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区域网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

2023-12-14

存储区域网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第1篇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在采用新技术高效利用大规模信息仓储方面提供了典范。数字图书馆拥有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三个基本要素。存储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储技术和存储设备是构造存储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的特点是:实现了与网络及各种通讯系统的完美联结,存储具有数据安全性、响应速度及扩充性,并满足了数据的可访问性需求。

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存储技术

根据其出现时间的先后,大致可将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直接附属存储(DAS),网络附属存储(NAS),存储区域网(SAN),IP存储(IPS)。

1.DAS

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储产品大多作为服务器的附属设备通过电缆直接连接到各种服务器,这种形式即是DAS。DAS完全以服务器为中心,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DAS方式是长期以来大多数服务器采取的方式。主机通过专用接口与存储设备相连接,透过RAID技术将这些单个硬盘,按RAID LEVEL组合成更大的硬盘。当主机需要访问存储设备时,主机发出指令给存储设备,存储设备根据指令进行相应操作,将数据返回给主机,或者将主机传输过来的数据写入到磁盘。DAS中存储设备可以是磁盘驱动器,也可以是RAID子系统,或是其他存储设备。

DAS技术的数据安全性差,难以备份/恢复;性能一般,可扩充性差,容量有限;数据被存放在多台不同的服务器上,难于访问,不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DAS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但需停止用户现有系统,且难以维护,存储利用率低。

2.NAS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NAS技术。NAS包括存储部件和集成在一起的简易服务器管理软件。NAS是一种将分布、独立的数据整合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NAS通常在一个LAN上占有自己的节点。在这种配置中,一台NAS服务器处理网络上的所有数据,将负载从应用或企业服务器上卸载下来。集成在NAS设备中的定制服务器系统可以将有关存储的功能与应用服务器执行的其他功能分隔开。NAS设备的物理位置灵活,通过物理链路与网络连接。NAS无需应用服务器的干预,允许用户在网络上存取数据。

其特点是,易于备份/恢复;性能高,可扩充性强,即插即用,容量无极限;数据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的存储器上,易于访问,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NAS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存储利用率较高。

3.SAN

SAN是允许在存储设备和处理器(服务器)之间建立直接的高速网络连接,通过这种连接实现只受光纤线路长度限制的集中式存储。SAN可以被看作是存储总路线概念的一个扩展,它使用局域网和广域网中类似的单元,实现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互联。SAN具有高传输速度、远传输距离和支持数量众多的设备等优点。采用了专用的拓朴结构,不能直接使用通用的IP网络连接各个SAN存储网络。目前,多数供应商的SAN解决方案大多采用光纤通道技术,即FC—SAN。

SAN技术的特点是,易于备份/恢复;性能极高,可扩充性强,即插即用,容量无极限;数据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或不同的存储器上,提供统一的用户访问视图,易于访问,但不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SAN技术成本昂贵,需要长时间的设计和安装,且难以维护,存储利用率很高。

4.IP存储

IP存储技术就是以高速以太网连接为基础,通过IP协议进行数据交换的存储技术,它将SCSI协议映射到TCP/IP协议上,使得SCSI的命令、数据和状态可以在传统的IP网上传输,其支持数据块形式的I/O访问和共享存储。它采用iFCP和iSCSI协议,由于光纤通道已经包含了SCSI协议,这种方法无需重大技术改造,就能满足SCSI协议的要求。

IP技术的特点是,易于备份/恢复;性能高,可扩充性强,即插即用,容量无极限;数据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或不同的存储器上,提供统一的用户访问视图,易于访问,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IP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存储利用率最高。

基于IP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存储建设

在网络存储中,FC—SAN在某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性能极高,可扩充性强等,使其能够满足数字图书馆大规模数据存储的需要,但光纤通道存在着成本昂贵和互操作性问题,这是一般高校图书馆所不能承受的。而NAS技术虽然成本低廉,但却受到带宽消耗的限制,无法完成大容量存储的应用,而且系统难以满足开放性的要求。针对以上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根据国际上基于IP的存储设备已逐步上市和日渐成熟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既有ANS和SAN技术的优点,又能克服两者缺点的存储网方案,即基于IP的SAN。它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利用IP互连设备构成存储区域网SAN,第二部分是通过SAN中的交换机多路接入LAN回路,形成一种广义的附网存储NAS,存储设备都是商用的NAS设备以及iSCSI设备,或通过转换桥将SCSI和FC设备转换为IP接口,接入基于IP协议SAN中。它采用最广泛的TCP/IP作为网络协议,既具有NAS易于访问的特点,又有专用的存储网络架构。因此,基于IP的存储网络可以利用以太网技术和设备来构建专用的存储网络,由于使用了以太网设备,其成本大大低于使用光纤交换机的SAN网络,而且保持了SAN的传输速率高且稳定的优点。用户在这一技术中,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技术内容,即IP协议和以太网,而且各种IP通用设备保证了用户可以具有非常广泛的选择空间。事实上,由于IP存储技术的设计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使传统的SCSI存储设备和光纤存储设备都可以在IP—SAN中利用起来。随着带有IP标准接口的存储设备的出现,我们可以单纯使用本地IP存储技术,来扩展已有的存储网络,或构建新的存储网络。以千兆甚至万兆以太网为骨干的网络连接,保证了本地IP存储网络。由于采用的是IP协议,与LAN和Intemet的连接是无缝的,远程备份十分方便,效率工作很高。基于IP的SAN在性能及功能上都具有突出的优势,是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储区域方案设计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1 郭建峰.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系统架构的探析.现代情报,2005(6)

2 李培.数字图书馆馆原理与应用.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3 李村合.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存储技术.情报学报,2002(1)

2 张伟.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福建电脑, 2003(1)

3  Phillips B.Have Storage Area Networks Come Of Age?Computer,1998,31(7):10—12

4 罗宁.SAN与NAS融合技术的研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10)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信息管理系 浙江温州325053)

存储区域网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网络数据信息爆炸性的增长,使网络存储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Internet及其相关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详细介绍了常见的三种网络存储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介绍了几种新的网络存储技术,使读者对网络存储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网络存储 直接连接存储 网络附加存储 存储区域网络

一、引言

信息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信息的可靠存储是一个企业得以正常运作和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关键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存储在可管理的介质中,用户对存储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产生了新的需求。为更有效地使用和管理信息,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搭建、数据中心的建设、数据的管理模式、数据的有效使用、信息存储介质的选择以及信息的安全存储等方面,提出多样化的要求,以达到数据的最佳利用。

网络存储设备提供网络信息系统的信息存取和共享服务,其主要特征体现在:超大存储容量、大数据传输率以及高可用性。要实现存储设备的性能特征,采用RAID作为存储实体是必然选择。传统的网络存储设备都是将RAID硬盘阵列直接连接到网络系统的服务器上,这种形式的网络存储结构称为(DAS 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目前,按照信息存储系统的构成,SAN(Storage Area Net- work)和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是最常见的两种选择。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存储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并将介绍几种新的网络存储技术。

