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5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教育变化

引言

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强化对农村教育的技术以及教学资源的支持,推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1多媒体教育技术概述

2005年之后,我国的农村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家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的技术支持,农村教育中也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将多种信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一种操作技术,极大的提升了信息的传输效率,有着较为突出的集成性、交互性以及实时性。且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且借助视频以及音乐等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左燕红。

1.2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教学设备的影响

以往的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学设备不足,教师难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程教学,对教学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传统农村学校中的资源主要是教材,课外读物、网络资源、教学设备等教学缺乏,且教学中使用的教具也使用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当前农村教学中的使用极大的缓解了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缺乏的问题,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媒体资源在使用中可以直观的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方便了教师使用虚拟实验等形式来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实验视频和操作步骤展示文件等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在降低对学校教学资源依赖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一些实验步骤的掌握质量,优化了课程教学质量。

1.3多媒体技术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操作和使用能力,以此来优化自身的教学素质,推动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发展。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完成对先进教学技术以及教学思想的学习。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教师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资源使用能力以及网络资源筛选能力,对教师的个人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技术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的缺乏,学生在学校中难以使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提升学习质量。多媒体技术在农村教学中的普及保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灵活的选择自己需求的学习资源。教师也能在教学中为学生制作视频和音频等学习资料,方便学生的日常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4多媒体技术对课堂结构的影响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多媒体技术中视频等教学资源的使用便于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的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2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是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的基础,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来优化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了农村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方便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获取信息,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对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往往配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兼容性以及交互性方便了教师对互联网技术进行使用,提升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结合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是结合卫星系统来完成对网络信息的发送,完成远程教育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远程教学系统还可以将信息储存在本地,借助局域网的形式来对资源进行分享,方便本地的教师进行查询和使用。这类计算机网络系统一般是建立在已有计算机教师的农村学校之中,对于教师的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相对于微信通信网络系统,借助有线系统以及局域网系统实现的网络系统被称作地网,这一系统形式更适合当前的农村地区教学使用。地网的覆盖面积更广,可以在大多数农村学校中使用,降低了建设成本,有助于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也避免了农村教育发展中资源问题的影响。地网系统也解决了网络使用中可能存在的网络传输速率问题,可以快速的进行视频等教学资源的 传输,有效的优化了农村教育中的信息传输使用效率。

3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当前的农村教育中,许多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效率,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当前农村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设备包括电子白板、电子绿板以及教学一体机等设备。电子白板是当前现代教育中使用较多的教学设备,这一设备结合了传统的板书功能以及现代的信息技术功能。借助网络,电子白板可以在教学中实现和计算机功能的融合,借助投影等设备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显示,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记录。除此之外,电子白板还可以联动多媒体功能,实现对视频的播放,方便了当前农村教学中一些教学资源的播放,优化了教学效率。在现代化功能之外,电子白板也可以完成传统教学板书功能,方便教师的授课。电子白板的使用避免了传统板书的粉尘等问题,优化了教室环境,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直观展示,对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电子白板之外,教学一体机的使用更是提升了农村教育课堂的现代化程度。借助信息管理一体机,教师可以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一体机可以完成板书、多媒体资源的展示等功能,同时,一体机也可以辅助教师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优化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语

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视性不断提升,提升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丰富了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的资源,推动了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质量,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邓红,丁长青,王腾.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5):97-101,107.

[2] 凡勇昆,邬志辉.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解释逻辑和价值定位[J].教育科学研究,2015,(7):10-15

[3] 张巧燕.“三农”问题战略下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7,(8).

[4] 邬志辉.乡村教育现代化三问[J].教育发展研究,2015,(1):53-5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功和(1983年1月—),男,汉族,湖北大冶市人,农村中小学教师;

第二作者:周颜(1992年1月—),男,汉族,湖北嘉鱼县人,农村中小学教师。

(作者单位:嘉鱼县牌洲湾镇蓝天抗洪英雄中学)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城乡教育失衡却日益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优质师资的培养成为破解问题的关键,必须以高素质的教师来提升农村学生的素质。在自组织理论指导下,分析了农村师资无序混乱现状存在的主要原因:组织吸引力不足,流出现象普遍,内部活力不够。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协同学为方法论。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师范院校等四个子系统及其间的协同,探索了培养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新机制。

关键词:教育公平;师资培养;自组织;协同;探索

义务教育改革是由农村到城市的路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经费得到普遍保障的同时,城乡教育失衡的问题却显得愈发严重,从高校入学率—一教育结果的重要指标来看,农村考生入学率虽然逐年上升,但总体仍低于城市,一流大学农村考生入学率则下滑明显,以清华大学为例,多年来,农村考生入学率连20%都无法达到。这一现象以农村考生素质为题作为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都存在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此,要破解城乡教育失衡,实现教育公平正义,探索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协同培养机制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一、教育公平与师资培养

1.教育公平。公平正义是社会的普遍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教育公平具有三个层次:一是起点公平,即人人都平等的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过程公平,即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三是结果公平,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近年来,政府重视民生改善,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得人人都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充分实现,但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学生可以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空间不大,接受教育的条件也不平衡,例如,部分农村撤点并校未从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来考虑,仅从师资分配和经费安排等因素来衡量,人为地造成受教育条件的不平等。过程的平等是结果平等的基础,在教育过程公平尚未完全实现的情形下,暂时不要奢求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可以从城乡考生大学入学率均衡发展的这一指标显现出来。

