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揭贷款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2024-05-04

按揭贷款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主要表现

(一) 贷款集中现象尤为突出

对大部分金融机构而言, 贷款现象过度集中于某一领域, 均会带来较大风险, 不良贷款现象发生概率也随之升高。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对象大多具有地域性、第一产业集中等为农村信用社经营主要特征, 此特征下使得农村信用社贷款现象尤为集中。首先, 农村地区优质企业较少, 若以农户为贷款发放对象, 贷款发放效果不理想, 导致大量顶名贷款现象产生。其次, 由于农村信用社大多位于农村, 农户、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为农村信用社主要贷款客户, 此类客户因行业有限、经营类型较为单一。当不良贷款现象发生时, 农村信用社难以考自身力量对不良贷款造成的风险进行化解。农村信用社经营除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外, 跨区域贷款受到严格限制也对农村信用社经营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当某一地区出现严重自然灾害现象时, 可对农村信用社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 借款人诚信严重缺失

贷款对象诚信缺失为当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农村信用社相关工作人员于发放贷款前对贷款客户进行信用审查尤为重要, 但现阶段因征信系统不健全, 导致贷款交易双方获取信息不对称, 农村信用社信用审核人员无法全面、真实的了解贷款对象的诚信状况。此外, 大部分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思想观念不正确, 对农村信用社资金性质认知错误, 将农村信用社资金作为国家资金, 还款意向消极, 使得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坏账, 也为农村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形成重要原因之一。

(三) 信用社工作人员素质薄弱

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素质薄弱除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外, 也对农村整体区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以农村信用社日常经营角度而言, 人为因素为农村信用社产生不良贷款现象的重要因素, 其中因工作人员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在人为因素中占据较大比重。除上述因素, 信用社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信息缺乏有效核查, 工作人员制度管理缺乏严格性、工作所需资料收集不全、工作流程执行度较低等问题, 甚至部分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出现违规发放贷款行为,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发生风险。从总体角度出发, 现阶段农村地区法制环境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 同时大部分农户诚信意识薄弱, 均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措施

(一)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为解决、控制农村信用社现阶段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问题及降低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 相关管理人员应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 使农村信用社优势充分发挥。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予以科学、合理控制, 完善贷款相关管理制度, 推进相关诚信体系建设, 优化农村信用社贷款环境。与此同时, 农村信用社、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农户对农村信用社信任程度, 使农户可依据自身实际需求积极参与农村信用社所开展的金融活动中, 合理利用贷款, 实现所发放贷款的最大化应用。通过此方式, 不仅可推动生产发展、改善生活环境, 也可促进农村整体性区域发展。此外, 农村信用社可在自身所属区域内构建金融风险互助模式, 当此体系中的任何一家出现金融风险时, 其他信用社可提供帮助, 也可促进体系中各农村信用社共同发展。除此之外, 也应扩大信用贷款担保范围, 对相关从业机构予以积极扶持, 推动信贷担保多元化发展。扩大信用贷款担保范围, 相关工作人员应以具备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作为重点, 并将民众间担保信誉良好的担保机构作为主要扶持对象。通过此方式, 不仅可有效分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发生风险, 也可推动民间企业、农村信用社共同发展。与此同时, 信用社也可出台部分优惠政策, 吸引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入股, 可有效降低信用社自身经营压力。

(二) 创建良好信用环境

为构建良好信用环境, 首先相关管理人员应增强贷款对象诚信教育, 深化贷款对象诚信重要性认知, 从而降低不良贷款及逾期还款现象发生。诚信为我国传统美德, 为弘扬诚信价值观念, 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同时落实诚信教育措施, 使诚信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其次, 还应深化支农意识, 解决“三农”问题。农村为农村信用社根基所在, 为实现农信信用社长期、稳定发展, 农村信用社应将农民作为日常经营活动开展的重点对象。此外, 农民的增收、增产也可为农村信用社进步发展提供支持。因此, 农村信用社应对此贷款群体予以足够重视, 为支持“三农”贡献力量, 同时也应合理利用相关政策,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改善信用环境还可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农村信用社实际经营过程中, 可扩展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范围, 创建信用示范村、信用示范镇, 进一步完善诚信监管制度, 推动农村信用社、农村地区进步、发展。

