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范文

2023-09-17

计算机科学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人们所使用的计算工具也在不断的进步。从传统的算筹、算盘到电子计算机,从电子计算机再到量子计算系统,计算工具获得了持续的创新。而计算工具的革新,赋予了人们更强的科研能力,从而促进了计算科学的进步。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机;量子计算

计算科学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计算科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计算工具的发展。计算工具是人们进行计算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工具不断革新。就计算机而言,从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发展到电子计算机,再由电子计算机发展到量子计算,计算机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一、计算概述

计算就是将一个符号串经一定的法则变换为另一个符号串。例如,将11-6符号串变换为5就是减法计算。减法计算是众多计算中的一种,通常可以将计算分为两种:符号推导与数值计算。符号推导主要包括几何命题证明、不等式证明、恒等式证明等;数值计算主要包括加减乘除运算、开方运算、幂运算、方程求解等。不论是符号推导,还是数值计算,都具有一致性、等价性。符号推导和数值计算密切相连,具有相同的计算本质,能够相互转化。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还可能会有新的计算类型出现。而计算科学的发展势必会促进计算工具的发展。

二、以往的计算工具

从人类开始使用计算起,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能够使计算更加便捷、快速的计算工具。计算工具的发展和计算科学的进步息息相关。算筹是我国在公元前五世纪使用的计算工具,随着计算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更为有效地计算工具——算盘,算盘取代算筹成为了15世纪后中国人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发明基础是算筹,算盘将算法口诀化,使计算更加实用、方便,加快了计算的速度。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工具的发展。17世纪发明人们发明了对数,通过对数可以将乘除运算化成加减运算,根据这一特点人们发明了对数计算尺。当计算尺上装了光标之后,计算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与计算尺一起出现的还有机械式计算器,例如帕卡斯发明的帕卡斯加法器,莱布尼茨发明的手摇计算器等。随后,科学家们不断对计算工具进行改进,尤其是经过奥德内尔、托马斯等科学家改进后的计算工具,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电动计算机与电子计算机

1834年,巴贝奇设计了完全由程序控制的分析机,此分析机有着现代计算机的主要构成部分和基本思想,不过受到当时工业技术水平的制约,没有能够研制成功。在此之后,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式的电动式计算器逐渐替代了老式的人工计算器。德国科学家楚泽于1941年,研制成了异步采用继电器的过程控制计算器。20世纪初出现的电子管,促进了计算器的革新。1946年美国研制成了电子计算机。自此,人类的计算迈入了新的时代。电子计算机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现代工具。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芯片集成度日新月异,电子计算机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8年到1986年的ARPAnet阶段,这是美国的研究以及试用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5年的NSF网络阶段,该阶段是美国互联网科研应用阶段,计算机联网以及互联标准化问题得以解决,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式被提出;第三阶段是从1995年开始至今的计算机网络商业化发展阶段,这也是国际化联网快速高速发展的阶段,网络的影响波及全球。

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规划与设计,首先要明确网络的分类方式。在此,笔者详细介绍两种网络分类方式:第一种,以网络地理位置为划分标准,可以将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以及广域网,其中,局域网和广域网是重点,局域网是其他两种网络类型的基础,广域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Internet。第二种,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星型网络、环形网络以及总线型网络,此外的树型网、簇星型网等类型网络都是建立在以上拓扑结构基础之上的。

人类是否能够永无止境地提升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否存在极限,成为了科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经过严密论证后,有关学者指出传统的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存在上限,其计算能力不能无限的提高。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的计算能力将会终止,必将有新型的计算工具取代电子计算机。

