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式党建书记项目范文

2023-11-10

融入式党建书记项目范文第1篇

一、创新,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

(一)任何领域的任何创造,都必须有一个崭新的、有创意的观念作指导。基层党建工作,要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实现更大的跨越,提升整体水平,必须首先在观念上实现突破。要坚定地认识到,创新是党建工作的题中之意义,创新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而目前,党建工作创新恰恰仍面临着许多坚固的框框: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游离;党务干部在继承与创新关系上的犹豫与彷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二)创新的实践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不断迈入更高的层次。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回头看看,一部党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一部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从近年来党建工作的实践看,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衅挑战,广大党建工作者在党建领域进行了有创新的探索。如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广泛推行了厂务公开,等等,有效地拉进了党组织和群众的距离,密切了

党群干群关系。这些有效的探索,与时代要求相呼应,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效应。但这些改革与创新仍然是初步的,只有不懈地探索,持之以恒地创新,才能推动党建工作实现新的起点上的更大飞跃。

(三)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创新有着广阔的创造空间。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为我们今天的党建工作拓展了创新的空间,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譬如,以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为标志的经济领域充满了活力,如何在这块新天地里写就党建工作的华彩篇章,是整个基层党组织都考虑和实践的大问题。另外,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思想的多元化使人们的认识世界丰富多彩,其间也不缺乏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法论功”歪理邪说的作祟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广大党建工作者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要在行动上主动探索,更要在实践上进行积极创新,才能使党建工作走在形势发展的前沿,实现其应有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创新,轴心在促进经济发展

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以推动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义。党建工作能否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检验党建工作创新实际价值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判断标准。

(一)围绕经济发展创新党建工作,就要坚决拼弃形式主义。党建工作的创新,不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也不是口号上的推陈出新。党建工作创新的落脚点必须定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上。经济发展来不得“空中楼阁”,作为其推动力的党建工作,如果试图以几个华而不实的“靓招”来实现其功能,是幼稚的。因此,在今后的党建工作中,必须坚决抵制与拼弃那些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和灾难的“花架子”,把创新之根深深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践土地上,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最佳结合,才能使灿烂的党建之花,结出丰硕的经济建设之果。

(二)围绕经济发展创新党建工作,就要努力形成旺盛的人气。经济的发展要依靠旺盛的人气。看一个地区是否有旺盛的人气,关键要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人气足不足、旺不旺。领导班子团结坚强,人气就旺。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只有干部群众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旺盛的人气,才能无往而不胜。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人气才能旺盛。要形成旺盛的人气,关键是不能埋没人才,不能委屈人才,更不能压抑人才,要十分注意优化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努力推动形成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三)围绕经济发展创新党建工作,就要始终做好与经济工作结合的文章。党建工作创新与经济工作是两个紧密相连的领域。党建工作要始终体现与经济工作结合的要求,这也是党建工作活力和生命力所在。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如火如荼;在企业,改制改革的步伐正紧锣密鼓;在全国,加入wto的考验与挑战已摆到了人们的眼前。这些都是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的切入点,关键是我们党建工作者敏感性如何,果敢性如何。经济发展势若奔江,

我们的党建工作只有有力地体现这种时代特点 ,才能好地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三、创新,重槌应打在鼓心上

“响鼓要用重槌擂”。创新的重槌打在鼓心上,创新的大鼓才会更响亮、更激越、更豪迈。那么,党建工作创新的这柄槌究竟应落在何处?

(一)抓调研,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此,要在组织系统大兴、调研之风,努力构建完善的调研机制,通过调研出思路,出对策,出成果;通过调研开拓视野,掌握脉搏,形成科学的认识。对于有创新的调研成果,要敢于放在实践中试验,并注意总结、改进和完善;对一些成熟的经验,要提升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办法、意见和规定,指导基层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二)抓突破,在工作重点上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抓住重点,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组织部门要围绕重点工作,寻求工作的突破口,找准工作的主攻方向,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前,特别是要抓住干部制度改革这个关键。因为干部制度改革牵动全局、左右全局、影响全局,直接关系到整个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党建工作其他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抓典型,在整体工作上创新。抓典型,就是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推动党建工作全面展开,促进

整体工作上水平。要深入基层全方位低选树各条战线、各个层次的典型,采取扶持、帮助、指导的办法,总结典型经验,提高典型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典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着力构筑党建工作的先进群体,带动整个党建工作不断发展,使党建工作在典型的带动下不断创新,整体推进。

融入式党建书记项目范文第2篇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概述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我国社会中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当下,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以充分的将我国素质教育与他国现金的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趋利避害”, 实现最大的教学效果。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引申出了3+2模式、2+3模式。其内容便是前三年在本国学习, 后两年在他国学习, 这样学生们毕业之后便可以拿到两个国家的毕业证明。此外,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断发展的当下,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形式也在积极的转变。积极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仅可以真切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还可以更加全面的培养广大学生们自身的能力, 让学生们利用更加客观的心态去拓展视野, 使学生们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当中, 有效的强化自身的外语水平[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模式, 还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知识, 树立学生们更加独立的人格。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 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们的关注, 其前景非常广阔。

二、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差异——景观意识融入

景观意识内涵便是引导学生们在设计的过程中, 最大程度上了解建筑设计的背景、环境、文化等相关意识内涵, 正确明确并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与自然结合的深厚意义。在实际开展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合作的过程中, 中外教师对于“景观意识融入”教学的核心目的保持了一致。但是在针对“景观意识融入”这一主题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 中外教师们存在相对较大的分歧。

