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范文

2023-10-13

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教学用房布局大量使用预制墙体构件,减轻楼面荷载,辅助教室中设置大量轻质隔墙,易于施工及后期改造。所有预制墙体均采用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所有梁柱均为装配式预制钢构件。

关键词:装配式教学楼、预制墙体构件、核心单元布局

前言

作为2020年度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天水市实验小学分校项目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采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要求,基于此项目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本次设计采用了装配式钢结构技术,本文将在促使校园内部设计的合理性、各功能区域划分特色性、增强梁柱及楼板的稳固性以及有效保障建筑质量等特点作出具体分析。

一、工程概述及选址

作为天水市小学的标杆,本次实验小学分校工程选址于天水市秦州区原岷山机械制造厂旧址,场地位于市区繁华地段,周边南侧有万达广场、市区岷山生态公园等大型公共建筑设施。建筑场地地貌单元属藉河北岸Ⅰ级阶地。场地地形开阔,地势北高南低,地面标高介于1153.11~1163.68m。

基地平面呈南北斜向L形,但北侧用地高差较大,与南侧用地之间最大差值为10.57m。合理布局室外操场及教学建筑为本次总平面布局的核心点,综合场地现状按照下图方式布局总平面:

二、装配式建筑特点概述

本次设计的实验小学分校项目,积极响应并号召了关于“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的要求,大力推广利用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轻、便、利的特性。提前在工厂完成前期构件的生产,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实现增速无污染的施工理念。对于天水市位于8度(0.3g)的地震烈度带上的独特地理特性,装配式建筑重量较轻的特长可以简化基础施工作业难度。装配式建筑具备如下几种优势:第一,简便施工過程,节约时间的同时节省了大量劳动成本。第二,更容易满足教学楼等功能性用房的设计特点。第三,本项目处于市中心区域,极好的达成了无污染的施工环境。

以上这些优势促使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愈加广泛,除居住建筑外,也逐步应用于公共建筑之中,本次应用于天水市实验小学项目中更能使其发挥出对校园设计轻、便、利的特点。

三、建设设计要点

1.核心单元布局

核心基本单元为9m*8m的普通教室与6m净宽的走廊构成,本次设计特别采纳了校方意见,将教室外部走廊拓展为6m净宽,按照“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的要求,小学生一股人流为0.6m,本次设计可以同时容纳十股人流,满足日常课件学生活动的需求。

2.预制构件节点

本次设计采取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与现浇楼板互相配合的钢结构体系并采用了350厚现浇楼板搭配边长为500mm的轻型钢结构方柱,所有构件均进行装配式生产工艺,在工厂内提前将大型构件分批生产包装,这样不但可以简化构件的交通运输,还可以方便到达现场后施工员的拆卸和组装,节省不必要的机械设备成本。

楼梯间立面部分采用组合式通窗完善立面效果,规避火灾风险,楼梯间休息平台与主楼层错位布置,组合式通窗解决了立面层次不齐的观感,在平台处设置高度不小于0.9m的实体墙面,满足防护要求。

3.预制构件分布

本工程的特点在于装配式钢结构评分较高,达到40分的标准预期,其中仅墙体部分评价分值已经达到10分标准,室内部分采用了全装修的方式进行并把管线进行分离作业,达到了12分的标准要求,总评分62分,教学楼装配率为63.0%。教学用房布局大量使用预制墙体构件,减轻楼面荷载,辅助教室中设置大量轻质隔墙,易于施工及后期改造。所有预制墙体均采用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所有梁柱均为装配式预制钢构件。

4.消防安全及疏散

从教学楼一层平面布局可以看到共设计了五部疏散楼梯,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疏散要求,实验小学分校项目中的教学楼部分,一层的学生疏散人数达到了450人,二层学生疏散人数同样达到了450人,三层学生疏散人数达到了540人,四层学生疏散人数达到了450人,五层作为教职工办公区域,其疏散人数达到了540人;

