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24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众文化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采取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文化内涵、探索多样化模式等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孙启香(1974-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玲(1982- ),女,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21)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逐渐三足鼎立。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良莠不齐的文化形态,形成了对包括主流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形态的猛烈冲击。它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新鲜内容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需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既能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要融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

一、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统一的思想作指导,要有明确的教育方向。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个体目标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培养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勤奋学习、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品质;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更要能结合自己学习、工作的实践,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构体系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整个未来祖国建设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培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合力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建立一个稳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结构。我国的大学几乎都采用寄宿制,学生进入大学后虽然已经不和自己的父母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家庭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还是不可忽略的,这就需要所有的父母都不放松自始至终的共同努力。高等学校应当通过对原有队伍的充实、提高和改造,建立起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了解大众文化特点,掌握一定网络等新技术的、能适应大众文化环境要求的新队伍。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这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的心灵,启迪人生哲理。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

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大众文化环境下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应该坚持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为主,辅之以其他类型的教育方法。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的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著名的人类学家M·米德在她的《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了“三喻文化”理论:“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反哺”或者说“文化后喻”是一种大学生的“反向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化过程”。面对这样一种“文化反哺”现象,我们也不能按照原有的一套思路去教育他们,或者把我们的观念和想法强加给他们,这样做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是毫无效果的。所以,当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以大学生为本”,充分反映大学生的心声和需求,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建构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学习氛围。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

(一)丰富大众文化自身的思想内涵

我国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主流文化。首先,要经常组织富含思想文化内涵的大众文化活动,以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主体,支持并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科技、体育、文化、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性文娱联欢、体育竞赛、社会调查、课外小组活动等,写一些读后感或观后感,让大学生去亲身体验,真正感受到对他们的思想成熟、阅历丰富方面有所帮助。同时,要加强学校的校报、广播站、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部门以及网络中心、校园宣传栏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阵地建设,支持鼓励他们去组织、开展灵活多样、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风,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

(二)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以文化的视角去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用丰富的文化养料来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性精神和文化魅力,要从理念和认识上向“文化转型”。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与完善,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本质与本性,关心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思社会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价值与意义,改变原先单一指导、规范、说教的功能,让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中的一种沟通方式,帮助他们寻求真正的精神归宿和全面发展的道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守“教育的规律、文化传播的规律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借助于大众文化中某些有效形式,有效地利用大众文化传播载体,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身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树立人格教育的思想,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这种文化人格的确立。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思维能力。文化思维能力是文化人格的核心要素,文化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文化人格的成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他们学习和掌握东西方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引导他们合理地摄取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的守护和不朽的长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以主流文化为引导,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多样化模式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三自”教育模式

“三自”教育模式是指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现在的整个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比上代人有更强的行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与其限制,不如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去衡量自己的价值,去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唱响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旋律,以此作为引导,让他们自主地去判断吸收大众文化中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让他们亲自去体验这种收获带来的自信与成就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你听我说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的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的教育和学习,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只有认真地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也才能达到思想道德的最终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育模式

我们要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倡导一种体验教育模式。一个人道德的养成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大学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获得了“知”,但是真正将“知”消化升华为“行”还需要他们亲自去尝试,还需要他们亲自去体验。教育家霍斯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还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让大学生充分体验作为一个人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与魅力,构建和谐与健康的社会。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教育模式

在整个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在设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同时,还要很好地把握大学生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喜欢挑战、刺激,更钟情于新鲜事物,更加崇尚自我、追求时尚。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只要有机会就会自己解决人生问题,但是这些想法有时候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却是不可思议的。针对大学生的这种特殊需求和特殊的情感,就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自我做主,设计自己的未来。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的沃土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今天的大学生就如同“白松的种子”,我们相信只要给予他们“南方的沃土”,大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奇迹,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大学生会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俄)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冯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美)M·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红,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4]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姚迎春.大众文化条件下高校德育的文化思考[J].理论月刊,2005(2).

[6](前苏)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7]李德山.想起了但丁的一句话[J].家长,1996(5).

[8]共青团湖南省委.让青春的色彩更加绚丽——争做四个新一代学习读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情感教育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必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师以情感人是基础,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是关键,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是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以情感人 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进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以情感人,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这里教师的以情感人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是情感教学的关键,促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感、理智感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

一、再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有积极影响,是促成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任何认知过程的完成都离不开认知过程的情绪、情感,否则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现代教学论强调,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1]。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一定的汉语文学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我们很难想象,语文教学如果只是教授字词、分解段落和归纳主题的话,教育培养出的人将是什么样的人。因此,情感教育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既然情感教育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1.教师的情感投入是首要也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方法

只有教师情感投入了,学生才会乐学,学生乐学,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传递,最终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和高尚人格,情感教育目标甚至整个教育目标才能达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以教师的爱为基础的融洽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和环境的轻松、愉快,才能调动全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学习,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古人云:“亲其师而安其学,疾其师而隐其学。”强调了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此,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有教师的情感投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投入最基本的是对学生的爱,这个爱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传递给学生:一是宽容,二是沟通,三是赏识。[2]宽容不仅是一种“海量”,而且是一种修养和智慧。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源源动力。沟通是人与人相互取得联系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没有沟通,人与人就不能建立联系。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有:言语沟通、身体语言沟通、文字沟通等。进行情感教育就应该争取一切机会跟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沟通,比如在言语沟通中更注意说话的亲切度、目光的柔和度和学生共同语言的发掘;在进行身体语言沟通时更注意一些柔和动作的使用,比如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可以看似随意地走到他身边,轻轻摸一下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既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注意他,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相反,如果老师刻意停下课来提醒这个学生,或是用眼睛瞪他一眼,学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疏离感,进而影响语文学习兴趣。文字沟通也有多种形式,比如作文的批语、日记、周记,以及让学生带给家长的白条,等等[3]。在文字沟通中应该更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古有“士为知已者死”,教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会产生期望效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就能找到。教师找到学生的优势智力后就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期望。所谓期望效应即教师把希望出现的特征赋予对方,不断传递给他积极的期望,对方就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不断发展,简单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

