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犯罪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原则;方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所遵循的原则

1.巩固性原则。结课遵循巩固性原则是课堂结尾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教师在结课时都应该做到这一点,梳理所传授的知识的结构,将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着重强调重要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多样性原则。很多人在教学时都是用布置作业来结束课堂,其实,结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布置作业,它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区别、课型与教学内容的差异,甚至不同的教学情境来选择相应的结课方式。满足多样性的原则。

3.概括性原则。一节课四十多分钟,教师往往向学生传授了很多知识,在课程的结尾,教师要学会对整节课所传授的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语言要尽量简练,使学生能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窍门,能做到学以致用。

4.灵活性原则。教学情况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因此,数学教学中的结课要满足灵活性原则,对于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尽量让结课做到圆满,使整节课都精彩纷呈。

5.发展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的结课遵循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结课时对课堂知识进行延展和深化,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二、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方式

1.归纳总结式。目前最常用的数学结课方法就是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式的结课方法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有系统的、完善的印象,并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式的结课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总结不能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归纳总结的内容合理设计,尽量做到突出重点内容,有效归纳知识点,不要让学生搞不清楚整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课堂内容太过平淡无奇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和对知识的思考。二是不能前后陈述矛盾,结课内容一定要与课堂上讲的内容保持一致,如果结课内容偏离了课堂内容,就很可能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分析比较式。分析比较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结课方式。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采用分析、比较的方式来区分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的智力背景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不同特点,将刚学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纳和比较,让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可以列个表格,分析比较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变化情况,内在规律等性质。这样一来,清晰明了,学生能很快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能加深印象。

3.悬念探究式。初中数学的系统性很强,一堂课结束了,不表示知识就停止传授了,因此,在结课时采用悬念探究式,往往能起到延伸课堂的作用,教师在结课时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去积极主动地讨论,甚至去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了,学习的动力也大大增强了。

4.活动实践式。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实践息息相关。初中生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动、比较活跃,如果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往往能起到激发学习欲望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的结课可以采用活动实践的形式。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来结束课堂教学,比如在结课时要求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帮助父母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或去十字路口进行人流车流统计,对菜和日用品等进行登记,计算开支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学到很多东西,能提高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2]。

运用活动实践式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情况:一要合理组织、精心设计,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活动,尽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还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二要精心安排,不能刻意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崔保忠.初中数学课堂结课五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老师,2013(04).

[2]何天明.预设或灵动,结在当下——初中数学几种新结课方式的设计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3(04).

犯罪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创新教学方法之一: 加强案例教学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点较强, 因此, 如果仅仅是着重于理论的阐述和教授, 那么课程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所以, 目前我国的犯罪心理学都看重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无论是所使用的教材, 还是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 都或多或少的引用案例, 来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解释, 以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采取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 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引导他们应用理论于实际案例的解剖中, 从而全面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和精髓。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考察中, 发现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一是案例的时效性, 即有些教材和课堂上所使用的案例都是十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案例, 而且经久不变, 时效性不强。二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一般仅采取PPT等文字展示方式。因此, 我们强调案例教学, 一是要所使用当今实际发生的案例, 并尽量使用最新案例, 从而使课堂更为生动; 二是应采取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案例, 比如采取短剧、微电影等方式来展示案例, 而不仅仅是PPT式的文字解释。在网络发达的今天, 要实现上述两点, 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了, 只要教师用心去搜集案例, 基本上能达到上面两点创新要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之二: 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饱受非议。从客观上说, 填鸭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有助于教授系统的知识和理论框架, 但是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可接受性。因此, 探究式教学模式受到大家的推崇。在犯罪心理学的课堂上, 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新, 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应用于案例中, 从而提高实际操作和实践的能力。从本文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来建立和实践探究式教学, 而且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 一般都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 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教学效果颇佳。一是案例教学前的提问环节。教师可以在教授基本理论后, 在展示自己的案例之前, 对学生进行提问, 比如提问“身边是否有这样心理的例子”、“是否看到这样的报道”、“你看到的案例是什么样的”等这类问题。二是在展示案例后, 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提问。可以在案例展示后, 将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深入分析与探讨特定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 进而对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具体心理状态加以分析, 对犯罪人人格的缺陷进行探讨等。三是在课堂结束后, 给每组布置案例收集和分析的任务。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 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可以在上个环节分组的基础上, 让每组继续收集相关案例, 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 总结相关的几个要点, 在下次课进行演讲, 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分解, 一般课堂的气氛就变得较为活跃, 而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教学效果相比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有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质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之三: 加强实践教学