其中:二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450/100*0.65=2.925,

三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540/100*0.75=4.05,

四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450/100*1.00=4.50,

五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540/100*1.00=5.40,

按人数最多一层的疏散宽度为计算标准,疏散宽度应为5.40m;设计疏散楼梯净宽度为1.95(0.6*3+0.15)*5=9.75m,满足规范要求。

5.环境安全

教育建筑的重点在于室内环境是否达标,是否满足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本次设计采取先进的集成化设计体系,结合装配式建筑轻、便、利的特点一次性满足了教学建筑内部的功能性需求及外部的装饰构件。在本次项目中内隔墙采用了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同时具备了隔音性和防火及防潮等特性,将所有预制构件在现场一次性安装完成,避免了教学楼内部二次装修污染等问题;并配合建设单位购置质量通过国家标准的无甲醛、无污染性气味的环保绿色建材,保证学生使用过程中的健康安全。

作为活泼好动的祖国花朵,小学生课间的活动量较大,在满足小学生课间活动不产生较大噪声的基础上,音乐教室楼板采用“隔音垫”,音乐教室门窗均采取隔声门窗,音乐教室隔墙铺设隔音棉,可以最大程度上达到国家标准噪音控制低于65DB的要求。经过仔细观察和论证可以得出小学生课间在走廊及教室内持续蹦跳、玩耍嬉戏及相邻教室内部进行较为低强度的音乐活动时,对正常教学的影响幅度。

四、结语

天水市实验小学分校项目作为天水市政府2020年十大民生项目之一体现了人民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筑师对于本项目作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在教育建筑上的突出反响,应该从内心认识到装配式钢结构同样可以建设出高标准现代化的校园建筑。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对于教育建筑这个领域而言,广大建筑师们可以大胆的采取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进行设计,我们会发现它轻便灵活、省时快捷、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优势特色,在未来十四五规划的建设浪潮中,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理念将更多的体现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希望广大建筑设计行业内的同仁们一起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

【2】建筑工业化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钢结构建筑)”

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力产业发展保持持续稳定,而保持电力产业稳定的发展的基础在于电力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是保障电力产业可以长期的、稳定的以及深入的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当前的电力管理工作过程中,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而在当下的线损精益化的管理体系中,缺乏非常有效的管理对策以及管理经验。本文主要针对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策略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电力产业;线损精益化;管理策略;电力营销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整体上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人民群众对用电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对电力系统来说,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所以相关的电力供应企业应该积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开展相应的电力改革工作,不断对电力供应系统进行创新。虽说近几年以来电力系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在电力供应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问题以及麻烦,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的问题出现也是非常频繁的。所以做好电力营销的线损精益化实际管理过程中相关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相关的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水平也可以进一步的得到提高以及进步。

一、加强电力营销的管理工作

开展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步是对台账进行高效管理以及整个项目流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台账的管理工作,一些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不断提升相关的管理制度,低效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电力信息的对接工作。所以,为了能够提高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的管理水平,电力公司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首先强化对台账的相关管理策略,并且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有效管理措施来实现对电力项目流程的进一步管理以及监督,这样就可以降低电力线路的一些损耗。除此之外,还应制定更加精益化的管理模式对项目进行深入的管理,所以这不仅就要求运用电子版开展电力信息的快速传递工作,而且还应该增加一些纸质版的信息传递,这样就可以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以及沟通,从而提高整个电力线损精益化管理水平。

二、加强线路检查和计量工作

对电力营销中出现线损的问题,电力公司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去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及时地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非常高效的解决,相关人员在进行平时的常规工作以及后期电力系统的维护工作中,应该定时的对电力系统运行的相关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检查以及维修工作。对其中发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以及电力系统运行相关的漏洞问题应该及时更换或者维修,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后续不良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的遏制,从而避免影响其他地方的正常使用。而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切实加强电力线路的质检能力以及质检技术,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建设以及其自身的思想意识的建设工作,从而保证质检工作的定时实施,最终保证质检工作计划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对电力抄表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线损管理控制意识

如果想要实现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的重要目标,首先应该加强对相关的电力抄表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工作,从而提高其线损管理与控制的意识,从而可以降低线损对电力企业所造成的额外经济损失。电力公司应该定期的对电力工作人员开展线损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可以使得全体电力工作人员都可以学会并掌握造成线损异常的原因以及电力线损的产生原理,同时应该积极的开展电力线损专题讨论会,不断加强电力工作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交流,进而提高抄表工作人员抄表的准确率。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发现出现人为的窃电或者破坏电路的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及时的联系当地公安并且与当地公安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从而加大对窃电行为与破坏电力供应系统的行为的打击力度,相关人员应该日常性的进行专项整治工作以及检查工作,为不法窃电分子作出提醒,最终避免窃电现象的发生以及人为破坏电力线路现象的发生。

