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三国范文

2023-09-18

孤独三国范文第1篇

其实身边有很多看起来寂寞孤独的人,他们是人们眼中的宅男宅女,也许一个星期也不出门,每次都去超市采购大量的食物就行,然后就是在家里享受着二人世界或者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却也不得不经常享受寂寞和孤独。因为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需要安静,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写出报告和计划。想一想,人生是一次复杂而漫长的旅程,其间融入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很清高,他们习惯冷眼旁观,讥讽的看着周围的人每天认真的无聊着,就象夏洛特看那些专心插花的日本主妇、哈里斯在游泳池边看辛苦减肥的女人们,他们喜欢自己在一旁随意的做些什么,从不参与,认为无聊的人才会对被别人支配的事情乐此不疲。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也很自卑,因为他们觉得看别人无聊的生活本身就是更无聊的事,反倒是那些认真无聊的人每天过的很充实,按照别人的指挥度过算是自己的每一天。到底那种生活更好,有时真的很难判断。

寂寞孤独的人更敏感,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自己,越是热闹喧嚣的时候越反衬出他们的孤寂,当望着车窗外五光十色的街道他们会流下眼泪;当与别人一起在深夜里疯狂K歌时他们更习惯坐在外边;而当他们独自躺在床上时,他们却难以入睡。正如前面说的,他们孤独寂寞不是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厌倦,而是对生活本身。

我们在看武侠小说的时候,武林高手讲究闭关练功,就是要在闭关的过程中一个人一心一意的修炼,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武功修为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还有很多文学大师,在书写伟大的作品的时候也是去一个优美僻静的地方,专心书写,有的则长达三年。听说贾平凹写《废都》的时候是一个月内完稿的,就是专门找个地方写的。虽然这部小说中的情色描述颇受争议,经常用此处省略多少个字,以至于2011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受到此灵感的启发,创造出了《同桌的你》这么经典的小品。

有人说:“孤独是心灵的财富,情感的荒园。纵然孤独使人们留下了那么多

佳作,屈原却也因为一腔苦闷而投江,毕加索也结束了他那伟大的生命。”真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卢梭的晚年孤寂冷清,但他以细腻的心感知着一切:花,树,政治,以至于人类!他愉悦的回忆起了那位被他称作“妈妈”的夫人,他的童年及少年时代,深刻的探索着人生的每一步。是的,当我们打开那饱含智慧与决心的《忏悔录》时,还会认为他的孤独是他的不幸吗?

我们少年的时候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陪伴,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结婚之后有爱人的陪伴,将来还会有小孩子的陪伴,小孩的小孩陪伴。可能我们每个人还是必须面对生活中的孤独时刻,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无时无刻都陪伴在我们身边,那么当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候,就要有一种享受寂寞与孤独的能力。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保障每时每刻都有人陪伴自己,那么这种能力的养成就至关重要了。人都是害怕寂寞和孤独的,但是寂寞和孤独却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时此刻,海风呼呼地吹,窗外的玻璃都在颤抖,南方冬日的寒冷不比北方,连暖气都没有。这种潮湿的冷导致床上很冰冷,蜷缩在床上看电影。想到马上就过年回家,可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团聚,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晶晶,就心中一片温暖。现在寂寞和孤单时为了将来更好的团聚和欢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其孤独的一面,当我们深夜坐在台灯下的时候,当我们宴终人散,独自走在清冷的路灯下的时候,甚至在我们围着一炉火沉思的时候——孤独总是我们的影子。每一个人,当走在连着生与死的桥上,看着朋友,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自己所走的路上只有独自一人时,会不会懊恼,哀叹,彷徨不定?孤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得怀着乐观豁达的心理来看待它。在孤独时,我们用朴质的心聆听大自然的真谛,探索着宇宙洪荒的奥秘,回忆着一幕幕红尘往事„„我们的心灵被那么多的喜悦,愁绪所淹没,不复往日的波澜不起,谁能说这是一种享受呢?

