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人格;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培养

一、儿童人格及其影响因素

(一)兒童人格及其重要性

人格,是个体的性格、气质、智力及体格的相对稳定且持久的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连续性和动力一致性的自我,决定了个体适应环境的独特性,是个体社会化时所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精神分析学认为从个体早期的成长经历中可以找到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儿童时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的人格,具有基础性、可塑性、动力性及稚弱性等特点。儿童的人格,可能会朝好的方面发展,形成高尚、健康的人格;也有可能是向不好的方面发展,而形成畸形、病态甚至是反社会的人格。儿童时期,个体的自主性、合作性等社会性需要都很强,这促使了人格自身的发展;而儿童身心发展脆弱,易受到伤害,所以儿童的人格需要得到特别的保护。儿童人格的积极特征能促进个体智力的快速发展,并且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个体青少年期、成年期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二)儿童人格的影响因素

人格的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文化、家庭、社会阶层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遗传因素,母亲的行为举止会严重影响胎儿的生理,而这种影响又在人格的形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各种畸形及胚胎发育的不正常都会造成智力低下和人格障碍;环境和学习作用的影响,个体在儿童时期的学习需求非常强烈,习得各种行为,以保证个体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人格正是在这样的学习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人格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应对方式主要受儿童早期生活的家庭环境所影响。儿童早期经验不仅制约着个体儿童期的生理成长,而且还严重影响着个体青少年期以至整个成年期的性格、智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儿童人格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有认识和承认了儿童具有人格,才能良好地实施人格化的教育,从而才能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二 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观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是一种利用目前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及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3]。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发掘并培养人才。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不同,其更注重人类的健康、勇气和爱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用一种更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人格观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注重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积极人格是指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地主动追求幸福并时常能体验到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智慧、乐观和创造性等。积极心理学的人格观既不像人本主义那样过分强调人的能动性和“人性本善”的论点,也不像主流心理学家一样认为人格是稳定不变的。首先,积极心理学崇尚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对人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强调研究积极的个性特征,如乐观个性等;同时也特别强调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研究,如爱、宽恕、同情、幽默、意志、自信、自尊、适应等。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具有可塑性,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可以通过干预和培养予以改变。另外,积极心理学还提倡人格发展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性。认为人格的成长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的力量不可忽视,但是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预更是人格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没有外部的影响而仅靠自己成长的力量,个体很难发展我自并实现自我价值。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拥有积极品质的人能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意义、更好地发挥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

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即在生活中更多地发掘影响其积极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使儿童形成稳定的积极生活态度,从正面预防消极因素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积极人格的基本理论假设人类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具有适应性的整体。

积极人格研究的主要方面

自我决定性

自我决定性指个体对自身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Ryan和Deci从个体的内在动机出发,研究发现当人类的三种相关的需要:能力、归属和自主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儿童时期,个体各方面都相对稚弱,我们要给予儿童较大的自主性,不要过多地束缚和约束其行为,让儿童在合理的范围内自由成长,促进自我发展;要注重儿童能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激发儿童潜能的发挥,让其能体验到自我实现;要使儿童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感。积极人格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具主动性和开放性,具备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赢得更多的正性社会感情支持,从而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积极发展。

积极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于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绪时,其内部心理活动所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稳,确保心理健康的一种适应性倾向。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个体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儿童时期,个体身心都还不成熟,问题的应对能力有限,要使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累经验,从小养成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去应对心理冲突;要使儿童学会将被压抑的欲望或冲动升华和转移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行为,不要以社会所反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积极的人格也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使自身能积极健康地成长。

积极教育

教育不只是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积极人格品质,教育的作用不仅是“事后修补”,而且更在于“事前预防”。学校应关注积极的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和积极课堂的培养。学校应给予儿童更多的关心、信任和尊重,提供一个友好、支持的氛围使儿童能够自由探索,促进儿童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学校还可以通过制定计划并鼓励儿童,以此来帮助儿童达成目标、实现自我;学校要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教会他们积极地、不断地与他人交流所学、所感,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拥有爱心和乐于奉献的人。

总之,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能为他们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之形成积极完整的人格。以积极心理学独特的人格理论为指导来培养儿童的人格,更能促使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提升儿童追求一生幸福的能力。但目前可利用的人格培养方法还比较有限,还需要我们研究者不断努力予以加强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 个性品质的行程--理论与探索[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6.

