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耐药菌分析范文

2023-10-11

icu耐药菌分析范文第1篇

1、 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 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 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 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 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 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 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 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 (8) 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 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 (2) 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 (3) 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 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 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 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 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 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 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 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icu耐药菌分析范文第2篇

一、根据2014年1月份院内感染病例数统计结果: 图

1、 临床多重耐药菌菌株构成比分布饼形图 2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及科室的分布情况,见表2

2、 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分布柱状图 图

3、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分布饼形图

二、分析:

由上表可见:

1、各科室发生感染的病例数,排序依次为:急诊ICU,神经内科,心内科。

2、感染部位的排序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

三、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患者自身的易感因素:

(1)急诊ICU内的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处于深昏迷,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且年老体弱,身体各项机能衰退;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 (2)神经内科患者,多数年龄较大并伴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

2、诊疗活动相关的因素:

⑴ 接触传播: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前后、陪人接触患者前后不注意洗手,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⑵ 患者接受了手术及侵入性的操作,如:气管切开,留置各种引流管、导尿管、动静脉插管等。 ⑶ 患者接受了放疗或化疗,以及使用了免疫抑制剂。

⑷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若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引发多重耐药菌的生长 ⑸ 病房的病人数量多,陪人多,空气污染。 ⑹ 消毒隔离措施有时做的不到位。

四、改进措施:

⑴ 加大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力度,充分发挥预警及指导工作。当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应通知医务人员;超过40%时,应慎经验用药;超过50%时,应

75%时,应暂停使用。

⑵ 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传播的意识。 ⑶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⑷ 医务科、临床药事管理办公室、感染管理科督导临床医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⑸ 加强病房及组织管理:减少陪人数量,限制人员探视,减少人员流动;增加病房通风次数,保持空气洁净。

⑹ 定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⑺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及时实施隔离措施:①单间或同种病原体同室隔离,无条件时可采取床边隔离;②按要求对病房内的环境及物体表面进行消毒;③各项物品应专人专用,且用后及时消毒灭菌;④进入病房前后、接触患者前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要认真洗手;⑤限制探视人员,减少人员流动,最好做到专医专护。⑥患者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防止感染;⑦患者用后的平车或轮椅应进行严格的消毒。⑧患者转科时应有医务人员陪同,向接收科室说明应对患者采取预防接触传播的措施⑨医疗废物单独存放,按要求分类管理。

icu耐药菌分析范文第3篇

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

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1‟5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对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及耐药细菌的分离率进行分析,了解细菌耐药的发生趋势、院内流行等重要信息;

2.通过分析耐药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针对医院细菌耐药情况,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二、监测项目

主要监测常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场球菌(VER)、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多重耐药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三、监测调查对象

所有住院患者送检的微生物培养标本

四、监测方法

1.临床医生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2.微生物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备注“多

1

20120116

重耐药菌/ESBLS/MRSA/VER”,将阳性患者信息予以登记存档备查。每日检出多重耐药菌阳性信息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通知相关临床科室。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监测反馈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主管医生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接到微生物室上报信息后,一方面督导临床科室落实多重耐药菌相关制度、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另一方面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进行相应处臵。

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 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其他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共居一室。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

2

20120116

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臵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臵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头或输液架上挂上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采取床边隔离措施。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将MDRO感染病人的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

3.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专人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4.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5.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7.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6.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7.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8.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瞩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3

20120116

9.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臵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臵尿管、放臵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科室和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

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隔离措施》执行。

(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2.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

4

20120116

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考核

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多重耐药菌的患者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

2.科室不执行或没有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而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的,科室承担相应责任。

六、监测资料汇总与分析

1.药剂科每季度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并发布在当季《医院感染简报》。

2.感控专职人员及时整理、汇总数据,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并采取改善措施。

七、监测信息反馈

1.每季度将监测信息发布在当季的《医院感染简报》,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2.将监测的资料与相同等级医院、省内或全国监测资料进行比较,多重耐药菌显著增高,应查找引起原因,避免多重耐药菌的暴发或流行;如显著降低,应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细菌耐药监测方案及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的措施等。

icu耐药菌分析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 1例患者均为20 10年在我院住院患者。男性1 31例, 年龄21d~85岁;女性100例, 年龄17d~78岁。其中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3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共16例,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212例。

