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数据发展战略范文

2023-12-26

农业大数据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有五个阶段分别是:一是网站应用时期;二是办公服务时期;三是综合保障时期, 进而推广互联网、移动式互联网模式、近几年大展推广较成熟的电商运营模式也一并应用。四是大数据发展模式、“互联网+”应用概念。现在看来发展较成熟的“互联网+”已经开始出现时代衔接不全面的形式, 慢慢迎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二、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 信息服务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在我国发展阶段来看,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 地大物博资源型国家。农业从几千年发展下来已经是群体十分广阔, 经营妥善。但是在个体经营下的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小、不集中、信息接收缓慢相对于大企业比较落后。对于农业发展数据的收集不健全, 推广能力有限, 已经不能满足当先社会发展需求, 也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处于瓶颈时期的农业生产, 产品遭到搁置、信息传达不广泛, 小生产面临产品“卖难”和“买难”现象长期并存。农业发展信息的不及时、数据整理分析不到位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 农业大数据是破解我国农业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

运用大数据来革新传统生产农业模式、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主要方式,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解决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应用农业大数据来升级优化国内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是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所需, 也加强了对外出口。在政府大力支持推动大数据的情况下, 一定能破解农业发挥的主要难点。

(三) 农业农村大数据正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 农业大数据已经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定位, 指导农业朝着新型发展理念转变的指挥棒。农村农业的大数据发展开始成为农业资源新型的资源库。现今主要发展趋势就是强化农业大数据的构建和推广, 用大数据的优势提高农业的发展升级、进而提高农民的利润,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签发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文件。

三、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一) 农业领域大数据的采集

农业大数据的采集里布开气象部门的合奏, 对于天气领域的信息采集便是用农业卫星和遥感部门的技术来实现。合作过程中建设起农业互联网师范规模点、农业GIS系统、集成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关于农业主要生产因素的土壤采集主要依靠联网智能数据采集平台。与这些平台进行合作, 可以系统地建立起土壤检测指挥、时时检测、投入品监管、农业、农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能够全面做到安全追溯、精准扶贫、农村集成电商经营管理、农业现状基本管理系统。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关注点为单方面: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

(二) 农业领域大数据的应用

我国已经成功建立了多个数据处理基地, 已经正式运行。农业的发展和应用预测模型、农业自足自给的生产改革模型、空间生产发展的模式、都开始逐渐应用起来, 结合农业专业的大学生下乡实习, 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让好几年经营不善的农村生产开始稳定发展起来, 态势逐渐变好。在不断拓宽发展的过程中, 根据相应的发展需求和相关模型定期检测, 已经能够自主生产和经营, 农业新型式下的数据服务系统真正解决了农民靠天吃饭的难题。随时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电脑、广播等通讯方式接受到数据的推送。

(三)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信息服务

大数据的信息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信息不畅通, 接受慢的问题, 也起到准确无误的信息传递。也能够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整合。不断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保障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安全。逐步提高农业自主经营者的产品标准化、质量提高的引导作用, 一定情况下对产业发展进行结构调整合理化。

(四) 农牧业病虫草害监测与远程诊疗

互联网的便捷性利用到农业基地的发展和检测中, 便减少了人工劳作的体能消耗, 加大了效率提上。可以进行互联网操作, 从微观上进行监测农业基地分布、农产品秋收情况统计, 实施监控农虫灾害等相关监控和预警、农作物一段期限内的成熟度进行预报、农作物创新研究型库、对于综合发展数据的统计分析、聘请专家详解疑难问题、实现网络远程实物诊断、农产品投入前期的疫苗监控等功能。这种数据统计和分析便能极大地解决了植物病虫草害监测与远程诊疗, 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者的心头之患, 促进收益不断增加。

(五) 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为农业企业建立农业产品市场情景分析和动态的成本优化模型, 实现精准安排生产作业计划, 运用物联网、智能装备手段智能化布控实施。大数据的优势能够极大促进农业的生产发展, 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生产问题, 所以现今大数据开始成为主要农业生产的主要生态系统。能够从一个软件的发展整合到一个硬件的匹配搭建, 实现了现阶段发展的应用功能。这种结论的普适性也明确展示了大数据的内在作用机理。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国要从实际出发, 制订具有可行性的规划, 既要通过硬件设备上线满足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需求, 又要对农民进行相关的硬件设施培训, 从而快速推进农业信息化。

四、结论

实行全国农业大数据化发展, 还不能马上一蹴而就, 因为这种形式下的技术还要不断继续普及, 农业的地理区域比较广, 而且不集中的特点, 全面实行起来大数据模式还是存在时间的问题, 可以先从平整广阔区域普及, 进而推进信息化的普及和技术融合。我国要清醒地认识到大环境的变化, 并采取积极、灵活的态度迎接农业产业信息化带来的改变, 找准发力点, 将大数据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在实践中不断提炼信息化关键技术, 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利用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是现今解决农业发展那难题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发展逐步趋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近几年农业发展开始走向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形式转变。这种转变是对于农村和农业发展下带来时效益处, 本文主要以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主要关注点, 进而展开对我国农业应用大数据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农业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 方巍, 郑玉, 徐江.大数据: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5) :26.