[2] 张野,杨丽珠. 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J]. 心理科学,2007,30(1):205.

[3] Sheldon M K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4] 马甜语.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 吉林大学,2009.

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做好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身的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尤其要明确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挖掘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所以在针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做好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运用,能够有效增强班级管理效益。本文立足于小学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教育;班级管理

引言

在针对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作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突破狭隘心理学的关注点,更多的是通过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于学生的心理展开教学引导,帮助发挥和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意识,通过做好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展开班级管理,能够有效地挖掘出学生的积极潜力,也能够让学生感悟到积极的体验,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精神理念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摆脱一些抑郁、郁闷的情绪状态,实现问题的解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班级管理越发重要,因此,对于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班级管理现状及分析

(一)学生表现较为消极

在现阶段的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自身的表现较为消极,对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较为复杂的消极事物,导致教师的教学管理难以有效地推动,而且很多班级中有少部分学生往往会存在上课迟到以及上课状态不佳的情况,甚至还会存在学生间产生一些冲突的情况。

(二)归因分析

结合现阶段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要认识到班级出现消极情绪的原因,首先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小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较大会导致其存在一定的挫败感;另外一方面,在针对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进行评判,而且当发现学生出现成绩不佳以及表现不良的情况,往往是进行批评或指责,并没有做好正面的引导和帮助,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有所缺失。

二、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1.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积极心理学认为,小学班主任不仅要引导学生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克服自身的缺点,还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在实践中提升學生的综合能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比如班级里有一些男同学,他们虽然学习成绩很一般,但是体育方面有特长。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参加学校运动会和班级体育活动,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激起他们继续上进的愿望,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只是自己的某一方面,不要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就把自己定位为平庸。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不再因为学习成绩的一般化而轻易否定自己。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积极心理学研究,与一般人相比,那些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的人,往往社会道德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会更强,在压力、逆境来临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去应对。为此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对学习能够处于一个比较积极的心态,这样当小学后期学习压力过重时,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去克服这些困难,成为更好的自己。比如班级有个学生,他非常聪明,上课反应也非常灵敏,但是由于家庭和性格原因,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课堂上喜欢接教师的话,这不仅会影响到他自己,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学生,许多教师对此不满。那么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让他每次在课堂上说一句话就立马把这句话写下来,然后告诫自己下次不要再说这句话。慢慢地,这名学生就会发现自己要接的话越来越少了,最后在课堂上不再去接教师的话,而且变得十分认真。这个例子说明有时候要改正一个人的坏习惯,往往只需要一些小小转变。

很多学生学习不好,并非不努力,而是因为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比如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学习时间不固定、拖延学习进度等,这些不良学习习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在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让他们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持之以恒,从而对学习更加积极且专注。

3.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部分后进生虽然在努力进步,但是他们长期以来养成了好逸恶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意志力也比较薄弱,通常会在努力一段时间后没有明显成效而放弃。针对这种问题,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对其进行监督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变得意志坚定,一步步改变自己。比如一名学生上学常常迟到,也不爱参加早锻炼和早自习。在和其谈心后,愿意做出改变,但是该学生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又迟到了,这表示该学生意志力薄弱,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其一定鼓励:“你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是一个不错的突破,这一次小失败不算什么,我想听听你这次是什么原因迟到的。”该学生得到了鼓励,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问题:“今天早上很冷,我出门后发现衣服穿少了,回家加衣服,所以迟到了。”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每天晚上能查一下天气预报,将衣服、伞之类的东西准备好,你说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呢?”该学生得到启迪,生活习惯得到了改善。

对于意识薄弱的学生,要尝试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培养和启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促使后进生主动寻求进步,让他们逐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由于意志薄弱的后进生常常反复出现问题,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有一定的耐心,要不断鼓励并监督后进生,不要让他们前功尽弃。

结论

总而言之,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对学生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形成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以关心与爱护的方式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成才,还要让学生成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班主任才能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悦.“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新探索——以河北中医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173-174.

[2]冯建昭.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

[3]王红.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8(15):170-171.

