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31

网上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因此,在金融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背景下,各大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加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银行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概述;管理水平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客户就是银行的生命,只有稳定客户才能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因此,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都开始重视客户管理。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银行管理层重视度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商业银行竞争不断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加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银行顾客的满意度,为银行带来更多的穩定顾客,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就是在以客户为中心原则的指导下,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对银行客户进行分析,以此来培养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实现银行盈利以及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首先,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银行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而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来改变银行的营销策略以及产品,进而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扩大市场份额。其次,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充分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对银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响应速度,提高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满意度。最后,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进而能够在银行客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1.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视度偏低

商业银行管理层缺乏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正确认识以及重视度偏低是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商业银行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过度地重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致使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偏低。同时还有很多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缺乏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正确认识,认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人际关系,致使很多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不全面,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2.客户关系管理理念落后

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很多商业银行的大厅中都张贴着“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利益至上”的标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重视交易活动,没有将以“客户为中心”管理理念深入每位银行职员的工作中,这样就不能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挖掘客户的需求,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

3.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一些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应用。例如很多商业银行并没有利用一些信息软件建立系统完善的客户资料信息数据库,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充分掌握银行客户的详细信息。同时还有很多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客户信息分析软件、客户潜在需求分析软件等信息软件的应用,并没有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就影响了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效率的提升。

三、提高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的建议

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不断激烈,商业银行只有进一步加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才能为企业培养忠诚度较高的客户,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1.提高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认识

银行管理层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正确认识以及重视是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管理层必须要提高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认识。首先,商业银行应该组织银行的管理层定期学习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商业银行管理者正确认识客户关系管理,使其深刻地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对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商业银行还应该从思想上与行动上重视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在精神上与资金上给予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足够的支持,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提供必备的物质,这样才能保证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2.树立现代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银行必须要树立现代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围绕着客户来开展,利用各种途径深入挖掘银行客户的潜在需求,为银行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还应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其次,商业银行还应该树立全员参与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使每一位银行工作者都能够参与到客户关系管理中,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3.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各大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完善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各大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客户资料信息数据库,详细地记录客户的资料信息,并且将这些客户信息录入计算机中存档,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客户信息的丢失,提高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质量。其次,各大商业银行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客户信息分析软件以及客户信息搜集软件等信息软件的应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效率。

4.重组业务流程,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各大商业银行应该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尽可能地消除交易中的一些繁琐环节,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同时各大商业银行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客户服务工作,努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客户的不满情绪,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

总而言之,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银行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因此,在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不断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树立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积极创新客户关系管理方法,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颖.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7).

[2]程瑶.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3(11).

编辑 温雪莲

网上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金融需求旺盛,然而当前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做大做强并带动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文章在深入了解农村农业经营体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政策建议: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农村产权融资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农村多元化融资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关键词】三权分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体系;创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逐步深入以及鼓励性政策的推行,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国家对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度重视。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做大做强并带动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金融需求旺盛,然而当前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业经济主体在各方面的诸多差距也使得其需要更多的适应性环境,来实现其自身的金融需求。为此,加快构建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逻辑框架

任何体系、制度的完善、构建都需要一定的目标与逻辑框架。只有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开展,才不会杂乱无章,毫无思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与发展本身就是由传统农业经营形式演变而来的,是从属于农村经济制度发展规律的。其次,创新是基于发展之上的创新,是基于制度基础上的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方面的创新同样具有制度属性。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不断丰富,发展态势渐好,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并收到良好反应。但不得不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新事物,还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与阻碍。因此,针对新事物的发展就应当具有新眼光,对其判定也应当具有新的经济制度,以此,来找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问题,发现本质,对症治药。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政策建议

2.1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1.1 加强政策激励作用,提供政策支持。

支农再贷款是央行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再贷款,起初是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旨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进支农信贷服务,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社会进步,支农再贷款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成本低、收入稳定的特征也使其成为可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匹配的重要工具。从结果来看,二者的挂钩是互惠互利的。用再贴现政策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这不仅为农业经济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使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获取更多资金支持,更优化了信贷结构,加快了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促进了国家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2.1.2 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共同推进

国家银行应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性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另外,商业银行适当下移经营重心,并不断增强经营触角,实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优化升级,方便农村经营主体的资金流动。除此之外,加快研发新型农业金融产品,开创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农村金融管理结构。

2.1.3 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积极对待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动,成立专门性的民营银行管理相关事宜,或者组织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实现资金、技术与信息的合作与交流。对待村镇银行股权可实行适当变动,优化结构,引入民营资本,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的参股入股的机会与平台。成立农村金融租赁公司,给刚刚起步的新型农营主体在基础建设上的支持,改善融资结构。除此之外,还应积极设立其他金融机构,一定程度上降低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投资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

2.2 构建农村产权融资体系

2.2.1 加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肃清企图投机取巧、违法乱纪的行为,修订《物权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保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权益,更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县乡政府对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予以足够的空间又不能放任自流,加强监管是保持农村金融市场健康良好发展的关键,必不可少。另外,无论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配套设施,还是基础化建设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及户籍管理制度等等都要健全,推动农村经营产业的优化转型,加快城镇化进程,密切农村与城市经营企业的联系与交流,畅通就业渠道,提供融资信息,增强社会保障。

