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探讨论文范文

2023-09-16

施工技术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使得社会对建筑装饰工程的要求更为严格。施工技术决定着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装饰工程中做好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尤为关键。本文就将对该项管理展开具体论述,希望为优化整体工程建设水平、提高工程质量提供助力。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建设水平

建筑装饰工程具有保护结构、美化空间、改善功能等作用,还可高效处理建筑表面与空间结构的关系,改善黏结效果。然而建筑装饰工程复杂性较强,涉及内容繁杂,如果对其不能做好技术管控,不仅会增加技术难度,还会对建筑工程带来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

1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特点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复杂性。建筑装饰工程中包含的施工技术种类较多,如地面施工技术、内墙装饰施工技术、抹灰施工技术等,不同的施工技术其操作流程、管控重点、注意事项等均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科学掌握各项施工技术,以达到科学运用的目的,优化施工质量。(2)专业性。在开展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时,要求管理人员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施工技术种类,合理规划施工技术管理内容,确保施工技术的有效落实,以达到最终的建设目标。由此可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2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

建筑装饰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合理性决定整体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装饰工程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的变革使很多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具体作业中,可全面优化建筑装饰水平,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合理运用可实现工程进度、质量、成本的科学管控。装饰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会增加装饰工程技术管理的难度,一旦出现问题,对建筑装饰工程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根据现今发展形势,加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管理力度,一方面参照工程实况科学配置技術内容,充分发挥技术性能和作用,推动建筑装饰工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利用,控制资源浪费问题,为建筑装饰工程节省更多资金。可以说,技术是建筑装饰工程的关键,只有做好技术的管理和控制,才能强化建筑装饰工程的效果,推动行业的稳步前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3我国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建筑装饰工程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工程技术管理上却因为理念体制的限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果不能高效处理这些问题,就会对建筑装饰工程的发展带来阻碍。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

3.1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现阶段建筑装饰企业较多,但很少有企业制定了完善的技术管理体制,企业将工作重点放在工程进度及经济效益把控上,对技术的落实及管理情况并未重视。这就导致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中,因技术不足引起的施工质量问题频繁出现,返工、延工等情况时有发生,降低了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另外,由于管理体制缺失,管理机构也不完善,难以保障技术性能的有效发挥,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引起居民不满,给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带来了不利影响。

3.2材料与设备问题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效果与材料和设备存在着紧密联系。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中,某些企业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经常会选择价格低廉、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和设备参与施工作业,这使得施工技术在具体落实中受阻,难以满足工程规划设计的要求。另外,有些监理人员在施工作业前,并未对材料和设备性能展开检查,使得不合标准的装饰材料和机械设备流入施工现场。这些情况都会导致现场施工存在质量问题,不仅拖延慢建筑装饰工程的进度,还会破坏整体的施工效果。

3.3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但工程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素质的欠缺,未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在实际作业中很难及时发现施工技术问题,而问题处理不到位,不断堆积,就使得建筑装饰工程实际施工效果与设计内容不一致,增加了工程安全危险系数。我国多数建筑施工人员仍为农村务工人员,他们对装饰施工技术只有简单的经验了解,缺少理论知识,没有详细了解和研究装饰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不能规范地开展工作,从而为建筑装饰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4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4.1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提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水平,促进施工作业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健全的管理体制可对施工流程进行规划和控制,从质量、进度等方面对施工技术加以分析探讨,科学选择技术类型,从而改善建筑装饰工程的整体效果。同时技术管理体制的完善可对工作人员职责和任务进行明确划分,让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要点,为施工技术性能的落实提供保障。此外,在健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管理体制中,还应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把控,避免产生表面化现象,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作业,以实现最终的建设目标。企业还需要在装饰工程施工现场配备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监督施工现场的进展,管理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规避工作中的纰漏,强化装饰施工的效果。

4.2材料与设备的严格管控

鉴于材料和设备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重要性,要加大材料和设备的管控力度,使材料和设备的性能符合建筑装饰工程要求,为技术落实提供良好条件。首先,在采购环节,采购人员需严格按照采购清单完成材料设备的选购,并对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加以检验,以保证装饰材料和机械设备满足施工要求,顺利完成施工作业。其次,采购人员要对材料和设备数量进行准确计算,并根据工程要求进购足量的材料和设备,以避免因材料供应不足发生工期延误的情况。最后,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中,应定期开展设备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处理存在的故障问题,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还要加强对装饰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监管,这可以减少误工情况的出现,有效降低项目工程的成本投入,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

4.3加强人员能力素质培训

对于建筑装饰企业来说,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只有提高人员的能力素质,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为此, 在落实技术管理工作时,要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完善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丰富其知识储备,从而促进施工技术性能的发挥,提高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高素质的施工人员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科技的发展使各种先进的装饰材料层出不穷,都需要依赖于相应的施工技术才能发挥出材料的装饰效果。因此,建筑装饰企业应加大接受新事物的力度,不断尝试施工技术的创新和优化,并在内部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做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融入工作,有效解决传统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工程建设的效果。新技术引进后,应第一时间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让其了解新技术的性能指标及操作要点,熟悉新技术的应用,从而降低施工难度。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为全面提升建筑装饰水平,企业应加大对技术管理的重视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内容,强化人员培训,做好材料设备管控,以此为施工技术的高效落实创造良好条件,解决装饰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而推动建筑装饰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智欣.浅谈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9(3).

