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感恩教育意义范文

2023-10-15

党员感恩教育意义范文第1篇

核心提示:

感恩,是一种认同。不认同感恩的人,对于感恩熟视无睹、浑然不知的人,他的心性与周围、与时代是格格不入的,甚至还会生出仇恨之邪念。有了感恩思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才得到滋润。

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义犬救主的私塾启蒙或“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所阐述的只是一种封建的狭隘的报恩情结,还算不上感恩思想。它们可能有某种相同之处,但彼此的心态和结果却大相径庭。真正的感恩思想,体现的是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它绝不仅仅是对父母之恩简单的汇报,更应当是个体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及自尊意识,一种自我精神境界的追求。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种种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与豁达地处理。只有学会感恩,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感恩的氛围里,人们会努力行使自己的责任,减少许多怨天尤人。只有知道感恩,人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

感恩,是快乐的源泉。感恩可以消除内心所有积怨,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童话作家金小芙说:“种植什么,都不如种植感动来得快。”一个只知道向艰辛的父母索取的孩子,自然不可能得到一个感恩者的快乐;同样,一个只知道让孩子以好分数来回报的家长,又会收获多少快乐呢?阳光的照耀、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牵挂、恩师的教诲、陌路人的帮助、敌人的打击-----这一切都是我们感恩这个世界的理由。感恩的心容易感动,感动的心充满感激,感激的心快乐无穷。

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生活多姿多味,时代在急速变革,我们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至麻木;学会感恩,才能正确面对生活、看待生活,人生才会过得坦然,过得幸福而充实。

感恩,是一种竞争能力。现在社会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成功后,认为成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别人都是阻力,所以难有感恩之心;另一些没有成功的人则怨天尤人,更是很少想到去感激别人。因此,如何让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会感恩、不忘感恩,是门学问,是一种竞争力。

一、心灵之需——医治麻木,祛除浮躁

众所周知,当今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麻木冷漠。感恩励志教育深入挖掘人性本真,引导人们反思自己,激发人们自我发展的要求,使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知苦痛,蒙昧的良知得以警醒。这正是它获得非凡效果的独到之处。为什么每一场都有成百上千的学生情不自禁地争着登台发言?为什么孩子们当场禁不住失声痛哭?为什么让师长们“头疼”的学生也淌着热泪倾诉自己的心声?这是因为,孩子们心灵的麻木被至真至善化解了,他们的感恩之心苏醒了。

【例:2004年4月22日,备受关注的马加爵一案在云南某法院开庭审理,其中一细节令人震惊:马加爵在长达一天的庭审中平静自然,居然不曾回头看坐在旁听席上的亲人一眼,哪怕是其父马建夫因失爱子而痛不欲生,因自觉罪孽深重而四方谢罪!想来马加爵在因微小纠纷杀害四位痛室好友时,既未感念父母之恩,也未顾惜同学之情,哪里还记得学校给他的助学金,哪里还记得国法和良知的发现!马加爵正是这样因“忘恩”而“负义”。可见,麻木是多么可怕啊!】

二、沟通亲子之需——唤醒良知,化解怨愤

最亲最好的身边人倒成了受伤害最重的人,这是近年来发生在青少年中的怪现象。据国家司法部统计:自1997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有2万至5万青少年因与父母、师长发生感情纠葛而犯罪,其中人命案不少。

说怪也不怪,一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公主、少爷般生活,“公主心态”早已形成,若有不满,不找“老仆人”们算账找谁呢?二是因为父母要么早就甘当奴仆使唤,要么经常大吼大叫横加指责,矛盾不激化才怪!

感恩励志教育是净化心灵、唤醒良知、激发潜能的生命教育,更是沟通亲子、密切多重关系的爱心教育。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亲情互动”的人性化教育,在化解怨愤、消除亲子间和师生间隔阂方面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很多已经离异的夫妇,在感恩会上抱着孩子痛悔,甚至当场宣布“再一起过以前的好日子”;很多长久“不理父母”的孩子,要么痛苦不已,要么当众下跪。

三、激发潜能之需——重树信心,点燃激情

世上没有天生就“差劲”的人(智残除外),也没有天生的英才。差起于“心”,优也起于“心”。

感恩,是生命潜能的催化剂。当一个人拥有感恩之心时,他会因为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动,感动之余,他会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生感恩老师,他就会加倍努力学习以此来回报老师,成绩就会好起来。在受到老师的表扬后,学生更加感恩,成绩就会突飞猛进。同样,员工因为领导的委任而感动,所以就加倍努力工作作为回报,结果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得到一致好评。

所以说,人人都有感恩之心,都想着去回报,那么我们大家都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世界会充满爱------在学校和单位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是一项投资很小、见效快、回报很大的“民心工程”。

四、改革教育之需——注重心育,贴近学生

现在的学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心思都很复杂。实践证明,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谈得太虚或者限得太死,都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传统德育之所以柔弱无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它的单一价值观、物化个体以及其自始至终由外到内的“外烁”倾向。

其实,我们不能总把教育中的不堪与难堪都推给教育体制,有些问题就是“人性因素”造成的。请反省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不是在逐渐远离我们的课堂?“童年”是不是在逐渐地远离我们的孩子?“爱心”是不是逐渐异化为简单的规章制度?“学生”是不是逐渐异化为学校、老师、教育工作者的“工具”?------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下去,真的很可怕,很不堪!

