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范文

2023-10-19

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民族高校教师师德现状比较严峻,加强民族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德行素养,为实现民族团结,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法治德,是民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在以法治德方针的指引下,民族高校制定和完善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师德建设,采取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工作方式,对民族高校师德建设卓有成效。

关键词:以法治德;民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一、民族高校教师师德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高校对教师的准入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大背景的推动下,民族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也逐年升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层出不穷,在各种利益诱惑下,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敬业精神动力不足,职业道德淡化等情况,这对民族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阻碍。

从1980年至今,我国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已达12部之多,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出台,给高校教师师德明确划出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红七条”,并建立了针对教师师德的问责机制,建立健全了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有利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向良性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红七条”的出台不仅降低了高校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也反映了我们部分高校教师师德的缺失,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法治化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师德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着手,希望给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方法。

二、师德与法治的关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法治与人治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虽然法治是治理国家非常重要的手段,但落到实处还是要依靠人。在师德建设中,法治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同时师德也是法治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们通常认为,师德就是道德的一种,道德要求高于法律要求,因此,师德就是自我约束,在范畴上属于自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由国家机构是强制执行,具有强制性,在范畴上属于他律,自律和他律不同,法律与师德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法治不能替代师德的教化。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他将师德与法治割裂开来,忽略了师德教化也需要法律手段来实行的这一事实。民族高校的师德教化,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是没有法律的约束,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根本没有实际效果。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调整日常的行为规范,间接规范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让法治贯穿于师德建设的始终。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也不断的完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不断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师德建设在实施中有了国家机关的保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民族高校师德建设的方法

;通过对师德和法治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民族高校的师德建设中,是离不开法治的支持的,我们要坚持“以法治德”。那在民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如何做到以法治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订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民族高校的教师团体构成复杂,但其身首要身份还是是高校教师,我们不能因为其其他身份就降低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我国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12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都有涉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因此,民族高校有必要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规范的师德评价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比如,民族高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建设评价标准,然后,对符合或超越标准的教师给予奖励,对背離这个标准的教师应该予以惩罚,这都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发展。

2.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师德建设。民族高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是要以法治德,树立榜样的力量。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对党员教师和高级职称的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成为师德建设的先锋和模范,鼓励其他教师向先锋模范学习。同时,在学校的各项评优活动和年度考核中,民族高校应该把师德师风作为重要条件和主要指标,让教师们意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努力向榜样看齐,做到以德促教,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民族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不但要规范和强化管理制度,还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重点,宣传正能量,比如黄大年同志的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律精神。高校教师自律精神的培养过程,实质就是民族高校开展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自律就是内因,它决定着高校教师的师德发展趋向,自律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自觉,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自律自觉的培养。思想是人的动力源泉,作为民族高校的教师,应该熟悉学校的定位,把师德建设提高到更高层次。民族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关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对所教学生个人的前途负责。各民族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这项工作当做政治任务来抓来管,才能做得更好。

4.注重法律的强制性,发挥法律制度的约束作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要注重法律的作用,把法律作为基本遵循,让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标准,让遵纪守法成为日常行为的取向,深入人心。这种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就是利用外在环境来改变内在自律,亦即外因影响内因。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即是他律。当然,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他律带来的结果有好有坏,我们不能一味的依靠外因。他律要想在师德建设中带来好的结果,除了坚持以法治德外,还需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现今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断补充和完善,这就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供了法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后,需要组织的有效监督与调控,保证实施,只有良法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总之,民族高校由于其复杂性,其师德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在以法治德的基础上,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逐渐实现师德建设水平,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2011年5月.

[3]张民权.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刍议[J].科技信息,2011(35).

[4]杨俊华、孙玺龙.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法治思考[J].政府与法治,2011年10月.

