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农田水利论文范文

2024-01-01

农业改革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 水利工程 节水抗旱

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人们常常把土地视同财富之母,耕地是土地之精粹,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维系生存条件的命根子,而同样也把水视同是万物生存之源,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命脉。可见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1 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农业是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农村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以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些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十分落后,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了。

(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本条件。如可以通过农村饮水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通过供水工程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和个人条件的改善,降低各种流行疾病的发病率。

(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实现村容整洁,就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与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实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农业节水抗旱技术研究

农业水利工程对于保障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我国水旱灾害频繁,2009年发生的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大旱灾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背景下推广和使用农业节水抗旱技术显得尤其必要。笔者认为农业节水抗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节水灌溉技术,如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以往的土渠为防渗的输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可以节水20%,在习惯大水漫灌的的地区推广使用宽畦为窄畦,改窄畦为短畦,长沟改为短沟,这样可以控制田间灌水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灌水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采用管灌,可以节水30%~50%左右,采用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技术相比可以节水80%~85%,而采用喷灌积水与地面输水灌溉技术相比较一般可以节水50%~60%,此外当前可以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还有波涌灌溉、畦灌技术与沟灌技术等。

(2)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第一是采用深耕深松技术,主要是指以土蓄水,深耕深松,达到打破犁底层的目的,以便加厚土层,增加土壤的透水性,从而加大土壤的蓄水量。第二是选用抗旱的农作物品种以达到节水抗旱的目的。第三是增施有机化肥,通过平衡施肥,可以以肥补水,降低单位产量作物的用水量,研究表明在旱地上采用施足有机肥可以降低用水量50%~60%。第四是采用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正确运用耕种技术保持土壤水分。第五是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如薄膜覆盖或者秸秆覆盖都可以。

(3)利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除了前面论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抗旱栽培技术之外,还可以采用保水剂、抗旱剂与种子化学处理等化学调控抗旱措施。

3 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统一规划协调。从目前来看,一是要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三是要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四是要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五是要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六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七是要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 梁晓伟,李胜斌.从西南地区旱情看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紧迫性[J].经济导刊,2010(4).

[2] 张大志.水利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12):6.

[3] 赵晶洋,代建国.我国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和对策[J].吉林水利[J],2010(11).

[4] 柳红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水利现状与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2):38.

[5] 尹利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11期.

农业改革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相关宏观政策进行解读,在三峡大学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得出: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显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前景是看好的。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高校;新时期;问卷调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水利工程作为典型工科专业,其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强国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十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业水利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国家分别在201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农业水利建设是农村改革关键的薄弱点。要加快新时期的新农村进程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三峡大学于2011年新开设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在该校有良好的办学模式。笔者对农业水利工程相关问题在三峡大学范围内以学生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解读分析当今宏观形势政策,以期明确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为高校更好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当今形势政策解读及行业分析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水利建设的步伐,填补建设中存在的空白。所以,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已有了顶层设计。从这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可知,重点改革水利的发展不平衡是进行农村土地的流转的重要条件,之所以把发展农业水利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大势所趋。依托高端节水技术诸如喷灌、微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及行走式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研究和退广,我国的农业建设水平将会得到很大提高。所以,农业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由此可见,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1.问卷调查设计。此次调查采用的是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三峡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关于学习专业的兴趣,专业本身的认识,对前景就业的规划及专业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的建议。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图1调查显示53%的人高考报考该专业是没有目的性的,真正自身意向该专业不到40%。专业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55%学生有兴趣。该比例基本符合高考报考该专业志愿填报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前者比例一定程度上升,而后者比例却下降。调查显示80%以上学生对2011中央一号文件有所了解,而其中76%的学生表示该文件对于直接影响到他们选择该专业。這也表明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比较在意选择专业的社会关注度。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学好该专业的源动力,反之兴趣不足,会对以后的学习目标产生怀疑,学习效率低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兴趣占学习成功影响因素的25%,占学习失败影响因素的35%。因此,应加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力度。同时课堂教学环节引入实际工程例证,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相比对,既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

图2调查显示90%的人听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82.5%的人认为农业水利工程对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基本50%以上的非农业水利工程学生对于农业水利专业是看好的,表明对三峡大学新开设的这个专业有一定程度的期望。

由图3中可知,77.8%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的安排还有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及实用性上还不到位。90%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的实用性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在就业差异问卷结果显示,这两个专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可借鉴水工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情况来完善农水专业的学科建设。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总的来讲,现阶段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均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被看好的。然而,毕竟是新开设专业,需要配套解决的问题不少。例如目前没有毕业生,无法实际验证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农水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学习兴趣会下降,也要引起重视。

本文对新时期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并在三峡大学范围内就不同对象设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如下:①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具备了顶层设计,传统节水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发展和推广已扫清障碍,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②在三峡大学范围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看好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三峡大学新开设专业,目前没有毕业生验证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吸收借鉴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或他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成功经验是正常手段,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0-12-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2-12-31.

