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加工专业论文题目范文

2024-02-05

矿物加工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1.1 对工艺和设备认识不足

对于非金属矿物加工当中需要按照业主的需求对其进行设计, 所以需要对业主的需求有效了解, 并且在加工当中需要按照相关状况, 不能只是按照相关经验要求。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实际的设计中对于加工工艺以及设备性能在认识当中不足, 在实际的方案设计当中对工艺以及设备选型没有科学选择, 以至于对后续的生产造成影响。

1.2 设备不符合标准

在实际的设计加工当中采用的主要设备和相关标准不相符合, 一般这样就很难和工程需求相符合, 导致实际的现场效果不是很好。当前的加工企业因为其自身的规模不是很大, 其设备创新能力也不够, 导致企业的相关设备以及规格不是很同意, 所以, 在对其实施设计加工中, 一定要加强对设备的重视。

1.3 矿物性能了解不足

对于非金属矿物在实际的加工之前首先需要对其实施提纯处理, 首先需要对非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有效区分, 在这当中主要就是从起密度以及粒径大小方面实施区分。对于非金属矿物在加工中首先需要对矿物在应用中的特点进行了解, 以此使得在实际的加工中可以对该特点进行重视, 另外, 还需要对矿物的实际结构以及大小和其自身的生长环境进行掌握。相对于金属矿物加工时其不只是对其实施加工, 而是需要对其有效了解之后进行有效的加工。

1.4 设计服务不到位

因为加工企业通常对技术人员比较缺少, 所以在实施设计交底中对设计问题没有提出, 这样往往就会造成在后续的相关工作中产生一定的偏差。其次, 在实际的设计交底中业主对图纸交底没有严格控制, 在将交底完成之后进行加工之后对于设计意图也没有合理的体现出来。最后, 设计企业对于设计图纸当中的相关重要事项进行表明, 所以在设计交底当中对于相关的注意事项没有重点交底, 在这种业主通常缺少相关专业的知识, 所以对设计图纸当中的相关重要要点知道的不是很完全, 在实际的加工中有着很大的盲目性。

2 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优化措施

2.1 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非金属矿物在加工设计中保证起可靠性的基础条件就是需要保证前期的相关工作没有做好, 和现阶段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工作相结合, 相关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按照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实施:首先, 需要对其加工设计实际要求以及目标进行重视, 将其目标设计要求作用发挥到最大, 并且随着现阶段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的需求在提升, 其相应的复杂性以及深入性要求也在提高, 这就需要在对其加工目标提升的基础上, 为设计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第二, 需要对非金属矿物材料的相关属性以及特点有效了解, 对加工当中所需要采用的非金属矿物材料其自身的属性和特点有效了解, 特别是对于一些非金属矿物材料在实际的加工工序当中重点重视, 对其加工处理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 以此来将其设计的可靠性进行提升。

2.2 加强对于工艺设备的重视

相对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当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来讲, 还需要对相关的工艺以及设备进行重点关注, 这样才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将其实际的应用进行提升。相对于加工工艺方式以及有关设备和仪器需要和相关的生产目标相机和, 确保在实际的设计加工中对于这些仪器以及设备、工艺等合理落实, 防止产生相关的矛盾以及冲突, 从而将事故产生的几率降低。对于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内容主要思考的就是对其设备以及工艺需要科学合理的应用, 对于其在后续的实际加工中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有效哦按段, 还需要对其所存在的相关内容加强整体的思考, 在这当中选择可靠合理的工艺或者设备, 对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2.3 提升设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对于非金属矿物在加工设计中对于人员素质的提高中首先需要加强相关标准以及规范的学习, 使得每一个设计人员对于设计工作都能够有效了解, 对其实际的规范有效熟悉, 这样也就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确保后续的相关工作能够有可靠性, 避免相关故障产生;另外, 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提升中需要从相关实践入手, 使得相关的设计人员能够和相关的加工项目有效全面的分析, 以此来确保项目设计工作科学合理, 并且最终能够完成设计目标。