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这话指明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向。确实,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师德素养关系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走向,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未来的国民素质。

一、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主体——高校教师

一般来说,大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知识技能还是思想道德品质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仍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显然处于较高的指导性的地位。每一节课知识传授的方式和程度,备课的深度和广度,课堂组织的导向及进程,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对每一个学生的耐心和关怀程度,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态度等等,主要是通过教师工作的自觉自主而体现的。高校教师的劳动在时间上富有特殊的弹性。只有理论课、实训课、辅导答疑课的时间是限定的,而大量的劳动时间由个体自由支配。在劳动空间上,高校教师不“坐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甚至家中,都可以成为劳动场所,这一空间自由就使得教师内在动力的培植特别重要。良好师德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教师的个人因素、学生因素、高等院校的教师评价机制、社会环境因素等。尽管影响师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看,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道德水准、责任感、价值观、身心修养、团队精神、人生价值的定位等内在的反应才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凸现师德建设中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自觉地提升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端正职业作风,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师德建设应当以高校教师为本,弘扬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强调奉献精神的同时,凸现师德建设对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意义和价值,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明白:师生之间是互相映衬的,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获得人生的意义,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能自觉地积极地完善师德修养,保持师德建设永不衰竭的动力。

二、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关键——师生关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稳定,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已逐步趋于抽象化,因此,他们对教师已不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恋,而是从品德、学识、兴趣、能力等方面去要求和期望。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学生的期待就会落空,这样就限制了师生的交往;即使有交往,也是“貌合神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体验他们的感受,不仅听懂他们的语言,而且理解他们的思想,体会他们利用语言所传达的感情。

大学实行的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我说你听的教学过程。

在有关院校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的工作环节中,学生普遍选择和蔼可亲、脾气好;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信任鼓励学生;宽容,能够理解与关心学生;幽默风趣,有人格魅力;认真负责的教师。这表现出学生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信任、关心理解、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和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双方的情感都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师对学生付之以热忱、关怀、负责,学生就会报之以尊重、感谢、认真,反之,如果对学生冷漠、敷衍、鄙视,学生会同样表现出轻视、厌恶和马虎。情感的互动将会对教与学的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理解能力,在接收到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后,其中的绝大部分会调动一切潜能,克服困难向期待目标奋进。同样,学生对教师的良好配合也会对教师的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严格教育和全面要求学生,尽力构建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三、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既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又关系到高校人才的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确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人,只有把人的教育作为教学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发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和出众的创造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学习信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根本职责,教师要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熟练出色的专业技能,是为师者最起码的条件,也是高校教师赢得学生和社会尊重的奥秘。

教育的组织能力是由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如职业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内容能力、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操作教学流程的能力等,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要克服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以师生共同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又要重视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四、高校教师必备的伦理素养——关爱学生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大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过程中要多层次地把师德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关爱学生当成自己必备的伦理素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最高贵的职业情感。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当高校教师真正地把关爱大学生当成自己全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的时候,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生成有效的教育。

不论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多么精湛,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如果学生没有将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那教师的“教”就只是单向意义的灌输。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关爱,才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形成强烈的进取心,在成长过程中取得较快的进步。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高尚和美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从而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并能够用同样的情感去对待自己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和他人。

老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和引导,实际言行经常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学生就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的双向交流,也会使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

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提出:“所谓师德,或者说是教师修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将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对待事业的态度提升到同样的高度,这是高尚师德的体现,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表现。有了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丰富的灵感和活力,就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人生的最高价值和最大乐趣。

参考文献:

张鼎如 张国荣:《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师德建设》,《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2月。

黄少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张敏《尊重关爱学生——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5月。

高静,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文副教授;罗双燕,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

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为掌握高校教师基本师德现状,对南京市三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较好,但还存在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课题组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塑造现代大学精神、完善考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

关键词:高校师德;职业道德;大学精神;发展性建设

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我国师德建设现状,厘清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课题组针对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别制作了《高校师德建设调查问卷(教师卷)》和《高校师德建设调查问卷(学生卷)》,在南京市3所\"211工程”高校(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能深入了解师德建设的现状,并为高校构建科学的师德建设体系提供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200份教师问卷、300份学生问卷),回收率100%。两份调查问卷均为自编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师德现状的调查。课题组采用定性分析和复杂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

接受调查的教师男性62.9%,女性37.1%;从事教育工作5年以下和5—10年的均占22.9%,从事教育工作10年以上的占54.2%;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者48.6%,副高及以上职称者51.4%。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33.3%,女生66.7%;本科一二年级学生67.1%、本科三四年级学生lO.3%,硕士研究生11.5%,博士研究生11.1%。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较好调查问卷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表现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比较满意。83%的教师和66%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教师整体素质较好,77%的教师和75%的学生对所在院校教师的整体道德素质比较满意。