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点极强。因此, 除了在课堂上采取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模式之外, 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和锻炼。我们可以加强同司法部门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去看守所、拘留所和监狱等地方的参观机会。去看守所、拘留所和监狱等地进行实地参观, 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犯罪心理学所涉及到的案例, 通过与犯罪者的接触与沟通, 了解他们犯罪的主、客观原因, 这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不同犯罪行为与不同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状态, 并因此学会通过犯罪动机的分析来确定案件的性质。此外, 还可以采取听取司法工作者 ( 如检察官、律师等) 讲座和模拟法庭的方式, 来加强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应用理论的主动性。

摘要: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与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刑法学等密切相关。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极强。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法律知识和意识的提高, 犯罪心理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显得较为落后。创新犯罪心理学的教学方法, 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 更是满足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 彭慰慰.浅议犯罪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长沙大学学报, 2014 (07) .

犯罪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第五章 宣传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群体也称社会团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图示----要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P133)

二、群体的主要特征

1、有共同的目标;

2、有其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规则;

3、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4、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其它成员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

(识别一群人是否能构成一个群体,主要通过以上四条来分析,关键的是看成员之间是否具有较稳定的社会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临时集合起来的人群,一般不能叫作群体,但如果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具有了共同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也可以算作是一个临时性群体,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

三、群体的分类

(见书上P134页图示,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对群体作的分类)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关系的群体。这样的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比较熟悉、了解。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军队中如老乡群体、同年兵群体等。

次级群体指的是人们有目的(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有组织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明确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人们最为熟悉的次级群体是社会组织,比如军队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次级群体。

四、群体的规模与心理结构

研究目的是:什么样的群体更稳固,办事效率更高一些。通常与群体的规模和心理结构有关。

1、规模来看,一个小的群体由多少人组成最佳;国外研究3-9人,有的是2-7人,一种 20-30、40人。(有争议,2人的 具有一致性、亲切感,主张三人的认为,当2人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有第三者来进行仲裁。)我国心理学家徐联仓、卢盛忠认为,应根据群体的性质、承担的任务来确定群体的上限和下限。(弹性)

说到群体规模,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几个人住一屋?

比如住集体宿舍

最小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即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在二人群体中,每个人都有种特殊的责任,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潜在可能的亲蜜关系。然而二人的规模也可能是一种紧张之源,可能会由于两个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无间而防碍个人的隐私。

三个人一个房间。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成员中某两个成员的意见经常是一致的,则有可能将第三个人晾在一边,使这个人感到受欺侮、被拒绝。

有研究表明,一个小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五个人。人太少了,经常面对面,会显得紧张,而太多了,超过了5个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又太有限了。5个人有以下几个优点:

1、奇数成员数目可形成犄角之势——一个较平衡的结构。

2、这样的群体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因此没有人完全感到被抛弃。

3、这样的群体大小足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如领导者或者是协调者。

2、心理结构,同质和异质。例如内向和外向,女排。

第二节 军人集体

一、定义:军人集体是由军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

二、特征(P138-140)

1、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

2、具有共同的军事技能;

3、集体成员彼此情感认同;(战友之歌)

4、具有严格的集体行为准则;

5、集体成员具有特殊的心理品质;

6、军人集体具有自己的传统。

三、军人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及其特征。

军人集体----

1、正式群体:班、排、连、营„(组织上明确的)

2、非正式群体:老乡、同年度兵„(无固定的组织形式)现在值得研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消极非正式群体,如小集团,邦派,团伙。