[3]亨利·克莱·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科技立项(NO.38).

作者简介:何俊桦(1991-),男,云南镇沅,本科生,就读于三峡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通讯作者:何军(1981-),男,湖北荆门,讲师,主要从事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农业改革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业水利工程兴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水利承担农业灌溉、水源调度、农业防洪、农业改造等多项农业任务。农业水电站、灌溉调度站等都属于农业水利范畴。本文分析了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农业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关键词】农业水利;农村经济;关系分析;发展思考

现代化的农业水利是利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建立健全基础性的农业灌溉设施、防洪设施、发电设施、农田改造等工程。农业水利在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产质量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农业生产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分支,不可否认,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略述

现代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改善原先落后的农业基础,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持续性农业,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水利正好对准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有利条件,推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预防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对农村农业生产造成伤害,从而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也会对农村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首先,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改变甚至扭曲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伤害;其次,农业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因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必定会对周期内的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伤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不合格,在雨量充沛季节不但起不到防洪、引流与储水的作用,反而还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造成水源流失,人们投入到该工程中的经济资源、物力资源、能源资源也会就此毁于一旦。因此,建设农业水利工程要紧紧掌握住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巧妙的规避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缺陷,将二者之间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带动农村经济建设。

二、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目标

农村经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领导人最为关心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建设又有了新的目标。

(一)发展村庄特色,建设农村经济

村庄特色大都是建立在农村农业发展特色的基础之上。现代农村经济不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人口的稳步增收,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使之逐步与城市人口生活水平靠近。目前,我国多地的农村地区都围绕农业基础发展起来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项目。

(二)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目标

农业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基础。现代农村经济还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分支,开发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多样化的农村经济。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青壮劳动力回流。

(三)以经济建设带动和谐乡村发展,形成绿色经济模式

农村发展出现矛盾归根结底是利益弱化,且分配不协调。通过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农民增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矛盾,带动和谐乡村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帮助经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给农村的子子孙孙留下一片蓝天。

总之,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时代的变迁同样会带动农业水利科技的变化,将农业水利科技推向另一个高度,使之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农村农业水利工程大都是有国家组织建设的公益性基础设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水利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意义也日渐凸显。

三、农村农业水利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的农业水利建设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国家对于这一块的资源投入、工程管理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新建基础与修缮基础薄弱是我国农村农业水利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农业水利兴建之初工程设计不是很合理,当时的资金力量与技术力量都非常有限,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到了当下农业生产需求,没有顾及长远的发展目标。使用至今日,农业水利工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破损,且当时设计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国家在对陈旧的农业水利进行改善时,忽略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片面的遵循大众化的农业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对当地的水文信息、地理信息、农业信息等都不了解,出现了水资源分配不均匀,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问题;修缮完成后,后期的养护力度比较薄弱,没有制定严格的养护计划,导致农业水利工程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对于我国农村农业水利来说,在理论与技术这两方面的发展形势还是相当的迅猛,但是,要将这些研究成果、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行动,投入到农业水利建设中还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国家的资金投入严重匮乏,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资金外流情况时有发生。加之政策扶持力度薄弱,一些地方有兴修农业水利工程的意向被打压,群众拥护程度很低;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地方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农业水利修建指标,大肆占用农民的耕地,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没有提前给农民做好思想工作,存在严重的强占耕地现象。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本意是为了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在兴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强行的推平土地、破坏植被,后期也没有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或弥补工作,打破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人们为了快速的推进农业经济,毫无顾忌的乱砍乱伐,为农业水利工程兴建积攒土地,乱排乱放,发展工业经济。

四、解决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建设矛盾关系的策略

要解决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建设矛盾关系首先要端正基层领导人员和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大力宣扬绿色经济。组织干部领导参加思想教育工作,学习其它经济发展优秀的农村的建设经验,让他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带着正确的思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农村农业水利;政府部门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引起重视,加快新建和修缮农业水利,完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领导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广大农民村中参与农业水利修建义务劳动;国家相关部门要注意制定合理的农业水利发展策略,不要给农村的经济建设施加过分的压力,并且为农村农业水利的建设准备充足的建设资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注意采用多元化的發展方式,发挥其它非政府部门的建设力量,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与农业水利建设当中,把关农村招商引资,要做到三不要:经济效益低的不要、污染环境大的不要、破坏农民利益的不要,确保保护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环境。

结束语

农村农业水利建设需要国家、群众、社会共同参与,拓宽农村农业水利建设的资金渠道,加强资金管理与施工管理,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扭转机关干部与农村群众的落后思想,强化公众参与,大力发展农村农业水利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牛志华,肖勋.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224.