感恩励志教育,则是一个由外烁到内省的反思过程。它立足情感培养,坚持教育活动化、活动生活化。通过多层次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建树完整的人格,实现了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的转化。同样在“讲道理”,为什么所到之处尽受广大学生欢迎?

五、敬业爱岗之需——感恩工作,珍惜拥有

时刻拥有一颗对单位感恩之心,我们每个人即使只有五分能力,也能干出十分成绩,因为我们不再抱怨了,不再畏缩了,在困难面前我们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拥有一个感恩的心,在自己的领导面前我们不会有对立情绪,因为我们明白这是为单位做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同事彼此之间关系会更加融洽,即使在误会面前,我们也会用温暖的话语慢慢解释,从而化解误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任何一个人包括自己就会在工作之中心无邪念,不会再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消极怠慢之事发生,因为拥有一颗对集体感恩的心,我们便成为单位真正的主人荣辱与共,兴衰同在。

感恩单位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给我们一个工作和学习的平台,给我们一个相对优越的待遇,让我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感恩领导,是他的职责、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使我们避开懒散和放任的泥潭。

感恩同事,我们要好好地体会汉语中的“众”字,这个普通的汉字蕴含了太多朴素的哲学元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枪匹马闯沙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时代更需要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地打造出整体的力量。

六、和谐社会之需——弘扬美德,倡导仁爱

当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急功近利,心底浮躁,商场、官场上尔虞我诈的现象时有发生。

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与此同时,许多家长对子女十分溺爱,从而使孩子养成了“自我中心”。尤其在目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不会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父母,不晓得感恩师长,有些孩子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有的中小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成天沉溺网吧,学业荒废,不求上进,根本不懂得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更不会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期待。

许许多多有着各种心理偏差的孩子,正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无数惨不忍睹的恶性事件,无数触目惊心的恶果,无数“心理病”受害者的鲜血和吁求,都在警示我们,人们正渴望着充满人性关怀和伦理道德启迪的感恩励志教育。

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是一种对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

党员感恩教育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颜色、词语、文化差异,内涵、意义、中英对比

Abstract:Whether in Chinese or in English,color terms usually isge, because of respective national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background very rich. But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color term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national language、aesthetical psychology and mode of thinking. Some characteristics after extension and change beceome the cultural taboo and advocat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color term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ediment of history .It also be recognized and referenced and become a kind of permanent cultural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color words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color terms, and thereby avoid devi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s which will happen in the tran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evev cultural conflict ,then enhance ability of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Key word: colour termscultural differenceconnotationmeaningChina﹠English

引言

缤纷多彩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场所和文明发展的基础。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无论是哪种文化和语言中,颜色词语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令人刮目相看。世界上的颜色词语非常丰富,但不同民族语言中表达颜色的词语多寡不一,种类各异。英语和汉语中基本颜色词,如黑(black)、红(red)、白

(white)、绿(green)、蓝(blue)、黄(yellow)等,大体相通,分类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受各民族文化风俗、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影响,颜色词语有时候会表现出各民族与众不同的特色,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对于不同民族的人来说在视觉和心理上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比如埃及人忌蓝色,认为蓝色是恶魔;德国人生活中忌用茶色、红色和深蓝色;法国忌墨绿色,因二战期间纳粹军服是墨绿色;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是不祥之色;泰国人忌讳红色;土耳其人忌讳花色;欧美国家大多还忌讳黑色。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承载着相同或不同的内涵意义。 英汉颜色词在应用范围内的对比

同一种情绪在不同的语言中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比如中文中说一个人嫉妒的“眼红”,在英语中却表达成“green-eyed”。下面我就以一些颜色词为例,探究颜色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不同内涵及表达的不同意义。

⒈红色

在英语文化中的红色(red)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火”“血”, 总是象征着一些不好的东西和事物。它象征着残暴和流血,如⑴ red revenge 血腥报仇,⑵ a red battle 血战;它又象征着激进、暴力革命,如⑴ a red revolution 赤色革命,red activities 左派激进活动;它有时也象征危险、紧张,如⑴red alert 空袭警报,⑵ a red adventure story 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⑶ a red flag 危险信号旗;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 ⑴a red light district 红灯区。红色在英语中还会被用于形容精力充沛的人如 red-blooded male。

在汉语文化中的红色有一些意义和在英语中的意义截然相反 。汉语中有“红军”、“红小鬼”等词,这里的红有强烈的褒义,代表着革命、共产主义。而西方却把用红色表示的共产主义视为洪水猛兽。红色常常被用于表扬某个女性很漂亮、很美丽。称女子盛妆为“红妆”或“红装”,称女性美丽的容颜为“红颜”,称艳妆女性为“红袖”等。

其实红色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的内涵意义也有相同点。中国人比较崇尚红色,认为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常常用“开门红”、“走红运”表示英语中有时也有同样的例子,如 red letter day 指的是喜庆的日子或纪念日;the red carpet 指的是隆重的接待。据考证,红色的褒义表达是远东经由波斯传到欧洲的。而在表达愤怒,羞愧,尴尬等情绪时,中英语中不约而同的也都用到了红色,如汉语中用“气得涨红了脸”、“吵得脸红脖子粗”;英语中用到“see red”意为怒不可遏,有时表示害羞也会用到红色,如“His face turn red”意为她害羞了。