[2]张帮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0).

[3]章梦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3).

施工技术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公路隧道的施工上质量问题是一个重点,在过程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这个体出在进行修建过程中产生了比较多的复杂问题。公路隧道施工路况比较复杂,因此需要注意比较多的方面。本文从公路隧道施工的现状出发,详细阐述其在修建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对提高公路速到施工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质量;问题;控制

1、前言

在进行道路施工中,隧道工程相比其他的道路,如路面道路,在施工过程中更加危险,施工难度更加大。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地形复杂多样,多丘陵和高山,因此要加强对隧道工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的控制,提高其施工效率。建筑施工来说,现在技术上并不存在完全解决掉施工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公路隧道施工上,对旁边的高层建筑还有施工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个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发展,运用协调技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达到与周边的和谐施工。

2、公路隧道施工的现状

进行公路隧道施工时,要先做好考察,能不能在这个山上开路桥隧道,整体规划。在考察时要注意山体的水文环境,比如水流大小,开挖会不会有瓦斯,瓦斯量大不大。然后就是施工队的水平了。施工队的技术水平大概在什么程度,是不是有隧道修建经验的,有没有对应的技术,比如支护工艺等。在南方坐高速,能看到很多高速路段有过隧道的路段,在火车上,也有过隧道的情况。想也知道,在山中间开个洞,里面的地质环境会相对较差,要是施工的话,风险极大。开隧道时,要考虑下面的土地稳不稳,还要考虑上面会不会有沙子石子和土掉下来。因此在在这种状态下的施工,对生命安全的防护非常需要重视,一不留神可能发生生命危险。因此施工人员的技术一定要达标,没有相应的施工证明,就不能准入施工现场。我们都了解,随着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土地被人们利用,因此提高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是对未来道路发展的重要支撑[1]。

公路隧道施工必定会对邻近山体和施工环境产生影响,最主要的是从隔离桩的建设、墙体的建设和注浆加固这三个技术上产生影响。基于绿色观念的隧道施工简单来说是绿色施工,这对传统的施工而言,是新的理念,核心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损失,并且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且还要保证公路隧道施工质量更高。也就是说,相比以往明挖隧道,需要的成本要更低,但是出来的隧道质量要更好,而且还不污染环境。现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绿色观念的隧道施工,已经成为了进行施工的基准,这对其施工技术就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管理水平。在绿色观念的隧道施工项目上,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主要就是从设计规划到管理施工,在到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上还有节约资源上面的布局[2]。

3、公路隧道施工质量保障的重要性

在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发展的非常快速,公路隧道工程作为基建,是发展交通业、经济的重要项目之一,在人们的关注度上,一直是在前列的。想象一下,在修建的時候,没有打好地基,出现了病害,比如在地基下面是软土,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然后软土下陷,整个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损失。或者会出现路面的横坡变小,软土并不牢固,或者由于不均匀导致路面开裂了。没有做好防水工作是能导致建设的建筑发生沉降,从而发生建筑倾斜,接着就是墙体或者路面就产生裂缝。人生病了要看医生,公路隧道也是一样,没有治好就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当公路隧道工程出现病害并产生后果了,就会成为我们说的豆腐渣工程之一了,严重会导致坍塌事故,造成生命安全的损害。所以,在进行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时,一定要以认真负责和专业的态度去进行对待,了解防水设施,不能放任隐患,用可行的技术去将因为水的问题解决,最终的建筑成果是安全而且有质量保证的[3]。

4、公路隧道施工主要的质量问题

4.1没有全面考虑施工现场的环境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时,往往是在确认施工后,临时搭建的建筑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性并没有保障。所以需要在施工现场,在进行设立围栏防护系统的时候,就要安排好后路,进行实时监测,每天巡查,第一时间保障生命安全,解决安全隐患。我们国家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在一个地区的不同位置,地下水的情况就会不一样,公路隧道工程防水工作和设备有着区域性的特点。在进行公路隧道工程施工防水工作时,往往考虑的是周围能看到环境,比如挖出水,被水位问题阻挡,还有就是在施工设备上,很多小企业或者施工队的设备不达标,在使用这个技术,根本达不到验收标准。我们知道挖井在有的地方,5到6米就能挖出一个井,井水一般情况会离地面不到半米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考虑极端天气,比如南方或者北方都会出现的洪涝灾害。如果由于外在环境,当施工时间就在这种极端天气的时候,或者建筑长期处于这种天气,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往往就会埋下隐患。就会导致周围的建筑、和人们正常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经济损失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防水工作,解决这些问题,提前避免一些隐患,就能让地下建筑成功施工,顺利进行[4]。

4.2管理人员不重视公路隧道工程质量管理的作用

在现在的公路隧道工程中,为了能达到快速建成并且获利的效果,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会将施工的工作流程变更,很多全面考虑考虑安全施工行为会被放弃,整个工程的质量也因此下降。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多时候忽视了质量的要求,就和现在一般的企业,老板就希望员工工作量越多,工资越低越好,在整体管控上,就有所不足。我们也都清楚,在很多地下建筑工程上,我们很大程度会更加注重效率,却忽视了质量。在现代更注重质量与效率并行,具体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却并没有指出。