四、及时完善以及更新客户信息系统

对于用电量非常大的一些区域来说,这些区域将会给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带来非常巨大的压力。因为这部分地区客户信息量是非常的巨大,因此电力公司在遇到一些客户变更自己的用电信息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在电力控制系统中不能及时的得到有效登记以及反馈,所以这也就非常难对用户的实时动态情况做出非常正确的判断以及分析,进而不能及时的制定一定的有效措施,所以这种情况也就给电力营销线损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因此,在电力线损精益化管理流程中,电力公司应该做好客户信息动态的更新工作,及时对客户变更的信息进行有效反馈。一旦有客户做出信息变更时,那么电力公司的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里对电力营销管理系统里面的相关信息做出正确改进,并且应该及时地将客户已经变更的信息传输回到数据库的终端,此外,相关的操作工作人员也应该实时对最新信息进行跟踪,一定要保障数据可以高效的传输,工作人员等到明确数据已经传送至相关数据终端以后,这样才能够对新办理的客户开展相关的电力配送作业,此外,相关的一些工作人员还应该做好电力的配送记录的工作,因为这样可以为后续相应的电力查验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種方式可以有效低避免因为输送电力过多但是没有电力输送记录情况的出现的情况的发生,而且也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电力线损问题出现的情况,从而避免客户实际已经使用到电力公司的供电,但是因为电力企业没有及时供电记录的情况的发生,从而为电力营销线损问题精益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相关铺垫。

结束语: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推动电力使用的需求的增加,所以这也将推动电力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电力企业应该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不断对电力线损精益化管理过程中提出更好的创新策略,这也是开展合理地把握电力线损精益化管理,以及科学的解决其中的问题的关键。而加强电力营销线损精细化管理应该在思想以及行动上真正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鹏飞研究电力营销中线损异常的成因和精益化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7(15):229-230.

[2]吴晓凡关于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7(36):163-162.

[3]庄开智.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的有效措施研讨[J].工程技术,2018.

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行业,也是经济发展形势的风向标晴雨表,但是,在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管理中却存在这很大的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管理,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本文就低碳房地产开发的意义、低碳经济下,房地产开发面临的难题及低碳经济下,房地产绿色开发的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开发;措施分析

引言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同时也是行业耗能量最大的行业之一。据了解,全球近一半的资源是运用在建筑行业的,而建筑业在运营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量的40%左右,可见,房地产行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象。所以我国房地产企业应该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改变传统的开发模式与开发习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正确认识如今的发展趋势,加大低碳的房地产开发的意识。

一、低碳房地产开发的意义

(一)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房地产开发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站着重要的地位,能够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所以房地产绿色低碳开发,给上下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房地产是一个资产密集型产业,如果是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资产发展中,对房地产开发的转型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拉动绿化生产,而且又能拉动绿色消费。

(二)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绿色生活,关注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发展低碳建筑,是建设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过去片面的工业化经济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了缓解环境压力,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人类必需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社会和谐型的良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促进新的生活方式的发展

绿色低碳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是房地产开发的一次重要转型期。如今,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生活理念,低碳就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量”,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它结合了一种国际潮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四)促进房地产的新发展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理念,房地产低碳开发是房地产企业家的一种社会荣誉感,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房地产行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进行行业重整,面临挑战的同时又伴有巨大的商机。谁抢占了地产行业的商机谁就会主导未来房地产行业。

二、低碳经济下,房地产开发面临的难题

(一)各阶段的预算控制管理不完善

首先,由于对于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不足,因此存在着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过于盲目的现象,增加了后期工程项目建设的造价控制十分不利。其次,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对于项目建设的造价控制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第三,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阶段,存在着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不完善,建设标准把握不到位以及工程施工变更较多的情况,导致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造价不断增长。第四,在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决算阶段,由于未能形成完善的审核监督管理体系,导致工程项目建设造价不合理的增加。