二、传统网络存储技术

1.DAS存储

直接连接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服务器上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主要应用于单机或两台主机的集群环境中,主要优点是存储容量扩展的实施简单,投入成本少、见效快。

DAS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服务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通过SAN或NAS在它们之间进行互连非常困难时;(2)存储系统必须被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如某些数据库使用的“原始分区”上时;(3)包括许多数据库应用和应用服务器在内的应用,它们需要直接连接到存储器上。

当服务器在地理上比较分散很难通过远程连接进行互连时,或传输速率并不很高的网络系统,直接连接存储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DAS存储没有网络结构,存在许多缺点:一方面该技术不具备共享性,每种客户机类型都需要一个服务器,从而增加了存储管理和维护的难度;另一方面,当存储容量增加时,扩容变得十分困难,而且当服务器发生故障时,数据也难以获取。因此,难以满足现今的存储要求。

2.NAS存储

网络附加存储(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即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例如(以太网),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提供数据和文件服务。NAS服务器一般由存储硬件、操作系统以及其上的文件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简单的说,NAS是通过与网络直接连接的磁盘阵列,它具备了磁盘阵列的所有主要特征:高容量、高效能、高可靠。

NAS由于其较好的可扩展性、可访问性、低价位、安装简单、易于管理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出版、CAD、图像、教育、银行、政府、法律环境等那些对数据量有较大需求的应用中。多媒体、Internet下载以及在线数据的增长,特别是那些要求存储器能随着公司文件大小规模而增长的企业、小型公司、大型组织的部门网络,更需要这样一个简单的可扩展的方案。

但在实际应用中,NAS也存在着以下不足:(1)在文件访问的速度方面。NAS采用的是File I/O方式,这带来巨大的网络协议开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NAS不适合在对访问速度要求高的应用场合,如数据库应用、在线事务处理。(2)在数据备份方面。需要占用LAN的带宽,浪费宝贵的网络资源,严重时甚至影响客户应用的顺利进行。(3)在资源的整合和NAS的管理方面。NAS只能对单个存储(单个NAS内部)设备之中的磁盘进行资源的整合,目前还无法跨越不同的NAS设备,难以将多个NAS设备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存储池,因而难以对多个NAS设备进行统一的集中管理,只能进行单独管理。

3.SAN存储

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 Area Network)是指存储设备相互连接且与一台服务器或一个服务器群相连的网络。其中的服务器用SAN的接入点。SAN是一种特殊的高速网络,连接网络服务器和诸如大磁盘阵列或备份磁带库的存储设备,SAN置于LAN之下,而不涉及LAN。利用SAN,不仅可以提供大容量的存储数据,而且地域上可以分散,并缓解了大量数据传输对于局域网的影响。SAN的结构允许任何服务器连接到任何存储阵列,不管数据置放在哪里,服务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数据。

SAN的应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下面集中应用:构造群集环境,利用存储局域网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光纤通道把各种服务器、存储设备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高性能、较好的数据可用性、可扩展的群集环境。(1)数据保护,存储局域网可以做到无服务器的数据备份,数据也可以后台的方式在存储局域网上传递,大大减少了主要网络和服务器上的负载,所以存储局域网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诸如磁盘冗余、关键数据备份、远程群集、远程镜像等许多防止数据丢失的数据保护技术;(2)数据迁移,可以方便地进行两个存储设备之间的数据移动;(3)灾难恢复,特别是远程的灾难恢复;(4)数据仓库,用来构建一个网络系统的存储仓库,使得整个存储系统可以很好地共享。

在实际应用中,SAN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设备的互操作性较差。目前采用最早和最多的SAN互连技术还是FibreChannel,对于不同的制造商,光纤通道协议的具体实现是不同的,这在客观上造成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难以互相操作。(2)构建和维护SAN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这大大增加了构建和维护费用。(3)在异构环境下的文件共享方面,SAN中存储资源的共享一般指的是不同平台下的存储空间的共享,而非数据文件的共享。(4)连接距离限制在10km左右等。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存储区域网采用的光纤通道的网络互连设备都非常昂贵。这些都阻碍了SAN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推广。

三、新的网络存储技术

1.NAS网关技术

NAS网关与NAS专用设备不同,它不是直接与安装在专用设备中的存储相连接,而是经由外置的交换设备,连接到存储阵列上——无论是交换设备还是磁盘阵列,通常都是采用光纤通道接口——正因为如此,NAS网关可以访问SAN上连接的多个存储阵列中的存储资源。它使得IP连接的客户机可以以文件的方式访问SAN上的块级存储,并通过标准的文件共享协议(如NFS和CIFS)处理来自客户机的请求。当网关收到客户机请求后,便将该请求转换为向存储阵列发出的块数据请求。存储阵列处理这个请求,并将处理结果发回给网关。然后网关将这个块信息转换为文件数据,再将它发给客户机。对于终端用户而言,整个过程是无缝和透明的。NAS网关技术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将分散的NAS filers整合在一起,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与可伸缩性,为企业升级文件系统、管理后端的存储阵列提供了方便。

2.IP-SAN技术

网络存储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技术IP-SAN。IP-SAN是以IP为基础的SAN存储方案,是一种可共同使用SAN与NAS,并遵循各项标准的纯软件解决方案。IP-SAN可让用户同时使用Gigabit Ethernet SCSI与Fibre Channel,建立以IP为基础的网络存储基本架构,由于IP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的应用以及良好的技术支持,在IP网络中也可实现远距离的块级存储,以IP协议替代光纤通道协议,IP协议用于网络中实现用户和服务器连接,随着用于执行IP协议的计算机的速度的提高及G比特的以太网的出现,基于IP协议的存储网络实现方案成为SAN的更佳选择。IP-SAN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解决FC的传播距离有限、互操作性较差等问题。

四、结束语

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未来网络的核心将是数据,网络化存储正是数据存储的一个发展方向。这里我们简要的介绍了几种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存储技术,当前网络存储技术还在不断的快速发展,SAN和NAS的融合、统一虚拟存储技术是未来发展的两个趋势。

参考文献:

[1]江小云:浅谈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周 可 黄永峰 张江陵:网络存储技术研究[J].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2005,24(2)

[3]范 涛:网络存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电脑,2008,(6)

存储区域网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第3篇

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样,使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受同质化困扰的都市报在利润摊薄的情况下,无法再施展过去厚报低价的扩张模式,需要调整生存或发展的路径。发挥优势、凸显特色、明确定位,网络时代的都市报应该是城市动态的守望者、区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舆情的解读者。

城市动态的守望者

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都市报同样通过传播新闻信息来实现监视社会环境的媒介传播功能。都市报一般是立足于所在的城市,向周围地区扩散影响。也有少数报纸主张发行不出城,只为所在大城市市民服务。不管怎样,作为城市报,都市报应该把握城市运行的动态,把收集信息的触角伸向每一条街道、每一家单位、每一个行业、每一类人群,捕捉城市变化的每一处细节。