[2]武秀梅.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4(08):16.

[3]王秀英,董建军.浅析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06):289.

农业改革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基于1952—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水利投资额进行预测。实证结果表明: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的预测效果比仅考虑当期经济发展水平对水利投资的影响所建立的传统线性预测模型更为理想;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可预测出中国“十二五”时期的水利投资额。

关键词:水利投资预测;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利投资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利投资总量大幅增加,水利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带给百姓越来越多的实惠,水利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但必须看到,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利设施薄弱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水利设施建设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短板。

2009年和2010年,中国水利投资总量分别达到了1 427亿元和2 000亿元,是新中国建设以来投入最多的两年,但与电力、交通等行业相比,水利建设投资并没有显著增长。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财政投入为主的特点未得到充分体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仍很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中央财政的投资规模,形成长期稳定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投资机制,是完成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水利建设的必然要求。

2010年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发展的重点任务。2011年1月31日公布的“一号文件”提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适应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发展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力度,是全面推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十二五”时期的水利投资总量进行预测,不仅有助于制定和完善“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也为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文献调研表明,水利投资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水利投资的需求、风险评估、效益评价、体制改革、影响因素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等方面。国际学术界主要围绕水利投资政策、绩效评价、SWC投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Esther Velazquez(2006)建立了水利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该模型将扩展的里昂剔夫投入产出模型和普鲁普斯的能源消费模型融合。Jin-Li Hu(2007)等将水资源视为投入,劳动和资本看作产出,解释了水利投资的效益。Adrian Cashman等(2008)分析了OECD国家(如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水利部门的水利投资需求,认为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要远高于预期,并且远高于能源、电信和交通部门的投资。有学者运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经济及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Maria Berrittella等,2006)。McCarthy等(2007)运用成本—收益法分析了爱尔兰一个大型水利投资项目的收益,估计了投资的支付意愿,并提出了一种衡量水利投资项目环境效益的系统方法。Kabubo Mariara等(2010)运用因素分析、逐步回归和缩减式模型研究了肯尼亚土地权和其他因素对SWC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权和发展水平对SWC政策有较大影响。John Newman等(2010)基于面板数据对玻利维亚社会投资基金中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进行了评价。

国内的学者也一直关注水利投资领域的研究。马林靖(2008)基于2003年大样本调查获得的2 459个行政村的面板数据,采用倍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农村灌溉设施投资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认为有关部门仍然需要大力关注农村基层的水利投资,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张茜云等(2010)采用ARIMA和BP模型对南水北调在建工程2008年7月至10月的数据进行了预测。方国华等(2010)研究了江苏省2005—2007年水利投资结构,并对优化投资结果、完善水利工程体系等方面提供了思路。闫彦(2008)将国家水利投入和浙江省相关行业投资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了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与GDP的相关性,提出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稳定长效水利投入机制。温鹏等(2009)以投资风险评估理论为基础,从投资风险的定义、度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步骤出发,结合中国政府水利投资的新形势和风险特点,研究了基于全项目风险分解结构进行投资风险评估的方法。

综上,虽然国内外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依然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由于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现有研究的经验分析框架是不稳定的,表现在对主要变量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水利投资效益的定量研究中),这有可能是导致这些研究结论难以稳定的重要原因。其次,国内虽然有学者对某个水利工程进行投资预测,但尚缺乏宏观层面水利投资的定量预测。最后,以往研究在采用各种方法对水利投资额进行预测时,往往只考虑了当期经济发展水平对水利投资的影响,并未将既往历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预测时,必然会因为遗漏重要信息而导致预测结果的可信性大打折扣。

三、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鉴于水利投资的特殊性,笔者拟将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DL)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相结合,基于ARIMA模型构建以水利投资额与GDP的当期值和滞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并将其用于预测“十二五”时期的水利投资额。

(一)研究方法

1. 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是用来测度解释变量每单位变化在多个时期的影响,模型中不仅包含解释变量,并包含了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一般形式如下:

yt=+1xt-1+2xt-2+…+kxt-k+ut,t=1,2,…,T(1)

笔者在PDL模型中引入滞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影响,可得到混合有限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

LWIt=+准iLWIt+jLGDPt-j+ut-1ut-1-2ut-2-…-qut-q(2)

式(2)中,LWIt代表中国第t年的水利投资水平,用水利基建投资完成额这一指标表示;LGDPt代表第t年的经济发展水平,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表示;其他为相应变量的不同滞后,ut代表随机扰动项,且?j要受到低次多项式约束。为最大程度地消除共线性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对i亦施加类似的PDL约束(当n>1时)。