5、如何进行公路隧道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前做好施工计划是非常必要的,不会耽误工期,又能使施工有序进行,施工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转变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的观念,这个可以慢慢渗透,可以以开展讲座等方式宣传相关知识,从思想上转变。建筑物漂浮时,具体措施有加载、抽水、减压。隧道施工中,结合混凝土喷射技术的应用,避免裂隙填充物出现流失的情况,进而在提升工程防水效果的同时,为延长公路隧道的实际使用寿命提供保障。针对挖隧道产生的的影响,比如防止噪声对人们的影响,可在路堤左侧分别设置彩钢隔声屏障,施工机械的使用时间安排合理。对现场质量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和绿色观念培训和教育,提高专业管理水平,把隧道工程做好。另外保证机械设备的零故障运行能让施工过程快捷、质量优良。对于技术技能较强的岗位,要求工人持有上岗证书,并且加强安全和绿色观念知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一步步发展我们的隧道和道路建设,稳步发展。

6、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基建是还在不断发展中,很多道路也在不断探索,公路隧道的建设也是基建的必经之路。施工技术水平可以提升,管理质量同样可以提升,我们去关注这些建设施工,一是为了我们在建设过程减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二是不断完善在前进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发展。在基建的道路中,需要的是每一个人有意识的去精益求精,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石迪. 关于公路隧道施工质量问题与控制探讨[J]. 消费导刊, 2019, 000(034):58.

[2]杜树保, 崔卫国. 关于公路隧道施工质量问题与控制探讨[J]. 建材发展导向:下, 2019, 14(011):231.

[3]李瑞阳. 浅谈公路隧道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9, 37(1):1.

[4]付航川. 浅谈公路隧道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 000(002):1216-1216.

施工技术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高职培养目标为依据,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探讨,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一个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是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其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是许多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1 目前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是尚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环节,基本上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活动为辅。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

(2)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本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在此模式下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学生学会了是什么,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3)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安排不尽合理,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生的学习谈不上“深入理解”、“举一反三”。到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

將原来的理论课程内容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组合成教学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这就是现在的“教学做”一体化概念。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2 建立适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基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知识技能的差异,将实验实训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应用及设计性现场实训四个层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阶段,按照能力的递进的需求,设计相应层次的实验内容,将不同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进行融合,理论要求与实践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如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着重是通过实验演示、软件仿真测试,让学生获得理论内容所需要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授课的重点;当一个学习任务结束时,可以设计第二个层次的实验内容,侧重实操讲解,进行识别电路图、连接电子元器件、故障电路分析、排查故障等动手能力方面的训练,既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训练学生规范的实验技能;在某一学习情境结束时,可以设计第三层次的实验内容,进行项目的制作。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能够完成某种功能的电路,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实验室提供必需的元器件和仪器设备。本阶段主要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几个学习环节完成后,就进行第四层次的现场实训教学,通过对生产企业参观实习的方式,了解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安装技能和调试方法。通过现场实际实训提高实践能力,真正与工作岗位联系起来,侧重于实训过程。

2.3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启发和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优秀学生值班管理实验室模式,培训一批优秀的学生负责实验室的管理。从高年纪已学过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班级中,挑选出若干名动手能力强、具有组织管理能力、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实验老师的助手,在低年级的同学实验时,协助老师指导其他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结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学生在与任课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方案设计、电路的安装与调试。面向高年级学生,实验室定期发布教师的科研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通过上述这些项目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 结语

高职学院《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为了适应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的。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立合适的实验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Z].2006,11.

[2] 孟秀玲.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年8月第26卷第4期.

施工技术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回顾了当代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演替理论,比较了中国、美国和日本的非农化历程,解析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推动因素和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演化过程。通过对资源、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SWO分析,借鉴国际非农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我国新形势下加快非农化进程的产业发展对策。主要结论有:我国第二产业呈现早衰现象,不利于非农化发展,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应继续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增加非农就业比重;当前我国需通过消费升级,鼓励高档消费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同高档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来培育投资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合理控制海外置业和国际旅行逆差,继续保持外贸对经济增长正拉动,优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人口稠密地区转移,尽量减缓和推迟其向国外转移。

关键词: 就业结构 国际比较 生产要素 非农化 产业发展

一、前言

当代经济学中关于非农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替的经济学理论很多,主要有美国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1],日本篠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英国克拉克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化论[3,4],美国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5],英国李嘉图和瑞典俄林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6,7],日本今村奈良臣的第六次产业理论[8],德国施瓦布提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理论[9],以及康德拉捷夫的技术创新周期论和熊彼特的技术创新推动论[10,11]。这些经济学理论均可用于指导我国未来的非农化进程,或某一地区的非农化发展。当前我国非农化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如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对外贸易增速放缓,顺差减少,外贸对经济拉动由正变负;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减少,非农化进展速度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本文基于非农化国际比较和SWO分析,全面分析我国非农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加快非农化发展速度的对策。