农业大数据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国务院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对生态文明中水环境和水质保护方面的提出了重点管理要求。与此同时“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环保部发布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将“互联网+绿色生态”作为11个重点行动之一而提出,要求未来的环保工作必须紧密地与大数据建设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建设目标

以往信息化发展基本都是着眼于各个业务部门各自的业务需求,“管什么、想什么、干什么”,数据多头采集、相互矛盾的现象普遍,难以从环保工作全局层面支撑决策和管理。很多环境问题还处于现状不清、底数不明、原因不详的困局之中,环保部门在回应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解决人民关切的环境问题方面容易陷入被动。

通过以水环境综合大数据分析建设为契机,树立环保工作的大局观和整体观,将流域各方面相关环境管理数据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打造对内的统一的水质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用全局性的战略眼光来谋划整个水域环境质量、影响流域污染源监控数据管理建设。 3 系统建设内容

3.1 水环境大数据采集

大数据时代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以数据为核心,环境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是在“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环保部门未来建设重点将紧紧围绕大数据进行。而要实现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数据收集获取问题,因此需要夯实应用基础,全面收集内外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联动、开发数据,努力实现全数据采集管理。

3.2 水环境大数据管理

获取流域水质大数据分析需要的相关环境大数据资源后,建立大数据综合服务库,将采集的海量数据汇聚进入到库中,聚合原有分散在各个政务系统中的数据,并按照大数据管理标准及要求,进行集中管理与维护。

3.3 水环境大数据分析应用

农业大数据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蒙草集团依托20余年的生态科研实践,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实地监测,整理收集指定区域水、土、气、人、草、畜等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建立指标分析模型,从而精准指导生态修复实践,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决策,优化引导农牧民生产生活,成为生态产业、农林牧产业等移动版的“GPS”+“科技110”。作为“生态+农业”大数据的一项实践,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是蒙草依据当地农业生态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搭建的以农业大数据为核心的生态公众服务平台。

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使当地的农业生态实现了农业技术服务“一网覆盖”,农业资源数据“一键获取”,有效监控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大数据平台的遥感数据也提供该县农作物种类的空间分布、作物长势的变化以及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分布的各类信息,为该县因地制宜规划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大数据平台中的物联监测,可提供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需求以及不同气候温度条件下病虫害发生情况的信息,提示农业部门及农民及早预防治疗,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并通过精准施肥灌溉,减少水肥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平台可监测家畜疫病的防治。防疫员可通过“智慧农业”APP快速地将牲畜图片、视频、农户和防疫员确认签字情况等防疫信息实时上报,并汇总到大数据平台。平台可对疫苗进行追溯,并做出该地区防疫热区图。2018年2月14日,五原县养羊农户赵瑞花在平台留言,家里的羊腿疼,走路一瘸一拐,不吃草,情况不止出现过一次,且附近几个村子都有类似情况发生。专家王强胜看到提问后回复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平台通过为农户提供与专家沟通的渠道,为农户及时解决问题。

此外,农业信息员也将防灾减灾、土地流转与疫病防控等相关信息发布在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上。平台信息结合科技服务直通车的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辅助,打通了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农牧民解决难题,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搭平台服务市场决策

五原县素有“河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盛产葵花、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番茄、瓜果、瓜菜籽等农产品,是全国著名的粮、油、糖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可监测当地农作物价格。通过有效监测当地农作物市场情况,分析判断每年农作物产量的走势,平台数据指导着农户有针对性地种植所需求农作物的数量。农牧业部门利用平台大数据快速调取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及占比、当前防疫任务完成率、土地流转均价、农技咨询关注度以及各类农产品价格实时监测等数据。平台中的一些信息服务板块也备受农民青睐,如“科技110”使农民的农牧业实用技术、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涉农涉牧政策法规等问题可得到专家及时、专业的回答。

服务三产融合发展

蒙草与五原县政府紧密围绕当地农业生产特色,打造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为农业产业融合展示馆、生态大数据馆、热带植物馆,集农业新科技成果示范、农业大数据展示、生态科普、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一产,用科技示范指导农民生产。在示范园内的测土配方施肥区,根据五原县十余个典型区域不同的土测值,选择新作物进行引种试验。同时,根据各乡镇现阶段主栽作物的养分需求及各生育期的需肥特性,为作物全生育期提供适宜的养分配比及生长环境,达到控肥增效的目的。示范园内设有绿色防控技术展示区,主要针对各类农作物病虫害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应用杀虫灯、性诱剂、黏虫板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以达到有机食品标准,提高标准化技术普及率。

二产,聚集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展示推介农产品。示范园内展示了多类五原县的地标性农产品,每类产品都有多个品种,每一类品种都有其优势特性。此外,展出的还有五原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出的众多知名品牌。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三产,将示范园同时作为旅游区、科教园。示范园自2017年9月底运营以来,已吸引多达15万余人前来参观、旅游。除本地散客外,更多的是来自各地的教育科普团、产业考察团与旅行团。

示范园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展示农业新科技成果,通过农业+大数据,既解决了“种得好、管得好、产得好、卖得好”的问题,也实现了

一、

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大数据就像是大自然的信使,使用到农业产业中,能够一改以往农耕产业“看天吃饭”的状况,让农业产业变得更加智慧。大数据也是强劲驱动力,通过产销促、流通追溯体系等,让农业产业变得更加健康、绿色。

二、

蒙草自主研发的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在节目中亮相,向观众传达一家企业在“尊重自然、尊重一方水土”、把适应当地生长的植物“再还给这片土地”的努力。