中方教师更加倾向于对“景观意识融入”概念的界定, 认为“景观意识融入”教学是基于传统风景园林研究的范畴。其内容便是景观作为审美的对象, 研究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自然景观实际需求来开展人工改造。中方教师更加倾向于针对自然因素、景观因素、地理地形变化、植被条件、道路状况等客观因素进行调查, 并将人为改造的内容过渡到自然环境当中。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中方教师认为需要从自然、地理地形、社会人文、审美等深层次的针对“景观意识融入”进行详细的分析。

西方教师针对“景观意识融入”教学更加倾向于对“风土人情”的理解, 并认为景观是应该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 并且可以彰显出当地的文化现象。必须应该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 融入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内涵[2]。并且还积极的提出了这些景观应该具有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客观差异, 与人类社会进步相同应该具有继承性。由于西方教师对“景观意识融入”的独特认知, 所以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更加倾向于带领学生们到公共活动空间开展景观测绘体验, 并通过一系列的限定课题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的理解景观意识的内涵。

由于中方教师和西方教师针对“景观意识融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出发点存在不同, 所以为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合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境。中方教师更加重视严谨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们了解设计景观和设计基础知识规范, 注重建筑外空间与景观品质、尺度等内涵上的协调。西方教师在开展“景观意识融入”教学的过程中, 更加注重景观与当地人文的造型感和景观与周边发展的逻辑关系。强调学生们通过实际动手测绘以平视点观察设计模型, 注重景观空间感。之所以会导致此种形式的差异, 究其根源便是中西方教师背后的教育体系不同、发展经历不同、人才培养方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3]。我国的建筑教育体系一直以来使用“扎布”的教学模式。由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设计人才极其紧缺, 导致在实际开展建筑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更加注重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把控, 更加注重学生们自身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专业性, 忽视了学生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的理解。而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们自身的建筑素质培养。倾向于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教学的逻辑性, 注重问题探究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客观事物深层次的内涵探究, 如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层面的联系, 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性。

三、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沟通合作教学策略——景观意识融入

在中外建筑教育不断发展的浪潮之下, 所面临的发展需求更加多元化。想要确保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合作的实际效率, 便可以客观的看待中方教师教学方式与西方教师教学方式之间的优势, 真正的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学理念, 通过沟通合作的形式, 真正的做到“1+1>2”。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的教育发展目标相同。建筑教学工作的实际应用性相对较强, 中方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强化理论知识, 而西方教师所注重的理论内容可以与中方教师教学模式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良好的沟通合作, 为学生们搭建起科学创新教学途径。

(一) 景观意识基础知识融入

为了切实的让学生们掌握景观意识的基本知识, 教师便可以在实际开展“景观意识融入”教学的过程当中, 将景观意识的基础内涵想学生们进行讲述。在教学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案例分析的手段, 详细的带领学生们感知景观意识元素。切实的让学生们在案例分析、基础知识学习环节中, 初步了解景观、建筑设计要求, 学会针对景观进行赏析和初步设计, 感知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的紧密关系。

(二) 参观+测绘

当学生们了解基础的景观意识知识之后, 便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引导学生们开展实际餐馆和测绘[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参观本市的景观。并设定参观+测绘的教学任务, 要求学生们进行立方体测绘、室内空间测绘。切实的让学生们在观察与测绘的过程中, 感知景观周围的人文信息、自然环境、经济信息、历史信息等内容, 并通过测绘的形式, 让学生们掌握具体到抽象的创作概念。

(三) 经典建筑分析+创作

为了切实使学生们详细的了解设计景观中的空间、功能、结构等内容, 并且激发学生们自身的创意细胞。教师便可以通过参观与讲解的形式, 分析经典建筑物的空间、功能、结构。并且结合分析的景观建筑引导学生们完成一个小型建筑的设计工作。通过给定文化因素, 和建筑元素, 如柱、墙、树、水面等基础环境要素, 让学生们结合自然环境的条件, 学会利用景观及建筑设计的方式体验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奇妙碰撞, 构建学生们初步创作设计感知能力。为了深化学生们的景观意识, 教师还可通过综合训练的形式, 以“本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为课题, 引导学生们结合本市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利用综合景观建筑要素开展设计, 切实的强化学生们对周围自然环境、地理地形、人文历史分析的前提之下, 强化学生们的空间设计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一种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的强化我国传统教学工作的效率, 为传统教学工作融入更多的活力。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的听取不同国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找出中西方教师教学内容的差异和相同点, 并及时针对不同之处进行沟通。充分的发挥出中西双方教学工作的优势, 切实的在增强学生们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强化学生们的综合实践水平, 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当代社会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 并且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本文将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景观意识融入教学为例分析出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差异, 其目的是研究出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沟通合作教学策略, 以便于切实的保障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合作的实际效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主题式教学,景观意识融入

参考文献

[1] 马跃峰, 张庆顺.景观意识的融入:建筑设计基础空间教学研究[J].中国园林, 2011 (7) :41-45.

[2] 范建红, 朱雪梅, 谢涤湘.基于开放式教学的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为借鉴[J].美术教育研究, 2018 (1) :113-114+117.

[3] 蔡晓曦, 李江.中外历史主题景观中的主体间性美学体现[J].中外建筑, 2017 (10) :47-50.

上一篇:人教版初三化学学案范文下一篇:让人心痛的经典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