二、非农化历程国际比较

根据克拉克三次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随经济发展而上升,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的非农化率明显比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偏低。从016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就业比重的对应关系来看,人均GDP在7500-15000美元之间的9个国家,包括阿根廷、波兰、土耳其、马来西亚、俄罗斯、巴西、墨西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平均农业就业比重下降为13 6%,而中国的农业就业比重高达7 7%,约为平均值的倍。主要受人文因素和土地制度的影响,中国的非农化进程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1840-010年间的美国和1900-1973年间的日本分别经历了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完整演变过程[1,13,14,15,16]。1978—018年我国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结构由70 5%、17 3%和1 %演化为6 1%、7 6%和46 3%,018年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相当于1936年的美国或196年的日本。美国经历了33年,日本经历了34年,使本国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6 0%下降为5 0%,下降速度均为先快后慢,平均每年下降0 65个百分点,美、日两国的非农化历史进程可作为我国未来非农化发展的重要参考。通过比较美、日、中三国的就业结构演化历史发现,美国1943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达到极大值39 0%,日本1973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达到极大值38 %,中国0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达到极大值30 3%;美、日、中三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口达到最大值的年份分别为000年,199年和01年,当年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分別为1 8%,5 8%和33 6%。相对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过早开始下降,呈现早衰现象,这是当前非农化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

1978-017年39年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 3倍,平均每年增加11 84%。其中1978-1989年11年间,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以农产品价格提高为主,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为辅,农业劳动力人均经营面积减少,贡献为负值;1989-004年15年间,以单产、价格贡献为主,经营规模贡献由负变正;004-017年13年间,以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经营规模贡献为主,农作物单产贡献为辅。得益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和土地流转,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经营面积扩大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在逐步上升。1990-016年6年间,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1 1%,农民人均非农业收入占比由4 4%上升为4 8%。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大,收入差距缩小较慢,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危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农业就业比重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阶段,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规模不但远小于美国,还小于日本;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虽然使农业土地生产率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却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三、生产要素SWO分析

(一)资源

S:我国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而优质,开发程度高;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宜农荒地资源丰富,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东北、南方和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尤其是西南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开发潜力大。W:农村土地制度独特,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业用地与宅基地实行三权分治,农业用地三权为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三权为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致使土地流转速度减缓,农业规模经营进展缓慢,城市远郊的空闲宅基地利用率低下,城中村和城市近郊的宅基地上私搭乱建,小产权房无序发展。东部平原和盆地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资源缺乏;水资源分布不均,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区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潜力,却存在严重缺水问题。O:土地制度改革潜力大,长期租赁,土地入股,土地限量私有化,宅基地限制性私有化等土地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宅基地的高效利用;土地流转同农民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挂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推动农业土地加速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六次产业(一、二、三次产业叠加)发展潜力巨大,农民土地和宅基地入股可以解决农村发展六次产业的产权和融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百年大计,实行过程中需注意融资问题和明晰土地产权。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农村六次产业发展过程中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农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农业,有利于增加农业工人就业,对非农化有促进作用,但是现代农业过度发展存在农产品过剩风险,有可能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二)技术

S:中国经济发展在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上具有后来者优势可供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传统的第一、二、三工业革命叠加,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呈现新旧工业技术同步发展,和直接以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的发展现象,可大大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中国可以依靠快速推广第一、第二、三、四次产业技术革命积累的技术成果,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越当前的发达国家。W:目前我国工农业生产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较为落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参差不齐,新旧工业生产技术并存,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地区性差异较大。当前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技术更新较快,新技术对旧技术冲击大而迅速,技术更新日趋频繁可能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失业问题。O: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契机,鼓励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升级换代现有工业产品,为提高我国工业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带来了机遇。利用当代发达的通信技术和交通网络,可以提高各种工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扩散速度,加快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当前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激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依靠政府的R&D经费投入。全球R&D投入強度呈按非农化先后顺序逐步增大的趋势,后非农化国家高于先非农化国家[17]。目前中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未来大力增加R&D经费投入,实现R&D经费投入超前化发展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三)资本

S: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建设了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里程居世界第一位,铁路、航空、公路、管道运输、大坝等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发达国家产业成功转移到中国沿海和内陆大中城市,形成了大量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我国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城乡居民储蓄率维持较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存款数额巨大;中央政府负债率较低,实施罗斯福新政式经济扩张的潜力很大。W:目前投资分配过分注重交通和房地产,未来投资重点急切需要转移到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内河航运,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瓶颈产业上。O:水利投资回报率高,发展潜力很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种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内河航运投资亟须加强;乡村教育文化产业,体育娱乐设施,医疗卫生事业,以及村落街道路面硬化、停车场、上下水管道铺设、厕所革命、垃圾收集处理、污水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资。: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应科学把握投资力度;各项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回报率递减规律,融资投资过程中需要遵循高回报率项目优先原则,对增加社会福利具有显著效益的应当成为优先和重点项目,如节水灌溉和跨流域调水项目。

(四)劳动力

S: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质量迅速提升,拥有人口规模优势和人口红利优势。我国的刘易斯第一拐点已于009年前后来临,刘易斯第二拐点随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而呈动态移动,劳动力供给在近中期充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劳动力质量快速提升,有利于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W: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速度加快,农村隐形失业,季节性失业现象严重,劳动力长期供过于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地域差异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地域分布差异大,增加了非农化发展的难度。O:随着农业机械化逐步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动态变化,一些地区的刘易斯第一拐点成为动态过程,人口红利缓慢消失,可使经济快速发展期得以延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比重逐步提高,使最终农业就业比重高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刘易斯第二拐点提前到来,大大缓解我国的非农化压力。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农村现代物流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就地转移农业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可以大量雇用农业工人,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变相加快非农化进程。: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种植业用工减少,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大量小规模家庭畜牧业将逐步退出生产活动,也将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的非农化发展最终仍然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进城务工人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当地的剩余劳动力。