(三)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应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组织结构, 明确划分风险管理部门职责, 对金融风险起到预防、评估、识别作用, 对金融风险形成及时、有效控制。坚持依据审批授权, 执行相关管理、监督及审计工作, 对农村信用社贷款予以监管, 保证职责具体划分至个人。当不良贷款现象发生时, 应找出具体负责人, 对此事后果予以承担, 便于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处理, 提升农村信用社对金融风险控制效率。除此之外, 将职责明确划分至个人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贷款发生概率, 规范农村信用社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行为, 从根本上减少工作人员违规发放贷款、工作人员操作流程不规范等现象产生。其次, 还应加大风险管理体系执行力度。风险的规避、预防为加强风险管理的前提, 在风险未发生前, 借助方法、信号将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将金融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

(四)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中不良贷款为农村信用社日常经营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风险, 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因素为人为因素。因此, 农村信用社内部及相关监管部门均应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责任心。首先, 农村信用社、相关监管部门应提升工作人员入职门槛, 对入职人员除具有硬性要求如学历要求、专业能力要求外, 也应对应聘人员思想道德、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工作人员上岗后, 农村信用社、相关监管部门应对已入职人员定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及专业技能提升, 培养工作人员责任意识, 促进人员综合能力素质提高。此种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可增加人员遵守工作规范的自觉性, 也可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积极性, 使工作人员树立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为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其次, 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创建竞争及考核机制, 对工作人员工作表现、工作行为进行定期考核, 注重考核有效性, 避免人员出现随意性应付考核状况。考核结束后, 相关管理人员应对考核成绩不达标者予以能力提升, 使此类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可充分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对考核成绩优异者, 应予以奖励。借助此方式, 可有效提升人员工作能力, 促使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有效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 在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影响外, 也为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一定消极影响。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应集中力量, 降低不良贷款所带来的风险, 提升自身经营水平。农村信用社也可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创建良好信用环境、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工作人员素质等方式, 加强自身建设, 同时也可有效推动农村区域发展, 为农村信用社经营营造良好环境, 实现农村信用社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主要表现如贷款集中现象尤为突出、借款人诚信严重缺失、信用社工作人员素质薄弱等予以分析, 同时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提出几点建议, 如可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合理控制金融风险;创建良好信用环境, 减少不良贷款现象发生;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明确划分人员岗位职责等方式, 推动农村信用社进步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 周玉红.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化解对策[J].时代金融, 2018 (17) .

[2] 刁若寒.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J].纳税, 2018 (05) .

[3] 赵涵亦.四川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分析[J].时代金融, 2018 (03) .

[4] 林水文.不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风险控制措施论述[J].中国市场, 2018 (02) .

按揭贷款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一、当前商业银行个贷发展状况

个人贷款在目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 在目前经济逐渐被细分的背景下, 银行将贷款方向投向了自然人, 对居民个人的住房需求以及车辆使用需求等提供了相应的个人贷款方式, 个人贷款的形式与种类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 积极为居民开发多种贷款形式。目前个人贷款呈现出了重要的增长态势, 在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经营风险[1]。要求商业银行积极加强对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的有效控制。由于当前态势下房子已具有“特殊的货币等价物”的性质, 因此目前各银行主要是住房按揭占比大, 贵港工、农、中、建四大行2018年6月底数据分析见下表1。

二、商业银行压缩逾期贷款意义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个人贷款业务成为了银行重要的业务类型之一, 给商业银行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利润。因此各大银行纷纷加强了个人贷款业务的开展, 积极建立了多种个人贷款业务。已经构成了各大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点之一[2]。