助力生态修复相关产业发展

在实践中,要修复某一块草地,必须掌握某一区域的年降水量、土壤特性、适种草种等一系列生态数据,生态建设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蒙草的大数据平台集成了某一地区近几十年以来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生态关键因素指标数据。大数据平台未来就像是草原生态系统的检测阀和导航器,将来能对生态修复、现代草业、畜牧业、草种业及蒙草定制化产品开发等领域提供科技支撑。

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草原生态修复涉及牧草适宜性、混播比例、种植方案等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研究,当人们点击大数据平台上任意经纬度的坐标点,蒙草的数据库就会提供出适合该处草原生长的草种及该区域最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法。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为草产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用户可以实时查看牧草具体地块的位置、水、土壤、气候、营养成分等信息,并掌握种植、管护、收获、贮藏、运输等全过程数据。

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未来蒙草的大数据平台还能为农业领域的土壤、水资源、农作物等数据的收集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为草种业及蒙草定制化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指导。通过对植物、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数据的积累于分析,蒙草大数据平台可以给草种生产与应用、蒙草生态包等产品的生产提供科学的生产指导数据。

为农牧民着想更多蒙草从草原上成长起来,始终不忘草原的养育之恩。多年来,蒙草通过产业发展为农牧民解决企业力所能及的问题。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包含很大的公益性成分,也着重为农牧民想得更多、带来更多便利:

合理规划种植。未来通过大数据平台,农牧民能够快捷地掌握当地及周边地区牧草生长状况,了解适合当地环境的牧草品种及种植技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提供生产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牧草及作物的生长特性、土壤类型、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数据,农牧民可以“知天而作”,实现精准灌溉与生产。进行草原动态监测。用户通过大数据平台未来“天、空、地”一体化的草原监测体系,可以监测牧草的返青时间,预测牧草产量。

建立第三方信息发布平台。供应商可以通过手机分布供需信息,用户可以了解供应商的发布信息并可以完成交易,同时平台会为供应商提供数据分析服务。

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未来还可以为自治区各盟市、旗县甚至乡村搭建专属的大数据库,做到生态数据的“大导航”和“大利用”。 如今,呼和浩特的“中国云谷”正逐步成为国家级的数据中心。大数据不仅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正在创造着良好的社会效益。蒙草大数据平台集成了内蒙古全境10多万个生态数据采集点的信息,将成为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参考。在政府的助推下,蒙草将利用大数据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让退化草原重现绿意,让废旧矿山变成绿洲,让城市变成花园,让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三、

看蒙草如何用生态大数据指导农业发展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是之必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大产业——农业,如何在当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大数据可以告诉我们。

蒙草扎根于辽阔的内蒙古,依托集团公司20余年的生态科研实践,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等技术,结合实地监测,整理收集指定区域水土气、人草畜等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建立指标分析模型,从而精准指导生态修复实践、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决策、优化引导农牧民生产生活,用“大数据”实现“大生态”、“大产业”、“大民生”的互通互联。

▲蒙草大数据产品体系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蒙草可以为不同地区打造不同专业类型的生态+大数据平台。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就是蒙草依据当地农业生态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搭建的以农业大数据为核心的生态公众服务平台,对当地农业的发展及农牧民生产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生产服务

看点一:一键获取你想了解的农业信息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当地农业生态提供了农业技术服务“一网覆盖”、农业资源数据“一键获取”,有效监控着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同时,大数据平台的遥感数据也有助于宏观了解该县农作物种类的空间分布,作物长势的变化,以及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分布,由此可以对该县不同地区进行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规划。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县农作物种类分布

▲五原县2017年5月-8月作物长势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县轻中重度盐碱地分布

看点二:科技110海量专家实时为农民解惑

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中的农业综合信息模块对农业生产服务助力甚多。其中“科技110”版块最受青睐,农民可以通过“智慧农业”手机APP向专家提问,专家收到问题后为农民们回答,问题主要包括农牧业实用技术、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涉农涉牧政策法规宣传等内容。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中的科技110界面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需求,以及不同气候温度条件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我们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中的物联监测掌握,做到及早预防治疗,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同时精准的施肥灌溉,减少水肥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物联监测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看点三:灾前预警帮助农民“未雨绸缪”

该平台也可监测家畜疫病防治。通过“智慧农业”APP,在每年春防、夏防和秋防时期,防疫员可快速地将牲畜图片、视频、农户和防疫员确认签字情况等防疫信息实时上报,并汇总到大数据平台,最终我们可以对疫苗进行追溯,并做出该地区防疫热区图。

▲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中的疫情防控界面

此外,农业信息员还会定期把防灾减灾、土地流转与疫病防控等相关信息上报至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中,便民利民。再加上科技服务直通车的辅助,真正打通了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及时为农牧民解决难题,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中的土地流转信息界面

大数据+市场决策

五原县素有“河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盛产葵花、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番茄、瓜果、瓜菜籽等农产品,是全国著名的粮、油、糖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其葵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农作物相关界面

蒙草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可以监测当地农作物价格。通过有效监测当地农作物市场情况,从而分析判断每年农作物产量的走势,并针对性地指导农户每年的种植需求数量。

大数据+三产融合发展

蒙草与五原县政府紧密围绕当地农业生产特色,打造出一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园区总占地面积11664㎡,分为农业产业融合展示馆、生态大数据馆、热带植物馆,集农业新科技成果示范、五原农业大数据展示、生态科普、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示范园中各具特色的三大主题馆