四、促进非农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探讨

激励消费拉动: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增长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城乡收入差别大,城乡消费攀比效应使工业品消费具有递次性,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多层次的消费人群可以拉长工业品的消费周期,使工业品的生产寿命加长,有利于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但是,大量农民工返乡使农民隐蔽性和季节性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疏解大城市批发市场和整治分布式商业网点,使大城市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减弱。在大城市强制外移批发市场和取消分布式商业网点,可能导致形成社区商业垄断,使农产品产销价格差拉大,商人取得暴利,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受损,不利于生产发展和大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然而,中国处于旅游消费快速增长期,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助第一、二、三产业在农村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我国高档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如高尔夫球场、各种运动场地、游泳池、野营场地、文化活动场地、别墅、私人游艇、水上运动、赛车场、越野车运动、热气球运动、跑马场、森林步行道、自行车道等高档消费的普及均可拉动经济发展。依靠高消费人群引领消费新潮流,带动消费不断升级,促进新产品不断出现,可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高档消费和超前消费不发达,不利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大城市人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贫乏,存在各种土地利用限制和住房、汽车限购政策,不利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应适当放宽限制,增加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供给,促进大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出国旅游消费出现大额逆差,海外求学、海外移民、海外置业造成大量外汇流失,不利于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加强投资拉动:在工业品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应对经济衰退的有效手段是通过政府发行债券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来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化解危机。目前我国多数工业产品产能过剩,非农化速度趋缓,隐性失业现象严重,急需罗斯福新政式的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世界各国政府债务率对比发现,发达国家债务普遍高于中国,比较美国和日本的政府债务历史,中国政府债务率极低,将来采取凯恩斯扩张政策潜力大。如我国的西部全面开发比美国晚,开发潜力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规模大,发展潜力大。西部铁路、高铁、高速公路、水利设施、跨流域调水、风能太阳能发电基地等建设的发展潜力很大;南方水网和东北地区的内河航运设施建设亟待加速;农村公路、管道运输在中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发展潜力也很大;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是村落城镇化,急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是,从投资分类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其中交通、住宅投资过度发展,且大量占用农田;水利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后备资源开发不足;投资的地区差异巨大,东、中、西投资力度递减。各类投资发展不协调,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然而,我国交通和房地产建设仍有潜力可挖,开展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开发农业资源的潜力巨大,乡村振兴工程和城镇市政工程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依然很大。其中西部铁路交通发展仍有较大潜力,如建设川藏、滇藏、新藏铁路;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住宅消费的升级,郊区大户型住宅、联栋别墅和独栋别墅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水利和跨流域调水潜力大,借助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开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资源,可以有效拓展生存空间[18]。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停车场、高尔夫球场、游艇码头、郊野公园、旅游风景路,山脊观光路、环湖风景道路、野营场地、各类运动场等同高档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依然欠缺,发展潜力巨大。存在的问题有:地方各级政府缺乏以人口发展和消费升级为依据的科学合理的城乡专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如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升级规划、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水域游艇发展规划、停车场和运动场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等;少数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切实际过分超前,形成鬼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稳定外贸拉动:我国对外贸易介于发达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之间,承上启下,贸易对象遍布全球,具有地域分布广、潜力大的优势。国际贸易净出口增量对经济发展有直接拉动作用,我国出口优势产品是劳动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产品是原料,矿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占有量低的劣势。我國国际贸易种类齐全,可替代产品丰富,具有广谱性和稳定性优势,发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大大促进非农化进程。但是,当前发达国家市场饱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使出口贸易增速减缓,有的年份净出口额为负值,外贸对GDP的拉动为负值,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富有阶层大量移居海外,购置海外房地产,国际旅行逆差逐步扩大,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最大。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过快,过早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相当于将大量外汇用于国外的非农产业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造成农民工返乡潮,减缓了国内的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美国的工业产值于1883年前后跃居世界第一位,1918年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前后经历了约35年,而中国010年制造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014年就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仅仅相隔4年;目前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为33 6%,远远高于美国的0 4%,产业向国内落后地区扩散的速度远远低于西进运动时期的美国。然而,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可以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引进、技术交流和产业发展,保持国际贸易顺差增加可直接拉动GDP。我国以建设和谐世界为基本外交策略,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加强同“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合作,面向全球积极发展国际贸易的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可以有效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采取国际贸易平衡战略,对发达国家维持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的优势地位,通过进口替代和出口扩张相结合可以逐步实现技术密集型工业品升级换代;对发展中国家和资源大国,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以维持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如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可以采取扩大顺差与缩小逆差双重战略,发展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如大豆、食用植物油、猪肉)的进口替代,缩小逆差;通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产品、茶叶、丝绸)的出口扩张,扩大顺差。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中国在交通、水利、公共设施等建设方面具有优势,如港口、运动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坝、桥梁、隧洞等,承包国外工程项目有利于扩大我国外贸顺差,增加劳动力就业。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际上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激烈,我国要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建立优势面临的挑战较大,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展高技术产业,德国推行工业4 0战略,日本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韩国发展先进电子产业,印度发展软件产业,被称为亚洲硅谷。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遵循引进、消化、创新、超越四阶段原则,对高新技术产品逐项实现进口替代和创新领先,逐步占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从进口替代到出口扩张的高新技术产业有造船业、家用电器、汽车业、高速铁路、大飞机、桥梁、隧洞、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将来需大力发展的产业有3D打印、芯片、石墨烯电池、航天、核聚变发电、机器人、无人机、电动汽车、卫星定位等;国务院提出制造业发展的十大领域,都是当今世界先进制造业竞争的焦点产业。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需大量增加R&D投入,中国R&D投入强度计划00年达到 5%以上,若按017年GDP总量计算,中国R&D投入总量要超过美国,投入强度需达到4 35%,才符合后来者R&D投入强度增大的规律,我国未来的R&D投入需要比原计划进一步加强。