⒉白色

在英语文化中,白色的内涵意义主要着眼于它色彩的本身。西方人认为白色就像起本身一样,干净,纯洁,无一丝杂质,所以它在英语文化中是比较受推崇的颜色,即人们的崇尚色。白色有纯洁纯真的意思,英语国家的人结婚一般都穿婚纱,而且是白色的婚纱,所以“white wedding”意为新娘穿白色婚纱的婚礼,“a white soul”意为纯洁的心灵;白色又有正直诚实的含义,如“a white spirit”意为正直的精神,“white men”意为高尚、有教养的人;白色有时还承担着合法,无恶意的意思,如“white market ”合法市场,“awhite lie”意为善意的谎言。

在汉语文化中,白色与红色意义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人们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红白事”这个词,红事指的是喜事,如婚礼;白事指的就是丧事,即葬礼。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其家属要披麻戴孝(即穿白色孝服)办白事(即葬礼),还要设白色的灵堂,出殡时还要在队伍前面举白色的幡。所以白色常常象征着死亡,凶兆。古时候人们常把是四方神兽之一的白虎神视为凶神,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性为白虎星。白色在其发展道路上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又有了新的含义。白色在中国曾经是反动势力的象征。在上世纪上半叶不断出现关于白色的反动的政治词语,如白色恐怖,白色政权,白区(即白色政权统治的区域)以及白狗子等。另外白色也有失败、愚蠢的意思,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

白色有时会使人联想到“一事无成”,这一点英语和汉语有共同点,英语中“white elephant”是白象,累赘物的意思,中文中白搭,白费,等词都有一事无成的意思。

⒊黑色

黑色在英语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就像白色与中国文化一样。人们总是

把黑色与死亡、凶兆、灾难联系在一起,如“to wear black for his father”为他父亲戴孝;“a black letter day”有凶兆的日子;有时候,黑色也是邪恶犯罪的象征,如“black man”意为邪恶的恶魔;“black guard”是恶棍、流氓的意思;耻辱,不光彩的事有时也是用黑色来表达,如“a black mark”意为污点,“a black eye”意为丢脸、坏名声;沮丧、愤怒用黑色表达的机率也很大,如“black dog ”意为情绪沮丧,“he give me a black look”他怒气冲冲地看着我。

黑色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比较复杂。一方面同在英语文化中一样,也时常是邪恶、坏的代名词。英语中有“black money”“black market”,中文中也有黑市(是未经政府批准而非法形成的,以交易不许上市的商品或以高于公开市场价的价格,秘密进行买卖为特征的市场)、黑钱(指的是来源不正当且没有向政府报税的钱),且两者则意义基本相同。汉语中更是有黑店(指杀人越货的旅店)、黑窝(比喻坏人隐藏或做坏事的地方)等词。另一方面它又表示严肃、正义,就像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包青天是黑脸,传统京剧中张飞、李逵等人的脸谱也是黑色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黑色无论是在汉语文化中还是在英语文化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政治的影响,使其具备了独有的政治含义。比如英语文化中,“black”一般会与“黑人”有关,“black power”(黑人运动)“black Panthers”(黑豹党,该党于上世纪60和70年代支持黑人获得合法权利,进一步得到社会善待。)等词相继出现。而中国文化中,上世纪60年代末,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5种非劳动人民出身的人被诬蔑为“黑五类”。经济方面,黑色有时可以表示盈利。人们通常在记账时用红色表示赤字、亏损,黑色与红色墨水记帐时意义相反,表示盈余,如“black figure ”意为盈利、盈余、顺差。

结论

颜色词语的内涵和意义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很大的不同。从研究的结果看中国文化中颜色词的内涵和意义深深受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落后的科学水平影响,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迷信色彩,比较神秘。而英语文化中颜色词的内涵和意义得益于西方民族的开放性、科学教育较高的普及程度,使其少了些神秘感,主要着眼于颜色本身的光彩,更多了些理性与直接。弄清楚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内涵,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人们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颜色词,避免双方不必要的冲突。解析颜色词的内涵和意义更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民族的精彩文化,以及华夏文明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罗选民. 《中英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5

[2]张培基. 《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商务印书馆.2007.12.1

[4]李延波.《从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语中黑色的隐喻与认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党员感恩教育意义范文第3篇

理想信念是对奋斗目标的坚信不疑与不懈追求, 发挥着指引方向、提供动力的重要作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员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并赋予其崇高的特质。党员理想信念是在科学真理的指导下, 基于我国基本国情, 有机统一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内容体系。它涵盖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涵盖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信与追求, 涵盖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信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1) 正是理想信念的感召与支撑, 使得无数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浴血奋战、在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在改革当下夙夜在公,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接力奋斗。也正是骨骼中的理想信念之钙, 使得共产党人经得起时间和内外的考验, 对得起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 理想信念决定着党员对于是非曲直的判断、对于权力名利的态度, 是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生命力所在。党员理想信念坚定, 就能站稳政治立场, 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 在大风大浪面前把好舵盘; 就会坚持群众路线, 时刻谨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 举止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天职; 就能做到自觉自律, 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洁身自好、慎微慎独。反之, 党员则随时面临着误入歧途的危险。因为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一旦让位, 非科学、非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趁虚而入。党员如果听信于封建迷信说或者膜拜于西方价值观, 后果只能是与国情民心渐行渐远, 逐步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最终失去党员资格甚至深陷违法犯罪的泥潭。