各项经费持续增加以确保投入,各种费用不断减免来确保生源,仅能实现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当前,各类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而且在城市之间也非常突出。为争夺优势教育资源,考入名校,实现孩子更好的发展和成才,家长不惜花费血本,逼迫孩子接受各种补习和培训。如假期一来,北京面向小学生的各种奥数培训纷纷开班,家长趋之若鹜。实际上,以奥数为主的培训,连授课教师都觉得无法真正开启学生智慧,其主要作用仅仅是为了占坑,为了上名校。各种补习和培训成为追求优质中学教育资源的手段。这一现象在新闻媒体的聚焦下凸显了首都优势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从侧面表明了义务教育机会和条件的不公平。

2.师资培养。城市学生家长为孩子补习和培训的种种举措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但并不荒唐。其目的是明显的,效果是可预见的。有关入学难度的说法现在已变成考高中难过考大学,考初中难过考高中。孩子入学一开始就面临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上名校。考人名校就意味着今后考高中考大学都是容易的事情。究其原因,不仅仅因为名校除了拥有各种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设备,更重要的是名校有着大批名教师,他们才是名校存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样的,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也要确保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与名校名教师水平大致相当。更关键的是,要让这些教师在农村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以教师素质提升学生素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的公平。显然,优质师资的培养是实现农村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师资现状与原因分析

1.师资现状。农村师资队伍现状存在着各类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概括而言,可分成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需求量大。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缺口大,部分科目甚至无人授课,学生处于放羊状态,急需新教师补充,如地理、化学、艺术等非主科课程,但限于教师编制等原因,无法得到有效补充。二是师资流失情况堪忧。农村教师工资低,待遇差,生活环境差,不少教师在教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纷纷选择跳槽,要么去城镇或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任教,要么去待遇较好的民办学校任教,甚至有人放弃教育行业。三是师资质量不高。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竞争和压力,同时课程教学任务繁重,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大部分教师无心从事教研教改,提升教学质量。

2.原因分析。农村师资现状可从系统论的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加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才的合理流动越来越频繁,教育行业师资队伍的封闭结构被打破,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成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按照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的定义,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这就是自组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这一自组织仍处于无序状态。

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待遇较低、生活环境差这一现实情况,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这一自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低。据媒体披露,2011年全国首批六所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61%的人成为城市教师,如果不是存在入学合约,愿意回农村任教的学生数为0。另外,由于系统的吸引力不足和系统的开放性,组织内部部分成员可以选择脱离系统,到更为有吸引力的地方任教或离开教育行业。这样,在农村师资队伍里面,较常见的是寻求早日离开的新加入成员和心灰意冷的失意者。在组织里面,他们缺乏来自竞争者的挑战,大多数又不愿意安心教学,使得整个师资队伍质量普遍不高。

三、农村师资培养系统

农村师资培养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开放性的自组织。在组织内部,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子系统。

1.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能够制定和规划师资队伍的准入条件,开放程度和薪酬待遇。因此,地方政府是师资培养系统的决定因素,决定着师资培养的质量规格和要求。当然,在规划师资队伍各方面建设时,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例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准入条件要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不能人为拔高,不然会出现“愿意进来的人来不了,期望他来的总不来”这样的局面。薪酬待遇更是确保师资质量的关键,要让教师职业令人羡慕,就要真正实现教师工资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同级公务员工资水平,农村教师工资不低于城市教师工资水平。要留住优秀教师,不能光讲奉献,讲感情,还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条件。

2.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培训、竞赛、人员调动等手段确保师资队伍的活力,是师资培养系统的核心力量。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类培训,如岗前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新技术培训等,确保师资达到与时代要求基本适应的水平;通过各类竞赛,如学科知识竞赛、教学技能竞赛等,形成适当的奖惩机制,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和进步;通过对人员调整和调动,既可平衡各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异,弥补不足,又能形成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

3.中小学校。学校本身既是师资聚集的场所,也是师资培养的重要力量。学校可通过学科组、年级组、教研室等机构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如安排优秀教师以示范课的形式,以老带新,以先进带动落后,针对新教师开展观摩课,帮助其找出问题,提高技能。形成良好的教研教改氛围,实现学校内部师资之间的相互培养和提高。

4.师范院校。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的最初力量,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环节。师范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农村学校急需的师资人才。例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调研,了解农村师资紧缺的专业,结合自身实际,展开专业申报和招生工作。师范院校应重点在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让学生有立志献身农村教育的决心和具有从事各项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四、系统间的协同

自组织的演化路径的形态表明,如果自组织各系统间处于无序状态,熵的增加达到临界点,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可能引起突变。系统间的协同,是自组织可预测演变发展的重要基础。协同学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分支,协同系统是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师资培养系统可以看成是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师范院校这些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的自组织系统,要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这些子系统之间必须协同合作,探索培养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协同机制。

1.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师资队伍的开放性是师资培养自组织的重要特征。要确保师资队伍的开放性,以下三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地方政府不能采取或故步自封或拔高条件或限制流出等措施,影响师资队伍的开放性。某些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农村教师合理流动,其结果是伤害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设置师资准入条件和开放程度时,教育行政部门应配合地方政府出具近几年人员引进和流失数据资料,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适当的教师招考招聘方案。

(2)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出一套人才能进能出的机制。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鼓励教师之间的流动。激励城市优秀师资到农村支教,选拔优秀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任教。对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诫勉措施,必要的时候要坚决予以清退。

(3)师范院校要树立教育公平平等的观念和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自愿到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2.订单式师资培养机制。协同学认为,系统间的合作能促使自组织的有序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地方师资缺口情况,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与当地师范院校签订师资订单式培养合同,形成农村义务教育师资订单式培养机制。

订单式培养机制需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学生来源。当地何种学生可以进入到订单班是保证师资质量的前提因素。由于高考考生志愿选择的多样性,优秀当地生源未必愿意进入师范院校学习。因此,可以提前从初中毕业生人手,确定选拔条件。如选择农村贫困优秀学生,与师范院校建立五年制大专学生的订单培养班级。二是建立人才培育的质量标准。如在英语教育订单培养合同中,可以详细规定这类学生毕业需达到的英语等级、英语口语水平、普通话水平,激励师范院校重视这类课程的教学,以达到合同所规定的要求。三是确立淘汰与奖惩机制。订单班要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奖惩机制,让学生间相互竞争合作,能进能出,淘汰落后学生,奖励优秀学生。