2.4 有效落实设计图纸交底工作

确保非金属矿物在加工设计方面的有效落实最为基础的条件就是需要后续的相关落实人员能够对图纸意识有效了解, 对图纸所表达的意图进行准备表达, 防止产生相关的问题, 加强设计图纸的交底其主要就是需要强化设计人员以及后续落实人员之间的良好沟通, 使得设计图纸当中的相关规定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对其中所存在的疑问进行分析, 防止在实际的落实中产生相关问题。

结语

总之, 对于当前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工作来讲, 其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问题存在, 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加工设计中加强重视, 由于这些问题不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并且也能够制约其发展, 为了能够使得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行业发展, 就需要重视其质量问题, 从而将设计的可靠性提升, 以此来促进非金属矿物加工行业的合理发展。

摘要:在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中, 对于非金属矿物加工的需求不断在提升, 这主要是因为非金属矿物材料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满足大部分行业的发展需求, 对其有着一定的价值。相对于非金属矿物材料在实际的加工制造当中, 设计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设计方案水平高低对于后续非金属矿物加工的可靠性以及合理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以, 相对于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来讲, 其主要就是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且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修正措施。本文主要就对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继生.非金属矿物加工厂设计中应注意和克服的几个问题[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09, (05) :45-46.

[2] 任瑞晨, 梁天书, 李彩霞, 程建伟, 董庆国, 傅国辉, 陈德忠.论矿物材料计算与设计[J].资源科学, 2005, (03) :167-174.

矿物加工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机械模具数控加工制造技术及应用策略

3、机械模具数控加工制造技术及应用探索研究

4、机械模具数控加工制造技术研究

5、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应用

6、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及精密加工研究

7、机械加工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现状及改善措施

8、机械加工制造中的绿色制造工艺

9、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0、试析机械模具数控加工制造技术

11、关于机械加工制造精度提高的方法分析

12、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探析

13、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14、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究

15、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16、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试析

17、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的特点和质量控制探析

18、机械模具数控加工制造技术及应用探讨

19、机械加工制造中超高速磨削技术的应用体会

20、浅谈机械加工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

21、精密加工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的应用

22、机械加工制造工艺流程研究

23、关于机械模具数控加工制造技术的探讨

24、煤矿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设备改造浅析

25、机械加工制造中数控加工技术实践分析

26、关于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27、浅析3D打印成形方法及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优势

28、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特点及质量控制分析

29、煤矿机械加工制造业的科技管理研究

30、机械设计制造加工工艺合理性的机械设计制造研究

31、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应用

32、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33、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4、刍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加工制造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5、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36、机械加工制造中的低碳制造工艺分析

37、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38、煤矿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设备改造与管理研究

39、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特点及质量控制探究

40、机械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应用探究

41、简析机械加工制造中的绿色制造工艺

4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加工技术研究分析

43、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44、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模具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45、探究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中的应用

46、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

47、机械加工制造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探析

48、论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49、机械加工制造中数控技术灵活运用与研究

矿物加工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不同采收期哈密瓜采后生理的变化

3、品牌助力荷兰成为农业强国

4、农产品种子质量问题介定与应对策略

5、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与控制途径分析

6、玉米苞叶的加工等二则

7、农作物种子经营指南(之十三)

8、种子干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人工脱涩处理对广西野生柿种质果实贮藏性的影响

10、可食性涂膜及其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11、种子包衣处理中建立良好农业规范的必要性分析

12、不同玉米品种萌芽期抗旱筛选

13、《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14、柏木播种与嫁接育苗技术

15、农作物种子经营指南(之二十一)

16、我国粮食晾晒收集现状与机械化发展对策分析

17、水稻品种系种子休眠特性评价

18、番茄的气调贮藏及病害控制

19、分析建立出口绿肥种子质量保证体系的相关举措

20、高职《种子加工包装与贮运》高效课堂建设探索

21、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资源特征及其育种利用的研究进展

22、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3、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24、陆川油茶花粉贮藏和离体萌发条件研究

25、避雨栽培巨峰葡萄采后冰温贮藏适宜参数研究

26、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业产业化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7、医院中药饮片质变因素及贮藏方法