2.大多数教师能做到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调查显示,97%的教师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93%的教师能认真组织教学、80%的教师对学生有学习以外的困难时愿意伸出援手、86%的教师能课后答疑指导学生学习、86%的教师愿意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电话、97%的教师能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77%的教师关心学生全面发展、60%的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3.多数师生能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不少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建议措施,排名前三位的建议是:把师德作为评价指标列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74%)、抓好教学科研环境建设(83%)、引入教师上岗竞争机制(86%)。

总结调查结果,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

1.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够,职业忠诚度不高。74.3%的被调查者热爱高校教师职业,其中62%以上具有副高职称,选择热爱本职业的主要理由是教师职业社会评价较高(50%)、工作稳定并有带薪寒暑假(69%)、喜欢和年轻学生相处(62%)、有机会学习更多知识(46%)。25.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缺乏认同感,其中80%具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缺乏认同感的原因主要是待遇差而且工资低(56%)、工作任务繁重并且压力大(44%)、社会地位不高(22%)。

2.部分教师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一项对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态度的调查显示,48.6%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从事第二职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持赞成态度;37.1%的人认为教职工从事第二职业会分散教学和科研精力,持反对态度。

3.部分教师师德状况滑坡。主要表现在对校、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关心(68.6%)、对国内外重要时事不关心(37.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不管或不及时处理(22.9%)、不约束个人作风(14.3%)等方面。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形成冲击。调查显示,最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三个现象分别是“谋取私利”(62.9%)、“学术造假”(60%)和“工作敷衍”(28.6%)。在当前社会上逐利思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丧失了基本的师德,把追逐经济利益、谋取个人私利当成了主要追求,出现价值取向偏差、政治信仰不坚定等问题,个别教师甚至公然在课堂向学生散布不良言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导引下,有的高校教师把挣钱当作第一要务,热衷第二职业,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职称评定和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公信力。

2.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对教师的引入和评价考核机制对高校师德整体滑坡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调查显示,在职称评定系统中越难以胜出的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度越低。高校扩招导致教师队伍的迅速壮大,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高校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和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75.6%和45%,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往往缺乏对师德的深刻认识。即使许多高校及时注意到师德建设滑坡的倾向,要求将“德才兼备”作为教师选拔和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来加以纠正,但是由于“师德”作为思想道德范畴的内容之一,很难量化,因此实际上,师德在教师的引入和评价体系中还是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政策的导向作用既导致教师自身忽视师德建设,也导致管理部门难以建立起对高校师德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3.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高校师德建设发展性模式尚未建立。在调查中,有85.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也是师德建设的范畴,教师应加强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91%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这说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比一般公民道德更高更全面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要求。强调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教师的物质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要求。但是,传统的师德建设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应弘扬奉献和牺牲精神,对教师作为自然人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一)通过塑造现代大学精神来强化高校师德建设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明确规定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应遵循的六个基本规范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施教者,除了应遵循这些基本规范,还应具有大学教师特有的师德风尚。本课题组研究认为,这种特有的大学师德师风,即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包括学术自由、独立自治、科学人文精神、开拓创新和理性批判等。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师德共契共通。一方面,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要靠大学师生共同努力,但高校教师在大学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更长,因此,高校教师是比学生更稳定的大学精神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精神的建设者、践行者、承载者和直接体现者。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否。另一方面,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形成和发扬具有良好的定向与规范、激励与感染作用。通过塑造充满科学和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理性批判的现代大学精神,能够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观、学术自由观、社会责任观和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承载着大学精神的学者的学术追求与思想、治学态度与精神面貌、坚持真理的执着于超越、睿智的言行与洒脱的举止等,无不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种渗透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但其作用效果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二)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建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1.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制度,重视教师职后教育。严把教师人口关,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保证教师队伍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教师入职后的岗位培训工作,加大对高校新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新教师岗前培训绝不能仅限于组织新教师参加一场考试获得合格证书而已,应当通过入职考试、老教师现身说法、课堂观摩、案例讨论和研讨交流等手段切实提高新教师的师德水平。强化学术和学风规范教育,对辅导员、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要进行德育教育专题培训。

