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范文

2024-02-14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范文第1篇

摘要:当代国际体系处于加速调整、变动态势。基本呈现美国处于体系顶极,其他主要大国升至体系上层的复合状态。学界主要基于既有的“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等共识思维来研究当代国际体系变动状况。国内学界和西方主流观点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多极化趋势”加快和“单一顶极”时刻持续观点的对立。研究发现,国际体系本体仍在延续,以主权为基本国际原则,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仍然是当代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但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国际体系要素发生着明显的变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仍基本保持着。

关键词:国际体系;多极化趋势;单一顶极;体系本体;体系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斯威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确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尽管随后出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基本也是维持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划分利益的均衡格局。1945年确定的雅尔塔体系,将国际体系带入两极对立的状态。此后50年里,国际体系一直在两极化的态势中运行。直至冷战结束后,当代国际体系才面临着加速调整、转型的态势。任何时期国际体系的设定,都是为当时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国际行为主体参与区域或国际活动提供基本的活动环境及约束条件。国际体系调整或转型的方向、速度和途径都会深刻影响国际格局,影响各国际行为主体的活动政策和利益。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及模式复杂交错,互动机制不断加强,也会促使国际体系加速变更、转型。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崛起与传统力量中心相对衰落的态势加速,国际体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较为显著的变动之中。过去十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直接加剧了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对既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构成一定的压力。当代国际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是什么因素促使国际体系加速调整、转型?在国际体系加速变更、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及趋势?

二、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国际体系是种抽象的概念,实质上是指以各国际行为主体为基本单元集合而成的系统网络。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国际体系是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按照既定的国际行为准则,有规律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统一集合体。学界关于国际体系转型研究的理论主要包括两块:一是研究体系本体转型,另外是研究体系要素的转型。前者指体系本身发生变化,后者指体系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杨洁勉将国际体系的界定分为学术类与政治类。西方国际关系学术界基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立论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侧重从学术理论层面来分析国际体系及其构成。国内有关学者则强调国际体系的政治性,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彼此进行互动的主要世界大国,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整体。从侧面突出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等级制度结构。而国际体系转型不仅是指体系本身发生变化,同时指体系要素的变化。也就是说由于体系要素的变动带来体系本身的延续变化。从状态说角度来看,国际体系是对国际关系整体状况的一种概述,是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是指有规则、有机制并且分享共同价值和方向的一种稳定态势。

冷战结束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国际体系转型或调整的既有判断主要围绕“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多极格局”等理念展开。但每当提及当代国际体系到底呈现怎样的状态或者是否已经转型,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在国际学术界存在一种主流的观点,冷战至今的国际体系仍是在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体系。美国处于国际权力结构的顶端。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这种“单极时刻”的趋势和声音会进一步延续并增强。美国新保守学派代表人物威廉·沃尔福思认为单极状态不仅是一个现实,而且与人们以往的认识相反,它比多极或两极状态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然而,西方主流声音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亨廷顿提出“单一多极”的国际体系观点,认为当代国际体系并不是美国单一主导的单极体系,而是美国处于体系顶峰,中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处于体系中上层的复合体。约瑟夫·奈则认为,既然国际体系是一个复合体,不同单一国际行为主体在军事、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的极数。由此,可以做出的基本判断是,美国相对在各个维度上,所保持着更高、更为均衡的极数,而新兴国家在经济、科技维度上的极数增长较快,但文化、政治制度等软性维度层面的极数增长较为缓慢。

简而言之,以主权为原则、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依然是当今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但是,当前国际体系结构中一超走弱、多强易位的权力消长态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而愈发明显。

三、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动因机制

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主要是从国际体系要素和国际体系结构变更角度来观察的。追究其转型的动因,主要从硬实力竞争、软实力较量以及区域因素三个维度来看。

首先,以经济和科技为代表的硬实力竞争加速当代国际体系变更、转型。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际行为主体利益融合程度加深。在原先国际体系框架下,各国际行为主体相互博弈的成本增加,由此寻找新的合作点和竞争机制,从而加速原有的合作体系机制变更、调整。国家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是国际体系产生、变动乃至解体的根本原因。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力的较量。历史上国际体系的确立,包括二战结束后确定的雅尔塔体系,都是大国间基于实力对比进行的利益分配。只是在不同的体系框架之下,能够以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大国数量上表现不同。另一方面,从经济和科技竞争角度来看,经濟全球化也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从而拉开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和主要新兴大国能够把握全球化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科技实力不断巩固更新。这样,世界主要大国始终往体系上层攀爬,部分发展中国家因发展动力不足而落入体系边缘。

其次,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实力较量也是加速当代国际体系调整、变更的隐性动因。近年来,世界对传统东亚儒家文化复苏形势给予高度关注。与传统的西方宗教教义、情怀截然不同的是,儒家文明强调家国一体,突出大一统和社会稳定的核心价值理念。这在当下西方世界难民潮、民族自决活动迭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射,令传统世界中心国家得以警醒和反思。更让人注意到的是,以传统儒家精神文明为载体和以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为指导的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和学习,预示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再次复苏并彰显着无限的活力。这也为部分学者对当代国际体系变动、转型的观察提供文化层面的软性思维。