2.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点

(1)创设情境,为学生情感体验做好准备。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学习前的准备活动状态,更有利于学生与教材中的丰富情感产生共鸣。创设情境有四种方法:第一,用好教学导语,教师再现与情感教学有关的情境,为整一堂课奠定良好的情感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第二,借助音乐、教师适合情境的导读等烘托气氛,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致、丰富的心理活动;第三,运用音影资料——音乐欣赏、课件展示等,让学生在观赏和聆听中感受诗词类文章所折射出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4]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就可以通过影视形象去表现,更有利于学生领会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2)以声言情,运用朗读和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情感。

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吟咏的时侯,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里透露出的情绪、情感,也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丰富情感。

(3)提纲挈领,启迪学生思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各种情感因素,比如诗歌的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小说的情节美,戏剧的冲突美等,让学生去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感受真、善、美的情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分析玩味,以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4)移情于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情感体验,而且要把这种体验诉诸笔端,用文字展现出来,这是情感教育的一大飞跃。比如在教过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后,让学生以“眼泪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把自己对眼泪的真实体验表达出来。

3.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是情感教育的目标

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塑造人格的工作,高尚人格的塑造既是情感教育的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情感教育应该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人格相结合。通过教师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愿学、乐学,这是过程,情感教育应该为整个大的教育目的服务,即通过与教师共鸣,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感氛围,在愉快、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过程中真正感受什么是“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信仰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用低沉舒缓的情调来渲染孤寂的氛围是那么的恰当,让人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哀愁”中透露出的忧国伤民、落寞彷徨的情感,进而让学生思考前人尚且那么爱国,自己又有哪些爱国行为,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情操。

事实上,任何语文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渗透着情感教育,完全没有情感教育的语言课客观上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意识,努力做到有心、有序、有效地真正确立起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时,应把情感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写作,都不能忽视学生情感教育的参与。[5]具体应从整套教材到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情感教育目标和计划。在每一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中也要渗透情感教育,如在揣摩词章、分析课文、评价结构、体会技巧等基本能力训练中让学生同时产生情感共鸣,“进入角色”,获得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孙博.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初探.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2.

[2]张广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赵艳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尝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4]袁春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教学与管理,2005,8.

[5]黄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音乐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带有共性的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突出。音乐类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是音乐类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认识意识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分析总结了音乐类大学生共有的特点,并且特别阐明了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类大学生所独有的特性,剖析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音乐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对音乐类人才的广泛需求,音乐类学生的招生比例在逐年增加,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都在深入探讨如何开展和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新措施,特别是大力加强音乐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音乐类专业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怎样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音乐类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音乐类专业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类学生的特点

(一)高校音乐类学生共有的特点:

1、学业成绩“先天不足,后天发展失衡”。客观而论,相当一部分音乐类的学生并非因为自身具备相当的艺术天赋或从小接受扎实的艺术基础训练而选择音乐类作为自己的专业,而是在应试教育考试机制下选择的一条通往大学的捷径。一些学生是在高中分科后甚至高三时考量权衡发现走常规的文化课考试难以进入理想的大学,才决定转变升学战略,参加各类音乐考试培训班,说白了就是短期速成班,来达到升学的目的。音乐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了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课考试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要比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低得多。

相比普通考生,音乐类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弱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缺陷造成了音乐类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先天不足,成为他们基本素质构成的短板,决定着学生大学里学习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在大学里,音乐类学生普遍忽视基本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上文化课知识基础本来就弱,因此,音乐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人文素养薄弱,很多的音乐类学生直至大学毕业,英语三级、计算机省二级都不能通过。与此同时,音乐类学生又十分重视自身专业的学习,学生普遍认为“没有专业就没有饭碗”,于是把大部分的时问和精力都花在专业的学习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学习忘我精神,对专业知识的投入学习挤兑了本来应该用于加强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音乐类学生高度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素养和基础知识,与我们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功利性和浮躁风气不无相关,过分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人文素养,所培养出来的是缺乏人文素养的纯技能型人才。由于忽视对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学生对艺术领悟的深度和广度很狭隘,严重制约了他们专业水平的发展空间,更进一步限制了音乐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个性张扬,倡导独立自由。艺术研究与钻研是天马行空的创造过程,讲究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不拘一格,张扬自我。专业学习的特点深刻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得他们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加注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发展,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协作意识相对薄弱,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充满了浓郁的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气息。

3、音乐类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笔者对我系音乐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在人生选择上,对待“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问题,有26.5%学生回答“为了理想而奋斗”,有23.6%的学生选择“充实而积极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好坏无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占24.3%,“人生在世及时行乐”占25.6%。日常生活中,有的音乐类学生喜欢穿奇装异服,喜欢追求个性、凸显自我,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全局和大局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不强,纪律观念淡薄,甚至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政治生活中,由于艺术无国界性和近年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盈漫,许多音乐类学生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模糊,对于政治理论教育无甚兴趣,认为对于自己以后的专业发展没有太多的作用,因而艺术类学生的党建、团建工作也由于学生的热情匮乏而较难开展。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的艺术类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和参加党课学习,远远低于同年级其他专业的学生。保有个性、有自我主见是艺术类学生难能可贵的专业品质和创新精神,但任何事情过犹不及,不良生活、学习方式,缺乏自律性,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不能不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索。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类学生独有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音乐教育也逐渐呈现从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大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也增设开办了音乐类专业。除了作为音乐类学生共有的特点外,地方性高校的音乐类学生又具有独特的校际特点。

