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范文

2024-03-04

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范文第1篇

一、《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爱情诗大多在“风”这一部分里面。其中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这些诗作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见证。这些情诗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执着求爱的苦恋者

《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是很好的代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一个男青年在河边见到一个心爱的姑娘,于是便整天痴心地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致于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钟鼓乐之”,钟鼓属大典之乐,用于庄严、隆重、欢乐、热烈的场合。人生最大的欢乐庆典,莫过于婚礼。从此看出此时真实地反应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陈风 泽陂》中男主人公亦在河边遇上了一位美人儿,因而使得他“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相思的痛苦比《关雎》更为深刻感人。

写男或女相思或单恋的,还有《周南·汉广》、《秦风·蒹葭》、《郑风·子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他们的确唱出了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表现了对完美人格、完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2、敢于反抗的奋斗者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齐风 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的婚姻问题已有一定得约束力。

《郑风·将仲子》同样也表现了执着的爱情、心底的抗争: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

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鄘风 柏舟》更是一位女子勇敢反抗包办婚姻的杰作。她爱上了一位“髧彼两髦”的英俊少年,认为只有他和她才是世上最为理想的一对儿,但她的母亲却要给她另择婿家。她誓死不从,发出“之死矢靡它”的坚强誓言,这声音千百年来具有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3、大胆热烈的求爱者

黑格尔曾说:“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美,因为女子吧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或扩大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这一点在《召南·摽有梅》里女主人公急切求偶的呼唤声中便可窥见一斑: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抒写已逾婚期的女子急于求嫁的愿望,很率真,也很感人。“老女不嫁,踏地呼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同情。古代礼制,《礼记·内则》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既有明确规定,逾时不婚的女子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内心充满着痛苦。此诗第一章用飘落的梅树起兴。梅子成熟则下落,留在树上的只剩七分,由盛而衰,好景不常。这正和逾时不嫁的女子的处境相似。然后直抒胸臆,向求婚的男士发出了内心的呼声。时不我待,机不应失。要求他趁着吉日良辰,完成终身大事。

二、三章,不仅回环吟咏,重吟叠唱,而且从“其实七兮”、“其实三兮”到“顷筐既之”。从“迨其吉兮” 、“迨其今兮”到“迨其谓之”逐步深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诸如此类的形象在《诗经》中俯拾皆是。《召南 野有死麕》中那位年轻的猎人,竟以一只刚刚捕获的死麕来向女子求爱,从女子的委婉卷高中,反映出年轻猎人急不可耐的火辣辣的求爱之情。《郑风 萚兮》和《王凤 大车》都是描写女子渴求爱情的名篇。

4、坚贞不二的钟情者

伯兮羯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 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郑风 出其东门》则是一首宪哥对爱情和婚姻忠贞不二的青年男子的热情颂歌。写了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这位青年男子在城东门的集长上碰见了许多想云彩一样美丽而众多的女子,但他毫不动心,心里依然深爱着家中那位“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妻子。这种对待爱情的严肃热真、坚定不移的态度,委实是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

《诗经》中描写女子忠于爱情的诗篇还有《郑风 扬之水》、《周南 汝坟》、《王风 君子于役》等许多。

5、刻骨铭心的相思者

这类诗数量甚多,按形象大约又可分为三类:(1)男女倾慕的相恋者。《王坟 采葛》是其中代表。此诗写一个男子对采葛的勤劳而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与她才“一日不见”,就如同“三月”、“三秋”、“三年”那样漫长,用夸张的手法写相思之深,分外感人。(2)天各一方的相思者。《周南 卷耳》中女主人公在一次采摘卷耳时,因忽然想起远役的丈夫,竟连小小的竹筐也采不满。她设想丈夫翻山越岭,眺望家乡,并借酒消愁;设想她的马病了,仆夫也病了。全诗“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宛转关生,摹写曲至,故使古今闺思之祖。”(3)生离死别的悼亡者。这类诗歌数量不多,但篇篇哀痛,催人泪下。《邶风 绿衣》是以为男子悼念亡妻之作。他由亡妻生前为其精心缝制的一件“绿衣”写起,相思悠悠,痛心不已,开后世悼亡诗之先河。《唐风 葛生》则是一首悼夫诗。全诗五章,前三章,女主人悲叹自己独活人间,表示死后要与亡夫葬于一室。“全诗长哭逝者之独,深哀自身之孤,而这种孤独源于深挚的爱情。因此在诗人看来,唯有死后同穴,才能消除这份孤独,不言生前之情爱,只言死后之孤苦,而其情自见。”如此抒写忠诚深挚的夫妻之情,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6、哀怨忧郁的失恋者

《郑风 狡童》和《褰裳》都是描写女子失恋的佳作。在女主人公眼中,一个男子为“狡童”,一个男子为“狂童”。由于女子的性格和失恋的原因不同,因此对待失恋的态度亦有别:《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主人公较为缠绵,以致废寝忘食;《褰裳》主人公较为爽朗,显得坚毅果敢。