再次,区域动荡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和平”崛起。历史上每次国际体系转型都要经历战争或革命的洗礼。当代国际体系的变动也同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区域摩擦与战火冲突。传统力量中心长期卷入中东地区,对新兴国家的崛起牵制力量不足。新兴国家则要求更多平等、自由的国际活动空间,由此推动国际体系不断地调整。当代国际体系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维持着的单极秩序,这种体系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因为冷战结束后,世界上无一国家可以全方位跟美国抗衡。没有任何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维度的极数都强于美国。然而,9·11事件爆发,美国再次卷入中东地区和反恐活动,随后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从这两方面来看,世界中心呈现出一定的衰落趋势。与此同时,主要新兴国家经济动能势头猛进,国内民生保障等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事务,主要新兴经济实体在这个单极体系上越爬越高。

四、结论与讨论

国际治理体系是指维护国际体系秩序的制度性安排,是与国际体系中的威胁性质高度相关的,其具体体现就是国际制度。冷战时期以及冷战之前,国际制度所要维护的一般限于传统安全领域,而自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上非传统安全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更是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二战后形成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制难以应对新的挑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二战后所形成的一整套国际机制仍然在界定行为规范、制约国家活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陆续对原有的国际制度做了改革和增补,这其中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以及G20机制的形成为突出特征。但是这些改革和增补是在原有机制下所进行的,也就是说并没有突破之前国际制度的框架,所以就体系制度这一要素来看,当今国际体系制度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而且还将持续运作一段时间。

从影响国际体系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体系结构、体系制度和体系文化是构成国际体系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决定性的变化都会导致国际体系的转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就能导致国际体系的转变,那么事物和其构成要素之间就构成了替换关系,其实不然,体系结构、体系制度、体系文化都可以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而国际体系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体系结构、体系制度和体系文化都会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体系结构的决定性变化会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但是国际体系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体系结构的变化。举例来说,冷战后两极格局的变化导致了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和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形成,但是并没有带来体系制度上的转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着作用,洛克文化也没有演变成康德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三者在相当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国际体系中体系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制度和文化观念上的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体系制度或者体系文化的变化也往往会导致其他两者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三者是相互影响的。为此,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国际体系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但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丰.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的角色定位[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30(02):1-16

[2]高金锢,顾德欣.国际战略学概论[M].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225.

[3]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01):1-13.

[4]秦亚青.国际体系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5-7.

[5]William Wohlforth.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J].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9,No.1,Summer,1999:5-41.

[6]Samuel P.Huntington.The Lonely Superpower[J].Foreign Affairs,Vol.78,No.2,March /April 1999:35-49.

[7]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01):1-13.

[8]ZakariaF.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the Newsweek,May 9,2005.

[9]麗萨·马丁,贝斯·西蒙斯.国际制度[M].黄仁伟,蔡鹏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范文第2篇

环艺132:程旭、董纯瑜、韩惠、何淑依

网新131:裘陶烨、王晨燏、王琰玥、陈俊延、朱思远

我的家乡是一浙江一个普通的县城——缙云,而缙云最美丽的景色是仙都的顶湖峰,最有名的小吃则是麻鸭与烧饼,素有“中国麻鸭之乡”,还是一个“革命老区县”。仙都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鼎湖峰号称“天下第一奇峰”。这些都是我们缙云人的骄傲。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未抓住机遇发展,空有资源而不知运用。后实行“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发展几乎日新月异,每年都有新气象,逐渐拉开了与工业强县间的距离,家乡也变得越来越美丽。

黄山市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十分年轻的旅游城市,黄山是徽商故里,是徽文化的发祥地。 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

黄山的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1.明末清初宗教开发时期2.中华民国初步建设时期3.建国初期恢复建设时期4.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时期。

从古至今,黄山一直在不断发展,一方面,黄山发展的越来越现代化、国际化。另一方面仍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总之在历史的长河中黄山市发展地愈加繁荣。 (网新131王晨燏)

湖州是“丝绸之乡,鱼米之乡”。辑里湖丝闻名遐迩,产生过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这样的丝商群体。“苏户数,天下足”,湖州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湖笔文化。

吴越文化在此交融,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导致人口大迁移,加速文化融合。王羲之、王献之、苏轼等名门望族曾任湖州太守,促进湖州文化艺术发展。古有书法家赵孟頫,诗人孟郊,今有科学家钱三强,文学家北岛,以及《甄嬛传》作家流潋紫。

湖州传统文化创新思维不足,观念保守。改革开放后,相对浙南,计划经济比重大,丝绸产业发展进入窘境。湖州因地制宜,发展江南古镇南浔、中国竹乡安吉旅游业,探索私营经济发展,形成童装城织里,以及香飘飘、老娘舅等知名企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菰城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复兴加快了湖城的繁荣步伐。