(二)军人非正式群体的类型(P141)

1、按照形成的原因分:地域型;军龄型;个性型;爱好型;利益型。

2、按照作用的性质: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所起的作用如何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

(三)对军人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原则:正确对待,趋利避害。不能简单地或者草率行事。

第三节 群体心理、群体凝聚力与士气

一、群体心理及其对个体的作用

群体心理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和活动中,由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群体意识、群体情感、群体价值观、群体道德规范等,是群体成员个体心理的共同特征的综合和概括。(143)

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P144)

1、群体归属感

2、群体认同感

3、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二、群体的凝聚力

1、所谓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

2、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P146—幻灯)凝聚力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影响工作效率的更重要因素,就是对群体的诱导。

三、士气

1、涵义。

《军语》中指出,战斗士气是“部队意志和战斗精神” 战斗士气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技术条件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而不是物。如上次社科院研究员做报告时谈到的,关键还是要看人心的向背,这就涉及到士气的问题。

2、基本构成要素:政治信仰(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向)、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正义战争)、必胜信念(恐高症)、具有鲜明倾向性的情感体验(民族感情,战前动员)。

四、群体凝聚力与士气的关系。二者是一致的,正相关,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士气越高涨。

五、影响群体凝聚力、士气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群体成员目标、信念和态度的一致性。(如拨河比赛)

3、外部压力。(外界压力和威胁是引起群体内聚的重要因素,尤其当群体成员的生存威胁时,由此所产生的压力就成为保持一个群体高度内聚的必要条件。为什么面临进攻的军队会有更强烈的内聚力?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群体成员共同面临着面部威胁,使得成员之间为达到胜利这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吸引,相互配合。)

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5、群体的规模。

6、群体成员需要的满足情况。

六、军人士气的培养和激发。

战前(动员,思想教育)、战中(鼓动,用标语、口号;鼓励,火线入党、立功,精神上的奖励多一些)(P152-153)

4

第四节 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个人在群体中同时担负着两种角色—观察学习者(主动方)和被观察者或伙伴(被动方)---反之亦然。

一、观察学习者

个体在群体中会自觉地观察他人,并从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行为。

(一)模仿

模仿是在行上受他人影响而仿效他人的行为。 可以分为两类: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

(择善而从) (下意识的动作) 例子:(P156-157)

(二)从众(从众实验)是否看到行人?

模仿是在行为上受他人影响而是仿效他人。从众则是除行为以外,在知觉、观点、判断上也受他人或众人影响而与人们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A、群体的一致性。 B、群体的规模 C、群体的专长

E、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F、群体中多数人的地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G、群体中类似成员的影响。比如新到一个单位,往往和同龄的人先熟悉,受到其影响。

2、个体因素

A、个人心理特点。(独立性强不强) B、寻求信息。(不明情况,好奇心) C、恐惧偏离。(枪打出头鸟,辩证地看) D、性别差异。(P166表5-1)(幻灯)

E、个体的民族和文化差异。一般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中国人比较内向,沉稳的多一些,西方人外向的多一些,但也不尽然)

5 F、理想、信念。

总体来说,群体压力和人们的从众倾都是客观存在的,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宣传教育者应善于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注意发扬民主,善纳群言)

二、被观察者和伙伴

个人在群体中,不仅是观察他人的“观察学习者”,同时他人的观察对象—被观察者以及与他人共事的伙伴。

群体心理对被观察者个体行为有两种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积极的)“社会干扰作用”(消极的)通常有三种效应。

1、观众效应。

在他人不参与工作,只是在场外观看的情况下,当事人的工作效率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例如在组织训练时)

2、结伴效应。

在有些情况下,群体成员合伙从事某项工作,效率会比某成员单干要高得多。

3、竞赛效应。评比竞赛是部队训练、管理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分析以上三种效应,影响其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的因素有那些?

