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论文范文

2023-12-08

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前,中国金融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诸如金融开放、互联网金融规范、虚拟货币监管等方面相对薄弱。在金融开放的大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开展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是中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融工作的“四项原则、三项任务”。只有坚持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坚持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才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中国金融开放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2.04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防范金融风险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的思路框架主要体现为金融体系、市场规律、民本理念三个方面。2017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金融工作的“四项原则、三项任务”。本文结合对文献资料与“四项原则、三项任务”的归纳,将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总结为“三个坚持”,即坚持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坚持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本文着重从这“三个坚持”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的研究。

1 坚持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认清金融的本质和规律是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人民日报》2017年07月16日。

1.1 做好金融机构服务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项原则中指出,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金融行业立业之本。因此,金融機构向服务型行业的转变是现代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对此,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信用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在“资管新规”中明确提出“资管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管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国证券报》2018年4月27日。这一规定的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管业务,扰乱金融秩序的问题。为金融机构合法合规提供服务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严格标准。

资源信息的不对称性自古以来就是金融发展的一个主要痛点。因此,推动公益性和基础性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建立金融信息监测、统计、共享机制,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评判标准体系,推动金融数据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是当前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推动国有金融机构服务化转型,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民营金融机构,建立以人民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是符合主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调整金融结构,优化现有金融体系,打造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链,助力于中国金融开放的稳步发展。

1.2 推进金融部门监管改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金融监管责权不清、交叉监管不协调、监管责任问责制没有落实以及存在监管空白等。从理论分析,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而实践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但是,从两者关系的实质上来看,金融监管是为了防止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系统性风险而服务的。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显现出“脱实向虚”的现象。房地产泡沫、金融杠杆过热、地方政府债务过高等隐性风险逐步显现。其中,金融杠杆过热问题最为突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背离,从而导致了金融内部空转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当前金融系统存在的最大风险。二级资本市场过度激进的投机交易行为背离了实体经济资本周期循环规律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往往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虚拟经济的过热,打破了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对平衡,加剧了两者增速上的差距。虚拟经济占据绝大部分金融资源,而真正的需求主体“实体经济”步履维艰,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利润下降,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以当前最具争议的加密数字货币技术为例,目前,关于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的概念进入金融业后是否改变了金融的本质的争论声音最大。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方式很不利于国家对金融的监管,而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收益分析,如果不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监管,不对其定义作出清晰说明,任由投机者盲目炒作就必然引发金融风险。

西方主流经济学者认为限制金融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就可以防范金融危机,并没有指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背离的结构性矛盾。而习近平总书记的防范金融风险思想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并主张“金融回归本源”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只有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要积极进行金融监管部门的改革,而这一改革在发挥原有金融监管长板优势的同时,还要弥补原有金融监管短板的劣势,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监督监察,及时发现市场异常波动的风险,重点排查风险源头,做到早期识别、及时预警、主动处置;二要强化金融部门协调管理的职能,打造一支懂得金融市场、熟悉金融业务、掌握金融规律的干部管理团队,既要保障金融市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平安。

2 坚持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

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 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价值规律,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金融资源是货币资本化的表现形态,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产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表现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中,而价格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当市场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高于商品价值;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低于商品价值。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预见机制,结合历史经验以及现实情况,组建快速适配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滞后性。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自我调节或者政府宏观调控,应该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者在金融资源配置中扮演的角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下,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有效的。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假设完全自由的条件下,市场的滞后性、信息不对称性仍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不充分。市场在没有外力干扰的完全自由的条件下,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漏洞循环叠加效应。市场运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漏洞循环叠加问题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需要借助外力帮助市场修复一个一个漏洞。对于金融行业而言,金融机构并不会考虑到其行为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叠加是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虽然金融机构在资产配置运作中会把系统性风险分散碎片化,但是系统性风险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度”的临界点,它将会迅速爆发并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

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得更为突出,银行对不同体制的企业的融资政策不同,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巨大的政策阻力。因此,金融服务机构市场化是保证市场资源配置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调整国有银行现有业务结构,建立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防范金融风险体系,鼓励大力发展优质民营企业,完善现代企业金融信用评估制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培育公开透明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管理,稳定市场预期,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進行金融深化改革,是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最有效手段。

2.2 发挥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与市场运行问题明确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1]政府在市场运行中是不可或缺的,必须针对市场在运行中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引导市场良性发展。必须做好做实政府的服务工作,精简行政程序,进行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转变。必须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遵循《巴塞尔协议》保障银行资本充足率,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集中优势构建具有能够分析金融形势、制定金融发展战略的工作机制,培养具有金融“看家本领”的专家小组,提高金融决策科学水平。对于领导干部团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自觉补充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工作领导能力和水平。”[2]

“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并举,共同促进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实际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质”上的不同。中国金融发展需要借鉴西方经验精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打造中国方案,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经验做法。必须有选择的借鉴西方金融理论,警惕中等收入陷阱,保持审慎的态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金融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理论支撑,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与实践,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存在根本性区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准确把握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明确界定政府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为中国金融开放持续优质发展保驾护航。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要求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金融发展首要原则,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金融改革的指导原则。过去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实践、金融理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背离,重视经济宏观发展速度,却忽视了我们最根本的人民群众的真实现状。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金融思想的民本情怀,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要以人民为中心。

3.1 防范金融风险为了人民,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的防范金融风险理念充分显示出他的民本情怀。他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主要体现在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防范金融风险理念,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时刻警惕着金融发展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资本家服务。金融发展是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为满足极少部分人的利益而存在。