2.2.2 为保持公平、公正,维护群众利益,建立农村产权抵押登记公示制度。

产权明晰是土地流转的基础和前提。土地产权是土地制度与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土地归属了决定土地制度的基本社会性质。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产权清晰也是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犯、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的工具。

2.2.3 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范围

阻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融资问题。因此,应当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拓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范围,为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注入新活力。无论是土地经营管理权,还是集体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农业知识产权、大型农机具等等都可以作为抵押纳入贷款范围,切实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范围。

2.3 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要想获取长远发展,在传统金融模式以及挺多的经济模式的压力下脱颖而出就要适应时代发展,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路径,完善金融体系。

2.3.1 创新特色金融产品

经营主体不同,需求不同,面对多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服务模式,提供给经营主体差异化、专属性的产品。举例来说,针对从事粮食种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要进行农机具、农产品抵押或者补给等业务,使经营主体在各阶段都能及时获取到资金来源。对于畜禽养殖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同样需要资金的及时补充,可从厂房、畜禽产品的抵押方面出发。而对于金融体系相对完善而复杂的经营主体来说,产业化链长、管理难度大、中间环节多,需要大力推广以龙头企业带动下游产业,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供应链模式,从而实现企业上下合力,共同发展。

2.3.2 合理设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期限及规模

加快建立专项管理办法,合理设定经营主体的融资期限及规模要点,针对经营主体不同情况的需求应更具有针对性,符合其需求额度大、期限长、频率高的融资需求特点。具体来说,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贷款方式来减少还贷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难以对应而导致融资困难又违约的艰难局面的出现。

2.3.3 积极研发、创新结构性金融服务产品。

积极面对市场化趋势,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加快构建金融企业的利率定价体系建设,进行梯次授信,下发层次化任务,差异化贷款利率,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风险,保障其多方面需求。

2.4 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2.4.1 加快农村现代支付方式的发展

目前很多农村还没有自助银行,更不用说网银、手机银行的推广,这就在各方面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周转与流动,应当大力建设基础服务体系,推广新型支付业务,使农村也能具有更加便捷、立体的支付结算服务。

2.4.2 优化农村支付环

统筹管理,及时办理新型农业主体的贷款事宜,推广银联“福农通”业务,让他们了解到国家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通过这种非现今支付形式的利用,既有效改善收入假币、残币的风险,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助农取款服务同样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金融服务推广难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办法。尤其是那些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严重缺位,金融基础设施薄弱,而通过农村超市等金融服务站,则可以极大提高农村支付服务规模。

2.4.3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

积极进行信用村建设,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贷款进行信用评级,发放信用证,不断加大对经营主体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农户增收。通过正向激励或者逆向惩戒的方式来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遵守信用制度,参与信用等级评定并记录。

2.4.4 加强外界沟通,充分运用网络的强大功能,建立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以其信息量大、信息传播快、更新及时、存储提取方便快捷的诸多优点被各行各业应用,因此,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新型农村金融模式也带来更多的机会,更加广阔的平台。具体说来,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来筹集资金、技术、信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奠定基础。

2.5 建立农村多元化融资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前面运用市场调节的作用。通过市场调节,能够及时掌握产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新型农业经营的产品将很难抵抗其他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

2.5.1 加快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也重点提到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拓展农村资本市场,就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中小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为他们缓解融资难题,获取到最大效益。政府可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当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够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需要的相应条件。

2.5.2 拓展农村期货市场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交易的商品期货品种越来越多,其中农产品也占据了一大部分。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融资投资及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了很好发挥。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其一,通过农产品期货公司的设立,将诸多农产品信息汇聚,创新交易品种,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信息流动与获取,使得产品销售渠道更加多样。其二,通过期货市场的知名度与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产品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度,在套期保值下,减少价格起伏,回避市场风险,从而根据市场需要制定生产销售计划,达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5.3 实现各类资本的聚合

这就要求新型农业主体积极进入市场,寻求最佳的社会资本供给。在遵守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实现科学化的生产经营,运用资本汇集的效应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长远发展。

2.6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2.6.1 系统化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要想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就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实现金融供给双方的同步进行。企业要切实明确产权框架,规范企业管理,加强经营监管力度,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相关的法律条文及有关规定要做到明确而严谨规范。

2.6.2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通过保险,在投保的同时,就能获得保障金,极大的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而保险制度的完善,也使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获得基本的经济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分散风险的方式来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压力。

2.6.3 建立财税扶持政策体系

国家相关机构出台针对性的风险补偿政策,增加补贴额度,从各方面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从而更专心的投入到农村经营体系中。

2.6.4 完善农村担保体系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都不够健全,商业性担保公司数量少,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因此,可以鼓励农村政策性担保公司点的积极设立,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有资金可贷,缓解燃眉之急。

2.6.5 建立融资综合保障模式

就目前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前景长远,但同时也会由于融资困难而难以前行。因此,实现银行、保险、财政、监管等等各种融资方式相结合,将大大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蕾,杨兆廷.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及侧重点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6(02).