1、从客观方面看

A、有、无观众(P171)

B、观众的身份和人数。(P172)

2、从主观方面看

A、内驱力唤起——竞争意识与评价期待。 B、注意力分散。旁观者有时成为干扰因素。 C、对他人的认知。比如是否知道旁观者的身份。 D、个性品质。内向还是外向,喜不喜欢交往。

第五节 群体行为

一、参与决定。要求群体做一件事情,群体中的成员是否参与进来很重要,(例如179页的例子)比如教育中多采取讨论、以及自我教育等。能不同程度地增强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二、责任分散。见死不救的问题。(180页的例子), 中国的一个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在群体中偷懒的行为。20年代早期,德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Ringelmann),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人尽其所能去拉一根绳子。这个实验分两次做,第一次是让这些被试单独一个人去拉一根绳子,而后算出平均数,结果是每个人有的力达63公斤。第二次是把这些被试分成二人一组、三人一组、八人一组,分别去拉一根绳子,结果是,组队去拉这根绳子时,每个人的平均用力都下降了,八人一组的下降的最多,八个人的总拉力只有248公斤。

从深层次看,责任分散涉及到一个群体是内聚还是内耗的问题。“人心齐,泰山移”,成员之间团结,群体内聚力就强。相反,如果成员之间“窝里斗”,必然会使群体发生内耗,成为“一盘散沙”。防止内耗,增强内聚,关键是处理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个人服从组织,才能实现1+1>2的整体效果。

三、非个性化(风险转移)

一般群体决策时,风险承担者不再是个人,而是作出一致的群体决策的群体,这一现象叫非个性化。

1、群体成员的匿名性。

2、群体成员的责任分散(法不责重,集体违规) 辩证地看非个性化的作用。有时候,因为人们在群体中进行集体决策比个人单独决策承担了更少的个人责任,群体可以作出更大的决策;也有一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慎重。

四、彼此相依。比如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发言时,谁先的问题。

7 介绍三个有关集群行为、大众行为的名词。

**,是指成员从感情上倾暴力行动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从事**行动的暴民通常都有自己的领袖,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的进犯目标,并强烈要求共成员保持一致行动。和暴动不同,尽管从事**行动的暴民的行为具有某种组织性,但一般来说它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并且也是难以把握的。

骚乱,是一种暴力的和破坏欲的集体爆发。骚乱的产生常常是因为环境的突然刺激及愤怒、惊恐或其他基本冲动的驱使所致骚乱的程度常因环境刺激的性质及阴碍人们愿望满足的状况而定。如果刺激深切或环境状态严重,有可能发展成为**。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时尚得以出现是以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丰裕或相对丰裕为基础的,生活中的相对闲暇也有关系。时尚心理机制,对领潮者而言,为了树异于人,对赶潮者而言,则是为了求同于人。追求时尚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雷锋精神成为时尚,对社会是有益的,而大款成为时尚,挥霍成为时尚,比如有的为比阔,看谁撕的钱多。还有的人打趣说,温州人比坟,广东人比楼,福建人比车,而北京人比的是名牌。

恐慌,是分散的人群中的一种集群行为,是公众乃至一般大众在危机状态下,面对现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做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如在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金融危机时。

流言,或者是谣言,是指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关于人或事的不确切的信息。其特征是信息的不确切性。还有一个特性是开始容易,停止难。有的流言其实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造成的。

例子:美国在1910年一次部队命令传递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8 营长对值班军官说:“明晚大约9点钟左右,哈雷慧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慧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炎他们放一部有关慧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慧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们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76年才有一次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慧星将军身穿野战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的话,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慧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会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慧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穿野战服开着他那辆‘慧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小结:

群体心理 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群体概述--军人群体--心理角度--群体凝聚力--行为角度-- 士气 群体行为(幻灯)

结语:

犯罪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测谎”, 其基本原理是: 人在说谎时的心理变化必然引起一些生理参量 ( 如血压、脉搏、呼吸、皮电等) 的变化, 这些变化一般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意志控制, 通过测定这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就可以分析心理变化, 从而研判被测者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言”[1]。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 而是测心理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参数的变化。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基本方法

最常见的两种心理测试技术是紧张峰测试法 ( Peak Of Tension) 和准绳问题检测法 ( Control Question Technique, CQT) 。