2.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单一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特别适合于复杂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其在用于短期预测时精度较高。设wt为平稳序列,对其建立ARIMA(p,q)模型如下:

wt=c+1wt-1+…+pwt-p+t+1t-1+…+qt-q(3)

基于ARIMA模型,博克斯—詹金斯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建模思想,步骤为:第一,对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序列不满足平稳性条件,可以通过差分变换(单整阶数为d,则进行d阶差分)或者其他变换,如对数差分变换使序列满足平稳性条件;第二,通过计算能够描述序列特征的一些统计量,来确定ARIMA模型的阶数p和q,并在初始估计中选择尽可能少的参数;第三,估计模型的位置参数,并检验参数的显著性,以及模型本身的合理性;第四,进行诊断分析,以正式所得模型确实与所观察到的数据特征相符。

(二)变量选取

为了预测“十二五”时期的水利投资量,在PDL模型中,笔者选择历年水利基建投资完成额作为因变量,代表中国每年在水利方面的投入。根据王浩、秦大庸(2008)等人的研究,水利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生强大的增进效应和保障作用,包括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后向拉动作用和前向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水利建设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和水利基建投资及各自的滞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水利年鉴》和《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等公开发表数据,采集了1952—2009年的58组数据,主要研究变量为水利基建投资完成额(W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研究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消除异方差等,以便数据可以直接用于模型检验。具体步骤包括:(1)价格调整。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为年度数据,需要选取合适的价格指数来消除通货膨胀因素。GDP采取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基年为1952年)来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而水利基建投资完成额(WI)通常采用生产价格指数或者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但由于这些指数在1978年之前都不存在,因此选择与水利基建投资完成额(WI)变动趋势相近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基年为1952年)对水利基建投资完成额进行价格调整。(2)取自然对数。对两个指标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的变换处理,既不影响原序列的协整关系,又可以减缓可能出现的异方差现象及极端值的影响,消除量纲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在进行水利投资预测时建立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笔者将分别研究仅考虑当期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模型和考虑滞后项的PDL模型。

(一)仅考虑当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的预测效果

为了对比仅考虑当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模型和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的优劣,首先给出仅考虑即期因素,不考虑各变量的分布滞后因素影响下的建模结果(见表1)。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统计分析的现实指导意义等因素,以WIt代表中国第t年的水利投资水平,用水利基建投资完成额这一指标表示;GDPt代表第t年的经济发展水平,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及对数化处理后的变量分别用LWIt、LGDPt表示。通过Eviews5.1软件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由此得到中国水利投资额与GDP存在如式(4)所示的线性关系,即模型1的估计结果:

LWIt=-9.43+1.78LGDPt(4)

从表1中看出,模型调整后的R2为0.77,拟合优良度较高,常数项和LGDPt的t值分别为-10.26和13.79,P值为0,显著性较强,F统计量也较为显著,但更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却不能不令人怀疑这一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为回归方程的D.W值仅为0.40,说明回归方程存在严重的一阶序列相关,线性模型并不能真正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需要引入其他计量模型来完成这一工作。图1所示的对于残差的相关图分析亦表明,残差并非白噪声过程,预测模型并不能从数据中提取所有的系统信息。图2所示的拟合结果及残差分布亦显示,预测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

(二)基于PDL模型所建立的混合有限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

运用Eviews5.1对添加滞后项后各种可能通过验证的模型一一检验并甄别,表2列出了其在各项重要评价指标上同线性模型之间的对比。结果表明,按式(lwi,3,lgdp,1)形式选择分布滞后结构所得到的拟合效果最为良好,因此,模型2可表示如下:

LWIt=-3.44+0.88LWI(-1)-0.03LWI(-2)-0.18LWI(-3)-2.93LGDP+3.58LGDP(-1)(5)

式(5)中,LWIt代表中国第t年的城市化水平,LWI(-1)、LWI(-2)、LWI(-3)、LGDP、LGDP(-1)分别代表对水利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各自施加PDL约束后所实际得到的PDL项。由表3可知,考虑既往经济发展水平及滞后因变量的条件下所建立起来的混合有限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其各项评价指标都远优于仅考虑当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建立起来的模型。修正的R2接近于1,优于模型1所得的0.77,赤池统计量和施瓦茨统计量亦远小于由模型1所得到相应数值,且D.W.值接近于2。如图3所示,残差是一个白噪声过程,线性模型1所存在的严重一阶序列相关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图4对模型2的拟合效果进行了直观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要远优于仅考虑即期因素,不考虑各变量的分布滞后因素影响下所得到的线性模型。