孤独三国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例 战争 虚实 女性观

杨尔曾《东西晋演义》接三国之事,叙两晋兴亡,夹杂五胡十六国纷争,既含军政大事,又有人物轶闻。与《三国演义》相比,其在文学性上存在不足,但却具有更为浓厚的史学气息。

一.体例之别

倪浓水《小说叙事研究》中有“四大奇书叙事结构和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一节,书中提到“百回本十回书叙事结构”在四大奇书中内在的一致性。《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通行本均为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前五十回大致以十回为单元,分别为董卓传、吕布传、曹操传、刘备传、诸葛亮传,《水浒传》人物也有林冲十回、宋江十回、平田虎、王庆、方腊各占十回的相似结构。吴承恩《西游记》为一百回,其构建则以“九”为单元,如“九九功成”安排在第九十九回,同为一百回的金瓶梅最晚出现,并将这种结构发展至最完整,这里不再进行举例。作者认为这种“百回本十回书叙事结构”深受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百十具有完整的意义,而一百二十回的叙事安排,也受“十干”、“十二支”等文化元素影响,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样的分析是很有根据的。

杨尔曾在《东西晋演义》序中,也分别提到过《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四大奇书占了其三,按说作者成书体例应受前人影响,呈现出相似的叙事结构与脉络,且他明确表示“当与《三国演义》并传”,但周氏大业堂本《东西晋演义》却更多受如《通鉴纲目》等史书影响,分为十二卷三百五十二则,每卷则数有多有少,并不完全一致,每则名称多为七言,但也有部分例外。

笔者认为,出现这类区别,并非作者在成书模式上的简单选择,而是虽同为历史演义小说,《东西晋演义》与《三国演义》相比,“史”的气蕴更加浓厚一些。《三国演义》虽为讲史,却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故事虽按时间顺序叙述,但在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便引出了主要人物刘关张三兄弟,之后的叙述中,虽是豪杰并起,但作者有明显的轻重之分,三国以魏蜀为主,魏蜀之间则是有着明确的“拥刘贬曹”倾向,有着明确的叙事脉络。而《东西晋演义》则体现出作者强烈的信史观,序文一开头便是:“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藂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作者在编撰中,引用极多的书、表、诏来增添其“史”的性质,出现频次高出《三国演义》数倍不止。此外,作者还有意将两晋时期的人物事件纷纷罗列,这也是全书有多达三百五十二则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安排固然有好的一面,但却大大降低了小说的观赏性,如“司马亮专权执政”、“成都王独执权政”、“河间王专执朝权”等则目只有数行字,仅是事件的简单陈述却单成一则,缺少故事性且使得全书结构较为破碎。但即便如此,上述三则故事却也影响着历史进程,可谓重要事件,不得不写,然“陆云县治若神明”、“江统进上《徙戎论》”、等则目相比于上述三则,在历史进程中却是可有可无,前者似为一小故事穿插其中,后者则基本以《徙戎论》原文为一则。除此之外,部分则目会穿插其他人物传记,如“帝用华计杀楚王”文末突然以“却说”为头,引出陆机陆云二兄弟的人物小传,“王氏惠风守贞节”一则,与题目相符的内容仅占十分之一,剩余却又是以“史说,阎缵字续伯,巴西人也”引出这一人物。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作者想要似史书一般包罗万象,叙述出完整的东西晋历史的想法,却又受小说体裁限制,无法采用单独的人物列传这类格式,只得呈现出此般风貌的矛盾状态。所以作者才会在序文最后说:“间有姓氏之错谬,岁月之参差,郡邑之变更,官爵之诖误,先后之倒置,章法之紊乱,皆非我意也,仍旧文而稍加润色耳。知我者,幸毋以鸴鸠见哂。”但杨尔曾并没有只对该缺陷进行说明而置之不理,在之后的武林版《东西晋演义》中,他将全书改为十二卷五十回,叙事零碎的缺陷也进行了部分修正,较旧本有了明显改观。纪德军先生在《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中曾指出:“自此(武林版东西晋演义)以后,演义小说便大多采用七言双句标目。①(156)”肯定了该版本的文学史价值。