28、影响水稻种子发芽的主要因素及控制途径

29、浅析我国种子市场执法困境及对策

30、正确贮藏水稻种子 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

31、高寒地区青稞种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2、板栗贮藏及贮藏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初探

33、锌胁迫对白萝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34、魔芋生产等各环节工艺技术对其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35、猕猴桃采后生理变化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36、适宜水稻种子贮藏环境参数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37、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38、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在林业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9、软包装技术在我国预制肉类菜肴制品贮藏中的应用研究

40、山体窖贮藏马铃薯保鲜技术

41、大豆种子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42、NO对蒜薹的保鲜作用研究

43、贮藏年限对棉种发芽率的影响研究

44、《种子加工与贮藏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45、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中类燕麦储藏蛋白Aveninlike基因的克隆综述

46、块茎类中药材种栽贮藏技术研究

47、闽东地区柳杉人工林栽培管理技术

48、种子质量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

49、浅谈科学加工处理种子的技术办法

矿物加工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探讨

3、自行式平地机回转圈的设计与制造工艺技术

4、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5、水刺机产品中多种型号压板高效加工研究

6、细长接磨杆加工工艺的改进

7、机械工艺课堂中的大千世界

8、基于快速成形模具制造技术的研究

9、浅析机械零件加工及装配工艺性

10、3D打印产业链式创新分析与服务能力研究

11、智能制造着急技术发展与高职课程改革

12、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在实践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3、塑胶模具结构设计对模具制造的影响分析

14、球磨机对开大齿轮的新型加工工艺

15、浅谈铝合金机械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6、基于Java的数控冲床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7、添动力 注活力 秀实力 探潜力

18、滚轧刀具在铝合金零件孔加工中的应用

19、关于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中开设CAPP实验的方法研究

20、工艺人才结构和高职教育定位

21、论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

22、大型航空航天铝合金承力构件增材制造技术

23、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研究进展

24、国内外非织造装备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格局

25、中小机械企业CAPP系统应用及探讨

26、基于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加工工艺研究

27、大切削量航空铝合金零部件加工技术探究

28、机床钣金零件基础构造与其工艺

29、加工螺纹的几种方法探讨

30、密封工件自动上下料生产线设计与实现

31、数控加工过程中的零件图工艺分析

32、探析基于数字孪生的飞机装配工艺技术

33、浅析汽车制造机加工设备技术

34、国际先进纺织技术与装备概览(二)

35、浅谈自动焊接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36、轴类零件加工技术及夹具设计

37、汽车前副车架内高压成形工艺研究

38、梳理机压网辊圆网加工工艺探讨

39、激光技术在金属材料加工工艺中的应用

40、关于销轴的加工质量分析

41、浅谈机械加工工艺艺术

42、机械加工工艺节能降耗措施

43、专用机床的通用数控编程设计方案实例分析

44、民用飞机工艺装备设计集成技术探索

45、机械加工制造工艺流程研究

46、圆弧形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47、塑料电镀的关键技术研究

48、电弧增材再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49、机器人柔性车削加工单元设计研究

矿物加工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能源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能源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危机。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义”的沦丧、以经济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是能源困境的根源。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伦理觉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实践,为人类超越能源困境提供了可能。建构经济—环境—伦理生态,达致义利相融、德得相通,强化企业、政府等组织的伦理责任,呼唤“类本质”的觉醒是人类超越能源困境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能源困境;人—自然—社会系统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历了古代的薪柴时期、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以煤炭为主的时期、20世纪以石油为主的时期几个阶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一路高歌猛进,靠消耗大量能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今,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不可再生能源日渐枯竭,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已涉及到全球安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必须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以认真理性的学术态度剖析能源问题的根源并合理应对,以期为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个转折的契机。