(三)基于ARIMA模型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要将模型实际用于预测,首先需获知预测期内的GDP数据方可进行,本研究拟以ARIMA模型来达成这一目的。选择1952—2009年中国实际GDP作为样本期数据,如表4所示。显然,由其形成的时间序列可看作一个随机时间序列,可运用博克斯-詹金斯方法(Box-Jenkins Methods)对其加以模型识别、参数估计和分析诊断。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规律常常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出现非平稳时间序列,就会产生“伪回归”现象,高斯-马尔科夫(Gauss-Markov)定理不再成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参数是非一致的。因此在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模型之前要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笔者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如变量非平稳,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则可构建ARIMA模型进行处理。对样本期实际GDP时序数据和GDP一阶差分序列?驻GDP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GDP在任何显著性水平上均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而?驻GDP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可见,GDP为I(1)单位根过程,即一阶单整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已经平稳,模型的适用性已经满足。

由图5所示的自相关图及偏相关图可看出,其自相关系数AC、偏相关系数PAC与临界值相比,均无明显的截尾性,而序列AC、PAC是逐渐衰减的,即具备拖尾性。由此可见,中国GDP时间序列数据适用于ARIMA(p,1,q)模型。综合考虑FPE准则、AIC和SC准则,建立ARIMA(1,1,3)模型,拟合结果如表6。将其用于实际预测,经模型测算得到预测结果,2011—2015年中国实际GDP分别为3 941.30亿元、4 030.55亿元、4 117.87亿元、4 203.23亿元、4 286.59亿元。

为测算预测期内水利投资额的变动情况,首先运用二次指数平滑预测出未来五年内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结合预测期内的名义GDP,最后利用模型2“十二五”时期的水利投资额。

五、结论与建议

笔者在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对水利投资影响的基础上,将PDL模型与ARIMA模型组合应用构建了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为基础的混合有限PDL模型。其在中国水利投资预测中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将该模型与传统线性模型对比分析后发现,混合有限PDL模型的预测效果要显著优于传统线性模型。因此,该模型或可为水利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一种有效的拟合手段。同时,在应用经济因素相关分析法对水利投资进行预测时,综合考虑既往各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自身的历史发展数据等因素的影响是极为必要的。

按照以上的测算结果,“十二五”时期水利投资需求总规模将达到8 621.98亿元,年均1 724.39亿元。虽然“九五”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大幅度增加,2005—2009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 240.5亿元,特别是2009年水利总投资达到前所未有的1 427亿元。但由于水利投资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如果按照现行水利投资政策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水利投资的缺口为3 381.48亿元,年均缺口676.30亿元。未来五年水利投资的缺口较大。因此,为完成艰巨的水利建设任务,缩小未来投资缺口,特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公共财政投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应是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故应充分发挥政府对水利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用于水利投资的比例不能低于现有比例,投资量随着财政预算内投资规模增长而稳定增长。根据当前形势,中央要加大水利基建投资和财政专项投资。其中,财政专项投资的增长空间较大。目前已有财政专项资金渠道的项目包括小型病险水库、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中型灌区等,2009年资金规模达到153.4亿元。未来应争取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中型灌区投资规模,继续安排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同时,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向,结合合理建设需求,提出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和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投资项目。此外,针对具体的建设和管理任务,探索建立新的财政贴息、财政补助、财政补偿机制,以中央财政为支撑,拓宽其他水利建设投资渠道,加大中央财政对水利支持力度。

2. 完善地方水利投入机制。完成艰巨的水利建设任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中央投入,还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地方投入。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在稳步扩大财政投入规模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特点,广泛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创新适应本地情况的水利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要更多地依靠自身力量,开拓创新,高效利用各级财政水利资金,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引入市场机制,想方设法吸引包括外来资金在内的各类投资,实现水利的跨越式发展。

3. 充分利用市场融资。水利建设利用市场融资,关键是要在制度、政策上有创新,鼓励通过市场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尽量发挥企业或其他非政府投资主体的作用。同时,通过水利资产有效运营,对水利企业拥有的存量资本通过出售、重组等,增值、活化资本,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利用市场融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政府继续扩展财政担保和财政贴息政策,提高水利项目的自身融资能力,促使信贷资金能够向水利行业倾斜;第二,水利建设要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各国政府的优惠贷款;第三,对公益性水利项目,在政府财政性资金难以满足建设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必需更多地依靠以财政信用为基础的市场融资。

参考文献:

[1]Esther Velazquez. An input-output model of water consumption: Analysing intersectoral water relationships in Andalusi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2):322-329.

[2]Adrian Cashman and Richard Ashley. Costing the long-term demand for water sector infrastructure[J].Forsight,2008,(3):9-26.