[2]焦鹏飞,李茜.培育绿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述评[J].中国农业信息, 2015(20).

[3]杨蕾,杨兆廷.农村金融供給侧改革的必要、内涵及创新机制[J].商業经济研究,2016(19).

[4]陆利军.财政支持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3).

[5]王喜梅,陈学明,覃清蓉.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5(13).

[6]吴文玲.创新三农信贷产品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J].农银学刊,2015(02).

作者简介

王泽鑫,现为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金融学本科生。

马子豪,现为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015级会计学本科生。

高旺,现为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2013级经济学本科生。

通讯作者简介

杨蕾,博士学位。现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 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51

网上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筑牢廉洁风险思想防线

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是做好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的有力保障。开展好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思想认识是前提。要消除后勤保障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无用论”、“无关论”、“抵触论”、“形式论”等思想误区,做好思想发动工作,确保思想认识到位。要坚持预防为先,加强对员工的正面宣传、案例警示和岗位廉洁教育,着力强化道德操守观念和廉洁从业意识,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廉洁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与现实危害性,切实增强参与廉洁风险防控的主动性、积极性。要积极营造廉洁环境和氛围,大力弘扬和倡导廉洁文化,把廉洁文化有机融入后勤保障工作具体实践,创新形式和内容,丰富载体和举措,严格标准和要求,明确权力和义务,深入开展各种形式、富有实效、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大兴勤俭节约、求真务实之风,大兴创新创造、挖掘潜力之风,以廉洁文化引领后勤保障工作健康和谐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的大局。

同时注重发挥后勤部门领导的表率作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真正做到自觉遵纪守法,自觉远离腐败,不法之物不拿、不义之财不取、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友不交,牢固树立依法履职、秉公用权、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和从业观念,使得廉洁从业意识内化为从业人员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深入践行《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和廉洁从业规定的自觉行动。

二、建立健全制度,深入排查应对廉洁风险

全面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后勤保障工作的“制度全覆盖”。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物品采购、会务接待、车辆使用、财务报销等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实现后勤保障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进一步厘清后勤保障工作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岗位管理责任制,为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夯实基础。

深入开展廉洁风险点排查,根据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认真查找每个岗位在权力行使中存在的廉洁风险点,并依据权力的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等,评定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及时纠正整改存在的各种问题,举一反三,堵塞漏洞,稳步建立起可操作性强、具体管用、切实可行的廉洁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在廉洁风险点排查工作中,要制定严格的排查制度和具体的标准要求,加强引导,有序推进,狠抓落实,实行全员参与、全面梳理、全力开展,确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出现任何盲点漏点、不回避任何矛盾问题,进一步提升廉洁风险排查的覆盖率和辐射面,深入拓展排查的深度和力度,着力加强对风险隐患的整改,对已经出现的风险迅速进行遏制和化解,把潜在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要坚持源头防腐、防微杜渐,加强对思想、行为的引导,从小节、细节抓起,牢固树立崇尚廉洁、践行廉洁的价值取向和廉荣腐耻的荣辱观,把廉洁从业作为检验后勤保障人员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通过教育和引导、监督和制约、他律和自律,促进廉洁风险防控理念深入于心、落实于行,更好地得到贯彻执行。要在深入探索实践中进一步凸显廉洁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强和改进廉洁风险排查的方式方法,健全完善员工异常行为报告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予以关注和帮助,及时进行劝诫和纠正,前瞻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异常行为转化为廉洁风险,真正做到防微杜渐,确保廉洁风险防得有力、控得到位。

三、加强内部管理,着力防范化解廉洁风险

在物品采购、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财务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重点围绕查找出的廉洁风险点及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管理,从严防范廉洁风险。根据法规政策规定和工作职责权限,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可能引发腐败风险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进行风险预警,及时有效化解风险。

一是物品采购方面,本着透明公开的原则,严格执行采购制度和流程,实行市场询比价、公开招标、引入品牌竞争以及针对具体项目中标供应商的再招标,同时做好各类采购资料、会议纪要收集及编制工作,保证采购工作依法合规、有据可查。二是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对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各类资产领用、维修及报废处置程序,定期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盘点,动态掌握固定资产使用状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防止固定资产流失。三是办公用品使用保管方面,规范领用手续,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注重利用科技管理系统对各类办公用品进行收发存登记,按月进行库存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四是物业管理方面,加强对物业管理支出的日常监督,按月对物业管理公司财务支出计划及实际列支进行审核、审查,保证各项开支的用途及支出的合理性、必要性,杜绝不合理开支。五是财务报销方面,严格执行相关财务制度及审批权限,对日常经费报销管理、岗位履职、制度和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查,保证报销流程依法合规,财务岗位职责清晰、权限明确。六是公务用车方面,严格执行公务用车制度,确保车辆安全,杜绝超规格、超权限和人情用车等现象。

四、做好成本管控,不断提高后勤保障效益

深入推进后勤保障部门的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就是要重点搞好资产资金的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坚持把强化成本管理当作大事来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成本管控格局,加大挖潜增效力度,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开源节流,持续推进创建节约型后勤,把有限的钱财和物质用在刀刃上,努力实现“赢在节俭”。