一、能源问题的凸显及其伦理透视:人—能伦理关系极不和谐及其对人—自然—社会系统的负面影响

能源,作为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其能量来源于自然,而化石能源是目前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经济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逻辑下,人类大肆开采和利用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几近枯竭,人—能伦理关系极不和谐。20世纪末,美国学者拉兹洛曾指出,“在过去的200年里,已经用掉世界矿物能源总储量的一半左右——3亿年太阳辐射的产物。仅仅在20世纪,人类社会用掉的能源就超过了有史以来所消费掉的能源”[1]。

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系统,人—能伦理关系不和谐会对人—自然系统带来连锁性的伦理负效应。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已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如果不加重视,在未来的数年内两极和雪山冰雪也将融化,全球大部分沿海城市和低洼地区都将面临灭顶之灾。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从城市房地产开发、道路交通与商业区建设、晚间亮化,到娱乐、休闲设施的建造和运营,无不耗能巨大。我国东部地区,随着城市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许多人拥有了私家车,私家车出行消费的石油与日俱增,不仅加剧了能源危机,而且加重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城市好似一个大工地,不仅城市建设耗能巨大,而且带来一系列伦理负效应——建筑机械带来的粉尘污染、噪音污染有增无减,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并且,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增加,直接造成人—水关系、人—气关系紧张。高污染的工业大都迁往郊区,厂区面积增加、生产规模扩大、耗能增加,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增多,导致人—地关系、人—水关系、人—气关系紧张加剧,人与自然冲突的范围、程度都有所扩大。

人—能伦理关系不和谐,不仅影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且对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造成负面影响。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就我国而言,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已成为世界工厂,然而我国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承担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工作,虽然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然而耗能巨大、能源使用效率不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据报道,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品能耗量比国外平均值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下,我国能源供需缺口正在逐步扩大,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焦点,影响着国家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民众日常生活等方面。在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70%左右。我国80%的煤炭是原煤直接燃烧,大量煤炭低效燃烧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的90%、烟尘和二氧化碳的70%、氮氧化物的67%来自燃煤。据估算,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严重的大气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广大人民健康造成危害。其次看石油。当今世界,石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战略物资,不仅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牵动着世界各国、各个行业的神经,海湾战争、利比亚战争无不是为石油而战。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各国关注,近年来全世界已多次召开气候会议讨论应对方案,各国对待减排的态度和行动,也是他们之间利益博弈的反映。再看能源问题对人与自身关系的影响。以汽车工业为例,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加重了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城市交通拥堵,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竞争的压力,人们常常处于烦躁、焦虑的状态,道德责任感淡漠,信仰陷入危机,出现心理亚健康、精神老龄化症状,进而使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空前紧张。正如舍勒所言:“时代的压力已经驱走了由早先生活方式存留来至今仍为人所赏识的较为高尚的情感力量的成分。”[2]现代社会,经济增长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却没有增加,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增长指数与幸福指数之间相背离,人类处于“失乐园” 的边缘。

二、能源困境根源的伦理反思

(一)能源困境反映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危机

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主宰者,人类应当以自然界为精神家园,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的、美学的价值关系。[3]能源问题直接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其根源仍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官直觉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4]92这是自然界向人的世界运动,又是人的世界向自然界运动,这就是人类史和世界史。20世纪初,面对人类控制自然的努力带来的令人震撼的文明冲突和恐怖集结,马克斯·舍勒等思想家敏锐地意识到自然之控制所带来的实际后果是“人之控制”。舍勒指出,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人之物、生命之机器、人想控制因而竭力用力学解释自然,都变成了随心所欲地操纵人的主人”[5]。马克思也曾深刻地指出:“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6]就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而言,经济“单子式”的发展、科技理性的泛滥导致了人性的危机,即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丧失以及价值失落、精神空虚和孤独,人沦为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在《合法化危机》中指出,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和内部自然生态的危机两个方面,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学和人格系统的破坏。后者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因而更具有根本性。“当人们不再对自然怀有敬畏的感情,而将其视为征服、利用和占有的对象时,人的内部自然发生了不幸的‘异化’——理性与感性的、抽象和个别的、知觉和思维的、直觉和分析的分裂。”[7]

可见,因大量消费能源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实质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伦理关系的失衡。