二.战争之同

《三国演义》讲述东汉末年军阀相争的历史事件,战争描写自然是重点内容。《东西晋演义》相比前者,虽多了许多朝政描写,但两晋时期由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北方十六国”,大小战争亦是源源不断。两相比较,会发现后者在战争描写上有着明显的模拟痕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数字化的精细表述

《三国演义》中,为体现战争场面的宏大,对领兵数量常以万、千为单位,表述极为精确。此外,为体现排军布阵之人的神机妙算,亦是在一定程度上以数字体现。以第四十回“火烧新野”诸葛亮对战事的安排为例:

一面聚诸将听令,先教云长:“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头埋伏。各带布袋,多装沙土,遏住白河之水。至来日三更后……”又唤张飞:“引一千军去博陵渡口埋伏……”又唤赵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其三队分伏西、南、北三门……”再令糜芳、刘封二人:“带二千军,一半红旗,一半青旗,去新野城外三十里鹊尾坡前屯住……”

画面转至曹军,亦是“却说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前面已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开路,浩浩荡荡,杀奔新野来。”通过数字、方位、颜色、军种等精细化表述,将诸葛用兵之神,曹军声势之大体现出来。

《东西晋演义》受体例限制,对于战争描写虽不如《三国演义》般精彩纷呈,悬念迭生,但对于战争场面的表述则是吸取了前者的经验,以数字来体现战事的宏大。如“趙王发兵伐燕国”一则:“却说赵王虎恨燕与段辽在密云击败其将麻秋,乃合兵五十万,具船一万艘,自河通海,运谷千一百万斛于乐安城……括取民马,敢匿者腰斩,凡得四万匹。”除此之外,书中不乏“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等词汇运用。倘若读者认为战事描写本该如此,并无借鉴模拟之嫌,且看“桓温伐燕大败还”一则对慕容垂用兵的表述:

然后唤诸将听令,先差云枨:“带二千人,各将布袋去溪河上流头埋伏,用布袋装上砖土,拒住溪河之水,到来日三更以后……”吴王垂又唤戴德:“可引一千军去博陵边渡口埋伏……”垂又唤赵平:“你可引军三千……你却在东门外伏定……”垂再唤糜玉、刘同:“你二人可带二千军,一半红旗,一半青旗,去野外三十里虎尾坡前摆开……”

对敌人的表述则为:“却说晋兵袁真自为前部先锋,引大军一万,战将数员,又有铁骑军两千,从襄邑进发。”

与前文所举《三国演义》对比,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可以说作者是复制了一场“火烧新野”,甚至对于将领的名字“云枨、戴德、赵平、糜玉、刘同”也与上文“云长、张飞(翼德)、赵云、糜芳、刘封”相似,之后的内容也与《三国演义》一致,只是人物名字、军队种类稍作更换。除此之外,其余则目也能看出部分模拟痕迹,如《三国演义》张飞外貌描写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而“石勒以兵下赵魏”一则中对于许褚外貌亦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一字不差。“苻坚备仪聘王猛”一则又是复制了诸葛亮“隆中对”:“猛曰:‘桓温比于姚襄,则名齐而众寡。然温能克襄,以弱为强,非为天时,亦人谋也。今温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作者只是根据东晋历史,将人物名称作了更换,其余皆与《隆中对》一致,此例亦可证明《东西晋演义》对《三国演义》的明显模拟痕迹。

(二)重大战事的节奏把控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千场战争,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赤壁之战”,从“舌战群儒”到“华容道”,作者用了八回的篇幅来叙述这场战争。从整体行文节奏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战事缓急的把握。“舌战群儒”之前,刚刚结束了紧张的长坂坡之战,于是作者进行了以“文戏”为主的叙述,主写东吴对于战事的准备,并凸显曹军声势,“三江口曹操折兵”与“用奇谋孔明借箭”既对战事稍加点染,又写了孙刘联盟的内部矛盾,而在赤壁大战来临之前,又安排了“宴长江曹操赋诗”来舒缓节奏。