二、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

全面从严治党, 重在全面、旨在从严。“全面”是对党的建设五个方面的整体要求, 需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两手抓,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两手硬。“从严”是要在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拉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红线的同时, 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和“不能腐”的制度藩篱, 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是以德治党的应有之义和思想建党的首要任务, 更是固本培元的重要之举。

( 一) 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

思想建设引领着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 关乎全面从严治党的成败。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重点, 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党员辩证看待、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基础。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 正确把握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 是党员充分理解并身体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坚定理想信念, 才能使党员真正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武装, 以对党的政治认同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为力量之源, 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组织凝聚力形成的催化剂。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征途上, 如果党员理想信念坚定, 全党上下戮力同心, 就会形成党要管党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 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难点

理想信念的确立并非易事, 而在确立之后如何坚守和践行更是任重道远。在这一层意义上, 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的必修课, 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难点。从时代背景来看, 自媒体时代有更多更杂的声音更快更广地传播着, 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空前的冲击和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尚未走出低潮、资本主义却生机依旧的现状, 给从未停歇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可乘之机。从国内情况来看,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 新老矛盾凸显、大小问题交织, 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混乱。不利的外部条件, 给理想信念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要想保持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就需要依靠教育管理和制度保障, 帮助党员将理想信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发挥内因对于事物发展的根本作用。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 通过开展理论学习、搭建实践平台、制定相关制度来促进党员巩固理想信念。尽管作为精神现象, 理想信念也有其现实落脚点和衡量标准, 即忠诚于党、服务于民。因此, 创造党员践行理想信念的机会和条件, 将党员理想信念状态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同时, 党员自身必须深刻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自觉通过学习经典著作、了解形势政策, 通过勤奋工作、廉洁自律, 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

摘要: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以问题导向的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由此开启了党的建设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从严治党规律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是推进“四个全面”的根本保证。“两个百年”目标在即, 党重任在肩, 管党治党必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 部分党员丧失理想、动摇信念、背离宗旨的问题客观存在, 由此导致的消极腐败侵蚀党的肌体健康、伤害人民对党的信任与感情。因此, 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提升党员精神境界, 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意义重大。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理想信念,意义

注释

党员感恩教育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哲学教育 哲学观念 反思批判能力

我国哲学教育规模之大、在国内文化教育的地位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了哲学,领悟了哲学精神,具备了良好的哲学素养,在现实中能挥洒自如地应对各方面的生存挑战呢?大量的事实表明,情况正好相反。广大学生并没有因为接受了哲学教育而产生对哲学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却把哲学当作无足轻重、可学可不学的学科,既不可信,也不可爱的学科;学生很难进入哲学的崇高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少有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而且还缺乏独立面对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为什么哲学教育的结果如此地不尽人意?有人说,是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哲学等人文学科就相对边缘化了,因此,不再有人会费尽心机关注那些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东西,尤其像哲学这样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学问。也有人说,是因为哲学学科本身发展停滞不前,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远远落后于人们对它的期望,而使其遭致受冷落的厄运。在笔者看来,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个问题可能长期以来为我们所忽视——哲学教育工作者对哲学教育的意义认识模糊不清,错误地理解哲学对人的价值、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及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也许这才是造成目前哲学教育尴尬局面的关键因素。

我们过去的哲学教育,特别重视哲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层面的掌握,与此相关,还存在着哲学过分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从而使哲学教育变成永恒真理的灌输和时政论证,使哲学教学活动演变为政治、政策的宣传工作,完全忽视了哲学教育的神圣使命——传承哲学智慧,提高人们的哲学素养,让人们更智慧地生存。这样的哲学教育,瓦解了哲学,消解了思想,使哲学教育原本具有的重要意义被蒙蔽、被篡改。如今我们在思考有关哲学教育的问题时,应当澄清一些模糊不清的教育理念,明确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们的哲学观念,提高人们的反思、批判能力,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正确哲学观念的塑造

哲学知识的传授不是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它是为培养人们正确的哲学观念,激发人们自觉的哲学意识服务的。哲学观念即人们对哲学学科总体性的理解及对待哲学的基本态度和方式,是我们通过系统地学习哲学理论知识,并理论联系实际,再反观哲学本身,所得出关于哲学本性的认识。哲学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哲学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有何价值;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拥有敏锐的哲学意识,能否自觉地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一些事关全局的生存问题。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形而上的思辨玄学,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它离得太远,大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解为有关逻辑推理的学问,那么哲学对科学家来说是思维的有效工具和技巧,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依旧用处不大,可有可无;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解为人生哲学,关于生存智慧之学,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哲学是无用之学,而把它当作我们通达智慧生存的钥匙,提携我们精神的伟大力量。