2.不断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将高校教师师德评估结果引人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制定具体的师德规范,实施教师综合素质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评模等的重要依据,师德师风实行“一票否决”制。

3.建立劝诫奖惩制度,对师德不佳的教师及时劝诫,经劝诫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德育先进集体、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力进行表彰,并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以达到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作用。

4.坚持长期教育。在当前的师德建设模式中,常见“师德教育一阵风”的倾向。其实,良好师德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师德建设要有计划,从小处着手,从具体处起步,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在实处,富有实效。

(三)以人为本,探索高校师德发展性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对教师有很高的道德期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表率,还要是社会的楷模。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工作和道德的压力都比较大。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能无视教师的个人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精神,探索高校师德的发展性建设模式。

1.把教师工作摆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制度上确立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这是增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师德建设自觉性的重要保证。

2.转变观念,重塑教师精神。长期以来,人们侧重于鼓吹和赞颂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应遵循现代人文关怀精神,鼓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双赢”,即通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教师也能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全社会和高校在教师的职称晋升、在职进修和科学研究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教师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3.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师德提出的新要求,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受全球化冲击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现需要靠一支具有一定素质条件的教师队伍支持,因此,高校教师除了要具有传统意义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丰富的专业知识、适当的教育技巧和关心学生,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道德意识,如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谐的师生和同事关系、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专任教师年龄情况[EB/OL].[2014~03-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82.html.

[2]教育部,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Z].教人[2011]11.

[3]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6):62-65.

[4]郭大成,孙刚成.大学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52-56.

[5]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73-76.

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校教师是一份集知识性、理论性、精神性等为一体的职业,高尚并且高层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是一项伟大的工作。除了教师本身的素质修养,学校本身也应该对教师有保护、激励的措施。物质奖励有必要,精神奖励也不能少。必要的激励措施,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挖掘其潜在的工作能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是强化高校教师激励措施的主旨。本文是从几方面谈谈如何强化高校教师激励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激励措施;教学

一、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现状

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不仅仅是 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从课本中提炼知识,提炼要点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和正确看待世界、应对世界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是通过教师来认识世界的,或者对世界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其实也就是说“师德”。然而,现在很多高校教師并没有将这项工作做好,或者迫于某种原因而忽略了一些应该有的工作。敷衍了事,偷工减料,对学生不闻不问,教学一成不变,照本宣科,毫无讲解。现在还有很多高校教师是在迎合学生们的要求。比如,在很多学生的眼里,什么样的老师算是好老师?上课不点名的,考试畫重点的,批卷扣分少的……所以,现在很多高校教师也是按照学生喜好这么教学的,这完全背离了教师引导学生的原则,不是教师在主导,而是变为被动。

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高校教学前景堪忧,我们的着重培养的下一代,将会是什么样?

二、高校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呢?

缺乏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注工作激励的目的是加分员工的创新欲望,使教师的工作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教师一种自我实现感。现在很多高校只注重教师的物质激励,而忽视了对教师工作价值的关注。而某种程度上,高校教师是非常希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认可,不仅得到学校,也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高校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物质奖励体现的不够充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激励中的工资、将近、津贴以及职称晋升等不仅代表金钱本身,更是高校教师自身价值的直接体现。现存在高校教师的付出与薪资不成正比。而且不同高校的薪资比例不同,互相比较之下,会打击部分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所以,高校的内在报酬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留人办法做的不够理想。现在讲求“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很多高校只想待遇而忽略对教师的情感激励。学校应与教师建立 充分的信任关系,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能否定教师的能力,要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与之前提到的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有一定的关系。

缺乏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前几点都是在说给予教师的精神、物质鼓励上缺乏,这一点要说的是高校的管理。高校在教师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激发不了潜力。

三、高校教师的励措施

(一)重视高校教师的自主教学意识

让高校教师可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教学思路。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方法去教学。教学模式可以灵活多样。只要是能够按照正确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学生的价值观,正确教授知识的,都给予支持,如在资金上有申请,可以考虑审批同意。

