国际环境不利于市场开发,生存压力大

新冠疫情的出现导致国际经济秩序变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意图遏制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对我国进行贸易限制,这种国际环境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可谓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疫情导致很多原有开发市场的途径无法顺利进行,如线下传统进出口交易展会延期或者规模缩减甚至停办,破坏了原有国际贸易环节的执行秩序,使得中小外贸企业丧失了大量传统交易机会,生存压力极大。

4.汇率波动,出口利润被压缩

新冠疫情下,多国制造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本国汇率下降,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增加美元发行量,造成美元汇率走低,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快速实施有效控制措施,对制造业影响较少,因而疫情没有造成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相对来说,也就是人民币升值,这对我国出口商是不利的。有些中小外贸企业因产品符合国外刚需,其订单并未下滑,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利润减少甚至毫无利润,企业出口即亏损,可见汇率风险成为中小外贸企业在后疫情时代的难题之一。

5.检验检疫提高、融通资金和跨境电商人才的短缺是天津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其他问题。检验检疫标准的提高,造成进出口周期延长,进而影响履约成功率,导致企业资金回流不畅,必然影响企业后续业务运营,这些加大了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了减少经营风险,压缩经营成本,突破经营瓶颈,中小外贸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尝试数字贸易,但是在开展线上运营的效果来看跨境电商人才的短缺成为天津中小外贸企业转型的主要障碍。

三、后疫情时代天津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策略

新冠疫情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冲击还在不断持续,天津中小外贸企业能否尽快适应国际贸易新环境,借助政府相关政策,接受并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贸易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发挥自身灵活机动的优势,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增加产品差异性,是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合理规避风险

天津市于2021年1月20日发布了《天津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外贸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利用新技术新渠道开拓市场,聚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新领域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肉类、乳品、汽车、相关能源产品的进口;继续做强一般贸易,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实现出口转内销;推进数字贸易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28项措施。

在对54家天津中小外贸企业的网络问卷调查中,认为对企业发展有帮助的相关措施排列如下:推进数字贸易;建立线上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创新力,打造自有品牌;政府提供直接资金补助政策;出口转内需;政府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具体情况见下图2:

可见,天津政府的措施,对中小企业的帮扶作用切实有效,例如推进数字贸易建设、重新整合国际物流、简化申报程序、实施单一窗口等,这些措施减少了履约环节,精简贸易程序,因而减少了原有履约成本,弥补了外贸企业在履约周期和国际运输费用上的损失,提高了履约效率,创造了新的营业利润,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效帮助。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深入了解政府的相关导向和帮扶政策,合理规划并利用以减少自身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

中小外贸企业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但在资金方面或多或少都有短缺问题,因此他们期盼政府能提供直接资金补助政策。天津市政府可以对发展前景良好但暂时受困的中小外贸企业实行精准帮扶,以奖励性质发放资金补贴,或者对产品差异性转型较好,能快速适应数字贸易发展的公司给予相应资费减免,同时协同资金融通机构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出口融资担保和信贷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同时,中小外贸企业要根据政府帮扶措施,更多地参与线上进出口展会等推广活动,依托国家级国际市场营销平台等新技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其他友好地区的贸易交往,增加产品贸易种类及数量,开拓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挖掘潜在客户群。

2.积极利用数字贸易,加快自身转型

中小外贸企业必须认识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使传统贸易被数字贸易所取代,要积极开展自身变革,不能等待观望。大数据能够将目标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反馈给中小外贸企业,有利于企業做出理性分析,同时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产品与消费需求的精准匹配,高效地安排生产和物流等环节,从而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运营效率。因此,中小外贸企业要尽快明确自身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主动布局线上交易业务,积极开展跨境电商B2B、B2C和海外仓出口等业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小外贸企业认为目前开展线上业务(数字贸易)的主要阻碍在于对数字技术投入资金的考虑,创新型数字贸易人才的缺乏,对跨境电商模式营销方式不熟悉以及运营技能的欠缺等方面,具体见图3:

据调查来看,目前天津中小外贸公司开展线上业务主要依靠第三方平台,这主要是与中小外贸企业自身规模小,人员以主营业务为主有关,自行开发并运营公司网站需要专业专职人员,其精力和财力的付出对于中小外贸公司是不现实的。根据问卷结果来看,对于第三方平台的选择,阿里巴巴国际站排名第一,占40.74%,中国制造网排名第二,占20.37%,使用敦煌网的公司数量不多,仅占3.7%,其他平台为国外知名平台。从公司开展业务状况来看,目前的网上运营费用对于资金捉襟见肘的中小外贸企业确实过高,要维持一个稳定的网上店铺需数十万元人民币的运作资金。资金过高严重打击了中小外贸企业建立线上运营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对网上运营的尝试行为,建议政府能联合主要的数字贸易平台降低初期运营费用,给予企业一定的试用期,减免相关费用,使更多的中小外贸企业能尝试触网,在线上业务运营稳定并能获得较好收益后再收取相关费用。对于人才的缺乏,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者可以积极参与政府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的电商技能,利用一切机会加深数字贸易的理论学习和运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如专业匹配的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引入实习生等手段,培养并留用相关人才,并享受国家对中小外贸服务型企业的扶持优惠,完成自身企业的转型。

3.对经营范围进行整合,创新自有品牌

天津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小电气设备、纺织品等消费品及五金产品和化工原料等,多是材料成本和劳动成本较低的加工品,产品附加值不高。随着后疫情时代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的上升,这些产品的销售优势不复存在,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必须抓住数字贸易的新技术,精准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偏好,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品质规格,打造产品特色,创新自有品牌,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值,提高产品差异优势。对于以提供服务为主的中小外贸企业,要突破自身限制,向外贸服务综合型企业发展,形成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盟,利用电商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贸易服务效率。另外,天津中小外贸企业也应尽快拓展出口转内销途径,调整产品出口与内销的品质规格差异,利用自有品牌,开拓国内销售市场,实现内外双向的销售渠道,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

四、结束语

天津中小外贸企业作为天津外贸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天津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后疫情时代,天津中小外贸企业要顺应政府的扶助措施,及时利用数字贸易提升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率,拓展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销售渠道,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自身转型,实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尧飞,沈杰.重大疫情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论坛,2020(6):73-77.