四、量子计算系统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量子计算思想的萌芽。费曼试图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量子力学系统行为的模拟。然而,费曼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一般难以理解或求解。例如,在光的干涉现象中,相互作用的光子在干涉过程中每增加一个,就会导致可能情况发生的概率增加一倍,问题的规模是按照指数级增加的。此类试验模拟的计算量非常大,然而这恰恰为量子计算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量子力学系统行为的可预测性较好,在光的干涉现象试验中,如果初始条件已定,就能够推导出屏幕上呈现的影子形状。据此,费曼推断如果干涉实验中包含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现象,难么模拟此类实验,并测量实验结果,就等于完成了相应的计算。所以,通过在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的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费曼认为使用量子计算机时,无需考虑如何实现计算,将计算当成由“神谕”实现的,所以在量子计算中此类计算被称作“神谕”。在某些计算领域,量子计算的确强于传统的计算。比如,把一个1024位的十进制数(大整数)分解成两个质数的乘积,在这样的“困难问题”的计算中,传统的电子计算值无法快速的进行此类计算,计算所耗费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人们能够等待的限度。然而,如果使用量子计算机的话,大约只需要40分钟就能够将1024位的整数分解了。量子计算系统显著提升了计算的速度。量子计算系统的出现赋予了人们更强的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励人们解决量子计算“神谕”的黑箱子内部作用机制。此外,量子计算体统进一步揭示了计算科学的本质,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不断扩展。

不论人们能否发现量子计算的本子,量子计算的时代都已经悄然来临。量子计算是一次重要的计算科学革命,为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尤其是在计算量大、复杂的运算中,量子计算系统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随着量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一些困扰人类的问题势必会得到解决。量子计算系统使得计算科学从“牛顿时代”迈入了“量子时代”,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

五、结束语

人类的计算工具是随着计算科学的进步而逐渐发展的。木棍、石头、算筹、算盘、电动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电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均是人类运用自身智慧发明、使用的计算工具。起初人们发现木棍或石头能够协助人们进行计算,当计算不断复杂化后,人们又发明了算盘,用于层次更多的计算。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机器也能够进行“珠算”,并且有着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机械取代了手工,继电器取代了机械,电子取代了继电器……人们的计算工具始终在不断的进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人类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在改进计算工具的同时,人们也更加关注研究计算的本质。

量子计算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计算的传统认识。量子计算利用一个实验取代复杂的运算,是一种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解决方式。在量子计算出现之前,传统的计算机可以称之为快速的“算盘”。例如64位寄存器的电子计算机,在世纪的运算中等于有着64根轴的算盘。而量子计算则不一样,量子计算机的内部与“神谕”相似,人们难以弄清“神谕”的作用原理,却非常相信“神谕”产生的结果。人们将量子计算系统看成一个黑盒子,输入后就可以得到输出,然而对黑盒子的内部用机制却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输出这样的结果和黑盒子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量子计算的出现,恰恰体现了人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计算科学的发展有赖于计算工具的进步,计算机是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最为先进的一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也在不断地演变、发展,从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电子计算机,从电子计算机到量子计算……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科研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势必会不断提高,进而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从而形成计算科学和计算机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晓如,张再跃.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0)

[2]林尚垣.计算学科界定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探索[J].龙岩学院学报,2005(06)

[3]李建明,李锋.量子计算与计算机科学[J].计算机时代,2009(01)

[4]高峰.未来最高级的计算工具:量子计算机[J].科学24小时,2010(02)

[5]吴学毅.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段水福,段炼,张元睿.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孙建华.实用网络设计与配置.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8]莫卫东.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计.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计算机科学范文第2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本会的名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总会(简称北航老科协)。

第二条 本会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工作者群众团体,是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航老科协接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领导,是学校联系退离休人员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团结北航老科技工作者,为学校发展、社区和谐、国家繁荣富强再做贡献。

第四条 本会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关心和维护老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反映老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为老科技工作者服务。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五条本会的业务范围:

一、加强联系和协作,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探讨老科技工作者的特点及其团体的发展规律,促进老科技工作者团体的健康发展。

二、发动老专家参与学校、北京市及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围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广泛开展建言献策活动,为学校、北京市和国家的发展与建设继续做出贡献。

三、开展科技考察、决策论证、调研咨询、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与监理、新技术推广、科技及经济建设项目评估和技术攻关等活动。

四、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普及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科技素质。发扬老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面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活动。

五、组织开发老科技人才资源,向国内外推荐老科技人才,为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才华创造条件。

