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反思性教学范文

2024-01-05

例谈反思性教学范文第1篇

小学作文多以写人叙事为主,故在写作手法上多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说明。

小学作文只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就可以,大多是自己的生活经历。叙事作文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好就好。写人的作文除了简单粗糙的描写外,其实还是围绕人物叙事,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小学作文的思想要积极上进,主题要突出,能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就很棒,最好能达到情感的升华那就更加完美了。

例谈反思性教学范文第2篇

新教学理念的广泛运用: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内动力, 是富有个性的科学创造过程。以尊重生命个体为核心的学生观要求: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成长发展过程。

2“五步骤”化学探究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五步骤”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 精心整合教材内容, 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探究“度”。

(2) 调动学生探究策略。

3“五步骤”化学探究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探究教学的主体。“五步骤”化学探究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发挥其主体作用, 要求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 学会表达:有兴趣、有胆量;表达 (口头、书面) 准确流利, 通顺连贯。 (2) 学会尊重他人:专注情境, 善于倾听, 注视对方, 能够记忆、理解、判断。 (3) 学会参与讨论:态度友好, 虚心, 有原则, 不伪造。 (4) 学会交流:有意识, 能团结, 会协作, 善帮助。

4“五步骤”化学探究教学模式与例示

化学探究教学模式是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 解决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五步骤”化学探究教学模式是从教材内容出发, 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 整合教材资源, 把学习内容归化为基本探究题型, 把题型化入课题情境。首先通过提取课题情境信息, 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接着做出假设;然后设计方案;再实验操作;最后总结拓展的教学活动。人教版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本内容基本上可归化为三种基本探究题型, 即概念原理类、物质组成 (性质、鉴别) 类、实验方案择优类等三种探究题型。

4.1 化学基本概念或原理型

化学基本概念或原理所体现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要通过探究让学生获得其科学内涵, 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形成探究滑雪世界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教师要设计探究过程, 让学生对某一概念或原理进行验证。如催化剂, 在学生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 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这一事实,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阅《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与锰相邻的金属, 其氧化物可否用作该实验的催化剂?并设计探究过程。

(1) 提出问题:Fe2O3能否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 做出假设:Fe2O3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 设计方案:A.仪器:试管、木条量筒、天平、过滤器。B.药剂:1 0%过氧化氢溶液;稀硫酸。

(4) 实验探究 (见表1) 。

(5) 总结创新:实验探究证明, Fe2O3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所谓催化剂, 就是能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保持不变得物质。

4.2 物质组成 (性质、鉴别) 型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 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有不同的元素组成, 它们的性质各具特色。以《水的组成》为例, 探究物质组成的五步骤教学模式。

(1)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纯水能导电吗?

(2) 做出假设:水能导电。

(3) 设计方案:仿霍夫曼水电解装一简易水电解器, 如图1所示。

(4) 实验操作见表2ㄢ

(5) 总结拓展: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可得氢气和氧气。另外, 利用医用注射器可自制霍夫曼电解器。

5 实验方案择优型

该类型探究教学题型是让学生根据已有化学知识技能, 设计不同途径制取物质、获得概念或原理、处理问题的探究实验方案, 并进行评价比较取舍的教学活动。因此, 化学探究实验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根据实验探究目的阐明实验原理, 选择适合的仪器和药品。

(2) 根据探究实验特点设计实验装置, 画出装置图。

(3) 根据问题, 明确要求, 设计实用、可行、科学、安全、简约、环保的实验操作步骤, 同时预见观察重点和注意事项。如: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用C u O制取C u的实验方案:

注意, 对于初次学习实验方案设计的同学, 教师有必要用范例指导, 并把握好范例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安全性、简约性和环保性。

摘要:新课程改革, 科学探究是主要内容。五步骤化学探究教学模式, 通过对学习内容整合, 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总结创新”为过程, 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

关键词:化学探究,五步骤,模式,背景,要求,例示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2]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7, 1.