[2]万顺平.后疫情时代中国外贸企业的经营困境与对策[J].轻工科技,2021(2):116-118.

[3]张珊,王春娟.“后疫情”时代河北省外贸企业跨境电商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12):48-50.

[4]许小年.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不可掉以轻心[J].资源再生,2020(1):60-63.

[5]顾兆姝.“互联网+”背景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转型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20(12):65-66.

[6]肖奎喜,万松,徐世长.新冠肺炎疫情对广东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广东经济,2020(2):9-14.

[7]刘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管理,2014(2):9-18.

[8]陈涛.加大金融帮扶中小企业力度应对疫情冲击[N].经济参考报,2020-2-10(001).

[9]张夏恒.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流通经济,2020(3):26-34.

[10]熊威,林佩玲.国际疫情蔓延形势下广州外贸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20(6):87-95.

作者简介:许彦斌(1972.07- ),女,汉族,广东省揭西人,经济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互联网+国际贸易、职业教育原理

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尽管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情况令人看好,但在国际贸易中依然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会出现一些难题。主要体现在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核心竞争力薄弱、资金匮乏和融资困难以及面临网络营销盛行的挑战。为了促进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的长足发展,本文从核心竞争力、融资以及网络营销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核心竞争力;网络营销

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情况

中小外贸企业是指,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经营范围的中小型企业。这资金匮乏、投资主体多元化、呈现劳动密集型所有制结构多元等,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特征。

我国外贸企业的80%以上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外贸企业逐渐的成为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拥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他们能够对地方资源进行更加充分地利用,对地方发展起到独一无二的推动作用;二是他们可以为提供多元和个性化的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私人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最后,由于他们本身在市场处于弱势和劣势地位,因而会更加努力和积极的经营、生产,以求能够生存于市场,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虽然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现实生产和运营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薄弱

首先,缺少核心专业人才。中小外贸企业的管理者對于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更不具有专业的操作能力。由于中小外贸企业的根基薄弱,缺乏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并且资金的缺乏导致专业人员的流失。其次,缺乏创新和核心产品。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以及低成本、低价格的战略优势的不复存在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掣肘。一味的模仿大公司的热销产品,不但使企业丧失了独立的核心产品,还是其丧失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再次,企业管理制度陈旧。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素质较低,而且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制度都比较陈旧和落后,不能很好的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的变化。最后,中小外贸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差。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管理水平都较低,又因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单纯地依靠低廉价格的产品打入市场,模仿热销产品来扩展市场,因而企业的风险防御意识较差。

(二)企业融资困难

资金的不足成为了制约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解决筹措资金的困难成为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融资,但是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融资中往往会遇到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数额很多困难。

首先,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以及信用水平低,使其主要依赖于间接贸易融资进行融资,而银行贷款俨然成为中小外贸型企业主要融资方式。因为风险高和回报率低,银行逐步减小给予中小外贸型企业的贷款额度,进而造成了企业的融资困难。其次,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相对滞后的金融立法,给中小外贸型企业的对外贸易融资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最后,缺乏信用评价机制。由于我国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与评价制度,而社会诚信系统也不够健全,从而加大了银行帅选符合贷款要求的中小外贸企业的难度。

(三)网络营销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网络营销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营销方式,中小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的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首先,中小外贸企业忽视了自身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目前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都忽视了自身网站的建设,只是简单地在第三方B2B平台上发布相关产品信息。这种做法只是单纯的卖产品,而忽略了建设自己网站而带来的品牌效应。其次,过度依赖第三方电子商务B2B 平台。这种做法主要体现在,一是主要通过B2B 商务平台发布供求信息,一是支付高价给B2B 商务平台,被动的等待客户上门询问,并且容易出现询单不足的问题。最后,中小外贸企业对搜索引擎的利用不充分。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对搜索引擎的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认为排名是搜索引擎的一切。然而,展示企业形象是搜索引擎的主要作用,消费者从认识了解企业产品到购买企业产品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一味的付费买排名,执着于高排名反而会使消费者产生负面印象。

三、促进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增强核心竞争力意识,引进专业人才

企业一方面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知识的培训,一方面通过模拟训练加强企业领导层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战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包括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2. 提升创新能力,开发核心产品

政府需要通过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增加技术创新和改造投入,并且企业自身也应调整自己的资金投入结构,增加对创新和开发核心产品的投入。此外,企业要努力开发核心产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品牌战略扭转为跨国企业进行代加工的局面,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品牌的服务。

3.改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

企业的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先进管理理念,更新陈旧的管理方法的制度,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塑造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形成员工共同的、信服的、赞同的信念和目标。

(二)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1.完善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信用体系

首先,建立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信用制度,从而有效提高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自身素质及其信用等级。其次,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再次,促进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协调,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提高担保机构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职能。