7、赢得爱情的自豪者

如《王风 木瓜》中青年男女“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友好馈赠之举,《邶风 静女》中那位小伙子因姑娘“贻我彤管”而“悦怿女美”的开心劲儿,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青年女赢得爱情的自豪感。《鄘风 桑中》以男子口吻,回忆美丽姑娘“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两情相好的美好时刻,怡然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周南 桃夭》和《唐风 绸缪》都是贺婚诗,前者写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出嫁了。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的反复咏唱中,写出了主人公的欢乐神情和对未来所充满的美好希望。后者写新婚之夜,男女双方喜不自胜,不知如何相爱才好的欢乐。“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这几句“摹写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废也。”

8、伉俪情笃的恩爱者 《郑风 女曰鸡鸣》是些夫妇互相亲悦、警戒而充满家庭和谐气氛的一首好诗。这就难怪连对情诗常有微言的朱熹也不得不颔首称:“此诗意思甚好。读之,使人有不知手舞足蹈者。”《齐风 鸡鸣》的构思与内容与此诗相似,可谓“真情实景,写来活现。”

二、《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同时领悟先民们外在情感态度背后的精神实质的深层内涵,发掘出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激发现代人类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1、单纯美好、真挚自然 首先,《诗经》中的爱情诗,紧贴现实生活,不做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摒弃了世俗偏见,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其次,和谐、自由、平等的相互追慕。《诗经》时代的感情是真挚、纯朴,而又健康活泼的。如《齐风 东方之日》,写了一个女子大胆直率地去追求她所喜欢的男子的情景,全诗爽快、直率、毫无矫揉造作,基调昂扬而健康。

2、审美观照、人性感召

《诗经》爱情诗中,男女主人公地爱情的追求大胆而热烈。在这种自然而率真的情感态度背后隐藏着的精神实质是值得人们推崇和赞同的。 首先,审美:无功利的欣赏。《郑风 有女同车》诗中的男子,在叹息不为己有之余,也唱出了心中的感动。爱情总是自私的,难免带有功利色彩。但若换个角度,摆脱自私自利的目的和功利得眼光,把自己所爱慕的异性当作审美对象,不失为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这种爱也恰前一次变得崇高和伟大。

其次,忠贞: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在先民的爱情观中,无不折射出气节这种高昂向上的人格风度和忠贞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如《召南 行露》中,连用反诘的口气来谴责对方,比起直诉其恶更能显出对方行径的不可容忍和自身愤慨的无法遏抑。

3、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歌总集,它反映的是周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具有的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理想生活进行不懈追求,它本身就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让我们在对《诗经》爱情进行详细解读之时,感知了古人对金钱、名利与气节的价值取向标准和忠贞与背叛,索求与淡泊间的多重选择。为我们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爱的美好,爱的真谛。

姓名:李衡

班级:07级汉语言文学

(一)班

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范文第2篇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越千年的轮回仍然萦绕耳畔,如韶乐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为外衣,没有奇幻的想象作装饰,但它以其独有的古朴、诚挚、热烈,感染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动了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让我们千古传唱。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者也。”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这些婚歌恋曲中的人物,他们是执著追求的苦恋者,是坚贞不二的钟情者,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者,是大胆热烈的求爱者,是哀怨忧郁的失恋者,是赢得爱情的自豪者,是伉俪情深的恩爱者,是敢于反抗的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意志信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卷。

你我相遇在樱花烂漫的季节,一起携手走过幸福的过往。从美丽的邂逅,到彼此相知,再到互相倾慕,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的戏剧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喜欢,却亲近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采摘荇菜的倩影使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令男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希望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思慕之情跃然纸上。(《周南·关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不免失意之至,但是男子仍怀有希望不想放弃,其惆怅深挚之情令人感叹。(《周南·汉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始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望而不可即,内心的焦灼之情,便可感同身受了。(《秦风·蒹葭》)暗恋是苦涩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那份悸动,默默地去付出自己的所有。