但是在个人贷款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给商业银行的运行增加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在个人贷款业务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逾期现象, 给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带来了难度。逾期现象积累到一定的时间之后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较大的损失, 部分客户可能就此不再还款。导致给商业银行造成大量的资本占用, 使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转以及营利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作用;而且逾期率和不良率过高也不符合人民银行和银监局的监管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贷款业务过程中注重压缩逾期信贷, 尽最大程度减少个人贷款逾期信贷的产生。逾期行为的发生损害了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经营, 短期看降低了银行的利息收入, 在逾期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出现贷款资金收不回来的严重后果, 对商业银行的运营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注重对个人贷款业务逾期压缩, 积极从多个角度促进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正常还款, 有效处理逾期现象[3]。

三、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的成因

个人贷款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 个人原因造成的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重要风险之一是由于个人原因出现的风险。客户在办理完个人贷款业务之后由于其自身的工作风险, 包括失业与收入降低等, 导致无法及时还款。客户自身在对财产的安排上可能出现不合理现象, 包括超前消费, 投资经营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等, 导致客户无法还款, 出现逾期。甚至出现呆账坏账, 给商业银行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或者是由于客户自身的信誉问题, 不可否认, 部分客户由于自身信誉以及还款意识较弱等原因, 在出现一定的还款困难之后没有积极继续还款, 出现了逾期现象。这是由于信用问题而出现的风险。

(二)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指的是由于外部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出现的全局性经营风险。在商业银行处理过程中难以通过多样化投资进行化解, 在多种层面上影响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 包括不可回避风险以及不可分散风险。在个人房产贷款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由于房产开发商经营不善而出现的风险[4]。

(三)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由于国家在金融发展以及相关政策上出现变动而导致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金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多种经济元素, 国家政策对此也有所调整, 由此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增加了政策性风险。其中在房产管理上国家一直对此高度重视, 在房产发展上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发展政策, 包括房产税的征收等, 给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增加了风险。

(四) 内部风险

商业银行个贷发展的内部风险主要体现是内部人员的操作风险, 但是现在各银行均加强了业务权限限制、岗位制约、定期及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后台审计、员工行为排查等方式进行了约束, 基本上这方面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已经极低了。

(五) 主要风险点

在个人原因造成的风险、系统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风险中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风险在于由于客户个人原因造成的风险, 即信用风险。在一定的时间点内国家在政策制定上一般较为稳定, 个人贷款业务风险主要来自于个人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的个人贷款风险, 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不稳定性。

四、商业银行对逾期贷款的催收手段与催收困境

(一) 逾期贷款催收手段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逾期现象, 对个人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作用, 因此商业银行应当针对逾期现象采取有效的催收措施。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采取的催收方式主要包括短信催收、电话催收, 通过电话沟通联系的方式积极与客户进行沟通, 告知客户其欠款金额以及最后的还款时间, 敦促客户尽快还款, 告知客户逾期不还款的危害与造成的相应后果, 包括在征信在进行体现, 影响客户的日后的贷款审批额度。在电话沟通无效的情况下进行上门催收, 对客户进行面对面地收款, 再次向客户讲解个人贷款逾期的不良后果, 加强客户对逾期现象的重视, 从而积极还款。同时采用物业协助催收的方式, 银行积极加强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合作, 在难以实现银行亲自上门催收的情况下由物业公司进行代为收缴, 减少银行的工作量。在以上催收方式难以达到有效催收的情况下对客户进行律师催收, 银行聘请律师对长期逾期客户发送律师函, 通过律师的专业性促使客户充分认识到还款的重要性。在律师催收难以达到目的的条件下采用司法诉讼的方式。对长期欠款不还客户以及大客户进行司法诉讼, 促进客户还款[5]。

(二) 逾期贷款催收困境

在这些催收方式运用的过程中具有很多实际性的问题, 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收缴难度。在打电话过程中可能出现客户不接、打不通现象, 银行无法与客户建立直接的电话联系。而在上门催收过程中则需要消耗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同时占用了银行的经济资源, 对商业银行的运营产生了不良影响, 导致银行难以将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自身业务的经营上, 增加了银行运营的难度, 挤占了银行的经济利润空间。在与物业进行合作协调催收的过程中客户存在着更换住处的现象, 给物业催收也增加了难度。在律师催收与司法诉讼催收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大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