2.创新、改善银行融资制度

银行要创新自身管理模式,可以通過对中小外贸型企业进行单独考核,构建一种能够促进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成长发展的长效贸易融资制度。从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创新产品,积极开发融资产品,将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3.完善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银行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在资金上给予中小企业保障,提高其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市场制定相应的风险转移机制,能够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4.创建中小外贸型企业直接贸易融资体系

创建符合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要求的直接贸易融资体系从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而解决融资难问题。可以采取鼓励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中各类投资结构加大对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投资力度。

(三)提高网络营销效率

1.创建独立、便捷的企业网站

首先,提高网站的功能性。最大限度细化网站搜索功能,方便买家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其次,提高网站浏览速度。网站设计时,除了要选用大型、优质的服务器以外,还要尽可能的少设计大图片、动态数据库这样的需要大的运行内存的设计,来提高网站的浏览速度。最后,网站应该有多种语言版本。

2.重视B2C 国际贸易平台的客户开发

通过实体店和网店相结合,消费者不仅可以从厂家得到最低的优惠价,又可以从厂家的大库存得到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通过在B2C 网站销售产品,不但能够通过竞价的方式寻找到更多潜在客户,还能够更好地宣传本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达到更好的品牌效应。

3.正确看待搜索引擎排名

企业网站的最大功能应该是宣传企业产品、品牌和文化,让消费者通过认可产品到认可文化,来增进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为了让客户在搜索引擎中迅速地找到网站,中小外贸企业选择付费搜索引擎排名服务以外,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来提高排名和曝光度。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时,除了要解决融资问题,充实自己的经营资金;还要在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在面对像网络营销这样的新潮流时能够迅速反应,而不至于被淘汰。

参考文献:

[1]祁丹萌.网络国际贸易背景下苏州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 对外经贸,2015,09:30-32.

[2]王鹏.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2:107-108.

[3]谢莉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10:66-67.

[4]李月乔.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经贸大学,2016.

[5] 李文俊.传统中小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 明日风尚. 2016(23)

[6] 向喜.浅谈中小外贸企业如何打好品牌战[J].现代商业. 2016(09)

[7] 李桐,李宏伟.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6(11)

[8] 杨玉棋.浅析新环境下广东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问题[J].北方经贸. 2016(06)

[9] 裴琦.中小外贸企业应用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 2015(02)

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提出了一些改革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专业 培养模式

近期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分开,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不仅要求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要求高职院校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安徽为例,安徽的高职院校一般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与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的模式相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人才竞争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理论知识比不过本科生,操作能力比不上技校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对现行的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渠道多种多样,有民间力量办学、公办民营的独立二级学院、原中等专科学校升格等,它们难免由于历史惯性或者经验不足使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致使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甚至缺位,表现为借用外校的本科教学计划,照搬高等专科学校同专业的教学计划,沿袭原中等专科学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简言之,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院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在课程设置上机械模仿三段式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缺乏自己的课程体系特色。

2.课程教学设计不当。

一般院校理论课程设置取舍不当,课程设置过多地以学科性课程为主,缺少综合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些学校忽视了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的指导意义,比如有些院校把国际贸易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给砍掉了,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损。而另一些院校在开设专业课时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本思想,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能力的培养未能真正落实。目前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普遍偏低,而且由于高职院校财力有限,实验设施相对薄弱,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都未能跟上,培养目标中许多业务能力要求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许多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一些办学规模较小、师资力量有限的中等院校,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加,原有的师资无法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而且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缺乏实践能力和培养和锻炼,有“双师证”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为数不多。而且学校和社会的激励杆杠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文章和出专著上去。如果说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引导教师应用已知。

4.缺乏职业针对性。

在中国加入WTO组织之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贸企业越来越多地重视岗位设置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岗位需求来招收和录用新的从业人员,从外贸业务流程而言,外贸企业的从业岗位设置主要有货物报关、货物报检、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国际货运代理等。依据外贸企业的特性,一般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某一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兼顾上下岗位和岗位发展的专业知识。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与外贸岗位的衔接不够紧密,使得一方面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很大,一方面大量的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

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国贸专业属于文科型专业,主要是为了我国外贸及相关行业生产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怎样培养这类人才,借鉴美国职业培训而生成的KAS模式是一途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指知识,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S(skill指职业能力)三个要素。按照KAS的要求,可按照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教学计划,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就有了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独立分析应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学生就有了一技之长,具备了谋生的能力,也就达到了课程设置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国贸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分解如下:

2.细分岗位:掌握专业技能。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又不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的,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是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要掌握所对应岗位的操作规程的实践技能。

3.在实践过程探索建立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室。

所谓模拟就是把在实际操作中,在时间、空间上难以纳入实训中的因素进行简化和提取,合理地进行国际贸易操作过程的合理虚拟,使实际的国际贸易活动转化为由学生在实训环境中可以进行的实际操作,借以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实训项目的设定可分为:

4.建立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一定要走出去,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实训基地,这样学校可获得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建立更多先进的实训基地,并为学生创造实习的环境和条件。实习环节分为三个阶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到校外的签约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训,尽可能多地了解并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及相关的业务活动。在认识实习阶段,让学生到市内的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习,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了解国际贸易的整体业务流程;在生产实习阶段,让学生增长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毕业实习阶段,让学生实现与就业相结合,经过与有就业意向的用人单位的实习接触,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了解和磨合,为学生创造更加宽广、灵活的就业环境。

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高职职业教育的质量。

双师型教师要培养“双证”学生,专业课的师资是保障,为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要根据课程技能要求或岗位能力需要,对专任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对聘请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培训。同时还要积极从外贸企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员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技能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自加入WTO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而言,传统的高职外贸专业的设置已不能与我国现实外贸形势发展相匹配,故高职院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邵作仁.高职国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2]杨频.浅谈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4.