(二)在房地产开发的质量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开发商总公司和项目承建公司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各自战略也不统一,使得项目工程的设计和质量衡定的标准也不一致,这样执行下来的结果就是各区域内的工程质量高低不一。其次在管理水平上存在差异,由于两边公司的高层协商不一,导致中低层的领导者们不知道该怎样执行企业的战略和施工目标,造成项目的质量问题多,影响公司产品口碑也阻碍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其三总公司如果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项目控制考评体系,那对各个区域内的项目承建工程的验收就缺乏一个完善的评价,影响项目承建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投入性,严重的也会引发工人们消极怠工影响正常的工程竣工周期或者延长工程周期增加成本的投入。

(三)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造价从业人员素质能力水平不高

当前,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造价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尤其是对于各种经济学以及管理理论以及法律政策体系方面的知识能力不足,缺乏现代化的造价控制管理意识,因而难以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造价控制,导致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效果较差。

三、低碳经济下,房地产绿色开发的措施

(一)制定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经济的发展原本就具有不确定性,国际经济更是复杂难辨。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仍然处于不稳定阶段,低碳经济对于我国来说是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性的。房地产业在此时引进低碳经济模式,是缺少法律政策的规范的,这就会导致很多低碳地产违法行为的出现。而且低碳地产的犯罪成本是不高的,所以就会造成犯罪率的提高,同时,因为低碳地产所带来的经济利润是相对丰厚的,所以,在没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价格虚假和产业泡沫产生。因此,制定相关的低碳地产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二)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采用工业化模式进行住宅的建造,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一方面能够大幅提高住宅質量;另一方面能够明显降低能耗。在低碳经济时代,我国房地产企业若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则有必要加快自身的产业化建设,在降低消耗的同时,为自身创造理想的节约效益。在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积极构筑沟通桥梁以全面且细致地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指导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碳排放量,为消费者营造一个理想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三)积极应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

我国在推动低碳房地产的工作中所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建筑的保温以及给排水问题。受起步较晚的制约,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制约了低碳房地产的发展。在目前很多建筑中,为增大采光面积,玻璃得以大量运用,其不足之处慢慢暴露,即散热速度较快,若想使室内温度保持恒定,则需要借助空调,大幅提高了电能的消耗。为规避上述问题,房地产企业可尝试新型玻璃(如低辐射玻璃等),这一类玻璃既能够满足采光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能够发挥隔热保温的效果,从而缩减空调的开机时间,降低能耗,达成低碳目的。绿色植物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吸收C02,尤其是夏季还能够起到遮阴降温的效果。因此,生物能源的利用也是低碳经济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在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太阳能以其清洁且取之不尽的特性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如照明和提供热水等方面。总之,开发新能源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结束语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房地产经济也开始引入这一概念,并逐渐成为低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力量,然而其同样面临很多问题。所以,作为房地产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关办法,如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合理规划户型布局、积极应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倡导低碳生活等,从而让低碳经济的理念真正融入房地产经济之中,为自身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景文,周中元.我国房地产低碳开发措施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5:22-25.

[2]万方.新式房地产开发模式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应用研究及分析[D].复旦大学,2009.

[3]吴淼.基于新税法体制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筹划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4]夏虹.房地产开发项目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与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

[5]张茜.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的分析与防范[D].河南大学,2013.

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全球生产网络理论首先从全球价值链的分解出发,并且在全球分工体系进程中产生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不同的发展历程和不同的理论分析视角,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对于解释世界投资和贸易方向及其模式的改变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全球生产网络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有很强的针对性。全球生产网络今后在区域比较、产业深化、服务网络等方面可能有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全球生产体系;发展态势

一、全球生產网络理论的现实意义

全球生产网络概念的产生发展是一个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理论的发展更加贴近现实世界的发展过程。地理分布的网络型发展从单一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全球分解到各个产业间的价值链的分解,以至通过各个产业各企业间的全球价值链的组合,形成了了全球内的生产、分销、消费、服务的巨大的生产网络。在这个生产网络下,能够建立起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分析基础和由此带来的针对国际经济领域的宏观分析的视角,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国际贸易效应、全球实体经济失衡、全球服务网络和虚拟经济的发展都可以从这张巨大的网络中找到分析问题的框架和答案的部分来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现实中来看,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入开展,世界经济正迅速融合为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以跨国公司为首的全球生产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场”的角色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正日益凸显重要的地位。研究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动因、机制对于了解全球生产体系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特别是全球生产网络对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影响将对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脉络