《东西晋演义》对于一场战争很少花费大量笔墨去描绘具体进程,战事描写多在当则结束。但遇到重大战役,也会出现例外,如最为著名的“淝水之战”,从“秦王集议寇江东”到“玄石破秦百万兵”共花七则叙述。同样的以少胜多,同样的火攻取胜,作者在行文安排上也借鉴了赤壁之战的节奏把控。既写两边兵力之悬殊,渲染氛围,又写东晋将领的不相信任,内部冲突。与赤壁大战之前的“横槊赋诗”相似,又在“安玄围棋赌别墅”一则中写了谢安、谢玄、王羲之等人私游山墅的故事来舒缓紧张的战事。整体安排与“赤壁之战”大致相同,很明显有着《三国演义》的影子。

三.虚实之异

历史演义小说虽为演史,但亦有诸多虚构成分,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大致“七实三虚”,后世学者大多认可该看法。《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事件,多为塑造人物服务。小说为了突出部分人物的特征,会对史实进行相应的改造与处理。例如根据《三国志·孙讨虏破逆传》记载:“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可以看出,杀死华雄的乃是江东孙坚,而非关羽。但作者为了从一开始就刻画出关羽的勇武,将这一事件改写成关羽所为。而在“屯土山关公约三事”一回中,作者写关羽不愿投降,最终在好友张辽的劝说下“约法三章”,成为一段美谈,但《三国志·关羽传》中所记载的事实却是“曹操擒羽而归”可见,事实上关羽是被曹操俘虏之后投降的,而绝非书中所描绘的那样。这一系列的虚构与改编均为凸显关羽的忠义勇武。同样,孔明“巧借东风”、“草船借箭”是为写其智谋,张飞“怒鞭督邮”是为显其性情,这些虚构故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西晋演义》的虚实体现与《三国演义》不一,正如上文所引,杨尔曾有着强烈的信史观,其注重历史事件的还原,不仅行文中出现大量与史书相同的段落,人物事件也大都做到有迹可循。即便是“杯弓蛇影”、“王戎有好李”等趣味故事也都在《晋书》中明确记载,正如郑振铎先生对该小说的评价一般:“这部演义也极为雅驯,几乎无一字无来历,在讲史里是较好的一部。②(919)”所以,与《三国演义》相比,《东西晋演义》的虚构内容,不在具体人物事件,而在小说中大量的神秘色彩。这主要体现在人物出生或死亡时的天道异常。如写石勒出生“勒生时,亦光满室,白气自天属于中庭,见者咸异之。”拓跋力微出生更是安排了天女下凡的故事来增加传奇性,两晋时期,大小帝王众多,所以在出生时作者均安排了相应的鬼神、天象来加以渲染。同样,人物的死亡也有对应天象,如太子司马遹被害死后“尉氏雨血,妖星见南方,太白昼见,中台星斥。”“秦苻生妄杀大臣”一则,太后、强平死后“潼关以西,至于长安,虎狼大暴,昼则断道,夜则发屋,唯害人而不食六畜。”这类神秘事件的大量安排,不仅使得小说传奇性增加,同樣也是作者自身道德观念的体现,有人物冤死,便有异常天道,以此来警示后人。除此类神秘描写之外,还有如“佛图澄起死回生”“五马渡江一化龙”等等,这里不再赘述。前文虽提到《三国演义》之虚构多为人物事件,但也有天道异象,只是相比于《东西晋演义》较少而已,且多集中在诸葛亮一人身上。如周瑜死后,“却说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庞统死前,诸葛亮写信告知刘备“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张飞死前,亦看天象。这类神秘色彩的描绘,正如前文所言,主要是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服务的,以凸显诸葛之智,并不与《东西晋演义》相同,蕴含了作者自身的道德观念。