[3]鲁春义.SPT理念下国际贸易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初探.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6.

[4]叶华光.从职业岗位的分类看高职院校对外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职业圈,2007,7.

[5]王胜华.KAS模式下的课程整合与实践能力培养.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12.

[6]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本文为2009—2010年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院级课题,“就业导向下安徽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探析”的阶段性成果。

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迎来了重大机遇。但同时面临着一些政府、院校自身以及主體联动层面的困境,部分高职院校还难以有效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此,政府应当制定教育国际战略,统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项工作;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载体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国际交流的平台;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高职院校自身应当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选择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大胆尝试教育输出。此外,还需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联动政府和院校;发挥职教集团优势,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效率;实施区域性教育国际交流整体规划;借助与先行高职院校的国内交流,带动弱势学校的国际交流。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一带一路”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高等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张,却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受到极大削减,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而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实为推进自身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能够为高职院校输出教育资源、吸纳国际生源创造机会。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影响

(一)开辟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方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交流合作促进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这为我国高职院校与沿线国家院校深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使得沿线许多教育事业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点区域。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也不必将交流合作对象局限于传统的欧美发达国家,可以广泛开拓交流范围,使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刻认知我国的文化,促进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校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二)丰富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始终秉持“引进”的态度与发达国家的院校进行合作,期望借助其优质的教育管理经验、育人理论与方法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应当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保持自信,不仅要着力吸收先进的教学资源,更要适时进行自身优质资源的输出。例如,在沿线国家当地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广泛吸纳沿线各国的学生进入我国院校求学。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当加快转变一味“引进”的悲观心态,助力彰显自身特色,进行资源输出。对于沿线各国,我国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输出”促进人才的流动,推动自身管理体制的转型,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

(三)优化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多方合作成为重要趋势,我国高职院校也可以借此机会转变传统的一对一合作机制,尝试建立职业教育联盟,既要将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联合起来,也要邀请沿线各国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区域合作,使各国的高等职业院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深度合作对象或者合作领域,减少交流合作障碍,为院校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创造便捷的沟通平台。

二、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层面的困境

第一,缺乏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尽管我国政府针对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颁布了一系列条例,然而这些条例只能在政策层面起到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指导与管理作用。整体来看,我国尚缺乏明确的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无法切实引导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第二,缺乏健全的就业准入制度。其一,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职业认证标准,导致我国高职人才的职业资格无法得到国外企业的认可;其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难以实现。第三,职业教育体系有所欠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停留在专科层面,极少有本科层面的职业教育,导致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始终无法认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第四,缺乏政策资金上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处于零散、被动的状态,缺乏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进行引导,缺乏基于全局角度制定的长期发展规划,也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导致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始终发展缓慢。正是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在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犹豫不决。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未来政府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院校自身层面的困境

第一,缺乏开放的办学理念。在当前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许多高职院校未能科学审视当前的国际人才市场供求现状,未能在教育资源配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设定以及课程体系建立等方面引入国际化的眼光与开放的办学理念。第二,缺乏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路径。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国际交流合作经验,同时也缺乏国际交流合作思想,因此国际交流合作路径的探索始终进展缓慢。第三,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足,难以获得国外院校的合作意向。作为地方性人才培养院校,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由于教育质量不足、自身办学实力不强、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原因,难以与本科类院校竞争。这些高职院校大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专业体系与教育队伍建设水平不足、科研实力缺乏等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与教育资源配置受地区政府的干预,难以实现开放式发展,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第四,我国高职院校过于保守,仅仅希望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吸收优质经验,而忽视了自身的教育输出,导致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三)主体联动层面的困境

第一,民间组织的力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一,缺乏信息交流平台,高职院校往往难以了解国际教育发展动向,也无法获知国外院校的合作意向。其二,高职院校从业人员整体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培养机构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第二,尚未构建起结构完善的职教集团。其一,地区产业与高职院校缺乏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二,各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困难,国际交流合作效率也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其三,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宣传力度不足,教育资源输出规模得不到显著提升。第三,缺乏因地制宜的区域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整体规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各区域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存在一定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的院校难以通过合作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就导致教育资源的地域差异进一步加剧。第四,缺乏与先行高职院校的国内交流。部分东部先行院校的合作案例未能得到有效学习,西部院校往往缺乏合作经历与实力。

三、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路径

(一)政府层面

第一,制定教育国际战略,统领国际交流合作的各项工作。新时期下,我国教育部门有必要制定国家层面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满足我国高职院校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首先,战略的制定应基于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其次,战略的目标在于引导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协调工作,引导各地区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目标,强化我国各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化发展的信心。

第二,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载体的就业准入制度,与国际接轨。其一,我国应当构建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全面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具体应参照国际通行做法,依托产业、企业资源,由国内实力较大的几个职教科研院所牵头,整合职教研究力量,制定出各行业的职业认证标准。其二,我国政府一方面应当提高财政支持力度,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还应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人才质量监控,摒弃现行的通用评价模式,转而采取以专业为区分的针对性评估体系,构建起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其三,挑选出几个我国优势行业,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常规行业,则应加快与国际的接轨,构建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与认证制度。同时,还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借助我国高职院校的海外办学,实现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化。其四,教育部门应当加深与人社部的联系,通过有效的协调沟通,完善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二者的互联互通,为来华学子提供便利。