毫无疑问,都市报必须要报道所在城市的新闻。事实上,本地新闻也是目前各大都市报的支柱产品。但长期以来,相当多的都市报没有充分发挥本地新闻的发掘者的作用。这体现在对本地新闻的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版面配置的失衡。

在都市报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文娱新闻、体育新闻等非本地新闻是都市报大力开拓的报道领域。全新的理念,多维的视角,充足的版面,详尽的信息,恢宏的气势,诠释了新闻资源开发的新思维,满足了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也为都市报的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通过做深做透做细重大或突发的新闻事件来带动报纸发行量上升和影响力扩大的方式并非永远屡试不爽。最近几年,虽然发生过“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等突发事件,也举办过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虽然都市报一如既往地对这些重大新闻进行地毯式的密集报道,但这种方式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所起的作用日渐衰微,有些报纸在举办世界杯、奥运会期间的发行量不升反跌。

固然,这有都市报同质化竞争造成读者注意力稀释的因素,也有电视媒体强化直播功能的影响,但最根本的是网络媒体的冲击。

网络媒体在报道国内国际新闻、文体新闻等非本地新闻上比纸质媒体有优势。从都市报操作重大的非本地新闻的实践看,网络是报纸的依托,报纸相当多的报道素材取之于网络。网络媒体报道非本地新闻的优势让纸质媒体相形见绌,使受众逐渐形成了一旦发生重大新闻便上网寻找资讯的习惯。

而报道本地新闻是报纸的强项。在网络媒体出现前,本地新闻是吸引读者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进入网络时代,不可预测、无法复制的本地新闻,尤其是独家新闻,依然是读者的关注点。门户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无法满足受众对本地新闻的需求。读者要了解所在地区的新闻,阅读本地报纸是上佳选择。

正因如此,2006年改版的部分都市报把本地新闻的扩容作为一大重点。如南方都市报制作更具本土魅力的广州新闻,广州A2叠由16个版升级至24个版,强化民生内容,加重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力度,使广州A2叠“更广州”,成为更贴近市民的“广州读本”。改版后的《扬子晚报》也强化了“南京新闻”。

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崛起,都市报有必要重新认识本地新闻的重要性,加大本地新闻的报道力度和报道规模,让发现新闻的神经末梢布满城市的角角落落,成为城市动态的守望者。

服务性新闻是本地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系万家,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是不少都市报的办报宗旨,网络时代的都市报依然可以张扬“服务百姓”的理念,创新服务形式,细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及时沟通百姓的生活消费信息,使报纸成为百姓信赖的信息交流平台,为百姓排忧解难。

当然,强调本地新闻的重要性并不是排斥非本地新闻,更不是说本地新闻是都市报的唯一报道内容,而是指在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都市报要合理调配报道资源,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争取受众。

区域文化的传承者

与“城市动态的守望者”相关联的是,网络时代的都市报应是区域文化的传承者。

传承文化是媒介的基本属性之一。依托某一区域发展壮大的都市报传承区域文化不仅是媒体特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与新媒体竞争的优势所在。报纸悠久的历史、为大众所熟知的传播形态、长期培养形成的阅读习惯,以及都市报刻意追求的亲民风格,已使受众对都市报产生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除了新闻传播的最直接的功能外,也与报纸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是分不开的,而报纸本身又恰恰就是一种文化产品。如果都市报彰显区域文化的传承功能,就能在心理上和文化认同上进一步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增加读者对报纸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明确并强化都市报的区域文化传承功能,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1、全面反映城市人文状态

城市人文状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形式,既有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区域文化的个性。都市报应将城市的衍变及居民的整个生活状态纳入关注的视野。不管是名胜古迹,还是新出现的地标 ;不管是时尚街区的流行元素,还是古巷深弄的历史遗存;不管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还是巷陌墙门的寻常故事……只要是牵动百姓情感,涉及人文底蕴的,都市报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关注。从生活习俗,到方言俚语;从行为方式,到心理特征;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只要是体现百姓生活状态,折射出民风民俗民情的,都应该借助不同体裁予以准确反映。深入了解人文状态,准确反映人文状态,既是传承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报纸在心理上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在情感上增强与百姓的认同的前提和条件。

2、准确呼应区域文化特征

报纸要体现区域文化特征,除了内容上的宣传报道外,还可以尝试在形式上的直接承载。在版面设计上,选择契合地域特点的版式,或细腻,或粗犷,或平实,或婉约,依不同城市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阅读氛围、乃至居民群体不同的性格特点而定。在写作文风上,选择当地居民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居民日常的语言交流习惯相接近。在标题制作上,选择最能吸引当地居民注意力的词语及其组合方式,不妨适当使用方言,营造亲切、悦读的语境。报纸在文化取向上与当地居民达成一致,推动居民对报纸的认同感。

社会舆情的解读者

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整理、加工,以利于接收者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信息。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现状需要客观、冷静、理性地分析新闻现象,帮助受众了解新闻背后的内涵。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和便捷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浅表化、杂乱化、虚假化的困惑。都市报应该承担起社会舆情的解读者的角色。

1、做好深度报道

在报道新闻的速度上,纸质媒体不如网络媒体。但在挖掘新闻深度方面,纸质媒体却有优势。因为纸质媒体具备网络媒体所没有的强大的新闻内容原创能力以及制作这些内容的充裕的人才和良好的职业精神。都市报相对年轻的采编团队、充满激情的职业冲动、视野开阔的知识结构,还有长久以来浓墨重彩地报道重大新闻的历练,都为全景式地深入挖掘新闻提供了保证。而这种内涵丰富的高档次的新闻产品又是受众所需要的。

深度报道的特点及其在媒体竞争中所起的作用,已普遍为纸质媒体所认同。北京青年报2006年改版,把深度报道作为亮点版面,醒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深度报道的三个主要内容“焦点新闻”、“调查新闻”和“封面故事”构成当天报纸灵魂的“主菜”。

通过对新闻事件、热点问题的深入剖析,回应了受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渴求,解析了受众的疑惑,厘清了受众的思路,汇聚并引导社会舆论。

2、强化评论作用

在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快速传递的时候,在新闻唾手可得的时候,选择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予以评说,抓住受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予以论述,帮助人们准确认识事物本质,在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尤其重要,也体现了媒介的功力和影响力。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评论的形态因都市报的崛起而发展。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一大批都市报都开设了一个版甚至两个、三个版的言论专版,旗帜鲜明地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其超大的容量、鲜活的内容、敏锐的感觉、前卫的思想、新颖的视角、活泼的文风、犀利的文字,让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作用。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具备新媒体所没有的公信力,使报纸有条件成为思想高地。虽然网络上也有论坛,还有博客,但网络媒体庞杂芜乱的信息、真假难辨的新闻、信口表达的观点,让人心存疑虑。评论在引领社会舆情上的作用越来越被都市报所认识和重视。

3、疏导繁杂信息

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有时让受众不知所措,被垃圾信息包围的网民有时很无奈。公信力强的优势和版面厚实的特点让都市报具备梳理信息、引导受众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的条件。