[3]Jin-Li Hu,Shih-Chuan Wang,Fang-Yu Yeh.Total-factor water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Resources Policy,2006,(4):217-230.

[4]Maria Berrittella,Katrin Rehdanz and Richard S.J.Tol.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south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China: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D]. FEEM Working Paper NO.154.06.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952938,2006,(12).

[5]McCarthy Colm,Lawlor John, Scott. Investment in water infrastructure : findings from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a national programme[D]. Paper provided by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in its series Open Access publications from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with number urn:hdl:10197/570,2007.

[6]John Newman, Menno Pradhan,Laura B. Rawlings.An Impact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Health, and Water Supply Investments by the Bolivian Social Investment Fund[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2,(16):247-271.

[7]Kabubo Mariara, Jane Linderhof, Vincent Kruseman. Does land tenure security matter for investment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vidence from Kenya[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2010,(4).

[8]张茜云,万定生,殷谊辉.基于ARIMA和BP的水利工程投资预测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8):4128-4130.

[9]高弋娟,黄涛珍,袁汝华,毛春梅.我国水利“十五”投资效益预测[J].水利经济,2002,(6):32-47.

[10]方国华,耿建强,毛桂.江苏省2005年—2007年水利投资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4):119-121.

[11]闫彦.我国水利投资机制现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8,(24):71-74.

[12]温鹏,匡尚富,贾仰文.基于目标约束的政府水利投资风险评估体系[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12):240-245.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农业改革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户对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与管理出现了缺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要建立农村地区的小型水利工程的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同时引导、扶持农村自我管理,并加强管理和监督。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小型水利工程 市场化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传统的农村水利服务基本上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垄断,而当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职能在当时可以视为政府组织及其职能在农村基层的延伸,因此,我国传统的农村水利服务供给模式可以视为典型的政府供给模式。这些组织既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规划者、组织者,也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者,还是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者。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农村水利服务的政府供给模式与农村其他经济制度之间越来越不兼容。面对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户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激励不足、管理缺位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借鉴国外将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与管理权责从政府向农民和其他市场主体转移的经验,开始了农村水利的市场化改革。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资金一般来自于地方政府与当时具有“准政府”性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然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的产权日益模糊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成为了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普遍面临的困境。

1、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农业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就实际执行与贯彻状况而言,虽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全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支出的绝对数增加了,但所占的比重却下降了,全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80年以前的年平6.16%降为1980年以后的年平均4.66%,2003年为4.8%。而且,在比重日益减少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绝大部分是用于大江大河治理以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费与人头费,很少用于小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基层政府财力有限

小型水利工程按照国家水利产业政策属于地方项目,长期以来基层政府是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主体。然而,除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之外,大部分基层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乡镇企业不发达,许多地方甚至没有乡镇企业,导致大部分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基础赢弱,缺乏充分的、稳定的、牢固的财政收入来源。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之间财权和事权的流动往往是逆向的,财权在层层向上集中的同时,诸多的事权却以种种政绩考核相配套层层下放,而且没有相应的经费转移支付。特别是处于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其履行的事权与其可支配的财力尤其不对称。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市场化改革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市场化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在小型农村水利市场化改革的支持者看来,我国广大农村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1)基层具备了投资小型农村水利的资金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手中的剩余资金大幅度增加,客观上具备了投资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的经济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点,国家有关政策鼓励和提倡社会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联户、个人,经水利部门批准,投资兴办水利工程。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

(2)市场化运行的基础条件初步具备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清晰的有保障的产权制度,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契约。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为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产权与契约基础。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的市场化运行离不开集中农民手中的剩余资金,而农村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融资网络为小型农村水利市场化提供了金融市场基础。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渐完善,基层地区的市场意识不断强化,市场意识也会渗透到水利行业,市场意识对水利行业的渗透,为小型农村水利的市场化创造了思想意识条件。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1、确保政府主导型投资模式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由于我国小型水利供给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优先,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小型水利的主要投入责任。由于小型农村水利具有规模小、受益范围较窄的特点,由农村最基层的乡镇政府来具体落实和执行供给责任是合适的。问题是在将责任落实到乡镇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财权与之匹配,也就是说要为乡镇承担小型水利供给责任提供相应的财力保障。此前小型农村水利的建设和管护之所以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主要就是受制于县乡财力的脆弱。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扩大地方的税权,二是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对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我们认为,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可行的选择,以此增加对包括小型农村水利在内的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投入。与此同时,重新调整中央、地方与基层的事权,将基层名目繁多且与之能力不相称的事务列入上面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减轻乡镇负担。