一产:用科技示范作用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

测土配方,控肥增效

在示范园的测土配方施肥区,根据五原县十余个典型区域不同的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土测值,选择出新作物进行引种试验,掌握其生长习性,筛选出适合各区域种植的特色作物。同时,根据各乡镇现阶段主栽作物的养分需求及各生育期的需肥特性,还可以为作物全生育期提供最适宜的养分配比及生长环境,以挖掘本土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并达到控肥增效的目的。

▲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展示

标准展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示范园内还设有绿色防控技术展示区,主要针对各类农作物病虫害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应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发生率,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确保舌尖安全,提高标准化技术普及率。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展示

二产: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产品展示推介

示范园内展示了多种五原县的地标性农产品,每种产品都有多个品种,每一类品种又都有它独特的优势特性,并对应不同的试种区域。五原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出了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园内对此也进行了集中展示。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农产品主题展示

三产:示范园也是旅游区、科教园

示范园利用配套的先进农业生产设施和技术,整合转化多元产业丰富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示范园自2017年9月底开馆运营以来,已吸引多达7万余人前来。除慕名而来的本地散客外,最多的是来自各地的教育科普团、产业考察团与旅行团,或休闲旅游,或参观学习,或进行科普教育。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示范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此外,示范园也被打造为一个展示运营平台,将农民创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和空间,推进了农民创业富民行动。

▲农民创业产品展示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示范园引导了农业产业集聚,展示了农业新科技成果,并作为平台辐射带动了五原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农业+大数据,使一产有技术创新,二产有供需结构调整,三产有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既解决了“种的好、管的好、产的好、卖的好”的问题,也实现了

一、

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示范园中的大数据主题展示

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又添一笔。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民们在科技的指导下,紧跟惠农政策,补充知识、技能,把握市场良机,积极创新创业,实现了大数据+农业下的生态集约化发展与精准脱贫。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四、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乡村振兴再一次成为2018开年新政略。

作为十九大之后的首个一号文件,此次的文件为今后的农村发展定下了主基调,这份“既管全面,又谋长远”的文件,不仅仅是2018年的一号文件,也为乡村振兴建构了总方针和路线图。

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经济发展,不应该孤立地就农业经济谋出路,随着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业态的出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然破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三产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农业增收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一号文件也指出,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方面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衍生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的增长动力。

三产融合的五原实验

2017年9月22日--23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会议期间,汪洋充分肯定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并到五原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了解融合方式创新和利益联盟机制建立情况。

以此为契机,五原县三产融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中,由政企共同建设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成为三产融合的标杆项目。

2017年年初,五原县政府与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签订了PPP项目框架协议,开展农业和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生态并重的产业探索,推出大数据的细分产品——“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大数据的成果推广应用到农业领域。

早在2014年,蒙草就开始构建生态大数据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科研团队的生态基础调研,形成关于各地区的水、土、气、人、草、畜等基础生态数据,为生态修复及科学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五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素有“河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五原葵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据说,全世界每7颗葵花籽中,有一颗就来自于五原。

五原县不仅是河套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畜牧业发展空间同样广阔。这里年产优质牧草100万吨,年产秸秆饲草、茎叶等140万吨,为发展“农区工厂化养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全县4.8万户农民中的3.8万户都在发展肉羊养殖业,养羊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虽然发展农牧业优势明显,但五原县的生态农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因为地处黄河灌区,土壤盐碱化非常严重,是土壤盐碱化重灾区,占可灌面积的40%,且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每年仍在递增。

增草兴牧,不仅关系到五原县“县计民生”,也关系着五原县的农业生态环境能否永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蒙草启动了百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科学改良盐碱地,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农业和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能力。

实际上,蒙草盐碱地改良研究院2014年便已成立,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蒙草已经创新总结出一整套盐碱地改良的集成措施。这些措施中,有“暗管排盐、配套排灌”的工程措施;有 “脱硫石膏、土壤改良剂”的化学措施;有“深松深翻,上膜下秸”的物理措施;还有“耐盐碱植物、微生物菌剂”的生物措施。

在五原县的“万亩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治理已经使土壤含盐量由0.6%降到0.25%,可实现种子落地自繁。更为关键的是,蒙草已经采集驯化了耐盐植物35种,成功应用了19种,这些植物全都是五原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当地的乡土植物,他们在盐碱化的土地上形成的耐盐碱特性,再被用于修复五原当地的盐碱化土地。

这也是蒙草生态自成立以来一贯秉持的生态修复理念,用乡土植物修复生态。例如五原县的乡土植物千屈菜,它不仅水陆两生,也可以起到改善盐碱地环境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发现,蒙草将这些耐盐碱植物的种植分包到户,再通过这些植物来改良土壤。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然高扬绿字诀,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文件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韩俊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

求和“大农业+大数据”

蒙草执行总裁高俊刚认为,农业作为传统的一次产业,无非是特色化和品牌化。从第三产业的末端视角来看待,一次产业和二次产业都要进行产品创新和模式变革,最终来适应第三产业这个市场。

而“大农业+大数据”,是对传统农业种植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的基础,以此为入口,实现农业技术服务“一网覆盖”,农业资源数据“一键获取”,农作物生产精细化管理这样一个终极目标。