首先是梳理信息。不可否认,信息的海量及传播的快速,使网络媒体成为纸质媒体的一大重要信息源。纸质媒体按自己的价值取向对网络媒体的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及加工、深化,从而成为自身传播内容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替受众梳理繁杂信息的过程。在网络媒体受众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这种兼具导读功能的梳理需要更加及时、实用,令人信服,为受众排忧解难,使网络信息成为能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纸质媒体的报道资源。

其次是回应网络言行。对网络传播的虚假信息及时予以纠正,告知真相;对网络论坛的热议话题予以理性分析,疏导舆论 ;对“木子美”、“芙蓉姐姐”等现象及时下流行的种种恶搞行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受众正确对待。

无论是“城市动态的守望者”,还是“区域文化的传承者”,抑或是“社会舆情的解读者”,都是都市报在新的媒介生态中的功能明确,是都市报面临新的竞争形势所采取的策略调整之举,目的是扬长避短,巩固受众,期待在变化中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存储区域网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小微企业发展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难点和重点。文章基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剖析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的契合性,并提出了优化小微企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结构 小微企业 契合性 策略

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小微企业内涵界定

(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内涵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关系到未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性举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向另外一种经济运行方式逐步过渡过程中结构调整和完善的状态,从本质上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包括转型目标、转型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终极条件四项关键要素。目前关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大多专注于转型目标与模式的研究,而对于转型条件缺乏必要的关注,事实上不同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初始条件和终极条件下,因为不同的经济运行模式在不同的转型初始条件下,在一定目标约束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路径依赖。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结构转型升级、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及要素结构转型升级。

(二)小微企业内涵界定及发展情况

小微企业理论概念最早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企业等统称。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推动就业、繁荣市场经济、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底,我国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已达到5000万家,为国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小微企业融资难、税负重、管理水平和效率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发展和进步。未来全方位地推进小微企业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契合性分析

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内涵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转型结构、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与要素结构转型升级构成了其整体内容,小微企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契合性分析,可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一)基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契合性

产业结构升级是由于产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产业效率和产业质量落后。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看,依靠大量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呈现出巨大弊端,不但物质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我国人口红利已经逐步消失,低成本优势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产业结构重叠与无序发展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小微企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契合性在于:首先,小微企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具有经营方式灵活、创新因素丰富的特点,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内资源的溢出必须伴随其他新型产业的资源输入,因此小微企业的发展无疑可以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提供更多实践支持。其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转”,如何“转”,怎样“转”,最关键的是要依靠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来推动。小微企业的不断发展,为产业内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提供了更多案例和发展范式,找寻到了更多有效利用产业资源的路径和方式,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最后,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小微企业纳入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可以使小微企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实现企业自身服务、产品质量飞跃式的改善,从而提高小微企业发展的速度。

(二)基于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联动契合性

需求结构转型升级是指市场供给有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倾向,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体现在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需求,导致旧的产能无法得到及时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基于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联动契合性体现在:一方面是小微企业可以挖掘更多的产品创新区域和手段,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新的供给,从而调整需求结构。另一方面需求结构转型与升级也向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压力和动力,“倒逼”小微企业不断改进内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管理方式来提高自身发展水平。总体来看,基于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契合性体现在:小微企业可以通过“碎片化”服务更新,给需求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三)基于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动态契合性

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不但使国与国之间经济依赖度增加,同时也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程度加剧。贸易结构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导致对外贸易需求受到严重影响。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历程,其大多经历了从依靠大量物质资源投入到逐步过渡到以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力量支撑经济增长的过程。

基于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动态契合性体现在:一方面在新的贸易背景下,提高产品差异度是强化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小微企业作为微型企业,有相当一部分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特征。例如,我国广东省有一家生产食品夹的企业,其产品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独特的工艺制作流程为其获得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诸如此例,数不胜数。因此小微企业在推动贸易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受到国外市场的压力,在创造国际市场需求方面,小微企业必须结合外部市场的变化,时刻注意调整自身的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通过前瞻性的规划来满足未来国际贸易需求的新特点。基于以上两点,小微企业发展与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具有动态契合的特征,环境的变化,新的贸易需求将对小微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进度和结果。

(四)基于要素结构转型升级的推进式契合性

要素结构包括:劳动力、资本及技术等要素,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结构中物质资源作为基础要素的支撑力度已经显示出不足。基于要素结构转型升级的推进式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小微企业本身具备诸多劳动、资本与技术要素,关键的是如何整合这些要素,因此,小微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将直接为要素结构调整提供新的推动力。例如,小微企业在人才要素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蓝领”人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小微企业可以为“蓝领”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空间。另一方面,要素结构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是提高每项要素充分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使其具有连续性和放大效应。小微企业的发展将为要素利用提供空间,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要素粘合性效应增大,小微企业可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利用各种要素,从而加快要素结构调整与升级。

三、推进小微企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策略

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具有强大契合性,因此,推进小微企业发展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笔者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微企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背景,针对小微企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和策略。

(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政府在推进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推进小微企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升级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如下作用。

第一,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要给予小微企业资金支持,尤其是创新型、技术性小微企业,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加资金供给规模,消除小微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加快小微企业发展基金的推进工作,发挥发展基金的作用。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特别是“营改增”工作的进行,适时地清理小微企业不合理负担,扫清小微企业发展障碍。例如,国务院颁布小微企业纳税政策: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以内(含10万元)扩大到20万元以内(含20万元),并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助力小微企业尽快成长。

第二,建立和完善为小型微型企业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工程建设,优化合理配置服务资源,增强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重点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质优惠的服务。

第三,因地制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区域性差异,因此对小微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和发展环境构建,应在坚持国家总体战略一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地方政府应在结合中央政府总体意志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二)构建现代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解决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问题仍然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资本要素的不足直接导致小微企业无法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融资难问题,应着眼于构建现代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明确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和目标,通过不断改进服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第二,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要在建立小微企业信息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力度。要立足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为目的,多方位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第三,鼓励更多金融服务工具参与到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进程中来。例如,目前出现的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社区银行、小微银行等。此外,应重点支持发展互联金融,通过进一步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展诸如P2P众筹、B2B供应链金融融资新模式,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强化小微企业发展创新体系,推动小微企业深入发展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化小微企业发展创新体系非常重要。小微企业创新体系应分如下三个层面:

第一,企业管理创新。结合新的技术环境,在高度可变的市场竞争情况下,小微企业应对管理理念、模式以及战略进行创新,管理创新是一项重要生产力,管理创新是小微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二,技术创新。小微企业应坚持“专精特新”,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坚持集群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化产业集群,提高小微企业集聚度,提高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坚持转型升级,支持小微企业进行新材料、新工艺创新。

第三,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知识创新成为小微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知识创新最主要的是要在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的基础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人才是知识创新的载体和主要表现,重视人才,管理好人才是知识创新不断发挥“威力”的关键。

结论

小微企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巨大历史机遇和挑战,未来加强小微企业发展理论探索和实践考察,无论是对于丰富经济管理理论还是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宏任.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新华网科技频道,2014.5.13

[2] 唐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关键是建立信用制度.投融界,2013.11.21