五、主要结论与讨论

比较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非农化历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一是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发现我国仍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强大的资本优势已经建立,需进一步增加R&D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主要工业品的技术优势。二是我国人口众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基本国策,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非农就业问题,将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部地区转移,尽量延缓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向国外转移。三是我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份额逐年增加,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政府应当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尽量减少对城乡高收入人群消费的限制,合理增加大城市的建设用地供给。四是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刺激经济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乡村道路和文化体育设施,城市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巨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强劲。五是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弥补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不足劣势,对增加非农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净出口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发展国际贸易应当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

[1]沃尔特·罗斯托 經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10

[]杨治,篠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J],现代日本经济,198(4).

[3]Clark C ,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Macmillan,1957

[4]Simon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M] 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5]Chenery  B,Elkington ,Sims C , A Unifor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tern[C]  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Cambridge Mass,1970

[6]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013

[7]俄林 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M],北京:华夏出版社,008

[8]今村奈良臣 把第六次产业的创造作为1世纪农业花形产业[J],月刊地域制作,第89号,1996(1).

[9]克劳斯·施瓦布 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

[10]尼·康德拉季耶夫,李琮 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J],国际经济评论,1979(7).

[11]约瑟夫·熊彼特著,牛张力译 A  汉森著,陈志文译 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1]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

[13]Rogers C  B  Morton, James L  Pate, Vincent P  Barabba, 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imes to 1970[C], Bicentennial Edition, 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he Census, September, 1975

[14]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orld Bank Open Data, https://data Worldbank org/, accessed at August 7, 018

[15]Satistics Bureau,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Japan, istorical Statistics of Japan, http://www stat go jp/english/data/chouki/index html, accessed at September 7, 018

[16]Statistics Bureau,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Japan, Japan Statistical Yearbook, http://www stat go jp/english/data/nenkan/index html, accessed at September 7, 018

[17]赵立雨,张琼,徐艳,张彦海 科技投入强度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未来与发展,016,V40(1).

[18]梁书民,于智媛 欧亚草原跨流域调水与内河航道工程技术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017(8).

〔本文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编号:ASIP-IAED-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协同创新项目“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项目编号:CAAS-ZDRW001)研究成果〕

(梁书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刘岚,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施工技术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融合越发融洽,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无处不出现计算机网络的身影。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和工作效率,逐渐注重向建设智慧化校园、现代化校园、科技化校园进行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为了有效保障高校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避免高校重要文件被窃取、师生信息泄露、校园网络成为传播恶性信息的载体,高校应该注重在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学习和引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以提高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系数。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校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网络安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网络安全

引言

时代的步伐如大江奔流般勇往直前,带动周边的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状况,给万事万物注入了新鲜力量与勃勃生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网络建设已经十分完备,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镇,处处都可以享受网络技术的红利。但是,与网络技术发展相伴相随的是网络完全问题,尤其是公共网络,很有可能会受到黑客的攻击,不仅导致校园网络的崩溃,还有可能会造成数据的泄漏,给单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完善网络安全技术并做好防范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同样如此。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高职院校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教书育人,至于网络安全技术则是可有可无,这种观念不仅无益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不利于保障师生个人信息的安全,因此,探讨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策略依然是有必要的。

1在学校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校通过安装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实现了学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但同时,网络信息系统也存在一定的漏洞。由于网络信息系统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征,使得信息病毒够通过互联网连接端口进行传播,导致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所储存的一些信息容易遭到破坏。学校在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务和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如在校务系统中记录了大量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信息和教学数据。因此,一旦遭遇网络安全问题,就会造成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泄露,这不仅对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对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于学校计算机管理专业来说,如果遭遇网络安全事件,则很可能会使整个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崩溃,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对学校中的网络安全进行管理,通过有效的防控机制降低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概率。

2校园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

2.1网络黑客恶意攻击

一般情况下,黑客的恶意攻击主要划分为两种形式,即主动与被动攻击:(1)主动攻击就是黑客直接利用工具对校园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使得网络中的信息遭到破坏;(2)被动攻击就是在不影响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盗取内部信息。但不管是哪种攻击方式,都会给校园网络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这是非常不利于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管理的。