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税收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人民币加入SDR、制定CDR草案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健全金融体制,消化金融风险,为我国各族人民共享金融发展成果提供根本保障。以CDR为例,CDR即中国存托凭证,是由银行或券商将海外股票打包成一种代表股票的凭证,然后在本地市场发行流通实现第二上市。2015年股灾后,中国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掀起了一股私有化狂潮,但是私有化进程操作复杂,企业股权结构不符合国内法律要求,私有化成本很高,对企业市值造成重创。CDR的推出对国家经济发展,对优质的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境内,对境内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多赢的金融改革,坚决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3.2 防范金融风险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行为金融学中,黄明先生认为: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框定依赖、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防范金融风险实际上依靠广大投资者,要关注广大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但要让广大人民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复杂,也要认识到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局限,必须提高人民自身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发展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金融发展如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这就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金融改革科学合理需要人民群众的智慧,金融发展平稳运行需要人民群众的行动,将人民主体思想贯彻于中国防范金融风险事业中,推动金融改革不断前进,人民群众是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33.

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金融风险会严重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发生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当而导致的。本文通过对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特性、危害性、来源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措施,通过对银行经营全过程进行动态的有效的监测、监控和评价才能实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才能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为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金融风险 内部控制 防范 措施

前言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引发金融风险的原因来自与多个方面,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爆发金融风险就会影响到多个金融机构,所带来的后果会是非常严重的,有的甚至会给金融机构的生存带来威胁。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但是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一谈到城镇化,全国一片相应,各地蜂拥而起,大量的花钱,都来搞城镇化建设,但是对于城镇化建设相关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促成金融方面危机的发生。一个银行倒闭了就一连串的倒闭,一家企业陷入债务危机,资金链就断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来讲,如何使金融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避免发生金融风险,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一、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性

金融市场为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流通和配置提供了场所,并通过信息的传递,确保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即金融具有资金转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此金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金融可以使投融资水平和效率得到提高;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吸引使企业良性发展的优秀人才;还可以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得到改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即可以使要素总量增加,又可以通过通过要素生产效率和投融资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金融产业受外因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即产生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犯罪风险、金融国际化风险等。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普遍性、扩散性、隐蔽性和突发性。

二、发生金融风险的根源

我国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是在国家及银行,这是有我国的财政、银行及企业的制度所决定的。纵观我国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规划,从国家财政预算到银行金融的转变,国家把企业资金供应推给了银行,这就为银行发生金融风险提供了前提。政策性贷款存在管理不佳,利用率低下,这就给金融风险增加了发生的途径。国有企业经营不良,但是仍享受着国家优惠的贷款政策,这又是一个增加金融风险的途径。金融风险可能来自借款人不履行约定的还款承诺;来自金融机构支付能力的不足;来自市场利率的变动;来自汇率的变化;来自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决策的不适时宜或失误;来自金融机构重要人员的违规经营;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来自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来自金融机构的过快发展等方面。另外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缺失也是发生金融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商业银行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如果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由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间还不算不长,一些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银行内部控制度还不健全,对相应的权力仍缺乏有效的制约方法。稽审及风险监督部门还不能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银行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科学合理的业务规程,岗位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足够的控制机制;授权机制不完善,管理层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过重视,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等等都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金融风险危害的认识

要想使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就应从教育着手,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有关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让各级领导干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并做到从自身做起,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给予关注,充分认识,及早判断,严格遵守金融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把一切金融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内部应该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控制监督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等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其他四个要素功能的发挥。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银行经营管理制度是建立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宏观制度基础,它是在国家法律制度约束下所形成的有关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各国法律制度的不同,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制度主要分为分业经营下的专业银行制度和混业经营下的全能银行制度两种模式。因此,在金融国际化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果缺少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就无法抵御金融风险的发生。所以为避免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就应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并做到认真执行。第二,建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由商业银行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能够对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商业银行交易界限、规范交易行为、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提供有效的激励约束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内在功能。第三,构建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制度执行的基础,它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中的权力和责任分配体系,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利分配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是在特定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下,有关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决策、制订、组织实施和协调的银行内部组织制度安排。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体系是确保内部控制及时有效的前提条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微观制度基础。第五,形成商業银行风险防范文化。风险防范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一种“非正式规则”,它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这些内容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为支持国家大型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合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政策调整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新的经济形势及金融体制下,建立完善的银行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是势在必行的。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督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刚性管理和控制,实现银行业务现代化办公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内部控制效果,使银行业务经营更加安全和可靠。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银行经营特点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实现银行业务风险评价并及时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完善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最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的管理信息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将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融合起来,扩大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建立起对变化反应敏捷、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完善的、强大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确保安全保障机制安全性的大幅提升,可以满足用户对银行的基本要求。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对金融风险的发生做到事前预防,一旦发现金融风险有发生的迹象可以做到及时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实现风险发生后的监督和纠正,即对金融风险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对银行金融风险实施全过程监督和控制的结果就是实现银行长期赢利的目标,并且能确保银行各类报表的质量,完全符合报表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可以有效的督促银行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管理条例、政策、计划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及程序,从而为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根本的、主要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效的措施,内部控制建设包括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风险监控体系,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及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抓好内部控制,就抓住了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价格调控总体有效,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我国应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保持市场投资安全和稳定运行,维护我国金融业健康可持續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国民.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科技资讯》,2010年03期.

[2]汪蓉,葛佳.构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机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09年第5期.

[3]裘冠民,魏喜爱.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青海金融》,1997年09期.