第三,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在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倡议下,其一,我国应当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推进高职教育的宏观系统分层,引导部门专业特色明显、办学质量优异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教育,并根据办学质量决定是否进一步拓宽到研究生教育,从而使这些高职院校能够获得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资质。其二,在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基础上,鼓励我国高职院校与国际上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构建互认机制,包括学分互认、学历互认以及课程互通。此外,政府还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使得职业教育能够获得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待遇。

第四,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其一,提供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国际交流合作。地方政府应当借鉴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思路,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和成果进行审核,由地方教育部门出资,对于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对于优秀成果进行奖励。国际交流合作項目可以包括海外办学、招收留学生、教师外派留学、高水平人才引进、国际学术会议举办等;国际交流合作优秀成果可以包括国际化师资团队、国际合办专业、国际合办课程、优秀双语教材等。其二,扩大留学资助群体。我国应当在现有留学奖学金中划分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助优秀高职毕业生留学、鼓励高职骨干教师出国深造;在来华留学奖学金中也划分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作职业教育留学生奖学金,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留学生来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国际竞争力。

(二)院校自身层面

第一,高职院校领导应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数量的增长,更应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以及国际适应性的加强。经济全球化战略下,高职院校要想在国际竞争环境中谋求发展,就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和开放的办学理念,指导自身的发展;应当审视当前国际人才市场供求现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自身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

第二,高职院校应选择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有效路径。其一,对于有一定国际交流合作经验的高职院校,应当引导其将重心放在资源整合上。如在外籍教师的工作安排上,除了常规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将中方教师海外培养前的语言及风俗培训交由其负责。其二,对于国际化建设已开展得相对深入的高职院校,应当引导其将重心放在组织建设上。校方应当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管理体制上的国际化,构建全方位国际交流合作格局;在目标设置上贴近国际化,强化特色专业建设,集中资源,积极开展品牌宣传;在不断的学习借鉴中,实现自我创新,提高环境适应性,为教育输出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建设,提升合作能力。其一,完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当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强化管理理论的借鉴与实践,勇于突破机制障碍,提升管理效率,为国际交流合作奠基。其二,强化国际化师资力量。引进教师,应当从语言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变;引进渠道,应从教育机构向高新行业转变;引进教育人才,应当从教学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其三,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除涉及民族特色及意识形态的内容,其他内容都应当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操作层面上,涉外专业应当以国际交流合作为依托,提升课程设置起点,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对于主要服务本土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保留本土特色。

第四,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大胆尝试教育输出。其一,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高职院校既可以区域特色专业为依托,吸引海外学子,也可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平台,积累国际办学经验,实现由输入到输出的转变。其二,具备一定实力的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境外办学。由于相关办学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在开展境外办学的过程中,应当制订周密的计划,构建有效的开拓支持与执行体系。

(三)主体联动层面

第一,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联动政府和院校。其一,构建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主要负责高职教育信息的搜集、分析与发布,具体信息包括国际高职教育的政策更迭、交流动态,以及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政府部门可以借助这一透明公开的信息平台做出客观决策,高职院校也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其二,提供专业培养与服务。民间组织应当构建相应的培养机构,提升高职院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此外,民间组织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服务,包括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信息咨询、项目材料送审、协议条款制定、后续纠纷处理等。

第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效率。其一,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求地方政府的指导,锁定与当地产业经济相匹配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多校联动,共同协调,实现职教集团资源的有效整合,营造外向型的职教氛围。其二,集团内部共享学术资源。职教集团所属院校的国际学术讲座应当向所有成员开放;所属院校开发的双语教材,应当与所有成员共享;所有成员都应当向来华留学生开放课程资源;所有成员可以结伴出国培训,共同承接科研项目。其三,合作经验较为丰富的职教集团,应当组建海外宣传部门,提升国际形象,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并于恰当时机在海外开办职教机构,打造国际品牌。

第三,因地制宜,实施区域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整体规划。我国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东西差异明显。因此,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效果。其一,依据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快制定国家化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有针对性地引进职教合作项目。其二,整合区域高职教育资源,为高职院校承接合作项目提供资源支持,提升合作效率与质量。

第四,借助与先行高职院校的国内交流,带动弱势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教育部应当充分发挥先行院校的带头作用,扩大东西部对口支援范围。其一,为先行的东部高职院校预留一定比例的建设资金,对口支援西部高职院校,鼓励西部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其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完善合作办学政策与学分互换机制,鼓励中东部大城市高职院校共享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输送一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交由西部高职院校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办学理念更新还需时日,办学模式创新亟待检验,但在办学规模、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机制上的突破值得称赞。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国高职院校应当紧紧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阔视野,参与国际竞争,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力争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

[参考文献]

[1]李朝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发展理念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14):66-69.

[2]李传彬.“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海外办学成效、困难与对策——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柬埔寨办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37-41.

[3]李军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66-71.

[4]刘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路径——“一带一路”产教协同峰会会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20-23.

[5]許艳丽,刘晓莉.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的校企合作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7(5):35-40.

[6]张慧波,祝蕾.“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2):125-130.

[7]张劲博,邵丹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双语教学师资困境与突破——基于跨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7(11):11-15.

[8]吴丽萍,郭肖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高校国际化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72-76.