从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发展脉络来看,鲍鲁(Borr,1997)提出了“生产网络”的概念,意指一种跨国界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体系里面包含了价值链的全部环节并相互作用,如研发、产品设计、制造、分配以及服务等。根据格里芬(1999)的研究,全球生产网络是指产品的生产活动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所形成的生产网络。它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至少由两个在地理上较为邻近的国家的企业所形成的生产网络,也称之为跨境生产网络或国际生产网络;第二种情况:由位于同一贸易区范围之内的多个国家的企业所形成的生产网络,也叫做区域生产网络或区域生产体系;第三种情况:生产网络由至少两个大洲或两个贸易区以上的国家的企业相互联系形成,也叫做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GPNs)。

Sturgeon.T.(2002)的观点认为,生产网络是指将一群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经济单位的企业相互之间的种种关系,侧重于强调企业间相互关系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程度。生产网络不仅仅是指企业在同一产品内垂直分工形成的价值链关系,还包括为生产同一产品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企业之间的集成关系。相对于价值链着重关注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纵向关系来说,生产网络的概念范畴更加宽泛一些,不仅包括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纵向联系,同时也关注同一生产环节上的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

在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及生产网络研究基础上,以汉德森(Henderson,2002)、迪肯(Dicken,2003)、科尔(Coe,2004)等人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大学学派及夏威夷大学的恩斯特(Ernst,2002)相继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新的研究框架,基本概念都表述为以一定正式的规则(契约),通过网络参与者等级层次的平行整合进程来组织跨企业及跨界价值链的一种全球生产组织治理模式。

在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以及它们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互动的研究上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献都开始在此框架内分析其结构及互动机制。现有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试图探索全球范围内价值创造和产业升级的多层级过程(Bair& Gereff,i 2003; Palpacuer& Parisotto,2003; Liu et a.l,2004; Coe& Hess,2005)。Schmitz(2005)和Gereffi等(2005)通过其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研究了关于产业升级、价值创造、增殖和获得的过程。Kaplinsky(2005)把公司纳入全球经济范畴,详细考察了公司和地区嵌入全球生产网是如何影响其发展前景的。Parthasarathy&Aoyama(2006)通过研究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的发展,详细分析了跨国公司制度背景和地方企业家的观念,试图证明非正式的全球生产网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全球经济中的地方升级。

现有研究表明,根据全球生产网参与者的社会嵌入性、文化背景、权力不对称性等指标显示,全球生产网络结构和管理方式在同一模式的跨国生产体系中存在很大的不同。Depner和Bathelt(2005)通过研究上海汽车集群中的供应链,阐述了德国公司是如何在一个不熟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克服运行的困难。Smith等(2002)和Bair(2005)对全球商品链条分析说明,应当对于全球生产网络企业运作的文化、政治和制度环境的有新的认知。

国内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李健(2008)从地方化与全球化(全球化表现在全球生产网络)互动的作用进程探索区域和城市发展新的机制和实质,从而为目前中国的各种城市、城市群和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依据。

赵君丽(2009)把集群外部知识源、企业吸收能力和集群企业之间交互作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认为在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集群的升级取决于企业的知识基础、企业的努力强度和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机制。

邓智团(2009)基于系统经济思想构建了技术、制度与产业组织协同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计算机全球生产网络形成演变过程进行再解读。新技术制度系统促进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网络化,其空间响应的结果是形成全球生产网络。

从特定行业的选择来看,张臖(2006)分析了台湾电脑及外设产业的升级路径对中国电脑及外设产业转型升级的借鉴意义。卜国琴 (2006)以世界家具产业为例,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载体分析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分工与资源优化。蒲华林(2008)和张文杰(2008)都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定产业特点。李健 (2008)则以全球计算机产业为例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运行机制及特点。