例谈反思性教学范文第3篇

1 阅读前 (pre-readin g) 有的放矢, 趣味导入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和生活实践出发, 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英语, 同过游戏、问答、介绍、说唱以及TPR等多种形式趣味导入相关话题。并可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创设语境, 呈现阅读材料中的语言难点, 为下一步的阅读活动作好铺垫。

1.1 热身 (Play a game:Magic eyes.)

课件快速出示之前所学过一些过去式词组, 要求学生快速朗读并快速记忆并反馈。

1.2 复习

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1:I cleaned the r oom and played f ootball.

S 2:I w at c he d T V a nd w a sh e d th e c lo t h es.

(S3, S4…)

这样一方面可以复习之前所学的句型;另一方面也与前一环节的复习单词形成递进。为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

1.3 导入和新授

T:Wh at did y ou do l ast week end?Hush, let me guess, Did you watch TV?…

T:What did I do last weekend?Guess

S1:Did you sweep the floor/watch T V…

T:Y e s, I d i d.

T:So, I was very busy last weekend.学习busy, 请几个学生快速读

T:A n d l a st S at u r d a y, I vi s it e d m y gr andpar ents.I cooked meals f or them.Guess, What did I cook?Did you…?

S1:Did you cook fish/eggs/noodles/tofu…?

T:Yes, lots of delicious food, because it was my grandma’s birthday.

学习It was…grandma’s birthday.

T:Well, I was busy last weekend, How about you?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1:I cleaned the room.

T:What did he do?

Ss:He cleaned the room. (S2, S3, S4)

为进一步巩固What did she/he do?She/He…这个句型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T:Li Yan was a very good girl, she was ver y helpful.But last weekend her mother was ill, what did Li Yan do, can you guess?Maybe…

S1:Maybe she washed the dishes.

S2;Maybe she cooked the meals.

2 阅读中 (while reading) 引导梳理, 整体教学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因此教师应该从整体教学入手, 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和课件等形式呈现阅读内容, 让学生不但了解词句的表层意义, 同时还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以及与文章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 还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时间意识、目标意识和动笔意识。

2.1 时间意识

尽管阅读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 但时间观念可以增加阅读时的紧迫感, 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如何为一个具体的阅读目标而用最有效的阅读技巧, 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2.2 目标意识

学生在阅读前, 教师应将具体问题或要求交代清楚,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 从而增强阅读的效果。

2.3 动笔意识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一句话, 几个字, 一些符号甚至是一些各种不同颜色的划线, 这样既帮助学生思考, 又记录他们在阅读时思考的痕迹, 为第二次阅读或日后复习时, 能够迅速进入状态打下了基础。因此在阅读中,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 Listen. (第一次听, 回答yes or no问题)

Was Wu Yifan busy last weekend?

Was it his grandma’s birthday?

(2) Listen again. (第二次听, 回答wh问题)

What did Wu Yifan do last weekend?

(3) Fast reading. (两分钟内完成快速阅读, 作笔记并做完书上的填空练习)

Fill in the blanks.

(4) VCD领读。

(5) Read af ter the T.

(6) Read the passage in groups, try to help each other.

(7) Read the passage together.

3 阅读后 (post-reading) 及时反馈, 拓展延伸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使课堂内容得到延伸, 我设计了三篇课外文章,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阅读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阅读完后, 我要学生上台来在投影仪上出示自己的答案, 并口头回答问题。

当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是个积累和渐进的复杂过程, 并非一蹴而就,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更是任重而道远, 我们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运用整体教学的原则, 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 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表层理解, 再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大力度, 循环加深, 最后整体推进, 深层理解, 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英语课程开设以来, 许多英语教师从词法到句法不断深入地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关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则是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了如下探索。

例谈反思性教学范文第4篇

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的流程图:

下面结合四年级上册《画角》一课具体阐述如下:

一、融入情境, 发现问题, 获取原初经验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节课中, 有的学生学的主动活泼、津津有味, 有的学生精神不振, 昏昏欲睡, 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兴趣问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始, 教师首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并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 从而进入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情境的过程中, 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情境能够激活学生己有的经验, 学生用已有的旧经验感知和理解新信息, 获得关于此情境的最初经验, 我们按照杜威对经验的分类把它称为原初经验。此阶段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 很大成分上是学生对数学情境中的实物、图形、操作对象、操作情境的一些感觉、知觉、形象思维等, 显得较为零散、模糊、粗糙, 但却是与即将探究的数学活动现象或结果紧密相关。

学习《画角》方法时, 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示量角器, 复习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2) 示一个70°的锐角, 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 示一副三角板拼各种度数的角。 (4) 用量角器自主画65°的角。 (5) 交流画法, 规范画法, 看书统一画法。这一过程教师创设量角、拼角的数学活动情境, 让学生经历观看、思考操作方法、语言描述等数学活动, 激活了学生量角、拼角原有的经验, 并迁移到用量角器画65°的角的方法, 通过尝试画角、汇报交流、教师范画和看书等形式感知和理解获得用量角器画65°的角的原初经验, 这些经验很大成分上是由一些对画角活动现象及过程的感觉、知觉、形象思维组成的经验, 受到画角活动情境影响比较大。

二、聚焦问题, 自主探索, 积累再生经验

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常识要成为数学, 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 而凝聚成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在高一层次里又称为常识, 再一次被提炼、组织, 而凝聚成新的法则, 新的法则又称为新的常识, 如此不断地螺旋上升, 以致无穷, 这样数学地发展就显示出层次性。”从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而言, 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上升、不断转化、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独立研究和探索是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也是掌握数学本质的过程, 更是进入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的过程。此时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状态, 会试着通过“还原”原初经验中与旧情境本质相同、情境类似的数学方法等来解决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经历新情境的过程中, 一方面不断运用、巩固自己的原初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个人实践、同伴交流、讨论反思等活动, 对不适合新问题的原初经验进行转化、提炼、创新, 获得进一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此时我们就称为再生经验。

在学生明确了用量角器画65°角的方法后, 老师便让学生用量角器自主画75°以及105°的角。画好的同学对照画法, 自己检查并同桌互说画法。接着请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要求其他同学评价画得不规范的地方以及改正的方法。如:角顶点画得太大, 点的时候轻一点。角两边粗细不一样、长短也不一样。画时注意铅笔轻重一样, 这个角没标上角的符号和度数, 画好后别忘记标上。最后让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画的角。

学生在经历画75°、105°的角的过程中, 通过独立思考“再现”画角的经验, 聚焦同学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融合自身已有的经验, 进行概念化的分析。同时在与同学交流、讨论、反思等活动的作用下, 使原初经验精致化获得进一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合作交流, 建构模型, 积淀再认经验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交流, 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在师生共同的交流、分析中,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使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 逐渐建构起数学模型。此时学生的思维因素在数学活动经验中逐渐显露出来, 对数学现象观察更为仔细, 对数学特征的认识更为深入, 学生所积累的经验也较为客观、有条理和抽象, 更能够反映数学活动的本质。同时由于经验的内隐性质, 使得学生个体在一、两次数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常常难以自知或者难以表达, 但通过多次类似的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中的某些特性、某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因多次巩固或加强而显露出来, 形成相对外显的、可以表达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学生在不断重复地证实、运用的过程中就慢慢地积淀了更为系统与深刻的再认经验。

在学生学会用量角器画角后, 老师要求学生尝试用一幅三角尺画出75°、15°的角, 再展示画法并说说想法, (1) 想:用哪两个角拼的? (45°+30°=75°、45°-30°=15°突出加一加、减一减) (2) 怎么画下来的?怎么处理顶点是圆的这一问题?然后课件演示用三角尺画75°角, 最后一起修正画法。从这一操作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由形象操作思维过渡到抽象概括的阶段, 并在反思和修正画法中对画角的认识更为深入。学生获得的再认经验随着画角经验在数量上的增加, 经验的概括、抽象与再运用价值也逐渐提高, 且在联想延伸中丰富了它;在独立探究、观察和合作交流中概括出“数学模型”。