1.2 标本采集

(1) 在应用抗生素之前或停抗生素3d后采集标本。

(2) 对于神志清, 患者能够配合者, 咳嗽之前先用淡盐水反复漱口, 然后用力让患者自深部气管咳出, 第一口痰留置无菌痰培养器内。

(3) 对于神志不清, 不能配合者。先给患者行口腔护理, 然后用糜蛋白酶针、0.9%生理盐水针超声雾化, 观察患者有痰后用无菌吸痰管吸出。

(4) 采集后立即送检, 不能及时送检需放置在4℃左右保存, 时间不能超过1h。

2 结果

(1)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3例。女性1例, 67岁;男性2例, 年龄80、82岁, 3例均在内科ICU。

(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共16例。儿科3例, 年龄在17~21d;外科ICU5例, 年龄在35~56岁;内科ICU7例, 年龄在53~85岁;呼吸科1例, 73岁。

(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212例, 细菌类型及所占百分比情况:大肠埃希菌141例 (66.51%) , 肺炎克雷伯菌43例 (20.28%) , 不活跃大肠埃希菌15例 (7.08%) , 奇异变形杆菌8例 (3.77%) , 产酸克雷佰菌5例 (2.36%) 。

(4) 细菌分布情况, 见表1。

(5) 多重耐药菌与基础疾病的关系, 见表2。

3 治疗措施

(1) 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时, 立即电话通知病人所在科室和报医院感染办公室。

(2)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 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 病人用过的物品要消毒。定期开窗通风。 (2) 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3) 发现感染病人时尽量隔离单间, 或同种耐药菌感染者共同居住一室。 (4) 临床医生要掌握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原则, 加强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管理, 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5) 连续留3个痰标本, 每次间隔24h以上, 3个均未培养出耐药菌, 方可解除隔离。

4 讨论

回顾分析2010年一年来我院231例肺部感染耐药菌株患者, 主要集中在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新生儿、长期卧床者、长期应用抗生素、既往有多种基础疾病患者。儿科主要发生在早产儿及营养差患儿, 患者卧床时间长、营养状况差、留置胃管时间长、在ICU住院时间长多重耐药菌引起的肺部疾病发病率高, 与患者性别无关。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 遇到此类肺部感染患者时, 首先要考虑到患者有无多重耐药菌感染, 早期注意消毒隔离, 防止多重耐药菌在病区爆发流行。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摘要: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管理,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icu耐药菌分析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2016年7月之间,选择在吉林地区384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于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美国感染协会于2004年定义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5] 。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心、肝或肾等脏器的恶性肿瘤和功能衰竭;患者其他部位感染所所导致的炎症;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在开展调查前,首先向患者介绍该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具体的工作。患者基本情况如下:男性患者199例,女性患者185例。年龄区间为27~83岁,平均年龄(58.28±7.26)岁。糖尿病病程区间为1~19年,平均病程(11.6±5.22)年。采用Texas法,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分级情况如下:1级患者20例,均为B期;2级患者165例,其中45例为B期,23例为C期,其余97例为D期;3级患者199例,其中30例为B期,29例为C期,140例为D期。同样依据Texas的定义,将1级和2级定义为浅部组织感染,患者总数为185例,3级及以上定义为深部组织感染,患者总数为199例。

1.2 标本采集

提取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深部组织的分泌物,然后将标本立即存于灭菌试管中,30℃内快速送至检验科化验。

1.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严格按着无菌试验的要求进行操作。首先将收集的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在35℃的温度内培养24 h。采用法国生物梅里诶公司生产的VITEK-AMS6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配套所用的细菌鉴定卡同样由该公司所生产。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抗菌药敏感试验。质控菌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对调查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其中表内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比(%)表示,不同组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浅部和深部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分布的特点