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眼视光专业是眼科学和视光学双重科学的知识集合。眼视光专业主要是用来培养眼视光行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行业的社会需求才是行业最终能够长期发展的基础。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占专业整体结构的比例较少,眼视光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就是与眼视光有关的企业。

关键词:眼视光专业;就业问题;课程特点;发展方向;趋势;对策

1 概述

眼视光专业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专业种类,眼视光专业需要学习多种知识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眼视光专业得到社会各行业的大量的人才需求。人们对与眼科相关产业专家的需要比过去有了重大的发展。眼视光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该专业能否长期发展的基础动力。它的主要课程设置为视光学基础、验光学、眼科临床、眼科光学、隐形眼镜基础、眼视光器械学、医学基础、眼镜定配技术、斜视矫正等,同时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等基础学科。由这些专业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有很多途径。从医学临床诊疗到眼镜专业服务,再到市场营销,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范围上比较广阔。眼视光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专业的眼镜方面的从业水平,同时,在贸易交流和管理上,对眼视光专业学生来说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新专业分配的体制下,眼视光专业毕业生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个人职业理想的合理规划。我们研究眼视光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为眼视光专业探求发展方向,并从中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技术要求。

2 眼视光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掌握的主要技能

2.1 眼视光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①眼视光专业在我国属于一个新兴的学科。设置眼视光专业课程就是为了从专业化的角度培养眼视光学的人才。我国目前的眼视光专业的学科建设处于初期的发展时期。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了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值。②通过市场运行,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科目设置。眼视光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学生知識体系掌握最完备的途径。眼视光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眼视光基础、机械制图、眼镜手绘效果图、眼镜平面设计、AUTOCAD、眼镜三维设计、眼镜结构分析、眼镜外贸、眼镜营销学、眼镜材料与配件、金属眼镜框加工工艺、塑胶眼镜架加工工艺、专业英语、眼镜生产管理、眼镜配色等。③眼镜专业课程设置是从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专业课程当成学生最终占领市场角色的法宝。

2.2 眼视光专业学生掌握的主要技能

眼视光专业的学生掌握的技能是非常实际的。①眼视光专业的学生掌握了眼镜生产技术、眼镜设计技术、眼镜生产管理技术、眼镜生产的外贸营销技术、眼镜行业行政管理。②同时,掌握眼科知识体系中的若干内容。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进行知识体系的全面学习。在学习中,通过理论学习掌握知识的丰富内涵,同时,在实践课程中,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课程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独立完成相关的知识。③眼视光专业的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很丰富的,因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多种技能水平。多种技能可以应对就业后的诸多变化,让学生在选择专业为职业的时候,具有良好的技能水平。

3 眼视光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岗位分析。

3.1 医院眼科诊疗工作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的管理机制较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越。医院成为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主要场所。大型综合性医院诊疗科设置中,眼科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多城市,眼科医院成为综合性医院中,独立的一个分支。我国给予眼科医学大力的支持。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给新兴的医学科目很多优先的政策。建立专业的眼科医院就是为了给患者提供专业的眼病服务。在眼科医院中,眼视光专业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眼视光专业学生可以进行配镜技术服务、验光、检查。在临床应用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可以成为优秀的眼科医生,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救治。在学术研究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可以实现眼视光专业的技术突破,达到眼视光专业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实现眼视光专业的医疗诊治目标。

3.2 在眼镜公司的从事验光配镜工作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三十多年。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水平和产业调整成为发展中重要的历史事件。眼镜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都中期的发展过程。在初期行业发展中,眼镜公司只提供配镜服务,除此没有其他的业务种类。但是,随着眼镜公司的职能转变,眼镜公司实现了一条龙服务。从客户进入到公司内部,公司就要提供必要的解答和咨询。验光工作是配镜时候必要的专业指导,验光的技术性很高,要求从业人员充分掌握眼睛生理结构和发展过程,专业人员要完整进行预测与规划。在为客户提供准确的验光结果外,还要对客户提供眼镜佩戴的常识,同时,要对客户进行眼睛保健的教育。

3.3 眼镜的设计和检测

随着眼镜行业的发展,眼镜的设计成为眼镜公司的重要工作。随着时尚元素的介入。眼镜设计已经不是传统的观念。很多人佩戴眼镜并不是为了单纯的矫正视力,而是为了美观。眼镜的美观作用在近几年有了重要的市场份额。佩戴眼镜的人要求眼镜具有多重功能,矫正视力、防晒、防尘、时尚配件,眼镜已经从传统意义的作用升华到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产业结构。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眼镜设计和检测上,实现专业的应用。在设计水平上,可以提供自己独特的见解,把眼镜设计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实现眼镜设计的多样化、便捷化。随着眼镜种类的增多,眼镜设计逐年成为眼镜公司的重要砝码,良好的设计可以为健康服务,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眼镜的魅力。眼镜检测同样重要,通过对眼镜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眼镜的生产水平。

3.4 与眼镜业务相关贸易活动的管理

我国经济发展中,不断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眼镜行业已经上升到贸易活动的领域。在眼镜生产和贸易的发展过程中,眼镜公司的贸易活动空前加大。眼视光专业的学生的优势就是掌握眼镜相关的所有知识,可以应对眼镜公司的各种岗位需求。在眼视光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就把贸易管理作为一项专门的课程来学习,学习的目标就是为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专业技术的支持。

3.5 眼镜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岗位

眼视光专业的学生掌握眼镜机械化的专业知识。我国眼镜加工行业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眼镜属于精密仪器的行业,因此,眼镜行业对机械化的要求是非常细致的。眼镜机械水平,影响着眼镜行业的发展速度。机械化水平越高,发展速度越快,对眼镜公司的利润提升越有利。眼视光专业的学生符合机械化需要的各个方面。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实现了突破。