六、关心和维护老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反映老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和意见,组织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建设老科技工作者之家。

七、鼓励和组织老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再做贡献,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和先进老科技工作者,弘扬“开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

第三章 会员

第六条 具备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北航离退休人员,承认本会章程,自愿加入本会者接,通过登记审批即成为本会会员。

第七条 会员权利:

一、本会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协会的相关活动。

三、对本会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四、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八条 会员义务:

一、遵守本会章程。

二、执行本会决议。

三、积极参加本会活动,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四、团结同志,维护本会合法权益和声誉。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九条 本会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订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

三、决定重大变更和终止事宜。

四、监督审查理事会的工作。

第十条 会员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

第十一条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协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二条 理事会的职责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情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变更和增补理事。

六、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七、会员的表彰奖励。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 理事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时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才能生效。

第十四条 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通讯方式召开。

第十五条 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对理事会负责,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权,主持本会的日常工作。

第十六条 本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热心协会工作,服务会员;

四、身体健康,能够正常工作,一般年龄不要超过70周岁,若工作需要可放宽至75周岁。

第十七条 本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三、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十八条 本会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

第十九条 本会秘书长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对会长、副会长负责。

第二十条 本会的财务工作由会长负责。秘书长执行日常开支管理。

第二十一条 本会的终止程序。

一、本会完成宗旨,自行解散或由于变更、合并等原因需要

注销时,由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提出动议。

二、本会终止动议须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

部门审查批准。

第二十二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的理事会。

计算机科学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学校和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监测实验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作者在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系,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实验课程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环境人才。

关键词:環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教师

一、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污染物的监测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环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监测主要介绍水体、大气、土壤、固废、生物、噪声及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内容主要包括现场的实际调研,监测方案的制定,样点的优化与布设,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处理及分析测试,数据的处理及质量保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等。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作为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水体、大气、土壤、固废、生物、噪声及辐射等监测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内容涉及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测试、生物测试及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监测实验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共计36个课时,每周2个课时,教学18周。文章根据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特点、学校的发展与定位、当前学院实验教学现状以及社会对环境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改革与创新尝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复合环境专业人才。

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学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实验教学改革。最近几年,陕西师范大学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与转型的时期,学校提出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环境科学专业设立之初,由于学院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相对较少,基本上不能满足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和环境人才培养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学院实验室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同时,为了紧跟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办学定位,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需求需要日益提高。当前,科技、经济日益发达,城市化、工业化越来越迅速。与此同时,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综合型、研究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环境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要立足西北,为社会和地方培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所需的应用型、综合性、创新型复合专业人才。但现阶段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监测实验所开设的实验项目较少、且多为简单的基础性实验为主,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明显偏少。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尤为必要。

3.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比较分析国内高校(如同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情况,发现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①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课时数偏少。②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存在不合理性。环境科学专业设立初期,受学院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项目偏少,且主要以简单的基础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严重不足。③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过于固定。④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缺乏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

三、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探索、改革与创新

环境监测实验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强,教学内容涉及水体、大气、土壤、固废、生态、噪声、辐射等环境因素监测,课程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数学等学科。针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改革与创新。

1.环境监测实验课程设置探索与改革。环境科学专业是在我校地理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的影响,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实验为一门课,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没有完全分开,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同时,环境监测与环境实验总课时数为54个,其中实验课时为18个,实验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结合我校实验强势专业(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及国内其他高校环境监测实验(如: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好的做法,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彻底分开,让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程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同时,将实验教学课时数也增加到了36个。另外,在环境监测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无机及其分析、有机化学、现代仪器分析等基础课程。

2.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内容探索与改革。环境科学专业设立初期,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以简单的基础性实验为主,严重影响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和环境人才质量的培养。同时,也不能适应当前学校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上进行了一些的探索与改革(表1)。①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如:西安护城河水质调查,渭河西安段水质分析,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校园土壤质量监测、校园噪声监测,原子吸收测定土壤中Cu、Pb、Zn和Cd,原子荧光同时测定土壤和水中As和Hg,离子色谱测定水中的阴阳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土壤中PAHs等。②引入一些先进的监测技术。如:X-Ray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色谱测定水中的阴阳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土壤中PAHs,原子荧光同时测定土壤和水中As和Hg,膜电极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和氨氮,库伦滴定法测定化学需氧量,微生物电极法测定生化需氧量等。③适当保留了一些基础性实验。如: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测定、氨氮的测定、水中Cr的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等。