一是降低能耗。进一步明确公用物业节水、节电、节油及节气等相关管理内容和措施。非工作时间减少电梯使用及关闭相关用电设备设施;在照明开关、电梯、水龙头、卫生间、复印机等处张贴节能提示性标志。公务车辆建立单车能耗管理台帐,对每辆车的油耗、维修及保养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定期公示。

二是节俭办会。在各类会务安排和服务工作中,合理制定会务预算,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加强员工食堂管理,积极关注用餐情况,适时增减饭菜,有效避免铺张浪费。三是控制支出。严格控制各类办公经费支出,从严从紧购置办公设备,规范办公用品的配备、采购、领用,提倡双面用纸,注重信封、复印纸再利用。

加强和改进商业银行后勤保障工作,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预防、从制度上控制、从实践中化解廉洁风险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不断提升后勤保障工作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进一步凸显了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基础。□

(作者单位:徽商银行)

责编:刘冰石

网上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几个月前就听说股民的资金账户被人恶意操纵,买卖一些下跌的股票,令资产受到巨大损失的事件,近年来这些事件时有发生,今年以来举国上下都在为股市疯狂时,网络炒股安全性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数字证书是用来标志和证明网络通信双方身份的数字信息文件。数字证书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网上银行最安全的通行证,较之传统的“账户号+密码”更具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将数字证书以法律认可的安全技术形式带入了人们的日常应用里,CA电子认证服务机构、PKI技术也因此被人们渐渐熟悉。

正因为如此,到2006年年底,国内网上银行用户超过4000万,现有个人用户中使用数字证书的占46%,企业用户中有46.3%正在使用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就像是通往网上银行的保险锁,但如果我们把锁的钥匙随处摆放或不用时也长期插在锁上,而把密码贴在保险锁旁任人读取,那么无论保险锁多么坚固可靠,也是形同虚设的。

那为什么还会出现采用了数字证书后资金被窃事件呢?这与银行采用数字证书的方法有关。部分商业银行因考虑到使用成本的问题,在网上银行使用价钱便宜、非安全存储的“软数字证书”,即银行自己提供可复制、可保存在电脑或无安全保障的移动设备上的数字证书,某些证书是免费的,某些证书只收取20元-30元的费用。由于软数字证书可以保存为文件,木马仍然有机会复制证书、记录密码,造成用户账号被盗,故这种证书是不安全的。股民的资金账户被人恶意操纵就是这种情况。

某些银行认识到了软证书的不足,又自己推出了硬件证书,价格从60元到80元不等。但这依然存在风险。金融行业自身建立数字证书,在技术上并不专业,某些也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相当于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很难彻底保证证书本身的安全性。

目前最安全的数字证书应该是由第三方认证的数字证书,数字证书保存在经国家密码管理局技术认可的证书存储介质中,用户使用时需要插入证书存储介质并输入介质保护码,进行双因子验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验证证书是否存在并有效,进行签名(验证)、加密(解密)等操作都是在介质内进行运算,密钥文件不会被调出介质;使用完拔下证书存储介质,介质内的文件不会被保存在电脑上,因此用户不必担心被黑客控制或盗用。正是因为安全数字证书存储介质不可观察、不可复制的特点使得木马无法仿造,有效保障数字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即可信的具备法律效力的数字证书应当由依法成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颁发。在《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里规定,电子认证服务机构需依法具备从事电子认证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运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具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满足电子认证服务要求的物理环境; 具有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标准的技术和设备等硬性指标,确保所签发出的数字证书数据经严格审查、真实可信,而合法CA第三方的中立立场也在技术和法律上保障用户权益。目前获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在网上安全电子交易中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可信赖的第三方机构合法CA全国仅21家。

这类证书可能价格在100元左右,但获得了官方的专业认证,从安全性上得到了极大的保证。金融行业需进一步与第三方CA中心合作,才能彻底保证用户资金的安全。

网上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平衡私人企业储蓄和投资,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区域金融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它不但影响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不利于集群系统创新绩效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发挥。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促进区域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必须积极进行系统创新,打破地方割据,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加快建立区域统一金融市场。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 集群经济 系统创新 金融合作

System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Zhang Hong

1.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20世纪初,上海曾经是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进入21世纪,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经济潮流中,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和带动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平衡国内储蓄和投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中国在新的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得最大收益,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对外竞争力。

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与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覆盖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是国内唯一一个金融市场体系较发达的城市。中国银联、工商银行票据中心、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全国97家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平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等一批有重要市场影响力的金融机构都已相继落户上海。而且上海是苏浙企业投资最多的城市,浙江驻沪企业协会称,该省进沪企业已有5万家,注册资本总额达610亿元;江苏省政府驻沪办称,江苏省在沪企业有1万多家,大部分为私营企业,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就达18家。而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也正走出上海,在临近的苏浙两省投资办厂。据不完全统计,上海企业对外省市的投资中,江浙地区所占比例达63%,上海企业在苏浙两省的各类经济合作项目约4705个(含科技成果转让),协议投资79.54亿元。①