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新世纪现代心理学的新兴范式,关注人类的优点与潜力、幸福与快乐,以培育个体积极人格为终极目标。把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价值平衡,挖掘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力量,提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解释。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末始于美国心理学界、之后逐渐风靡全球的一场新兴心理学运动的实践产物,“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在传统心理学的发展视野中,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病理性的消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导模式。人们对心理学的第一印象基本锚定在病态、幻觉、焦虑、狂躁、恐惧、神经等负面概念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就指出:“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只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2〕积极心理学正是在这一使命的引领下开始超越和改变二战后人类以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人的主体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远比修复疾病更有建设性,因此它要求心理学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欣赏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的潜能、品质和能力,倡导心理学研究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提倡用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通过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心理病人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普通人最大程度地开发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年加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愈加凸显,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深入再到强化的发展历程。但总体而言,我们的就业心理障碍调适未能及时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仍局限在忽视个体性功能的消极心理学范式,就业心理调适缺乏针对性、积极性和实效性。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心理学坚持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论,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消极性,实现了心理学从消极到积极的正确转向,这种转向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水平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价值平衡

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专注于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重点研究消极力量、消极因素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实践仍不可避免地困于“消极的囚笼”,而打开囚笼的钥匙就是把“积极”这一理念重新导入心理学视阈、实现“两极”价值平衡的积极心理学。首先,积极心理学有助于祛除传统心理学调适目标的不平衡性。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目标总体上来说是侧重于消极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和成熟的积极目标,即帮助学生在自身就业能力与客观就业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佳就业心理状态,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个体的就业潜能,促使个体人格在就业实践中更趋成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调适的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我们的就业心理教育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应对态度,同时关注个体内在潜能,培养个体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这样的做法应该更有助于从实质上减少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其次,积极心理学有助于矫正传统心理学调适方式的纯病理性。对具有心理障碍的对象实施医学性和病理性的诊断和治疗是传统心理学的基本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仍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回归,人们越来越认可和支持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理论、所提倡的做法,即:人是一个具有自我决定、自我完善功能的理性个体,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挖掘和激发人类自身与生俱来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抑制、消除消极心理,实现“积极”与“消极”的此消彼长。所以我们的就业心理调适也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注意从大学生个体的内在层面发展积极力量,促进就业心理障碍的标本兼治。最后,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消解传统心理学调适对象的局限性。传统心理学认为,“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3〕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把服务对象框定在了病人身上,排除了正常的普罗大众。但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把正常人纳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研究健康人的本性、潜能、优点和价值,实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象也应普及到占绝大多数的正常学生,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心理更加健康,从而更好地预防正常学生滑入就业心理障碍的泥沼。

二、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力量

二战后的心理学基本以问题为中心,其主要内容就是消除人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在否定人的自身积极性的前提下“修理”人的“毛病”。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是对抗心理疾病重要的调节与缓冲器”,〔4〕开发和培养人内生的积极力量有助于人主动克服苦难和问题实现成长。积极力量是指个体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能。〔5〕在同样的负面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始终有尊严地生活着,而有的人却成了问题人?导致这种结果分化的杠杆点就是积极力量:只有人内在内生的积极力量(如爱心、善良、责任感、乐观、勇气、意志力、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问题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既有潜在内心冲突,又有自我决定、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能力的综合系统。因此,传统心理学应改变纯粹以问题为导向的功利主义取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培养人的积极力量上,通过巩固、提升人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而且,“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6〕人类社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地为了使自己不再有任何问题而保持存在,而是开始由必需性需要向享受性需要转化,趋向于使自己更完美、更舒适,社会文化对于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也是表现得愈加关注。因此,我们的就业心理教育必须及时地回应这种变化,不能再一味地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上,而应尝试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大学生就业积极力量的挖掘上,通过积极力量的开发祛除或是抑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坚持“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7〕使心理学真正回归于社会、回归于人。