4 对眼视光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

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明确就业的种类。毕业生本身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知识范围。在就业方面,要积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应对市场挑剔时,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同时,进行必要的市场分析。例如什么公司具有哪些重要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否能够适应自己的发展,自己在该公司能否达到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就业过程中,要保持对自己的正确的审视态度。要保持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在遇到就业难题时,要遵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让个人融入社会的潮流中。学校在这方面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做好各种思想的准备。

4.2 搞好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课程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目前高校教育体制的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技能指导。职业规划是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全面把握。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着重从多方面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从知识水平、个人素养、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认定。注重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的双重发展。职业规划中的素质拓展是实现毕业生真正与社会结合的重点。我们倡导职业规划就是要从根本上,突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从而消除步入社会初期的恐惧。

4.3 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提升教育教学环境,做好毕业生和社会的衔接

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眼视光专业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不健全不完善。对于这个新兴学科来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教学环境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手法的应用等。对于眼视光专业的学生,我们要进行全程的跟踪调查,从入校学习到就业分配,都要进行考察,以实际考察的结果,随时调整教学结构,实现教学与就业的良好衔接,实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原则。

5 结论

经济越是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就会越来越快,从而产生了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社会对专业化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强。在这样的发展要求下,眼视光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有很广阔的发展领域。专业性是当前社会各个行业的口号,只有专业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社会实践可以推动专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专业性也会为社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眼视光这门新兴的行业,会在社会和经济的不断需要中产生价值,眼视光学生的就业前景也会随着经济的发达而有每个人独特的专业发挥之地。让眼视光专业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提供最优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林,刘钰.对眼视光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

[2]夏菁.高職院校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J].教师,2012(08).

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由于面临国际国内多重困境,天津近年来外贸增速持续放缓并已经成为制约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天津外贸面临的主要困境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探讨天津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外贸下行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进行实证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天津新的“比较优势”和走出外贸困局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政策选择

一、天津对外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伴随天津经济的发展,天津对外贸易也快速增长,外贸增长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天津外贸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思考。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上,大体有三种观点:其一是罗伯特逊和纳克斯的R-N理论,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外贸易除带来直接的外贸收益外,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其二是劳尔•普雷维什和辛格的观点,他们认为对于初级产品出□国而言,对外贸易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第三种则是一种折衷的观点,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中性的。

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天津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从长期看,天津的GDP和进出□贸易总额、进□额、出□额都存在稳定关系,并且每增加一美元进□所对应产生的GDP为13.06元,而每增加一美元出□所对应产生的GDP为11.55元,即进□对GDP的拉动要略大于出□对GDP的拉动。

二是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成立,从检验结果看,除滞后3期之外,因果关系都成立,表明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拉动作用。而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因果关系在滞后4期时才出现,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能立即导致对外贸易的增长,而是存在一个4期的滞后。

从进□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看,只有在滞后1阶时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超过1阶滞后这种因果关系都不存在,这一结论表明虽然进□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相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只在当期或滞后一期发挥作用,其溢出效应不明显。

从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看,二者之间在滞后4期存在因果关系,即本月的出□对4个月后的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开始显现,即溢出效应较强。

从上述分析看,天津外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明显,虽然外贸出□产生的增加值低于外贸进□,但外贸出□的溢出效应高于外贸进□。由此可见,天津外贸发展对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当前天津外贸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外贸增速持续低迷,外贸增长面临多重困境

1.在国内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天津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受到冲击。天津加工贸易占整个贸易方式的48%-51%之间,其中加工贸易出□占全市出□的比重更是达到了60%以上。加工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渐暴露出它的问题:一是加工贸易“大进大出”带来贸易额虚高、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贸易摩擦增加;二是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贸易利益低下,势必加大“贫困化增长”的风险。

为此,商务部于2005年出台了《出□加工区加工贸易暂行管理办法》,鼓励东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从实际效果看,全国对外贸易增长已经出现了西部增速高于中部,中部增速高于东部的态势。而受此影响,包括天津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都出现了外贸增速放缓的迹象。

2.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外资企业比例偏高,进出□严重依赖于少数大企业,导致外贸波动风险加大。天津市外贸进出□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比重均在70%以上,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50%左右。由于外资企业多为跨国企业在华子公司,其经营往往服从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外资企业比重过大导致整个天津市进出□贸易随外资企业进出□波动而波动。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部分实体行业已经受到冲击,外商投资企业将资金撤回国内“救急”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加大,而天津市外贸出□过分依赖少数大型企业,必然加大外贸运行的风险,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外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对欧美市场贸易比重较大,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欧美消费需求减弱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天津出□形成冲击。从地区分布看,亚洲、欧美是天津的主要贸易伙伴地区,占到天津进出□总额的95%以上。其中欧美两个地区的贸易占天津进出□总额的39.14%,出□总额的48.79%。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并波及到欧洲,引起欧美经济放缓甚至衰退,导致天津对美国和欧洲出□增势趋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天津出□欧美市场主要以手机、家电等机电产品为主,相对纺织、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此类产品收入弹性较大,当社会消费能力普遍下降时首先削减的正是此类产品的消费。