五、合作楼盘准入严格控制并选择优质客户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风险, 要求商业银行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加强与多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 结合多种客户的自身还款能力为用户提供多种贷款方案, 目前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中很大部分是住房贷款, 为此要求商业银行进行合作楼盘的准入严格控制制度, 充分考量客户的真实经济能力、住房需求以及客户的还款能力, 对客户进行严格筛选, 选择优质客户, 避免在出现较大范围的客户逾期以及无法还款现象。

六、结束语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 个人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较大的风险, 其中的重要表现是逾期行为的发生, 其原因包括个人原因造成的风险、系统风险与政策风险等, 要求商业银行积极压缩逾期贷款, 对逾期客户采取短信电话催收、上门催收, 物业协助催收、律师催收与司法诉讼等多种催收方式, 积极克服催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同时进行合作楼盘的准入严格控制, 在对客户资料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优质客户等, 从多个手段降低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风险。

摘要:个人贷款是目前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 随着目前居民个人消费能力以及消费需求的提升, 个人贷款种类与数量也随之提升, 各大商业银行均积极开发了多种类型的个人贷款, 为商业银行带来经济利润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贷款风险, 在新形势下如何对贷款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是商业银行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 徐霄.新形势下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举措[J].财会学习, 2016 (20) :182-183.

[2] 张芝泉.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加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 2017 (24) :58-59.

[3] 张进红, 顾小明.对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担保圈贷款风险管理的探索和思考[J].现代金融, 2016 (10) :12-14.

按揭贷款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金融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重要工作之一。金融和风险是相伴相生的,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金融机构风险频繁发生,风险类型不断增多,后果越发严重,已有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发生倒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守金融风险底线,积极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社会也对金融风险认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金融风险发展过程中信贷风险是关键也是值得关注的环节。小额贷款公司是在金融需求与供给出现矛盾后应运而生的,为小微企业或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基本都是借贷相关类的金融性服务,对助力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和个人信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小额贷款公司在迅猛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率的逐步攀升,甚至有些不能很好地控制各类信贷风险导致不少小额贷款公司濒临破产甚至频繁暴雷,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俨然是小额贷款公司的重要课题。

信贷风险主要包括信用、操作、市场、法律及流动性风险[ ],而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单一,现阶段表现形式基本为放贷业务,故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基本表现为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是指贷款受到违约损失的可能性风险,这种信贷损失既可能来自外部因素也可能源自内部因素。信用风险来自于在信贷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照贷款合同约定按时归还本息,使贷款人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差,带来了部分损失的可能性[ ]。

信贷风险也分系统和非系统风险,两者是并存的,系统风险是小额贷款公司对于外部宏观因素原因而无法提前预知的风险所产生的利益损失,其影响是全面的,且无法控制。而非系统风险是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内部自身出现不正确判断或管理上等因素所造成风险,是属于可以控制的。

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比较复杂,很难精确计量与预测,主要特征为:

(1)潜在性。例如,借款人可能在无法确定能否归还或者已经知晓自己无法归还贷款本息的情况下抱着侥幸心理去借款。这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是不会立刻发生,这就要求必须善于识别且高度重视信贷风险,预防为要。

(2)概率不确定性。不同于呈现正态对称分布的市场风险,信贷风险受影响较多,发生概率很难确定,不具有对称性,见图1.1。例如,某笔信用贷款,在借款人正常还款意愿和经营良好的情况下,贷款人是可以按时收到贷款本息,但是如果借款人行业发生趋势上的大变革,或借款人因自身原因而导致经营不佳甚至停止运营,那么该笔信用贷款就会发生亏损,不仅是利息,更有甚至会损失本金,故需对信贷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识别。

(3)长期性。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期,但是社会信用体系在以后的发展中还需不断完善。

(4)可控性。信貸风险也是有自己的运行变化规律,这样小额贷款公司就可以依靠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技术方法,监控信贷风险形成和发生,在特定的范围和程度上去知晓风险发生与发展,从而控制、降低、分散相应的风险。