1、生源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省市近几年都采取了专业招生“联考制”,即在维系专业音乐院校独立自主组织专业入学考试的基础上,其他综合性大学的音乐类专业均由各省教育厅统一组织专业考试,考生取得的分数高低,决定着日后被录取的批次与院校层次。专业音乐院校为首批录取、各省、直辖市所属的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第二批录取,而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类专业为第三批录取,生源质量只能勉强维持在及格的边缘。从考生的心态来看,也是与录取批次相统一的。可见,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面对这些“先天条件”不太理想的专业学生在教育管理上更有难度。

2、学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我国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升学压力下,正在以独有的中国方式高速运转。音乐类考生急剧增加。越来越多没有艺术教育传统的高校纷纷趋之若鹜,开办了音乐教育,许多学校本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力量和艺术氛围,如此建制使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令人担忧。

在地方性本科高校内,不论是硬件的基础建设和教学设施,还是软件的师资力量以及文化沉淀,都偏重于理工类,音乐专业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都显薄弱。

再者正如前文分析的走音乐道路作为很多考生和家庭圆大学梦的捷径,学生根本就谈不上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追求的炙热情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科研学术水准如何能保证,令人深感疑问。因此,地方性高校中的音乐类学生总会有各种心理上的困扰和担忧,“名不正言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这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归属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与训练。

3、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每年不断攀高的应届大学生和上一届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而在此严峻形势下,音乐类学生就业的特殊困难又成为就业难问题中的焦点。本属于冷门学科而又在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类专业,其学生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与挑战。面对这种困局,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期望值都没有很好的适应就业市场的现状,而且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会不断加大,这就导致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对未来充满悲观与担忧。

4、消费过高,经济压力增加心理压力。音乐专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消费的专业,一般音乐类高校学费每年均在一万元左右,加上学习阶段价格不菲的专业学习工具开支,花费远远超出一般专业数倍。以我院2010级学生为例,学校普通文科类专业收费是每年3025元,理工科收费是每年4450元,音乐类专业却高达每年6000-8000元,加之专业需要等正常花费,每名学生每年平均承受近3万元的日常开销。地方性高校音乐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镇,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很难满足该专业的高额支出,再加上很多的音乐类大学生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标新立异,期望各方面的消费都能够引领校园潮流和时尚,许多经济不宽裕的贫困生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这使得贫困学生经济压力更大,思想“包袱”较重。

二.音乐专业学生群体问题的成因分析

1、音乐专业教育内在特殊要求。音乐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创新和突破,倡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思想活跃、敏锐而富有创新精神,个性化的尊崇使得学生情感丰富,富有浪漫色彩,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感性大于理性,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音乐专业的学习也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从而完成具有创意的音乐作品。音乐教学很注重个性化发展,强调创作的灵感,因此,在曰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们往往表现为强调自我,我行我素,因而容易养成从个人实际出发,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敏感唯学,崇尚自由和创新,情感丰富,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方式,进而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目的与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

2、外在环境影响。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的长期争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了人的思想的产生,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环境无用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唯物辩证论,既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更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音乐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一些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错位思潮对音乐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无视校规校纪成为音乐类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题。

三、地方性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

音乐专业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与理工科专业学生相比,他们的性格中多了一点个性张扬、矛盾、自我、感性、冲动及情绪不稳定,行为常有悖于人们传统的评判标准;同时他们又具有理工科专业学生缺少的活力,对事物有独特的敏感和独到的见解,有极强的创新进取精神等等。因此做好音乐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他们的这些特征,开展符合其特征的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工作。利用音乐专业优势,打造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突出专业特点的育人理念。

1、打造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与品牌活动,实现“渗透式”的教育管理

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渗透式教育是借助一定的载体,如环境、媒体、活动、文化、管理等等,把教育内容附于其中,通过它们传递教育信息,影响教育对象,来实现教育目的。这些载体成为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的发挥音乐专业的优势,逐步渗透思想教育管理内容,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广泛的参与各种艺术大赛,如“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艺术基本功大赛”等一系列赛事。同时,积极发动音乐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周末音乐会、班级艺术展演、个人演唱会、个人独奏会及班级的作品展演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进行独特的创意,激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专业的魅力、收获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学风建设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

2、以“艺术社团”为组织形式,拓宽“三自我”管理

“艺术社团”是指由若干学生组成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在思想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学生对专业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艺术社团”,广泛的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科技文化”活动,同时安排相应的指导老师为学生进行指导,既有助于专业的深入学习和交流,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协作和互相依赖。也就是说,每位团队成员在某种程度上都会依赖于其他成员的绩效。如果团队成员有了共同的目标以及相当强的互相依赖性,团队就能建立起必要的信任感和凝聚力。通过“艺术社团”的组织形式可以拓宽、加深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互相合作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并且可以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以社会实践为主渠道,提升“感悟式”的教育管理