[4]曲天军,王吉卫.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农业发展与金融,1998年09期.

作者简介:绳继敏(1970-),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财务部副经理,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企业如果在不能把握好全局,完善各方面工作,将会面临着金融风险的危机。为适应这一发展形势,企业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尤其要完善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方法,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规避能力。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防范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控制越来越重要。制定以财务风险为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发掘企业的发展潜力,同时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主要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进行解释分析,并论述怎样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规避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

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简称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草案)(简称ERM)对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COSO指出,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也就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保驾护航”。并表示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测活动等五项要素构成。而其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八个内容。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财产安全,实现其经济目标,提高经济效益而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工制度和业务组织形式,是随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对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与投资活动中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如企业流动资金的使用、筹资与投资等,若是这些因素没有得到严格的规范与管理,会对企业的经济运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阻碍企业的发展。而财务风险控制则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利用特定手段及有关信息,对上述因素进行调节管理,以规避财务风险。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其财务风险防控制度的基础,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财务风险的防范则是内部控制实施的目的,二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OSO发布的这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涵盖了内部控制,并且成为现行规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因此这份文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和框架依然有着一定的有效性。

二、企业财务内控的重要意义

第一,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走向及经营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调整,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高级管理人员,使其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经济形势,并采取相应的财务措施进行管理与决策,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第二,科学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协助相关财务部门,从而确保财务管理围绕企业的经营活动展开,切实发挥财务监督监管职能。第三,企业通过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投资结构,拓宽资金渠道,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另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是最为严峻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若是不能及时预知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对其加以防范,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发展障碍。

三、我国正在面临的财务内控问题

(一)内控人员素质能力不足,风险意识不强

当今世界国际信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资本互通越来越便捷,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仍落后于发展潮流,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经济信息,尤其是培养不出新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只掌握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财务管理专业技能也得不到提高,不能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缺乏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正确分析,导致领导人对财务管理的决策失误,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二)企业内部发展不平衡,资金利用率不高

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力度,我国大部分企业领导人在决策过程中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因而采取不当的发展措施或经济手段,造成企业内部财务问题的产生。同时部分管理人员挪用或占用企业资产,以提高自身或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导致其他部门得不到自己应得的资源或资金,使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或人才等发展不平衡,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财务统计数据不一致

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具有专门处理企业内部的财务和资金管理问题的职能,负责制定风险管理、信贷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等,并建立和维护全行风险控制体系。我国有些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造成进行财务工作时无相应规章制度可循,人员职责混淆,部门间财务关系混乱。同时,由于网络化财务管理方式的不普及,企业内部预算的统计数据数量与质量差别大,产生并堆积了很多财务问题,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财务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领导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等不能够胜任决策工作,眼界狭隘,不能站在相当的高度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缺乏相关企业管理经验等,导致企业产生了严重的财务后果。另外,有些企业部门实行封闭式管理,不能及时了解外界信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企业发展越来越落后。

四、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更新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还必须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财务工作依法进行。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对这类财务人才的培养与吸纳,加强工作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只有建设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企业内部财务,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预算制度,实行多种财务策略,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并树立风险意识。另外,健全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对企业的资金流通及走向进行全面跟踪监督,及时分析并解决经济上出现的问题,使决策者及领导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确保企业投资的有效性。

(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最佳途径。首先,在完善的内控制度下,工作人员职责分工明确,可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其次,科学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内部资金和财务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做到防微杜渐,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四)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建立奖惩机制

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财务会计人员信息、经济信息等,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掌握准确的会计信息,及时对财务统计工作进行分配与收集,同时便于工作人员精准采集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形势的有关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必要准确的依据,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经营管理有序进行。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有利于明确奖励与惩罚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结语

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在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或转移,以此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重庆拓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梁勇,加强企业财务内部防控,防范企业财务风险[J]中国商贸.2014(31)

[2]董凌,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会计内部控制探析[J]现代营销.2015(08)

[3]杨芸,供电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会计内部控制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2)

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是当前的工作重点。对碳金融资产泡沫、次级碳风险、碳金融资产证券化及利益冲突等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发生路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防范碳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制度、完善第三方认证机制制度、防范碳资产证券化风险及全覆盖式碳金融等监管制度,为完善现代碳金融监管体制提供参考,并为推动碳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相应思路。

【关键词】碳金融;风险形成机理;泡沫;次级碳;风险监管制度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发展绿色金融”,为了响应这一政策,上海、北京等城市陆续建立了碳交易市场,其目标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并推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1]。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属于一种新型金融交易体系,与2008年的次级贷款一样容易诱发金融危机并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崩溃。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混乱的碳交易行为及监管不力可能引发下一个“次贷危机”并引起金融系统的紊乱。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在积极制定和发展碳金融与交易的新金融法规,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不能防范碳金融资产泡沫风险、次级碳风险、碳金融资产证券化风险及利益冲突风险[2]。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的监管制度无法适应高风险的碳排放权交易,这必然会导致利益冲突风险难以缓解[3],比如我国当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就相对忽略了碳金融市场中的弱势投资者群体。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能防范风险的碳金融监管制度就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拟从碳金融风险产生的路径及原因出发,提出碳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的思路,以期为碳金融交易相关机构进行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也为推动碳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二、碳金融风险发生的路径

(一)碳金融资产泡沫发生的路径

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导致次贷泡沫完全破裂,这是由于泡沫的生成和膨胀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不断维护,一旦资金供应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泡沫破裂,从而爆发金融危机。而次贷危机是由过度信贷引起,贷款人疯狂借贷并将抵押物循环抵押,最终引起金融市场崩盘。为了严格限制次贷危机继续发酵,诸多国家制定了更严格的金融管控法案。