三、全球生产网络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现有研究对于全球生产网络内产业升级的区域比较没有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于可能的研究方向而言,将中国与全球生产网络间的互动关系置于“金砖四国”的角度加以分析是合适的,这是因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巴西三国在加工贸易和全球生产网络方面有一定的可比性,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面临提升产业地位的问题。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和以上三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同样可以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展开比较,可以选取俄罗斯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具有升级需求的产业开展比较研究。

如前所述,现有研究针对一些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内升级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虽然之前的研究已经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发展,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把即将跃升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位的中国汽车产业放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着重考察汽车行业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与布局,中国融入汽车全球生产网络及升级状况,以及相关的产业升级措施。

现有全球生产网络特定产业研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可是计算机产业硬件生产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加工贸易的特点,计算机软件生产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产业的特点,计算机产业不能很好地代表高科技产业,所以未来的研究全球生产网络的方向,在产业研究方面可以针对高科技产业,可以将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关注集中在生物制药行业,对生物制药行业全球生产网络发展升级机制展开研究。这是未来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中产业研究的一个方向。

现有的文献表明,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关注缺少对服务业的关注,全球生产网络中涉及的生产并非专指制造业的生产,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必须要关注到为生产网络运行提供支持的服务产业,我们认为,这类产业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现有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缺少从全球生产网络以及全球服务网络的视角给予一定的分析。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建立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服务网络互动机制的分析框架,并选择代表性产业分析,比如,针对全球生产网络有重要影响的物流产业展开分析。

现有研究对于全球生产网络内的知识创新机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全球生产网络不仅带来了知识转移扩散机制以及实现网络内升级的路径,而且也为网络中的成员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但是,知识的扩散在全球生产网络内部和国界之间,以及各国的治理结构间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现有文献并不支持未来的研究,验证这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现有研究对于影响全球经济深远的金融危机的分析内容较少,对于新的引领型产业能否在现有框架中产生,或者现有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能否在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关系中产生新变化是比较模糊的。现有研究的难点在于能否建立经得起统计数据验证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变化,验证这种变化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的分配上是否发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影响,以及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能否采集到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些也都是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可能的研究发展态势。

总之,未来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经济体系下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应当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生产体系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动因和内部机理的深入分析,并且把这样的分析置于全球生产网络与不同国家和不同产业相互作用的区域比较框架下进行。同时,借助分析中国特定工业与全球生产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解释全球生产网络对于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相关产业升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曾铮.生产片断化、离岸外包和工序贸易——21世纪世界产业“外包革命”的基本范式讨论稿[J].财贸经济,2009,(11).

[2]李健,宁敏越.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竞争性分析——兼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發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0,(5).

[3]许南,李建军.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分析——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J].财贸经济,2010,(4).

[4]宋韬.全球生产网络中发展中国家(地区)服装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10,(3).

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针对如何构建西安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文化产业,有效组织和引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努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的覆盖面。明确以文化艺术为桥梁,搭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平台,充分发挥城市品牌优势。同时,从挖掘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入手,着力发展有特色、有潜力、有优势的文化品牌项目,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从而使得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西安作为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不仅作为中国重要的文明古都,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

从地域上来说,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环绕(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市包括9个管辖区,分别是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和长安区。

从历史上来看,西安有三千一百年的建城史,并且有着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它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悠久的历史留给了西安宝贵的财富,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为西安留下众多宝贵的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6月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 9月7日上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发表演讲时强调,中国希望同中亚国家深入合作,加强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早已出现,但由国家元首在公开的国际场合正式提出,尚属首次。而西安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旦该经济带建设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国际间人员的往来将倍增,毫无疑问,这将为西安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无论是将西安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将会有力的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进程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复兴,而与此同时,新的历史语境也将刺激整个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样,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下,我们需要冷静客观的考察整个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充分分析出其先天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其发展期间所取得的进步以及所遇到的瓶颈,通过全面、客观的分析出西安当下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到针对切实可行的文化方案和对策。