蒙草生态与五原县政府共同建设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占地总面积11664平米,分为农业产业融合展示馆、生态植物馆、热带植物馆。这不仅仅是一个科普馆,也是地方农产品及特色产品的展示平台和市民休闲空间,更是蒙草创新农业大数据平台的一个实践平台。在这里,蒙草试图将五原地区的农业生态基础数据变成财富,并探索生态农业的三产融合机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生长一方植物,在这里,蒙草生态汇集了五原县10个乡镇农民提供的水、土等样品,将县域内的水、土、气、光、热、肥等数据进行了汇集和整理,了解其对应关系,让农民生产有依据,用新技术优选种类、了解自家的土地最适合种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什么、了解农作物怎样进行病虫害防治、了解农产品到底有怎样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可以实时获取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信息……

与此同时,蒙草引入了诸多先进的种植技术,如水培,雾培和基质培进行配比实验,直观地向农民展示配土施肥的重要性,指导农民精准控制作物生长,掌握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馆内的检化验室对当地农民免费开放,农民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可以随时来求助专业的指导和数据支持。

这个农业大数据平台,目前已建成为集数据整合、信息查询、可视化展示、物联网监控、遥感监测和宏观决策等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锁定经纬度上任意一点,即可查询到该地区的农业大数据,包括土壤、气候、原生植物、草地类型、退化情况、适应地情的生态修复技术。锁定任意一种植物,即可查询该植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指导农牧民的生产作业和新牧区建设。

高俊刚认为,通过“大农业+大数据”,就是解决农民“种的好、管的好、产的好、卖的好”的问题。这样的大数据平台,不仅服务于企业、政府部门和农牧民,也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修复方案和生态产业指导。

根据《2017年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得益于PPP项目的快速发展和流域治理的推进,环境修复企业业绩快速增长,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PPP项目入库数量为14,220,投资总额178,000亿元。

蒙草将业绩大幅上升的原因,归结为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公司充分利用 PPP 模式,积极开拓市场,业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公司与多个地方政府签署的 PPP项目落地,且项目建设运营顺利开展。新时代证券近期的研报也显示,蒙草依托地理优势,承接北方土壤沙化治理项目,预期万亿级的生态修复市场,将使公司未来业绩持续受益。

而从蒙草的五原项目来看,蒙草生态的业务显然不止于草原、荒漠、矿山等生态治理,通过农业生态大数据这样的三产融合创新,蒙草生态已经成为一家拥有核心技术和技术产品的“科技型生态企业”,这必将开拓出前景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蒙草搭建草原生态大数据(也许可以借鉴)

蒙草生态已经拥有不少如何积累生态财富的心得经验。公司的核心业务涉及五大板块,包括生态修复、节水园林、现代草业、草种业、生态牧场。

事实上,在生态财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王召明今年恰好带来了一份如何快速积累生态财富的提案,即“建立国家草原生态环境大数据”。王召明认为,“互联网+”时代下,生态建设和农牧业生产离不开大数据,草原也需要生态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该建立草原大数据平台,以此为抓手将大数据应用到草原生态建设中,让大数据平台成为草原生态和农牧业的“教科书”。

王召明向记者介绍说:“我们一直把生态建设称为生态修复或者生态恢复,就是恢复到以前自然的样子。一个地方的生态、植物、树、草、生物、微生物,各自的比例其实是由几百年、几千年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形成的,我们把这个数据都记录下来。在生态建设中,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这个地方长什么树,长什么草,大自然说了算。”

而所谓草原生态大数据,则涉及草原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水土气人草畜的动态平衡监测,还包括“草牧业完整产业链的过程数据,如育种、播种、施肥、收获、储运、草牧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它们可以被大数据平台一一记录在案并随时查询,用来指导草原生态修复,服务于农业和畜牧业。近两年来,王召明已率先在蒙草生态探索“互联网+生态”的造富之路。据了解,种质资源库建设是构建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的最核心环节,公司目前正在建设完善草原草种质资源库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种质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甚至将从国内延伸至阿拉伯地区。王召明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已统计了内蒙古地区近 90%的生态数据,新疆、西藏及京津冀地区的数据统计工作正在开展中。“目前仅是一个初级的平台,随着数据的积累,公司将考虑如何让大数据从生态链服务整个产业链。”王召明坦言,这个过程则需要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加入进来,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等共同合作。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在此背景下,王召明在今年两会上建议,国家应出台政策,支持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草原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广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为生态修复提供大数据模型;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采集方式并不断更新完善,实时监测草原生态环境的平衡、利于及时保护与利用。同时,建议政府职能部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建立“农林草畜”完整的生态平衡管理模式。王召明提出,生态大数据平台就是要服务于农牧民的生产实践,因此对提供这样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政府要有一定的奖补政策。

农业大数据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各行各业都面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银行金融行业也开始将大数据信息技术运用到银行业务之中,开始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加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2015年1月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这篇征求意见稿中对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提出了大致的意见框架,国家鼓励开展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以减少群众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的等待时常,更加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本文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入手,归纳出当前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主要存在相关监管措施不完善、开户过程身份有效识别难、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银行账户风险后续管理不足四个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优化相关法规制度、强化部门协调、加强内部控制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完善措施,旨在为银行进行远程开户业务提供建议。

