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眼中的大陆人范文

2023-12-26

台湾人眼中的大陆人范文第1篇

8月7日,法新社传出消息,大陆国家社保基金办公厅主任佟达宁被揭发充当台湾间谍,事情败露,已于今年4月被处死。事件发生后,由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保密委员会主任王刚亲自挂帅,在全国党政机关发动一场规模庞大的保密教育运动。这是继1990年代解放军少将刘连昆台谍案后,又一重大台谍案。

据报道,大陆还把佟达宁的案情拍成保密教育片《佟达宁间谍窃密案》,从6月份开始组织全国副处级以上官员观看。该片指佟达宁“背弃共产主义信念,与台湾间谍沆瀣一气,出卖大量秘密文件和国家机密”。各单位同时组织学习王刚在国家保密会议上的讲话。

7月底台湾媒体报道,2名台湾军情局上校情报官在越南被大陆国安单位逮捕,押送大陆,顿时两岸间敏感的情报神经再度紧绷,也使得这场从1949年就开打的两岸情报战又浮上台面。台湾这两名上校情报官分别为军情局四处副处长朱恭训上校和组长许昌国上校,他们两人是在5月26日于中越边境,遭大陆国安单位人员捕获后押送大陆。自台湾军情局前任局长薛石民(现任国安局长)时代开始,台湾方面就已不再指派情报人员到中国大陆搜集情报,此次竟派出两名上校级情报官令人吃惊。台湾媒体报道,朱、许二人此行,是军情局相关官员为了在军情局新局长沈世籍上任后抢功,而派出的一项任务。这项任务由副局长郭荣长出面力保,朱、许二人以“自行签派、专情派遣”的方式赴越南,不料竟失事被捕。由于朱、许两人出发前,并未向“国安局”报备详情,甚至也未向局长沈世籍说明细节,因此事发后引发“国安局”与军情局彼此不快,以及军情局情干班与陆官班的内部矛盾,甚至还会影响军情局内部人事安排,所以一场台湾军情界的风暴正在蕴酿。

两岸开放情报战再掀高潮

过去两岸处于对抗的时代,台谍要进入大陆不是从空中跳伞,就是从海边渗透,不然就是从港澳地区进入;但从19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和台湾开放赴大陆探视后,两岸交流日趋频繁,使得两岸谍报活动再掀高潮。台谍通过探亲、投资等名义进入大陆搜集情报。但到了1989年时,台湾情治单位也发现,有长期潜伏台湾的大陆间谍,利用返乡探亲机会,返回大陆接受再训练与任务指令,又回台湾活动。另外,大陆间谍也利用偷渡方式大量渗透台湾。1993年,台湾“国安局长”宋心濂就曾在“立法院国防委员会”中表示,中共潜伏在台人员且身分不明者,估算有上千人。1995年台湾“国安局”和调查局要求修改“通讯监察法”,以便监听两岸往来的电话。但台湾情治单位强调,大陆间谍正大量渗透台湾之际,也同步加强对大陆的情报工作。尤其是前军情局长殷宗文在1989年后强化“进入大陆、建立据点”的活动,一场两岸情报战已在引爆边缘。

台湾“少康项目”的挫败

1997年2月27日,台湾调查局逮捕双面间谍吴道明及张禄中之后,台湾“国安局”香港组组长余国旋突然失踪,没多久“国安局”就发现整个港澳组“消失”了,也就是被中共“吃掉”了。 “国安局”后来追查出境纪录,才发现吴道明、张禄中被捕当天,余国旋突然离境。这名在“国安局”里阶层不低的情报官员,应已被大陆国安单位吸收运用。“国安局”事后分析,大陆国安部门应该早已掌握台湾的港澳情报网,只是一直没有动手而已。吴道明被捕之后,逼得大陆不得不紧急“收网”,