接受系统的哲学教育,掌握哲学理论内容和理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领悟哲学家的哲学观念(哲学观),从而才能形成我们自己对哲学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因此,对哲学观的把握是我们学习哲学的重心所在。简略地说,哲学观或称“哲学理念”,就是哲学的自我观照或哲学家的自我意识,是从哲学理论知识中提升出来的精华。展开来说,指哲学家对与哲学活动本身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观点、看法和态度。这些问题包括哲学的主题、对象、性质、方法、结构、功能、任务,哲学的孕育、形成、演变和未来命运,哲学与现实、哲学与时代、哲学与其他文化活动的关系,哲学活动的目的、意义与价值 ,哲学家的形象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等等。其中,哲学的性质问题或“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哲学观的核心。

然而,由于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提升智慧的动态过程,所以,“哲学是什么”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的规定。历史上哲学理论的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革,总是集中地体现为哲学观的变革,体现为“哲学理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必须从哲学观或“哲学理念”的变革出发,去看待和评价各种不 同的哲学理论,去理解和解释哲学的发展史。一部哲学史,同时也是哲学观的演变史。

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看,哲学观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哲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哲学是以“知识总汇”的面目出现的,其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探究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构成、人类社会的演化等等。当时人类精神关注的重点是外部世界和客观规律性,探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这个阶段的哲学观主要表现为追求高度的抽象概括,以便对当时的具体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获得更加广泛、更加一般的超越于具体科学知识之上的普遍规律的知识。当时的哲学被称为“形而上学”。

到了近代,哲学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向,由本体论的哲学转向了认识论的哲学。这时的哲学不再刻意追问世界的本原、本质、虚实、有无,而是转向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深入的考察。康德就把“我能认识什么”、“人类的认识何以可能”等问题作为哲学的中心课题。他要为人类的理性划定一条界限,以保证人类认识的真理性。这时,人类精神关注的是自身认识的有效性、合理性问题,把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转变为对自身认识能力的探求。这时的哲学总体表现为以逻辑性和反思性的理性主义。

步入现代,哲学正在发生新的转向,但由于这场“革命”方兴未艾,对现代哲学的性质尚无定论,然而,可以粗略进归纳为以下几点主要特征。哲学由对认识真理性的关注转向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哲学不再仅是关于世界的普遍知识,也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及人的生命意义的学问。各派哲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向人的现实生活回归的趋势;其次,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理性主义普遍不满,都试图寻找一种主客相融、和谐共生的思维模式,要求超越理性的界限,转向包含非理性在内的新视域。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我们没有权力用今天的标准去宣判历史上的哲学的是非好坏,但却有权而且必须依据我们对历史的把握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提出并阐明符合自己时代标准的哲学观。因此,学习和反思反映人类实践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特点的思想材料,对于学习对象不仅较为容易理解,而且学习者的哲学意识也易于培养或激发出来。我们有必要重点学习集中体现哲学专业特色、充分代表时代水平又蕴含未来走向的现当代哲学,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哲学,理解哲学的当代价值,从而自觉地从哲学的高度、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反思、批判能力的训练

学习哲学,绝不止于背诵几个哲学概念和原理,而要学会用哲学的方式反思和批判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断地怀疑,反复地思考,批判的反思是哲学的真精神。“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①哲学向一切现存的权威挑战,向各种识见挑战,向原有的理论及其前提挑战。它从不轻信任何事物,总是怀着挑剔、质疑的态度来审视周围。哲学就是永不妥协地怀疑和批判。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开始于“惊异”,惊异中就包含了怀疑和批判。罗素说:“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批判,它批判性地考察运用于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原则,它寻找任何可能存在于这些原则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它只有先批判性的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出现任何拒绝它的理由之时,才接受它们。”培根正是以这种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提出了妨碍人的正确认识的四种假相,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笛卡尔正是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了其哲学体系。哲学的怀疑和批判是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它们是为寻求真理扫除障碍的手段。哲学的怀疑还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它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主观的随意猜测和臆断,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明显地体现了哲学的批判精神,她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②

当然,我们所谓的批判决不能是无根据,无理由地胡乱猜疑和任意批判。笛卡尔曾严肃地说:“我的怀疑并不是由于漫不经心或轻率,而有很强的、考虑成熟的理由的。”③哲学家在进行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时,往往需要援引他们未加怀疑的预设、公理作为展开思考的前提,这些前提有的是科学的基本定理,有的则是人类的“健全常识”,还有的是逻辑思维的规则。因此我们说,反思和批判必须以深入、仔细地研究为前提,依据合理的理由,符合逻辑地进行。皮浪式的极端怀疑主义对我们是有害无益的。罗素说得好,“如果我们接受彻底怀疑主义者的态度,采纳一种对一切认识都加以排斥的立场,并且要求某种不可能的东西,而且我们的怀疑论也始终不会被驳倒。因为任何反驳,都必须从论辩双方共同具有的某点知识出发,赤裸裸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因此,哲学的认识批判若想取得某种成果,就不能用这种方式糟蹋自己。”④哲学的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指向重构和创新。通过反思、批判,我们认识到现存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局限,并在矛盾冲突中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从而构建起理想境界。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有“破”有“立”是哲学的根本精神。哲学的智慧正是体现在不断地克服矛盾,克服创造新生事物,永葆勃勃生机。

