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4-04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原则;方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所遵循的原则

1.巩固性原则。结课遵循巩固性原则是课堂结尾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教师在结课时都应该做到这一点,梳理所传授的知识的结构,将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着重强调重要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多样性原则。很多人在教学时都是用布置作业来结束课堂,其实,结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布置作业,它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区别、课型与教学内容的差异,甚至不同的教学情境来选择相应的结课方式。满足多样性的原则。

3.概括性原则。一节课四十多分钟,教师往往向学生传授了很多知识,在课程的结尾,教师要学会对整节课所传授的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语言要尽量简练,使学生能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窍门,能做到学以致用。

4.灵活性原则。教学情况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因此,数学教学中的结课要满足灵活性原则,对于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尽量让结课做到圆满,使整节课都精彩纷呈。

5.发展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的结课遵循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结课时对课堂知识进行延展和深化,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二、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方式

1.归纳总结式。目前最常用的数学结课方法就是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式的结课方法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有系统的、完善的印象,并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式的结课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总结不能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归纳总结的内容合理设计,尽量做到突出重点内容,有效归纳知识点,不要让学生搞不清楚整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课堂内容太过平淡无奇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和对知识的思考。二是不能前后陈述矛盾,结课内容一定要与课堂上讲的内容保持一致,如果结课内容偏离了课堂内容,就很可能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分析比较式。分析比较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结课方式。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采用分析、比较的方式来区分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的智力背景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不同特点,将刚学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纳和比较,让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可以列个表格,分析比较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变化情况,内在规律等性质。这样一来,清晰明了,学生能很快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能加深印象。

3.悬念探究式。初中数学的系统性很强,一堂课结束了,不表示知识就停止传授了,因此,在结课时采用悬念探究式,往往能起到延伸课堂的作用,教师在结课时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去积极主动地讨论,甚至去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了,学习的动力也大大增强了。

4.活动实践式。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实践息息相关。初中生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动、比较活跃,如果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往往能起到激发学习欲望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的结课可以采用活动实践的形式。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来结束课堂教学,比如在结课时要求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帮助父母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或去十字路口进行人流车流统计,对菜和日用品等进行登记,计算开支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学到很多东西,能提高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2]。

运用活动实践式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情况:一要合理组织、精心设计,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活动,尽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还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二要精心安排,不能刻意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崔保忠.初中数学课堂结课五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老师,2013(04).

[2]何天明.预设或灵动,结在当下——初中数学几种新结课方式的设计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3(04).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身为刑警学院教授的雷米,也经常去“蹭”其他老师的课:枪弹课、现场勘查课、法医课……他时常感叹,刑警学院真是个宝库,满足了他的一切想象。

坊间传闻,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教授雷米“身宽体胖”,天下之门非侧身不能过。而当雷米出现在《方圆》记者眼前的时候,记者发现,他虽然确实略胖,但绝不至于臃肿,而且给人一种精干的印象。

雷米自嘲有多重身份,他既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副教授,他也是拥有专业技术的二级警督,除此之外,他还是“超级网剧”《心理罪》的原创作者。近日,雷米新作《殉罪者》刚刚推出,在他看来,这是一本可以与《心理罪》相提并论的小说。

具备专业知识的写作者

可能是职业的原因,雷米的气质是刚毅的,坐在他面前,似乎能感受到一种凛冽的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形象上,雷米与普通文学青年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却是实实在在的文学爱好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村上春树等巨匠的作品,雷米如数家珍。“小时候,课本发下来以后,我最先看完的就是语文课本。中学的时候,也曾写过一些小文章。”雷米回忆。

事实上,从年幼时写一些小文章到长大了创作小说,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进化完成的。

雷米的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的构思可以追溯到他的大学时期。彼时,还是法律专业学生的雷米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静谧的图书馆成了雷米“啃书”绝佳所在。当时借书还没有借助计算机系统,而是靠借书卡,书背后的借书卡记录着借阅过它的读者的姓名或学号。有一天,雷米突发奇想,同一本书的不同读者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写一本这样的小说?”这便是《第七个读者》的来历。