台湾港澳情报网就此瓦解。瓦解台湾港澳情报网后,大陆接连办了几件台谍大案。1998年3月逮捕了被控为军情局搜集情报的台商寇健明等4人,并于1999年破获1949年以来最大的台谍案,涉案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长刘连昆,以及军械部大校劭正忠,被指收受台湾给予的情报酬劳美金160万元,随即被判死刑并注药处死。涉案的其他20多名大陆人士,包括刘、劭的儿子等军人,案发一个月内均已发监执行,但大陆未对外公布。大陆国安单位并在当年4月到7月短短3个月间,大动作“收网”,一举逮捕10余名台谍。

台湾军情局“少康项目”最重要的线人刘连昆身份曝光被捕,虽然过去有人说是肇因于前“总统”李登辉的“哑弹论”、“十八套剧本说”。然而“国安局”了解内情人士透露,其实和军情局内部人事倾轧、争功,过度利用刘连昆的关系更大。刘连昆为台湾工作的7年间,许多台湾军情局官员,包括前局长殷宗文等,因刘连昆提供的珍贵情报,获得高额奖金、升官,甚至高层宠信。为了争取绩效,舍不得放弃“大鱼”,是情报工作的兵家大忌。台湾不断利用高额工作奖金,引诱刘连昆继续冒险。甚至还有台情报官员鼓励刘提供大陆的原始文件,因为和复印件比起来,真本可以让经办官员和刘连昆同获5倍以上的奖金。由于人人想分这杯“肥羹”,变得多人经手刘案,最终东窗事发。台湾军情局虽在刘被捕后,成立“运通项目”检讨,并撤换至少一名少将级主管,但仍难弥补巨大损失。

台湾缩减对大陆情报工作

台湾在情报战的重大挫败,还不止“少康项目”。刘连昆被捕处死后,接着军情局前驻香港站站长叶炳南,甫卸职即私自访厦门被拘捕,迫使军情局大量撤回广东、福建工作人员。2000年,“国安局”少将处长潘希贤,在退役后返乡探亲后被扣。台湾国安单位认为,这3大案可能让敌后名单曝光,紧急撤回在大陆重要干部100多人,造成大陆重要情报资料更难取得,还曾引起陈水扁的抱怨和质疑。于是在2001年底,台情报部门又主动检讨,分别裁减不适的组织和人员,删除力有未逮的项目,改成加强电子侦察、卫星影像分析。此外,台湾“国安”情报单位还决定停止或减缩6项重要且具有侵略性的项目计划。这6个项目分别是“夏阳”、“黎明”、“先基”、“晨曦”、“春风”、“复华”计划,部分是情报单位策划下执行多年,部分是近年才积极推动的工作。其中,“夏阳”和“黎明”计划最具战略意义。

“夏阳”计划系针对大陆90处战略目标积极发展情报组织,其中20处订为优先、一级发展目标,除北京、天津、沈阳、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外,尚包括芜湖、湛江等大陆重要海、空军基地。

“黎明”计划是选择大陆东南沿海19处地点,包括舟山、汕头、厦门等,一旦两岸冲突,作为台湾特种突击的作战目标。

“先基”计划是一旦两岸关系紧张时,预先渗透大陆的地区,原则在沿海各省的60个目标区。“晨曦”计划是一旦两岸有事,将台在大陆情报单位组织转换成具有“实际行动能力”的组织。“春风”计划是策反大陆内部的反抗组织,包括解放军、宗教人士、少数民族等。

“复华”计划是派遣情报人员的项目计划。

抄短线用台商

其实台湾军情局在大陆情报工作的挫败,自己要负大半责任。主要是因台湾军情局长调动频繁,加上重视“即效”——也就是急功近利地抄短线。由于训练不及,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大陆经商的台商人脉,吸收大陆军方或政界干部作为情报来源。代价以机密等级来分,从舆论、商务信息到军事基地分布,共分为五级,“极机密”案,一次奖金可得1到3万美金。