三、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解释

传统心理学基本是就问题论问题,从问题的消极性角度探讨消极性的问题,完全切割了“消极”与“积极”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久而久之造成了“消极”与“积极”在实践层面的对立和冲突。相反,“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8〕因此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消极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每天可能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在眼前,如何选择对待它的态度、如何解释它的存在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态度、解释是极具个人主观性的概念,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对问题持有自己的理解,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解释风格,比如积极还是消极?乐观还是悲观?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告诫就是要学会从问题的坏的一面看到好的一面,从消极中发现积极,为解决问题提供积极的解释。例如,足坛巨星梅西的劣势就是身高,这使他在争抢高空球的时候明显落于下风,但也正是得益于身高的“劣势”,他获取的积极性优势就是重心低,变向、变速敏捷度无人能及。因此,世界是辩证的,凡事都有两面性,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基本是把问题框定为消极性的“死问题”,并没有尝试对问题作出正向的、有建设性的积极解释。比如大学生就业中的自负心理,其积极解释可能是自信心比较强,自我认可度高;自卑心理则可能说明这个学生做人更务实、做事更踏实;攀比心理也许意味着这个学生有更强的求胜心理和自我定位要求。长远来说,能对问题作出积极解释的人在生活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更高,抑郁更少。而且,积极的解释风格就像汽车上的减震装置,它能使人在面对问题、面对挫折时保持情感上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而不至于出现剧烈的心理波动。因此,我们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解释出学生的优点和潜质,并引导学生尝试用积极的方式解释自身面临的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由以解决具体心理问题的工具性目标过渡到以“促进人成人”为崇高使命的高阶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07):171-175.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展,2003,(03):321-327.

〔3〕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19.

〔4〕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02):81-87.

〔5〕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26.

〔6〕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02):81-87.

〔7〕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1.

〔8〕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06-1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正是人们行为的内驱力,是人们追求健康、成功、快乐、满意、幸福的主要动机,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会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人性观拓展了家庭教育的新途径。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功利性教育

当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家长把这种要求片面理解为对学习成效的要求,所以很多家长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又把智育狭隘等同于提高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评价孩子标准单一,只以学习成绩论好坏。家长把这种功利性的家庭教育实施在孩子的学习活动管理上,尤其注重“主科”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的监督、检查与补习,中学之后,还存在重理轻文现象,相对重视物理、化学,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音乐、美术等视为“副科”,忽视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重养轻教

中国的家长都爱孩子,但是教育只有爱就足够吗?家长在给予的爱的同时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吗?现在不少父母关注的焦点仅限于孩子的衣食住行,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内心,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导致孩子容易品德问题。溺爱还造成孩子的个性缺陷。一个享受家长全方位家庭服务的孩子显然缺乏生存能力;一个承担“光宗耀祖、扬眉吐气”重担的孩子在学习上显然是举步维艰。不许失败,限制情绪的宣泄,造成孩子的情感失调节,只许进不许出,成绩稍有波动家长就紧张万分,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三) 缺乏学习的家庭氛围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那么家长在家中是否起到学习的示范作用了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家长从未在家中翻过一页书,那么要求孩子读“万卷书”,这显然是空谈。很多家长不关注孩子在家的学习过程,只是关注孩子最终的考试成绩。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坐下来和孩子分析一下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欲望。

(四)缺乏自我反思

每個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当孩子无法达到自己的教育憧憬时,便觉得自己教育失败,但不注意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教育的规律不能违背,然而,教育的规律是可以学习运用的,作为家长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得当,就很难在孩子教育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二、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学会欣赏孩子

父母必须接受孩子的全部,认识孩子有自己的长处,努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当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要及时察觉并加以鼓励,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应该表示出赞赏。可以用语言夸孩子“你真的太棒了,爸爸(妈妈)相信只要你坚持,将会有更多的收获”;还可以用拥抱孩子给孩子灿烂的笑容。当家长越来越欣赏孩子时,孩子将变得积极向上、阳光开朗。当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后,就能体会到生存发展的快乐。也许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个天才,但家长可以运用心理学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才。

(二)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专家们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品质,人就会感受到快乐。所谓优秀的品质包括宽容、责任、利他等,这些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主动关心别人,孩子从小就懂得互相帮助,这无疑是为他的成长增添成功因素。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和朋友和睦相处,当集体蒙受损失时,教育孩子要主动承当一定的责任。帮助他人、勇于承担,将使孩子获得正能量的体验。因此,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关注孩子的智育发展,更要培养孩子的品行作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孩子擦亮眼睛,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将使孩子拥有优秀的品质在成长道路上乘风破浪。