第二本小说《心理罪画像》的构思也大致在同一时期。“那段时间涉猎颇广,读得很杂。刑法学、犯罪学等,一一读来,其中FBI的心理分析官罗伯·K·雷斯勒写的《疑嫌画像》提到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我觉得很新奇。正巧当时我读过了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里面提到犯罪者具有较为明显的生理特征,比如头脑突出、眉骨隆起,这些特征可以通过画像给人一个直观的感受,所以我对犯罪心理画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萌发了想写点跟犯罪有关的小说的冲动。”雷米说。

雷米回忆,当时虽有写这类小说的念头,但是由于没有接触过司法工作,想要写作专业性很强的犯罪类型小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他曾几次动笔,但最后又不得不辍笔。

2006年,雷米的机会来了。当时,国内类型化小说创作模式悄然流行起来,一些掌握了医疗、法律、保险等职业专业知识的写作者,将所掌握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创作了不少类型小说。这类小说可读性强,满足了读者对这些行业的猎奇心理,一书既出,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此时,雷米已经在刑警学院工作三年了,对公安工作有了足够专业的了解。“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例乃至每个案例背后的惨痛人生,使我萌发了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审视犯罪这种古老社会现象的冲动。而此时,我已经不用担心专业知识的匮乏。”说这番话的时候,雷米语调平缓,“刑警学院是个宝库,我的同事们又是刑侦领域各个专业的执牛耳者,法医、现场勘查、痕迹、枪弹……有任何拿捏不准的细节,我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我本身对犯罪心理学也已经小有研究,所以我又开始了《第七个读者》的写作,同时还创作了《心理罪画像》。这次,我没有再中途停止,而是很快完成了创作。”

雷米的小说出来以后,也曾风靡一时。有人评价雷米的小说,认为特点是悬念重重、环环相扣,吊足读者胃口,不看到最后很难猜出凶手是谁、答案是什么,因此被读者捧为“高智商”悬疑之作。这一切赞誉,雷米认为,正是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

曾有人问过雷米,“小说写的如此专业,是否担心有人模仿小说中的犯罪方式”。雷米说,他承认可能会有人受某些犯罪小说的刺激,或者从小说中学习犯罪技巧,但是犯罪的起因绝不是犯罪小说的存在,没有犯罪小说,犯罪依然会存在,依然会有别的途径学习犯罪方式。“况且,在我的小说中,对于犯罪,旗帜是很鲜明的:它是一种应该受到惩罚的行为,我不会去歌颂它或者渲染它;另外在小说中,我也特别注意不要提及可能对刑侦造成阻碍的一些技术手段,除此之外,即便有人从我的小说学到什么犯罪技巧,我也相信一句话‘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肯定有相关措施预防或制裁这种行为。”

雷米是一个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的人,写作所得并不是他和家人的生活来源。雷米对这种“局外人”的身份很满意,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创作可以更从容,对待自己的文字也更客观公正。创作《殉罪者》时,雷米提醒自己不要限定截稿时间、不要限定字数,这样一来,故事反而获得了生命力,走向了它应有的结局。

“刑警学院是个宝库”

雷米所供职的刑警学院是公安部直属的几所部级院校之一,他在学院教授的是刑法学。“刑警学院是个宝库,这里有各色案例、有可敬的师长、同事,也有可爱的学生。”

“我时常告诉我的学生,做警察要耐心再耐心、细致再细致,思路一定要开阔,因为可能事关生命。”雷米曾向学生讲述发生在辽宁的一起伪装成意外的故意杀人案,死者是一个妇女,她从六层楼坠下,当场死亡。报案者是她的丈夫,声称当时自己在打游戏,妻子独自在客厅擦窗户,突然听到“啊”的一声,他才发现妻子失足坠楼。死因当时判断为颅脑损伤,表面看符合高坠的特点。最初,现场的侦查员也感觉是一起意外,但仔细勘查现场后,他在楼外的一棵树上大概离地五六米高的一片叶子上,发现了一滴血。尽管高坠也有可能喷溅血,但是一般不会喷到五六米的高度,这说明她在坠落前可能已经受伤,那她到底是不是坠亡就很值得怀疑了。以此为线索,警方展开调查,丈夫被列为重点怀疑对象,结果发现,确实是丈夫用钝器打死了妻子后将其抛落伪装成高坠的。雷米说,办案和写小说一样,案件中千丝万缕的细节,一定要琢磨细致,不然办案会办成错案,小说会写不通。