哲学的反思、批判对人的价值至少表现在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接受来自传统和常识的基本信念,没有怀疑和批判地"跟着感觉走",而这样做有时是非常危险的。不可否认,传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是从历史中传承而来的文化精华,人在既定的环境下生存,不可能割断与过去的联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听任未经检验的传统支配我们的生活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于陷入危险的境地。例如,当初如果没有哥白尼对传统地心说的挑战,可能我们永远与科学无缘。另外,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共识,意见有时也夹杂着愚昧和偏见。人们出于情感因素或习惯力量,一般不愿意对生活中的基本信念提出质疑。而且,人活于世,难免遭遇不愉快的境遇,或者自己无法把握的状况,是信念支撑着我们走出迷雾,所以它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如果对信念满腹疑虑,丧失对它的确信,会使我们失去行动的勇气和能力。但是,“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持之永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⑤哲学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地审视传统和陈见,批判日常生活的信念前提,提出新方向,确立新价值,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更为深刻、合理、完备的基础。

哲学的批判蕴含着创新,在揭示现存事物的局限性的同时,揭晓未来事物的走向,构建理想境界。“批判活动的实质是以否定形式实现人与世界的肯定性的统一。”⑥在对原有的概念框架、思维定势、信念前提反思之后,批判蕴藏在其中的不足和局限,提出更加完善的理想体系。哲学的这种独特的批判功能不是简单、刻板地描述现实世界,而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并做出公正的评价,激励人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人与世界的理想状态,创造更加美好的理想家园。

哲学的批判活动增进了人的自由意识。从总体上看,哲学的批判活动有着双向的理论效应,它既指向所批判、所反思的对象性意识或理论,又指向从事批判活动、反思活动的主体自身。就前者来说,通过哲学批判活动和反思活动,对象性意识或理论实现了解释方式的转换和理论层次的跃迁;就后者来说,伴随着哲学批判活动和反思活动的展开,主体的自由意识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加强。哲学的批判活动之所以能够不断超越既有的思想意识和理论形式,主体的自由意识之所以能够这种反思和批判活动中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否认有所谓超越批判的终极前提。由于一切理论对象都要经受批判的检验,一切思想前提都不能免于追溯更为基本的前提,从而也就决定了在这种批判和质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理性是自觉的,意识是自由的。由此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哲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精神武器。

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植

哲学教育有助于接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更智慧地生存。

近年来,关于哲学教育塑造世界观的功能的提法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认为这意味着把哲学界定为关于世界、人生和价值等无疑的知识和具体条文,认为这会导致哲学过分意识形态化,政治庸俗化,最终会宣判“爱智慧”的终结。其实不然,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从来所展示的是哲学家对人及其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根本的看法,而他们又总是在为确立和论证对待人生、社会、世界和宇宙应该具有的基本信念和一般原则而不懈地在努力着,他们一直试图为人类更好地生存提供理想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问。另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得出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最充分、最全面、最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他们的哲学理论可能超越他们以往时代的理论但决不可能超越他们尚未经历的时代。因此,一部哲学史所展现的是对世界和人生总体性问题的解释方式的转换和理论层次的跃迁,同时展现了不断更新和提升的人类智慧。哲学教育传授哲学基础知识,理所当然也传播哲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这个时代的哲学教育,应该主要介绍代表时代发展水平的哲学,因为它是我们时代“在哲理层面上的极限性认识”⑦,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把哲学原理当作生活的常识、刻板的教条来灌输和教化,这无异于宗教的布道,是对自由批判的哲学真精神的蒙蔽和破坏。被动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再正确,也不可能真正植根于心灵,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真正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哲学教育在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哲学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但是该能力所需的哲学特有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技能是可以传授的。良好的哲学训练,能使我们思维更加严密,思考更加深入,尽可能避免片面性、表面性。另外,哲学史的学习在帮助我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凡是不知道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陈修斋先生曾说过:“要树立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此指导我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即立身处世之道,也只有通过学习哲学,通晓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种种已有和可能有的学说和观点,然后通过自己深入思考和比较以及实践的检验,来判定其是非优劣,择善而从之,再加上自己的分析、综合和创造才行。”⑧独立地思考,反复地比较,批判地学习以往哲学家的思想,有利于开拓我们的哲学视野,解放我们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哲学的精髓,从而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指引我从头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哲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放弃哲学只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念(当然不是说它可以完全脱离现实政治),确立它是人自身发展之精神需求的观念;放弃以知识传授及真理教化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转向注重哲学素养的培植,转向对人们的寻根精神、创新意识、高尚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江畅.走向优雅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高校哲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http://www.lnsgdb.com.cn.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舒远招主编.智慧的芳香——哲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5]郭湛主编.哲学素质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6]欧阳康.以真正哲学的方式从事哲学教育和教学.教学与研究,2001年10期.

[7]段德智编.陈修斋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8]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主编肖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页9.

②参见《高校哲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http://www.lnsgdb.com.cn.

③ 转录《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186.

④ 参见《高校哲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http://www.lnsgdb.com.cn.

⑤ 转录《智慧的芳香——哲学概论》,主编舒远招,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页326.

⑥《哲学素质培养》,主编郭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页68.

⑦《以真正哲学的方式从事哲学教育和教学》,欧阳康,《教学与研究》2001年10期.

⑧《陈修斋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段德智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页48.

党员感恩教育意义范文第5篇

昨天,妈妈带我去了电影院,看《别惹蚂蚁》。我和妈妈买好票,进了数码影厅。我找了个座位坐下,看这还未开始的银幕提了个问题:蚂蚁是害虫呀,怎么不能惹呢?