( 一) 紧张峰测试法 ( POT)

现在世界上最常用的测谎方式, 称为紧张峰测试法 ( POT测试法) 。其模式是选定一个事件参与者可能存在或者必定存在的过程、情节或物证的案件信息点作为测试主题, 由一组内容相似的相关问题和陪衬问题构成问题组, 逐一测试。这种测试方式根据知晓案件信息的人员范围不同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测试的案件情节涉案人知道, 测试人也知道, 欲测试被测人是否知情的测试称作已知POT测试;测试的情节只有涉案人员知道, 测试人不知道但想探明的测试称作未知POT测试。

1. 已知POT测试法

测试结构: 已知POT的测试问题类型主要有相关问题和陪衬问题两类。每组测试问题一般由5 个备选项组成, 其中仅有一项是正确的涉案情节, 属于相关问题, 其他不正确的属于陪衬问题。每一组紧张峰问题一般围绕案件的某一情节展开。已知POT的测试问题的组合: 因为每个问题的第一个备选项和最后一个备选项位居测试的开始和结尾, 被测人会倾向于对其作出反应。所以, 正确的备选项不能放在第一或最后, 也不应对其进行结果分析, 正确的备选项应该放在接近中间的位置。

如, 你送给张某的钱款数额是多少?

( 1) 是2 万吗? ( 2) 是3 万吗? ( 3) 是4 万吗? ( 4) 是5万吗? ( 5) 是5 万以上吗?

如果4 万是正确答案, 则应将4 万放在中间作为目标问题。

测试原理: 已知POT测试法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即真实的案件信息。例如, 受贿案中, 因为与案件无关的被测人不知道案件金额, 对每个问题的生理反应幅度可能一致; 而涉案人不仅知道哪个是关键问题, 而且知道将在什么位置提问。

2. 未知POT测试法

测试结构: 未知POT测试法主要用于确定调查者不知道但想发现的案件事实。这种测试经常用于发现一些诸如凶器、盗窃的财物或者尸体之类东西的位置等。

通常, 在测前谈话部分后, 有一个测数字的实验, 我们称为“激励测试”。通常的做法是以写数字的方法来操作。施测者让受测人想好一个2 至6 之间的一个数, 写在一张纸条上, 不要写1 和7, 不要给别人看见, 让他写完后把纸条叠好, 藏起来。然后, 你告诉他, 你测试时将问他: “是1 吗?”“是2 吗?”等等, 一直问到“7”。让受测者都答“不是”, 还告诉他, 在问到他写的数时也说“不是”。这是一个说谎的过程, 是施测者故意让他说一个谎, 好让仪器记下他说谎时的反应, 其他都是真话, 好让仪器记下他说真话的反应。 ( 注: 不让写1 和7 是为了避开他的首题和末题强反应) 。这是一个典型的未知POT测试。经过这一预测, 受测者普遍相信测试是有效的。在实务工作中, 我们一般运用比较多的是未知POT测试法。

( 二) CQT准绳问题测试法

CQT的理论假设是: 诚实的被测人, 回答准绳问题会诱发比回答相关问题更为剧烈的心理反应, 因为他知道回答这类问题对自己能否通过测试十分重要, 因此他常常虚假作答来表明自己一贯诚实, 或者他不知道如何作答, 内心十分恐慌; 而作伪证的被测人, 试图蒙混过关, 更关注于相关问题的特殊处理, 而对准绳问题的注意分配不多, 因此, 回答准绳问题时的反应会比较轻微。

CQT准绳问题测试法不依靠案件的具体情节。在这种测试方法中的相关问题可以直接被测人“XXX ( 这个案子) 是你干的吗?”。对有罪受测人来说相关问题是一个直接的威胁。虽然无辜者因担心被冤枉也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反应, 但有罪受测人相比, 相关问题对无辜者只是一个间接的威胁。准绳问题是一种似乎和当前的案子相关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对无辜者造成一个直接的威胁。