4.政策和成本优势丧失与不足导致天津外贸发展速度下降。1984年天津被批准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地方审批权限和给予外商投资优惠方面享受到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些政策上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而与此同时土地、劳动力成本又不断上升,这导致部分企业将订单向中西部和印度、越南等土地和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地区转移。同时由于政策和发展观念差异,天津市企业经营成本相对南方企业较高,比如天津市社会保险缴存比例就明显高于南方省份。例如整个社会保险比例天津企业综合负担35.05%,而浙江企业综合负担29.8%,这无形中增加了天津企业负担,使得部分出□企业订单转移到南方。

(二)外贸增长趋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外贸下行对GDP本身的增长影响有限。虽然天津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在100%以上,但基于以下几点因素,实际贸易依存度比表面数据要低:(1)加工贸易占比较高使得大进大出模式下部分进□和出□零部件和原材料被重复计算从而扩大了贸易依存度;(2)由于进出□额都用美元表示,因此在计算贸易依存度时通常要依据市场汇率换算成人民币,而相对购买力平价而言,市场汇率并不能真正反应人民币的购买力。因此,外贸增速放缓对经济增长本身影响有限。

2.外贸增速放缓对经济的间接冲击不能忽视。

一是外贸出□企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会受到外贸下行的影响。虽然天津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原材料主要以进□为主,但一些非关键原材料仍然要依靠国内采购,产品出□的下降必然导致对原材料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出□企业上下游企业受到影响。其波及范围取决于产业链的长短和国内采购比例。

二是外贸增速放缓必然对就业造成一定影响。截止到2007年,天津市社会就业人员在三资和外资企业中的比重分别占到整个社会就业人员的8.2%和2.3%,而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大部分从事进出□行业,外贸增速放缓必然对这部分人员的就业产生影响。虽然天津目前还没有出现因企业倒闭而导致工人大量失业的事例,但天津外商投资企业中就业人员增长率也出现减缓趋势。

此外,外贸下行的风险还包括由于企业减员或降薪所引起的消费、政府收入的下降和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并最终导致经济增长放缓。除直接影响经济外,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经济增长放缓还可能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并进一步影响消费支出。

3.外贸发展对经济冲击的定量分析。分别建立GDP和进出□总额、出□额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考察进出□、出□、进□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持续时间。检验结果表明:一是对外贸易波动对GDP的影响将显著持续一年左右,一年之后影响将逐渐变小;而GDP的波动对外贸的影响大约持续8-10个月。而且从影响的程度看,进出□对GDP的影响要大大高于GDP对进出□的影响;二是对外贸易的各项指标进出□总额、出□总额、进□总额的波动都会和GDP产生相互的冲击效应,而且这种冲击效应持续的时间从7个月到1年不等,但共同的特点是对外贸易各项指标对GDP的冲击要远远大于GDP对对外贸易各项指标的冲击程度。

三、正确认识外贸困局,选准方向迎接挑战

(一)辨证看待当前外贸下行局面

1.出□增速下降在减少外需的同时也减少了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出□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过多依赖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是过分依赖出□外需不免对内需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二是过渡依赖外需使得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贸易出□增速下降不全是负面影响,对外需的下降降低了经济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也可以此为契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当前正是改变外贸“重数量、轻质量”的良机。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过多地遵循重数量轻质量,以追求出□规模、出□创汇为主要目标,出□在实现总量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效益没有同步提高。虽然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加工贸易不失为一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但如果长期对低端加工贸易形成依赖不仅会大大延缓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很难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必然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出□增速的下降同时也为出□企业改变贸易方式、促进外贸结构调整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压力和动力。

(二)走出外贸困局的战略选择

1.天津新的“比较优势”分析。

优势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优势。

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使得滨海新区新的政策优势不断显现,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则是目前中国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功能区之一,必将在未来几年引领天津发展。

优势二:天津独特的区位优势。

天津位于欧亚大陆桥最东部,具备以港□为主导的交通优势,在海运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运输方式的背景下,天津的地理位置优势必将进一步发挥作用,这一优势也是中西部内陆地区所不具备的。

优势三:京津城市互补优势。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有高等院校300多所,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科研机构1000多所,其中绝大多数集中于北京,同时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不可替代的行政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只要区域一体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北京的资源和要素完全可被天津所用,这一优势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无法比拟的。

2.外贸持续增长的政策措施。

一是培育技术优势,改变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局面。虽然加工贸易在天津的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其中最重要的是附加值十分低下,贸易溢出效应不明显,而借用加工贸易实现产业升级的意图也没有实现。对天津来讲,利用京津地区的人才优势推动技术创新,获得技术优势,才能将当前外贸的“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二是培育品牌优势,获得“制造之外”的收益。虽然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诸如海尔、联想等国际著名品牌,但这些国际品牌无一是来自于天津。培育天津本地企业的品牌优势,创造高价值品牌是提升外贸内涵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育产业优势,发挥“后发优势”。产业是贸易的基础,而当前国际贸易中越来越表现出贸易结构的变化,即呈现出初级产品比重下降,高科技产品比重上升,服务产品迅速发展的趋势。在国内制造领域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天津如果再从中分一杯羹可能会难上加难,因此不妨利用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资本向银行、保险、会计、咨询、审计等新开放的第三产业领域发展,这些领域正是中国外贸发展的“软肋”和未来高附加值贸易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HamiltonJD.TimeSeriesAnalysis.[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einceton,NewJersey.1994.

[2]JohnThornton.Cointegration,causalityandexport-ledgrowthinmexico,1895-1992[J].Economicsletter,1996.

[3]宁冬莉,《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济问题》,2004,8。

[4]李莹、商悦,《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思路》.[J]《济南大学学报》,2008.2。

[5]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刘伯酉)

上一篇:汉英词汇中的中西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景观设计儒家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