在384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总计收集标本731份。539份为阳性,阳性率为73.73%。其中194株为革兰阳性菌,占阳性标本总数的35.99%;319株为革兰阴性菌,占阳性标本总素的59.18%;其余26株为真菌。浅部组织感染和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具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见,浅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多携带革兰阳性菌,占革兰阳性菌总数的64.43%,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组患者多携带革兰阴性菌,占革兰阴性菌总数的6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糖尿病足患者携带革兰阳性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该次调查的糖尿病足患者携带革兰阳性菌总计194株。其中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数量分别为81株和76株,其余如溶血性葡萄球菌、粪肠杆菌和棒状杆菌等总计37株。因此重点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药敏试验的研究对象,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中可见,浅部组织感染和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0%,同时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也非常低。但对阿奇霉素、青霉素G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角度分析,在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方面,两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方面,两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表皮葡萄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致病因素是由于患者足部神经病变而导致足部和下肢的保护功能减退,尤其当足部血管病变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足患者病情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必不可少。但抗菌药物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患者的同时,病原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增强,增加了治疗的难度[6]。如以该次调查实践为例,在384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总计收集标本731份。其中539份为阳性,阳性率为73.73%。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发现,浅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多携带革兰阳性菌,而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组患者多携带革兰阴性菌。由于目前尚且缺乏治疗糖尿病足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出发点实质上是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因此重点对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方面,浅部和深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方面,两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表皮葡萄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望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有所借鉴和参考。

摘要:目的 对不同程度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革兰阳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希望对临床治疗工作有所借鉴和参考。方法 收集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分泌物,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抗菌药敏感试验。结果 在384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总计收集标本731份。539份为阳性,阳性率为73.73%。其中194株为革兰阳性菌。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角度分析,在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方面,浅部和深部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方面,两组糖尿病足患者所携带的表皮葡萄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浅部组织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主要携带革兰阳性菌,在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革兰阳性菌,耐药性分析

参考文献

[1] 赵满红.宁波市某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7(3):187-188.

[2] 孙琳.糖尿病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8-229.

[3] 关勇.糖尿病皮肤感染与微生物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J].糖尿病新世界,2014,17(7):23.

[4] 李静波.糖尿病足合并感染171株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7(9):293-295.

[5] 姚兰.95例糖尿病足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4(5):464-465.

icu耐药菌分析范文第6篇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全国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的重要性不亚于特殊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具体措施如下:

1、隔离患者标识明确,收治科室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病室,隔离病室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不能与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住同一病室。

(1)、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年4月1日颁布)的要求,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粘贴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为接触隔离,应为蓝色标识。隔离病室须限制、减少人员出入。进行床旁隔离时,接触隔离标识可贴在床尾床号牌上。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应遵循先非感染患者后感染患者的原则,避免因医护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2)、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2、医务人员着装: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交叉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手部皮肤如有明显污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应当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皮肤无明显污染,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做手消毒。

4、常规消毒措施: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1)、进行床旁检查(如X片、CT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2)、如患者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师应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便于检查科室作好相关准备,防止感染的传播。患者检查完毕后,其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如感染患者转送至其他科室时,须向转诊科室说明针对患者采用的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3)、隔离病室须固定专用的保洁工具(抹布、拖布)进行室内清洁和消毒,避免与其他病室的保洁工具交叉使用。患者经常接触的感染的危险因素。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5、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一次性医疗器械等医疗废物须放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由清洁员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多重耐药菌隔离制度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预防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接到报告,应根据检验报告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患者的病床栏悬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监控医师和护士应积极配合。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科室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污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应当有隔离标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②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③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④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擦拭消毒。 ⑤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医护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擦拭消毒。 ⑥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连续3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h,多重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方可解除隔离。

(4)结合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目录》,优化抗菌治疗策略,循环治疗,抗菌药物干预,降阶梯策略,短程治疗。 加强环境清洁工作

上一篇:ngo组织的架构范文下一篇:全国3卷作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