福建龙岩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发祥地之一。 龙岩曾是远古时代“古闽人”的天堂,文化交融之地: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土著文化相互融洽。1928年至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相继解放,1950年龙岩改为专区。至1981年,龙岩撤县,设直辖县级龙岩市。龙岩市从古至今吸引过个大名家来此游览居住。如纪晓岚、扬州八怪、徐霞客、毛泽东、陈毅等。自2000年以来,龙岩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展,如采茶灯、花卉文化等,体育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诞生林丹、何文娜、张湘祥等世界级冠军。。2000年紫金矿山的开采,大幅增加了龙岩的GDP,为龙岩现代化建设创造新的机会。我的家乡的变迁过程如同一条小溪,不长也不短,无论时间的变化,历史的喷泉会一直在涌动,充满着整个岩城。

我的家乡是绍兴,是一个历史非常久远的城市。最久远可追溯到大禹。历史发展的痕迹非常的深。

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

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绍兴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可以说历史的客观发展,家乡越发现代化,尊重历史,不忘历史中常给我们的启发,使得家乡更加繁荣。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翼,位于工商经济发达的平原中心,秦时置县,史有“东南最美邑”文献名邦之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有华夏远古文明的源头之一“河姆渡遗址”;马步龙越窑遗址是古青瓷烧制的典型代表;“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传说有佐;越王勾践屯军练兵寨基坪、秦始皇南巡至此“饮马于潭”,近年来,余姚正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推进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典据可证;还有古老的四明南词、余姚滩簧。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淳朴的风土人情,秀丽的山水风光、丰饶的风物特产,使余姚成为浙江黄金旅游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余姚正致力于把旅游资源大市建成旅游产业强市,将以河姆渡遗址开发为重心,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为特色,充分挖掘河姆渡遗址的文化旅游潜力,逐步形成余姚独特的以人文景点为主,辅之以自然风光的文化旅游网络,余姚先后推出河姆渡远古文化旅游区、四明山旅游度假区和姚东文化旅游带,不断把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杭州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位于钱塘江北岸,背靠武林山,西临西湖,湖光山色,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在我国八大古都中,杭州不仅是一座最美的都城,也是位于我国最南面的一座都城。杭州处于河网交织的杭嘉湖平原上,大运河的南端,东有钱塘江入海口,地势平坦,土沃水肥,河流纵横,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都杭州的历史变迁复杂曲折,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即初创期、孕育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弱与复苏期。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蚕丝织物。南浔“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长兴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百姓尊秦朝大将军蒙恬为“笔祖”。湖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在历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 頫、明代小说家凌濛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等不少名流。

奉化市在秦汉时属鄞县,晋至隋先后属句章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化属宁波专区。 奉化中部的溪口镇是中华民国前总统蒋中正、蒋经国父子的故乡。他们出生和成长于此处,并且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也经常来此居住。溪口镇旁的雪窦山上亦有多处与蒋氏相关的建筑和景点。附近的滕头村则被联合国命名为生态村。奉化是名人故里,历史名人蒋介石、

蒋经国的故乡,涌现了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革命先烈卓兰芳(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红帮裁缝鼻祖王才运等一批杰出人物。奉化近代名人还有俞国华、王任叔(巴人)、邬华扬、邬维庸等。

瑞安为东瓯古邑。最早于新石器晚期,飞云江下游两岸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建立聚落。夏、商、西周、春秋为扬州之域瓯地。其后受时局变化,朝代更迭,行政所属动荡变化,直到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始建县治,迄今为止已有1750多年的悠久历史。

南朝至今,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来瑞。风流太守谢灵运数次游览仙岩,写下了“谁知苍莽千峰外,尚有仙山一点青”名句。南朝齐梁间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隐居瑞安陶山,有楹联为证:“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理学大师朱嘉曾游仙岩,会陈傅良,并手书“开天气象”匾仍悬挂在圣寿禅寺的山门上。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经过瑞安写下著名诗篇《过瑞安江》。还有方干、王十朋、陈昌时、俞樾、余绍宋等等文人学者都留下了不朽佳作。

瑞安山川秀丽、景点繁多。位于郊区的仙岩风景区,早在东晋之际已遐迩闻名。瑞安民间文化品类繁多,风格迥异。有鼓词、莲花、道情、唱龙船、打花鼓、排街、藤牌舞等数十种之多。

温州历史: 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温州素以奇山秀水扬名海内外,境内雁荡山和楠溪江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区。北雁荡山号称“寰中绝胜”,总面积460平方公里,有7个景区,500多个景点,奇峰怪石,移步换景,瀑飞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诗云“欲写龙秋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湾72 滩,滩湾风光四时晨昏变幻多姿,保持着田园式自然生态风光。沿岸还有古建筑和大若岩等著名景点。