碳排放权交易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即碳交易市场也会经历发展与衰退这个经济周期。近年来,新兴的碳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争先运作的金融产品之一,如2010~2011年碳金融产品的收益额增长70%。这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另一方面也因产品的虚拟性带来了较大的泡沫[4]。Perdan、Azapagic[5]提出,碳金融发展非常迅速,类似当年的金融资产泡沫化发展的情况很可能再次发生,而目前市场中的投机氛围及泡沫效应已经开始扩张,可能引起新的金融危机。这与过多的热钱追逐少数的盈利资产有关,并最终使虚拟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从而产生泡沫。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似,新兴的碳金融资产和商品价格也会快速扩张和膨胀,如果不加以监控,则可能会引发下一次金融危机。

碳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如下:在碳交易市场中存在投机者、守法投资者与计划投入发展者三种类型卖家,同时也存在守法投资者与投机者两种类型买家。如果市场中的投机交易者过多,他们会与中介商共同串谋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再以超高价卖给守法投资者,从而扰乱市场秩序。同时,为了使交易者进入市场,投机者会提前承诺一定的碳减排额度,但其未必能在适当时间获得这些额度。这就可能导致守法投资者进入碳金融市场后发现市场价格虚高,而且即使购买了一定的碳减排额度最终也无法获取相应产品。随着碳交易总额的不断扩大,这种交易模式最终会形成较大的泡沫并引起市场紊乱。碳金融泡沫发生的路径如图1所示。

(二)次级碳风险发生的路径

碳市场也会出现次级碳问题,即投机者不断地出售打包的碳配额,从而产生次级碳,这将引起较大的金融风险。一方面,投机者可能并没有真正的碳排放权,只能使用销售承诺进行交易;另一方面,无形的次级碳(碳抵减额度是总量以外的碳抵消计划)的风险相对更大,因为该计划可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且通过此种方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而投机者将这些无形的减排额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收集并打包后形成次级碳产品并在全球发售,这使得一些碳抵减供应商必须解决“额外性”系统性风险,即必须证明一个企业除了购买额外碳减排权,没有其他方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然而,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企业不能获取由监管机构发出的额外性证明,因此当前多数碳抵减项目的系统性风险非常高。

同时,要想防范这种次级碳风险也存在一定难度。这是由于一般销售碳排放权的机构都要与政府联合开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目的是通过政府的權

威性为发行碳交易金融产品提供信用担保。随后其推出的碳金融产品计划要经过信用机构认证,从而使卖家了解碳信用额度及产品的适当性,即在正式出售前卖家承诺出售的碳金融产品标的物需经信用机构审核。然而,被授信的产品量远低于销售承诺的产品量,如欧盟碳金融交易理事会每年只给30%的产品授信,而投机者卖家的交易量远高于被授信的产品数量。次级碳风险发生的路径如图2所示。

(三)碳金融资产证券化风险发生的路径

随着碳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碳金融资产泡沫风险快速增加,即便采取措施有时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2008年发生次贷危机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出非常复杂的证券产品,导致一系列连锁风险产生。美国20世纪90年代开发了二氧化硫(SO2)产品,随后引入环境金融概念并将这种产品进一步复杂化。然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只宣传这种新兴金融产品证券化的优势,而未考虑其产生的其他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使得资产证券化风险不断传播。图3展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碳资产证券化(MBS)的过程。

这种证券化过程与捆绑销售非常类似,带来了系列碳资产混合风险。全球许多银行均进行过类似交易,这些银行如果不控制证券化碳质量,将会使产品更加复杂,从而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剧。例如将购买的碳资产证券化(MBS)产品进一步衍生成碳债务抵押债券(CDO)等结构性产品,并向全球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市场投资者出售。然而,由于信评机构进行评级时使用的财务模型一般较为简单,针对混合贷开发的专有模型较少,更加不适合分析投资组合多样化的碳抵消模型,导致碳质量控制与分析难度较大。因此,防范这种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以及采用碳抵减模型均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利益冲突风险发生的路径

由于新金融产品带来的短期效益较多,很少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会质疑这些新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这些银行管理层甚至会游说企业管理层与政府,使他们发布一些有利于碳金融产品交易的规定。虽然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可能会支持新兴碳产品交易,但市场中仍然会出现诸多利益冲突风险。具体而言利益冲突有以下几种:1咨询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冲突。咨询公司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代表,会向公司管理层推荐碳產品并从中获得收益。在推荐过程中,其会尽量为企业介绍产品收益而避免介绍其中的风险,这使得企业管理层更注重碳金融产品的获利情况从而忽视了风险。2信用评级机构与银行的利益冲突。在企业获取了碳金融产品信息后可能会购买抵消项目,其购买的这些项目需要信用评级,而碳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导致信用评级机构难以对其进行准确评级。3银行与投资者的利益冲突。银行为了让自身开发和持有的碳资产价值得到提升,会试图推高相关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并极力销售给投资者。这些潜在的利益冲突增加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风险规避难度,最终使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风险发生的原因

(一)碳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导致泡沫风险产生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s)是我国企业用于抵消部分实际排放量的指标,可以在七大碳排放权交易所交易。但CCERs自2013年上线以来,价格波动一直较大。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SZA项目为例,碳金融产品发售的时间越长,波动越大。SZA-2013项目的波动范围在20.57~143.99元;SZA-2014项目的波动范围在17.09~65元;SZA-2015项目的波动范围在20.35~50元;SZA-2016项目的波动范围在19.8~42元。SZA-2013、SZA-2014、SZA-2015、SZA-2016的收盘价走势见图4。