对台商身份的兼职间谍,情报部门只给予一个月的训练时间。军情局在初步接触后,有意愿的台商,便直接在“国安局”内上课,课程包括数据分类、讯问技巧、基本防身术以及任务失败的后路安排等。“现成”的台商多半匆促上阵,因此也频传乌龙事件。曾有一名驻东北的台商,在领取80万元美金酬劳后,整日玩乐,对情报工作敷衍了事,因此在回到台北后,遭到军情局控告“违约”。而台商寇健明在被捕时,口袋中甚至还带着“台商情报搜集工作要点”的文件,可见整个训练过程之粗糙。

2003年底,陈水扁为了推动防御性公投,公开大陆针对台湾的496枚导弹的部署细节,那时在岛内引发了“‘总统’是否泄密”的争议。没多久,大陆国安单位就用行动告诉台湾民众答案,即大举逮捕台谍。但也有人认为,是因之前台湾情治单位连续破获“中科院”与军情局4起大陆间谍案,大陆国安单位才有此报复之举。因当时被逮捕的台谍中很多是台商,被捕台商家属四处陈情,使台湾“政府”感受到极大压力,也使时任台“国防部长”的汤曜明下令军情局,不可以再随意用台商搜集情报,以免衍生后遗症。

刘广智案重创台两岸情报圈

台湾人眼中的大陆人范文第2篇

1.1 台湾地区的广告历史

(1) 萌芽期 (1959年-1960年代) , 此时的台湾广告公司规模很小, 并开始出现一些电视广告。

(2) 成长期 (1970年代) , 伴随着台湾经济每年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长速度, 台湾地区的广告业也出现了高速发展。在引进国外广告公司的先进经验的同时, 广告公司业务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广告公司增加了营销策略、市场调研、收视率研究、媒介报告分析等内容, 提升了广告公司的专业度。

(3) 融合期 (1980年代) , 随着国外广告公司的进入市场, 台湾广告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冲击, 也加快了自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4) 成熟期 (1990年代) , 广告公司大型化, 集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开始出现规模巨大的传媒集团。与此同时, 一个在华人世界中相对具有特色的政治竞选广告开始出现 (比如陈水扁在2000年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时候就应用了大量了广告) 。

(5) 多元化时代 (21世纪以后) 由于行业竞争加剧, 从客观上提高了广告业的服务水平, 台湾地区的广告已经几乎实现与国际化完全接轨。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广告历史

(1) 在建国初期, 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后, 对于广告产业的看法与普通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广告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 而且也是政治宣传”从此, 广告业被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

(2) 在文革期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广告业一度因为丧失了作用而几乎完全消失。

(3) 改革开放后, 伴随着八十年代产品市场化的过程, 我国的工商广告得以迅速恢复发展。商业广告正式在中国社会露面是在1979年, 中央电视台、《文汇报》、《人民日报》、上海电台、中央人民电台相继恢复或开播广告, 中国广告业开始迈出历史性的跨越, 这一年被称为现代中国广告业发展的"元年".广告业恢复之初, 美工性质的广告设计制作等工作最先得到恢复和发展。整个1980年代, 应该说是处于一种以设计创意为主线的工作状态中, 还不是以策划为主线的阶段。1980年代初的广告工作状态, 大都就是一张白纸, 用水粉笔, 用手工去表现。

(4) 1980年代末, 中国广告在摸索中继续前行。在我国广告界恢复与国际广告界的交流之后, 逐渐接触到了西方现代广告的工作方法及运行方式, 这对中国广告业务形式的确立直接起到了作用。我国引入"广告策划"的概念大约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有部分学者撰文呼吁, 要把现代广告策划引入中国的广告实践中, 树立"以调查为先导, 以策划为基础, 以创意为灵魂"的现代广告策划观念。这是自广告业恢复之后, 对广告理论的一次观念上的冲击。广告策划的业务形式因此得以确立, 并乘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策划热 (点子热) 之风, 使得广告策划的概念得到广告界的普遍接受。