在刑警学院,雷米时常被他可爱的学生所感动,从学生中汲取小说的素材。谈起自己的学生,他兴致极高:“有一个学生,姑且称为学生F,某次向我请假,说姥爷去世要回去奔丧。我在请假条上签字,叮嘱说有空就看看书,不懂回来问我,实在不懂,来我办公室,我单独辅导你。几天后,F返校,上课态度越发认真,期末前,我生病,上课时不住咳嗽,F下课后翻墙出校,一路小跑买了喉宝,铃响时满头大汗跑进教室,递进我手里,当时真的感觉很幸福。”

身为刑警学院教授的雷米,也经常去“蹭”其他老师的课:枪弹课、现场勘查课、法医课……他时常感叹:“刑警学院真是个宝库,满足了我的一切想象。”

《殉罪者》是小说创作的新尝试

由于网剧《心理罪》的热播,雷米小小地火了一把,收获了不少粉丝。“对我来说,《心理罪》系列是一个小小的成就。”雷米谦虚地说,“但同时也带给我很大的压力,看过《心理罪》的读者都知道,《心理罪》的结局在《城市之光》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方木牺牲自己的性命保有了自己正直的品格。在我看来,这已经达到了人性的制高点,对这个人物来说,还有没有为他增添光辉的地方,我陷入了思考。”

继续《心理罪》的写作让雷米感到很为难,他担心之后的每个故事都会走下坡路。“可以说我的好奇心指引了我,我决定去尝试创作除了方木之外的角色。所以我另辟道路,写了《殉罪者》。”

雷米经常会想,一个多年前犯下连环重罪却始终没有伏法的凶手,在他老年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当年那些负责办案的警察在老年的时候又会怎么样?正是在这个简单念头的驱动下,他不断地进行铺展,进而衍生出《殉罪者》完整的故事。

创作期间,雷米尝试了一种新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几条线索齐头并进,每个人都掌握了一部分真相,又没有掌握完全的真相,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这种多线并进的思路在他此前的作品中并未出现。

悬疑小说家周浩晖是雷米最喜欢的作家,他曾直言雷米小说情节转换之时常以巧合做基础,小说的设计感很强。而《殉罪者》摆脱了靠偶然或突发事件去引领情节之嫌,整个故事的走向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故事的发展更为自然流畅,自成一体。

雷米对此颇为自得。《殉罪者》中最后咖啡馆的若干次情节翻转最能体现写他的巧妙构思,这也是他最为满意的情节。但是,《殉罪者》于他而言也并非没有遗憾:为了保证结尾解谜的叙事节奏,有些在文中埋伏的线索没有得到充分展开。“期待下一部作品能减少些遗憾。”雷米说。

真实又虚构的《殉罪者》

即使不考虑写作方法上的创新,《殉罪者》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罪案小说。雷米谈起《殉罪者》,如同谈起最令自己骄傲的孩子,“《殉罪者》的创作是比较顺利的,整个故事框架大体为虚构,细节之处借助了现实案例。”

尽管《殉罪者》的写作过程很顺利,但是在创作《殉罪者》的那些日日夜夜中,雷米几度为故事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落泪。“创作者不是万能的。”他坦言,“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把小说的所有线索铺展开之后,便没法控制它了,它只能按照自己的轨迹和脉络发展,这个时候你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因为此时,小说中的认为就如同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有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他们跟你的地位是对等的,你无法再去创造或改变他们。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也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自己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可能跟你之前想的不一样,你可能无法接受,非常痛心。在《殉罪者》的创作过程中,我确实曾为几个情节而落泪。”

雷米最初完成这部小说的创作时,《殉罪者》并不是它的题目,最初他赋予这部作品的是一个满蕴温情的名字——《临终关怀》。雷米很喜欢那个名字,因为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处于人生暮年的几位老人,其中老警察杜成身患绝症,却谢绝亲友及领导让他休养的好意,执着地去追寻23年前他认为有疑点的案件的真相,面对领导对他身体的担忧,他直言让领导把这当成对自己的临终关怀。这是雷米心目中的警察和警察精神。

遗憾的是,出版社认为这个名字不像是一部悬疑小说的名字,可能会让读者误以为是医学类书籍,所以未采纳这个名字,最终书名定为《殉罪者》。实话说,《殉罪者》作为书名,也算贴切,思索再三,雷米接受了这个名字。