出现以上波动的原因可能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是碳配额管理制度,导致稀缺资源被逐利者发展为不良资产的可能性增加。同时,2016年开始实施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备案暂行办法》在时间和项目上进行严格限制,减少了进入碳市场的CCERs,使碳交易市场中的投机性管理公司更有动力从事投机性交易。

在此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不以使用碳抵减额度或守法投资为目的的投机性资产管理公司,其与CCERs出售者合谋使用各种碳金融投资组合,诱惑守法投资者与投机者进入市场,并以期在上涨的碳交易价格中实现超额收益,而不是试图帮助企业获得合格的碳排放抵减产品用以达到碳排放标准。当市场中的投机者越来越多时,出售者与中介资产管理公司合谋就成为常态,其会勾结信用机构提高碳资产评级等级以提高碳抵减项目产品的价格,从而刺激碳泡沫的产生及次级资产的发展。此外,更恶劣的情况是投机性管理公司可能还会采取过度承诺未来碳抵减信用额度而不提供真正碳抵减项目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交易。与2008年的次贷危机一样,过度投机交易行为和过度宽松的市场价格波动范围会导致碳金融资产价格严重背离真正的价格,并引发碳金融资产泡沫的破裂和碳金融市场的崩盘。

(二)认证机制不成熟导致次级碳信用风险加剧

碳市场交易的“额外性”次级碳信用风险,是指主要来自投机性资产管理公司(投机中介方)没有出具必须使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证据,而相关监管机构尚未核实该证据就对其授信用于碳交易而导致的风险,一般来说这种风险是碳资产管理公司与第三方认证机构合谋所致。在我国,碳资产管理公司会在获得碳信用额度前向投资者承诺碳交易额度,随后再聘请第三方信用机构对企业拟出售的碳减排额度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的信用额度提交国家CDM项目管理机构审批。这种做法会将系统性信用风险全部转嫁给投资者,这是由于中介方碳资产管理公司在国家CDM项目管理机构审批额度前,或审批信用额度过程中,或温室气体排放标的已经减少而无法获得信用额度时,就利用第三方认证结果承诺出售碳标的物而造成的。而当碳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取得能进行交易的碳信用额度时,其就会将碳信用额度组合成次级碳用于交易。可见,第三方认证机制的不成熟会加剧系统性信用风险。

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和碳金融衍生性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次级资产所造成的系统性信用风险将会增加,即市场中的投机者会利用我国不成熟的碳减排认证机制多次进行投机操纵行为。产生碳认证机制不成熟的原因有:1第三方机构能力不足。我国第三方碳信用认证机构较多且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一些认证机构对CDM项目的规则不理解,致使我国企业在实施国际CDM项目时被拒绝或报批多次返工。2监管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由国家CDM项目管理机构监管,而该项目管理机构需要负责碳交易、碳市场、碳认证等系列工作,并未针对第三方机构制定认证指南,特别是没有规定定期监管程序与汇报制度,致使监管机构无法了解当前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程度。3尚未复核第三方认证结果。我国监管机构基本完全信任第三方认证结果,尚未建立类似于银行风险控制系统的自动复核机制,这将会加剧第三方机构与碳资产管理公司的合谋行为。如果存在对交易双方、信用核查机构违规行为进行控制的体系,将会极大降低系统性信用风险。

(三)资产捆绑导致的证券化风险形成

近年来我国碳金融规模的增长为碳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丰富的标的资源。201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交易量占全球发行量的33%。对于投机者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其会将世界各国各个阶段的抵减碳项目捆绑在一起,并将资产依照不同的风险水平分割和销售,最终带来未来的碳交易风险和碳资产混合风险。此外,由于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能力有限,对这种复杂的碳捆绑项目也很难进行质量分析,导致碳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难以监督。而2016年我国建立了CCERs初期现货交易市场,且未来活力将仅次于碳债券市场,该市场将会成为碳债券市场的有利补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产捆绑导致的证券化风险。

在“十三五”规划发展碳金融的要求下,我国将着力完善以CCERs为标的的碳金融资产捆绑创新体系。在完善该体系时应考虑到如下问题:1难以锁定初始责任人。根据2008年房地产次级贷款的经验,多次捆绑次级贷将最终导致贷款分类混乱,从而使监管机构无从调查最初责任人。碳资产捆绑销售也存在相同问题,即证券化链条过长,即使出现了泡沫风险也无从寻找相关责任源头。2缺乏监管制度。由于我国碳市场政策还不稳定且碳证券仍是风险较大的新兴产品,这导致先前的金融市场监管制度不能较好地控制碳资产捆绑导致的证券化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投机行为。3缺少碳资产捆绑评级模型。碳资产证券化的复杂程度较高,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评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多数国内机构常依赖的财务模型不是针对混合贷开发的,也尚未开发出用于合理分析投资组合多样化的碳抵消模型,因此难以对成千上万的碳资产组合贷款进行有效评级。

(四)分业监管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风险难缓解

在碳金融交易中,咨询公司与投资公司、第三方机构与银行、银行与投资公司之间均存在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使交易中投资者处于劣势地位,需要监管机构提供相应的保障制度。而目前“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不利于保护碳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利益[6]。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具体到碳金融市场,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多种碳金融产品且早已形成混业经营,如绿色信贷、碳债券、碳保险等,在这些产品中,绿色信贷由银监会监督,碳债券由证监会监督,而碳保险由保监会监督。一旦银行与购买碳配额的企业发生利益冲突,很可能出现不同的监管方“推诿扯皮”的现象。可见,目前分业监管模式不利于降低碳金融交易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风险。