电影开始了,它主要讲的是:一个小男孩非常顽皮,有一天,他的妈妈出差了,他拿着一支水枪对准蚂蚁洞把水打了进去。蚂蚁们非常生气,夜里用一种神奇的药水把他变小了,抬进了蚂蚁洞。蚂蚁官让他做一只蚂蚁(这个蚂蚁不是肉体上的蚂蚁,而是心理上的.)。要让他心理上是蚂蚁必须有一个老师来教他,一支母蚂蚁走上台说:“我愿意当他的老师!”这支母蚂蚁教着他怎么做一只蚂蚁。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直到有一天,一个男人拿着消灭虫子的药来打他们,蚂蚁们团结起来打败了那个男人。这场战争中,小男孩非常勇敢,蚂蚁王奖给他一瓶神奇的药水。他高兴地跑出了蚂蚁洞喝下了药水,立刻长高长大了。正是因为他在蚂蚁群中学会了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精神,所以他给刚刚出差回来的妈妈说“对不起,您出门的时候我忘记给您说再见了!”妈妈高兴的笑了。他在和小朋友玩之前,也不忘给他的蚂蚁朋友带一些糖果呢!

看完了电影我解决了一个问题:虽然蚂蚁是害虫,但他们很团结。可是问题又来了:难道人还不如蚂蚁吗?不?是的?这两个答案在我脑子里徘徊。“是的”是因为很多人的素质比他们差。例:蚂蚁在同伴遇到危险的时候,会不顾自己的生命去救同伴;而有些人却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别人。“不是”是因为人类的科技比蚂蚁发达。

我有一个愿望:希望全人类不要自私自利、口吐脏话,这样才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别惹蚂蚁读后感2

中秋假期,总算能看动画片了。一部迪斯尼动画《别惹蚂蚁》吸引了我的眼球。

故事大概讲述了一个自以为是的男孩以大欺小,根本不把小小的蚂蚁放在眼里。常常往蚂蚁洞里灌水,给蚂蚁们造成了极大的水灾。一个奇迹让他在一天醒来之后变成了一个和蚂蚁一样小的人,蚂蚁女王惩罚他要成为一只蚂蚁才能放他回家去。他每天和蚂蚁们一起劳动,一起保卫家园,在蚂蚁的影响下,他学到了蚂蚁身上团结、舍己为人的精神,并且安全帮助了蚂蚁躲过一场杀虫大战。他回到家人的身边,成了一个善良的好孩子。

其实平时我们不也是常常小看了那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呢?

我小时还因为怕蚂蚁而用水把蚂蚁围成一圈呢,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我挺残忍?

如果我们人类都像蚂蚁一样团结,什么事情都会迎刃而解。生活一定充满了快活的气氛,不再有纷争,或者是残酷的战争。有的应该都是欢声笑语和贴心的问候。

我们的确不应该小看了这些蚂蚁,它们有更崇高的精神在人类之上。

【别惹蚂蚁读后感】相关文章:

1.小学作文别惹蚂蚁

2.别惹蚂蚁初中作文

3.观电影别惹蚂蚁有感

4.别惹蚂蚁优秀作文

5.别惹蚂蚁 观后感

6.别惹蚂蚁观后感作文「精选」

7.别惹蚂蚁观后感300字

8.电影别惹蚂蚁观后感

党员感恩教育意义范文第6篇

(西南大学 党委宣传部 重庆北碚 400715)

【内容提要】在全国深入党史教育,隆重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革命文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具有形象直观、说服力和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是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革命文物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优势,是创新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方法和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由他教到自教,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表层感知到深刻理解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启发和引导青少年自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增进青少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

廖小明(1975—),男,汉族,助理研究员,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主任干事,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方式:68254437 13708326980,jwclxm@swu.edu.cn 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400715 潘洵(1965—),男,汉族,教授,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良好素材。在青少年中开展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是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规定的任务,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革命文物作为记载党的奋斗历史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启发和引导青少年自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增进青少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革命文物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内容

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从分类来看,一般说来,文物分为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人们常常将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物,特定为“革命文物”。文物是历史长河中同类物品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这一点,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产的物品,并由此形成文物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

我国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国家,革命文物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以来,留下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就达40万余件。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例,就有大批的革命文物。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革命文物与其他文物一样,受到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指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文物保护法保护。 当然,革命文物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好革命文物的育人作用,就是开发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形式。革命文物作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是我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它记载着我们党走过的风雨历程,记载着党经历过的悲欢荣辱, 见证着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反映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它以其蕴含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直观、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特点,成为学校德育的活教材,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江泽民同志在90年代初就提出:要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当前,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组织青少年参观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遗留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充分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载体,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以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既是党的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革命文物在学校德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特别需要针对他们的成长发展特点,通过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青少年自觉健康学习成长。具体说来,革命文物在学校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革命文物是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学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题材,在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强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革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址和遗物都是真实历史的写照,部分遗物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反映了革命志士是如何培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青年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文献资料、红军的标语、部分革命烈士的遗书等,都深刻地反映了革命志士们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在学校德育中充分运用这些题材和史料,能够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每年的“五四”、“七一”等重要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节日,各地学校都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馆进行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数的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内容和形式有着优于课堂讲解和一般的文字宣传的教育效果,比简单的课堂灌输更易于为青年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且更能使教育的内容得到内化和吸收!在大量的革命文物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和遗物尤其能够反映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志士勇于探索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能够展示给我们一幅在旧社会中三重大山如何压榨人民,屠杀革命群众的黑暗图景,激起我们对旧社会的仇视和对新社会的珍惜的情感。这些遗迹和遗物尤其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与之相应的诸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三观”的培养和不断强化。然而,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对简单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十分反感,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探索好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使其易于、乐于接受并能起到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运用革命文物加强对学生的“三观”培养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二)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感情