中国山水诗鼻祖、永嘉太守谢灵运;宋代思想家、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叶适;明朝开国元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基;戏曲史上卓越的剧作家、“南曲之祖”高则诚;毕生致力于治学、兴业、办校的朴学大师孙诒让;词学宗师夏承焘;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著名篆刻艺术家方介堪;著名文学史家、戏剧史学家王季思;卓越的考古学家、现代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夏鼐。 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处州军政分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松阳县省辖。三年,置瓯海道,松阳为所属。十六年,废道,复为省县两级制,松阳仍为省辖。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县政督察区;10月,改置第二临时特区,松阳均隶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临时特区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二十年4月,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松阳属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区。6月,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至三十八年5月,松阳均所属。

1949年5月松阳解放。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10月,改称丽水专区,松阳均所属。1952年1月,丽水专区撤销,松阳县属衢州专区。1955年3月,改隶金华专区。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松阳县,原辖境域并入遂昌县。

1963年复属丽水专区。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松阳县,属丽水地区。现属丽水市。

松阳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较多。县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建于北宋咸平五年的延庆寺塔(被称为“江南稀宝”)、建于明代弘治九年年詹宝兄弟进士牌坊,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石仓古民居,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汤兰公所、城隍庙、青云塔、黄家大院、寺口进士牌坊、三济桥等,城区内有不少文物保护点。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批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本人见习、实习以及教学期间所见到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的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唯物辩证法,探讨分析如何切实运用批评教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批评教育 教育效果

“我们都熟悉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笔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批评不是辱骂,不是讽刺挖苦,不是打击报复。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一种错误倾向,改正一种错误行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了做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批评教育的艺术,让我们教师的批评变得易于接受,甚至于可以说,让我们的批评变得可爱起来。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愿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真要和老师“较劲”和“对着干”的是极少数极个别的。作为老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善于批评学生,是能够收到满意效果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批评教育学生呢?让我们试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进行我们的探讨。

一、要分析调查原因,不能不问青红皂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发生,换句话说,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学生不论是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缺点和错误,都有其原因。家庭因素、个人心理、性格特点、社会因素和他人影响等原因不一而足。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作相关调查,做到心中有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针对性批评,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听了老师的批评后,会微笑地感激老师,带着悔恨的心情很快地改正。

小森是班上出名的“肇事学生”,上课翘起二郎腿、上课开小差、上课说话,在课堂上捉弄同学,不听老师的指令„„用班上孩子的话来形容就是:“小森又犯错了,又被批评了”。似乎在别的孩子的眼中,小森已经成了“肇事者”。一天,放学后,值日的孩子们在班上打扫卫生,我一走进教室门口就发现桌子还是歪七扭八的,心想:放学到现在十五分钟已经过去了,怎么到现在还不能摆好,我心里突然来了气,脸黑了下来。孩子们看我不高兴,孩子们此时七嘴八舌嚷嚷开,值日班长小戴振振有词地指控着负责摆桌子的小森,说他不摆桌子,孩子们听小戴这么说也一下子把矛头都指向了小森。心想:这孩子上课不听讲,下了课还不劳动,难道真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了?我刚想发火,却发现小森拿着扫把和垃圾斗在教室的角落默默地看着我。而我走过来发现第四组的座位底下都被扫得颇为干净,我稍稍压制了火气,低声问道:小森,你不是负责摆桌子的吗?大家说你不摆桌子„„小森低着头说:老师,我不会摆桌子,所以„„所以我自己拿了扫把扫地。我没有不劳动„„此时,我意识到是其他孩子们的“定向意识”犯错误了,我让小森把手中的扫把放回劳动柜,一字一句地强调:小森,从劳动安排上,摆桌子是你的本职工作,没能摆好就是你失职,但是念在你认真扫地的份上,老师愿意教你怎么摆好桌子,今天比较晚了,老师和你一起摆,学会了,下次,你必须自己完成任务,不可假手于人,更不可以自行更换工作任务,明白吗?小森的脸上慢慢地绽开了笑脸,淡淡的、浅浅的。

二、要分析对象,不能“一视同仁”。

世界上的事物都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倔

犟;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抗挫折能力强,有的则较弱;有的性格开朗,有的性格孤僻等等。另外,学生在班里充当的角色不同,性别也有差异。凡此种种,老师要对各种对象认真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语气批评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不分对象,“一视同仁”地进行批评,尽管老师的心愿很好,在学生中有“公平”形象,但却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是老师有意跟他过不去。因而,虽经老师批评,却在心里跟老师赌气,有的甚至破罐破摔。

三、要全面看待学生,切忌挖苦讽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学生犯了错误,理应诚恳接受老师的批评,但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格,尤其是后进生,切忌挖苦讽刺。任何一个学生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即使是后进生,同样有他的闪光点。一位教育家曾说:“爱优生的老师是人,而爱差生的老师则是神。”后进生的缺点、错误更多,他们需要老师更多更耐心的批评教育。如果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既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又方式得当,言辞诚恳,那么,他们在接受老师批评时,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对自己所犯错误追悔莫及。如果老师批评学生时,不尊重其人格,挖苦讽刺,那么,学生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使老师难以收场。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切忌一棍子打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可静止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可因学生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缺点或不足而否定他(她)的全部,否定其将来。