(6) 进入1990年代以来, 合资广告公司大批出现, 外来资金带来的行业发展与整合, 使得本土广告公司的观念和业务操作深受影响;另外, 调查、监测等广告行业相关的资讯服务领域的建设迅速发展;跨国策划咨询公司也逐步踏入中国, 中国广告行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在这个过程里, 广告运作各个环节中, 策划、创意、制作等业务操作能力不断得到了规范和提升。

(7)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0年代, 伴随着中国网络的快速发展, 广告业也与时俱进的跟上了时代。门户网站、聊天软件、微博、直播等等新的广告媒体出现也给广告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大陆的广告业也从创意上、制作水平以及策划水准上慢慢与国际水平接近甚至达到国际水平。

2 两岸广告业交流

从1978年开始, 中国大陆就允许台湾地区的工商企业, 寻亲广告的大陆的各个媒介传播。1990年2月, 台湾地区的《自立晚报》刊出了浙江香港旅游公司的一则广告, 同年7月在头版刊出了浙江丝绸进出口公司的广告。在两岸实现三通之前, 台湾当局将广告局限于商业广告, 其余类型广告均不愿意刊登。自1990年5月份以后, 两岸广告界的交流才日益增多。1994年, 出台的广告法和两岸出台的《关于加强海峡两岸广告交流的通知》等文件, 使得两岸广告业界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交流越来越密切。2009年, 首届海西广告高层论坛在福建泉州举行, 本次论坛以“交流、互动、发展”为主题, 吸引了海峡两岸的近200名广告业界人士参加, 也成为海峡两岸广告业界交流的一个里程碑。

事实证明, 通过两岸广告业的交流, 很好的促进了两岸经贸合作, 也为两岸关系的改善作出了贡献。

3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广告的特点

不同的发展历史, 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决定海峡两岸广告具有各自的特色, 体现在广告作品上往往打上了各自历史的深深的烙印。

3.1 台湾广告的特点

(1) 西洋化和本土化的融合

台湾作为中国一个具有特殊军事经济地位的岛屿, 自从17世纪被荷兰占领之后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动荡。荷兰、西班牙、日本以及美国文化等外来文化 (其中以日本广告对台湾广告业者影响尤其深) , 再加上台湾本土原住民以及从大陆大量的移民本身流淌着的中华文化的血液, 对台湾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比于港澳以及祖国大陆, 台湾文化更加多元也更加具有创意。我们经常可以在一则台湾广告中看到闽南语、日语、英语和中文同时出现而又充满创意毫无违和感, 就是对多元文化融合的最好诠释。台湾西北航空公司的广告金句“你讲台语嘛会通”正是抓住了航空业国际化和台湾本土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特点, 相当深入人心, 也获得了第一届台湾广告金句奖的银奖。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台湾, 无处不在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台北街头, 您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写着繁体字, 从右到左书写的店家招牌, 民国元年, 公元纪年加上浓郁的中国风设计, 让人仿佛置身民国时期的大上海。

在台湾广告中, 人性是永恒的主题。台湾人民是“温良恭俭让”的人民, 家庭和睦幸福才是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 (而非金钱至上) 。因此, 亲子情, 手足情, 夫妻情, 朋友情, 同学情, 人生豪情, 这些非功利价值观因素在台湾广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You Tube上面点击率超高的台湾大众银行公益广告《梦骑士》讲述了5个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人为了各自的理想, 梦想和寄托, 13天环岛1139公里, 用自己体弱多病的身躯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广告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人, 为什么活着?其本身已经完全超越了产品的宣传, 而是进阶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3) 台湾广告的创新与创意

创新创意是广告的灵魂, 没有了创新创意, 广告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没有自己的灵魂与生命。而创新与创意来自于对旧元素的吸收, 重塑与改良。在创意方面, 台湾广告幽默风趣, 让观众接受起来没有距离感。台湾广告创意后现代元素突出, 是他们强有力的表现手段。

3.2 中国大陆广告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提升, 广告业也自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新时期。