区别于这些苦恋者,那些大胆地表露心迹的求爱者,使我们体味到爱情的另一种味道。相较于前者后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情感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情感的性质对于男人和女人都是一样的。 “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而且龚橙在《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此篇诗歌唱出了女性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这种直截了当的择偶形式,这种毫不掩饰的求爱表白,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两性关系的真实写照。(《召南·摽有梅》)“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女子要求与爱人同歌,将一个女子的大胆求爱刻画的入木三分。(《郑风·萚兮》)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没有了封建制度的束缚,男女恋爱是自由的,即使是女子,也不用担忧任何羁绊,敢于追求自己的心上人。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对于爱情的忠贞自古皆有之,在《诗经》中也有描写。“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丈夫离家远征,别后的相思却是够受的,在她寂寞无聊的日子里,那相思不但丢不了,甚至倒成为她不愿丢开的东西了,其心理的曲折复杂,让我们看清了女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卫风·伯兮》)“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何勿之思。”丈夫久役,每当牛羊归来的黄昏时候,妻子的想念尤为深切。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妻子只有翘首企盼,祈祷丈夫早日归来。(《王风·君子于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戍卒之苦,思妇之悲,“城南思妇肠欲断,征人蓟北空回首。”纵使远离千山万水,都会坚守彼此的思念,哪怕十年八年不归,此情此心都会坚如磐石,无所转移。他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否给我们这个流行快餐式爱情的社会留下深刻思考呢?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得到祝福,不是所有的恋人都能开花结果。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青年受到来自宗法礼数的压迫,他们的爱情总会受到些阻碍,或是致使两个人的情感被硬生生地扼杀在礼教的束缚下,屈服于现实,或是奋力反击,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古代社会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恋爱活动总是受到来自父母的干涉,子女的婚姻更是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无形中就为男女恋爱增加了重重阻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女子不敢允许她的情人踰墙来相会,因为怕父母和诸兄的责骂,又怕旁人的闲言碎语,由这段不被家人四邻理解和接受的苦恋可见,不得父母同意的恋爱也要受舆论指责。(《郑风·将仲子》)即使如此,勇敢的人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守望爱情,《诗经》中对女子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描述也十分栩栩如生。缪塞说:“妇女追求爱情的权利的献身精神常常比男子为了爱情而自我牺牲更富于人性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种高贵纯真而优美的艺术魅力。”当少女的婚姻受到阿母的干涉时,为了爱自主而被迫勇敢地宣称:“之死矢靡它”。在过去的卫道士眼中,这样大胆的爱情表白和赤裸裸的恋爱生活的描写是淫奔之诗,但如此坚定的誓言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力量的伟大。(《鄘风·柏舟》)爱情只有经历磨炼才会更加坚固,一帆风顺的爱情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冲破了重重阻隔,翻越了千山万水,若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彼此的心意更加坚定,共结连理,也可幸福一生。如若不能,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分道扬镳者,或许他们的爱情还是不够深吧! 有结果的爱情就是缔结婚姻,《国风》就有一部分涉及了婚娶及家庭生活的情感内容。在古代男子的两大幸事,一是洞房花烛夜,一是金榜题名时,若能大小登科,此生算是圆满了。“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星光灿烂,这个夜美不可言,目含秋波,这个人更是美不可言。新婚之夜,新郎官儿抱得美人归,自是喜不自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劳动阶级的妇女和男子比较起来地位更低,他们所受的痛苦也就更多些,在恋爱问题上也不例外。婚姻并不能保证一辈子的幸福,婚姻的破裂,爱情的幻灭,女子沦为弃妇在《诗经》中也有描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因男子的殷勤追求而动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却无奈年老色衰而被抛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卫风·氓》)明人院本《投梭记》第十二出:“常言道:‘男子痴,一时迷;女子痴,没药医’”;古罗马诗人名篇中女语男曰:“吾与子两情之炽相等,然吾为妇人,则终逊汝丈夫一筹,盖女柔弱,身心不如男子之强有力也。”„„斯达尔夫人言,爱情于男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则是生命之全书。在爱情这场战役中,女人的总是处于弱势局面。“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当初深爱自己的丈夫如今另娶他人,夫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自己被鸠占鹊巢,纵使心有不甘,却不堪忍受夫君的凶暴,只得怀着苦涩的心情被迫离开夫家。(《邶风·谷风》)世上最凄绝的距离莫过于此,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而有一天,他们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但相较于后者的懦弱眷恋,前者的刚烈决绝在当时那个社会状况下更加值得我们敬佩。既然不爱了,就潇洒地转身离开,对方失去自己是他的损失,是他看不到自己的好,三心二意的男人不值得留恋。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可是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现代社会离婚率的不断攀升,更应该让我们明白唯有找到真正爱自己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它们用比兴的手法,平衡匀称的语言形式,节奏有序和顿挫和谐的音乐格调,使诗歌散发出迷人的修辞和韵律美。还有通过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是人物形象更加富有个性,使人印象深刻。诗歌关注现实,书写现实,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加之以浓烈的抒情风格,使诗歌更显真挚自然,情感浓郁。人性的感召,让我们在朗诵过程中感受主人公的身世浮沉和情感变化。此外还有优美的风景描写,给了身心以舒适的感觉,如临其境。 《诗经》中的爱情诗虽已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于今还是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其中热切地渴望爱情,在寂寞时不就能我们以安慰吗;其中大胆地追求爱情,在暗恋时不就能给我们以勇气吗;其中勇敢地捍卫爱情,在怯弱时不就给我们以力量吗;其中执著地坚守爱情,在动摇时不就给我们以信念吗;其中理智地对待爱情,在迷茫时不就给我们以指示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时光给它们以打磨,就像酒一样,窖藏的时间越长就愈加的醇香。《诗经》带给我们的就是酒一般醇美的情感之旅!