当然,老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批评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和缺陷,这些弱点或缺陷包括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塑造,使之成为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学生首先是社会之人,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和社会、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学生又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在不断变化,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之所在,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就在他们之中。因此,老师教育学生要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这样才不至于伤害学生,同时又达到批评的目的,收到批评的效果。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范文第4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实践,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在经济领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可靠保障,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为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2016年4月8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讨会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全省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实践创新、重大原则、当前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研讨会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流地位

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杨承训教授提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阵地意识,面对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特别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流阵地的忧患意识,切实巩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和指导地位,特别是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对下一代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不能过分强调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和自由主义思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廖富洲教授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和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的结果,绝不能盲目地崇拜和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他进一步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和指导地位:第一,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一代要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运用,尤其是要重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的学习;第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注重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人才队伍;第三,注重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面临的新问题,找出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结论,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经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李智永教授指出,从我国的实践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理论指导,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取得的,虽然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制度经济学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他同时强调,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第一,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研究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第二,要在全社会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热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郭军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传播、学习、实践,并作为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道路体系的集大成,是探寻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库、坐标轴、指南针。推进中国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和主导地位,不断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金星副研究员认为,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要更多采用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当政府提出新的发展理念、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时,就急于从欧美的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中找理论依据。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创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占仓研究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国和平崛起理论与实践。中国用自己13亿人的实践向全球证明,一个大国可以和平崛起,人类的政治智慧和文明积淀完全有可能避免过度竞争,这比以往任何政治经济学的解释都具有说服力。第二,习近平合作共赢理念及其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着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理念全面推进周边外交,并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同时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更加主动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得到全球诸多国家的高度评价。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国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初步建立市场与政府辩证统一关系的体制机制,既实实在在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又在国际舞台上显示出日益增强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明中国历史性地选择了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并已被实践证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之路,已经并将继续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这三个方面的重大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了国际意义。

郭军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改革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同时他强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鲜活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的重要元素,既反映了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关系,又蕴含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要求,其理论和实践的意义都是长远的、重大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崔朝栋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同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其中,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就是提出了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明确了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和区别,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发展中国经济。这些重要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而且对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意义重大。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刘辉助理研究员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分配理论,对外开放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科学发展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而且极大地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高璇副研究员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理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实践、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飞跃、新境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三、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李太淼研究员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涉及11个方面,具体包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实践,坚持开拓创新,坚持尊重规律,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时他强调,11个重大原则中前5个原则主要从方法论、认识论角度理解,后6个原则主要是涉及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理论特色和理论观点等方面。

刘辉助理研究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特别是要重点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原则,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同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原则,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统一原则等七项重要原则。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郭丹丹助理研究员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执政上,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发展上,要回归到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结果上,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她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深刻领会并牢记: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万众一心,扎实奋进,才能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关于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庚香研究员认为,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需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党的意志,切合党的思想,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坚持实践标准,从实践中来,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到实践中去,用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等进一步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去考察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带着问题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当前的新形势新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发现新思路新办法、得出新结论新认识,推动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成功经验。四是坚持创新发展,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势和趋势,注重“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在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下功夫。

郭军教授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三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五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充分发挥好。六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永苏研究员提出,要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理论界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与发展实践上的现实矛盾问题,有效厘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各级领导干部和地方决策部门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重点解决融资、市场准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贺卫华副教授认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部署:一是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二是要概括、总结、提炼、升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材料和新事实,进而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三是要借鉴国外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成果和成功经验,进行升华总结,提炼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四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如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方面,要加快总结概括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经济发展新理念理论、开放型经济理论、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理论等新理论,及时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许兴亚教授提出,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认识与学习,一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科学体系;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四是要科学对待西方经济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五是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崔朝栋教授指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化研究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等相关问题,尤其是要重点厘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制度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和统一的问题等问题。

五、关于当前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专家学者对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等热点焦点问题,也进行了热烈讨论。

一是关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问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建研所马欣助理研究员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科学认识,具有引领发展进程、指导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作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第一,必须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各地实际,找准落实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第二,加大五大发展理念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让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化为搞建设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素质本领;第三,在完善思路举措上下功夫,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牵引,查找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力量攻关,加强实践探索,努力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见到实效;第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把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转化为发展的新举措、新项目,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工作指导,确保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夏巍巍认为,当前河南要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着力在营造开放环境、打造载体平台、促进人文交流、加强对外合作、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建区域开放格局、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发展的新格局。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白玉认为,要把发展分享经济作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通过厚植创新文化、打造共享空间、构建分享经济治理模式、激发“双创”主体活力等举措,开创分享经济发展新局面。