2.2网络软件存在漏洞

虽然校园计算机网络在逐渐趋于完善,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就让计算机网络中的各项软件出现漏洞,这些漏洞就会成为侵略者的攻击方式,他们会利用漏洞对网络安全进行入侵,从而盗取用户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速度也是导致校园计算机网络存在安全漏洞的主要原因,设计人员在程序设计中存在严重的疏忽,不法分子就会从这个“后门”中破坏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

3网络安全措施

3.1优化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安全

(1)将计算机的物理性能提升

系统性地分析网络的特性有助于确保校园网络处于安全状态,因此就需要实施网络保护,具体措施包括提升设备的物理性能等。在将计算机的物理性能提升的过程中,使用的措施包括升级软件、修补漏洞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将安全性提高,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2)合理应用防火墙技术

在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中,需要使用安全防护的技术,其中包括防火墙技术,该项技术能够防止病毒的传播、阻断黑客的进攻,进而将网络的安全性进行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校园的网络安全,在应用防火墙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分析并监测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在控制数据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指定一个统一标准,对违规的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还需要检测并控制网络的环境,对入侵行为进行及时的处理,最后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

(3)运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

发展迅速的互联网科技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埋下了危险的种子。现阶段计算机互联网中的远程操控系统、文件传输功能等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便捷,但是也为黑客入侵电脑系统提供了“契机”,为了杜绝黑客利用远程操控系统、文件传输功能等功能入侵计算机网络,可以在高校计算机中运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通过检测路由器信息,检测师生的网络访问记录,确定来访客用户是否拥有访客资格。并且运用网絡访问控制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师生在校的互联网访问行为,从而对其身份进行判断,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降低计算机网络信息危险指数。

3.2利用备份提高校园网络的容错能力

在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过程中,可以对技术信息及时进行备份,以此来提高系统容错率,进而降低风险,这项技术主要应用到路由求同系统核心交换机之间,其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连的外网就行监督和检查,控制学生进行非法链接,从而提高校园网络被访问网页的安全性,此外,在核心交换机之间还可以使用双链路链接和端口聚合技术,保证能够对链路之间进行有效备份,提高交换宽带。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为学校的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网络安全问题。因此,相关负责人要重视对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具备利用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管理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相关管理人员可以从做好风险防控入手,加强对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控制和治理,以保障学校内部信息安全。此外,教师与学生也应有意识提高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合理使用校园网络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湘瑾,史艺文,张诗睿,吴远昊.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光源与照明,2019(02):44-45.

[2]陈禧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9,17(24):95-97.

[3]朱磊.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J].中国信息化,2019(12):65-66.

[4]张俊杰.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19,49(12):144-145.

[5]黄斌.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4(12):20-21.

施工技术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交通运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就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无线通信技术

引言: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ce Transport System,缩写为ITS,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带头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智能交通系统开始在欧美以及日本流行推广。我国的ITS建设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所进行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实验研究的项目中,ITS在我国真正的开始快速发展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我国的交通管理部门开始着手研究ITS的发展战略以及全球地位系统、电子数据信息的交换、地理信息系统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就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能交通系统的概述

1、车辆控制系统

车辆控制系统指辅助驾驶员驾驶汽车或替代驾驶员自动驾驶汽车的系统,该系统通过安装在汽车前部和旁侧的雷达或红外探测仪.可以准确地判断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遇紧急情况,车载电脑能及时发出警报或自动刹车避让.并根据路况自己调节行车速度人称“智能汽车”。

2、交通监控系统

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

3、车辆管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汽车车载电脑、高度管理中心计算机与全球定位系统卫星联网,实现驾驶员与调度管理中心之间的双向通讯,来提供商业车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的运营效率。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就是一种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

4、旅行信息系统

该系统专为外出旅行人员及时提供各种交通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如电脑、电视、电话、路标、无线电、车内显示屏等任何一种万式都可以无论你是卉办公室、大街上、家中汽车上,只要采用其中仃何一种万式.你都能从信息系统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有了该系统.外出旅行者就可以眼观不路.耳听八方了。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概述

一个手机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包括手机信号的发射,传送和接收,而与此同时,在信号的发射与接收中还涉及信号处理的问题。其中手机作为信号源的发射端,所有的信息从手机中发出,那么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可以达到让手机发出的信号最终接收端具有无限可能的地步。首先我们我们知道无线通信技术在手机上的最基本应用就是无线通话功能。即在两部手机之间传递的是音频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电磁波的不同的震动频率而进行传递的。手机发出的电磁信号,是不可能直接通过特定的频率通道达到另一个信号接收端的,它必须通过一个信号接受基站对手机发出的信号进行放大,强化处理。之后才能够通过特定频率的信道发送到另一个无线接受端,即另一个手机中去。那么这个中间做信号处理的基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手机的发射功率再强,也无法达到让它所发出的信号到达千里之外的无线接收端,这样一来就只能通过信号接收基站对信号进行强化处理后,使之频率变大,信号强度变强之后进行发射出去。这样,信号就可以到达另一个手机中了。在这其中有些通话的信号涉及到保密或者抗干扰问题。所以,信道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无线通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设备都有哪些:第一,无论是复杂的通信系统,还是简单的无线通信系统,都需要一个无线信号发射端。这个发射端发射的信号我们称之为信号源。信号发出的时候有些信号发射端会自带一部分的信号处理装置,这就是信号的放大和加密装置。第二,就是需要一个信号的中转设备。信号源从发射端发出后,考虑信号接收距离,是否要加注信号中转站,即信号放大处理的基站。如果信号接收距离较远,而信号源的功率又无法到达接收端,那么就需要一个无线接受基站作为信号中转站,为信号的功率进行放大处理,之后再发出去。第三,当然就是信号接收端。信号接收端不仅仅肩负着信号接收的任务,同时,还需要对信号进行处理。无论是信号放大处理,还是信号的解码处理,都需要在信号接收端安置一个这样的设备。