附:对老师想说的话

首先,感谢老师这半个学期以来的辛苦教导,您幽默风趣的讲课形式,让我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获得知识。虽然将近四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却丝毫没有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这也是我喜爱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原因之一。 其次,老师独有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让我敬佩,没有有些老师的不苟言笑,您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让我更加喜爱您,更加喜爱这门课程。 再次,您每次为我们展示的其他关于课本知识的材料也让我开拓了视野,没有使我的目光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东西,让我的知识储存量更加丰富,见识更加宽广。

最后,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我想对您提出我的几点拙见,请您批评指正。第一,我希望老师能在讲文选的时候能从文章本身更加细致地讲解,因为有时候,对于有些讲过的篇目还是有点儿不甚理解,或许也是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前没有预习的缘故吧;第二,我希望老师能留给我们更多消化吸收的时间,因为四节课的课程容量有点大,可能一时之间难以完全接受;第三,希望老师每次讲课时能给我们讲一下那些是重点,让我们在期末之前能提前准备,不至于考试临前手忙脚乱。 我想要提的问题

1、《论语》、《孟子》式的语录体散文与《庄子》式的寓言体散文相比较,哪一种更利于人的理解和接受?

2、入世与出世,哪一种生存方式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法则?

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范文第3篇

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2班

41102318 高晓晓

浅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以《关雎》、《硕人》、《氓》为例

41102318

高晓晓

《诗经》跨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长河,三百多个故事,吟唱出了历史的美好,勾画出了历史的轨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逝如箭一般,却冲不破爱情的永恒,给我们后世呈现出关于爱情的诗情画意。

《诗经》的作品中反映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而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而《关雎》、《硕人》和《氓》分别是这三种诗体的具体表达。

翻开《诗经》的第一页,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关雎》。全诗讲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贤惠的少女仰慕很久,却得不到她的苦闷心情,但却幻想自己得到佳偶的情景。诗歌一开头就以雎鸠互鸣开头,这应该是男子看到的真实景象——一对雎鸠在河边嬉戏,面对此景,联想到心仪姑娘,自己对她情深由已,虽然只有四句,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真实想法。其次,第二章道明了这位少女乃是男子在她采摘荇菜的时候邂逅,一见钟情,但只能远远相望。顺其自然,第三章就叙述了少女是身影在男子脑海里反复出现,使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甚至有点废寝忘食。然而到了第

四、五两章的时候有了意外转折,“钟鼓乐之”、“琴瑟有之”,有一种欢乐、热闹、幸福的氛围。骤然欣喜,男子抱的美人归?可是仔细一想,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男子内心的幻想罢了。男子恐怕爱慕少女已经爱到骨头里去了,不然也不会幻想这无法实现的情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指出了中国人关于爱情的含蓄,即有

他物延伸到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淑女,这两个词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品味,我想这大概就是由诗经所流传下来的思想吧。

《关雎》是关于男女相思的情诗,类似的诗歌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关于婚姻出嫁的场面,《硕人》又是这一类诗歌的集中体现。

《硕人》是一首描写了庄姜出嫁的诗,赞美了庄姜的家世,美貌以及仪从之盛。第一章,首先用排比的手法介绍了她高贵的出身,第二章则连续运用了七个比喻,向我们刻画出了这位贵妇的容貌,从她的手、肤、颈、齿、额。眉、目以及美妙的笑容表现了静态美,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句将美人风韵天成的动态刻画的淋漓尽致,有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画面感,真可谓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恨不得自己可以穿越回去,亲眼见识庄姜到底有多么美丽!接下来两章是描写婚礼的场面,连用六个叠字,将婚礼场面的盛大与隆重写得细致入微,而诗人的本意,则是通过对她尊贵的出身、隆重的婚礼场面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描写,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烘托出庄姜夫人无与伦比的美丽。①最后用鳝鱼、鲔鱼来蕴含人们祝福庄姜生活幸福美满的心意。

或许在现代人的眼中,她并不美丽,但她却是中国传统的标准的美女:

1、 身体健壮、身材颀长

2、 手指纤长

3、 皮肤白皙、光洁、细腻

4、 额头饱满、方正

5、 眉毛细长而弯

6、 晶莹、洁白、整齐的牙齿

7、 脸上要有酒窝

8、 眼睛要黑白分明

这些都是综合考察一个女人是否的美女的标准。②

毕竟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机,无法将庄姜的真实美貌传于后世,有通过笔尖去让后人联想。然而,自古都言红颜薄命,这话用在庄姜身