感悟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强调的是教育者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要素或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背景与氛围,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采用联想、感受、体会、领悟、欣赏、品味等方式,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沉认识和自身素质的内在发展与完善。感悟式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教育要求,领悟学习活动的深沉本质,使学习内容在个体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使身心素质的各个要素、“关节”受到更全面深刻的熏陶和影响,而且有助于扭转历来教育长期追求显性价值、表面功能的倾向,走上脚踏实地谋求教育效益的道路。结合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在每年的暑期,积极的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尽量多地接触专业前沿。音乐、舞蹈等专业进入琴行、学校、艺术团体、旅游公司、酒店、文化传媒公司等进行实习考察。通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他们将来就业和成才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一次真正从专业角度出发,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真正的体验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徐群祥.试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2005.10

[2]白瑾.谈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艺术探索,2003.2

[3]闵光辉.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1

[4]蔡红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求索,2004.5

[5]王长恩.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解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6]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

作者简介

刘桂江,男,湖南省邵阳学院音乐系学生秘书,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高校教育管理的研究.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而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策略须有效实施。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感教育;策略

一、在培养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对于学生情感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成长。在实际生活中,家长经常会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及补习班,以方便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画画等,更有甚者,在学生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外语班学习外语。家长的这些硬性想法使得孩子本该开心快乐的童年变得昏暗,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只能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很懵懂。

2.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提及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大多数人认为那是学校的责任,进而忽视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最终制约幼儿情感教育的发展。当下,成年人都忙碌于各种各样的工作以及应酬中,通常情况下,他们把孩子交给教师之后就很少过问孩子的教育问题,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家长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足与疑虑,这严重影响幼儿情感教育的培养。只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统一的教育,才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增进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措施

1.家长、教师应增强对情感教育的认识

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的行为习惯、举止态度、为人处世等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作为家长,不一定教会学生读书识字,但是应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因此,家长要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榜样作用,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比如,不随便说脏话、为人和善大方等,特别的,家长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作为联系家长与学生的桥梁,在增进幼儿情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家长多多与孩子沟通,也可以更加了解孩子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幼儿园阶段,学生会显得好动、爱学,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增加一些游戏,让孩子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参与实践,使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但是,教师要注重孩子在游戏中的礼貌与道德,让学生学会与人为善并做到宽容待人。

2.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

要培养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幼儿激发积极情绪,消除和避免消极情绪,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向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师要布置能给幼儿视觉享受、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环境,选择高饱和度的色彩,选择幼儿熟悉的原生态自然主题材料进行室内装修,选择粘贴同伴、教师笑脸等欢乐照片。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微笑面对幼儿,要用柔和的目光与幼儿进行心灵交流,要鼓励和赞扬幼儿,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3.积极创设各种活动激发幼儿情感

在幼儿教育中,要创设各种活动激发幼儿的情感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情感教育。游戏是幼儿活动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融入亲子活动、伙伴活动、师生活动等,通过在游戏中强调角色定位、营造游戏氛围、引导幼儿正确体验角色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充分发挥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通过绘本读物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精美的图画和诗意的文字,在绘本中积极传达诚信、勇敢、善良、合作、宽容等优良品德,并引导幼儿完整准确地理解绘本中的故事内容,理解绘本中的情感因素,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等,以激发幼儿的情感。最后,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教育。幼儿园教育中的生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如教幼儿学会谦让、排队等候、饭前洗手、关心生病同伴等,都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情感教育,教师要关心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对于不爱说话、不爱与同伴玩耍的幼儿要多加留意,积极与其聊天,观察幼儿思想动态,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李平.幼儿园中新生家长入园焦虑的类型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作者简介:苏日娜,女,1984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就职于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2001年,彭锻华被任命为深圳市宝安中学校长。上任后不久,他就在这所名师荟萃的学校里,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挑战。

当时,宝安中学有200多名教师,近一半是中学高级教师,其中大多是作为人才从各地引进的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优秀校长。一所学校,强手云集,本应是一件让校长感到高兴的事,但彭锻华却为此皱紧了眉头。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协调用力,教师群体需要和谐共处,然而在这里,却几乎成了一个难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因为各怀“绝技”而各自为战。同时,与内地相比,特区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使得一些人产生了贪图安逸享受的念头,觉得人生目标已经“差不多了”,奋斗的热情开始减弱。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一所学校,如果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合作精神不够,那学校怎能向更高水平发展?

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如何形成学校发展所需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成为摆在彭锻华面前难以回避的问题。事实上,同样的问题也曾一度困扰过前任校长、现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早在2000年,他就为此提出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彭锻华也从“和谐”二字中寻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奥妙。6年来,他坚持以“和谐发展”理念精心打造和谐育人的团队,引领宝中教师向更高境界的专业方向发展。当地人说:“屡屡为深圳教育创造奇迹的宝安中学,没有出现过‘高原现象’,而是高歌猛进!”