三、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

1、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通信需求

基于ITS系统的业务应用划分,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理解,现阶段主要的三种划分方式有:基于业务领域对智能交通行业应用进行分类,包括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客货运输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智能公路与安全辅助驾驶、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和ITS数据管理九大领域;基于汽车信息服务类别[2],分为通信服务、道路导航、驾驶辅助、远程监控和资讯娱乐五大类业务;定义ITS应用的基本集合作为主要支持的场景,包括主动道路安全、协同交通效率、协同本地服务以及综合互联服务。综合各种对智能交通行业应用场景的分析,我们将应用场景按照交通安全、交通效率、信息服务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并从通信的角度出发,关注车与外部的通信,从每类业务中筛选典型的具体场景,形成智能交通行业应用场景:交通安全类应用场景侧重降低或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有效维护道路安全;交通效率类应用场景侧重提升路面交通效率;信息服务类应用场景侧重提供道路及周边、车辆相关的信息。

2、车辆无线通信技术

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在短距离(100米以内)和方向性传输方面有效,经由激光和毫米波信道双向或者单向的传输数据,它们还可以进行不停的转换,每帧周期为25ms一帧中有25个间隙。车辆无线通信传输的实时信息包括:旅游信息(交通拥堵、道路信息、交通法规等);车辆管理与监控;驾驶员的信息(驾驶员身份信息、特种车队信息、车辆运输货物信息等);车辆安全信息(车辆状况、车辆位置、车辆行驶速度等)。车辆安全信息主要用于保证车辆安全,能够避免如追尾、碰撞等交通事故,这项功能也是车辆无线通信的最主要的功能。车辆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两种结构即路—车通信系统和车—车通信系统。如图1图2所示。在路—车系统中主要有辅助驾驶的信息包括交叉路口的车辆信息,道路警示信息。但是车辆在制定位置、速度警示车辆间不能相互通信,他们需要借助路边的基站设施,才能完成。车—车通信系统中车联合车辆之间就可以相互传输信息,这种情况下车辆自身必须拥有移动技术设备,才能够自动检测出通信范围的车辆的各类信息。不依赖与路面基础设备的车—车通信系统有更强的适应性。

3、移动通信技术应用

3.1车辆调度管理

3G(GPSGSMGIS)系统是一套科学有效的24小时移动车辆管理调度系统。它是利用GPS精确的定位系统和电信行业的移动通讯网络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3G网络技术能为车辆调度管理提供技术。通过3G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加合理安排城市公交路线,并且能够定位故障车辆,及时调整公交运行状况。公交系统特有的电子播报语音以及沿途站点提示都是基于3G技术形成的。另外电子站牌能通过无线数据接收到公交车的位置和到站时间,为乘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出租车行业的汽车调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基于3G系统的出租车叫车业务主要是乘客拨打出租车调度中心电话,调度中心再根据乘客信息搜寻最近的空车。叫车业务能够节约乘客等车时间,能减少出租车在街上游荡对空气造成污染还能减少空车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等[3]。不仅如此,车辆调度系统还能保护乘客以及驾驶人的安全以及防止车辆丢失等功能。

3.2汽车导航技术

汽车导航是智能交通系统中使用最广泛技术,它的使用给汽车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汽车导航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车辆导航系统两个部分。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由用户接收设备、地面监控装置以及空间卫星组成。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探测道路情况,地面监控装置将监测到的信息发送到卫星上,之后卫星再将这些数据信息发射回地面。车辆导航系统中有接收装置,通过接收卫星传送的数据确定车辆的位置,汽车导航系统会将获得的定位信息作为出发点,在用户通过文字或者语音输入目的地信息之后,导航系统会自动读取存储在光盘中的电子地图,然后自动计算出路线。用户还能指定行在驶途中想要经过的地点或者道路,接着车辆导航显示设备中就会出现线路指导信息。在行驶的过程中,如果车辆偏离了提示路线,导航系统还能重新根车身位置和目的地的信息重新计算出路线。在导航系统显示器上还会显示根据卫星定位出的汽车维修点、高速路服务区以及加油站站点等重要信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交通逐渐走向智能化方向,其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能化交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充分了解智能交通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程刚,董德存,朱健,黄承明.智能交通中的无线通信技术[J].中国数据通信,2005,03:16-20.

[2]丁卫东,唐纯贞.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161-164.

[3]龚立新,龚青,王少磊,刘麒麟.智能交通系统无线通信平台[A].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第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上册)——智能交通[C].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11:8.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影像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