这种分业监管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风险难以缓解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分业监管模式使监管机构的投资者保护意识不强。由于银行、证券、保险分别有相应的监管机构,这些监管机构既要对其行为进行监管,又要保障相应的交易业绩,导致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还是以市场竞争为主、政策培育为辅。而在碳金融市场中投资者是弱势群体,这种目标显然忽视了其利益。另一方面,分业监管模式无法满足碳金融监管的多种需求。当前我国实施的绿色信贷、碳债券、碳保险等产品分业监管,很容易造成监管混乱,也相应会忽略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等系统的监控。因此,建立一个独立综合、以监管目标为导向的碳金融监管模式迫在眉睫。

四、构建我国碳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议

(一)防止碳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

1.实施价格柔性机制。碳排放刚性额度导致碳交易价格升高,于是有卖方投机者开始销售空头碳排放权。对此,企业可从全球其他地方购买碳配额来满足自己生产排放的需求[7],这样既能稳定碳交易价格,也能防止空头碳交易扰乱金融市场交易秩序。但需要注意的是,监管机构应防范少数大型碳资产管理公司储备大量碳配额从而操控碳交易价格的可能性,因为这违背了价格柔性机制的初衷。

2.审核碳泡沫发生的可能性。来自碳市场交易的排放限额中伪劣的抵减项目价格(次级碳价格)可能会像房地产市场泡沫循环那样无限扩张并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了防止次级碳价格过高,建议金融监管機构成立或委派一个独立的专业机构负责初始次级碳资产价格审查与定期价格增量核查,以监控碳金融资产泡沫发展速度及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过初始次级碳价格核查与定期监控后,核查机构有责任将任何可能发生的碳泡沫风险汇报给金融监管机构,以便立即采取措施应对碳泡沫风险的发生。

3.建立碳基金自查机制。银行、保险公司及碳基金等金融服务公司一般都有专业的碳金融资产评估团队,他们在执行业务时如果能有效实施自查机制就可防止风险发生。但由于中介方银行与买方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而我国的保险公司目前还未开展对各类碳金融资产提供保险的业务,因此银行与保险公司都不适合作为碳价格过度波动风险的自查机构。而政府建立的碳基金的盈利目标一般低于银行发行的碳基金,与买方企业间存在的利益冲突不严重,从而能够在碳交易前就发现价格过度波动风险,更适合自查碳泡沫风险。

(二)完善第三方认证机构

1.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退出制度。目前我国第三方碳信用认证机构的水平不高,导致企业在实施国际CDM项目时常被拒绝或报批多次返工。因此,监管机构亟需制定第三方退出制度,即划分认证机构级别并对社会公布,对认证出现问题的机构实施降级或取消资格处理;还要定期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对没有采用国家认证标准执业、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机构予以公布、处罚,严重时可取消资格。此外,碳交易所作为买卖双方的交易场地,需要审查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如果审查时发现其存在合谋行为,可以向监管机构提出处罚建议。

2.制定第三方认证工作指南。目前国家CDM项目监管机构并未针对第三方机构制定认证指南,致使监管机构无法规范它们的信用审查程序,也无法测量已实施CDM项目认证的质量。因此,监管机构应尽快组织专家与国际认证权威,协助其制定第三方认证工作指南,即制定第三方认证机构接受业务委托、制定认证计划、实施认证程序、出具认证报告、汇报异常风险等规范。由于我国认证机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还可制定核查计划表、核查报告格式、核查抽样表、核查问题记录等具体实践需要的工作底稿,以使不同水平的认证机构在证据数量与质量上尽量达到统一。

3.建立自动复核系统。目前监管机构尚未建立对第三方认证结果的复核机制,这可能会导致其与碳资产管理公司合谋,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类似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自动复核系统。当交易发生时双方需将材料提交给该系统,然后由其自动进行信用审核。该审核可包括交易双方的信用情况、是否曾经发生碳交易欺诈、提交企业的碳排放额度是否与相同规模或相同行业企业类似等基本内容,目的是筛查第三方认证结果偏差。在审核时,如果发现第三方认证的碳排放额与系统自动复核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系统会使用授权立即停止交易并将结果反馈给交易双方、第三方认证机构与监管委员会。情况严重时,监管机构还可对第三方认证机构做出处罚。

(三)防范碳资产证券化风险

1.设置实名认证。当银行捆绑碳次级金融产品后,很可能无法找到次级碳的源头,导致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此,可设置实名认证制度,即双方在进行碳交易前必须向金融监管机构提交身份材料、额度审批材料、第三方认证材料、报价材料等。这为寻找碳金融资产交易路径奠定了基础,也能为后续跟踪检查提供帮助。但实名认证会产生信息披露过度问题,交易双方在提交材料时可选择要求监管机构遵守保密性原则。

2.设置碳金融产品使用不当处罚条款。由于碳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性大、资产组合复杂性高,之前的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在碳金融监管方面不适用,因此监管目标应转变为以投资者保护为导向的新金融风险监管模式,针对性地设置碳金融产品使用不当处罚条款,在维护碳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减少相应的欺诈交易行为,这对限制金融巨头利用碳金融债券捆绑销售进行欺诈的行为尤其重要。