(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激发教学热情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也不例外。在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教育的先行者,教师更应该得到与时俱进的培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都要随时更新。现代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而在高校里,更需要符合时代要求、能勾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而首先需要教师要先了解、学会这些方法。比如微格培训、情景教学法、教育戏剧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换位法等。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教学考评包括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学风、知识基础、业务能力、实际贡献的全面评估与考察。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的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薪资和职称评定挂钩。

(四)建立竞聘上岗机制

可以根据一些工资的“能者上、劣者汰”的办法,让教师形成危机意识,不仅仅只做科研,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专心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建立整体薪酬制度

即建立每个员工不同的薪酬组合系统,并随着他们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每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协调,决定自己的薪酬组合以及组合中各种薪酬元素的比例。

(六)设置教师教学专项职级

目前,高校教师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层级。由于多种原因,晋升职称与科研成正向关系,科研越多,论文级别越高,升到副教授、教授的年限就会缩短,导致更多的教师只为了评职称而忽略教学。所以,教、把教师氛围教学型、科研型、教学一科研三类,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喜好,自己定位从属类型,高校根据这三个类型再细化内容,达到一定标准即可晋升,薪资也根据此类挂钩,这样就避免了只搞科研而忽略教学,或者只教学而评不上职称的现象。

(七)在精神奖励上加大力度

高校教师属于知识分子,很多时候精神的满足要大于物质的奖励。他们认为只要能为教学作出贡献,只要学生的认可那就是天大的奖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视知识分子”,可见知识分子在我国占的地位以及重要性。所以,可以以学生答卷的形式来公开对教师的好感度,或以公开课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听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如奖状,上光荣榜轮流展示、邀请业内期刊或报纸记者作报道等方式,从精神上激励高校教师。

四、结束语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不论何时,教师都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义务。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而作为高校管理者,更应该将教师的这种职责好好的管理,并且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涌金,白瑞,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2]乔锦忠.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6.

[3]高允奔.浅谈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J].江苏高教,2001.

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1 师德的现状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从总体上讲, 无疑是一支可以引以为自豪的队伍, 多数教师能够忠于职守, 兢兢业业, 以满腔热情为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积极奉献, 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了平凡而又崇高的榜样。但毋庸讳言, 在现实条件下, 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1) “内心信念”出现动摇, 敬业意识淡薄。在我国, 任何行业高尚的职业道德, 都来源于一种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对本职工作的热忱, 来源于对社会的奉献精神, 对教师这一行业来讲, 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教育事业的特点, 决定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们的教育事业, 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青春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可以说, 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中, 内心信念支撑着教师认真履行教师职业, 是教师敬业的原动力。但从目前情况看, 这种原动力正在一部分青年教师中消失。部分青年教师敬业意识淡薄, 他们对选择教师的职业感到无奈, 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 工作敷衍了事。这种人虽然不多, 却严重地损坏了青年教师的形象。

(2) 人生价值取向“中性”, 精力投入减少。教师的劳动是最复杂、最微妙、最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劳动, 这种劳动, 由于难以准确量化和随处监督, 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良心;由于只能集体协作完成而成效显现又比较慢, 因而要求教师必须不计个人名利, 不追求短期效应, 具有默默奉献精神;由于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 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事实证明, 教师投入精力越多, 教育效果越好。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受趋利原则的影响, 部分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趋向于中性, 具体表现为, 人生理想取向实际, 个人幸福追求实在, 价值标准注重实用, 行为选择偏重实惠。个别青年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投入的精力明显减少, 视教学为副业, 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市场投机及一些商业性活动中, 心分几头, 直接影响了教育秩序和教学质量。

(3)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教育和示范作用降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决定了教师人格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有正其身, 如正人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要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就必须在人格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教育性和示范性。教师用身教来印证平日的言教, 对学生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可以有力推动学生在道德品质成长中由“知”向“行”的转变。但有部分青年教师因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 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具体表现在言行不一, 他们教育学生要遵守纪律, 而自己上课却迟到早退, 随意调课不打招呼, 更有甚者, 个别教师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带给学生, 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从客观上讲, 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 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 对道德建设的要求放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由于强调利益驱动, 而法制又不完善, 在某种程度上搞乱了一些人的是非标准和义利观。其次, 从主观上讲, 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削弱, 在高校, 政治学习只是读读报纸、传达文件, 没有具体有效的措施, 使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盲点”。部分青年教师放松自身修养的提高, 出现了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