四、解释应用, 反思提炼, 生成概括性经验

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后, 对模型的解释和运用一方面可促使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得到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确模型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生活、服务生活。在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 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情境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数量不断增加, 并逐渐由最初的感性特征较为明显的、没有多少关联的一些情境、实物、感觉等组成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转为一些有相互关联的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学生能够脱离具体情境, 运用抽象、简明的数学模型区分出不同数学活动情境中的本质属性, 进行解释、交流和应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地得到提炼、归纳与演绎, 原来的再生、再认经验逐渐上升为概括性经验。

在学生学会用量角器和一副三角尺画角后, 教师又设计了以下环节: (1) 将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后展开, 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2) 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90°45°135°要求:把折出的角用笔标出度数。思考:你是怎么折的?得到什么度数的角?45°怎么来折? (3) 作品展示。

此时用长方形、圆形纸片折角, 是将内隐于学生脑中的各种角的度数的角以折的方式显示出来, 学生在折规定度数的角时, 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 因此呈现的折法是丰富的, 学生的思维再一次从活动中得到了提升。学生所获得的画角的经验已经逐渐由最初的感性特征较为明显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渐转为能够成为学生思维加工的独立对象和符号, 提炼显得更为抽象、简明和符号化, 学生能够在脱离具体情境下交流和应用。此时的数学活动经验就己进入概括性经验阶段。

五、综合实践, 运用创新, 形成概括式经验图式

随着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质的提高, 学生十分愿意用这些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因此, 我们可以创设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储备, 在活动中进一步促进经验的积累与提升。如果学生在新异的情境中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 那么, 在多种场景下不断出现本质相同的数学活动任务时, 学生就能达到几乎不用思维就可以很快的辨别模式来解决问题。此时学生就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快乐、轻松和自信, 这时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概括性经验图式阶段, 也可以说是形成技能性经验阶段。

在应用巩固阶段时, 教师设计了一道集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选一选题目:同学们会用量角器和一幅三角尺画角, 下面这些角选用什么工具画好呢?

例谈反思性教学范文第5篇

一、注重思想感染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 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 一个耕耘者, 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 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 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顺理成章的, 更何况, 通用小语教材本身, 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 通过语文教学, 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当学生沉浸于《桂林山水》、《五彩池》的美丽风光时, 当学生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的牺牲精神感动时, 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教材深挖一步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二、教学生积累资料

语文课文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地理图册、历史教材等资料, 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 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准备。如《五彩池》一文中提到五彩池位于四川藏龙山, 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藏龙山”中“藏”字的读音产生了疑问, 认为应该读“西藏”的“藏”, 理由是四川是藏族聚居的地方, 因此藏龙山是取西藏之意。面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 了解藏龙山的地理位置、海拔等具体情况, 知道藏龙山海拔4300多米, 云雾缭绕、深林密布, 如同一条巨龙藏于山中, 由此得名“藏龙山”。通过这样的学习, 也对后来学习五彩池的形成原因, 以及理解五彩池的神奇起到了帮助作用。学习了《蝙蝠与雷达》后, 教师可以布置一道开放题:“人们根据 (------) 发明了 (------) 。”通过这道做不完的题目意在鼓励学生课外搜集仿生学知识。在这种信息集成式作业完成过程中, 学生处于大语文的学习状态, 视野得到了开拓, 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让学生动手实践