在职务犯罪侦查中, 我们常用的是单目标CQT测试法, 即在一次测试中, 用单一事件, 单一目标, 只探讨本案中的一个行为 ( 一个目标) 。而集中测试的这个问题应该是罪犯在作案过程中各种行为的要害行为, 是他记得最清楚、最担心探出的问题, 该问题对罪犯应该起到一个直接的威胁作用。

在单目标CQT测试中, 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 30 -90 分钟的测前会谈, 施测者就要从会谈中了解受测者情况, 准备编制准绳问题。与相关问题相反, 准绳问题不能具体, 要含糊。相关问题应该是一个直接指向罪犯对犯罪事实记忆中的某一个“点”, 准绳问题应是一个可以把受测人这一类人或者绝大多数人都罩住的“网”, 是似乎与相关问题有联系, 但又不能直接指向某一个具体罪行的, 似是而非的问题, 一般利用与当前罪行有关的思想, 道德品质基础来出题, 如: 相关问题是“受贿”, 准绳问题可以是“拿别人东西”“不光彩的事情”。准绳问题是受测人这一类普遍都有过的事, 要使受测人撒谎或觉得自己可能在撒谎, 从而产生担心被揭穿, 更受怀疑, 但又不得不说谎的矛盾心理。第二, 进行一次预测, 也就是我们在上文中讲到的“激励测试”, 目的是让受测者相信测谎的可靠性。第三, 进行正式测验, 根据图谱的反应, 判断受测者是否诚实。如果显示是诚实的, 就向其说明测试通过; 反之就可以确认没有通过测试, 为说谎。

三、犯罪心理测试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准确把握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条件

首先,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要求被测对象满足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如智力低下的人、不明是非的以及有心理疾病的人, 均不适宜作测试。正常的人在正常的身体机能状态下, 在并无患病、醉酒等状态下, 在没有被刑讯逼供的情况下, 才可以进行测试。因此, 测试环境不仅要有适宜的温湿度, 还要求安静、隔音, 要避免受到任何干扰。

( 二) 不能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结论作为刑讯逼供的方式

由于受到施测人员的心理学专业素质、实测经验、侦查经验以及测试环境、被测人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还要受施测人员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动态描绘以及综合编题技术等客观方面的限制, 犯罪心理测试结果的科学性与以上方面有很大关系, 要辩证地对待犯罪心理测试的结果, 对测试结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判, 充分利用测试技术的辅助性, 但不能完全依据测试结论对嫌疑人进行认定, 更不能根据测试结论对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2]。

总而言之,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需要综合应用心理学、侦查学、预审学、法律等专业技能知识和丰富的侦查实践经验, 并非只是单纯地依靠所谓的“测试仪”而能完成的。一名优秀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人员,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专业素养、丰富的侦查办案的经验和较高的办案水平, 还要熟练掌握这项技术的科学原理、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使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用。

摘要:目前,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中, 其对排除无辜认定疑犯, 提供侦查方向, 提高办案质量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积极作用, 实现司法公正, 是侦查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原理,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安, 房绪兴著.侦查心理学——侦查心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178-179.

犯罪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积极心理 阳光心态

学校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并特邀北京教育学院林雅芳老师为我们全体教师做了题为《予人玫瑰----发现优势与提高学习投入》的积极心理专题讲座,使我们以阳光向上的心态和积极地精神面貌来面对新学期工作。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正如专家所言,它与其说是门科学,毋宁说是一场运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凡事要往好里想。当然,作为一门科学来说,它又是严谨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与积极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种以悲观和否定的态度去进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习惯性的否定及惩罚教育,无形中就影响到儿童积极健全人格的形成,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发展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无法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而通过给予学生关注,来使学生获得习得性乐观。同时帮助学生调整关注点,对于问题做出选择,成为主动的进取者。培养乐观、培养能力、强化内心。

通过学习倾听林桂芳老师讲座,使我获益颇深。让我认识到关注学生学习,不但要看的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更要根据其表现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更加明确的理解如何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用积极地情绪去感染学生