2 对策的思考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广泛和持久的, 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 由于和大学生年龄接近, 最容易成为大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 青年教师思想道德风貌如何, 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思想道德风貌。因此,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手抓教育, 一手抓管理,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强理论教育, 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青年教师。只有坚持引导青年教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才能使广大青年教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当前, 就是要对青年教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师德教育, 使广大青年教师认识到,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 就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同人民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密切联系起来,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局出发, 自觉地为教育事业作奉献。引导教师从“实际”、“实惠”中解脱出来, 热爱本职工作,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2)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政策导向。师德建设要以依法治教为前提。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为从宏观上用法律调整教师的行为奠定了基础。因此, 应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这些法律, 教育他们在享受教师权利的同时, 认真履行教师义务, 正确处理待遇和工作态度的关系。要建立健全对青年教师的考核制度, 把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作为重要内容,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在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同时, 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管理工作中的政策导向, 应把对青年教师师德考核的结果作为其聘任、职务评审、工资晋升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总之, 只有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 加大赏罚力度, 才能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3) 切实关注并解决青年教师在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据调查, 高校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已成为影响其队伍稳定的直接原因之一。虽然高校住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总的来看, 青年教师住房的紧张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观。正如有的青年教师所说, 安居才能乐业, 无居可安, 怎能乐业?所以, 高校还应该下大力气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 使他们在向学生和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发展和进步。

总之,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只要我们能做到晓之以理, 绳之以纪, 动之以利, 以思想教育为重点, 坚持不懈, 一定能取得显著成效。

摘要:在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 青年教师正在成为教书育人、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兴国的主力军,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 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 进而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透析, 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贤金, 石风研.师德新论——以德治教与师德建设[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 秦小江.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

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一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

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

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也有人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知,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尊重学生。 每一位大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把学生平等看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努力进取。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总结。我将坚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二

为了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根据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需要和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按照市教育局文件要求,结合xx中心学校的部署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加了学习,提高认识、对照检查、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师德主题学习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组建了领导小组,加强了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本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张xx为组长、以陈xx为副组长,以全体教师为成员的“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对领导小组成员各自职责做出了明确的分工,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领导小组的成立,为全面完成师德教育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学校专门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xx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主题学习活动的通知》,xx中心学校关于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的工作安排,研究制订了《xx市xx小学“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实施方案》,对整个师德学习教育活动做到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三、积极动员,认真开好动员部署大会

为使我校“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迅速开展,学校专门召开了“‘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学习活动”动员大会,对本次师德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做了整体安排。其次,对我校部分教职工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个别教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工作缺乏事业心,不讲奉献、只求索取,缺乏进取心、满足现状,工作缺乏研究探索,教育管理学生方法简单,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组织纪律淡漠、法制意识淡漠,不能正确对待组织和他人等九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指出,并对本次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动员部署大会的召开,为整个师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在师德主题学习活动中,校领导坚持带头学习,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多学一点,能要真正坐下来、静下来,集中精力,聚精会神,保证了学习时间,保证了学习质量,能深入专业组,带头发言,带头评议,带头剖析自身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带头整改等,以校领导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了整个师德学习教育的顺利开展。

五、认真扎实,保质保量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学习教育阶段,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通知、黄庄中心学校关于师德主题学习的文件,在学习方法上,采取了集中学习、分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保证了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全体教职工做到了工作学习相结合,保证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习教育活动“两不误,两促进”,保证学习任务按期完成。

在对照检查、剖析评议阶段,学校专门召开会议,校领导深入教师一线,带头对照检查,分析评议自身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全体教职工认真撰写分析材料,全体教职工逐人评议,剖析材料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做到了对存在的问题不遮遮掩掩,取于揭丑亮短,重点剖析了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剖析原因深刻,努力方面和整改承诺书明确可行。

上一篇:独立学院通信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教学技艺阅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