2、积极鼓励私人以参股形式投资

明确政府作为小型水利的主要投入主体,并不否定其他投入。一是农户应该分摊小型水利建设的部分投入;二是应该引入市场化投资主体,鼓励私人以参股的形式投资小型水利。农户是小型水利的直接和最终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其最大的资源就是劳动力,因此,应该充分调动农村一切可以调动的劳动力资源。与以前的政府供给模式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新模式在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以股份形式参与小型水利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在政府主导型的供给模式中,并不完全排斥市场的作用,但它是作为对国家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因为在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投资小型水利的盈利性远远低于其他产业,如果过度依赖于市场,会导致农村水利的供给更加不足,更加恶化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性。

3、明确管理组织形式

在经营管理上,由政府投入为主的水利设施应由政府委托乡镇水利站组建相关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对水利工程的日常管护和灌溉用水进行调配;由农村社区自我管理的水利设施由受益村组自行组建管理机构。对于少数条件成熟的具有较强内在经营活力的水利设施可引入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机制,但必须清晰界定政府、经营者和农户三者的权、责、利。对于农村社区自我管理以及市场化管理部分,政府应该起引导、扶持、协调、发动、组织和监督的作用。第一,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推动农村水利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制定农村水利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做好工程建设前期服务工作,包括组织力量对水资源利用、工程布局、项目设计等合理性的审查等,避免民间发展水利的一言目性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水资源的毁灭性开发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三,做好农民群众的组织、引导工作,帮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兴办农村水利。

总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我们应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共同为小型农村水利的良好运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著、朱克成、李玉松:农村水利管理模式理论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2004(1).

[2] 王路、王景平、李杨:平原水库库区旅游开发研究[J].科技信息,2006(1).

[3]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课题组:税改后如何发展农村公益事业[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1).

[4] 吴光锋:从公平观视透析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性的原因[J].地方财政研究,2000(3).

[5] 杨桂林:农村“一事一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领导科学,2005(9).

[6] 程连升:政府管公平、市场管效率[J].理论前沿,2005(22).

农业改革农田水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水利水电智能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培养目标中,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精神中,不断培育学生对待专业的执着坚守精神,在专业态度锤炼过程中,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遵章守纪、改革创新等作为核心品质并融入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专业课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通过知、情、意、行等维度充分挖掘工匠精神培育元素,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品格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 新时代;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 彭英慧(1982—),女,山东莱芜人,硕士,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转变,需要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发挥工匠精神,工作时精益求精、持续创新。因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技艺精湛、追求卓越、敬业乐业、守正创新的大国工匠。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發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新时代工匠人才的重要职责。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新时代工匠精神,一方面要传承中华传统的工匠精神意蕴,另一方面也要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2]。

(一)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

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人不仅有高超的技能、技艺和技术,而且敬业乐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产品(技术)有敬畏之心,并理性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创造价值、默默奉献。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领域,新时代工匠精神要求能够用坚持力热爱自己的事业,用执着力坚守自己的事业;专注专一、不半途而废、不轻言放弃,执着追求、常抓不懈。

(二)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精雕细琢的卓越精神

精益求精不仅是数量上的打磨和完善,更是一种质量层次的提升和对卓越的追求[3]。具体而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对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来说,工作不仅仅是一件差事,而是一项使命。

(三)诚实守信、实事求是、遵章守纪的坚守精神

诚实守信,具体来说就是光明磊落、言出必行。实事求是即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诚信和务实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遵章,就是要有规矩,多指社会公共规则、各行业或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相关的规矩;守纪,就是要有纪律,多指法律、道德层面的约束。优秀的传统工匠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技艺,以彰显工匠尊严与伦理为准则,使他们的生命价值更广、更深。在他们整个技艺生涯中,融章于技,持心公正、实事求是,凸显高尚澄明的心灵境界。

(四)改革创新、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的创新

精神

传统工匠精神更强调继承传统、墨守成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国际化、智能化、竞争化的挑战,我国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人才。美国当代发明家迪恩·卡门曾说:“工匠的本质——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创新精神表现在当今社会,就是现代工匠对他们的作品(技能)反复琢磨、对比并总结概括,不断攻坚克难,大胆尝试新的操作技巧,突破传统的桎梏,以期有所突破的品质[4]。

三、高职工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目标

(一)树匠心:爱岗敬业、吃苦耐劳

匠心即巧妙之心、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匠心就没有匠品,所有工匠的大成之作都是秉承匠心的彰显,他们在各自领域技艺精湛、匠心独具,以匠心筑梦圆梦,成就精彩人生。树匠心,首先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这种职业态度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态度直接作用于其工作过程,对其行为表现、技能提升、责任担当与创新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5]。对于学生来说,职业态度主要体现在:爱学校、爱专业、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因此,学生的工匠态度不仅是对待知识积累和技术练习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还包括对当前专业的认同、对未来职业的接纳、对未来岗位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工匠态度,有利于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提升个人职业能力,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