情感管理+制度管理=和谐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不同的校长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理念。宝安中学当初的实际情况是,如果论“单兵作战”,教师的业务素质都较强,个个是能手。这样的师资,校长管理得好,就会有“1+1>2”的效果;相反,教师群体就会相互排斥,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继而走向平庸。

“校长要成为教师队伍的引领者,而不是教师身后的驱赶者。”对有的学校“严”字当头,上班打卡,校长站在校门口监督的做法,彭锻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一所制度尚不完善的新建学校,这样的管理可能会奏效;而在宝安中学这样一所起点比较高的学校,这种管理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

“‘管’更多的是约束,‘理’则是疏导,要和谐发展,必须实现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最佳结合。”彭锻华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他刚到宝中不久发生的事情。

2002年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中国国家足球队首次打入决赛圈,第一次“冲出亚洲”,举国关注。

第一场比赛是对阵哥斯达黎加队,时间是周二15点30分。一周前,学生会、团委、德育处都向学校打报告,提出要收看这场比赛。彭锻华没有简单地回绝“民意”,而是专门为此召开了校长办公会。办公会商议决定,把全校各班周一下午的班会课调到周二下午,也就是比赛当日。这次班会,所有班级同一个主题———观看中国队比赛。在彭锻华看来,这是一次最好的爱国主义和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得知这样的决定,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师生们谁也没有料到,新来的校长会作出这样“顺民心”的决定。

平时,学校下午14点30分上课。比赛那天下午,彭锻华要求师生13时到学校,提前上课,到比赛开始后,师生再一起看球赛。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的决策是明智的。”那天,有的学校坚持照常上课,结果师生心气浮躁,课堂完全没了生气;有的学校停课“放了羊”,学生们起着哄跑到酒吧看球赛,耽误了课程。

世界杯比赛要持续一个多月时间,学校当时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高考,决不能因此而耽误了正常上课。第一场球赛后,彭锻华就加强了学校制度的约束,因为师生们理解了校长的用心,执行起来自然是心甘情愿。彭锻华以民主管理和人性化管理赢得了师生的认可,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在学校管理中,彭锻华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结果,追求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最佳结合。比如,教学管理,学校要跟蹤教师教学过程,看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那种加班加点,打“疲劳战”、“消耗战”的做法,即便考出了“成绩”,在宝中也不会得到认可。

“多激励,少批评”,这是彭锻华激发教师成就动机的一个策略。在学校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他非常注重对优秀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每年教师节,学校的校报、橱窗都要开设专栏,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从2002年起,学校每年都在学生中开展“我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2005年启动“宝中名师工程”;2006年评选出“首届宝中名师”,继而还推出一批“宝中教育教学带头人”、“宝中骨干教师”、“宝中教坛新秀”。

“正气要树立起来,这样大家才会奋发向上,教师才会有成就的动机,整个团队才会有创造的活力。”宝中很多的教师来自内地名牌学校,都已卓有成就。但彭锻华提出,“过去的辉煌已经画上句号,你真有本事,就用最快的速度干出成绩来,以此来证明你的实力。”这就是他说的“创新评价”———不看已有成绩,不看“固有的能力”,而看“输出的能力”,看你当下对学校作出的贡献。

学校每年都调进一批新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彭锻华都要亲自主持教师座谈会,鼓励新教师以独特的眼光审视宝安中学:宝安中学与你原来学校相比,长处何在?你家乡学校的哪些方面值得宝中学习?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全校教师要参与讨论和修改,这让老师们从心底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彭锻华说:“我不仅在乎他们提的意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发展,与每个人都利益攸关。”

在刚柔并济的和谐管理下,在逐渐形成的和谐文化氛围中,宝中的教师专业发展逐渐跨入了“轨道”。彭锻华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了。

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陈礼林,一位2005年从内地应聘到宝安中学的代课教师。之前,她在内地已经工作了9年。谈起专业成长,已近中年的陈老师显得有些激动:“过去9年的专业发展,比不上我在宝中一年半时间所获得的专业提升速度。”

2005年10月,宝安区要求宝中初中部上一节全区数学公开课,学校商定让陈礼林上,“因为要推出新人”。这让她这个代课教师感到“受宠若惊”。毕竟,她到宝中才刚两个月,学校又人才济济。

陈老师精心准备了一番。上公开课之前,她先后在备课组和数学科组里上了3次课。从整体“谋篇布局”到每一个细微的设计,同事们毫无保留地提了各种建议。科组长还要求陈老师每次要针对大家提的意见重新设计、修改,写出“教学反思”笔记。“对我来说,最关键的改进就是这个过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新课程理念。”

陈礼林的公开课获得了成功。不久,她又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第四届NOC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成绩面前,陈礼林内心充满感激:“我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宝中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背后有很多老师在默默无闻地支持我。比如,我的比赛需要课件,是信息科组的老师指导、帮助我做出很漂亮的课件。整个学校从上到下都是一种团结的氛围、和谐的氛围,我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快速成长。”

彭锻华向记者介绍,这种氛围的“魂”是学校着力打造的“宝中精神”,即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队精神。因为,“内动力源于凝聚力,凝聚力源于团队精神”,彭校长总结说。

怎样打造团队精神呢?组织集体活动是一项成功的举措。

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包括羽毛球赛、篮球赛、排球赛……这些比赛都是以科组或级组为单位进行的。在奖项设计方面,不只设有团体奖、个人奖,拉拉队也有份儿。副校长方炯球深有体会地说:“这样的活动就使得学校所有教师都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大家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众人划桨行大船’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彭锻华提出“一个脊梁,两个翅膀”的管理模式。“一个脊梁”,就是学校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确定目标、方向,制定整体策略。“两个翅膀”,一个是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一条线的学生管理工作,另一个是以教学处、科组长、备课组长一条线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一个脊梁,两个翅膀”,和谐互动才能展翅飞翔。所以,“我们的评价,主要就是看整个班子打集体战的能力怎样;作为校长,我最看重的是整体效果”。

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实行高中新课程的4个试点省份之一。2007年将面临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代表专业方向)”考试模式。文科基础课和理科基础课也就是所谓的综合课,它由6个学科组成,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高考的“指挥棒”强调让每个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均衡发展,所有考生6个科目都要考,只是分值各有侧重。比如,文科基础学生综合科目总分150分,政治、历史、地理占108分,物理、化学、生物占42分。