四.进步的女性观

中国的封建社会自古以来便是“男尊女卑”,女人附属于男性,《三国演义》与《东西晋演义》所述历史背景又以战争为主,更是决定了女性角色在小说中成为男性的配角,不占太多笔墨。但两部小说依旧刻画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相关形象或多或少体现出作者的女性观。后出的《东西晋演义》所呈现的女性角色虽不如《三国演义》般丰富多彩,生动形象,但它继承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部分传统观念,此外,在其基础上亦有所突破,展现了作者略微进步的女性观。继承与发展分别体现为以下两点:

(一)“一女不事二夫”的一致性

《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烈女形象当属曹文叔之妻——夏侯氏。夏侯氏“早寡而无子,其父欲改嫁之,女截耳自誓。及爽被诛,其父复将嫁女,女又断去其鼻”,夏侯氏违抗父命,是为了守护其对曹氏家族的忠贞,她表示:“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夏侯氏的形象在古代小说中是极为常见的,女性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即便丈夫死后,也只得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束缚,无法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留给她们的只剩两条路,终身守寡与殉节而死,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获得一块“贞节牌坊”,却是以生命为代价。罗贯中为夏侯氏所作赞诗:“弱草微尘尽达观,夏侯有女义如山。丈夫不及裙钗节,自顧须眉亦汗颜”便将这种观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东西晋演义》同样塑造了这类烈女形象,“王氏惠风守贞节”一则中,王氏乃太尉王衍之女,太子司马遹之妃。太子被废,王衍不愿女儿与司马遹同去金墉,王氏却说:“忠臣不事二主,烈女岂嫁二夫。妻生为皇太子之妃,死为皇太子之鬼。”遂与太子同去金墉“时行路之人径其贞节,为之流涕,莫不伤感”。在“愍帝出降于刘曜”一则中,作者写到了王氏的结局,对其贞节之事再次提及。在王氏被当作战利品赏赐给乔属时,王氏称:“吾乃晋太尉公之女,皇太子之妃。生为晋妇,死作晋鬼,安肯从汝胡狗为妻”,最终惨遭杀害。作者在这里甚至将道德高度上升至国家层面,民族大义,在男子亡国投降的局面下,本是男性附属品的女性却守护最后的忠贞,男女的道德标准似乎并非一致,杨尔曾在此也安排了赞诗“晋亡宗室尽遭擒,勘叹王妃贞烈行。朝中徒有许多士,岂及金墉一妇人”来体现这种观念。

(二)“传奇女性”的增加

《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大量女性,除了上述的烈女形象,还有大部分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宫廷中的甄夫人、毛皇后,甚至曹操女儿,宫廷外的貂蝉、孙尚香,均或多或少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后两者更是成为了男性争权夺利的“工具人”,她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成为男权斗争的牺牲品。

《东西晋演义》对这方面的形象叙述较少,最为经典的宫廷妇人贾后更是一手遮天,淫乱后宫,祸国殃民,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但相比于《三国演义》的以悲剧女性为主,《东西晋演义》塑造了更多的传奇女性,如李秀娘,在父亲死后,面对五苓夷叛军,秀娘巾帼不让须眉,“即自披挂,引军大开城门掩击……杀得五苓夷片甲不回,只留其主及百余骑而逃远去。于是秀娘自领守州”。除秀娘外,还有为了保护晋帝,披甲上阵,大败牵秀的缑公女,率女丁守襄阳的韩夫人。

这类与军政直接关联的巾帼女性,在《三国演义》中是基本没有的,唯一称得上的是“祝融夫人”,却是以蛮夷身份出现,且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为作者虚构,目的是增加小说的趣味性。而《东西晋演义》对这类传奇女性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相较于罗贯中而言,略微进步的女性观。女子并不完全依附于男子,甚至可以像男子一样,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贵为天子,群臣拥戴的晋惠帝逃亡时却要受女子保护才能保全性命。这种思想的进步得益于明代中晚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人文意识觉醒,众多的才子佳人小说,鼓励女子追求爱情,《金瓶梅》中的女性更是对三纲五常勇敢突破,追求家庭权力与自我价值,只是《东西晋演义》受限于演义题材与所述背景,所蕴含的女性观须以“女中豪杰”这类形象进行体现。