首先应当看到,西安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曾经有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悠久,于是便有了“长安无处不遗址”的说法。目前,西安市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54处,市级230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0余座,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安市因地制宜,在充分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稳步推进自身的城市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安市将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同城市建设紧紧结合。具体到西安下属的各大辖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区、浐灞生态区、城墙景区、临潼和秦岭北麓文化旅游带等七个文化产业板块已初具规模。培育了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广告业为发展重点的“六大行业”,并规划实施了西安城墙景区工程、大唐不夜城项目、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十二个重大项目,建立相对健全的立体化文化产业格局。这些项目有机的将西安文化艺术资源的娱乐性和市场性调动起来,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具备强大的消费性。通过这一有效地转换,使得西安的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然而在文化产业与市场化相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西安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没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整个文化产业的仍旧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加强文化艺术输入和输出。由于闭塞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西安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及推广形式相对欠缺。其次需要整合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从古至今西安都作为沟通东西南北的重要的纽带,它的文化艺术也应该起到横贯东西文明,贯通南北文化的效果,但是由于沟通不通畅有碍于西安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一直停留在本土,没有更好的展现及发扬出去。同时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同样也会形成一个刺激,也会更好的推进本土文化的发展。西安不仅要在“走出去”方面下大力气,而且也要更好的做到“引进来”。这样才会在接下来的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中有所突破和提高。

第二,宏观着眼,西安文化艺术市场需要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品牌永远是文化艺术市场得以持久健康的重要保证。虽然西安文化产业市场一直在做类似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诸如纺织城、文艺路、大唐西市打造了一个文化艺术社区,可当前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就全国范围来看,能形成独特风格、别具特色的,并且铸有“西安”的品牌相对来说略有不足。虽然也推出了“梦回长安”、“长恨歌”等品牌,就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第三个存在的问题,平台丰富,资源众多,但是没有形成合力。文化资源需要形成合力才能据有竞争优势。整个西安文化艺术资源产业总量有待提高,整体结构有待完善。当前,文化市场的主体竞争力不是很强,企业投、融资渠道较单一。西安文化艺术发展有待加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为动力支撑,一定程度会制约其快速高效的发展。

第四,政府方面要加强引导。近几年来,西安市政府积极推进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承办了各大项目,因地制宜,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将成为西安市的支柱型产业。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便充分整合了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人文资源,同时注入了生态、低碳、绿色等大环境理念,构建了“培育三大街区、建设四大园区(基地)、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带、培育六大重点行业,形成多层次、多主题、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西安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有关文化艺术部门进行主动的适应市场,逐步转变以政府主导的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严格招标、集中高效采购、变换奖励机制、社会多方面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激活文化精品生产,以此激发文化单位发展活力。在有效组织和引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享受财政基本投入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的覆盖面。同时,从挖掘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入手,着力发展有特色、有潜力、有优势的文化品牌项目,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从而使得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因此,为了更好的整合西安文化艺术资源,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西安文化发展情况,我们需要进行实地的考察,西安文化艺术资源的发展做成调研报告。通过对西安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透彻的实地考察与科学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把制约西安文化艺术发展的瓶颈抓出来,从而能更深入而不流于表面的考察整个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这样思考出来的对策也会更贴近西安的实际情况,使得相应的对策更落到实处。

(第一、第二、第四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第三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本文为西安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结项成果(项目编号:15W22)

作者简介:杨帆,西安文理学院讲师;田军,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杨茜,西安思源学院讲师;高娟,西安文理学院讲师。

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1 新常态下林业产业的发展机遇

1.1 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我国在实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时提出:完善我国国土开发、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体制, 加速对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并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大大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1]决策中强调, 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中心, 对生态文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不仅能促进社会的公正性, 还能造福于人民。习近平主席还指出:应该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深入的认识, 必须自觉地加强对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推动, 坚持绝不为了经济增长去损害自然环境的原则。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对于林业的重视越来越大, 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1.2 解决“三农”问题给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新的依据

想要解决“三农”问题, 最迫切的就是解决农民增收较慢、农村难以发展的现状。因农村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都紧紧地依靠着林业, 所以发展林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关键有效的途径。与其他产业不同, 林业的就业空间相对较大, 且是劳动密集、能循环发展的产业群。传统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农民最可靠、最适应的就业方式之一, 其森林旅游、有机绿色食品、林下经济、生物质能源开发等产业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让更多农民拥有就业机会。

1.3 林产品供需矛盾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

林产品贸易交易额的增长使我国在世界林产品贸易中地位得到提高, 逐渐成为世界主要林产品贸易国。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对林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但森林资源却在不断减少, 使林产品供需矛盾明显。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不仅对林产品的需求日渐增长, 对森林旅游、森林食品及果品的需求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一方面导致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林业产业迅速发展。