3.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由于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的限制,环境科学专业设立之初,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主要以简单的基础性实验为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并且只是就事论事,不利于研究性、创新性复合环境人才的培养。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在实验教学的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效果明显。①实验增加了引言,主要介绍实验的意义、发展状况、应用方向与价值,以及实验前应了解和掌握的相关基本知识。②加强实验前的预习。在实验前,让学生认真预习实验讲义,明确实验意义、实验方法、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操作过程。这样学生准备比较充分,过程较清晰、顺利,效果较好。同时,将实验前的预习情况纳入实验成绩的考核当中。③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在实验教学中交替使用。实验教师在实验讲解过程中,对学生难理解和难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掌握。④引入先进监测手段,让学生掌握多种监测技术。如在利用国标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时,同时给学生介绍库伦滴定法、比色法。同时,在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西安市护城河水质分析、西安渭河段水质分析)中让学生有不同监测方法的选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测定水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时,除了利用传统的原子吸收法,也让学生尽可能接触原子荧光、ICP-AES、X-Ray荧光光谱仪等先进监测技术(根据学院大型仪器设备情况),让学生在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校园土壤质量监测)中有方法创新。再如还安排了利用离子色谱测定水中的阴阳离子。这些先进监测手段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新的监测技术,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奠定基础。⑤大力提倡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实验数据处理上,要求学生采用Excel、SPSS、Origin等计算机软件,极大的提高了他们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环境监测实验考核方式探索与改革。环境监测实验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2)。以往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成绩在环境监测课程成绩中只占10%~30%。同时,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出勤率、遵守实验室纪律等。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体现不出实验课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开。同时,要求学生实验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要求学生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实验数据、现象、结果。在实验报告最后的问题与讨论中,要求学生分析实验的成败。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综合性实验项目进行分析,掌握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实验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结论

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工业以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环节,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内容涉及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测试、生物测试等,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而重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实验考核机制,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结果表明:以培养学生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为主要目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安排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验课程教学,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环境人才。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卢新卫.“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地理教育,2006,68(4):115-117.

[3]黄晓东.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师地理学刊,2010,30(1):112-114.

[4]Sawyer C N,McCarty P L,Parkin G F.Chemistry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Fifth Edition)[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

[5]段海静,童海滨,王广华.高校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农业,2010,245(7):224-225.

[6]黃瑞华,张增强,王丽梅,等.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0,37(3):151,155.

[7]龚正君,陈钰,王东梅.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建设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91-93,144.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王利军(1978-),男,陕西宝鸡人,讲师,主要从事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计算机科学范文第4篇

2、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数据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4、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分析

6、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运用解析

7、来华留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文专业建设探索

8、高职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10、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应用研究

11、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13、智能化建筑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

14、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教育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运用

16、探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

18、试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9、以“专业思政”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1)

21、民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方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学习方法分析

2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

2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5、浅析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6、浅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物联网的推动作用

2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体系改革

2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际应用

2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探究

30、初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探讨

31、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3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33、新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34、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3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3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研究

3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2)

38、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现探究

39、“双创”价值引领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40、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防范

41、智能化建筑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42、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43、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44、浅析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如何适应就业形势

45、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

4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发展状况探析

47、浅谈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教学适应就业形势的策略

48、“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策略探究

4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方向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科学范文第5篇

摘要:当前的工程建设,基础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对于整体工程质量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建筑行业重视基础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以工程地质勘察作为出发点,有效掌控工程施工建设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存在隐患,通过制订对策确保整体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要求。为此,本文探讨了基础工程中工程地质勘查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勘查;应用