3.符合师资需求的专业计划。师范院校应要了解地方教育师资人才需求。通过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中小学校发动广泛调研等形式,拿到准确切实的第一手的人才需求信息,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即专业计划。

一是要充分考虑农村师资紧缺的实际情况。例如,当前农村紧缺师资人才主要集中在艺术、体育、地理等非主要课程方面,不少学校可能存在这样的人才需求,但由于在校人数和编制的限制,专门招录一名教师又不允许。即便在允许的前提下,招录到一名专职教师,由于农村学校的吸引力不足,也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失。鉴于这一情况,师范院校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加以考虑,让学生通过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学习和掌握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做到真正的一专多能。二是要把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农村生源的持续下滑以及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不断涌现,只从事某一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可能未必能满足未来农村对师资需求和今后社会形式发展的变化。为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凸显出来。

4.名师导师辅导制度。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要措施是尽快建立起与名校名师教学水平相当的师资队伍。师范院校应主动加强与中小学名校名师间的合作,共同建立名师导师辅导制度。通过一位名师带几个学生的形式,建立起名师与师范院校学生亲密的合作关系。

一是学校要珍惜利用名师资源,选拔优秀高年级学生师从名师,安排固定场所和指定时间展开教育教学技能辅导,使学生得到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发展。二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积极予以协调和斡旋,为名师服务师范院校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名师到师范院校展开技能教学指导工作,并将名师的这一行为纳入考评指标。

从自组织理论到协同学理论,为化解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难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武器。从地方政府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中小学校到师范院校,子系统间的主动协同,在解决各自面临问题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培养的协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一自组织的有序发展。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育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虽然国家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由于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相关理念和思想没有得到更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农村家庭教育管理的能力比较弱。祖辈的教育监护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大部分的祖辈教育监护人文化水平都不高、无法为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辅导,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管理和教导。其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比较紧张,学校教育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较差和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效果,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为了提升农村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都运用到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身上,那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无法得到教师的重视。另外,农村儿童教育管理的社会关注度不够,没有适用于留守儿童的公益性教育设施设备或者是文化教育传播区域,农村内仅有的文化书屋和文化活动室被成人所利用,并且这些公益性项目内的相关书目比较落后,也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社会侵害的对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教和约束,社会上很多不良风气和行为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的影响,对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优化和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1.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

农村家庭要高度地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外出的农民工要将留守儿童委托为比较可靠的监护人,受委托的监护人能够承担得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思想发展状况,并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管教和约束。其次,家长要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的联系。现代发达的通信手段为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儿童联系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习情况,而且要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关心。联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通电话,还可以通过短信、书信等与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2.学校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学校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强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学校的硬件教育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等进行完善,保证学校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班主任要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另外,在留守儿童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轮流管理,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强化教育管理工作。

3.社会各界要行动起来支持和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部门和团体的大力支持和关心。首先,政府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违法的游戏厅、网吧等进行严厉查处,封堵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质的活动环境。其次,妇联、共青团部门要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以及团委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对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另外,其他相关社会团体要积极筹集资金,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都要从多个角度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共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促進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探究[D].南昌大学,2015.

[2]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4.

[3]谭明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探析[J].成功:教育,2012(10):194.

[4]朱剑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亟待加强[J].学习月刊,2016(3):47-49.

编辑 段丽君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黑龙江省为实例,客观评价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认真分析了目前新机制保障内容、保障水平和经费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扩大保障内容和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强化经费管理等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6—2007年,国家先后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实行了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新机制的建立,为巩固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提供了积极、稳定、长效的制度性保障。实事求是地回顾和评价新机制实施以来的良好成效,找出不足和问题,理清完善新机制的思路和办法,对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对黑龙江省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进行了一些浅探。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要求,黑龙江省从2007年3月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改革相关政策,2009年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目标。目前保障的范围已经覆盖县以下(含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包括小学、初中、职业初中、九年制学校、特教学校)和学生。保障的主要项目和内容包括:一是免除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6:4承担。二是学校运转暨公用经费,按中央和地方6:4承担,地方承担部分,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地市、县(市、区)及国家、省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级财政全部负担;其他地市、县(市、区)由省级财政分担80%,市县分担20%。三是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按1:1比例安排资金,不足部分,市县安排;四是贫困寄宿制生生活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分担,地方分担部分黑龙江省由省级财政和地市、县(市)财政按照7:3的比例分担。五是向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六是教师工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按现行体制予以保证,及时足额发放。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做到:一是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结束了农村教育农民办的历史,使2001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后逐步建立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终于有了政府财政投入的明确保障和支撑。二是新机制规定的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办法,明确了各级政府投入保障责任,解决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的问题。三是把农村义务教育所必需的基本保障经费,包括用于学校运转所必需的公用经费、硬件建设急需的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用于教职工的工资和用于学生的教科书和贫困寄宿学生资助等都纳入了保障范围。除教师工资以外,每一项都有各级政府具体分担的比例和办法,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长期稳定和增长。仅就公用经费情况看,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小学为840.23元、初中为1 055.46元,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前的2006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361.7元、初中425.24元相比,生均小学提高478.47元、初中提高630.22元,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1.32倍和1.48倍。四是强化了省级政府统筹责任,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承担,提升了政府财政保障的级次,强化了省级统筹权。2009年,黑龙江省共投入免学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资金、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8.2亿元,市县仅负担4 380万元,占资金总数的2.4%。同时,2007—2009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9亿元,为农村中小学校采购课桌椅,更新改造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购置图书资料,更新锅炉、修建围墙、平整操场、改造厕所等外部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同时,投入1.8亿元,引导市县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这些极大地引导和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五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改革后,在继续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制度的同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大宗物品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基建项目招投标制度、资金专户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实行了财政、教育、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联合监督机制,切实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学校经费管理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基本保证了专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和安全高效。六是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革前,学生须普遍缴纳学杂费(含信息技术和取暖收费等)、教科书费,寄宿学生还须缴纳住宿费。改革后,首先免除了学杂费,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这两项直接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减负:县镇小学生277.5元/年、初中生411.7元/年,农村小学生157.5元/年、初中生281.7元/年。2009年,又免除了寄宿生住宿费,寄宿生每人每年减少住宿费支出250元。同时,贫困寄宿生每年还可以得到生活费补助小学500元、初中750元(目前已分别提高到750元和1 000元)。目前,除自愿在学校就餐的学生需缴纳伙食费外,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收费项目已经全部取消。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农村负担,而且让广大农村学生直接沐浴了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有效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权益。七是巩固了“普九”成果,降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提高了入学率。2008年底,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0.22%,比2006年的0.36%下降0.14%;初中辍学率0.78%,比2006年的1.31%下降0.53%。小学净入学率99.39%,比2006年的98.89%提高0.5%、初中入学率99.86%,比2006的98.93%提高0.93%。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财政保障机制的建立,尤其是分项目、按比例分担责任的合理明确,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建立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供了引领、示范和借鉴。