《殉罪者》的整个故事大部分是虚构的,其实题目就已经精准地展示了整部小说的内涵。连环杀人碎尸犯林国栋无疑是整个故事中的“罪”,由于他的罪恶,不仅城市上方飘荡的六个游魂二十多年来不得安息,尚在人世的三个老人亦执念入骨、生活被拉离了正轨,罪恶带给相关人的伤害永难弥补。所幸的是,小说有一个还算光明的结局:恶魔终于伏法,不是被执以私刑,而是为他的一切作恶付出了法律的代价,蒙冤的亡魂终于得到安息,心有执念的人也得到了救赎。相对于《心理罪》系列悲凉的结局,这部小说的结局美好得难以置信。设计这样的结局,雷米认为跟他的年龄和职业有关。“年纪越大越发现,生活中值得抱怨的事情以及你需要为它耗费自己好心情的事情并不多,即使有,也要尽量把它转化成好的东西。此外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我的职业和对法律的信仰都不允许我在作品中宣扬法外私刑和以暴制暴,所以这个结尾是符合我的价值观的。”雷米解释道。

虚中亦有实。在刑警学院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例成了雷米的素材库。“我的小说中大约有30%来源于真实案例。《殉罪者》中杀害老纪妻子的真凶落网当晚,老纪整晚悲戚地呼唤自己妻子的名字,这个情节就来源于辽宁营口的‘李化伟杀妻案’。”说到这里,雷米的面色有些凝重,“当时,李化伟涉嫌杀妻,被屈打成招,判了死缓。十几年后,真凶落网。李化伟得知妻子大仇得报,在监房里呼喊自己妻子的名字,喊了整整一夜。”雷米帮记者回忆案情,“万幸,这个案子最终纠正过来了。但是对我而言,这个案子却时刻提醒我,站在讲台上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把法条解释给学生听,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精神。不懂法、不守法的警察是不可能做好法律工作的。”

雷米深知,自己的学生是未来的警察,警察代表着强大的国家公权力,在国家机器面前,个人不可能与之完全对等。正因为如此,公权力摧毁一个人显得轻而易举,稍有不慎,将会对一个普通人的名誉、自由乃至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当个人言行会对他人产生莫大影响的时候,一定要谨言慎行,这是他对自己学生的要求,他想通过自己的工作给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雷米的小说传递的价值观也是正面而积极的,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与人为善,彼此原谅”。《殉罪者》中的岳筱慧无疑最能体现这个价值观,“她是一朵绽放在血海中的‘白莲花’,她理解苦难的含义,因为懂得,所以才原谅,而让这样一个罪恶的承受者去原谅一个罪孽深重的老人,这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希望。”雷米认真地说。

尽管雷米在罪案小说领域成绩斐然,被媒体誉为“华语犯罪心理小说教父”,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创作限定在犯罪心理小说领域,“未来我还会尝试其他题材,也许会写本诗集,甚至写作玛丽苏小言情也是有可能的。”雷米开玩笑的口气中带着一丝认真。是啊,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积极心理 阳光心态

学校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并特邀北京教育学院林雅芳老师为我们全体教师做了题为《予人玫瑰----发现优势与提高学习投入》的积极心理专题讲座,使我们以阳光向上的心态和积极地精神面貌来面对新学期工作。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正如专家所言,它与其说是门科学,毋宁说是一场运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凡事要往好里想。当然,作为一门科学来说,它又是严谨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与积极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种以悲观和否定的态度去进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习惯性的否定及惩罚教育,无形中就影响到儿童积极健全人格的形成,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发展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无法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而通过给予学生关注,来使学生获得习得性乐观。同时帮助学生调整关注点,对于问题做出选择,成为主动的进取者。培养乐观、培养能力、强化内心。

通过学习倾听林桂芳老师讲座,使我获益颇深。让我认识到关注学生学习,不但要看的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更要根据其表现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更加明确的理解如何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用积极地情绪去感染学生

积极情绪具有弥散性,能够给人美好愉悦的体验,它能够产生接近行为倾向的传递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递正能量”。所以快乐的老师教学效果更好,积极的情绪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学习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克服功能固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增加积极情绪呢?真诚很重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每当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烦恼事,我们回顾一下最初始的愿想,就不会迷失。用自己的积极去感染身边的。