在项目施工建设中,基础工程部分的施工建设是基础且对工程建设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的重要環节。为了确保基础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符合相关规范,不会对后续的工程施工建设产生任何影响,需要借助工程地质勘查的有效运用,确保施工和管理人员在有效把握工程施工目标区域内部地质条件等信息的前提下针对施工方案做进一步完善。

1.基础工程中工程地质勘查发挥的重要作用

1.1为合理施工奠定技术基础

任何一项工程在地质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工程施工建设之前,如果缺乏对现场施工场地各类环境条件的全面了解,就有可能在施工建设环节中因为部分环境条件的隐患出现工程施工建设安全或者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可以有效探测工程建设目标区域内部地质环境指标等,为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建设提供精准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在有效了解整个工程施工建设目标区域地质环境脆弱部分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方式降低整体施工建设安全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

1.2辅助进行工程建设选址工作

基础工程施工建设工作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就是完成工程选址工作。而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有效应用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工程选址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能够在有效分析所选目标区域的实际地质情况的前提下,对周边环境和建筑情况做出全面的了解,同时在结合工程施工建设对于质量和施工场地质量的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判断所选择标区域是否可以用作工程施工建设的场地。在工程建设的初步勘察环节中,借助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对目标区域周边的地质条件做出全面的分析,为工程的设计提供精准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在落实工程实施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在全面了解所选择目标区域内部地质条件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施工建设对于地质条件方面的实际要求,将初步勘察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从而为设计人员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撑。

1.3为基础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基础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安全问题始终是被建筑行业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工程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在了解目标施工建设区域地质环境各项指标数据及薄弱点位置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方案最大程度降低目标施工建设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相关人员做到以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做出合理的配置,从而确保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环节中的人身安全。除此之外,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得到的各项数据,可以帮助完善施工图纸设计,有效降低因为设计环节隐患引发的安全问题。

2.基础工程中使用的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分析

2.1地质雷达技术

地质雷达技术本身具备着较为强大的抗干扰性能,在技术和像素分辨率上也有着较大的优势。在使用该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过程中,借助天线将高频的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发射到地下,发射到地下的信号在岩石中进行传递的时候,如果遭遇到被检测的目标,发出相应的反射信号。该项技术可以做到将发射信号发送到接收器中,在显示器上做出全面客观的显示。这一技术在基础工程的应用,很好将检测目标所处具体位置进行客观的展示,借助计算机将检测目标之间的距离进行合理的计算。就当前的情况,这项技术被大范围应用在地层结构的划分、混凝土衬砌质量的检测等诸多环节中。但是根据该项技术的实践,部分因素对实体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包括了检测目标所处的深度、宽度以及屏幕分辨率等。想要使用该种技术取得良好的工程地质勘查效果需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第一,检测目标与周围的介质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电磁阻抗差异,并且检测目标需要在地下水位线之上。第二,检测目标本身的规模相对较大,且厚度需要大于电磁波的有效波长的1/4。如果需要对水平位置上两个较为相近的立场体进行区分,二者之间的距离最小值也需要超过第一菲涅尔半径。第三,检测上方不存在极低阻屏异常,同时整个检测区域内并不存在任何的电磁干扰。

2.2高密度电阻率技术

在基础工程中使用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时候,往往遭遇到一些被检测目标掩埋过深,自身规模相对不大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时候,在密度和间距方面的要求会进一步细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无法满足精度和间距方面的具体要求,导致整体工作效率的降低。如此,高密度电阻率技术可以全面发挥自身的作用,并且这项技术需要进行简单布线就能够做到点数据的大量记录,有效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在自动收集地质环境评价有关信息的前提下,借助各类技术软件的帮助在勘察现场进行处理,以最终的处理结果作为基础自动会绘制等。这种方式的应用进一步强化电阻率法自身的智能化程度,对地下掩埋的各种物体做出精准有效的探测。这一技术在实际勘察工作中,需要的工作装置数量相对较多,并且需要将检测现场的实际环境条件和深度要求作为基础,合理的选定电极点和总数间的距离,并借助有限元、边界元和目标算法对高密度电法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反演。这三种方式优劣势相对明显,在具体选择应用方式的时候,将岩土层实际情况考虑其中,有效提高整体数据采集的质量,更好地为基础工程的施工建设奠定基础。