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但抽象的解释再多, 学生却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 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 将自然学科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如《赵州桥》一文有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 下面没有桥墩, 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那么是什么支着这么长的桥面呢?”这时, 我就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 用两个长方形的文具盒作桥墩。再让学生将图画纸平放在桥墩上, 然后把橡皮轻轻地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一小块, 纸就凹陷下去了。接着, 把纸握成拱形, 嵌入两个桥墩之间, 再将橡皮放在纸桥上面, 纸桥却没有凹陷, 连放橡皮两三块照样也能承受。通过对比, 使学生明白拱形桥面比平面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这样, 学生即使不明白力学的原理, 也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印象,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四、结合想象画课文内容

《火烧云》一课, 在教学时, 先让学生通过读书自悟火烧云的绮丽多变, 再让学生拿起彩笔, 把这种景色画出来, 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与此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火烧云还像什么, 进行创造想像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五彩池》一课, 在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读书, 自己感悟五彩池的形态玲珑多姿、池水鲜艳多彩, 再让学生拿起彩笔, 画一画奇异、美丽的五彩池, 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 体会课文谴词造句之妙。与此同时, 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展开想象, 画一画五彩池还可能有哪些形状, 池水还会有哪些颜色。这样,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五、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 可以围绕课文内容, 让学生这样算一算:红四团完成任务的时间:从28日早晨到29日早晨, 顶多20多个小时。完成的任务:步行240里, 抢在援兵的前面, 赶到并夺下泸定桥。红四团克服的困难:翻山越岭, 击溃阻敌;顾不上吃饭;晚上下大雨时, 还要冒雨前进;准时赶到泸定桥, 夺下这个天险。通过计算比较, 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六、让学生倾心听一听

《月光曲》一文叙述贝多芬被热爱音乐的穷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 即兴创作了《月光曲》。教学时, 可以配合课文的朗读放《月光曲》音乐的录音, 随着优美的旋律, 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变化, 领悟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样, 在领悟音乐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很多课文与思想品质、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备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 通过融合使学生得主动, 觉得轻松, 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例谈反思性教学范文第6篇

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我任教的学校是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能踏进这所学校大门的都是千里挑一,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优秀学生。为了迎接新生,我刻意地将音乐教室用“梅”“兰”“竹”“菊”四张水墨画和一幅芭蕾舞者的剧照装扮了一下,还在一进教室门就能看到的地方用艺术字写上了“欢迎你走进音乐殿堂”,旨在区别于其他教室,营造一个轻松、优美的教学环境。一切准备就绪,门口探出了一个怯生生的小脑袋。“音乐鉴赏课,你是高一新生吗?”我主动地和那伸伸缩缩的“小脑袋”打了个招呼。“老师,我五音不全能听懂您的课吗?”进来的是一位穿着非常俭朴的男孩。“你怎么知道自己五音不全呢?”我笑着说:“我从来没上过音乐课。”看我不是那么“可怕”,“小脑袋”声音响亮多了。“哦,那只能说你接触音乐的时间少了点,老师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学生有“五音不全”的,听你的声音,只要你多听、多练,应该是个不错的男高音哦!请进来”……

那节课我改变了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计划,把第一节课的简单说教,变成了让大家欣赏非常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弦乐、长笛、双簧管展示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百花盛开的画面——草桥相遇、摘草为香、草桥结拜中大小提琴如诉的配合——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情景的演绎——十八相送中休止符对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刻画——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勾勒——代表封建势力的打击乐、铜管乐和小提琴描绘出的抗婚场面——楼台会中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如泣如诉的对答——哭灵控诉——化蝶。淋漓尽致地将旋律的优美、器乐配合的神奇展现给了学生。课后好多学生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听懂音乐了!”那一天,几个班的语文老师都对我说:“今天学生交的一日一文写的全是你和你的音乐鉴赏课,有时间也让我们感受感受!”平时,我的课时学生从来不许别的老师“擅自借用”;也从来没发现学生有迟到早退的现象。教导主任说我会“哄”孩子,我笑了……后来经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我那“五音不全”的学生奇迹般地考进了一所著名的音乐院校。

上一篇:旅行路上的故事范文下一篇:礼仪服务社章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