[3] 许科敏.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中国经济网,2014.6.30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责编:若佳)

存储区域网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企业因局域网络的建设也挖掘了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从何为何谓局域网、企业局域网网络安全漏洞、安全漏洞解决措施等三个方面对企业局域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局域网络安全问题出谋划策。

【关键词】 企业局域网 网络安全 漏洞分析 解决措施

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便利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局域网的组建使得企业能够高效率的配置内部人力和财力资源,提高了企业自身的运转效率,对企业的发展转型与市场竞争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一、何谓局域网

局域网,主要是指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之内,如学校,工厂和机关之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连接起来而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局域网内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应用软件共享、文件管理、各单位日程管理等等事务,方便快捷高效。[1]企业局域网的组建对于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局域网网络安全漏洞

1.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局域网网络安全重视程度不够。企业领导者缺乏前进意识,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对局域网网络安全问题不管不问是局域网安全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企业局域网与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有着联系,企业管理人员的数据资料,企业运营的账目信息和自身的发展规划都存在于企业局域网络之内,领导者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就有可能导致这些信息的泄露,对于企业的对外竞争与内部管理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和企业倒闭。

2.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网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局域网的组建与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工作人员要对网络安全问题有着敏感的认知,确保网络安全。企业在组建局域网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网络管理人才,局域网的维护与管理缺乏专人负责,企业的信息得不到保障,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漏洞[2]。

3.企业局域网监督机制不到位,缺少相关的配套设施。企业局域网的监督机制可以防止企业信息从内部泄露,对于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局域网络的监督机制上,存在着机制建设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等现象,无论是在硬件设置,还是在软件管理上,都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企业没有网络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的软件监控和软件管理都不到位,也是造成企业局域网网络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安全漏洞解决措施

1.提高企业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加快企业局域网建设。企业领导者要紧跟时代步伐,高瞻远瞩,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对企业局域网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地跟随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管理阶层要制定网络安全策略,加大对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为实现企业局域网安全化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不断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技能,提高网络他们的网络风险意识和网络管理意识。

2.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先进的软件和硬件管理模式。企业要不断地吸收网络技术人才,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企业局域网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引进先进的软件管理模式,不断地更新企业局域网监控软件和局域网管理软件,不断地进行补丁更新和操作系统的完善,防患于未然;使用安全网络交换机,隔离企业网络资源,防止企业信息的全面泄露;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对重要的资料进行数据备份,防止黑客攻击和网络病毒的侵害,使用代理网关,防止非法访问等[3]。

3.加强网络安全监督,对重要数据资料进行特殊标记,保证企业安全。企业要做好网络安全风险分析,对企业的各种数据材料进行特殊标记,对移动设备要实行专项管理;在确保终端安全和内网安全的的基础上,加强防火墙设置,严格规范企业信息保密机制,加快企业网络监控系统的建设,不断的提高网络监控水平;严格管理企业网络安全密匙,对密匙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严格的规范要求,实现局域网内部的有效监控;建立统一的企业人员身份认证系统,既有利于网络监察工作的展开,也有利于企业的行政管理。

四、结束语

便捷高效的企业局域网,促进了企业潜力的开发,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和管理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在企业局域网网络安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需要不断地进行软件设施管理与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网络的监察力度,提高企业网络安全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黄福军,谭延辉. 企业局域网安全的防护和控制措施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32(16):22-23

[2] 朱萍莉. 企业小型局域网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18(03):11-12

[3] 傅杰华. 局域网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分析[J]. 科学之友. 2012,39(08):56-57

存储区域网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区域网络城市群”是一种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在关中打造“区域网络型城市群”,具有其特定的支持条件和战略可取性。构建“关中网络城市群”模式必须树立四大战略理念,着力统筹科技资源,强化核心动力支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升级支点;着力生态设施一体化,构建整体性环境支点;着力优化政府功能,塑造服务保障支点 。

【关键词】关中;区域网络型;城市群;构建;战略理念;战略支点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达地区产生的一种城镇化路径模式,定为“区域网络城市群”路径模式,并且认为它在关中地区的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从而从这种视角出发,提出着力打造“关中网络城市群”的变革思路。

一、“区域网络城市群”是一种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

1、“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的定义

这里提出的“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是依据我国改革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路径创新,而概括的一种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一定地域范围中,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建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协调的城市(镇)群,进而通过城市群框架支撑和城市(镇)间的各种网络关系,产生对本区域农村的深度渗透,形成城乡一体、三产融合的整体发展格局,同时创造出具有较强增长优势的区域“经济圈”或“经济带”。

2、“区域网络城市群”在城镇化路径上的重大创新

在“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发展中,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城市带动农村”与“农村转变城市”相互辅助,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城镇化道路的新型城镇化变革路径。在这里,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城镇化进程,避免了孤立地就农村抓农村、就城镇建城镇的现象;城镇化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领域和变革主体,避免了农民在城市化中的被动地位和农村被不断边缘化的现象;农民依托农村实现产业非农化和就业多样化,或进城转变为“市民”,或就地变为“工人”,“进”、“退”有路,逐步地向“离土离乡”过渡,避免了农民失地、无业、无资,盲目涌向城市的现象;一部分农村直接转变为新的“城”或“镇”,原来的小城、小镇上升为新的中、小城市,形成对大城市的支撑和拱卫,避免了城市空间和功能上的不合理现象。即使是没有“进城”的农民,其生产、生活都与城市市场融为一体,生产和生活水准也与城市没有什么差距,有的甚至高过普通的城里人,已经事实上“城镇化”了,成为不在城里居住的城里人。从而,形成城镇化路径和新农村建设双向创新,“离土离乡”式进城转移就业与自我“就地”创业转变为“城里人”的两种途径齐头并进的综合城镇化变革过程。

3、“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的重大战略价值

实践证明,“区域网络城市群”和“经济圈(带)”相统一发展,具有适应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客观要求的进步性。正因为如此,国务院从“十一五”末起,按照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整体要求,集中批复了20多个战略性区域规划,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经济板块。涉及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就是这种区块规划的一个典型代表。由此说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自然产生出的“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和“经济圈”战略,现在事实上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经济规划战略,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经济社会总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而易见,顺应这种战略导向要求,打造“关中网络型城市群”是加快关中乃至陕西全省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关中效仿“网络城市群”模式的支持条件和可取性

应当指出,在关中打造“区域网络型城市群”,同时具有其特定的支持条件和战略可取性。

1、关中具有实施“网络城市群”模式的地理经济条件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中心、以渭河为主轴,聚集几个地级城市和四十多个县级城市。县城之间相距平均不过四、五十公里,并由纵横交错的铁路、高速公路、关中环线相串联。从西安出发,两小时内即可直达各县县城。这里是我国农业发祥地,解放后又是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基地,第三产业以西安为内陆中心枢纽而特具优势。科技实力雄厚,旅游资源丰富。在地理经济基本条件上,与几个区域网络城市群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除没有海上码头外(国家批准西安设立内陆港口)基本相似。由此决定在关中具有建设内陆型的区域网络城市群的客观条件。