革命文物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无论是鸦片战争留下的虎门炮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的断垣残壁,还是南京大屠杀留下的万人坑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历史的真实写照。它以其形象生动的直观效果告诉青少年外国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和中华民族对侵略者的不甘示弱,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让青少年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当然,我们的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学习中也对这些内容有了很好的介绍。但是,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接受简单灌输的方式和内容也比较多,容易对书本的东西感到厌倦,而且由于学生生性多疑的天性,容易对课堂的形式和教师的说教产生怀疑,因此,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如意,而参观学习,见识文物,听当年的红军或有关专家的讲解,易于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这些年各地学校德育来看,凡是有效运用革命遗址、遗物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的学校都比那些仅仅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停留在书本上的地方取得的效果要好要显著。种种实践表明,由于革命文物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内涵,因此它能够有效地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三)有利于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品质

青少年一代生长在和平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鱼龙混杂,社会改革中产生的诸多消极因素广泛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已经影响到了一些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养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少青少年的头脑里已经有了诸多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个别青年甚至已经发生了人格的扭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众已经认识到: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品质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话题!上述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要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德育工作作保证。德育工作者应该勇于探索,不断推进德育的改革和创新,增强失效性,增强感染力。革命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革命群众勤劳、勇敢、自强、节俭、质朴的传统美德,有的反映了共产党人与人民心连心,军民鱼水情的生动画面,特别是一些革命家早期成长的经历和人生选择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比如,在四川的朱德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重庆的聂荣臻纪念馆、刘伯承纪念馆、杨闇公纪念馆等都有许多关于他们早期学习和进行人生选择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少的史料和纪念物。青少年通过参观这些革命文物,能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吸收有助于培养和完善人格品质的精神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激励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遗留的革命文物,都以不可辩驳的历史真实性教育青少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以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为例,那里有许多革命烈士的手迹和遗物,反映江姐等一批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不屈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些珍贵的史料和遗迹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珍贵素材。同时,由于这些文物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留下的,反映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扼杀和对革命青年的大肆屠杀的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的历史画面,能够深刻地教育青少年懂得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刻苦学习,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做准备。有关资料显示:在参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青少年中,决大多数青少年观众能从小萝卜头身上看到自己的幸福,能够真实准确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地形成或强化自己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们认为:没有理由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理由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理由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没有理由不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德育功能,做好以史育人的工作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时代。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江泽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他还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胡锦涛也强调: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历史,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工作。发挥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是传统德育的一大优势,也是新世纪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和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文物部门来看,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挖掘革命文物的德育内涵 当前,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项义不容辞的紧迫任务。要认真贯彻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的最新文件和指示精神,加强对革命文物的收集、保护和研究。特别是探索有效的方式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丰富和发展它的教育内涵。具体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应加强革命文物德育基地的硬件建设,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对外宣传,特别是对教育部门的宣传。据了解,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施落后,陈列布展内容和形式单一,在观念上又被动地“等、靠、要”,使其社会影响很差。一方面文博单位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和更新硬件设施,特别是在陈列布展的设计,声光放果等方面多作文章。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有关革命文物资料上网,方便观众查阅,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包括网络,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可以探讨同旅游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发革命遗址,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

第二,要加强对革命文物教育内涵的研究,做好参观接待,特别是重大节假日的讲解。革命文物的内涵十分丰富,文博部门必须抽调专门研究人才,加大研究的力度,探讨有效的适合青少年身心的教育方式。多角度地展示革命文物德育的意义和作用。参观接待人员要有“观众就是上帝”的意识,热情讲解,耐心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全体人员都要有精品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开发纪念品并做好观众的“售后服务”。开发纪念品既可为基地创收,又可以扩大德育的渠道,如出售书籍、纪念册等。革命文物基地的工作者“售”出的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的有效期很长,影响也十分深远,因此,必须要在观众参观之后做好观众的“回访”不仅要认真分析对待留言薄,还要不定期搞社会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强化学校利用革命文物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意识和具体措施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位居五育之首,尤其应该突出德育方面的素质,它影响到个人创造的社会效益。各级各类学校是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利用革命文物工作加强学生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将其列入考核德育素质的重要目标。革命文物在传承革命传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利用这面活教材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也符合青少年“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模式,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情景教育”、“愉快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力争将革命文物教育的知识内容和意义以各种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特别同革命史的教育相结合)。如有奖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讨论会等,把学生学习、受教育的表现和成果列入考察学生德育状况的记录之中,真正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进入学校,深入学生头脑,真正喜闻乐见,收到实效。

(三)构建部门、单位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新体制

上一篇:大学语文实训报告范文下一篇:大一下期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