(5)复杂性。信贷风险形成原因众多,其系统性与非系统性并存更是增加其复杂性,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将会造成公司巨大损失。系统因素如法律政策、经济周期及行业生命周期等难以避免,非系统性因素如还款意愿、财务情况等,但非系统性风险可通过其他投资方式规避。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等学者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他们认为市场中信息是不对称的,通常产品卖方或者服务提供者,所掌握的信息更多、质量更高、信息的时效性更强,所以占据信息的优势位置,而这些群体出于利益的考虑等,会将其掌握的信息输送给信息匮乏的一方,从中获得收益,而信息匮乏的一方,也会想方设法从信息优势的群体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政府作为市场的宏观调控者,就需要降低不同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小额贷款公司可能无法全面掌握借款人信息,比如借款人的需求额度、需求频率、资金用途、偿还能力与意愿等,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给小额贷款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会提升利率、提高贷款门槛[ ]。部分借款人在申请贷款的时候,会故意隐瞒不利于自己贷款申请的信息,引发道德风险,威胁公司资金的安全性。小额贷款公司在贷前假如没有对借款人的具体情况加以有效调查,则可能会将资金提供给不利条件的借款人,而达到标准的借款人被排除,引发逆向选择风险。

威廉姆森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将企业和市场形容为资源配置机制,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市场中存在的小数目条件、有限理性等因素会促使市场交易费用的形成与扩大,企业参与到市场资源配置中,有利于交易费用的控制。

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业务必然会发生成本,比如贷前会对借款人的各方面情况展开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能力、还款能力、负债水平等,这些工作形成成本,提供信贷资金给借款人后,公司还需要对其财务、经营等进行各种监督,保证借款人按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同样会产生一定成本。当小额贷款公司的总交易成本低于贷款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公司才有放款的条件,才能开展信贷业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信贷配给理论内容更加完善,从宏观角度而言,信贷配给是指信贷市场中信贷供给量少于需求量,且信贷利率是清晰明了的;从微观角度上而言,信贷配给又被细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并不是所有的信贷申请都被信贷机构接受,对于信贷机构驳回的信贷申请,对方在乐意付出更高成本的时候,其贷款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第二,借款人贷款申请无法被全部满足。

小额贷款公司的期望收益影响因素被分成两点,分别公司设置的贷款利率、借款人还款概率[ ]。从这一点出发,小额贷款公司在接受借款人申请信贷之后,必须要设置合理的贷款利率,有效分析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在做好这两项工作后,公司才有可能盈利。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下行趋势,且征信体系不健全,加剧了小额贷款公司不良率连续攀升。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2008年我国试点发展小额贷款行业,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小额贷款行业自2015年开始风险爆发,小额贷款公司数量逐年下降,整个行业发展艰难。现在小额贷款行业仍处于低沉期。如何解决小额贷款行业升级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问题,突破信贷风险桎梏,离不开政府部门、行业和小额贷款公司共同努力。小额贷款行业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金融风险整治工作,主动预防与化解贷款风险,最大化降低出借人损失,促进普惠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在经济下行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冲击下,未来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经济下行,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导致小额贷款公司不良率不断升高,倒逼小额贷款公司求变。在双重影响下,龙头公司在勉强中应付,中小型公司则跟不上节奏。但整体看,行业正在逐步规范化,在经济下行、监管趋严背景下蕴含转型机遇,因此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按揭贷款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自全球化速度加快,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考验着企业家们。中小企业往往因资金不足而滞后发展。而贷款即是资金充足者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这不仅可以满足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资金所有者还可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但伴随着贷款的普遍化、成熟化,担保公司贷款中出现的信用问题也愈加严峻。

关键词:担保公司,贷款,风险管理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同样,不想盈利的公司就不是好公司。在担保这个行业里,任何一个想要做大做强的担保公司无不都在积极的扩大规模、拓展担保贷款业务。但如果疏于管理、轻视对于担保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问题、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鼠目寸光,其结果往往则是担保公司不但不能长期发展、实现盈利,反而极易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带来风险,误人误己。