3.研发新型碳资产捆绑评级模型。当前第三方认证机构常用的模型主要是针对单一类型投资,很难测量多种组合风险并对证券化的碳资产进行评级,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也难以开发针对多目标对象的复杂模型。因此,监管机构需要聘请金融专家研发统一的新型碳资产捆绑评级模型,以帮助第三方机构提高信用额度评级的权威性、一致性。

(四)构建全覆盖式碳金融监管制度

针对当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导致监管的“推诿扯皮”现象,应从投资者保护目标出发建立综合监管模式,如图5所示。

从图5来看,应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所有金融监管委员会,包括碳金融综合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需以投资者保护为目标设立下属风险控制委员会、第三方认证机构监管委员会以及利益相关者保护委员会等。其中:风险控制委员会主要负责监控碳金融产品与市场风险,如碳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风险、碳资产证券化风险等,其目标是防范碳金融资产泡沫、规范碳金融市场行为,并将出现的所有金融危机迹象报告给碳金融综合监管委员会;第三方认证机构监管委员会主要负责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退出制度、制定第三方认证工作指南、建立自動复核系统,其作用是通过行政手段处罚违规机构以达到减少系统性信用风险的目标;利益相关者保护委员会主要以保护投资者为己任,负责向投资者提供风险警示、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提供保护及处理利益相关者投诉,其目标是降低碳金融交易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风险,从而维护市场的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崇正,李从刚.碳金融本土化与中国碳金融体系的构建——2012~2014年中外碳金融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5(3):138~147.

[2]杜莉,张云,王凤奎.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体系建构中的引致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3(4):103~119.

[3]张运书,张宇润.后危机时期碳金融市场风险监管的法律思考——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致因及治理理论检视[J].法治研究,2012(2):96~102.

[4] Mol A.. Carbon Flows,Financial Markets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J].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2012(1):89~92.

[5] Perdan S.,Azapagic A.. Carbon Trading- Current Schem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Energy Policy,2011(10):48~61.

[6]胡利琴,彭红枫,彭意.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74~175.

[7]张伟,王加平,李国祥.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碳配额储备机制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16(6):96~101.

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间的金融联系也愈加紧密。但发展往往伴随着风险,如果一个地区的金融经济出现了危机或是风险,将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波及范围,影响其他地区或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为了保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应加强防范措施。本文就如何加强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融经济;风险防范;具体措施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在世界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且影响范围在逐年扩大。但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其风险也在逐渐增多,所以金融经济的发展与风险是并存的,为了有效防止金融经济带来的风险,应该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以此降低金融经济风险对国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1 金融经济风险的主要类型

1.1 金融政策风险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呈良好的势头发展,防止市场环境受到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影响,政府会定期颁布相关的政策对其进行调整和控制,并在宏观角度科学规划其发展方向,对稳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但金融政策在实际施行中,会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政治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不能良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甚至是存在较明显的不匹配情况,就很容易出现金融风险或是法律纠纷问题。

1.2 金融信贷风险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目前国内存在大量的金融机构及信贷机构,这些機构的营业内容主要为对国家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居民等社会主体提供贷款业务。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业务扩张不当,对贷款人资格审查不合理等情况,在放款后就会容易出现贷款人还款不及时或根本没有能力按时还款的情况出现。一旦坏账情况频繁出现,就会影响资金回流,从而引发金融信贷风险[1]。另外,由于国家监管尚存在一些漏洞,部分企业为了快速扩张,不考虑自身实际运营情况,开拓了较多超出经营范围外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信贷出现的风险。

1.3 金融利率风险

在众多金融经济风险类型中,金融利率风险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风险之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稳定情况在实时变动,都会导致利率产生变动,而无论利率的大幅度升高还是降低都会对金融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其健康发展。对此,当金融利率呈较大幅度上升时,政府应及时采取手段进行调控,否则就会导致金融市场升值。反之,则会导致金融市场贬值,导致金融利率风险出现。如新冠肺炎的爆发就对我国的金融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政府在打好疫情防控战役的同时,大力开展稳定经济民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复经济生产,从而快速稳定了金融环境,使经济恢复平稳运行[2]。

2 如何加强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措施

2.1 加强金融经济风险的监管

金融经济如何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所以,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多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下进行。而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金融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对此国家应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违规操作进行有效监管,加强惩治力度,将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都扼杀在摇篮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金融风险,营造良好的金融经济环境[3]。另外,在加强对金融风险监管时,首先要严查金融信贷风险。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金融信贷企业瞄准了线上市场,而由于客观因素监管不当导致其中混入了较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机构,影响金融信贷市场的安定。对此想要加强对金融经济风险防范,一定要加强对信贷机构的监督并制定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必要让信贷机构的业务透明化,真实化,有利于提升民众对信贷机构信任度。

2.2 建立并不断完善金融经济风险评估体系制度

为了合理降低金融经济风险出现的概率,政府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及评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为了防止一些小型金融机构钻法律空子,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影响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当在建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政府应再设定一个标准化的尺度,对其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4]。企业则应当从运营模式,员工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做到内部职责清晰,将风险防范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相关人员工作规范化,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失误或虚报等情况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金融经济风险是无法规避的,这需要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减轻金融风险造成的影响。

2.3 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的作用

由于金融利率风险出现的概率较高,对金融经济的影响也较大,为了降低其出现的概率,相关部门要针对利率的计算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将利率变化与市场变化相结合。针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释放放宽金融机构在存款金额方面的要求,并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其服务质量。简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小额贷款业务,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5]。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市场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加强内部改革,以利率的变动为依据调整金融机构业务及运营模式,以此来更好的应对金融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2.4 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提升员工专业水准

想要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并在实施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体系,以此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而企业内容应合理规划各部门的职责,避免多头领导的情况出现,最好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另外,为了避免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引起金融风险,金融企业可以定期开展培训或是组织去外地学习活动,保障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后续不断实践中提升工作能力及职业操守。实力较强的企业还可以组建专业的会计队伍,并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培训,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员工责任心及道德素养的培养,日常工作考核中将道德素质纳入其中,尽最大可能规避由人员造成的金融经济风险[6]。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为了促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有效防范金融经济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金融经济风险的监管,并建立完善的金融经济风险评估体系制度,保证金融市场以良好的趋势发展。企业则要规范运营模式,注重对员工的专业培养,有效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及道德操守,从而降低金融经济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鸽,张忠德.金融经济的风险与防范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136-137.