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在稳定、长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成效,但就目前看,还存在一些需要在进一步完善机制中解决的问题。

一是从保障的项目内容和各级政府责任分担来看,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工资虽然纳入保障范围,但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间的分担比例并没有明确。各地工资差异较大。同时县级统发,干好干坏一样,学校难以用经济手段调动教师积极性,绩效考评结果在工资收入上难以体现。第二,学校硬件建设,促进均衡发展所需的经费,如校舍及其附属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目前只有校舍维修改造,纳入了机制保障范围。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初中校舍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在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投入,但都是属于阶段性的项目,缺乏长效性。这些阶段性项目,中央和地方投入责任如何划分,有的明确,有的也不明确,即使明确的比例,有的已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第三,取消住宿费后,没有明确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负担比例办法。2009年,按照国家要求,黑龙江省取消了住宿生住宿费,将相应开支纳入公用经费支出,但没有安排相应的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和办法。

二是从保障标准和水平看,存在着保障水平不高和没有体现地区办学成本差异两个方面的问题。如公用经费,改革伊始,国家是按各省2004年实行“一费制”时出台的公用经费标准平均数给予补助的,2009年国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为小学300元/年,初中500元/年,2010年生均提高100元。2004年实行“一费制”时,黑龙江省财政、物价、教育三部门依据《中小学公用经费实物消耗定额》测算和实地调研并通过广泛听证,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标准为县镇小学390/年、农村小学305元/年;县镇初中500元/年、农村初中470元/年。与2009年(5年后)国家确定的小学300元/年、初中500元/年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标准相比,县镇和农村小学分别高于国家标准90元、5元。考虑到时间跨度和物价上涨因素,再加上取消农村义务教育住宿生的住宿费后相应增加公用经费开支等因素,应当说,目前的标准还是偏低的。同时,国家在确定公用经费标准和对地方的补助中,还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办学成本的差异因素。如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冬季取暖期长达6个月以上,特别是近两年原煤价格连续涨价,已由2006年平均400元/吨左右,涨到800元/顿以上,同时,司炉工(平均每校2人以上)工资支出也由2006年500元/月,涨到1 500元/月以上,致使取暖费支出已经占到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50%以上。据对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4个市地所属8个县的41所农村中小学抽样调查,41所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64 891平方米,在校生36 701人,2010年公用经费支出2 253.32万元,其中取暖费支出1 143.77万元。每平方米取暖费支出43元,生均公用经费614元,其中生均取暖312元,取暖费支出占公用经费支出总额51%。除去取暖费开支后,学校用于教育教学的公用经费开支十分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从经费管理情况看,存在政府管理层面部门职责不明确和学校层面管理水平不高问题。第一,各级政府财政、教育部门等部门职责权限不明确,运转机制不规范,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中央下达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资金,有的是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达的,有的是财政部单独下达的。省级部门基本上是上行下效,资金(指标)文件到县级后,有的县级财政与教育部门共同协商,按照规范的预算、支付和采购等制度去管理,有的财政部门不与县级教育部门协商,直接对学校行使经费管理权,预算、支付、采购等都直接对学校,导致了县级财政部门教育财务管理越位和县级教育部门财务管理缺位的现象,致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事权与财权脱节,影响了有限资金的整体效益。第二,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表现在,学校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很多是非财会专业毕业或兼职作财务工作,业务水平不高,又没有很好地进行培训提高,致使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有的甚至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另一方面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改革框架内的管理办法多是约束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投入到位和规范资金的管理使用的,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的一些规定,还不够健全、规范和精细,上级工作指导也不够及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扩大新机制保障内容范围,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分担比例和办法,落实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责任。一要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要求,把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发展性经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畴。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初中校舍改造、校园安全技防等工程项目,应当说对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促进均衡发展,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但这些工程,内容比较分散,又有交叉重复,而且都是阶段性的,资金分担责任也不尽明确合理,不利于发挥整体长效作用。应整合起来,按照保障机制的办法,统一起来,设定为农村学校标准化暨均衡发展资金,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按照保障机制中已明确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资金中央、省和市县分担比例和办法,确定资金分担比例和办法,由县级政府按照“以县为主”的体制,统筹安排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二是明确取消住宿费取消后,各级政府财政应承担的资金比例和办法。建议按照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分担比例和办法,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比例和办法。三是对教师工资,应结合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充分考虑各级政府财力情况,分不同地区合理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比例和办法。同时,完善工资统发制度,给学校一定自主权,建立奖励制度,以教师工作量和所取得的业绩为奖励依据,进行奖励,调动教师积极性。