但是,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苏浙沪的资金流动相当在程度上受到区域金融市场分割的影响。传统行政区划造成的行政壁垒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优化的主要障碍。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率先在金融行业打破行政壁垒,促进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集群系统的合作与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2.系统创新与上海大都市圈的金融合作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取决于该国或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②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确立自己的优势产业的竞争力。相对于周边城市和地区而言,上海已经形成了金融机构的集聚和金融产业的集群。但是,当产业集聚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区域边界和国家行政区划形成冲突时,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必然要求消除地区间的行政壁垒,进行系统创新,促进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资源优化整合,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市场的一体化。

2.1 集群经济与系统缺陷理论。

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的规模经济是金融产业集聚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向心力,其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支付体系和由此而来的交易结算中。例如,Kindleberger指出,对于n个金融中心,最有效的支付体系会在一个单一的金融中心中包括所有支付的集中。因此,只有n-1个通信渠道是必需的,而不是双边支付结算的情况下的n(n-1)2。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这些支付机制的成本可通过集中中心中的所有活动来减少。Kindleberger指出,“随着一个高效支付体系的发展,企业发现自己能够通过集中于大都市的金融中心,利用银行业的交易媒介功能节约资金周转余额。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趋向于在大都市设立财务部门,在当地的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并且可以运用较少的资金周转余额为更大规模的支付融资。竞争性日益增加的证券市场为资金短缺者提供更多的、更加便宜的证券发行机会,同时为资金盈余者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投资对象。规模经济不仅存在于货币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功能之中,就贷款、贴现和债券而言,规模经济还存在于延期偿付标准功能之中”。黄解宇、杨再斌(2006)认为,金融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效应)是金融机构集聚的直接原因。Martin和Ottaviano(1997)、Baldwin和Forslid(2000)认为,集聚经济必然是以一定的规模为前提,通过微观主体的内在规模经济来实现,集聚经济作为外部的规模经济总是与区域的经济活动相联系,外部规模经济是促成生产和经营单位空间聚集的主要动因之一。

但是,在一个集群系统中,除了会发生市场失败要求政府干预,还有可能产生系统缺陷,即集群系统中公司与公司以及公司与非公司主体之间的互动中出现的各种障碍。系统缺陷可能会限制集群系统中的知识共享和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不利于集群创新绩效的提高。系统缺陷理论认为,一个集群系统中可能存在如下缺陷:第一,主体间互动有限。由于集群内企业可能没有意识到相关企业存在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失去很多潜在的学习和创新机会;第二,信息失效。由于缺乏战略信息,主体对未来的技术和商业发展缺乏远见,或是各主体间的交流和合作出现瓶颈,限制了集群的创新潜力;第三,组织机构失效。当各种教育、研究、金融等机构,文化、法律和传统的组织机构不能创造和开发新的技术时,就出现组织机构失效;第四,知识基础设施与商业需求间不匹配。即,公共知识机构开发的知识与商业需求相去甚远,知识可能太“科学化”而很难判断它是否有潜在的市场,或者知识可能有充分的应用前景,但没有商业前景;第五,缺乏高要求、挑剔的顾客。对特殊技术或对技术的新奇应用有大量需求的顾客的存在可能会刺激企业创新。

系统缺陷理论将创新系统的运行和绩效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政府有责任制定竞争政策,消除管制,建设稳定而又可靠的物质基础设施,当市场中出现合作需求,但却缺乏支持合作的组织时,政府有责任运用其组织能力将各个活动主体聚集在一起,为未来技术和市场开发提供战略信息。总之,政府在集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催化剂和中介人,为集群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提供沟通的渠道和支持的激励机制,将各主体集聚在一起,促进其合作与分工,从而提供有利于集群创新的环境,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2.2 创新系统与上海大都市圈的金融合作。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尽管在中国是最早形成大都市圈的地区,城市体系较为完善,但内部横向经济联系并不强,16个城市各自为政,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而产生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以及与旧体制相伴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更使得城市间的无序竞争加剧,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圈地运动”等现象严重,金融市场分割以及金融服务的条块经济等系统缺陷严重限制了上海大都市圈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和集群创新潜力的发挥。

有研究表明,东部地区无论是市场化总指数,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③,如图1所示。相对而言,三大地区的要素市场发育程度都落后于其它市场化指标,其中中西部地区的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最低,只有2.53,但是和其它市场化程度指标相比,东部地区的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相对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从2000年到2002年市场化程度的发展动态来看,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较快,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则上升了0.64,增加到2002年的5.87。

虽然根据三大地区划分的市场化指数来判断上海大都市圈的区域市场化程度稍显粗糙,但是,上海大都市圈内的16个城市都是东部地区相对最有活力、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我们完全有理由判定上海大都市圈无论在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是在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上都要优于其它地区。但是,上海大都市圈要建立自己的终极竞争优势,特别是和国外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大都市圈相比较,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发挥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加快区域要素市场的培育,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促进和带动作用。

由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该地区,同时也相应吸引和带动了外资金融机构进驻上海。至2005年底,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123家,其中年内新增14家。在沪经营的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达84家(含同城支行),年内增加9家,资产总计达484.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65家,增加10家,人民币资产总额达1144.55亿元,增长48.5%.有29家在沪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的主报告行。④