2、“网络城市群”符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要求

按照国家的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在空间布局上,即是要构建一个以西安(包括咸阳)为核心、宝鸡、渭南等数个大中城市为次核心、十多个中小城市为三级城市,同时连结重点镇和大批一般镇,以形成由城市群为基本骨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具有“一高地、四基地”功能。西安将建成规划中的全国第三个国际大都市。可以说,国家所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目标要求,即是应效仿创建“区域网络城市群”的发展路子,建成大关中地区城市群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具有国内一流经济水平的新型“经济圈”。

3、“网络城市群”模式有利于关中城镇化的创新发展

如前已述,区域网络城镇化以加快农村和农业自身的变革和发展为重点,主要通过农民创业和农村经济的自我变革,化解存在于传统城乡对立中的深层矛盾,走的是“城市带动农村”与“农村转变城市”相结合的路子。其不仅走出了传统城市化中“先剥夺、后反哺,先集中、后分散,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过程和“怪圈”,而且可以更加充分地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经济现代化变革,与国家倡导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相统一。这对于解决关中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互动较差、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短板”问题,具有很好的针对性。

4、正确看待“效仿”发展与发展机遇条件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关中丧失了发达地区早先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因而不赞成提出“效仿”的发展思路。其实,我们所谓的“效仿”,即指对“经济圈战略”的适应和城乡一体城镇化路径的吸取。这同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和创业条件,是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问题:作为前者,它反映的是都市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规律特征,所以越是都市化迈进的最新趋势,越具有规律的典型价值,其对于后发地区来说则愈加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作为后者,其相对前者不过是个方式、方法问题,它可以因时、因地、因境发生改变,但是无论何种变化都不能以自身的变化而改变城镇化进程中的规律性。发达地区只不过是利用了当时的“特殊机遇”条件,加快了这种规律性的实践。然而决不能把这种规律特征定格在所谓的“特殊机遇”里,反过来又以这种“特殊机遇”的失去而否定对规律性的应有遵循。

三、构建“关中网络城市群”模式的战略理念创新

创建“关中网络城市群”,首先有个发展理念创新问题。这就是要走出传统的城乡分割理念下,就城市建设城市和各个城市自顾自发展、就农村发展农村和片面强调农民进城的路径模式,按照区域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相统一的发展理念,正确把握好城乡关系、城城关系、产业布局及城镇化动力机制等战略问题,树立起系统化的城镇化发展崭新理念。

1、树立城市群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相统一的发展理念

(1)坚持核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城市群建设有机统一。“关中网络城市群”发展,首要的是作为核心城市西安的发展。西安发展的目标是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而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决不是一个城市的孤立的发展,必然是一种其作为区域性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和相关经济圈的共同发展,这同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为此,一定改变西安自个顾自个的发展和作为周边城市“对手”的形象,而把它置于关中经济圈的整体发展中,强化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使其真正成为整个大关中发展的引领者和大龙头,形成中心城市功能以及区域发展上的良性互动。

(2)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化解城乡对立的根本切入点。“关中网络城市群”发展,最大的难题是破解“二元结构”,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对立的根本是农村小生产和自然经济与城市现代生产力和发达市场经济的矛盾。化解城乡矛盾、实现城乡一体,根本是要形成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就是要将传统的小农生产及自然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低层次、低水平和传统型的工业化路径及其方式,转变为高端化、高效益和新型工业化路径及其方式;城乡分割、城乡对立和城乡间孤立封闭型体制及其机制,转变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和综合互动的体制及其机制。重点是打造城乡共享的创业、创新、创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高潮的形成。这就是要在推进发展方式综合变革的基础上,加快整个区域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迈进。

(3)坚持经济一体化与环境设施一体化建设相配套。“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必须坚持产业整体发展与区域设施环网建设同步推进,保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既要重视经济关系上的区域化衔接和有机组合,又要加强硬件设施上的整体配套和共享。以交通的便捷、设施之配套,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深化、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群体升级发展;反过来在产业集群提升和经济规模扩展中,带动区域设施经济内涵升级,在基础设施的“成环”、“成网”中实现经济“成圈”、“成带”,形成经济环网和区域设施环网 “双配套”、“双连接”,深度一体有机融合。

2、树立同构相关多样化为主的区域产业体系发展理念

产业发展是关中区域网络城市群建设的根本所在。对区域产业的选择上,现在人们都比较多地强调“错位”发展,这在抽象意义讲是对的。“错位”了,你发展这个、我发展那个,谁也不影响谁,大家都有市场,都能发展。然而依据现代市场经济的产业规律来说,“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则应走出简单化的 “错位”发展,努力打造一种同构相关多样化为主、兼有广域相对多样化的产业体系。

(1)所谓“错位”发展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产业发展规律。首先,从产业集群的要求上讲,一个大产业一般都是依托一个大区域的规模化发展,只有形成大产业才能创出大市场,没有一定区域和规模就成不了一种产业集群。相反,如果简单地人为强调“错位”,往往会造成 “产业一火车、产品一汽车”,难以成为大的气候。其次,一个大产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只有经历了同类产业之间的竞争,才能促使分工协作深化,才能成为真正有实力和成熟发展的优势产业。在这个意义上讲,害怕有竞争,企图通过人为的方式避免或缓解竞争,实则是自然经济理念和计划经济思路的表现。再次,在经济圈的广域上看,同构产业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研究表明,经济圈广域的产业互动转化,促使区域产品分类分工深化和区块产品特色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产业规模扩张和分工细化,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区域产业的整体生产成本。

(2)经历市场竞争的考验是关中产业向集群化变革的需要。客观而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关中以及陕西省的产业发展,始终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深度变革。远的不说,从80年代起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产业和企业,大都依托短期性的资源条件或市场机遇,采取粗放型的方式发展,其技术创新少、产业链条短、分工协作浅、群体配套差,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比较效益优势、缺乏深厚的发展根基。而且,人们误将合并当“集团”、将拼盘当“集群”,不在改革上做文章,而习惯于搞人为性的拆装。加之投资主体单一、投资环境较差、管理方式落后、体制机制活力不足,一旦市场有所变化,便兴衰无常、骤然垮掉。可见,要打造关中有实力有规模骨干产业,不应是要人为地避免开竞争,而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产业结构和企业分工体系的深度创新。

(3)加快构建关中区域同构产业综合立体分工体系。打造关中同构相关多样化的产业体系,根本是应通过市场竞争,在深化产业内部分工上下功夫。一是深化产业层次分工,延长产业纵向链条,形成同一产业的不断深入开发和“错层”、“错品”发展;二是深化产业流程分工,强化生产过程环节细分和产业组配,形成有研发地、有生产地,有主产区、有配套区,有加工企业、有组装企业的区域产业类别基地,强化产业发展横向协作和效率化发展;三是深化产业区域分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形成由点到面、由面到圈、由核心到外围的相关城市之间分层次、分类别的阶梯性、网络型相关转移发展。从而,真正形成同构产业纵向分层、横向分类、基地分区,技术深度化、关联体系化、集群规模化的发展。

