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

2023-09-19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第1篇

一、国画中意境的来源

国画区别于其他的绘画艺术在于除了自身独特的绘画风格之外, 更强调画面中对于绘画意境的体现。要分析国画的意境, 就要从国画意境的来源出发, 知道国画意境的来源与发展后, 再能洞悉其中的思想与内涵的表达。

首先国画的意境主要来自于道、儒、释三个思想流派的影响, 这三家的思想是中国美学的和哲学的基础, 他们的不同的主张在哲学上理解为不同的思想表达, 让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活力和艺术价值。也正是由于几家思想的互相影响, 形成了国画中重视意境表达的艺术形式, 赋予了国画新的灵感。从美学上看, 画面不仅仅是现实物体的表达, 更是一种对于深层次的抽象含义的表达, 是典型的思想与艺术的结合, 是人们对于美的表达的升华与新的认知。

其次, 国画上意境的来源还收到了古代诗歌的影响。总所周知, 艺术与文化是关联, 且相互影响的, 特别是古代的诗歌中对于诗情画意的画面很是强调, 通过对于画面的描写来加强诗歌的画面感,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种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的绝妙意境, 为国画的创作带来了灵感。让国画画面内容对于意境的表达和理解更为的注重。仿照诗歌通过文字打动读者, 让读者通过阅读感知情境, 让国画艺术也可以加以借鉴, 通过画面的传达, 使人们通过画面映起无限的遐想, 这种从视觉上升到心理层面的感受可以使国画在很大程度上拥有更多的精神内涵。

二、国画中意境的变迁

要洞悉和了解国画已经表现的手法, 除了知道其绘画影响因素之外, 了解其中关于意境的历史变迁也是重中之重, 只有知道了变迁的原因及方式, 才能够使人们更好地掌握意境表达的手法和承载的内容, 在能更好地进行创作来表达更丰富的意境之美。

首先是线条的形成。国画在创作之初就是靠简单的线条结合来描绘具体的事物创造出古人最古朴的意境。从一开始的线条勾勒来表达想要揣测的意境和思想, 这是在国画艺术创立之初所形成的表现形式之一。这种表现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认知, 主要出现于历史早期的岩石壁画或者陶器上, 由于时间久远且存世少, 但是却展现了以线条为表现手法的国画意境表达方式。成为最初的图样。

其次是国画新时期的到来, 主要是国画迎来浓墨重彩的时代。在唐代晚期, 绘画的题材和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纸面逐渐来到绢作上, 让本身刚毅的国画作品显现出了对立的阴柔之美, 在这种笔触之下形成了现代国画的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形态。而当时人们将生活的感悟置于画面之中, 使画面内容蕴涵深远的含义。再加之水墨与彩墨的基本色调使画面形成意境深远的画面感, 做到各中层次的万千变化, 是的韵味十足, 意境深远, 将灵动缥缈的画面意境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画面之上, 从以往绘画的绘制形体到神韵的把握, 这都是一种由物到神的体会。

三、国画中意境的表达技法

国画艺术有别于其他众多的绘画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特点, 也正是由于它鲜明的特点使得其在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 成为独一唯二的绘画流派, 也因其超高的绘画技法一直沿袭至今, 为世人所喜爱。分析其表达的技巧,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考究的用笔。国画的已经表达首先显现在笔法上。画家的用笔是提升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笔法中“提、按、顿、挫”等众多方法在古代已炉火纯青, 而力度的变化需要经过长久的练习才能掌控, 而形成的绘画意境的用笔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需要长期的摸索与总结才能形成熟练的表现技法。通过不同的材料, 用笔和技法, 传达出不同的面貌与情境, 没有坚持与联系时无法做到的。画家对于其中技巧的追求是我们能够达到如今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墨艺技术的提升。我们称国画为水墨画, 从名字中可以提取到作画的材料之一为墨汁。调和的墨汁加上柔和的宣纸, 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和谐的画卷。如果说笔为筋骨, 那墨则为血肉, 让画面更加饱满, 生盈, 让墨水在画面之上形成各种变换的姿态, 这种超高级记忆下传达出的行云流水、虚实相生的意境, 是画面传神与艺术升华的重要来源。

最后是构图的合理。在合理的空间布局上, 让不同色彩和线条在不同的层次上展现出应有的风貌是构图的重要意义。通过空间的交错和分明的层次让国画的意境藏于山水, 溶于笔墨, 令人遐想而称快。

四、结语

国画的精髓流传至今, 经过历史的洗礼, 国画艺术以其高超的已经表现在艺术长河里熠熠生辉, 国画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其内容所涵盖的意境之美为人们的所称道, 这些优美的艺术灵感源于艺术家们对于技法的孜孜苛求和长久的联系, 通过精巧的空间布局、笔墨的运用、意境的结合, 形成了独特完美的独特画卷。

摘要:国画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绘画国粹, 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其艺术手法让意境通过画笔在纸上生动的体现, 是我们先人艺术灵感和文化底蕴的最好的体现。国画艺术可以说经过千年发展源远流长, 为世人所知晓。也正是由于它那深长幽远的意境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 让我不仅仅看到的是一幅幅作品, 而是令人回味、令人魂牵梦绕的幻觉世界。本文就围绕国画中的意境来缠开阐述, 浅析国画绘画中的意境表现和表现技法来探讨国画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国画,表现,意境

参考文献

[1] 贾培培.浅析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J].才智.2011 (1)

[2] 赖兴才.构成样式和材质——中国水墨画和本土设计的创建之二[J].龙岩学院学报.2010 (3)