(三)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志士都能乐观对待挫折,并能坚强地战胜它。首先,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事件,让孩子懂得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孩子的生活阅历较浅,当现实与理想产生差距便容易失落,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储备迎接挫折的勇气,这样,他们便能在挫折面前沉着冷静。其次,要注重树立孩子的自信,家长要鼓励孩子自信,始终保持一种“我能行”“我会做”的热情。阳光心态是孩子顺利克服困难的第一步,这种积极的心态将使孩子在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的乐观态度随时都可以带动孩子。首先父母之间要亲密和谐,对待家中长辈要孝顺有礼,孩子耳濡目染,在温暖和幸福中变得谦恭有礼。其次,创设快乐的生活环节,比如平时的交流多用幽默的语言,既能增进感情,又能避免说教的刻板性。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在批评教育时可以采用商量的口吻,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自我发现并进行改正。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现错误时,应当进行反思并坦诚向孩子承认错误,让孩子感受到平等的家庭氛围。再者,家长不要把工作中的不如意情绪带回家中,生活与工作中的不容易应该是夫妻之间商量或者请教更年长的长辈,而不是愁眉苦脸地渲染给孩子。家长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会在无形中给孩子的性格注入快乐的因素。

三、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股新的力量,它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活力,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考察家庭教育的视角。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万能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还有一段很长的探讨之路。

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重中之重,长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出发,针对当前大学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将其理论中的积极情势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期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积极影响;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英语阅读教学,历来是英语教学关注的重点课型之一,也是英语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内外阅读理论专家从不同视角创立并不断完善了一系列阅读理论,其中对阅读教学影响深远的理论有:Goodman的自上而下模式,Gough的自下而上模式,Rumerlhalt的交互模式以及图式理论等。这些理论为阅读策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基于先前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本文尝试将积极心理学中相关理论应用于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有效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源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最先提出了此心理概念,并引发了学者们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热潮。积极心理学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以有效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人们本身所蕴含的积极品质和美德以及潜在的固有力量进行研究的一种学科。

与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们的观点主要为心理学应关注普通人身上的积极品质和美德或者潜在的力量以及告诉人们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积极品质、美德以及潜力来更好发展,更好地生活。由此,积极心理学衍生出三项基本使命:治疗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发现积极品质和美德以此使人们生活丰富充实、关注潜能并培养人的能力。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不应仅研究关注问题和缺陷,而是研究关注人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同时应在研究过程中,更多注重发掘人们自身所拥有的力量,而不是仅仅强调修复和弥补。从只关注对个体问题的解决和修复到更多重视发现并培养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转移过程中体现了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思想。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主观层面上来说,更多关注于积极主观体验,即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研究更多方面包括了个体状态的生理机制以及相应的获得途径;个体层面上来说,更多关注于个人的积极特质,比如对于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对于此层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这些积极品质的来源和效果上;最后,从群体层面上来说,更多关注作为一名公民相应的道德规范以及美德要求,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長和娱乐的科学,可以应用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2.积极心理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可以为教育带来极大的积极影响。

2.1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教学工作的成效,即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帮助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而主要取决于学生本身的主观条件。学生的智力、语言天赋、学习动机和态度都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内部因素。另外,认知方式、认知因素、个性特点等因素也都对外语学习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因人而异,而这些心理上的个别差异,也正是在相同外部条件下学生之间学习效果不同的重要原因。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采取必要的措施,发挥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

2.2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会对教师教学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学习和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使教师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积极心理学还可以使教师及时的调节自身的情绪,将自身的积极性、注意力带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是积极心理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目标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极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增强自信心,面对压力时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对自身的压力和情绪进行调节,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英语课程中充分感受课程的积极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标的要求,英语阅读教学应当关注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阅读教学应当掌握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其整体框架和结构。其次,能够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包括略读、扫描和推理策略。最后,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深层意义、理解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品格。相应地,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阅读任务,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文本,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然而,在现实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学效果远不尽人意,其中一些问题普遍反映在:学生阅读理解效率低、文本意识不强、阅读能力不足等。尽管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仍然遇到障碍,尤其是在面对与全文理解和隐含意义有关的问题时。教师过于注重文本中的语言点与语法,将整个篇章割裂开来,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使学生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上,无法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运用各种阅读策略的能力,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信息主动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关语境,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下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活动。