2.3瞬变电磁技术

该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借助人工发射圈进行电流脉冲,借此产生瞬变电磁场,随后这一磁场的线圈可以在垂直方向进行发射并传播到两个方向上。一般而言,这项技术在正常使用中,需要在地面上进行发射线圈的布置工作,并以半空间传播的实际原理作为基础。在磁场沿着地表向地壳深处进行传播的时候,因自身遭遇的介质不同,很有可能出现涡流场、含有诸多氢原子液体的氢原子沿着磁场实际方向呈现定向化排列等情况。在外部施加的,瞬变磁场撤销之后,涡流场释放以及含有大量氢原子液体的氢原子排列也得到相应的恢复,这些现象的恢复可以借助磁场形式将所获取的能量全面释放。对接收到的感应电动势使用接收线圈进行相应的测量,这里所提及的感应电动势主要包括了地下介质测量得到的实际电性特征,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将地下岩层隐藏的实际结构做出合理的划分。在金属感应电动势的时候使用的是线圈,也就意味着对于空间和人文的电磁场的敏感度有提高。出于降低干扰的考虑,在使用各项技术的过程中尽可能发射较大的电流,确保磁场激励的最大化,有效对存在的各项干扰因素进行压制。该项技术当前主要应用在地下空洞的寻找中,出现充水空洞低阻和未通水高阻两种情况。

3.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在基础工程不同阶段中的应用

3.1初步勘查和分析研究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建设之前,在基础工程的初步勘测阶段中,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可以用于地下室的勘察。在当前高层建筑不断建设发展的情况下,地下水自身对建筑工程产生较大影响,意味着在基础工程施工建设环节中需要借助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帮助,对地下室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将之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项目,从而在有效分析各类数据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尽最大可能消除地下室对于基础工程施工建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可以应用在地质构造的勘察中,主要的内容就是目标施工建设区域的地质情况数据搜集和分析,做到全面勘察目标施工区域地质环境的前提下,对实际地质情况产生影响的因素做出合理的分析,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应急和解决方案。此外,在工程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中,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这是整个地质勘察的核心所在,通过对工程施工建设区域进行大范围的全面勘察,对施工现场涉及的诸多因素重点关注,在有效分析施工现场隐患和薄弱点的基础上做出预防和控制措施,整体提高工程施工建设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

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就是研究和分析整体的地质情况,这一环节所得到的诸多数据信息为基础工程的顺利施工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在分析和研究地质情况的前期,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全面掌握地质勘查的资料和数据,在分析地质情况的过程中,需要以掌握的资料数据作为基础,对实际的目标施工建设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多种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尤其需要对目标施工建设区域地下水分布以及地下的构造特征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计算和分析,在确定目标施工建设区域所存在的各种地质环境隐患的前提下,明确整个施工建设环节中的工作难点,提前制订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3.2详细勘查和后期勘查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建设,在设计施工图纸的过程中进行详细的勘察工作,由于这部分工作的内容十分细致,为此需要交由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主持。

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是针对目标施工建设区域的地层特性进行勘察,有效地与初步的地质勘查工作进行联系,在全面结合两阶段工作得到数据结果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以便在合理的划分工程施工建设目标区域地层分布的前提下,掌握施工建设区域地质构造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各类物质分布等信息,配合类似工程施工建设经验,明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制订相应的策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达到施工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效率同步提高的目标。在基础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进入到后期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分析控制所得到的各种地质勘查结果,为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提供精准的地质资料。简单来说,是需要结合之前地质勘查工作结果,结合上基础工程施工建设的具体使用要求和安全性要求,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做出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在找出該因素出现原因的前提下,制订合理的预防和解决措施,确保整个基础工程得到顺利有效的落实。

4.总结

基础工程本身的建设质量对于整体的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将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和制约,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质量对于基础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地质勘查所运用的各项技术可以有效在基础工程施工建设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分析目标施工建设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其他相关指标信息的前提下,为设计工程的施工方案、改进施工图纸绘制等提供精准的数据和信息支撑,根据实际的地质环境薄弱点信息,制订出合理的应急处理和施工方案,保障基础工程施工建设工作得以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郁青.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 2020(22):162-163.