2.考虑地区办学成本差异,建立价格联动机制,提高保障水平。一是在保证目前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各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现状和建设成本、教师工资水平、学校运转所需公用经费、保证学生最低营养生活费需求等情况,认真测算纳入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经费地区差异,提高各项经费保障标准和水平。二是建立经费保障与价格上涨指数联动机制,保证纳入机制保障的各项经费年度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物价上涨指数,做到“三个增长”,为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提供殷实保障。

3.规范政府部门管理行为,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理财水平。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建立规范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避免“越位”和“缺位”现象。中央和省级下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应由财政和教育部门联合下达,避免市县教育部门因不知情或财政、教育部门沟通不畅出现“被缺位”问题。市县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财政、教育部门教育财务管理职能和权限,充分发挥市县财政、教育两个部门的积极性,建立规范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按照规范的预算管理、政府采购、专户管理、国库支付等规定要求,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防止“越位”和“缺位”行为。目前应当重点规范和加强“两上两下”预算管理制度,这是做好其他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避免越位、缺位、扯皮现象的有效措施。二要加强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学校财会管理水平。解决目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理财水平不高的可行办法,是要切实加强学校财会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为此,应以市县为主,建立学校财会人员暑期培训制度,每一位财会人员每两年至少培训要接受一次市县以上培训,培训时间不应少于1个月。同时,要以市县为单位,组织业务骨干或聘请专家,到学校实地开展财会业务指导工作,并形成制度。三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国家应根据目前财政体制改革和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情况,及时出台和完善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经费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等各项财会管理制度或相关指导意见。地方应根据国家的制度规范,结合实际,制定精细化、可操作的相关管理制度,以规范化、精细化的财会管理制度,提升学校财会管理水平。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因此,农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远程教育具有手段的先进性、运行的快捷性、覆盖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等优势,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远程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 服务

远程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手段的先进性、运行的快捷性、覆盖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被认为是实现教育公平,为处于知识鸿沟最底层人群提供教育机会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提供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一、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1.政治教育功能

我们可通过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充分运用视频点播、网络查询等手段,把党中央出台的有关政策通过网络及时传达到基层,引导他们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法律,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对新时期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集力、战斗力。与此同时,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能够进一步强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监督,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重要作用。

2.技术培训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运用适当的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通过组织优秀的教学片,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种田、养殖、沼气、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利建设的教学,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提高生产效益;通过网上交流农产品信息,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拓宽发家致富的路子,以此来带动一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行业的农村经济“能人”,发挥“能人”帮带作用,拓展致富层面;通过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让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做到务工务农样样行,并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和城镇其他行业转移;通过远程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提倡节约型农业、节水型农业,推广农业商品的无公害化、绿色化,以不断提升农业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3.信息传递功能

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广大农村,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育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远程教育站点还能够为农民生产、生活、就业等提供准确的信息,成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掌握信息、把握商机、筹划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

4.文化宣传功能

远程教育可积极配合各地农村开展的创建文明户、文明村等活动,引导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农村逐渐步入世界文明的大道。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还可直接面向农村广大群众传播经济、文化、科技信息,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直接传递到千家万户,送到农民身边,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从现实看,远程教育站点正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5.事务管理功能

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远程教育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把乡村事务,包括资产资源、经济往来、党员管理等等都纳入网络信息管理,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还可加强其规范性、透明性,为乡村事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提供坚实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党群连心功能

大部分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渴望了解中央的精神,但了解的途径与方法又不多。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以卫星、互联网、现代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突破了学习上的时空局限,恰恰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改革服务,使党的富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村村寨寨,农民群众在远程教育节目中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片,易于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农村改革的主体。远程教育网络像纽带一样,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拉近党员与群众的距离,拉近农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距离。

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加大对农村远程教育的宣传,营造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农村远程教育的氛围

农村远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从近年来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看,没有党政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农村远程教育难以为继。因此,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的意义,宣传介绍远程教育的知识,宣传远程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农村远程教育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要适应农村教育层次多样化需求,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结合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

要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与各类培训并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兼顾,形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给予农民最直接、最快捷、最全面的帮助与指导,以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不同教育需求。远程教育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行政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利用现有农村教育资源,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高、中、初级教育与培训的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建立以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丰富的教育、培训机会,满足“三农”的教育需求。

3.要开发和提供实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增强远程教育的影响力

面对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一全新的课题,远程教育资源开发需要转换思路、创新机制。要充分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需要,遵循“合理建设、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农民受惠”的原则,制定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开发策略。在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农村和农业经济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训项目的选择上要做到“选好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在资源形式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学习习惯,以实用有效、方便易用、直观易懂为原则,选用最适宜的媒体形式;在资源开发机制上,要特别重视与乡镇、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发,建立共同开发机制。

4.要进一步拓宽远程教育的途径和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远程教育的方式,除了收看课件外,还应多样化、丰富化,以提高教学效果。探索建立“校地”长期合作机制,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学校与地方长期合作机制,让更多的知识走入农家。建立涵盖农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专家库,由专家教授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网络直接给农民讲课及解答问题;利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让农民与大学生团体结成帮助对子,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使大学生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二专家”。

5.要培养五支队伍,构建科学教育体系

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作用,必须着力培养五支队伍———新农村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和农民企业家队伍,让广大农民既是教育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教育的传播者。要着力搭建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教育服务平台,构建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同时,在注意远程教育全面工作的同时,要着力扶持一批条件较好的示范户,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生产技术,实现率先发家致富,从而引导和带动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远程教育中来,增强致富能力,激发百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意识、主动意识。