积极情绪具有弥散性,能够给人美好愉悦的体验,它能够产生接近行为倾向的传递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递正能量”。所以快乐的老师教学效果更好,积极的情绪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学习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克服功能固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增加积极情绪呢?真诚很重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每当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烦恼事,我们回顾一下最初始的愿想,就不会迷失。用自己的积极去感染身边的。

二、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强化学生的认知投入。只有行为投入、知识投入以及情感投入的结合才能形成好的学习效果。提高积极情绪是保证情绪投入的好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智慧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对小学生对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行为投入的关键。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从心理学上,我们老师是他最重要的人,新课改要求重视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想,关注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特点,承认差异的存在。所以要求我们老师不但要备课还有“备学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成促进者,了解心里特长,个性化的解放,了解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尤其是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老师对待学生既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又要做到不能给学生贴标签、分等级。

三、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额夸奖。我们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要拿出爱心,就要学会赞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

赞美可以让人身心愉悦,思维活跃,更加积极;赞美可以使沉重的学习变得轻松,使苦学变为乐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的赞美和表扬,能让孩子保持非常好的心境和状态。人人都需要赞美。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赞美,不要忘记鼓励。 孔子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让人们快乐的学习。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让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赞美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拍拍肩膀等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总之是一个小小的鼓励,足以变成孩子的动力,可以扬起孩子前进的风帆。“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做到恰当的夸奖与赞美。

四、用积极的心理去理解学生

犯罪心理论文范文第6篇

犯罪心理是讲述几个优秀的探员组成FBI行为分析组(BAU),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对罪案进行侦察,从罪案现场的蛛 丝马迹,不明嫌疑人的犯罪手法和作案虚拟演练等方式,进行犯罪心理侧写,一步步锁定嫌疑人的作案套路和 作案目标。分析组的每一位探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专职,他们在探案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在第三季第一季就发生了校园连环杀人案,许多女生被残忍地杀害。在分析尸体和与同学交流时BAU发现受害者在遇害前没有反抗,于是最推出结论,凶手是让受害者感觉到安全和熟悉的人。 同时发现三个受害者都是深色的头发,由此可以做出猜想凶手是刻意为之,有可能凶手曾经收到过深色发色白人女子的伤害,在对凶手的测写中我们了解到凶手可能对生活感到无力甚至沮丧,最近遭受过伤害才会接二连三地伤害女大学生。经过交叉比对,嫌疑犯是一位保安6天前和妻子离婚并失去了女儿。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放了一段嫌疑犯和受害者的对话,嫌疑犯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和婚姻并且问了受害者“你不会这么做的吧,对吧,和别人生一个孩子然后把孩子带走”,并且要求受害者发誓不会这么做。随着对话的展开,嫌疑犯渐渐陷入焦躁,显然他受到了伤害。在嫌犯审讯过程中他一直在咬自己的手指,这在心理学中表示惩罚自己用这双手做的事情 。但是不幸的是即使嫌疑犯已被关押还是有一位女生被杀害,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是这一次仅仅是一个模仿作案,无论是手法还是下刀时的犹豫都表示这不是同一个人 ,根据对凶手的分析表明他是一个狂热追随者,随后一个女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她很古怪,用刀片割自己,染黑了自己的头发,女生和嫌疑犯在校园里见面并且要求他杀了自己,结果两个人都死了。不得不承认第三季第一季很好看剧情紧凑并且无时无刻都有测写和剧情的交叉放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George Washington的一句话用你的心去感受所有人的苦恼与悲痛。本集中保安因为遭受家庭的创伤就杀害了和他妻子长得类似的三个女生,而那个女生则是因为长期的心理疾病折磨导致她想死。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与伤痛。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件是一件发生在迈阿密的连环杀人案。为什么这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死者眼睛睁着从水里浮出来吓到我了还有本次讲述的是一个不愿承认自己性取向并且冒充他人生活的凶手。本集一开始就对死者遗物进行查看,奇怪的是他的PDA里没有一项工作安排是来迈阿密的,西装也没有打包,他还有一个划船比赛的编号可是在这个月份的迈阿密俱乐部没有划船比赛。 随着调查的升入,BAU发现死者都在死前不久出柜。由受害者侧写凶手在25到30岁之间,身材强壮,也可能参过军,长相迷人,熟悉四周环境和社交场合。队员还推测出凶手肯能在受害者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做回自己的自由。随后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据目击者陈述凶手冒充了受害者的身份进行社交。聪明的BAU对受害者和失踪者的家人进行了询问,Steven是其中一个失踪者,他的父亲是狱警非常厌恶同性恋,Steven受到了父亲的威胁开始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困惑,厌恶,他的姐姐帮助他离开了自己家来到迈阿密。BAU在赌场找到了化名为麦克的Steven,Steven十分不愿承认自己的身份并扬言自己什么都没做。的确他是无辜的,他只是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有一个扭曲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越来越开放,平等的看待同性恋这一类人,我认为同性恋并不是罪大恶极,他们只是有一个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性取向,美国有半数的州都开放同性恋结婚,英国更是有名的腐国,苹果CEO都宣布出柜了,是时候摒弃旧观点去平等的看待“异类”了。