二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樊明教授提出,当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思考两大问题:第一,基于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为什么居民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第二,什么因素导致了产能与需求的不平衡。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刘洋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影响长期经济变量的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采取有关政策措施解决短期经济变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既要把这两个方面区别开来,同时又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统筹。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田海洋认为,推进河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旧与新”“虚与实”“加与减”三大关系,就是要破除旧思想、旧模式,树立新理念、发展新模式;虚实结合,将“去杠杆”与“去产能”“降成本”同步进行,降低并化解金融风险;用“加法”培育增量、补齐短板,用“减法”调整存量增强活力。河南工业大学李铜山教授认为,推进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切实拉长农业供给侧结构不优之“短腿”,补齐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有效供给不良之“短板”,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关于河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问题。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云研究员提出,当前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五大标志性变化:第一,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在整体上由极化发展阶段进入扩散发展阶段;第二,县域经济内部的三次结构出现重大转折,县域经济进入了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的通道;第三,县域人口流动方向出现重大变化,农村人口转移呈现出以省内转移为主、以县内转移为主的新特征;第四,县域消费出现重大转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呈现出后发性增长的新局面;第五,县域各类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出现重大转折,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确权流转、全面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文化、规模化经营等推动农村人力、土地、资源变革。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文斌研究员谈到了新常态下的河南经济特征和经济转型,提出经济增速下降、产业结构迈上中高端、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动力结构呈现多元化、分配结构更加均衡等,都是新常态下河南经济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并强调河南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在推动产业转型、企业结构转型、技术进步转型等方面下功夫、想办法、谋思路。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范文第5篇

1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的背景

以结构主义为划分基点,可以将语言学史分为两个时代:结构主义时代和前结构主义时代。前者支柱是结构主义与转换生成语法以后的语言学,即结构语言学。后者则以比较语言学阶段为重点。前结构主义语言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语文学家创立的“语法”,以逻辑为基础建立一些规则。第二阶段是18世纪末出现的语文学。此时的语言学研究总是将语言与历史、社会等语言自身之外的因素联系起来,忽略了从其自身的特点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无法真正探求到语言的独特研究价值。第三阶段是比较语文学或比较语法阶段。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发现古梵语与欧洲语言在语法和词根方面的联系。他的这个发现影响了欧洲19世纪掀起的语言比较研究热潮,推动许多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的涌现。[1]在整个19世纪,比较语法空前繁荣,印欧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做得尤为细致深入。但是这个学派没有弄清楚研究的对象性质、目的以及关系意义,因此, 他们所研究的必然是“纯粹”、“自然主义”的语言。

1870年,比较语法内部出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以德国勃鲁格曼为代表的“青年语法学派”。他们认为言语的机构应该包括个人心理的和生理的两个方面。新语法学派的兴起,使比较语法之路发生了重要转向,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思考更加关注语言的结构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此背景下诞生。

2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及主要观点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一位天才语言学家,1878那时他才21岁他就写出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这篇震惊欧洲语言学界的论文。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密切相关。13岁就精通法、德、英、拉等语言,15岁就已经尝试解释语言的一般系统,古代梵语以及佛教哲学也促进了他对于语言学的兴趣。20世纪初方兴的“格式塔思想”也促使索绪尔逐渐与摆脱了先前他所信赖的新语法学派语言学观点,缔造了心理社会学学派这个新学派。索绪尔深感当时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中存在的缺陷,潜心于教学和研究,培养了梅耶、巴利等一批优秀的语言学家。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研究的不是各个要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的“结构”,指的就是索绪尔的“系统”。这时,语言学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

其重要观点简述如下:

(1)区分语言的研究和言语的研究:索绪尔认为,语言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理的,而心理总归是属于个体的。因此, 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由言语构成;言语要产生表达效果,为人所理解,也离不开语言。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属于社会部分的语言,而不是属于个人部分的言语。这与主张研究个别、具体语言学的比较语言学的观点是对立的。

(2)确定语言为一门相对独立但专门性很强的学科。索绪尔从语言方法、观念等方面入手,颠覆原先从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确定研究语言内部结构规律的基本方向。

(3)提出“语言是一种表示意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之所以这样有用,就是因为它有价值。语言的价值是在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即,所指就是概念(语义或内容),能指是音响形象(语言形式)。形式表示语义,语义需要用形式表达,只有这样,语言才能完成交际的功能,体现出价值。符号介于概念和音响形象之间,语言就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符号系统。

(4)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主次关系。索绪尔认为,言语是个人的,言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阶段上的演变,言语是千变万化的东西,所以言语是属于历时的。相反,语言是属于社会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比较稳定的,虽然语言在漫长的历史上有变化,但变化最终还是出自于言语上,所以语言可以看作静态的,共时的。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研究是最主要的,而把以前比较语法学所重视的历时研究认为是次要的。

(5)符号系统的双重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各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分成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两种。后来的结构主义追随者修改了索绪尔这两个带有心理学概念色彩的术语,把句段关系称为组合关系,把联想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成为结构主义叙述学研究的基础,为人们所公认。