关键词:远程开户;银行;监管;身份识别;部门协调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行业受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影响亟须转型发展。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冲击之下,积极谋划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成立各式各样的“轻”银行。但是,受银保监会要求的“面签”政策限制,对传统银行业在发展线上金融业务时造成一定的限制。在这情况之下,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该如何使用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怎么样开立结算账户都成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监管措施不完善

传统的银行业务办理,尤其是开立账户都要求面签,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客户身份和行为的真实有效性。另外,面签也是有效防控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加之远程互联网虽然更为便利,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地风险不能忽视。我国针对银行远程开户账户有明确的使用要求和实名制办法,但是远程开户过程应该防范地风险却并未提及,而且远程开户当前还十分欠缺监管措施。

1.2 开户过程身份有效识别难

一是影像资料真实性识别难。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办理中,一般是使用二代身份证影像作为身份自证资料,而二代身份证则是通过物理卡片防伪标识来进行真伪辨别,包括物理防伪膜、定向光色变“长城”图案、微缩字符串等技术手段,但是只通过身份证件的影像是无法完全保证客户证件真实性的。二是人脸远程识别难度大。客观环境是影响识别技术的重要因素,即使当前的远程人脸识别技术在识别率上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如果拍摄的环境不能达到要求,那么人脸图像的识别仍然存在较大难度。与此同时,在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中存留的照片都是办理身份证时的影像,时间较长,无法有效进行人脸识别。

1.3 金融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互联网金融基础信息建设不足,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银行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政府部门及本银行自身所拥有的数据库信息,对客户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验证时容易导致客户的身份信息泄露,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与其他银行合作进行交叉验证相关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各个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且各个银行所拥有的客户信息资料属于银行的内在机密,因此在进行与各银行交叉验证相关客户身份信息时,容易出现信息不足,客户资料泄露等现象,因此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为银行业交叉验证客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随着AI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议要将人脸识别技术加入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客户身份信息核验之中,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在银行金融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银行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

1.4 对银行远程开户风险后续管理不足

在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存在一定的信息交互风险。远程开户依赖于互联网络进行客户与银行之间图像和声音的传输,但是在进行网络传输时,遭遇伪造、篡改等可能性较大。倘若客户的计算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了不法分子的入侵,那么在这样安全性较低的环境下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办理,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进而发生窃取客户信息、插入虚假声像伪造客户声像等不法行为,客户的信息安全面临空前的威胁。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虚假与胁迫开户风险。银行机构需证明开户是客户的真实意愿表达,而不是外部胁迫,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远程开户引入的视频技术,并不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插件工具上传事先准备好的证件图片信息、当事人视频资料逃避相关的身份验证,也很难通过多种渠道来识别客户是否属于自愿开立银行结算账户,银行仍旧处于虚假开户和胁迫开户的风险之下。

1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问题的完善建议

1.1 优化相关法规制度

1.1.1 出台较为明确的实施细则

随着远程开户在银行办理结算账户业务中日益蓬勃发展,因此政府机关部门要不断加快优化相关的法规制度,出台一系列银行在办理远程开户业务时的各项规定制度,并对这些制度进行不断细化,明确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各个环节,同时银行等金融业在进行远程开户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业务的办理,禁止出现滥用职权、非法办理业务的行为。

1.1.2 赋予银行要求客户提供辅助证明材料的权力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授予银行要求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申请人提供证明文件的权利,证明文件包括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个人有效证件。但在互联网环境下,银行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信息来确定客户身份,如捷克 Zunobank会要求客户上传本人在其他银行的客户账单等。因此,应当赋予银行在办理远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时候,要求客户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来识别客户的身份。

1.1.3 加快建立银行结算账户分层管理制度体系

结合不同性质功能的账户,平衡便利性和安全性,加快建立银行结算账户分层管理制度体系,根据不同的账户类型、交易类型以及交易的规模、大小、频率等多方面,对账户实施分层认证及管理。同时,通过后台实时监测账户的使用情况,采取实名认证的方式对账户进行升级,禁止越级使用账户。

1.2 强调部门协调

1.2.1 强化各个渠道之间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交叉验证

商业银行除了借助自己本身所特有的身份验证方式外,还可以和政府机关部门、其他的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利用政府部门的数据信息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信息,利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方式强化各个渠道之间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交叉验证客户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方信息共享机制,减少因信息覆盖率有限而导致的验证渠道受阻、账户审核环节不畅等问题,加强征信系统数据的开发应用,提高相关数据的利用效率,保证客户身份的真实有效。

1.2.2 联合公安部门信息中心制定指纹核查办法

首先,要加快完善顶层设计。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完善《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指纹化管理的规定》,并对该项规定做系统的阐述说明,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文件来办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开户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有效,降低风险。其次,公安部门要加快完善部门内部的信息库建设,对于过期的身份信息要及时地重新录入,使得公安部门信息库的指纹信息完整且有效,加快建设联网核查系统。除此之外,还要预防出现手指受伤、脱皮而导致无法识别指纹等情况,需要采集同一人的多个手指指纹信息,可以选择多个指纹尽心验证,使得指纹的通过率得以提高。

1.2.3 及时地对联网核查系统的数据进行更新

首先,总行的联网核查系统要与公安部数据信息库及时的对接,及时地将总行的数据信息与公安部的指纹数据进行核查并更新,尽量减少数据信息出现滞后的现象。其次,要在联网核查系统中新增指纹核查的模块,升级系统功能,使得客户在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指纹的比对以确定客户身份信息的完整。最后,要在联网核查系统中增加身份证件的种类信息,如军官证、护照等能证明本人身份证件的信息。