(二)强匠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职业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技术水平。工匠精神在职业技能上表现为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高超匠技的重要条件,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对每一个细节和每一道工序精雕细琢、千锤百炼、追求极致,是新时代工匠应坚持的宗旨。追求卓越是高超匠技的重要目标,也是工匠精神的境界追求。卓越是在不断超越中追求完美的境界[6]。新时代背景下,要求工匠人才不再因循守旧、简单重复,也不满足于“差不多”,而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博采众长,追求品质。因此,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也应培育大批胸怀理想、勇于创新、脚踏实地、追求极致的工匠人才。

(三)立匠道: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工匠精神形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工匠(职业)行为是受工匠精神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没有法律道德观念的支撑、人文素养的积淀,个体就不可能端正职业态度,其工匠精神就不可能行之久远。新时代工匠精神在职业行为上表现为遵章守纪、诚实守信和实事求是。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和胸怀。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才能不断走向成熟,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筑匠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

工匠(职业)理想是指工匠对未来自身发展的美好憧憬与希望,具体表现为改革创新的职业理想。作为高职学生,工匠(职业)理想的培养是建立在工匠精神内容之上的,主要包括:对技能的理想、对职业的理想、对实现自我的理想。对高职学生来说,工匠理想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创新精神上。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是新时代工匠应有的职业追求。创新就是要顺应时代、找准需求、改善工艺、提升技术,其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源泉。在大数据、智能化、自动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相互影响,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工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创新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旋律,学生的创新精神将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对实现中国梦、成就学生工匠梦具有重要作用。

四、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课程的实现路径

(一)“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主线,深入挖掘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把职业态度(匠心)、职业技能(匠技)、职业行为(匠道)、职业理想(匠魂)作为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点。

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把握,对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遵章守纪、改革创新”为首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全过程(如图1所示)。

(二)“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案例库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涵盖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理想四个维度,十六个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双螺旋递进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形成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结合课程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新时代水利精神、水生态文明等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系统设计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初步形成“大国水利”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素材案例库(如图2所示)。

1.《大國水利:古代篇》。案例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灵渠、郑国渠、大运河、坎儿井等,主要围绕学生职业行为中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工程伦理道德培养展开,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自然、顺势而为的工程建设理念。

2.《大国水利:红色篇》。案例包括红旗渠、丰满水电站、鲁布革水电站等,主要围绕学生职业态度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培养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形成自力更生、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

3.《大国水利:现代篇》。案例包括三峡水利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主要围绕学生职业技能中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培养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仔细、追求细节的品质意识和质量观念。

4.《大国水利:人物篇》。案例包括李冰、郭守敬、郑守仁、陈厚群、余元君、卢豫祥、黄万里等人物,主要围绕学生职业理想中改革创新、勇于挑战、攻坚克难、持续改进的培养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其他。主要包括反面(事故)案例,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中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的培养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养成实在本分、正直无私的品质。

(三)双螺旋递进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应用

实例

双螺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的两条螺旋链,黑色螺旋链代表专业知识,灰色螺旋链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入,体现了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并行关系,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有机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都上升一个层次(如图3所示)。

以项目一“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概述”为例(如图4所示),知识点一为水利工程项目的有关概念,目的是让学生区分项目、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的概念并了解其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红旗渠案例,向学生讲授我国红旗渠项目建设的历程,从而使学生理解水利工程项目区别于一般项目的特点,初步树立不怕吃苦的意志品质。知识点二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及一般过程,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过程与实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引入两河口水电站土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案例,通过案例,学生意识到先进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知识点三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与从事项目管理的意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门课程的作用及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引入鲁布革水电站与两河口水电站的建设对比,了解近年来我国水利发展的巨大成就,从而引导学生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充满自信,从而进一步培养爱岗敬业的品质。知识点四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引入都江堰水利工程,学生进一步体会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顺应自然、人水和谐的治水哲学,从而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能够科学决策。

通过双螺旋递进式教学模式的相互渗透作用,学生在螺旋上升式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也有了明显变化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基因式嵌入,使课程教学达到入脑入心的目的与效果。

參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高远,吕甜甜.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融通机制探析[J].江苏高教,2021(4):98-101.

[3]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4]芦梦.现代工匠精神及其培养策略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5]丁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匠”精神及培养途径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8.

[6]张俊.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维度和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1):61-65.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of the New Era into Engineering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PENG Ying-hui, LIU Quan-ru, HUI Zhen-jiang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Shandong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 Rizhao, Shandong 276826, China)

Key words: new era; the “craftsman spirit”;“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上一篇: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ICU之护理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