1.4 森林培育产业前景开阔

我国拥有大约3亿多hm2的林地, 培育森林的潜力较大, 前景较为开阔。但现如今, 我国林地产出远不如耕地产出水平, 若对其加大投入及管理, 将林地的单位产出提高到与耕地一样, 那么可每年创造高达数万亿的财富。

2 新常态下林业产业面临的挑战

2.1 环境严重污染, 减排压力大

我国环境处于恶化的趋势, 重点流域的污染及一些地区大气污染都较为严重, 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而气候的变化是影响林业产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某些地区严重高温干旱, 使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 生态系统也变得很脆弱。同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大, 使减排压力更加巨大。

2.2 外贸需求降低, 产业发展下行压力大

金融危机以来, 国内产生众多不利因素严重影响林产品出口贸易。在外贸需求降低、成本上升以及企业盈利下滑等影响下, 一些林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甚至一些企业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小于成本上升速度的现象, 导致企业倒闭。从此可以看出, 林业产业的发展压力巨大。

2.3 新规则出台, 产业发展的挑战压力大

由于林业产业新规则的出台, 使林产品环保、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 世界林业产业在技术、能源、市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因我国林业产业外贸还不够多元化, 所以对于新规则的适应能力较差, 产业发展挑战压力增大。

2.4 新优势的培育任务艰巨

新常态下, 个性、多样化消费已成为主流趋势。我国林业产业中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人均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 对木材的依赖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国林产品加工业处于产业链末端[2]。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 是我国林业产业向高端、高效、低碳的方向发展的关键。

3 新常态下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林业产业目前没有科学性、系统性及操作性较强的发展规划。因部分地区林业生产力分布不合理, 导致出现区域性、结构性产能不足或过剩的情况, 技术品种方面长期得不到创新和优化, 缺乏科学性的引导, 使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地区间的发展不能平衡。此外, 林业经济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木材加工方面, 往往对林业副业的发展过于忽视。此种不合理、不科学的产业结构, 使林业产业的高效发展难以实现。

3.2 森林资源少木材紧缺

相于其他国家来说, 我国属于森林资源较少的国家, 在人均占有森林数量及人均消耗森林资源水平上和许多林业发达的国家差距甚大, 但却需同时满足1/5的世界人口生活、国家经济和环境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此外, 由于缺少森林资源, 并受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 造成后备资源不足, 资源品质不断下降成为影响林业产业发展速度的主要原因。同时, 因我国产业政策和信息对于市场动态信息、产品价格指数等方面明显滞后, 使政策落地的时效[3]产生严重的影响, 而行业发展政策的不明确也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实现带来影响。

3.3 林产品质量信誉降低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优胜劣汰为自然界不变的规律。由于能源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等诸多因素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盈利下滑, 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同时, 由于某些企业生产劣质的人造板林产品, 不仅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还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林产品质量信誉下降, 对林业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3.4 技术水平低、技术人员少

我国林业技术整体水平的落后, 对林业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第一, 林业产业科技水平较低, 对产品质量和结构造成影响。第二, 科研成果通过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果较少, 影响了产品生产成本。第三, 由于我国技术创新的步伐比较迟缓, 所以我国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生产技术水平差距较大, 甚至只有发达国家几十年前的技术水准。第四, 因为林区所在位置偏远以及产业效益较低, 所以难很引进人才, 造成企业技术人才的匮乏。第五, 大部分企业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对科技起到的推动作用认识不足, 导致在实际经营中忽视了科技的重要性。

4 结语

新常态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使经济的增加趋势逐渐平稳, 增长动力也更加多元化, 发展前景变得更加稳定。而想要实现林业产业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 改革林业产业的生产模式、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关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使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在面临新机遇和挑战的同时, 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新常态,林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 韩冰.新常态下发展“休闲林业”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11 (5) :69-72, 76.

[2] 侯跃龙.适应新常态推进林业新发展[J].内蒙古林业, 2015, 14 (10) :4-5.

上一篇:剖宫产伤口愈合妇产科论文范文下一篇: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