《三国演义》与《东西晋演义》虽同为讲史演义,但后者在模拟的基础上,其“史学”气息要浓厚的多。这不仅体现在对史料的运用、语言的相对生晦、全书的体例模式等表面上,相比于《三国演义》,其“以史为鉴”的思想也更为直接。《三国演义》的“忠、义、勇、智”等道德元素是附属于经典人物形象上的,以人物崇拜来教化后人。而《东西晋演义》讽刺之意更加明显,如借“石崇与王恺斗宝”来揭示晋朝的奢靡混乱,用诸多天象来达到警示目的,并通过标题的直接表示来宣扬君臣之义,如“段匹磾死于忠义”、“湘州谯王死忠义”、“卞壶父子死忠孝”。所以,小说虽缺乏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在文学性上无法与《三国演义》相提并论,却在“史学性”上独树一帜,这也正符合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创作目的:“严华裔之防,尊君臣之分,标统系之正闰,声猾夏之罪衍”。

参考文献

[1]杨尔曾.东西晋演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3]倪浓水.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4]纪德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黄洪添.《东西晋演义》人物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7]梁诗烨.杨尔曾及其编创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10.

注 释

①纪德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156页.

②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919页.

“本文系2020-2021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立项项目成果,项目号YJSCX2021-157。”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孤独三国范文第3篇

曾有人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而我觉得孤独的人是可悲的。孤独的人有着孤独的灵魂。

他们带着孤独的灵魂穿梭与都市之中,清醒在午夜时分。

他们为什么孤独?他们又是否曾感到过寂寞呢?或者他们天生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感觉,喜欢那种在黑暗角落的感觉,喜欢独行在夜都市中;或者他们只是一群敏感的家伙,不愿与人纠缠,更害怕受到任何的伤害,只有孤独才能保护他们脆弱的灵魂;或者他们曾受到过伤害,所以开始失望,不再信任人和事;或者……

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轻轻地打开收音机,聆听电波那头的声音。听那些有着淡淡哀愁的音乐,听那些直指人心的情感故事。有时觉得感到,有时觉得心里有着阵阵的痛。白日里是非常忌讳流泪的,但是这样的夜是真的希望能够心痛到流泪。

原来外表的坚强只是为了保护那脆弱的内心。能够独处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把独处当做了一种习惯却未必是件好事。

离群太久了,你会觉得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的,甚至可以说得到了一份自由。你不必为了别人而放弃什么。你会从容地做着很多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例如,望着天空发半天的呆,突然笑出声音,经常在纸上写一些别人无法看懂的东西……

渐渐地发现自己越走越远了,想要回到原地,但是……

孤独的时间长了,也就再也无法回到人群中了。习惯孤独,喜欢孤独,爱上孤独,这一切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孤独三国范文第4篇

人在情感的爆发上,腻歪是可以一步到位的,憎恨却不易猝然降临。除非是敌我冲突,否则,更多的情绪是需要一点一点发酵的。爱是,恨也是。

如果一个人混到被别人降低标准,只求他活得不那么腻歪人,差不多就已经很让人讨厌了。当然了,若此时还有人肯为他妥协,说明他还有人情味儿。在交往的层面上,人情味儿是彼此最初的守望,也是最后的退让。

此后,不是绝路,而是陌路,不是再见,而是再也不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赢得所有的人喜欢。但若让所有的人腻歪,必然是人性的猥琐和促狭,逼退了全部的亲近。丑恶的人性,是一根穿透时光的长刺,你都与那个腻歪的人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想起他来还是会心底一沉。这就是恶的遥远回响。因为这个回响的存在,无论他说什么干什么,你都会看不惯他。