1.2.4 在各省会城市银行金融机构实行试点运行

一般来说,省会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在省会城市银行金融机构率先实行试点运行,有利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测试客户身份信息的精确度和效率,并结合相关反馈信息,对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及时的更新,不断改进提高。同时,还可以在医院、政务服务中心等人口较为聚集的地方进行试用,在开立社保卡或者健康卡等环节时,录入公民的个人信息和指纹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扩大指纹信息的使用范围。

1.3 加強内部控制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客户身份信息系统机制,结合相关信息资料对客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综合的评估判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保证银行工作人员的保密责任,与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严禁出现违法收集买卖客户的个人信息的行为,搭建起一个互相信任、安全有效的非面对面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业务。

1.3.1 多重组合的限制

对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客户实施多重组合的限制。一是要对开户对象进行限制。必须要求开户主体公司或者个人在我国境内且存续时间较长。二是要对开户数量进行限制。一个开户主体只能在同一个银行远程办理一定数量的银行结算账户。三是要对相关账户余额和交易的金额进行限制。规定银行结算账户的日交易金额、日取现金额以及相应的账户余额,防止出现利用远程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1.3.2 线上或者线下远程信息认证

对远程申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客户要进行线上线下的双重认证,要求远程开户的客户按照线上的相关规定填写申报信息,线上审核通过之后将能证明客户自身的文件资料、开户申请书等材料复印件寄回或者传真到银行进行线下审核。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同名账户进行转账验证客户的身份。通过电话回访对客户所填写的线上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确认,保证客户是在自愿的原则下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同时还可以以客户的产权证明、租赁合同或者其他相关辅助材料来进一步确认客户身份的真实有效。

1.3.3 适时转变银行账户管理理念,探索监管新方法

未来银行等金融行业的监管朝着自助认证、自担责任的方向迈进。现阶段,美国对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较为支持,并未对其设立多项的附加性要求。我们国家在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也要适时地转变银行账户的管理观念,尽量减少政府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在以实名制开户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下,充分了解客户的身份信息,结合不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探索新的监管方法和远程开户的方式。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则保留对银行等金融业务监督管理的权利,禁止出现利用远程开户洗钱、恐怖融资或者欺诈等现象。

1.3.4 建立新业务洗钱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加快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是银行等金融业务顺利开展的根基。因此,各个银行金融机构都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严格按照银保监会的相关规定对远程开户业务的规定执行,制定涵盖完整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将办理业务过程中各项电子证件有效的记录和保存,可以引入第三方认证方式确保业务的公平公正。同时,要加快建立防止洗钱风险业务的评估机制,设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加快完善事后追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以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设计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1.3.5 健全考评机制,强化业务监管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有效提升核查系统指纹化核查使用率。严格要求银行落实指纹化核查的各项制度规定,规范有序开展核查业务,确保使用指纹化核查身份信息的系统占比逐年提高。

二是建立考核通报机制。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推广指纹化核查的细化措施和推进时间表,并对本机构内部系统功能进行自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整改优化。三是畅通举报渠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省会中支应严肃指纹化核查纪律,公布咨询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机制;在支付结算执法检查中,应重点检查指纹化核查的开展和推广的情况。发现不规范使用系统的、不符合操作要求的等违规行为,应依法严肃查处并督促其及时整改。四是建立科学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提出指纹化核查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评价标准并严格落实到位。

1.3.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对创新业务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的提高

随着互聯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就越来越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设立学习班,鼓励银行工作人员系统的学习金融监管业务知识,不断充实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能力,更好地对金融创新业务风险进行评估预警,进一步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2 结语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是现阶段大数据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是银行金融行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进行的改变。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完善,但现阶段还存在这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这些不足系统的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以期能够加快促进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发展,银行结算账户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采用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方式办理相关业务更有利于节省人民群众的时间精力,同时在进行远程开户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它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这一方面要求银行金融业要完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求人民群众重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是大数据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完善远程开户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解决,促进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琰钦.中国传统银行的经营转型之道———互联网金融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2]罗锦莉.远程开户或颠覆银行传统服务模式[J].金融科技时代,2015,(02).

[3]许琪.银行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会计,2015,(8).

[4]王雪韬.银行账户远程开立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浙江金融,2015,(9).

[5]王硕.远程开户利好“互联网+金融”[J].中国农业金融,2015,(12).

[6]王路.银行远程自助开户业务存在的问题应予以关注[J].金融经济,2017,(02).

农业大数据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1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1.1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在1980年于美国提出,但发展至今并没有形成定论,不过,大数据与数据库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数据库表现的是数据工程的处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不仅是工程处理的对象,还需要采取新的数据思维以应对问题。

在合适工具的辅助下,抽取和集成大多数异构的数据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存储,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存储数据,从中获取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结果呈献给终端用户[1]。当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经济、制造业、农业、商业、医疗保险及社会安全管理等行业中,并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2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革主要包括:首先,让数据主动参与决策,通过搜索引擎谷歌,将来自全球的30亿条指令,通过海量检索指令,传播知识;其次,通过网站推荐想要的数据。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分析主要表现在3个变革。第一,关注全体数据,并非随机取样。在大数据时代,可用于分析的数据相对较多,凡是与某个现象相关的数据都可用于处理问题,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采样分析产生于信息缺乏的时代,受到信息流通和认为因素的限制,而大数据时代分析带来的信息将更具精确性。第二,忽视精确度,关注混杂性[2]。当测量事物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对最重要事情的关注十分有必要,将有助于获取最精准的结果,特别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大数据复杂多样,参差不一,海量大数据面前,将忽略精确度的重视程度,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宏观层面。第三,放弃因果,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联系。大数据时代,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不重要,相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将会为事情的发生带来一定的价值。