总之,关中经济区的发展一定要走出小农经济的意识和计划经济的思路,改变简单化地强调“错位”发展的理念,依托优势资源,围绕特色产业,重点加强同构产业相关多样化发展。同时,有条件地扩展不同的产业类别,进一步加强每种产业的相关多样性,推动更大区域的若干产业的相对多样化发展。最终将其打造为由几个具有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大型产业做支撑,以同构相关多样化为主、兼有广域相对多样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3、树立有定位分工下的“四级城市”体系化发展理念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已明确提出,要构建县城、节点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四级城市框架,但从实践中看人们对四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规划把握上,尚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并未对各级城市的目标职责做出准确定位;二是对各级城市之间的联系和配套上缺乏认真研究;三是对各级城市特色化发展方面未能形成合理引导。结果在实践中依然是每个城市都独自谋求自个的发展,大小城市功能定位趋同、发展路径单一,缺乏应有的整体配合和体系化分工协作关系。为此,关键是应明确各层级城市的目标功能,形成一种各级城市有定位和彼此间组合体系化的发展。

(1)核心城市:创新高端化发展。包括咸阳在内的西安大都市,无疑是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城市。它承担对整个区域建设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重点应在高端技术研创、高端服务打造、高端企业引进、高端产品开发上下功夫,走出创新性和高端化、高效化发展的路子。陕西省决定设立西咸新区并赋予省级层次的管理定位,目的在于要更好地打造出核心城市的新龙头,切实做好对关中地区产业的创新先导、群体整合、综合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区域产业的群体影响力和广域效益性。切不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独立的城市,重蹈自个顾自个的发展。其关键是要从区域的整体上把握自身的发展,不与周边城市争饭吃,不做各城市的新“对手”,而是谋求一种“先人一步、多人一招、高人一层、助人一力”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西咸新区的成功不在于它自身创造了多少GDP,而在于它给整个大西安发展和关中城市群的建设提供了多大贡献。

(2)次核心城市:相对特色化发展。次核心城市是辅助核心城市发挥带动、辐射功能的次区域级中心。考虑行政区划和资源布局的因素,关中城市群大体可分为五个次级经济区域。即:宝鸡及西府经济区、渭南及东府经济区、铜川及渭北经济区、商州及秦岭经济区、兴平及咸西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应成为关中经济区的主要工业集聚地和产业园区。要依据特有的资源条件,在同构相关多样化和广域相对多样化的大框架内,分别打造自身的重点产业,形成分工与协作相统一和特色化的发展。陕西省应进一步明确规划每个次级区域的重点产业和目标定位以及城市发展规模。

(3)节点城市:联接中转化发展。节点城市在关中城市群中发挥作用传导和区域连接功能,一般应处于次区域交通枢纽和边缘扩散区。节点城市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经济实力,真正成为城市群建设中的骨干支点。二要具有一定的周边影响力,尽可能地发挥好在次区域内及次区域之间经济社会方面的网联转接作用。节点城市的认定,应依据发展中的实际功能有所调整。初拟的节点城市有:韩城、蒲城、华阴、彬县、蔡家坡、凤翔、杨凌、礼泉、洛南、富平等。

(4)县级城市:基础综合化发展。关中经济区内除西安市区和市辖区、次核心城市,涉及县城40多个。县城作为县级政府所在地,对上承接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的辐射与传导,对下连接城乡、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又是四级城市体系建设的基础。从长远看,必须不断强化对县城发展的支持,突出民生性目标和综合、基础性要求,重视对大村大镇经济和居民集中区的培育,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提升。

通过以上四级城市的定位发展,在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加之各级城市的交叉叠加作用,自然成长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经济圈,形成“圈”内有“圈”,“大圈”套“小圈”,“圈”与“圈”连环相扣、互动作用的城市网络格局。同时形成不同级別的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以及不同层次间的城乡互动,最终结成一种既有规律而又不很规则的城乡区域经济结构关系,从而构建以西安为核心、五个副中心城市为骨干、一批节点城市作传导、县城为基础支点,各层级有活力、立体分工协调、体系连结合理、城乡互动发展的四级城市群体化网络框架。

4、树立城乡互动的城镇化“双向作用机制”理念

“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一定要改变传统的重城轻乡发展理念,发挥区域网络型城镇化模式路径优势,树立“双向作用机制”理念。既应重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加快推进农村的自我变革,焕发农村的内生活力,强化农民的创业能力,把城镇化真正地变为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变革过程。一方面继续传统路径下的农民“进城型”城镇化,另一方面在“农村转变城市”中形成一部分农民“就地性”城镇化。

关键是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对农村经济内在活力的焕发上,加强农村创业水平和积累能力的提升。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动和支持农民从事非农性创业,大力促进家庭小农经济主体向市场化经济主体转变,发挥好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自我创业及发展非农产业的两个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两种城镇化路径模式既互相区别,又可以相辅融合发展。只要发展理念得以转变,尤其是重视农村发展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作措施得力到位,这种“双向对接”的城镇化变革是不难做到的,也是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的。

四、创建“关中网络城市群”战略支点的建议

与以上战略理念创新相统一,建议对“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实施“四大战略支点”的打造路线:

1、着力统筹科技资源,强化核心动力支点

(1)焕发科技活力是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动力所在。“关中网络城市群”的核心动力何在?无疑在科技。因为人所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因为关中具有很好的科技资源优势,还因为国家赋予了关天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任务。同时,要使产业的发展真正向高端化、高效化迈进,不借助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不可能的。所以,着力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做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这篇大文章,是强化“关中城市网络群”核心动力支点的根本所在。

(2)统筹科技资源一定要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具有三个关键词,即:统筹—改革—示范。首先是“统筹”,它是基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统筹的障碍在体制,所以,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改革”是基地建设的主导路径;而西安的问题在全国都有较大代表性,因而这里的改革还带有“示范”性质。显然“改革”可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站在西安市或陕西省职权和视野范围的思路;另一是站在国家层面和全国的视野的思路。应该选用后一种思路,否则便无法完成定位任务。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然后提请国家层面予以支持协调,依靠国家级的权力加以推进。

(3)当前重点是应加快塑造出促进“统筹”的市场机制。改革是个长期的任务,在国家整体体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的情况下,“统筹”的重点应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主。市场机制根本上是一种利益机制,即形成一种利益导向性、驱使性和激励性,从而调动利益各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焕发科技创业之生机和不竭的动力。培育市场机制就是要尽可能地促进科技资源恢复作为市场配置的性能,促进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自由流动和商品性交易,促进科技市场信息畅通和产需、供求间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服务完善、顺畅、规范,使科技资源和产品交易成为一种更加自觉和有效的行为。让科技资源拥有者、科技产品生产者、科技成果使用者、科技中介服务者以及其他相关各方,都觉得有利可图、如愿以偿,乐以接受。在这个意义上说,要害不是你“统筹”它,而是它在“统筹”你,你的“统筹”必须顺着它的“统筹”去做。因此政府一定要改变思维方法,围绕搞活科技市场想问题,在培育市场机制上下功夫,行政手段的作用也应放在对市场机制走向成熟的促进上。