二、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强化学生的认知投入。只有行为投入、知识投入以及情感投入的结合才能形成好的学习效果。提高积极情绪是保证情绪投入的好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智慧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对小学生对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行为投入的关键。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从心理学上,我们老师是他最重要的人,新课改要求重视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想,关注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特点,承认差异的存在。所以要求我们老师不但要备课还有“备学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成促进者,了解心里特长,个性化的解放,了解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尤其是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老师对待学生既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又要做到不能给学生贴标签、分等级。

三、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额夸奖。我们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要拿出爱心,就要学会赞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

赞美可以让人身心愉悦,思维活跃,更加积极;赞美可以使沉重的学习变得轻松,使苦学变为乐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的赞美和表扬,能让孩子保持非常好的心境和状态。人人都需要赞美。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赞美,不要忘记鼓励。 孔子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让人们快乐的学习。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让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赞美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拍拍肩膀等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总之是一个小小的鼓励,足以变成孩子的动力,可以扬起孩子前进的风帆。“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做到恰当的夸奖与赞美。

四、用积极的心理去理解学生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国内贪腐犯罪心理研究现状 (一) 贪腐犯罪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贪腐犯罪心理的研究在犯罪心里的研究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 我国关于贪腐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犯罪心理研究具有滞后性的特征, 当社会上出现一种犯罪现象后, 研究者才开始着手研究, 或者研究者通过对所有犯罪行为的共性特征, 推导出特种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心理学与刑事法学相融合的局面, 犯罪研究也从最初较为单纯的理论探讨过渡为服务于刑法司法实践。

贪腐犯罪心理研究包括贪污贿赂犯罪研究、贪污贿赂犯罪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研究和对策等。从我国贪腐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的横向上来看, 有根据具体案件进行事例分析的质性研究, 也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的建议, 其中测谎技术进入反贪侦讯的实践最为突出。还有利用心理学的方法, 就比如以催眠为代表的相关的讯问策略等等多种办法。

二、关于贪腐犯罪动因的研究

首先是贪利和利欲的动机, 贪腐犯罪人普遍都具有趋利避害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为了百分之百的利益, 他们可能铤而走险去违背法律, 这就是人的利欲本能, 贪腐犯罪人的贪欲就是其犯罪的最根本动力, 也就是因为这种贪欲, 让他们一有机会就不顾良心的谴责和道德的约束, 任由自己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贪腐犯罪人的犯罪动机也来源于追求优越本能的驱使。从贪腐犯罪者的成长经历来研究, 越是有受过苦难的经历, 他们就会有更加迫切的权欲追求, 想用贪腐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所以说自尊不仅是人类生存最核心的需要, 也是贪腐行为在精神层面上最原始的动力。

三、预防贪腐犯罪心理形成的对策

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和讨论最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防控犯罪行为, 构筑预防贪腐犯罪心理的防线, 明确防控腐败对个体心里的干预点, 采用最为恰当的干预力度, 可以对贪腐犯罪起到预防和矫正的作用。

(一) 建立“侦防一体化”体系从而使贪腐犯罪者产生不敢腐败的心理

积极利用我国刑法的威慑力, 在全社会的总体上, 形成一种不敢腐败的心理, 不仅要加大对贪腐犯罪的查处力度, 也要加强对贪腐犯罪的处罚力度, 更加突出办理贪腐案件的重点, 经过调查研究, 明确贪腐犯罪的多发领域和重点部位, 进行严格的监督。集中力量查办贪腐贿赂的重大案件, 编织出严格紧密的网法, 让贪腐犯罪者不再有逃脱制裁的侥幸心理。

(二) 制定科学的制度和严格制度的执行力以构建不能腐败的心理防线

采用制度反腐的策略, 其重点在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监督公共权力就在于公权的透明度。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总不会在公众的视线下进行, 国家应该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制度, 使权力尽可能的透明, 这也是制度反腐的重要内容, 权力在众目睽睽的之下运行, 就可以有效减少贪腐行为的发生。健全各种相关的管理制度, 加强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创新, 防止出现制度的漏洞, 以防让违法者有机可乘, 遏制和消除贪腐犯罪者的犯罪诱因。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 提高权力决策的透明度, 为权利的使用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对大型财务支出和投资的监督一定要严格监督, 加大检查力度。