2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对促进城乡一体化、“三农”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建设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重视信息的发布,忽视信息的采集、加工、整合及共享。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信息化发展落后,信息采集困难,且信息不能深入挖掘与更新,信息集成化程度低,很难实现共享;第二,在农业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趋于大众化,但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样化,受到地区、环境、气候以及土质的影响,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第三,农业标准信息化平台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接收方式有限,无法普及,偏远农村无法实现;第四,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来源单一,基本上靠政策扶持,才得以运营;第五,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在“数据库”的时代,各地农业信息平台的发展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发布,对数据的价值性病不重视[3]。

在一些农业信息网中,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趋势图和价格周报分析,但这两个内容的分析较为简略,并不深入,且并没有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测。

3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建设

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大数据”思维,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数据视角不仅重视提取数据,更要注重挖掘数据的深度,强调价值性。如何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改进信息的收集、传递结构,加强信息采集

在各个地区都建有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三农”,因此数据的收集极为重要。在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中,首先,选择当地具有一定权威的长者采集信息[4]。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对信息采集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意识到采集信息的重要性,确保准确性。其次,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层级,设立信息服务站,用于信息的搜查、咨询和发布,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积极地开通“农民-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直通车,利用技术融合等手段打造信息集成平台,确保信息发布的多样性、准确度,充分挖掘信息,将具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5]。

3.2加强自身平台的造血功能,有效的解决资金困难

农业标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所需资金多是政府、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单纯依赖自身很难发展,首先,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有限,且缺乏企业的广泛参与[6]。所以,改变传统经营模式,由相关部门监督与指导,促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的发展建设显示出其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不仅为日常生活用品提供交易场所,而且标准信息化能真正实现服务与利益的双赢,解决资金方面的困难[7]。

4结语

中国现代化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点。大数据时代,对中国现代化农业形成新的冲击,用大数据思维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本文阐释大数据的概念和变革,并针对农业标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提供全新的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来临,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通过数据收集为人类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阐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农业标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打造平台与数据整合,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信息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金营.浅议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A].2013年全国农业标准化研讨会[C].2013.

[2] 段青玲,杨仁刚,冯晓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入户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7):231-233.

[3] 杨晓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上海农业科技,2003,1(2):40.

[4] 董国民,沈正江,王瑞金.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9(6):41-42.

[5] 范文跃.透视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标准信息化[J].电子商务,2015(5):26.

[6] 张士胜.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2(7):89.

农业大数据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大数据正逐渐走进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研究、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可持续发展、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都有其用武之地。许多人相信,随着数据量的持续增长和分析工具的日益完善,大数据必将在未来社会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在欧美国家,有关大数据的讨论也正如火如荼:

一、国家战略

在欧美国家,大多数国家推出的相关战略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美国是最先推出大数据战略的国家。2012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提高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的储存、分析、收集),以加快科学研究、加强国家安全、改革教学和培训体系以及促进专业人才发展。

爱尔兰以“成为大数据技术领域领先国家”作为其大数据战略的主要目标。爱尔兰在2013年推出的《就业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从人才培训到创建公司一条龙的服务,并投资1亿欧元建设大数据研发中心,以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欧盟于2012年举办了大数据论坛,并计划在2年时间内投入300万欧元创办互联网论坛,主要讨论欧盟大数据发展方向,为产业、科研和政策制定者们提供一个关于大数据经济的讨论平台。

法国政府在其公布的“投资未来计划”框架下,有七个项目涉及大数据,预计将投资1150万欧元,受惠企业包括了信息系统设计企业、软件企业、技术集成企业、研发中心以及众多初创企业等,此外还有四个项目正在考察中。

法国中小企业、创新和数字经济部还推出了大数据规划,计划于2013年至2018年在巴黎创建大数据孵化器,通过公共私营合作方式投资3亿欧元,大约有数百家大数据初创企业可享受资助。该部部长认为,此项投资回报预期能达到28亿欧元,创造上万就业岗位。此外,法国出台的其他战略规划中也积极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如创新2025规划、新工业法国规划等等。

二、市场现状

根据一项调查,2012至2013,欧美国家1217家营业额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中,643家企业制定了大数据战略,其中7%的企业至少投入了5亿美元、15%的企业至少投入了1亿美元发展大数据。

相比起在市场上的火热,大数据在大多数国家的公共领域中应用遇冷。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大数据能带来的好处难以量化,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具体实施起来会有较多约束,个人隐私权保护、政府机构间数据共享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在法国,无论是在行政部门的公共政策设计、执行和评估方面,还是在日常管理中都罕见大数据的应用;在英国,大数据主要应用于医疗等个别领域。仅有澳大利亚例外:澳大利亚积极支持借助大数据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并在2012-2015年信息通信技术规划中,提出建立特别办公室分析和管理所有行政机构的数据或实行行政机构数据共享。

上一篇:暖通工程师基础知识范文下一篇:农业公园可行性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