上再恰当不过,虽然她极其美丽,却不受宠,没法生育。《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庄姜:“美而无子,却贤德贞淑。”作为国母,她是最完美的;最为女人,她是最不完美的。但《诗经》里的那个她,将永远以尊贵和美艳而成为绝唱。③

其实关于庄姜的爱情美不美,我们无法真正的评价,只有她自己才真正懂得自己的需要。人生的好与坏很难去判定!总之,我认为她是个奇女子。

最后还有一部分诗歌是弃妇诗——《氓》又是较为有名的一首诗歌。它采用回忆倒叙的手法,通过一个已婚女子的口吻,生动地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弃的完整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于爱情,性格坚强的传统中国妇女形象,而客观上反衬出男子的薄情寡义。

全诗共分为六节。第一章写女子答应氓的求婚,按《礼记》记载,古代的婚嫁需要完成六礼——纳采、问名、纳言、纳征、请期、亲迎,完成这些礼需要三年的时间,而诗中从“抱布贸丝”到“秋以为期”,时间不到一年,说明这个女子陷得太深。④如果她当时能够稍微清醒些,便不会发生以后的悲伤事情,由此可见他已经让爱情冲昏了头脑,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的能力。第二章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将女子的自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女子迫切希望见到心爱人的愿望。第

三、四章以抒情为主,都是以桑树起兴的。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来暗示女子容颜的衰老,男子的负心和时光的流逝。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被弃前后的处境,她起早睡晚,辛苦劳作,仍旧遭到男子的抛弃,尤其是“暴”字使人们想到男子的狰狞面目,女子被虐的情景。到了第六章,描写了女子被抛弃后,感情由原来的气愤悔恨转变成平淡安宁,她已经看清了氓的真实面目,即“凡是不思,亦已焉哉”,而且遭到了兄弟们的嘲笑,让女子的心情更加难过。

《氓》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情诗,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将男子和女子前后感情的变化刻画的真实凄美。

这三首诗都描述了女子的爱情故事,有喜有悲,有苦有甜。同时从侧面烘托出当时古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所处的社会地位、被赋予的社会权利、恪守的标准形象、维持的婚姻状况等等。⑤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而其中是爱情诗歌占了一部分比例,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知性之美,也体现了爱情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人生滋味,是人们不可不读的书籍。

参考书籍

①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 年10月,第211页

② 刘冬颖,《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中华书局,2010年10月,第226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范文第4篇

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2班

41102318 高晓晓

浅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以《关雎》、《硕人》、《氓》为例

41102318

高晓晓

《诗经》跨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长河,三百多个故事,吟唱出了历史的美好,勾画出了历史的轨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逝如箭一般,却冲不破爱情的永恒,给我们后世呈现出关于爱情的诗情画意。

《诗经》的作品中反映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而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而《关雎》、《硕人》和《氓》分别是这三种诗体的具体表达。

翻开《诗经》的第一页,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关雎》。全诗讲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贤惠的少女仰慕很久,却得不到她的苦闷心情,但却幻想自己得到佳偶的情景。诗歌一开头就以雎鸠互鸣开头,这应该是男子看到的真实景象——一对雎鸠在河边嬉戏,面对此景,联想到心仪姑娘,自己对她情深由已,虽然只有四句,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真实想法。其次,第二章道明了这位少女乃是男子在她采摘荇菜的时候邂逅,一见钟情,但只能远远相望。顺其自然,第三章就叙述了少女是身影在男子脑海里反复出现,使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甚至有点废寝忘食。然而到了第

四、五两章的时候有了意外转折,“钟鼓乐之”、“琴瑟有之”,有一种欢乐、热闹、幸福的氛围。骤然欣喜,男子抱的美人归?可是仔细一想,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男子内心的幻想罢了。男子恐怕爱慕少女已经爱到骨头里去了,不然也不会幻想这无法实现的情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指出了中国人关于爱情的含蓄,即有

他物延伸到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淑女,这两个词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品味,我想这大概就是由诗经所流传下来的思想吧。

《关雎》是关于男女相思的情诗,类似的诗歌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关于婚姻出嫁的场面,《硕人》又是这一类诗歌的集中体现。

《硕人》是一首描写了庄姜出嫁的诗,赞美了庄姜的家世,美貌以及仪从之盛。第一章,首先用排比的手法介绍了她高贵的出身,第二章则连续运用了七个比喻,向我们刻画出了这位贵妇的容貌,从她的手、肤、颈、齿、额。眉、目以及美妙的笑容表现了静态美,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句将美人风韵天成的动态刻画的淋漓尽致,有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画面感,真可谓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恨不得自己可以穿越回去,亲眼见识庄姜到底有多么美丽!接下来两章是描写婚礼的场面,连用六个叠字,将婚礼场面的盛大与隆重写得细致入微,而诗人的本意,则是通过对她尊贵的出身、隆重的婚礼场面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描写,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烘托出庄姜夫人无与伦比的美丽。①最后用鳝鱼、鲔鱼来蕴含人们祝福庄姜生活幸福美满的心意。