(三) 构筑公职人员自己本身不愿意贪腐的心理

构筑贪腐防范心理, 最重要的就是让那些涉及贪腐犯罪的人自己在心理上有意识的不愿意去贪腐, 应该高度关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政府的行政效能, 公务员的心理问题也是关于公务员是否进行职务犯罪的关键。这时候领导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一个单位和谐的关键, 领导的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才能有效疏导整个单位人员的心理, 预防贪腐犯罪在各个层次发生。

四、结语

总之, 所有的对贪腐犯罪心理研究和讨论, 都是为了防止我国贪腐犯罪的继续发生。但是并不代表这些防线和措施是完美的, 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 这些措施需要我们不断地巩固, 必须持续强化, 加强防范。

摘要:贪污腐败已经成为阻碍中国乃至全球社会发展的毒瘤, 惩治贪腐有利于我国政府端正党风, 也有利于政府实行取信于民的施政方针。贪腐激化了社会矛盾, 会引起人民群众“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 采取一系列不道德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学界的深思和探究, 尤其是法学、犯罪学和心理学。要从根源发现贪腐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做深层次的研究, 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贪腐,犯罪心理学

参考文献

[1] 吕瑞萍, 王耀世.中国贪污犯罪心理研究现状述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3, 03:28-32.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一)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特点的内涵

1.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定义略有不同。美国的联邦立法和各州立法中, 未成年人这个概念大都指向年龄未满18岁的自然人。 (1) 所有未成年人必须在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人 (父母或监护人) 的监护下生活。 (2) 中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3) 在英美国家, 推出一个新的词汇, 引入“少年罪错” (4) 这一概念, 把一些专门由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定义为犯罪。所谓的少年罪错不仅仅由联邦法院制订实施, 由各州所界定的犯罪行为也属于少年罪错的范畴。而在美国, 少年罪错 (5) 这一术语既包括少年的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 同时一些未成年人的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行为。

2.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是指支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背后的心理学的原因。未成年人模仿以及从众心理十分强烈, 青春期的反叛心理, 盲目从众的心理, 强烈的猎奇心理是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喜欢以成年人自居, 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并且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 这是未成年人事实与财产有关的相关犯罪的主要的驱动心理之一。

3.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特点

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波动起伏并且情绪十分不稳定。生理上形成自我, 但是对身体上的自我存在极端的不满以及心智不成熟。未成年人的情绪特点具体表现为: (1) 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幅度较大, 极容易因为琐事极度欢快或者极度悲伤; (2)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同伴开放, 难以向能够信任的大人袒露心事; (3) 反叛性:反叛传统, 不喜欢遵循常规。

(二) 研究未成年人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不强, 处于人生的转型期, 易于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容易在好奇观念的驱使下做出不理智的犯罪行为。因此, 从源头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就变得尤为重要。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可以从众多的案例中抽象出普遍存在的教训和错误, 在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主要特点

1. 未成年人常见的犯罪行为

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性格的未成年人呈现出来的犯罪是不同的, 例如在经济比较贫困的偏远地区, 财产性的犯罪是主流。暴躁易怒无法有效能告知自己情绪的未成年人, 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主流。

2.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特征

从犯罪年龄上看, 呈现出小龄化得趋势。从犯罪动机来看, 与财产有关的违法行为数量激增。从犯罪动机来看, 犯罪动机趋于多样化从而导致犯罪类型趋于多样化。从犯罪性质来看, 相比于财产性犯罪的发生频率, 暴力性质犯罪日趋增多。而从犯罪的形式的方面来看, 其行为的残忍性, 犯罪心理的变态性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们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的想象。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第一部著作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所著, 他也是犯罪心理学的始祖。他认为导致犯罪不仅有个人原因, 外界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内因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心理隐私, 而外因则是来自于外界的影响。 (6)

(一) 行为者内因与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 他们普遍存在着许多形成犯罪前奏的危险心理, 例如青春期的反叛心理, 盲目从众的心理, 强烈的猎奇心理, 过度模仿成人心理。导致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1. 文化水平低, 法制意识薄弱甚至没有基本的道德观念