[2]薛琼.试论企业金融经济效益分析及其风险防范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9,05:138-139.

[3]张伟.关于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2:106+108.

[4] 郭佳亮. 关于做好金融经济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J]. 新财经, 2019(7):41-42.

[5] 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1].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 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J]. 政策, 2019, 000(001):P.37-38.

[6] 陈锋, 徐尚朝. 关于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金融与经济, 2018, 000(008):9-12.

作者简介:

邓焕成,1999.10.1,男,汉族,湖南永州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金融学。

(武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12)

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互联网金融系统运作时,为避免出现较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则需要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安全防范系统,如金融监管机制建构、互联网安全公司成立、金融机构完善等,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稳定有序发展铺垫基石,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就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安全系统的构建现实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安全系统;构建路径;金融安全

引言:

为保证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可靠性,则需要了解互联网金融体系运行的主要风险来源,并建构科学严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安全防范系统,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为社会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体现出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行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基本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安全是一项经济品

互联网金融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产物,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品。互联网金融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与价值,并存在一定的系统运行安全隐患。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展互联网金融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互联网金融的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

(二)互联网金融安全是一种公共品

互联网金融安全属于特殊的公共品,在全球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迅猛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与每一位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保证国民生活的稳定与可靠,则需要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建构科学可靠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保证体系,解决社会公民对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行的疑惑[1]。

二、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的结构

(一)金融监管机构

在实际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建构时,为实现预期工作开展目标,在具体工作开展时,则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机构,细化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义务、权力,避免金融监管机构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监管效能,导致互联网金融运行时,出现系统性风险。通过对当下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运行現状可知,安全问题非常突出,而有效准确的监管工作,则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保证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有效性与稳定性。

(二)互联网安全公司

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行时,若互联网的运行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则无法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石保障。由此可见,互联网安全是互联网金融的“生命线”,在实际工作开展时,必须不断提升互联网系统的运行安全系数,成立专项的互联网安全公司。通过对传统的金融系统运行风险进行解析可知,金融系统道德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内部风险等,在互联网金融系统中仍旧存在。在对相关系统运行风险进行防范时,为保证相关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则可以尝试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科学合理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以保证互联网金融体系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可以很好地应对市场的突发变化,避免出现系统性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安全性。

互联网金融系统的运行,对社会市场运行的支付方式进行了变革。通过对社会市场商品支付的演变过程解析可知,主要包含商品货币、纸币、支票等不同的阶段,而不同的支付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如纸币支付体系的建立,有效克服了黄金、白银等商品货币的运输不便问题。在大量的纸币运输时,可能存在被盗的问题,增加支付的风险。为此则创造出支票,为大额支付提供便利。在实际支票体系运行时,则需要进行异地转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且纸质支票的处理成本较高。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系统进行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行时存在更多全新的风险,如黑客攻击、网络病毒、木马程序等,进而非法盗取用户的银行账号、证券账号、密码信息等。通过对相关信息的篡改,进而盗取用户的银行存款、操控股票价格,严重影响到社会运行的安全稳定[2]。

在实际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运行时,支票清算与资金划拨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通过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则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的整体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如提高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综合效率,进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因为,在互联网金融体系运行时,一旦出现支付体系停滞问题,将对社会的整体稳定运行造成巨大影响。为此,在实际工作开展阶段,应当不断提升互联网安全公司的保障能力,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及时识别,快速精准的狙击消除风险,确保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

(三)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供给者,包含与金融服务的所有机构单位。在实际金融机构运行过程中,需要基于行业法律法规、内控制度,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如银行部门进行内控时,需要对借款人员进行专项的技术监督,客观准确的区别借款人员的社会信用与还款能力,实现对道德风险造成的坏账风险进行主动规避。通过行业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保证互联网金融运行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在实际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行风险进行防控时,应当充分利用技术措施,建立防范外部风险的安全管控机制。为实现预期工作开展目标,则需要合理应用密码技术,以保证数据信息处理、储存、传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由于金融信息泄漏、非法篡改、复制等问题的出现,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建构时,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赌徒谬论”,即特定的某一事件连续多次出现后,后续将不会出现的错误认知。在实际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行时,一旦放松警惕,将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系统的运行。新时期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保证金融机构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则需要严格审查信贷业务,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可靠性与有效性,规避可能出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以互联网金融系统为例,简单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的构建路径。为有效规避金融系统风险,则需要不断对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进行完善优化,保证相关工作开展的安全与可靠。今后,互联网金融系统优化时,需要契合我国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响应国家金融战略部署,保证互联网金融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为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宫建华,周远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风险治理[J].征信,2019,37(09):89-92.

[2]王波,郑联盛,王兆斌.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77-80.

上一篇:刑事诉讼证据研究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造价审查完善投资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