4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改进建构

积极心理学给英语阅读教学带来新的视野和启迪,同时也为阅读教学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支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内在层面,教师通过课文中所蕴含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使学生在英语阅读产生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挖掘其积极人格,展开情感教学;外在层面,创建积极英语阅读教学环境。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传达积极信号,合理运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传递积极情感、能量和精神来改进和完善教学各个环节。

3.1情境共鸣策略

阅读理解过程即解码语言、重组信息与构建文本情境的过程。文本情境的构建情况直接影响对文本的理解,情境共鸣策略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相关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并沉浸于整个文本情境中。情境共鸣策略不仅贯穿在阅读教学各个环节中,也在学生主动建构阅读模式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情境共鸣策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本情境的程度。在符合文本,生动、丰富的阅读情景下,学生会受到感染,表现出阅读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相反,无情境创设或者不合适的情境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倦怠,厌烦等,为英语阅读带来阻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情境,为学生呈现出生动,易懂的文本内容,使学生沉浸于文本情境中,从而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进而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情感。

该策略可具體体现在阅读教学背景导入,篇章结构情景构建,重构文本情景等环节。教师在阅读课前可收集一些既贴近学生生活同时感染力强的信息资料,应用于相关文本背景导入中,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文本情境。在讲解篇章时,教师不应只关注文中的语言点,而是设计合理的阅读教学任务,使学生理清篇章结构,理解文本整体情景。

3.2语言共鸣策略

语言共鸣策略即教师在阅读课上结合文本情境,合理使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调动阅读氛围,给学生传达积极信号,使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语言对文本产生共鸣,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的音调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烘托文本的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相同的文字表达使用不同的语调,在同一文本语境中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含义,教师应在课前多揣摩文本,使用合适的语调,创设符合文本的语言氛围,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文本。

语言共鸣策略以语言为载体,使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对文本产生共鸣。该策略贯穿于整个英语阅读教学始末,如在文本背景导入环节,教师可用符合文本氛围的语调来烘托气氛,感染学生;在讲解文本分析其具体情节时,教师可用启发式的语言语调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

3.3评价共情策略

目前评价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大多数都依据阅读试卷的成绩,成绩好坏也就代表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某种程度上这也造成了阅读成绩不好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不自信,甚至畏难心理,导致英语阅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评价共情策略强调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对文本理解程度等都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采用激励式话语,鼓励学生多参与阅读活动,通过释放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使其在阅读学习中产生积极成功体验,从而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小组阅读活动讨论,教师可采取小组组员评价等方式,多渠道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综合评价学生阅读成绩。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及时肯定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评价共情策略作为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品质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主动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主动寻求改进和提升阅读方法。

总而言之,心理学到目前为止都在为社会的每一项人类参与的活动做着积极地心理指导。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社会生活、工作或学习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积极地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只有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充分实现积极心理学在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良好发展方面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顺清.积极心理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4):151-153.

[2]宋艳平,彭小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4(35):58-62.

[3]王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5):139-140.

梧州学院

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所谓积极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有许多学校的确存在着重视消极的心理教育而忽视积极心理教育的倾向。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心理教育,使之成为心理教育的主流和重点。

一、积极心理学是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专集,揭开了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序幕,宣告了“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一种行动,很快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赛利格曼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显然,积极心理学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并力图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1]。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消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流。消极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热衷于制定心理病态的标准,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或者说,消极取向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2],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学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而不是消极层面,应当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而不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矫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这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与主流。从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即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积极心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心理依据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所以,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元素。在社会化过程中,人固有的、由积极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元素被激活,成为决定人行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进而可以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人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来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都是人积极的心理因素的具体体现。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

人有巨大的潜能。从遗传的角度看,人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拥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发达的脑神经是人内在“智慧”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人天生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和创造能力。研究表明,人类已经挖掘的潜能与尚处在潜伏状态的能力相比,仅占5%左右。因此,开发潜能,成了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有巨大的潜能,并把其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把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人有多种基本需要。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起居、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人有多种需要,如安全需要、享受需要、爱的需要、赞赏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娱乐需要、学习需要、劳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这些需要正是人们行为的内驱力,是人们追求健康、成功、快乐、满意、幸福的主要动机。积极心理教育承认并重视人的基本需要,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不仅是心理发展的最低要求,而且会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为此,积极心理教育主张尽量满足人合理的、正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激发人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使人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