(1) 广告创意更加关注和谐主题, 突出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的自我表现意识, 广告设计从盲目西化逐步转变为考虑消费者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2) 伴随着科技进步, 网络、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 中国广告业依靠科技创新、媒体创新、经营创新, 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营模式。

(3) 党的十八大以来, 伴随着“传播文明理念, 引领时代新风”的指导思想, 广告业更加关注公益事业。公益广告有了长足发展, 不但在数量上大大增加, 也涌现出一大批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鲜明的价值导向。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 受到教育, 得到提高。

(4) 随着世界营销观念的改变, 广告的战略定位也由“促销策略”改为“和消费者有效的沟通”。广告是为了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合作互换的关系, 转变成一种合作关系与沟通工具。

(5) 在创意方面, 大陆的广告业还有所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从事广告行业的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外部环境所造成, 比如市场成熟度、市场环境发育状况、消费者审美观念培养以及企业本身的质量服务等方面。存在“虚、繁、俗、滥”的普遍缺点。

3.3 两岸广告文化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在内容上, 台湾广告不同于大陆广告的注重与时代精神联姻, 树立起高大上的广告形象, 更注重对于企业, 产品本身的宣传。在表现形式上, 大陆广告相对严谨, 工整, 爱用成语或者典故, 宣传主旋律和爱国主义情怀;台湾广告则相对喜欢不拘一格的自由体, 喜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两岸的政治广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台湾地区每到各级选举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政治选举广告, 其造势之程度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 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政治竞选广告体现了整合传播效应:随处可见的竞选标志与口号, 人声鼎沸的造势活动, 电视辩论, 报纸与网络爆料詌礁, 整个社会谈论的话题都是选举。恰如其分的成为了媒体传播效果理论中的“子弹论”[1]的最好验证。而在中国大陆, “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 “造福社会”是人民公仆的价值取向。党政机关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国家政策法规,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道德正义, 净化社会风气。, 沟通人民群众, 促进社会和谐。政治广告在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 少了政党纷争, 多了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当下, 中国大陆也与时俱进的通过一些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自己的政策宣传助力, 多种多样的形式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台湾民众比较注重商品的内涵与理念, 而中国大陆人民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与功能性, 这在两岸的广告中可以得到体现。举例来说, 同样是一个汽车广告, 台湾地区的广告比较会从家庭亲情作为切入点, 以一个温馨的家庭小故事将汽车的空间, 安全性、稳定性, 性价比等方面的性能融入整个故事当中, 让受众自行体会汽车的优越性;而中国大陆的汽车广告往往会比较直白的将车子的性能以数据的形式或者以旁白的形式直接在广告中展现。这从某一方面也能体现两岸民众在生活态度和对商品需求方面的不同。中国大陆作为新兴的经济体, 还是一个尚处于经济恢复期的发展中国家, 人民刚解决温饱走向小康, 在对商品的概念还比较注重实效。

当前世界进入的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以互联网为关键技术的科技高速发展, 共享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 地球村的概念已经随着资讯、交通、物流的高速发展慢慢实现。然而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并非水火不相容, 而是相互促进相生相随的。台湾广告业在整个华人广告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策划、创意、制作方面拥有成熟的经验, 广告风格自成一体, 优秀广告人才不断涌现。大陆广告业厚积薄发, 近年来异军突起, 显示出巨大的市场能量。两岸广告业界人士共同希望, 不断营造促进两岸广告交流的舆论环境, 努力破除相关政策的限制, 加快广告人才的联合培养, 不断推进两岸广告业界的合作。随着两岸广告业界交流越来越频繁, 我们从两岸广告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相互融合的地方, 两岸人民血浓于水,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两岸广告人必将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商共享共赢, 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广告历史, 由历史背景展开两岸广告业的特点。最后由两岸广告文化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得出两岸广告业合作将越来越多, 融合越来越深的结论。

关键词:广告文化,台湾地区,创意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泓, 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台湾广告的文化价值取向[J], 广告与文化研究, 2006 (6) .

上一篇: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范文下一篇:统战人士座谈会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