2、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升级支点

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必须塑造出能够焕发区域内生活力、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型经济支点。这就是要深化发展方式变革,全方位打造经济升级发展的崭新格局。

(1)培育特色骨干产业,打造区域群体新优势。按照同构相关多样化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一定要选择培育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体。从实际出发,主要应重视发展现代装备工业、高效农业及其精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电子通信和创意创新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及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高端类服务业。要抓好三星集团落户西安的有利机遇,借助几个副中心城市的相互配合,依托不同区块的资源条件,进行全区域总体整合和协作化配置,形成区域总体有特色、区块分级梯度扩散、核心城区与各区块间协作共赢,打造区域经济集群升级发展的新格局。

(2)优化农村产业立体配置,打造农民增收新结构。目前关中农村经济总体上尚且停留在传统生产的水平上,通过变革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立体配置,促其增收增效,意义重大。要坚持种植业和养殖业相配套,实现两种生产良性互动和循环增效;加强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在延长产业链中降成本,在加大产品附加值上提收益;重视特色产品的区域组合和规模化扩展,集中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产品和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与绿色化组合,靠“标准”和“绿色”抢占市场、提升竞争能力。要按照“设施化装备、科技化创新、市场化引领、绿色化管理、组织化提升、社会化服务”的全方位路线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整体打造全产业链农业。

(3)坚持“三化”互动发展,打造产城融合新格局。从根本上说,“城”和“镇”决非是“建”出来的,而是靠产业成长带动发展起来的。必须按照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互动的思路,融城镇建设于产业培育之中。集中优势资源,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加快大村大镇建设,推进农村产业非农化、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民身份职业化。依托工业园区、依托特色产业、依托集市商贸、依托交通物流、依托旅游景点建镇、建城,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在时间上同步、空间上一体、功能上融合,促进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服务功能全面配套、综合有效发展。避免出现缺乏经济增长内涵的“空城”、不具有城乡互动功能的“孤城”、因缺少必要财力造成管理混乱的“乱城”。

(4)强化西向开放力度,打造对外经济新态势。现在国家已十分重视西向开放大通道的建设。西安和关中地区一定抓住这个绝好机遇,打造东西结合、以西为主的有特色对外经济格局。西向出口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关中地区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还可以使西安扼守大通道的中心环节,形成东向、西向兼便,“登船”、“上桥”两选,真正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上的“心脏”,重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局面。预计十年左右的时间,大陆桥干线通道就将形成。届时面向中东和整个欧洲市场,关中地区的对外开放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西安国际都市的“国际性”提升才会形成根本性突破。为此,我们应及早作好应对,形成立足西向开放为主的策略路线和工作思路,抓紧对西向出口路径及相关国家、市场情况的全面系统性调研,主动向国家建议和申报,制定以西安为中心节点的通达西部边境、网络内陆各地、连结欧洲大陆的基础设施体系。

3、着力生态设施一体化,构建整体性环境支点

大关中基础设施环网建设,要在硬件设施、市场关系、生态格局一体化上取得突破,以强化经济区发展整体环境支点。

(1)按照“大关中一体化”的思路,整体全面规划以交通为重点的硬件设施支点。建议在进一步优化“西安城市三环”公路线和地铁体系的同时,建设“大关中快速三环”,即:以西安地铁向东延伸至渭南、向西延伸至杨凌形成城际铁路一环线;在现已建成的关中环线基础上,改造升级为新的快速干道为二环线;新建东起华阴县的桃下镇西潼高速路口,西至凤县与天水方向国道相接(即可称之“华凤线”)开拓贯通秦岭中东西走向高等级公路,相应建设铜川至旬邑、彬县至陇县的高速公路,然后合拢建成新的大关中三环线。与此同时,加快供电、供水、电信、网络等一体化建设。

(2)破解行政撤并误区,打造关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市场支点。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能等同于行政一体化。陕西理论界有一种误导,就是主张用简单的行政区划撤并达到所谓的“一体化”。这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思维方式扭曲和工作重点的偏离,严重地制约一体化进程的正常推进。因此,要走出靠改变行政隶属实现一体化的误导,把区域经济一体化真正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市场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即便是西咸一体化,也应以强化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为主,在水到渠成后顺利而为之。政府要顺应市场的规律要求,统一规划建设若干区域中心市场、大型专业市场以及产品集散地,强化城乡市场及其流通渠道的对接,促进市场主体成长和生产要素自由顺畅流动,破解市场机制生成和发育中的障碍,助推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和走向健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市场体系的最终完善和成熟化发展。

(3)在“一河一山”上做文章,打造区域一体生态支点。伴随对健康的关注,生态必将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素质和投资环境的基本标准。现代意义的投资环境,除了通常所说的硬环境、软环境外,还必须把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予以打造。关中城市群环抱秦岭、布局渭河两岸,生态支点建设前景广阔。通过西安城区整体向北推进,“移”渭河于城中,按照防洪、治污、景观三统一的要求建筑河堤和沿河道路,使渭河成为贯穿关中的安澜河、景观河、生态河。通过大关中三环线的开通,“搬”秦岭于都市,成为城市大氧吧、休闲度假地和生态旅游区。从而,使渭河和秦岭真正成为大关中都市圈的生态支点,加上西安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未来的关中将成为一个融绿水青山与城堡为一体,依托产业实现城镇与村庄有机连结,经济、人文、生态全面现代化的田园型城市群经济圈。

4、着力优化政府功能,塑造服务保障支点

加快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一定要发挥好政府的促进功能,这主要应着力服务创新,强化变革的保障支点。

一是做好统一规划。要按照建设大关中区域网络城市群的目标要求和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相统一的发展思路,以及“四级城市体系”战略格局,统一做好区域整体规划。正确把握总体规划与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环境设施建设规划、环境设施建设规划与生态文明发展规划、自我发展规划与对外开放规划、经济产业区规划与城市功能区规划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做到彼此衔接、相互配套,目标统一、功能协调。

二是深化政策创新。要瞄准产业升级、民企发展、民生提高、土地利用、园区建设、城市管理、资金筹措等发展难题和重点问题的解决,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性政策体系。同时陕西省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目标任务和功能定位,采取有区别的定向支持政策,推动各区块定位职责的完成和重点产业、事业的发展。

三是重视实践模式推广。要鼓励城乡基层组织,围绕破解建设难题,进行实践模式、发展方式、政策变通的创新和试验,并及时予以总结推广,形成典型示范。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高度,深入典型地区和典型经验,开展剖析和跟踪研究,形成发展路径的系统化提升及成功模式的进一步突破。

四是改进领导方式。加强调查研究,考察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努力从理性的视角和实践的视野中,深化认识区域网络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推进区域网络城市发展的工作要领,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及用市场方式和手段管理经济的水平。同时更加自觉地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工作的责任感,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工作效率。

【作者简介】

曹钢,原陕西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上一篇:未来发展之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质量控制工程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