3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驱,索绪尔的诸多理论观点都具有独创性。这些理论为今后的结构主义语言研究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石。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发展成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这三个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流派。它们都遵循语言符号系统理论,把语言看作语言学研究对象,把言语排除在语言学大门之外,不同点在于,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和分析。

3.1 布拉格学派 (功能语言学派)

1926年10月,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依等在布拉格成立语言学会,标志布拉格学派成立。马泰休斯深刻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布拉格学派主要研究成就在音位学,这方面成绩最突出是特鲁别茨科依,他最先把语言系统理论运用到语音研究,发展成音位学,他把音位定义为:在语言中相对立的不能分解为更小的辨义单位的成员。这个定义从语音对立和辨义特征两方面相结合,他还在《音位学原理》中全面论述了音位在语言中的地位,如何确定音位,如何划分音位和音位组合的界线,音位组合时各种对立出现的情况等等。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雅克布逊。他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在《言语分析初探》一书中,他将各种语言音位的发音特点,根据声学的原理确定为十二种对立的区别特征。[2]这些区别特征据说可以适用于世界上任何语言的音位的描写,并且可以根据各种语言音位的实际情况绘成相应的矩阵图,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3]雅可布逊的另一理论贡献是澄清理论共时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的相互关系。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并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3.2 哥本哈根学派 (丹麦学派, 或称语符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及著作是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结构语言学》和乌尔达尔《语符学纲要》。语符学理论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语言学不同于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研究语言时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常数,使之投射于现实语言中,不论有任何变化,都是适用的,永恒的。他们极力摒弃以往语言研究中采用的归纳法,认为归纳只能寻找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发现常数,只有采用演绎法才能找到常数即他们认为的“符号”。语言学家用语符学理论套用到各种语言研究中去,确实也没有发现什么差错。但由于其以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数学性质而著称,实际操作性很差,对具体的语言分析帮助不大。但是这种理论也代表着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

3.3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描写语言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先驱者是鲍厄斯及其学生萨丕尔,主要代表是布龙菲尔德,之后是海里斯等。博厄斯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中号召美国学者摆脱传统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强调对语言事实作客观的描写。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运用心灵主义解释语言现象,主张把语言现象同人类心理、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制定了语言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成为这个学派的理论指南。海里斯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规定了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及基本程序。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语言形式分析,回避语义问题;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创造了语言结构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对汉语语言研究影响极大。

4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历史地位

20世纪对于西方来说是个“理论的世纪”。自从索绪尔创立结构主义语言学以来,从结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产生了许多致力于研究语言内部规律的优秀学者,硕果累累。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影响已远远超出语言学领域,它的理论方法被其它社会学科所利用,或采纳吸收,或被反攻来新立学说。例如, 人类学融合结构主义理论形成结构人类学学派,神话学用符号理论分析神话结构类型,文学批评从语言文学的内部结构出发品评诗歌,精神分析学运用结构方法阐发无意识活动和进行梦的解析等等,都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各自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结构组合。“结构主义”思潮声势浩大,思想驳杂,影响了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理论等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结构主义”包括三方面内容:现代语言学理论、现代文艺理论和当代法国人文思想运动。[4]结构主义的浪潮也波及到了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这三位重量级的语言泰斗以及袁毓林、王维贤、詹卫东等语言学家都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必要性入题, 概述其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及历史地位。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 如法朗兹.葆朴.梵语动词变位系统[Z].1816.

[2] 马克思.缪勒.语言科学讲话[Z].1861.

[3] 施来赫尔.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Z].1861.

[4] 吴宗济[著].国外语言学[Z].1980 (1) 王力[译]同杂志, 1981 (3) .

[5] 岑麟祥.普通语言学人物志.北京大学, 1989, 9 (1) :142.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范文第6篇

答: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 Drug 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基本概念:什么是药品不良事件?

答:国际上对药品不良事件有统一的定义,药品不良事件(英文Adverse Drug Event,缩写为ADE)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一般来说,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确定的反应,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它在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中经常出现,此反应不能肯定是由该药引起的,尚需要进一步评估。

基本概念:什么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①导致死亡;②危及生命;③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④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⑥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基本概念:什么是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基本概念: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目前,药品不良反应分类有很多种,这里仅介绍一种最简单的药理学分类。这种分类是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三类:A型反应、B型反应和C型反应。A型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B型反应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包括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 C型反应是指A型和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发病机理有些与致癌、致畸以及长期用药后心血管疾患、纤溶系统变化等有关,有些机理不清,尚在探讨之中。

基本概念: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从总体上来说,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很相似,如表现为皮肤附件损害(皮疹、瘙痒等)、消化系统损害(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泌尿系统损害(血尿、肾功能异常等)、全身损害(过敏性休克、发热等)等。

基本概念:什么是药品的副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有区别吗?怎样预防?