在看了那么多的破案类电视剧后我发现不同的破案电视剧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犯罪心理讲的大多是连环杀人案,凶手往往近期遭受重创或者从小受到伤害留下了阴影,或者有某项心理疾病从而变得疯狂,当然也有迷信认为死是让受害者解脱。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内地的破案类电视剧 以案发现场为例,连环杀人不多,凶手杀了人往往在逃,什么心理测写,计算机交叉比对得出嫌疑犯的也不多,大多都是凶手因为生意失败,妻子背叛,吸毒贩毒,老板拖欠工钱,或者上一代的纠葛引发的一个个家庭的悲剧,破案方式也同样更接地气,找出目击者,询问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分析出作案动机,再仔细现场勘查找出指纹,DNA进行比对。这两类的破案电视据侧重点不一样,犯罪心理侧重理分析也就是侧写,而案发现场侧重现场的勘查和分析,两类电视剧各有千秋,同样精彩。

不得不提的是犯罪心理第四季第8集,我一直很喜欢这部剧里的Rossi,在这一集中他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心理战。这一集主要讲述了Rossi和Reid在某大学讲课,Reid讲了个很冷的笑话。下课后,一个男人找到他们,并递上一迭照片,他自称是名杀手,照片上是受害者,而且此时还有5个人在他的秘密地点被关押,他说十个小后,他们都会死掉。当然他被现场抓捕,Reid不解为什么他要自首,他自比为达芬奇,把杀人当作艺术,艺术需要向世人展示。凶手非常自信,声称只和高智商的Reid交锋,在BAU的审讯室,Rossi玩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心理战…….凶手非常自大,他一直强调基因决定智商,有些游戏只有智商高才能玩。通过凶手的吊坠和他的言语Rossi发现是一个上帝主义者。Rossi首先用侧写了凶手的性格,然后说他是一个只会跟踪别人的胆小鬼,这激起了凶手的怒火让他说出了作案的手法。凶手说他比常人多一个Y染色体所以是一个杀手,我无法理解这是什么逻辑。在我看来杀人是一个选择,选择是否杀人。凶手对数字十分着迷,在小组分析出受害者被关地点后,Rossi和凶手展开了一场对话,凶手对犯罪的人十分痛恨并且扭曲了对于复仇的理解,他深深的恨着Rossi因为凶手的弟弟是被Rossi逮捕并被称为恶魔,他认为Rossi毁了他的生活,原本的他已死。电视剧里貌似整个小队都落入陷阱死了,其实Rossi只是假装他们落入陷阱,让凶手招供,让罪名坐实。马丁路德金有一句话说的好——必须摒弃所有的冲突和战争,寻找拒绝侵略和复仇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基础 就是爱。每一个普通人,有时也很想往掌里吐唾沫,升起黑旗,割破他人的咽喉。阻止这发生的就是爱,爱让我们学会宽容,懂得谅解与体谅。

上一篇:学科教学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税收政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