这些外资金融机构大都以都市经济圈为战略重点,把在上海的金融机构作为区域管理和数据处理的区域总部,辐射性地发展业务。与此同时,代表上海大都市圈经济活力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对跨区域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仍然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金融业务市场互相割裂,给都市圈内企业的融资和清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已不能满足都市圈经济的发展需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都市圈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产品的复合性特征强化,即金融消费者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发展和金融供给者获取合作准租的内在驱动;以及金融企业的资产专业性较高、金融企业的异质性、交易频率较高和不确定性程度较大使得金融企业越来越多的采用集群形式(连建辉等,2005)。因此,要消除上海大都市圈的系统缺陷,充分发挥集群经济的创新优势,就必须加强都市圈内各城市的金融合作,打破传统行政区划设置的禁锢,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3.区域金融合作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如前所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要求。上海要发挥区域龙头城市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发展其最具比较优势的金融产业,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并帶动整个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3.1 加快长三角统一票据市场的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从近几年长三角企业融资格局看,票据融资和企业短期融资券已成为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供给渠道。2005年,江苏省企业融资中,银行贷款仍是主要资金供给渠道,全省本外币贷款约占全社会融资总量44.2%,但所占份额有所下降,较2004年下降9个百分点。银行承兑汇票发展较快,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2005年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增加851.27亿元,占全社会融资总量16.9%,较上年上升7.4个百分点。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迅速增长,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已对银行贷款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由于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贷款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2005年,江苏省流动资金贷款(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之和)与中长期贷款的新增额之比由2004年的0.69∶1提高到1.75∶1。同年,由于商业汇票业务和短期融资券对贷款的替代作用增强,浙江省年末银行业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140.9亿元,同比少增295.4亿元,增速同比回落6.5个百分点;全年增速峰谷差缩小至4.3%,同比下降17.4个百分点。④

相对于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票据市场的准入、监管和业务执行却处于无序分散状态,既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资金的自由流动。由于票据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票据市场的准入、监管标准、业务执行标准不统一,造成了资金流动的梗阻。在江浙企业求“资”若渴时,上海的银行里却躺着高过3000亿元的存贷差。目前,上海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票据市场,但是,由于区域金融市场的分割,长三角的许多城市迟迟无法进入。同时,银行跨系统的资金清算率较低,外地居民在上海购置房产不能使用当地按揭,手持信用卡在异地取款,必须为之付出额外的费用等,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阻滞长三角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可在各专业银行组建各自区域中心的基础上,组织区域内金融同业组建电子收付结算中心清算银行;组建三地票据信息中心和区域票据登记查询交易系统,简化票据联合结算程序。三地金融行业也可由央行发起,共同组建三地企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共同建立企业和个人逃废债信息交流制度,定期公布黑名单,共同建设长三角金融安全区。

3.2 加快长三角金融创新。

集群经济要求上海大都市圈进行金融创新,打破市场分割,建立都市圈统一的资金市场。在1995年10月29日~31日召开的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伦敦历史悠久的富林明国际投资银行提交了一份题为《伦敦——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系统报告。报告中指出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九大特点之一就是传统经验和金融创新的结合,首次公募债券的发行、欧洲债券和多种金融衍生产品与掉期业务、国营企业重组与上市的概念、国际存托凭证的发明等金融创新的诞生地都在伦敦。

3.2.1 金融制度创新。

1999年11月美国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结束了长达66年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的局面,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法》,允许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电子化潮流的推动下,上海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性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积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推动银行业向证券、保险等行业的渗透,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通过金融创新,促进银行业和其它行业的融合,不但可以拓宽银行的利润来源,而且可以促进银行混业经营制度的形成,增强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混业经营还有利于“金融百货公司”的设立,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实现与产业的结合,形成某种形式的垄断,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3.2.2 金融服务创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跨区域的结算、咨询、资信、理财、保险、证券、财务顾问、投资银行以及其他业务的全方位金融服务,这种被称为“量身定做”的“一站式”服务的方式,也正是国际上银行的主流服务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结算、收付代理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技术含量和收益都比较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跨国公司进驻长三角经济区,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也亟待发展。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有利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

3.2.3 金融政策创新。

在集群经济中,无论是针对单个集群还是所有的集群,集群政策都应注重培育区域的创新环境,促进区域内所有集群的发展。而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时间和政府获得政策绩效的时间往往不同步,因此,对于上海大都市圈来说,政府应该在提高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长期投资于教育和培训,投资于区域间金融合作的网络建设,而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功能,创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对于一些可以在任期内取得短期成效或盈利的政策,如补贴、保护以及鼓励合并等,从长远看,这些都是阻碍创新的政策。同时,政府应积极地为外汇交易、离岸金融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特殊的政策和优惠条件,以“超越方式”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3.2.4 金融机构创新。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内金融机构仍然比较单一,其中银行占了绝对比重,非银行金融机构很不发达,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个体、私营企业的高速发展产生的融资需要对金融机构的创新的要求不但包括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或民营银行,而且包括对金融机构内部资源进行分类、整合、策划和调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客户资源、网络资源、企业家才能等方面的共有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上。建立“长三角金融超市”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实现金融机构创新的选择,它既有利于加强资金的横向融通,又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民间金融、地下金融问题的解决。