[3] 何辉.灵动润泽厚重雄浑——写在“不同凡响”画展开幕之际[J].东方艺术.2011 (6)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第2篇

油画风景主要通过笔触和明暗变化来进行画作表达。其笔触可谓变化多端, 归结起来可以表现为摆、揉、蹭、拖、扫、点等类型。其中, 蹭是指绘画者在绘画过程中, 用油画笔的根部先接触画面, 再逆向推动笔触, 让这个画面给人一种并不流畅的感觉, 营造出比较特殊的视觉感受。同时, 逆锋行笔使得笔触苍劲而有力, 在描绘一些植物茎秆或坚硬物体时有独特的优势。

摆与蹭相比较, 用笔方向是相反的。绘画者通过顺锋行笔, 使得画面给人一种流畅、轻快的感受, 在表达一些如水等柔软材质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相比而言, 拖和摆的运笔方向是较为接近的, 但是二者又存在各自的不同之处。拖使用的力道比摆轻, 绘画者是拖的过程中, 轻轻的握住画笔, 使其留下坎坷的笔触效果, 稍等画面更加具有质感。油画风景绘画中的揉, 是一种方向不固定的用笔技巧, 可以单色、亦可多色混合, 通过揉和发生自然混合, 使得明暗和色彩的对比, 使得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微妙的变化感。扫, 是指在绘画中把两个临近色块进行巧妙的衔接处理, 能够达到画面生硬感的有效降低, 进而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和谐统一。通过扫这一技法的运用, 有助于让画面的肌理层次效果更为丰富。点这种笔触受到诸多画家的青睐, 在运用的时候, 用力轻重程度及油画笔大小的差异,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风景油画的笔触表达中, 除了上述技法还有很多, 这里总结的只是冰山一角, 实际作画过程中, 依据个人习惯和对艺术的理解, 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 丰富风景油画的创作笔触。油画风景的明暗是其表现方式的一个主要方面, 至关重要, 关系到画作的灵魂, 简单来说“明”就是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所反射的光线, 而“暗”即是其对立面。明暗主要用语表现对象的空间和体积, 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 有助于受众在视觉上产生空间感。空间层次的表现, 关键在于处理好近、中、远三个层次的景物。实际作画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 主要的景物我们可画得实、浓一点, 对于次要的景物可以虚一点、淡一点。通过这种处理, 不仅能够表现出画面的情趣, 同时, 还有效地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在处理复杂的景物时, 绘画者要进行有意识的删减组织, 对整个景物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整理, 通过色彩原理、透视学等进行处理。对于油画风景而言, 冷与暖是其精髓所在。在自然光照下, 景物的亮部一般情况下呈现出暖色, 景物的暗部呈现出冷色。通过强烈的冷暖对比, 有助于增强视觉上的空间感。同时, 使用的颜料在厚薄方面也有讲究, 一般情况下, 远景使用的颜料要薄一点, 近景使用的颜料要厚一点。油画风景的表现种类有多种, 在早期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 奠定了风景油画的古典主义写实倾向。在十五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的浪潮下, 许多油画家为了摆脱单一宗教题材的限制, 在进行油画创作时, 将关注点转移向人物和风景, 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人性。一些画家开始研究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学, 通过科学的原理来对构图进行分析, 使得画面在视觉层面上呈现出空间的深度感。与此同时, 还通过明暗调子的画法, 让所有对象集中于同一个光源之下, 形成明暗结构。例如, 达芬奇创作的《岩间圣母》就是运用这一画法的典型代表。印象派油画风景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 是油画风景的重要派别之一。莫奈于1874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印象·日出》就是印象派油画风景的典型代表, 它主张艺术的革新, 反对因循守旧, 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通过对光、色技巧及相关原理的运用, 大大丰富了油画风景的创作技法, 对现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印象派突破了以往艺术形式对于历史和宗教的限制, 艺术家们敢于创新, 打破传统的创作观念和程式, 所创作的作品主题和内容, 逐步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上。

风景油画有诸多表现手法, 不同的表现手法有不同的特点。在创作中, 绘画者需要了解自己的创作风格, 根据拟创作作品的主题来进行表现手法的选择, 创作出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作品, 增强作品的情感, 同时, 又不失作品的艺术性。

摘要:油画是指绘画者运用油画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得出的美术作品, 这里面有很多种类, 有人物, 动静物, 风景, 建筑等等, 本文讨论的是以自然风光为创作内容的油画, 即油画风景。熟悉油画历史的人都了解, 在古典油画里, 人物为中心, 风景往往默认为背景或陪衬。欧洲文艺复兴后, 油画风景才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展现油画风景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单独的油画题材出现并得到绘画界认可而迅速发展至今。本文简要描述了油画风景的常用表现手法。

关键词:油画,风景,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 关于油画风景写生的几点思考[J].张美玲.神州.2013 (32) .

[2] 艺术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油画艺术发展[J].张新凯.艺术科技.2013 (03) .

[3] 油画风景写生研究[J].胡树媛.大众文艺.2012 (12) .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第3篇

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

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11.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3.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第4篇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 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使印象更深刻。 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8、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9、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1、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强调,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1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作用: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15.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6顶真: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连贯,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花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12. 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13.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第5篇

一、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反问,设问,借代,反复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 比喻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2)拟人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3)

夸张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对偶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5) 排比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6) 用典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 反语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第6篇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 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使印象更深刻。 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8、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9、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1、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强调,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1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作用: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15.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6顶真: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连贯,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花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12. 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13.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上一篇:朱棣文小学范文下一篇:消防工程的施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