或许在现代人的眼中,她并不美丽,但她却是中国传统的标准的美女:

1、 身体健壮、身材颀长

2、 手指纤长

3、 皮肤白皙、光洁、细腻

4、 额头饱满、方正

5、 眉毛细长而弯

6、 晶莹、洁白、整齐的牙齿

7、 脸上要有酒窝

8、 眼睛要黑白分明

这些都是综合考察一个女人是否的美女的标准。②

毕竟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机,无法将庄姜的真实美貌传于后世,有通过笔尖去让后人联想。然而,自古都言红颜薄命,这话用在庄姜身

上再恰当不过,虽然她极其美丽,却不受宠,没法生育。《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庄姜:“美而无子,却贤德贞淑。”作为国母,她是最完美的;最为女人,她是最不完美的。但《诗经》里的那个她,将永远以尊贵和美艳而成为绝唱。③

其实关于庄姜的爱情美不美,我们无法真正的评价,只有她自己才真正懂得自己的需要。人生的好与坏很难去判定!总之,我认为她是个奇女子。

最后还有一部分诗歌是弃妇诗——《氓》又是较为有名的一首诗歌。它采用回忆倒叙的手法,通过一个已婚女子的口吻,生动地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弃的完整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于爱情,性格坚强的传统中国妇女形象,而客观上反衬出男子的薄情寡义。

全诗共分为六节。第一章写女子答应氓的求婚,按《礼记》记载,古代的婚嫁需要完成六礼——纳采、问名、纳言、纳征、请期、亲迎,完成这些礼需要三年的时间,而诗中从“抱布贸丝”到“秋以为期”,时间不到一年,说明这个女子陷得太深。④如果她当时能够稍微清醒些,便不会发生以后的悲伤事情,由此可见他已经让爱情冲昏了头脑,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的能力。第二章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将女子的自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女子迫切希望见到心爱人的愿望。第

三、四章以抒情为主,都是以桑树起兴的。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来暗示女子容颜的衰老,男子的负心和时光的流逝。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被弃前后的处境,她起早睡晚,辛苦劳作,仍旧遭到男子的抛弃,尤其是“暴”字使人们想到男子的狰狞面目,女子被虐的情景。到了第六章,描写了女子被抛弃后,感情由原来的气愤悔恨转变成平淡安宁,她已经看清了氓的真实面目,即“凡是不思,亦已焉哉”,而且遭到了兄弟们的嘲笑,让女子的心情更加难过。

《氓》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情诗,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将男子和女子前后感情的变化刻画的真实凄美。

这三首诗都描述了女子的爱情故事,有喜有悲,有苦有甜。同时从侧面烘托出当时古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所处的社会地位、被赋予的社会权利、恪守的标准形象、维持的婚姻状况等等。⑤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而其中是爱情诗歌占了一部分比例,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知性之美,也体现了爱情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人生滋味,是人们不可不读的书籍。

参考书籍

①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 年10月,第211页

② 刘冬颖,《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中华书局,2010年10月,第226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范文第5篇

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2班

41102318 高晓晓

浅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以《关雎》、《硕人》、《氓》为例

41102318

高晓晓

《诗经》跨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长河,三百多个故事,吟唱出了历史的美好,勾画出了历史的轨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逝如箭一般,却冲不破爱情的永恒,给我们后世呈现出关于爱情的诗情画意。

《诗经》的作品中反映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而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而《关雎》、《硕人》和《氓》分别是这三种诗体的具体表达。

翻开《诗经》的第一页,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关雎》。全诗讲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贤惠的少女仰慕很久,却得不到她的苦闷心情,但却幻想自己得到佳偶的情景。诗歌一开头就以雎鸠互鸣开头,这应该是男子看到的真实景象——一对雎鸠在河边嬉戏,面对此景,联想到心仪姑娘,自己对她情深由已,虽然只有四句,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真实想法。其次,第二章道明了这位少女乃是男子在她采摘荇菜的时候邂逅,一见钟情,但只能远远相望。顺其自然,第三章就叙述了少女是身影在男子脑海里反复出现,使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甚至有点废寝忘食。然而到了第

四、五两章的时候有了意外转折,“钟鼓乐之”、“琴瑟有之”,有一种欢乐、热闹、幸福的氛围。骤然欣喜,男子抱的美人归?可是仔细一想,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男子内心的幻想罢了。男子恐怕爱慕少女已经爱到骨头里去了,不然也不会幻想这无法实现的情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指出了中国人关于爱情的含蓄,即有

他物延伸到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淑女,这两个词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品味,我想这大概就是由诗经所流传下来的思想吧。

《关雎》是关于男女相思的情诗,类似的诗歌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关于婚姻出嫁的场面,《硕人》又是这一类诗歌的集中体现。