在未成年人时期, 未成年人应该被引导建立一个正确而切合实际的思想, 然而现实中很多未成年的青少年一味强调独立, 很容易走入死角, 更有甚者还会挑战法律的权威, 最终自食苦果。

2. 交友不慎导致在一些损友的错误引导下走上歧途

当下社会, 媒体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再加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信息的交流变得更为方便简洁, 网络交友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虚拟的网络世界优劣相关, 网络交友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很多青少年容易结交一些不良青年。

3. 自我意识强烈

现代未成年人普遍早熟, 但是其内心并不成熟, 心理活动强烈时难以自我控制。在心理成长过程中, 未成年人拥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在一些外界环境刺激下, 有时还会萌生出自己尝试一下的冲动。

(二) 论外界条件的影响之外因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1. 家庭所起到的法制教育作用

社会是有无数的家庭作为基本单位而构成的。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也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然而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对于未成年人也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具体体现在:

(1) 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单亲家庭组成结构单一, 家庭生活压力通常只有一个人来承担, 亲子关系不健康。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失, 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弥补的损失。一个紧张而不健全的家庭结构给子女带来的往往是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错误的家庭管教方式。骄纵溺爱带来的后果是未成年人性格的扭曲, 个别父母忙于工作挣钱, 只关注于孩子的物质生活, 疏于对孩子精神世界的管理和教育。作为家长应给孩子起到一个模范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

2. 学校至关重要的法制教育功能

个别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意孤行, 仍旧坚持落后的填鸭式教育, 这样的教育模式带给孩子的只有应付考试的能力, 个人品德和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同样的提升。

3. 社会潜移默化的法制宣传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发展并没有与之并驾齐驱。一些腐朽思想对于青少年来说仍然难以分辨和抗拒的诱惑, 对他们的三观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与防护措施

(一) 针对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采取的措施

有意识的主动使自己多读书, 读好书, 听名人讲座、看励志电影, 时刻告诉自己要保持纯洁、健康的心理状态。除了树立正确的三观, 未成年人应有正确的生活的态度, 脚踏实地, 正确对待自身人生目标的实现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平衡。

(二) 针对外因所采取的措施

1. 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良好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避免争吵和矛盾, 因此家长应与孩子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 孩子可以与父母做朋友。学校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父母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 正确的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教育仍然要以正面教育为中心, 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在课堂上加大法制精神的宣传力度, 以一个可以迎合孩子喜好的方式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3.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首先, 要加强文化市场以及娱乐场所管理, 严格审查各种文化和娱乐书籍、电影和电视作品, 严格控制娱乐场所对未成年的进入, 政府和社会可加大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立, 为未成年人提供课余时间的可去之处。

(三) 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相关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之中的特别程序一章中单独规定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程序, (7) 彰显出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例如对于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不公开审理原则更是彰显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 尽可能的减少刑事案件给其未来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于在附加条件之内的犯罪行为, 尽可能避免当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改过自新之后受到当时自己年少轻狂或者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的影响。

四、结语

本篇文章旨在针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犯罪团体近几年来出现的日益尖锐的犯罪问题以及通过分析其普遍存在的犯罪行为以及支配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来总结出其一般的规律, 通过一般的规律来分析特殊的个体不同的犯罪行为, 旨在最大程度的减少甚至避免犯罪, 维护社会和谐。

摘要:文章以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特点与犯罪行为特征分析为题目, 从心理学的角度以作者的观点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首先明确概念, 介绍了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和体系。接着明确了写此篇论文的目的, 也就是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目的和意义。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不同特征展现出引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根据内因与外因提出针对不同原因的不同防护措施。然后分析我国刑法中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相关程序, 分析其立法精神, 突出我国重视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再教育和保护。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内因与外因,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1] 美国<少年法庭法>.

[2] 美国<联邦青年矫正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 王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J].教育前沿之理论版, 2010 (4) .

[6] 张为先.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1 (6) .

[7] 王林.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罪与罚[J].法制与社会, 2010 (22) .

[8] 徐春华.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2 (10) .

[9] 王文浩.缺失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中国犯罪学会论文集 (2010年度) 》, 2010年

[10] 林淼.未成年人犯罪分析及预防[J].法制与社会, 2010 (18) .

上一篇:音乐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幸福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