这样说来,一个人活到被人腻歪,就真的活腻了。这样说的意思是,从此再无人愿意走近他。尽管他还可以继续腻歪下去,但人世的好多路,被渐次堵死,最后走到孤绝。

一个腻歪的人,只有在一个更腻歪的人那里,才能照得见自己,进而,被后者震慑或杀灭。在丑恶人性的调理上,善良的感化是极其有限的,只能以毒攻毒,唯如此,才能一物降一物。

前一刻,你搂着一个人,十分动情地跟大家说,这是我最好的朋友。下一刻,你又跟另一个人热烈地拥抱,对所有人说,这是我处得最铁的哥们儿。无论什么场合,不管对谁,你都能这么信誓旦旦铿锵作响。这样的表演,叫当面的虚伪。

你以为你拿出的是热情和坦诚,实际上袒露的是圆滑和世故。你以为你在戏台上出将入相,满脸的江山社稷,实际上是一肚子的阳奉阴违大奸似忠。

没有比这个更没意思的事了。你以这么繁盛的虚伪,去套现并不设防的挚诚,这种聪明,看似有益,实则歹毒。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厚道者始终拙朴,只有虚假的人才那么依赖浓烈。

人在口吐赞美的时候,往往云山雾罩真假难辨,只有在表达厌恶和愤怒的时候,才显得真实。所以,在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去认识他,总比在他舌灿莲花时更靠谱一些。因为,这个世界辽阔的欺骗,差不多都在恭维、奉承和歌颂里。不过,有的人吃这一套,有的人不吃这一套。最后,吃的人坑了不吃的人,多少庄重的场合,因此陷于媚乱和轻浮。

迷恋这样的虚空,其实是虚荣的表现。生活中,虚荣和虚伪太容易苟且在一起。这也说明了:哪里有卑鄙的需要,哪里就会有肮脏的成全。

按理说,这么虚伪的人应该没有市场。事实恰恰相反,八面玲珑的人往往可以混得自在逍遥。这个世界,如果一切可以用生活逻辑解释清楚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扑朔迷离和深不可测了。

孤独,是精神对尘俗的绝地倒戈,是时光对灵魂的深度架空。

没有比孤独本身更孤独的事了。最深的孤独是道不出来的。道出来的孤独,无论多么响亮,也已然喑哑。

深刻的孤独无人会说。因为说了,无人能懂。现实生活中,喊孤独的大都是有钱人,穷人只能喊一喊孤苦或孤单。从这个层面上讲,孤独是件很奢侈的事,你要是吃不饱穿不暖,连喊孤独的资格都没有。

孤独是个人的弦歌雅意,也是自我的落寞萧索。权贵们在人生到达某个顶点之后,太容易失去方向和目标,太容易空虚和无聊,于是,他们以孤独自居,也以孤独疗伤。其实,真正的孤独只是找不到另一个相似的灵魂,或者灵魂始终收不到有质量的回响。这是一种四顾无人的荒凉感,跟有多少钱、混到什么位置毫无关系。

因为灵魂有远方,才有盛开的孤独。所以,真正的孤独,是高质量灵魂的上层建筑。孤独者都是这个世界的勇士,尽管茕茕孑立,还要孤绝地站在高处,即便形影相吊,也要孤寒地走向远方。

孤独三国范文第5篇

今天我读了《享受孤独》这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本文主要讲了一位叫拉托奥的学者独自去考察遗留的部落。起初,他非常孤独想逃离这个部落,但是他走不出去,他想通了,继续留在这里做生活研究,最终,他在这个部落发现了艾滋病症状,对人们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体会到了文中的伟大学者拉托奥的思想。享受,不是一件坏事,懂得开朗乐观的面对事情,并勇敢地向困难发出挑战,征服者就是自己。文中的拉托奥在遗留的部落里,没有人可以很好的和他沟通、谈话。他天天对着一群不知何时就会对他发起攻击的野人,他的内心极其恐惧。在这个部落里,孤独、寂寞和恐惧会变成慢性的毒药,让人发疯。而想通了这一切的拉托奥却只是笑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拉托奥早已将这一切,变成一种植物,变成了一个花园,变成了一个快乐。