人重视自我发展。人渴望准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人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决定、自我实现。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健康发展。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并把这种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前提,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促进人的茁壮成长和健康发展。

与消极的心理教育相比,积极心理教育更看重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并把人的积极心理因素作为开展教育的心理依据。积极心理教育看重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并运用人的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积极主要指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出色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心理方面的优秀品质,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道德等诸方面。积极心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研究发现,人有多种智力,如言语智力、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情绪智力等。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积极心理教育从积极方面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力,主张“扬长”。积极心理教育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积极心理教育更注重人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人了解、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人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情感品质。人的情感涉及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情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人的爱憎情感,包括个人与社会间的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爱、情爱、友爱等;个人与求知间的爱科学、爱知识、爱真理等;个人与事业间的爱职业、爱事业、爱劳动、爱岗位等。积极心理教育注重义务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培养,使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积极心理教育关注人的美感、愉快感与幸福感的培养。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人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而且能够把握人生的意义。积极心理教育重视情商培养,帮助人形成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的能力等。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自觉性。帮助人力求使自己的行动具有合理的目的和高尚的社会价值,在活动中既能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能虚心听取别人合理的建议,为了实现合理的目的,能自觉地遵守纪律。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果断性。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掌握信息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坚毅性。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自制力。能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并坚强地对待挫折。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具有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世界,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积极的心态让人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能够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事物,从而能够自觉、主动、自主、创新地从事自己的工作。积极的心态还表现为主动放弃,当自己的能力和客观现实不允许自己做某一件事情时,便愉快地接受这个事实,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积极心理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自信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准确地认知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等品质。

四、积极的心理体验是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

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教育坚持“主体—发展性”,[3] 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积极心理教育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5]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常常采取自助式的教育方式。

自助式心理探究。让学生自主选择与学生心理发展、心理问题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自助式心理探究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年龄阶段选择研究内容,如观察力的形成;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培养思维创造性;如何培养自信心;受人欢迎的心理品质有哪些等。让学生认识心理问题的危害及产生原因,掌握排解心理困惑的办法,如自卑问题;嫉妒问题;逆反问题;情绪化问题等。让学生选择与学习、生活、交往相关的内容,如厌学问题;考试焦虑问题;心理压力问题;亲子沟通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恋网问题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自助式心理训练。在自助式心理训练中,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的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时,会主动纠正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偏差,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自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有:角色扮演训练法,集体演讲训练法,游戏训练法,心理拓展训练法等。

自助式心理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关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自助式心理辅导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自助式心理辅导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学生中建立“心理自助员”队伍。“心理自助员”是经过一定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在学生中有较强交往能力的学生。他们平时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能主动运用学到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当发现有心理危机发生可能的同学和朋友时,能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自助式心理暗示。指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自己或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活动。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安慰、自我对话、更换服装、改变发型、变换环境、写日记等方式,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改变心境、树立自信心、战胜挫折的目的。同学之间往往命令少、从众多,要求少、模仿多,强迫少、默契多。所以,同学之间可以通过接纳、欣赏、肯定、鼓励等方式彼此施加心理影响。同学之间的心理暗示之所以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共同点多,影响力大。

自助式心理激励。指同学之间给予积极的刺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工作、生活,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事、对人、对己。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需求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来实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他人那里获得满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渴望别人的关注、欣赏和信任;人在取得成绩时,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表扬和称赞;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鼓励。开展自助式心理激励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积极的刺激。如发动全班学生帮助“差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如开展互赠格言活动;如帮助个别学生战胜挫折;如互相鼓励,共同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等。

自助式心理社团。心理社团以学习、宣传心理知识,介绍心理调节方法、技术,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发展,塑造心理品质为目的。依靠心理社团,学生可以自己办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报纸、杂志、网页、网站;可以举办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可以编写、排演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剧、小品;可以利用板报、橱窗、格言、漫画等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心理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积极心理教育认为心理教育不以传授知识为主,主要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人的心理行为不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主要是会与不会、信与不信、做与不做的问题。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南京师大学报.2003(1)

[2]任俊,叶浩生. 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

[3]崔景贵.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人性化.教育研究.2004(7)

[4]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1日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3月23日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编辑/何 妍

上一篇:物理说课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硕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