《硕人》是一首描写了庄姜出嫁的诗,赞美了庄姜的家世,美貌以及仪从之盛。第一章,首先用排比的手法介绍了她高贵的出身,第二章则连续运用了七个比喻,向我们刻画出了这位贵妇的容貌,从她的手、肤、颈、齿、额。眉、目以及美妙的笑容表现了静态美,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句将美人风韵天成的动态刻画的淋漓尽致,有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画面感,真可谓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恨不得自己可以穿越回去,亲眼见识庄姜到底有多么美丽!接下来两章是描写婚礼的场面,连用六个叠字,将婚礼场面的盛大与隆重写得细致入微,而诗人的本意,则是通过对她尊贵的出身、隆重的婚礼场面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描写,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烘托出庄姜夫人无与伦比的美丽。①最后用鳝鱼、鲔鱼来蕴含人们祝福庄姜生活幸福美满的心意。

或许在现代人的眼中,她并不美丽,但她却是中国传统的标准的美女:

1、 身体健壮、身材颀长

2、 手指纤长

3、 皮肤白皙、光洁、细腻

4、 额头饱满、方正

5、 眉毛细长而弯

6、 晶莹、洁白、整齐的牙齿

7、 脸上要有酒窝

8、 眼睛要黑白分明

这些都是综合考察一个女人是否的美女的标准。②

毕竟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机,无法将庄姜的真实美貌传于后世,有通过笔尖去让后人联想。然而,自古都言红颜薄命,这话用在庄姜身

上再恰当不过,虽然她极其美丽,却不受宠,没法生育。《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庄姜:“美而无子,却贤德贞淑。”作为国母,她是最完美的;最为女人,她是最不完美的。但《诗经》里的那个她,将永远以尊贵和美艳而成为绝唱。③

其实关于庄姜的爱情美不美,我们无法真正的评价,只有她自己才真正懂得自己的需要。人生的好与坏很难去判定!总之,我认为她是个奇女子。

最后还有一部分诗歌是弃妇诗——《氓》又是较为有名的一首诗歌。它采用回忆倒叙的手法,通过一个已婚女子的口吻,生动地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弃的完整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于爱情,性格坚强的传统中国妇女形象,而客观上反衬出男子的薄情寡义。

全诗共分为六节。第一章写女子答应氓的求婚,按《礼记》记载,古代的婚嫁需要完成六礼——纳采、问名、纳言、纳征、请期、亲迎,完成这些礼需要三年的时间,而诗中从“抱布贸丝”到“秋以为期”,时间不到一年,说明这个女子陷得太深。④如果她当时能够稍微清醒些,便不会发生以后的悲伤事情,由此可见他已经让爱情冲昏了头脑,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的能力。第二章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将女子的自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女子迫切希望见到心爱人的愿望。第

三、四章以抒情为主,都是以桑树起兴的。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来暗示女子容颜的衰老,男子的负心和时光的流逝。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被弃前后的处境,她起早睡晚,辛苦劳作,仍旧遭到男子的抛弃,尤其是“暴”字使人们想到男子的狰狞面目,女子被虐的情景。到了第六章,描写了女子被抛弃后,感情由原来的气愤悔恨转变成平淡安宁,她已经看清了氓的真实面目,即“凡是不思,亦已焉哉”,而且遭到了兄弟们的嘲笑,让女子的心情更加难过。

《氓》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情诗,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将男子和女子前后感情的变化刻画的真实凄美。

这三首诗都描述了女子的爱情故事,有喜有悲,有苦有甜。同时从侧面烘托出当时古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所处的社会地位、被赋予的社会权利、恪守的标准形象、维持的婚姻状况等等。⑤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而其中是爱情诗歌占了一部分比例,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知性之美,也体现了爱情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人生滋味,是人们不可不读的书籍。

参考书籍

①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 年10月,第211页

② 刘冬颖,《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中华书局,2010年10月,第226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范文第6篇

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2班

41102318 高晓晓

浅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以《关雎》、《硕人》、《氓》为例

41102318

高晓晓

《诗经》跨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长河,三百多个故事,吟唱出了历史的美好,勾画出了历史的轨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逝如箭一般,却冲不破爱情的永恒,给我们后世呈现出关于爱情的诗情画意。

《诗经》的作品中反映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而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而《关雎》、《硕人》和《氓》分别是这三种诗体的具体表达。

翻开《诗经》的第一页,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关雎》。全诗讲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贤惠的少女仰慕很久,却得不到她的苦闷心情,但却幻想自己得到佳偶的情景。诗歌一开头就以雎鸠互鸣开头,这应该是男子看到的真实景象——一对雎鸠在河边嬉戏,面对此景,联想到心仪姑娘,自己对她情深由已,虽然只有四句,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真实想法。其次,第二章道明了这位少女乃是男子在她采摘荇菜的时候邂逅,一见钟情,但只能远远相望。顺其自然,第三章就叙述了少女是身影在男子脑海里反复出现,使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甚至有点废寝忘食。然而到了第