[2]李向群,王栋,李宗效.芜湖市某拟建工程地质勘察和岩土工程评价[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20, 37(05):27-30.

[3]杨勇.工程地质勘察在基础工程中应用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 2020(08):184-185.

[4]孔宪恩.工程地质勘察在基础工程中应用探讨[J].科技风, 2019(36):194.

[5]施宗省.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查应用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 2018(15):260-261.

[6]王广辉.分析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的应用[J].西部资源, 2018(02):73-74.

计算机科学范文第6篇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计算机作为一种教育和学习工具,对计算机教育本身的意义亦非常重大,在辅助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变得高效、轻松、简洁。远程教育根据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资源以音视频播放形式进行传播、分享、使用和管理,帮助学生随时进入真实课堂环境学习。同时计算机在其他教育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模拟教学等教学手段对专一性的知识技能学习进行培养,充分利用计算机的高端技术软件有针对性的对特殊人群进行教学,充分展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辅助教师教学管理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效果与效率都不太理想,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管理方法的不足,通过计算机管理平台和管理软件,就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程序输入计算机完成课件内容与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操作练习、问题指导、课程模拟等,在计算机的网上通知平台布置作业,学生直接通过网络交给老师批阅,可以免去收发作业的时间,一些计算机考试测验软件也可以在学生的平时测验中免去监考与批改的时间,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节约了考试成本,使老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2.2 方便学生日常学习 ,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网上快速的查阅与上传特点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并有快速有效准确的搜索到需要的信息,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与话题,帮助学生触类旁通,轻松有趣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的学习,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与学生老师的交流话题,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在讨论中的自我主张与自我表现。计算机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根据特殊人群的特点运用计算机技术有针对性的定制特殊教育教程,使特殊人群拥有自己的老师,使无法与正常人沟通的特殊人群在沟通交流上再无阻碍。

2.3 丰 富教学资源 ,节约教育资本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为学生上传一些教学相关内容,灵活调整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理解课堂内容,加深理解与记忆,使学生掌握更全面完整的课上课外知识。如以文字图片或动态视频等形式,生动直观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计算机在拥有海量资源的同时又节约了资源,以电子稿代替讲课稿与教学资料,平时测试以机考代替笔试,作业以word、PPT等形式代替纸上作。在职业教育中模拟教学又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设计仿真的学习环境,使一些具有危险性操作的培训课程安全高效,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危险性,减少了学习成本和费用,减轻了学校因教学资源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所产生的经济压力的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查阅资料和相关信息, 尤其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应用,还扩大了教学的覆盖范围,使学生有更多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和更多学习的机会, 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课程编写、课件素材包的使用管理,方便学生随时点播,查阅,再次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教育交流与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适应计算机教育方式,正确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的控制能力, 对学生在计算机教育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假设和寻找解决方案,使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正确认识计算机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切实提高利用计算机教育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加强教学资源在计算机教育中的灵活运用, 切合师生与管理人员的需求进行管理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遇到的实际问题应及时发现、纠正和改善,保持教师本身的主导地位,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不同的科目和教育人群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程序亦不同, 需要教师不断改革创新制定适合自身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辅助教程,满足不同教育人群的学习要求,达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师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果的效果。

4结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使教育方式多样化, 通过不同的教学演示, 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了教育资本的浪费,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完善教学质量中去,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计算机教育所存在的局限性,只能进行普遍性固定模式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作为主导, 根据学生个体实际与心理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总之,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深入实践,更好的完善计算机教育系统,使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过程变得丰富多元,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得以改革和创新,学校创建多媒体教室,开展计算机教育试点班,形成计算机教育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类学习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教育,本文将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以便于计算机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得以更好的运用。

上一篇:大学生教学实习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湖心亭看雪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