孤独三国范文第6篇

其实身边有很多看起来寂寞孤独的人,他们是人们眼中的宅男宅女,也许一个星期也不出门,每次都去超市采购大量的食物就行,然后就是在家里享受着二人世界或者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却也不得不经常享受寂寞和孤独。因为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需要安静,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写出报告和计划。想一想,人生是一次复杂而漫长的旅程,其间融入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很清高,他们习惯冷眼旁观,讥讽的看着周围的人每天认真的无聊着,就象夏洛特看那些专心插花的日本主妇、哈里斯在游泳池边看辛苦减肥的女人们,他们喜欢自己在一旁随意的做些什么,从不参与,认为无聊的人才会对被别人支配的事情乐此不疲。

寂寞孤独的人有时也很自卑,因为他们觉得看别人无聊的生活本身就是更无聊的事,反倒是那些认真无聊的人每天过的很充实,按照别人的指挥度过算是自己的每一天。到底那种生活更好,有时真的很难判断。

寂寞孤独的人更敏感,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自己,越是热闹喧嚣的时候越反衬出他们的孤寂,当望着车窗外五光十色的街道他们会流下眼泪;当与别人一起在深夜里疯狂K歌时他们更习惯坐在外边;而当他们独自躺在床上时,他们却难以入睡。正如前面说的,他们孤独寂寞不是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厌倦,而是对生活本身。

我们在看武侠小说的时候,武林高手讲究闭关练功,就是要在闭关的过程中一个人一心一意的修炼,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武功修为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还有很多文学大师,在书写伟大的作品的时候也是去一个优美僻静的地方,专心书写,有的则长达三年。听说贾平凹写《废都》的时候是一个月内完稿的,就是专门找个地方写的。虽然这部小说中的情色描述颇受争议,经常用此处省略多少个字,以至于2011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受到此灵感的启发,创造出了《同桌的你》这么经典的小品。

有人说:“孤独是心灵的财富,情感的荒园。纵然孤独使人们留下了那么多

佳作,屈原却也因为一腔苦闷而投江,毕加索也结束了他那伟大的生命。”真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卢梭的晚年孤寂冷清,但他以细腻的心感知着一切:花,树,政治,以至于人类!他愉悦的回忆起了那位被他称作“妈妈”的夫人,他的童年及少年时代,深刻的探索着人生的每一步。是的,当我们打开那饱含智慧与决心的《忏悔录》时,还会认为他的孤独是他的不幸吗?

我们少年的时候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陪伴,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结婚之后有爱人的陪伴,将来还会有小孩子的陪伴,小孩的小孩陪伴。可能我们每个人还是必须面对生活中的孤独时刻,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无时无刻都陪伴在我们身边,那么当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候,就要有一种享受寂寞与孤独的能力。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保障每时每刻都有人陪伴自己,那么这种能力的养成就至关重要了。人都是害怕寂寞和孤独的,但是寂寞和孤独却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时此刻,海风呼呼地吹,窗外的玻璃都在颤抖,南方冬日的寒冷不比北方,连暖气都没有。这种潮湿的冷导致床上很冰冷,蜷缩在床上看电影。想到马上就过年回家,可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团聚,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晶晶,就心中一片温暖。现在寂寞和孤单时为了将来更好的团聚和欢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其孤独的一面,当我们深夜坐在台灯下的时候,当我们宴终人散,独自走在清冷的路灯下的时候,甚至在我们围着一炉火沉思的时候——孤独总是我们的影子。每一个人,当走在连着生与死的桥上,看着朋友,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自己所走的路上只有独自一人时,会不会懊恼,哀叹,彷徨不定?孤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得怀着乐观豁达的心理来看待它。在孤独时,我们用朴质的心聆听大自然的真谛,探索着宇宙洪荒的奥秘,回忆着一幕幕红尘往事„„我们的心灵被那么多的喜悦,愁绪所淹没,不复往日的波澜不起,谁能说这是一种享受呢?

上一篇:回头看看范文下一篇:公司市场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