6.要增加经费投入,完善远程教育体系

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维护社会教育公平的一项利民举措。近年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从初步示范试点到大规模普及推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践证明,远程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完全可行的,必不可少的。但是也要看到,农村远程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事业,完全由市场来配置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是不切实际的,政府应成为农村远程教育最有力的推动者,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远程教育领导管理体制,以行政村为基本点,依托农村中小学、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农村远程教育中心,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综合协调,推动农村远程教育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中,有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门讨论,甚至也有专门的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如1983年,教育部就曾颁发《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南京师范大学的农村幼儿教育项目、学前一年课程研究,中央教科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河北、貴州两省等地开展的“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研究”等,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不从数据、政策、研究上做梳理、总结,而是想探讨视角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的城市视角

农村与城市是一对概念,谈到农村自然会提到城市。从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农村学前教育还是城市学前教育,都是学前教育,也就有共同的规律、特点、问题。相对而言,城市学前教育先发展,有发展的经验、教训,这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农村之所以是农村,就是因为它不是城市。城市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有些适合农村,但未必都适合农村。如果完全用城市的视角去看农村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就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代名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对策”之类的文章、研究,比比皆是。有人觉得用“问题”还不够,甚至要用“痼疾”“瓶颈”等词语,更能表达作者们的心情。

农村学前教育究竟有哪些问题?在2010年以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政府投入不足”“领导不重视”“硬件差”“师资水平低”“家长不重视”……相应的对策则是“加大投入”“领导重视”“更新观念”……但是,2010年以来,政府重视了、投入了、硬件改善了,农村学前教育还是问题多多。大家说,虽然投入增加了,但是大多投在了硬件上,这样投得不对,硬件改善了软件又不行,新园多、新教师多、教师的流动性大。反正,农村学前教育就是不行,就是问题的代名词。

常年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总体思路是,用发展得好的城市幼儿园帮助发展得不好的农村幼儿园。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中,“结对帮扶”“传帮带”“支教”“送教下乡”“派驻园长”“派驻老师”等等是高频词。新近流行语是“集团办园”,通常是以县里比较好的几个“龙头园”,以这些幼儿园为核心成立集团。集团里有镇幼儿园、村幼儿园(点)若干。最成功的集团,就是把镇上幼儿园、村上幼儿园,办成跟县里龙头园一模一样,如此就能“让农村儿童同样享受城市里的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反过来说,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就是一个农村学城市、小城市学大城市的过程。

以上这些就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城市视角。

城市视角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对比视角、问题视角,将农村跟城市这个“标准”进行“对标”,更多地看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这种情况很像我们用成人的、对比的视角来看待儿童。对此,杜威有很深刻的论述:“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我们之所以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匾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我们把儿童换成农村、把成人换成城市,同样有启发。

城市视角的第二个表现,大家极力地看到、发现农村学前教育的优点,但这些优点更多地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比如,人们通常会说农村幼儿园的地方大、自然资源丰富、空气好,这是因为城市不具有。因此,城里专家到农村,对农村幼儿园、幼儿教师有如此多的资源却不用,大惑不解。“遍地都是资源,四处都是资源,为什么不用呢?”在大家开出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处方”中,常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农村的表扬也带着深深的城市印迹。

城市视角的第三个表现,就是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师培训的城市化。以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为例,不管是农村幼儿教师进城还是城里教师下乡,都是城市的优秀幼儿教师在讲、在做,农村幼儿教师永远是在听、在学。这样培训的结果,就是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变成了一个农村模仿城市的过程。笔者曾经看到一个农村老师到北京学习回来后,跟当地孩子讲节约用水,“小便了要按小的那个按钮、大便了按大的那个按钮”;在另外一个农村幼儿园里,墙上贴着如何使用座便器的图片,但明明该幼儿园的厕所就是一条沟。并非农村幼儿园就只能讲农村,他们也有权了解先进、发达。但在这些洗手、喝水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孰重孰轻、孰先孰后?

城市视角的第四个表现,就是“质量评价”“评价标准”的城市化。随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问题就非常突出。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园?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农村好园?

“示范园”“等级园”“优质园”的标准更多的是基于城市而提出的,对农村的考虑更多是降低标准。比如,城市60分通过,农村可以55分通过。

城市幼儿园有而农村幼儿园没有的,城市幼儿园没有而农村幼儿园有的,这种差异如果没有被考虑进去,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没有被充分地得到反应。比如,有的农村幼儿园可能并不提供午餐。

另外,这种质量是绝对质量(幼儿园跟一个客观的标准相比)还是相对质量(跟过去相比、跟当地的幼儿园相比)?有人向笔者推荐一所农村“好园”,理由之一是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脸先得干净。如果你未曾到过这样的幼儿园,如果你没有连走十几所当地幼儿园,满目所及都是脏兮兮、臭烘烘,那么是很难理解这种推荐的。也会很难理解在一些农村幼儿园会有卫生区(不是放卫生工具,而是洗脸、刷牙的地方),甚至有的幼儿园会一个月替孩子洗一次衣服。可惜,这些质量未必能够在各种评价标准中反应出来。

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需要视角的转换,需要从城市视角向农村视角的转换。其实,这种视角转换的探索,一直都存在,比如,解放前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先辈们的实验与探索就带有农村视角的意味。

两种农村视角

说农村学前教育要有农村的特点、要姓“农”、要有农村视角,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农村特点、农村视角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存在两种农村视角。