因为囊括6个科目,综合课备课组人员比较多一些,也复杂一些。在这里,更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合作往往比竞争更为重要。

然而从本质上说,教师工作的独立作业性比较强,都顾及自己的学科,容易缺乏团队意识。怎样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彭锻华亲自参与了综合学科组的教学定位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可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定位。意思是,综合课追求的是总体成绩,而非单科成绩。

李跃是高三综合备课组组长,他介绍,在6个学科里,如果只是某一单科的成绩比较突出,不仅不提倡,该学科的老师还要被提醒“注意整体配合”,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平均分整体进步了,你的单科也进步了,该学科的老师才会得到表扬,“目的是让6个学科实现整体、协调用力的态势。”

高三阶段的每一次考试,当成绩统计出来后,如果发现某科成绩有异常,备课组长和班主任都要和该学科的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这种评价机制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能激发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真正把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

在宝中,科组长是促進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化学科组长孟丽莎老师介绍,该科组有博士,有国际奥赛金牌教练,还有两名化学特级教师,可谓“群英荟萃”。孟老师琢磨,怎么把科组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这些名师带动全科组的老师共同成长呢?

学校组织的师徒“结对子”活动,让进入宝中的每一位年轻教师得以快速成长。在有经验的老师传、帮、带下,年轻教师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宝中师资的中坚力量。

有一位老师大学毕业刚到学校时,因缺乏经验,教学组织能力显得不足,于是他从课堂被调整到了实验室。但该老师踏实,肯钻研,学校安排他在实验室工作,他也始终兢兢业业。在干好实验室工作的同时,跟着科组长孟老师听课学习,琢磨课堂教学艺术,还在国家级刊物上连续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在孟老师和科组的整体带动下,他的教学业务水平快速提升。学校始终注重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评价、任用教师,不久,让这位青年教师重返一线课堂。现在,他已经成为宝中的教学骨干。

老教师毫无保留地传、帮、带,青年教师好学上进,正是这种团队精神下的“协同作战”,使宝中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考成绩由过去不被人关注,到现在连续多年稳居深圳市前列,成为当地老百姓一致认可的名校。每到招生季节,人们便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课题

在整洁、质朴而又不失庄重的宝安中学校门口,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赫然入目:成人、成才、成功。这就是宝安中学的校训。彭锻华风趣地告诉记者,很多人都不会读宝中的校训!因为宝中校门的棱角是倾斜的,校训6个大字也顺势而上,应该自下而上读:成人—成才—成功。寓意做人是基础,学生在宝安中学首先要学做人。但不少人自上而下读成了:成功—成才—成人。

“这个校训激励着宝中的学生,也激励着我们的老师。”彭锻华介绍说,“成人”,要求老师也必须先学会做人,要做师德楷模,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成才”,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干事、创业”的和谐环境,鼓励、支持教师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再到专家型教师,在宝中这块沃土上顺利成长;“成功”,要求教师以身立教,成功不论大小,但一定要以自己的作为向学生诠释成功的含义。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以拓荒牛的精神,只争朝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在特区,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大都比较好,很少有因为物质缺乏而产生的窘迫。但特区的孩子也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这里的孩子,父母工作都是快节奏,很少有精力顾及他们,家庭的交流沟通比较缺乏。另外,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的情况比较多。不少父母,由于在情感上不能满足孩子,于是就在物质方面给予补偿……种种原因,使这里的孩子面临别样的成长烦恼。

“和谐发展,最根本的是心灵的成长。”彭锻华说,“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要有很棒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心理与和谐心灵。”宝中的心理咨询室,每个学年都要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并进行跟踪,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为把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彭锻华提出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全方位育人(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全程管理(初中要了解学生小学情况,高中要了解学生初中的情况),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捆绑机制”。一个学生出了问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评优”、“评先”一票否决。这样,每位教师都会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在宝中,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关注、呵护学生的成长。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彭锻华有他独到的举措,即“一个个案就是一个课题。”

初二女生萌萌(化名)是从外校转学过来的。最初,是语文老师况敏从萌萌的周记中发现了一些异样的情况。在她的周记中,有一些特别情绪化的内容,色调忧郁、灰暗,比如,她“喜欢在雨中一个人走,不想回家……”在课堂上,萌萌情绪也比较低落;课间和同学也不是很合群。

况敏老师先把情况和班主任刘老师作了沟通。不久,细心的刘老师也发现,孩子的手腕上有利器划过的痕迹,神情也有些恍惚。刘老师想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漆鸣那里寻求一些帮助,悄悄带着孩子找到了漆老师。经过耐心疏导,才知道了事情的一些原委。

原来,萌萌老家在农村,从小就过继给亲戚家,到上学的时候,父母才又把她接回来。孩子从小离家,和父母的沟通不好,感情不够融洽。同样是上学,弟弟是父亲开车接送,而萌萌却是自己踩单车。到初二的时候,孩子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看重,成了家庭的一个“累赘”,出现比较严重的自伤倾向。

漆老师随即向校长和班主任老师反映了情况。彭锻华要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反映,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确保孩子“成人”、“成才”。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的所有任课老师每周都要碰头,交流孩子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一起研究对策。

学校方面还多次和家长进行沟通。孩子的父亲看到学校的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这么重视,对待孩子的态度、观念也逐渐发生改变。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之下,孩子冰冻的心田渐渐消融了,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初中毕业时,萌萌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高中。

“一个个案就是一个课题”,彭锻华引领教师走上了一条基于问题解决的科研道路。宝中的老师,没有像有的学校热衷于寻找一些什么“子课题”、“孙课题”,而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聚焦、寻找、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麦国志副校长经常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探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现象、新问题。

2003年,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宝安中学科研处刘晓晴老师就校本课程《学会生存》的开发在分会场作了演讲,得到包括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没有想到一所中学能够开发出这么有灵性的校本课程!”