3.3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一般而言,大都市区域里的大、中、小型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于形成金融集聚,通过专业的劳动力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企业协助,例如会计业、保险精算、法律咨询等,金融服务产业将更加接近市场,减少交易成本。同时,通过专业的劳动力人才以及彼此之间知识与经验的分享,开发出创新技术。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的,那么金融市场越大,它的效率和流动性就越高(Davis,1990)。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将有利于规模经济和金融集聚效应的发挥,通过提供交易平台和交易场所,促进全国各地的技术、人才、产业、商业和金融资本在上海的集聚和分流,特别是吸引民营资本加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有利于强化上海金融市场服务全国的经济辐射功能。

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需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合作与互动的重要推动力,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制度、金融服务、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将提高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服务,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和保险业,建立区域内统一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平台,使资金在區域内自由流动,是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注释

①数据转引自陆明、马晔华:《上海与周边城市金融互动现状与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34卷17期

②Michea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as [M].NY:The Free Press,1990

③数据来源: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4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文中对三大地区的划分如下: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10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10省市(区)。

④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6年》。

参考文献

[1] George G.Kaufman,‘Emerging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J],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 Vol.4,No.4 (2001) 365~377

[2] James Laurenceson and Kam Ki Tang,‘Shanghai’s Development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J],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Vol.8,No.1 (2005) 147~166

[3] 黄花叶、聂鸣、孙理军.《OECD国家集群政策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研究与发展管理》[J],2003年第2期

[4] 金惠英.《打破“银政壁垒”实现联动双赢——关于长三角金融如何实现联动的调研报告》[J],《现代金融》,2004年第6期

[5] 陆明、马晔华.《上海与周边城市金融互动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34卷17期

[6] 沈城.《长三角都市圈貌合神离》[J],《资本市场杂志》,2003年第9期

[7] 薛波.《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初步发展和“理论衰落”》 [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8] 俞浩进.《都市经济圈与国有商业银行跨区域服务研究》[J],《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网上银行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从银行高管薪酬受信贷规模激励这一视角分析并实证了我国银行高管薪酬与贷款规模、贷款规模与资产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另一个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内在机制,即银行高管薪酬受贷款规模的正向激励,过度放贷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形成。最后针对上述结论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薪酬激励;银行信贷规模;资产价格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对于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机制以及内在动因,在次贷危机之后,许多学者以及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前泡沫的形成,业界和学术界都为是美联储长期坚持的低利率货币政策,这是一个主要宏观经济因素,任何经济现象的形成都有其外在宏观的诱因和内在微观的动因,那么泡沫形成的内在微观的动因是什么呢?是什么促使金融机构过度放贷造成资产价格的泡沫?

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前泡沫形成的内在原因,普遍的认同是:在美联储连续多年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下,银行受薪酬激励,为贷款风险错误定价,降低贷款利率导致过度放贷,引发了大量的资产泡沫,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其他国家在次贷危机之后也相继采纳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中国也实施了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释放了大量的货币流动性,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快速提升,尤其是股市。银行流动性的增加促使资产泡沫进一步膨胀。

本文即依据上述现象,利用我国的经济运行数据实证分析银行高管薪酬是否与超额贷款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且贷款规模是否推高了资产价格这两个推论。对于商业银行管理者薪酬的分析,大多集中于对银行高管薪酬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例如陈潘武和洪军(2008)、杨雁(2013)。管征(2010)和朱明秀(2010)等人对影响银行高管薪酬的因素分析。对于银行管理者薪酬和银行贷款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冀志斌和宋清华(2013)使用面板模型,对高薪酬银行和低薪酬银行贷款供给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高薪酬银行贷款供给的影响程度高于对低薪银行的影响程度,高管薪酬在银行贷款渠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于银行管理者薪酬与贷款规模之间足否有一定的同向关系,还没有人进行分析。这是本文探究资产泡沫形成机制的出发点。对于较高的贷款规模推高了资产价格,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众所周知,但是不同期限的规模贷款与资产价格之问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还未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国外Viral Acharya &Hassan Naqvi(2010)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引起银行信贷规模过度投放的内在动因,即是银行高管的管理者薪酬。

本文从是什么导致了资产价格泡沫的这一问题出发,从银行高管薪酬激励和信贷规模这一角度分析引起资产价格泡沫的内在原因。借鉴Viral Acha-rya&Hassan Naqvi的对于引起商业银行过度放贷的内在动因——高管为获取更多的薪酬激励的这一思想,对银行的高管薪酬与其信贷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进行了实汪分析。同时还对不同期限的信贷规模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引起资产价格泡沫的一部分原因即是银行高管薪酬的不当激励造成的。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商业银行管理者薪酬与贷款规模之间的面板实证分析。第三部分为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二、银行管理者薪酬与贷款量