(二)“义”的沦丧,以经济理性僭越价值理性

以消耗、牺牲能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仅直接带来人与自然(环境)伦理关系的极度紧张,而且导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明争暗斗的争夺,把人—自然—社会系统推向崩溃的边缘。[8]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义”的沦丧。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义利合一是中国道德哲学的传统。“利”是欲望和利益,“义”具有两个规定,即应然和义务。黑格尔把义务和道德相等同,认为义务是道德的核心和本质。黑格尔指出,在道德世界观中存在着道德与自然的对立,他将“自然”换作“幸福”来说,同时又将“道德”换作“义务”来说,可见中西方道德哲学的相通之处。黑格尔指出,道德世界观之成为“道德”自我意识,是因为它在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的对峙中,执着于义务的本质性,在意识中以道德规律驾驭自然规律。只有坚持义务的本质性,才能够使人既能够从外在的、客观的个别性与偶然性解放出来,又使人从生物自然本能的情欲束缚状态下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9]以消耗、牺牲能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即是以“利”为义的标准,义屈从于利的“义”的沦丧,是义的伦理冲动在以利为方向的强大经济冲动下放弃了自己的文化本性和文化功能,是“经济决定论”本体思维的体现。

近现代社会将理性视为一切行为的根据和权威,以取代传统社会中的经验及神学世界中的上帝。恩格斯曾经对这种以理性为根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建构方式作过精彩的描述,他指出:“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10]经济理性,可视为经济与理性的合一,它属于工具理性的一种。在经济理性主导下,能源被大量挥霍,经济“单子式”的发展,引起了价值理性式微以及对自然控制的不确定性,能源、环境问题也愈演愈烈。

三、超越能源困境何以可能?

(一)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伦理觉悟

罗素曾预言:“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第一次到达这样一个时刻:人类种族的绵亘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能够学到的为伦理思考所支配的程度。”[11]能源问题对人—自然—社会系统的负面影响,已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伦理觉悟让人们走出这一泥沼。现代工业文明“控制自然”的观念,孕育了现代性的两个基本价值维度: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奴关系建构,即人是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是价值的主体和中心,自然不过是人宰制的对象,它处于客体和边缘地位。二是对自然的功利主义态度,认为自然仅仅是人可利用的资源,它是摆置到人类面前的持存物。在这种主奴关系和功利主义态度的意识支配下,人对自然进行无限度的“控制”、“征服”与索取,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这也是自然资源日趋衰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威廉·莱斯曾呼吁:“控制自然的观念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新解释,即它的主旨在于伦理的或道德的发展,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革新。从这个角度看,控制自然中的进步将同时是解放自然中的进步。后者和前者一样,是人类思想的一个合理的观念、概念、成就;因此,从控制到解放的翻转或转化关涉到对人性的逐步自我理解和自我训导。”[12]可见,莱斯试图矫正流行的“自然之控制”的观念,即将控制自然的任务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的方面置于控制之下”,而这种努力的成功将是自然的解放——即人性的解放。从“控制”到“解放”的转化有赖于一种人性之“自我训导”或“自我规范”的道德的进步,从而走出人类中心论的神话,达到“遵循自然”的伦理觉悟。[13]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向低碳之路的生态文明实践

如果说,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伦理觉悟,是从“理论的态度”上为人们超越能源困境提供了可能。那么,就“实践的态度”而言,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根据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提出的符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新发展观,为我们超越能源—环境困境提供了指导。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就能源产业而言,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走低碳之路,推动太阳能、风能的高效利用,核能的和平利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普遍幸福。面对严峻的能源危机,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提出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下降目标,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是我国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同时,要践行“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用 GPI(真实发展指数)替代 GDP 增长指数等举措,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上,迈向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超越能源困境的伦理路径