第一种农村视角,是指研究者站在农村的角度,代表农村,为农村而呐喊、发声、写作。这是一种底层视角。“底层研究将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关注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无声者、无名者,在宏大叙事中寻找底层力量的崛起”。底层视角特别关注那些哑然无声、被遮蔽的、被隐匿的民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说,“作家要为那些不能擁有自己声音的人而写作”。

在学前教育中,农村学前教育就是无声者、无名者,是被遮蔽的、被隐匿。当我们讲农村视角时,就是要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出声音。虽然农村学前教育被推到改革的前沿,成为“显学”,但真正农村教师、农村儿童、农村家长的声音,依然是不被重视的。

第二种农村视角,是真正农村人自己的视角。这里的农村人,包括农村幼儿、农村幼儿教师、农村家长、农村群众等。农村人自己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主体,他们自己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让农村幼儿教师通过改革实践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角”。要做到这一视角,特别不容易。

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第一,中国非常辽阔,中国之大大在农村,农村的差异更是非常之大。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农村”。有的农村已经非常富裕,有的农村还极度贫穷;有的农村集中居住,有的农村非常分散;有的农村交通发达、公路已经户户通,有的农村交通不便、山高路远;有的农村还是费孝通意义上的乡土社会,有的农村已经城市化、经济化,村民已经遍布天南海北。第二,农村是发展变化的。40年前的农村、20年前的农村、10年前的农村、今天的农村,正在快速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教育。

农村儿童的视角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农村儿童理应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中心。当我们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农村视角时,当然不能缺失儿童的视角。

要了解农村儿童的视角,需要人们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在成人社会中,儿童是弱势群体,其声音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儿童权利公约》强调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在第十二条指出“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农村,儿童的声音更容易受到忽视、没有被人们所听到。农村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父母都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与农村学前教育相关的人员,如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儿童读物创编者,也应该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

大约20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新蓉老师曾组织过一个“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 的活动,一个13岁的回族女孩不断告诉访谈者“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困难就是洗锅”,很多城里人就听不懂。倾听农村儿童、理解农村儿童是多么的重要。遗憾的是,这个项目里没有“农村学前儿童”。

农村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水平、特点、需要,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实践上来看,大家都认可,对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可以通过“五大领域+学习品质”来概括。在这些领域之中,农村儿童的发展水平如何?哪些是农村儿童的长项、哪些是他们的弱项?农村儿童的发展有何特点、有何需要?哪些是现实的需要、哪些是未来可能的需要?越是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越是具有农村儿童的视角。

下面是值得关注的一些方面。

出身农村的人相对能对农村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用俗话讲,就是农村长大的人应该能够讲得清楚农村。虽然在学前这个阶段,他们还不能解释清楚农村,但应该为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解释农村打下基础。农村儿童没有“农村”性。对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农村生活、成长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的根。

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生活经验正在快速城市化,越来越单调、贫乏。吃零食、用手机(或看电视),成为农村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尤其是随着农村交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不放心孩子独自出门,比如因摩托车、电瓶车增多而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隐患增多。那种漫山遍野跑跳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大量的时间被限制在家里、院子里。与物质的贫困相比,农村幼儿生活经验的窄化、单调、贫乏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当然,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农村学前儿童”。比如,有的农村学前儿童通过媒体,了解了很多知识、信息;而有的农村学前儿童,可能有随父母到到过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曾在城市上过幼儿园。

在健康领域,在一些贫困地区,发育问题、营养不良现象还客观存在;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一个突出问题,如个人卫生(洗澡、剪指甲、洗手)、喝水(喝安全的水、科学地喝水)这样看似微小、不是问题的问题,但也是最基本的。在语言领域,农村学前儿童相对缺乏大量的阅读机会,在大胆与人交流、与陌生人交流、在大众面前表达等相对不足。

除了看到农村学前儿童发展上的弱项,还应看到农村儿童的发展强项,用强项去带动他们的弱项。在某地的一所村幼儿园,笔者发现孩子们活动时非常专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上课老师(也是幼儿园的园长)的老公进教室问一个东西在哪里,老师一边与丈夫对话一边跟孩子讲课。即便这样,整个过程中孩子仍然比较投入、专注。

笔者还曾模仿“三种文化里的学前教育”的研究方式,拍摄了一个农村幼儿园的视频并播放给不同地区的老师看,其中一个上海老师看了这一视频后,感叹这个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差、教师水平差,但是儿童很快乐”,城市里的幼儿园“设施条件好、老师水平高,但儿童不快乐”。

除了大众常说的农村儿童身体好、处理能力强、朴实、吃苦耐劳这些品质外,他们确实有不少强项,只是被关注得比较少。

农村家长的视角

通常情况下,农村幼儿家长被描述为不重视学前教育,只认可读、写、算。我认为,这是极大的误解。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深切感受到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遗憾,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不少农村的家长会到镇上或者县城里去租房,让孩子的妈妈或爷爷、奶奶陪读。这样的做法显然不是不重视学前教育的表现,而是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在一篇批评农村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的文章里,同时又指出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的问题在于,不知道重视什么、怎么重视。

农村家长更重视他们能够“看到”的学习、成长。为什么重视读写算?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孩子是否学到了、学得多还是少,农村家长看得到、看得懂,还是农村家长自己缺的、比不上城里人的。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一种常识。如果农村家长能够看到读写算以外的学习和发展,能够看到这些学习与发展确实在发生,看到其意义,就会重视这些读写算以外的东西。因此,农村幼儿园不只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还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某地的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幼儿园,为了让家长看到积木游戏意义和价值,让家长自己搭高楼、观看自己的孩子搭高楼等,通过多种家长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家长“看到”了搭积木的游戏是有好处的,就像是在学数学。家长们更加理解幼儿园的做法,认可、配合、支持幼儿园开展游戏。而曾经有所农村幼儿园学习城市幼儿园的做法,要求小朋友回家带一个桔子到幼儿园,以便开展活动,就被家长误认为老师要求带水果到幼儿园“孝敬”老师,而颇有意见。