四、五两章的时候有了意外转折,“钟鼓乐之”、“琴瑟有之”,有一种欢乐、热闹、幸福的氛围。骤然欣喜,男子抱的美人归?可是仔细一想,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男子内心的幻想罢了。男子恐怕爱慕少女已经爱到骨头里去了,不然也不会幻想这无法实现的情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指出了中国人关于爱情的含蓄,即有

他物延伸到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淑女,这两个词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品味,我想这大概就是由诗经所流传下来的思想吧。

《关雎》是关于男女相思的情诗,类似的诗歌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关于婚姻出嫁的场面,《硕人》又是这一类诗歌的集中体现。

《硕人》是一首描写了庄姜出嫁的诗,赞美了庄姜的家世,美貌以及仪从之盛。第一章,首先用排比的手法介绍了她高贵的出身,第二章则连续运用了七个比喻,向我们刻画出了这位贵妇的容貌,从她的手、肤、颈、齿、额。眉、目以及美妙的笑容表现了静态美,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句将美人风韵天成的动态刻画的淋漓尽致,有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画面感,真可谓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恨不得自己可以穿越回去,亲眼见识庄姜到底有多么美丽!接下来两章是描写婚礼的场面,连用六个叠字,将婚礼场面的盛大与隆重写得细致入微,而诗人的本意,则是通过对她尊贵的出身、隆重的婚礼场面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描写,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烘托出庄姜夫人无与伦比的美丽。①最后用鳝鱼、鲔鱼来蕴含人们祝福庄姜生活幸福美满的心意。

或许在现代人的眼中,她并不美丽,但她却是中国传统的标准的美女:

1、 身体健壮、身材颀长

2、 手指纤长

3、 皮肤白皙、光洁、细腻

4、 额头饱满、方正

5、 眉毛细长而弯

6、 晶莹、洁白、整齐的牙齿

7、 脸上要有酒窝

8、 眼睛要黑白分明

这些都是综合考察一个女人是否的美女的标准。②

毕竟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机,无法将庄姜的真实美貌传于后世,有通过笔尖去让后人联想。然而,自古都言红颜薄命,这话用在庄姜身

上再恰当不过,虽然她极其美丽,却不受宠,没法生育。《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庄姜:“美而无子,却贤德贞淑。”作为国母,她是最完美的;最为女人,她是最不完美的。但《诗经》里的那个她,将永远以尊贵和美艳而成为绝唱。③

其实关于庄姜的爱情美不美,我们无法真正的评价,只有她自己才真正懂得自己的需要。人生的好与坏很难去判定!总之,我认为她是个奇女子。

最后还有一部分诗歌是弃妇诗——《氓》又是较为有名的一首诗歌。它采用回忆倒叙的手法,通过一个已婚女子的口吻,生动地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弃的完整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于爱情,性格坚强的传统中国妇女形象,而客观上反衬出男子的薄情寡义。

全诗共分为六节。第一章写女子答应氓的求婚,按《礼记》记载,古代的婚嫁需要完成六礼——纳采、问名、纳言、纳征、请期、亲迎,完成这些礼需要三年的时间,而诗中从“抱布贸丝”到“秋以为期”,时间不到一年,说明这个女子陷得太深。④如果她当时能够稍微清醒些,便不会发生以后的悲伤事情,由此可见他已经让爱情冲昏了头脑,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的能力。第二章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将女子的自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女子迫切希望见到心爱人的愿望。第

三、四章以抒情为主,都是以桑树起兴的。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来暗示女子容颜的衰老,男子的负心和时光的流逝。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被弃前后的处境,她起早睡晚,辛苦劳作,仍旧遭到男子的抛弃,尤其是“暴”字使人们想到男子的狰狞面目,女子被虐的情景。到了第六章,描写了女子被抛弃后,感情由原来的气愤悔恨转变成平淡安宁,她已经看清了氓的真实面目,即“凡是不思,亦已焉哉”,而且遭到了兄弟们的嘲笑,让女子的心情更加难过。

《氓》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情诗,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将男子和女子前后感情的变化刻画的真实凄美。

这三首诗都描述了女子的爱情故事,有喜有悲,有苦有甜。同时从侧面烘托出当时古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所处的社会地位、被赋予的社会权利、恪守的标准形象、维持的婚姻状况等等。⑤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而其中是爱情诗歌占了一部分比例,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知性之美,也体现了爱情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人生滋味,是人们不可不读的书籍。

参考书籍

①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 年10月,第211页

② 刘冬颖,《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中华书局,2010年10月,第226页

上一篇:申论题型及答题技巧范文下一篇:四口五临边防护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