借鉴Vil-al Acharya&Hassan Naqvi对于引起商业银行过度放贷的内在动因——高管为获取更多的薪酬激励的这一思想,作者想要证明的是中国商业银行管理者的薪酬与银行当期贷款量是否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因各家银行规模不同,每家银行的当期贷款量受当期存款的制约,因此上述问题的证实应转化为对银行管理者薪酬是否与其存贷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银行在收到储户存款后,会依据当期央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上缴一定存款准备金,那么商业银行的贷存比一般是不能超过K=(1一存款准备金率)。银行贷存比与K的差值(差值为负)越小,说明银行管理者越惜贷。当管理者因受薪酬激励过度放贷时,这一差值会增大,我们定义这一差值为银行超额贷存比。因此对银行管理者薪酬是否与期贷款量成正相关关系的问题研究进一步转化为研究银行高管薪酬与银行超额贷存比是否存在正向关系。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为说明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是否受薪酬的内部激励而存在过度放贷的行为,这里将分析我国上市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薪酬与其商业银行的过度贷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银行高层的薪酬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银行的超额贷存比为解释变量。选取上市银行前十名高管的报酬总额作为这个银行的高管薪酬指标,单位万元,简写为ck。银行的超额贷存比,简写为dk。本文所选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时间跨度为2009-2013年。目前在中国沪市的上市银行有16家。在这一时问区间内除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只有14家银行没有数据缺失,因此这里样本的个体数为14。

(二)实证分析

依据我们所选择的样本个体以及时间序列数据,我们选择面板模型对上述两个指标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建立的面板数据的模型见式(1):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

分别估计上述三种模型的F检验,得到三种模

设定随机影响的变截距模型为:该银行的数据时,代表该银行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0”。加入虚拟变量后的模型(2)变为:

(四)结论

通过对1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检验得到结论如下:

(1)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因受薪酬激励的过度贷款的行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其对应的上市银行的超额贷存比之间为正相关。银行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贷存比,前十名高管薪酬增加近12万元人民币。

(2)根据模型,各商业银行的截距项存在较大差异。在所列的14家上市银行在中,中国银行的截距项数值最小,民生银行最大。不受贷存比影响的各家银行的高管薪酬收入,从其截距项也可看出最少的为交通银行,最高的是民生银行。各银行高管薪酬从低到高的排序依次为: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可以看出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的高管薪酬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差距最大的达到人均差360万元。除中国银行外,中型股份制银行的高管薪酬普遍高于国有大型银行薪酬,这也与各银行的规模、内部组织管理结构、薪酬激励机制以及利润分配结构相关。

三、货币流动性与资产价格

本部分内容将实证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过程中,银行信贷(货币流动性)过度投放推高了资产的价格。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作为资产价格的替代指标。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依据前述中的分析,这里选取货币流动性指标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gdk替代。资产价格选择房地产的居住消费价格指数jxz与沪深300指数gz。时间长度为2005年7月至2014年5月。时间频率为月度,三个指标的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

对上述指标进行处理。首先对居住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将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基期定为2005年6月。因我们选择的是居住消费价格指数的环比数据,据此可获得2005年6月后的定基价格指数序列。同时对时间序列数据做季节调整。调整后的数据在其后加“sa”,数据缩写依次表示为gdksa、jxzsa和gzsa。对这三个指标取对数,并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 FulleTest)方法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最优滞后期用SIC最小准则确定,以保证残差非自相关。指标平稳性的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

(二)实证分析

分析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gdksa、沪深300指数gzsa和居住消费价格指数jxzsa的平稳性检验结果,gdksa与gzsa都是一阶单整。jxzsa为0阶平稳。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应变量(gdk-sa)与自变量(jxzsa和gzsa)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表3列出对协整两种检验结果,即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

从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项贷款余额(zdk)与股指(ski)和房地产价格指数(hpi)存在协整关系。结合实际情况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三个变量之问具体协整方程如下:

由(4)和(5)两个等式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量与居民住房价格指数增量和股票指数成正相关性。依据协整方程式,机构的各项贷款增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增长量将上升0.23个百分点,股票指数增长0.0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确认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过度放贷推高了资产价格,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对上述指标的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分析。检验的指标选取的滞后阶数依据指标组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来确定。实证检验结果见表4。

(三)结论

依据表4的检验结果得出:各项贷款与房地产价格指数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是一种内生关系。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刺激了贷款量需求的增加,同时各项贷款量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房价的上升。另外股票价格指数也是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变动的Granger原因。实证结果也与现实相符。这也充分说明引起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过度资产价格泡沫主要是银行信贷过度增长造成的。

四、总结与建议

本文从另一个视角给出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即受银行高管的薪酬激励致使高管层过度放贷,引起资产价格泡沫。对这一推断,本文运用我国数据对银行高管薪酬与信贷规模、信贷规模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证实了商业银行高管存在受薪酬激励的过度放贷行为,高管薪酬与超额放贷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银行信贷推高了资产价格,过度的信贷规模将导致资产价格泡沫。随着价格泡沫的不断膨胀,将引发系统性风险。

虽然我国至今还未发生系统性银行破产事件,这也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以及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面临的监管环境也越来越错综复杂,为防范资产泡沫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应坚持加强对金融机构管理者的科学激励管理与考核,对宏观经济金融风险的监测,坚持考虑资产价格的货币总量调控以及结合货币总量的结构调整,这是实现我国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前提。

上一篇:教师师德内涵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工会企业班组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