(一)建构经济—环境—伦理生态,达致义利相融、德得相通

德国伦理学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曾提出关于人的行为动力的两个结构——“最强的动力”和“最好的动力”。“人的最强的和最好的动力相互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因为最强的动力不总是最好的, 而最好的往往动力不强。”[14]彼得所言的“最强的动力”,可理解为经济冲动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力;“最好的动力”可理解为伦理冲动力,是追求人格完善和精神超越的动力。根据彼得的分析,伦理价值等文化力量虽然不及经济力量直接和强大,但却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最为坚韧和持久的驱动力量,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实现途径,二者相互支撑。经济冲动力的作用方向是“利”,伦理冲动力的作用方向是“义”,义利互动,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度紧张,是经济冲动力与伦理冲动力辩证互动、形成“冲动力的合理体系”的关键。义对利的扬弃与超越,不是否定“利”,而是要扬弃利的冲动的偶然性和自然质朴性,达到普遍性,即“利在义中”、“义中有利”、“德得相通”。

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优良的环境又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保障,伦理则为前二者提供道德规约。作为人类文明体系的基本因子,经济、环境、伦理三者“同一”于人类的最高目的与终极价值,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生态觉悟的深刻意义,不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觉悟,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觉悟,是人类智慧的历史性飞跃。生态以有机性和内在关联性、整体性、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为原则,在生态智慧中, 经济、环境、伦理这三个“单一物”共生互动、相互耦合形成一个“普遍物”或实体。因为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无论经济、环境还是伦理都难以在文明体系中自我确证其价值合理性, 只有三者共生互动、共存于同一实体才能确证其价值合理性。建立一种经济—环境—伦理生态,这既是走出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悖论的明智思路,也是当代人类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强化企业、政府等组织的伦理责任

超越能源危机,必须重视对组织的伦理反思和突出组织的伦理责任。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伦理道德是个人的事,集体、实体、组织具有天然的善和先天的合理性而逃逸于伦理视野之外。然而,20世纪最深重的文明灾难的制造者不是个体,而正是国家、组织这类伦理实体。当国家、企业等组织缺乏其道德自我意识时,就可能成为一种伦理的却又是不道德的存在。作为实体,它是伦理的;但作为“整个的个体”,却是不道德的,即“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的悖论。要消除和超越这一悖论,必须“将道德责任的主体由个体移向实体,不仅追责个体的道德责任,而且追责实体的伦理责任,最终实现内部伦理性与外部道德性、个体责任与实体责任的辩证统一”[15]。要推行清洁生产、低碳技术,前期需要引进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会增加投资和成本,企业应克服经济冲动的过度膨胀,以组织伦理引导自身积极行动,强化企业的伦理责任;政府须控制“权力和利益的冲动”,发挥好引导、协调、监管等职能,帮助企业尽快实现生产方式、价值取向的转变。

(三)呼唤人的“类本质”的觉醒

马克思根据人的生成发展,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即自然发生的“人的依赖关系”,这是人的最初存在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个人的独立发展阶段,这是第二个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6]马克思曾经指明:“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4]96经过“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发展,人类必定在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支撑下向“类本位”跃迁,以突破能源—环境悖论,实现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类存在是人的自由状态的真正实现。由于类存在本质把人的各种关系统一到自己的本质之中,它克服了自然、人和自身对人的束缚,所以人的自由之境在类存在阶段才有可能真正到来。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在类存在阶段,人既不是超越于个体之上的“共同体”的附属物,也不再是相互分裂的单子式的“孤独的个体”,而是由人格独立的个体而结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自由人既是个体,又是包含类本质的总体,他把各种关系统一到自己的之中,不仅实现了人与自身的统一,同时也意味着实现了人和整个世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拉兹洛·E.决定命运的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7:57.

[2]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M].刘晓枫,罗悌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19.

[3]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刘小枫.舍勒选集: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52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2.

[7]刘蓓. 生态批评: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0—65.

[8]陈爱华.走向低碳社会的能源——环境伦理审思[J].鄱阳湖学刊,2011(1):7—15.

[9]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67—66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4.

[11]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59 .

[12]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68.

[13]田海平.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人类通往生态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伦理觉悟[J]. 天津社会科学,2008(5):1—7.

[14]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M].孙瑜,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14.

[15]樊浩.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5(4):108—113.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2—104.

上一篇:国际金融相关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偏头痛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