答:老百姓俗称的“副作用”就是指药品不良反应。在学术上,药品的副作用只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也叫副反应,是指药品按正常剂量服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出现这类反应的药品具有两种以上的药理学作用,例如阿托品具有解除胃肠道肌肉组织痉挛作用,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容易产生视物不清的副作用。药品不良反应除副作用(副反应),还包括药品的毒性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等。

一般情况下,药品的副作用程度较轻,如果有的人副作用程度很重,就要考虑改用别的药。

患者初次服用某种药品,一般要从较低剂量开始,服用后注意疗效怎样,有没有副作用;如疗效、副作用不明显,遵医嘱可适当增加剂量,但不能超过最大治疗剂量。增加剂量后更要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基本概念:什么是药品的毒性反应?

答:毒性反应也叫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引起身体严重功能紊乱和组织病理变化。药理作用较强,治疗剂量与中毒量较为接近的药物容易引起毒性反应。此外,肝、肾功能不全者,老人、儿童易发生毒性反应。少数人对药物的作用过于敏感,或者自身的肝、肾功能等不正常,在常规治疗剂量范围就能出现别人过量用药时才出现的症状。

基本概念:什么是药物过敏反应?

答:药物过敏反应又称之为变态反应,是致敏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抗体反应或激发致敏淋巴细胞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该反应仅发生于少数病人身上,和药物已知作用的性质无关,和剂量无线性关系,反应性质各不相同,不易预知,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初次接触时需要诱导期,停止给药反应消失,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易发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的过敏反应,某些疾病可使药物对机体的致敏性增加。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包括速发、迟发等4种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对易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应作过敏试验。

为了预防过敏反应,有关部门规定,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等应用前必须做皮试。但是有少数人皮试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有时皮试可能出现假阴性,极少数皮试阴性的病人也能发生过敏性休克;个别敏感患者甚至在别人注射青霉素时闻了一点气味,就发生了休克。特别要注意的是,许多没有规定作皮试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其它物质有过敏史的人,使用任何药品时都要非常谨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就医时,一定要把情况告诉医生,避免再服用同样或类似的药品。

基本概念:如何表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答: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表示为:十分常见(≥10%),常见(1%~10%,含1%),偶见(0.1%~1%,含0.1%),罕见(0.01%~0.1%,含0.01%),十分罕见(<0.01%)。

基本概念:为什么有些药品不良反应难以预测?

答:药品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有非药品因素及药品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易感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影响等。因此,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体质、不同适应症、不同病理状态的病人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再加上药物及其制剂中赋形剂的影响,问题更为复杂,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不可预测的原因。

基本概念:为什么要警惕药品不良反应?

答:如前所述,有些药品不良反应是难预测的。而且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的样本量有限(500-3000人),病种单一,多数情况下排除特殊人群(老人、孕妇和儿童),因此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难于发现。有些问题必须在大量人群使用后方能发现。因此,应警惕药品的不良反应,尤其应警惕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

基本概念:什么是撤药反应?

答: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机体对药物产生了适应性,一旦停药或减量过快使机体调节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功能紊乱,病情或症状反跳、回升,疾病加重等现象,称为撤药反应。

基本概念:什么是药物依赖性?

答:药物的成瘾性和习惯性早为人们所知。但由于人们在使用上述两术语时常出现混淆现象,故有必要确定一个更为科学的术语。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64年用“药物依赖性”这一术语取代了“成瘾性”和“习惯性”,并于1969年对药物依赖性的含义作了如下描述:

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具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用药者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简而言之,药物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基本概念:药物依赖性分为哪几类?

答: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依赖性分为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凡能引起令人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即可引起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者为得到欣快感而不得不定期或连续使用某些药物。

身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用药者反复地应用某种药物造成一种适应状态,停药后产生戒断症状,使人非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能引起依赖性的药物常兼有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阿片类和催眠镇痛药在反复用药过程中,先产生精神依赖性,后产生身体依赖性。可卡因、苯丙胺类中枢兴奋药主要引起精神依赖性,但大剂量使用也会产生身体依赖性。少数药物如致幻剂只产生精神依赖性而无身体依赖性。

基本概念:什么是药物相互作用?

答:药物相互作用,即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改变了同时服用的另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其结果是一种药物的效应加强或削弱,也可能导致两种药物的效应同时加强或削弱。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类:①药代学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改变了另一种药的吸收、分布或代谢。例如,抗酸药中的Ca2+离子,与四环素螯合,这种螯合物不能补吸收,从而影响了四环素的吸收,影响了疗效。再如,阿司咪唑由CY(P3A4酶代谢,酮康唑是CY(P3A4的抑制剂,当两者同时服用时,由于代谢酶被抑制,阿司咪唑的代谢受阻,使血药浓度升高,而引起不良反应。②药效学的相互作用,是指激动剂和拮抗剂在器受体部位的相互作用

基本概念:什么是基本药物制度?

上一篇:粮食库存实物检查方法范文下一篇:联通战略合作伙伴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