彭锻华向记者介绍,《学会生存》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就是,立足特区实际,从宝中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真正学会高质量地生存、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家意識、国际视野,能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课程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非常欢迎。教师去上课,有时刚走到教室门口,学生就鼓掌欢迎;教师偶尔有什么事情请了假,学生会强烈要求把这节课补上!

校本课程也为宝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发展平台,很多中青年教师都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来。在不断改编、不断充实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教师要变“讲师”为“导师”

“我经常对学生讲,要学会思考。自己的头脑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全国模范教师杨军的语文课堂上,他常会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或社会事件,让大家共同分析和评论。有时为一个不同观点或看法,杨老师会和学生在课堂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把问题引向深入,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他始终乐此不疲。“教师首先要有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的为人,才会喜欢你这门科目,进而喜欢和你探讨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含金量’,才能真正调动并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和知识的储备。”在杨老师看来,不同的教学方法,尽管考试成绩可能不相上下,但课堂的“含金量”大有差别,因而学生的收获也会大不一样。

在宝安中学,“乐教善导”的教风已成为所有教师自觉的追求。

彭锻华向记者介绍,所谓“乐教”,就是作为教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能做到乐在其中,把教育作为一种基于信念的事业来对待。

“善导”,就是要教师变“讲师”为“导师”。教学要“导”,做人也要“导”。“我曾做过教研室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方法,空洞说教,絮絮叨叨讲一堆大道理,对学生却没什么实际作用。”彭锻华有感而发:“我们到风景名胜观光,不是光听导游讲解如何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而是要身临其境,亲自感受。老师要把学生带到一种情境中,让他亲身感受知识的奥妙,感悟其中的道理……”

“我们的目标是:宝中的教师站出来个个响当当。”彭锻华说,“要有团队精神,也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要有良好师德,也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2004年,唐云波硕士毕业来到宝中。短短3年时间,在宝中的良好氛围中,她已在高中历史教学领域开辟了一片天地。她的历史课教学设计多次获得省、市一等奖,并多次承担省内外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任务。“作为教师,思想不能缺席,一定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唐老师对这一点感受最深。

“作为一名从教3年的年轻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是,我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对每一个教学设计,唐云波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有时候要连续熬几个通宵,付出很多的心血。一位西方哲人说,“教育就是对创造物的爱,是一种超越自身的爱。”酷爱读书的唐云波最初看到这句话时,内心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

“之所以这样,正是出于我对学生的爱,我希望把知识教给学生,并能对他们终身有益。我还想告诉他们这些知识是怎么获得的,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虽然课本上没有这些,但我有义务教给学生。”唐老师说。

一堂四十几分钟的课,时间毕竟有限。唐老师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还组织沙龙和学生“品茶论道”,探讨历史、社会话题……她也会把一些教学感悟、细节以及学生发给她的短信、邮件,都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上。善于思考的唐云波,于细微之中感悟着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我越来越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教育,对待学生,那就是基于一种爱和信念”。

古晓菲,从教22年,21年做班主任,2006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她的成功“秘诀”朴实无华:“第一,小孩子,只要你打心里对他好,他就能感受到;第二,作为班主任,是不是有威望,课上得好不好很重要。”

2005年,古老师带上了初三(6)班,這个班缺乏凝聚力、向心力,“活跃分子”比较多,较之其他班纪律上比较松散,学生不懂得感恩。“起初,我心里也有些畏难,头一回接这样的班。第一次进教室,我先在门口探看一下,说真的,当时心里真没底。”

古老师在教室门口站了大半天,学生却好像没什么感觉,“换了一位新老师,他们难道也没什么反应?我又在讲台上站了一会儿”。班里还是没静下来。

因为是开学第一天,古老师安排学生搞卫生。“五十多个学生,却只有四五个学生和我一起打扫,累得我满头大汗,但我对其他不干的人并没有说什么……”古老师用无声的行动引导学生。

勤奋的古老师每天6点多到教室,全身心投入。她常常抓住一些很细微的教育契机,让温情在班里流动、蔓延。任课老师们也劝诫学生:“古老师对你们这么好,经常连早餐都顾不上吃,你们可要对得起她啊!”渐渐地,学生们被感动了,悟出了老师的一片真爱。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回报老师。班风班貌出现好转。讲桌上常常出现学生给古老师带来的早餐,有时会堆好几个饭盒。“我感受到了来自学生的那纯真淳朴的爱。”古老师动情地讲述着。

一个班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古老师说,“只要是我们班的学生,我都很爱他,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适合他们成长进步的环境。”爱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撒进一个个美好的日子里,撒入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中。

考虑到古老师班学生超额,为保障教学质量,学校有意把初三(6)班分班。古老师刚在班上宣布学校这个“意向”时,教室里出奇地寂静了,孩子们都怔怔地看着古老师,继而又是一片喧哗。面对这些曾让多少老师感到有些头疼的学生,这时的古老师有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内心别提多别扭了”。古老师当时有些哽咽:“你们吵吧,分班后就再也吵不到一块儿了。”这句话,像一个火星点燃了孩子们真挚的情感,全班学生竟然哇哇大哭起来,“老师,我们不分班!我们不分班……”

紧接着,家长们也纷纷来到学校反映,孩子回到家里一个劲儿地伤心落泪,他们离不开古老师了,请学校“另作考虑”。经过研究,学校尊重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分成两个班,但都由古老师当班主任,两个班再各配一名副班主任,协助古老师工作。

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古老师深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用心深爱着每一个学生,她用师爱凝聚着全班同学。现在,这一届学生已经升入高中,假期里,他们还相约来到古老师家里,和老师畅谈自己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回味着经历的点点滴滴,古老师的欣慰和幸福溢于言表:“这种发自心底的幸福感,只有身为教师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得到!”