农村家长学历不高,因此不要搞得太复杂、要符合农村家长的认知特点,尤其不要有太多的术语(可以想一想陶行知前辈)。农村普遍存在隔代教养的情况,要注意祖辈教养孩子的特点。要注意到他们有农忙、农闲之分,不要在农忙时开家长会、搞亲子活动。总体而言,农村家长是尊师重教的,需要幼儿园讲出让他们能够听得懂的道理、让他们能够看到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的视角

农村幼儿教师,被认为是硬件改善之后,农村学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农村幼儿园的教职工配备不够,有些班级甚至只有一个人,且他们的学历不高、专业学习不够、一个班的儿童人数多。请注意,这些问题、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一些要求是否偏高、过高了,是否有些不合理?比如,大家要求农村幼儿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玩具。将如此有创造性的工作,交给农村幼儿教师这一群体,是否有些要求太高?

如果我们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农村幼儿教师,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多的专业、可爱和值得尊重。

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有些农村教师对孩子很了解。尤其是如果这些农村幼儿教师是来自本乡本土的,那么他们不仅了解儿童,还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其他很多东西,与孩子的互动也很有针对性。比如,在一次分发牛奶时,笔者注意到一个小女孩的情绪不太好,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见老师发完牛奶后,蹲下来跟小女孩说:“你看嘛,你这个这里写的是260,那些高的写的也是260,是一样多的。你喝嘛。”笔者并不知道这个老师是否知道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但在我们看来,老师如同皮亚杰般具有智慧。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清楚地知道对孩子而言,2+6与6+2是不一样的,还有当他们掰手指头时,困难在哪里。笔者越是在农村走得多,就越觉得那些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批评,有时候是不公平的、是不了解真实情况的。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说用城里的优秀老师去帮扶农村幼儿教师。笔者很是怀疑,这样是否真的能帮能扶。一些农村幼儿、家长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其分析、解决也是非常需要智慧的。笔者曾听一所村里的幼儿活动点的老师讲述,她在劝说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需要动点脑筋。这位老师是本村长大回到本村的。因此,有一位看着他长大的家长,就反问老师:“你读那么多书,还不是回到村里了。读书有什么用?”下面是他们的对话:“你晓不晓得咋个去雷波(县城)?”“晓得,就是去坐班车嘛。”“那你晓不晓得咋个去成都嘛?”“晓得,就是到雷波去坐大巴嘛。”“那你晓不晓得咋个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不晓得。”“你把钱给我,我就晓得咋个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去。你娃娃以后有钱了都不晓得咋个坐飞机,你觉得好不好嘛?”家长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把娃娃送到幼儿园了。

农村幼儿教师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渴望学习。但在目前的这种培训体系里,真正“非常乡村”的老师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的可能性并不太大。比如,农村幼儿园(点)存在一个老师一个班的现实,使得他们外出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即使是在当地学习,也可能意味着幼儿园要放假。即使参加了这些培训、学习,接受的大多也是城市取向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农村内容是非常少的。

农村幼儿教师非常渴望得到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比如,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与利用?混龄活动如何组织?班额较大情况下,活动如何开展?教室存在特殊情况(如不规则、小学教室、面积小而人多)下,游戏如何组织?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天气、地形、地势,开展活动?

也许,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幼儿教师的沉默。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的学历(如职高毕业)、专业(非学前专业)。农村幼儿教师自信心不足,不断被打击、否定。用一个农村老师的话说,他们的工作是“无人表扬、没人喝彩”。

农村幼儿园的视角

农村幼儿园的情况非常复杂。比如,农村幼儿园新园多、新老師多,如何来看待“新”?新园、新老师,既可能是一种劣势,也可能是一种优势。很多农村幼儿园(班)附属于小学,因此容易存在“小学化”倾向,但更容易实现小幼连贯。这些幼儿园所在小学的校长,往往就是这些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关键人物。

以种植、饲养、玩沙、玩泥等活动为例。一种情况是农村幼儿园向城市幼儿园学习,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而且农村的资源更丰富。出现的结果是,农村儿童对这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贯的东西不感兴趣。另外一种情况是,农村幼儿园分析了本园儿童的发展需要,用这些孩子们熟悉的材料、资源,来发展他们,引发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比如,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自信程度不够,老师们就让孩子们用自己种植、饲养的成果,来交流、表达;幼儿园的孩子创意不够,就让他们在玩沙玩泥中玩出创意、玩出水平、玩出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种植、饲养,让儿童学会观察、记录、调查、统计,指向农村儿童的核心素养、学习品质,该是多么好啊。有些农村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们说,幼儿园的种植跟围墙外面农民的种植不一样,农民种植看收成,幼儿园里的种植看活动、看教育、看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有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必须从农村的角度去看、分析、解决,而不完全是一个简单地学习城市的过程。学习城市必要,但非必须。如果能将视角转向农村,发现农村幼儿园的好,让大家看到农村幼儿园的好,那么才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应该做一做的事情。

笔者一直在跟澳门同济慈善会的工作人员讨论,希望能够发现那些没有名气的农村“好园”,分析他们“好”在哪里,如何让其他同行、相关人员看到他们的“好”,如果可能,推广、复制这些“好”。笔者深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名气的农村“好园”,大家是否应该做点什么?替他们发出声音、为他们呐喊、为农村写作,或者,将他们请到舞台中央,让他们自己来诉说,更或者,将镜头对准他们,播放他们面临的困难以及在面对这些困难时他们的挣扎、坚持和智慧?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我们继续要做的还很多。

上一篇:社会经济与社会保障论文范文下一篇:非公有制企业服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