创建教师发展的大舞台

采访期间,恰逢深圳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得成功,记者感受到了鹏城“申大”成功的热烈景象。宝中体育教师林明伟为此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作为民间志愿者,带着“深圳,和世界零距离”的“申大”口号,两年多来,他骑着单车,历经30多个国家,行程数万公里,为“申大”摇旗呐喊,立下了汗马功劳。

“你现在成功了,天高地广,宝中的体育场对你来说还够大吗?”记者问。

“在宝中,我上每一堂课感觉都很快乐!我开了足球选修课,学生上课非常投入。通过我的课,学生们强健了体魄,对体育也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学生表示:下学期还选林老师的体育课。这就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宝中的课堂空间无限,精彩无限。”林老师回答。

不止是林明伟。在宝中“宽领域、多层次、高品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下,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舞台,人人都有机会。经过数年潜心打造,宝安中学形成了一个和谐、奋进的优秀教师团队。

学校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有国外培训,也有国内培训;有在大学的培训,也有在国内知名中学的挂职培训。彭锻华说:“教师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走出去,不和名家接触,发展就缓慢。”尤其是对于已具有较高水准的教师,“要进步,必须接触、领悟更高水平的教育实践。”

“作为英语教师,不走出国门,对语言就不会有最直接的感受。”高中英语科组长廖如波深有体会。作为宝安区的骨干教师,他参加了宝安区教育局组织的赴澳培训。“因为是第一次出国培训,心情很激动、很兴奋,这回可以把自己的湖南味英语好好提高一下。”

“见识比知识更重要。英语教师如果对国外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是很尴尬的事情,教学中也会很窘迫。”廖老师说。在澳大利亚培训3个月,廖老师不仅英语水平提升了,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廖老师和全校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英语教学,语言只是工具,文化才是内涵。”比如,西方人对环境的重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廖老师的Home-stay(住守家庭)后院种着一棵树,主人想把它移到前院,他首先要给当地政府打报告,征得同意后,还要请专业人员来化验土壤,看是否适合树的生长……“这只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小侧面,如果不是置身其中,是难以真正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的。”

从2002年开始,宝中每年都要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海外英语夏令营,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都有宝中师生的足迹。起初,学校里对组织这样的活动有不同的声音,怕出意外。但彭锻华支持,“师生都需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迄今,寶中英语组52名教师中,已先后有40多位老师出过国,并有300多名学生参加过夏令营活动。“必须先让教师提升,才能提升学生。我们提升教师的终极目的还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廖老师说。

2004年,年轻的数学教师赖海燕赴美国加州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感受最深的是,在课堂上,那里的教师会想很多的方法,创造出很多的策略,生成智慧……”因为有英语优势,赖老师常从互联网上浏览数学教学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英国同行、美国同行、香港同行是怎么上的?赖老师要进行比较和借鉴,“这是我出国培训后才有的意识和能力。”

赖海燕还在代数公式教学上尝试了新的课堂组织形式——youhear,yousay(你听,你说)。他把全班60个人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一个人一张卡片,上面写有老师精心编制的题目。第一个学生念题目,第二个学生回答,第三个学生对答案。这样的课堂,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调动每一个孩子学习新知识的热情。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引导”上,让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关节点”上得到教师的支持和辅导。

作为初中数学备课组组长,赖老师认为,“教师不能只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有比课本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教师应该经常反思:很多没有课本的重要课程,你教得怎么样?你组织得怎么样?”他经常和数学备课组的老师们一起探讨这样的问题。

“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渐入佳境!人们对学校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满意度越来越高。”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欣慰地说。彭锻华校长、方炯球副校长、唐云波老师、陈焕新老师、李跃老师、林明伟老师等闪光的名字,常常活跃在全国讲坛上,教育界同仁纷纷前来探询“宝中现象”,争相延请宝中老师传授新课程真经。2006年10月,宝安中学因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探索,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联席学校”评审,被接纳为该组织成员。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的意见是,宝安中学“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力量,积极倡导教师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努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的宝安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拥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舞台。

清新的早晨,年轻的城市还氤氲在静谧的氛围中,宝中的体育场上已开始活跃起来,欢腾起来,健康向上的老师,朝气蓬勃的学生,晨练的师生欣然而至。新的一天开始了,他们精神饱满地迎接新一天的新成长……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借助朗读来激发学生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创设情境;课堂气氛

 

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进入预定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教学时可用挂图、录音、录像、投影等泻染情境,还可以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文章设定的情景,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如我在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

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呢?

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也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他或她会因为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我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种氛围的营造。上课时,我会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但决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我的组织管理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并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就会爱乌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语文教师要使自己输出的各种信息学生乐于接受,就要克服自己的“领导中心”、“自我中心”、“教师本位”的权威心理,防止我令你行的命令主义或强迫教育。那种基于强迫性,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课堂气氛必然会死气沉沉,消极冷漠。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

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上一篇: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德育教育体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