1. 信贷中所存在的风险现状分析

1.1识别风险的能力薄弱

从商业银行方面考虑,其所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仍不成熟,过分相信担保公司的审查结果,对于担保公司的依赖过大。因而,形成了认为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便毫无风险的错误认识。自己对于贷前的审查环节,不了了之。将担保公司提供的审查报告深信不疑,缺乏自己独到的分析与见解。贷后管理方面,疏于定时定期的调查,总以为只要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即使中小企业发生财务意外状况,而还不上贷款时,此时仍旧有担保公司提供的保证金作为后盾,低估风险。从担保公司方面考虑,部分企业唯利是圖,完全将商业道德抛诸脑后,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风险评估能力薄弱。因而往往放松了对于中小企业的审查,对其绿灯长开。从中小企业方面考虑,由于其的道德缺失,试想投机取巧,常常抱着侥幸的心理,拖款甚于不还贷款。这其中种种毋庸置疑地加大了贷款的风险系数。

1.2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设缺陷

在法律建设上,对于担保额的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存在着法律上的缺陷。法律中对于担保机构的准许条件、监督主体和监管法规都未作明确的规定。从社会方面考虑,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经常鼓励各个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发展资金业务,但往往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监管建设力不从心。且整个社会的信贷毒瘤长期存在,仍没有根治,这让不少不法份子得了可趁之机。在自身因素上,银行担保管理制度不够强硬。一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可行性地操作流程欠缺,没有具体的控制监管措施。二来,对于担保公司的监制不到位。银行对于担保公司的约束仅仅凭着一张白纸黑字,对和担保公司的往来客户、担保资金的来源以及担保公司的企业道德素养信息度掌握不够。三是,高端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商业银行为了减少贷款担保的成本,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来招拢专门对担保公司进行合作和防范其风险的管理人才。将繁琐的贷款手续移交给了担保公司,不重视一手资料的获得。中小企业营运良好也罢,若出现了坏账则仅仅将保证金扣收,将坏账原因地检查、分析和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旦担保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股东恶意抽逃资金,到时担保公司怕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此时银行极易出现债权悬空或者担保失效的尴尬境地。担保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亦不可观,担保责任贷款保证金违规现象普遍。对被担保人的“三查”工作不到位,对担保责任的认识不足,依赖农信社贷款管理和反担保人连带责任的现象较为突出。大多数的担保公司为了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如对于某些棘手客户,则采取降低担保手续费和风险保证金来拉拢客源,随意性大,存在少收、不收的现象。再来,担保公司的有些保证金来源于其他借款,甚至是将股东向农信社所借的贷款转为保证金。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担保公司对于风险的抵抗力薄弱,无法履约,公司的诚信度降低。

1.3担保公司的综合素质差

有些担保公司过分地强调盈利,狂热地招揽业务,甚至有将多收的保证金挪用于投资、借款,形成极高的信用风险。担保公司是担负防控信用风险来获取经济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对于担保公司的基本要求就是诚信二字,社会效益达到了,又何会愁苦于经济效益。热衷于高盈利,高风险的大项目业务的结果常是业务规模做的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高。保证金的不到位,致使公司的诚信度下降,长期如此,担保公司则有破产之危。如若担保公司出现了诚信危机常常会被市场淘汰。诚信经营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品质,亘古不变。

2.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2.1提高担保风险认识

世事无绝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相对面。高风险自然对应着高收益。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业务也不可能绝是零风险。银行一定要跳出认为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便万事大吉的认识误区。银行想要扩大盈利固然没有错,但对于担保公司地选择要思之再三,务必要将把风险防范放在首要位置。银行可通过建立担保公司入围认证制度,从源头上将缺乏资金实力、专业人才、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的担保公司予以排除。另外,银行要建立信贷担保法律审查制度,灵活利用法律才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于信贷管理人才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切不可因小失大。对于被担保人,担保公司一定要确保客户提供的抵押或质押资产充足且有效合法的条件下,才予以办理抵押或质押贷款担保业务。在这方面,担保公司能采取的反担保措施,一旦被银行要求履行担保责任,可以同时向借款人和反担保人追偿,从而减少自身的损失。

2.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担保公司应该规范担保手续。贷前,严格把关。为中小企业担保时,注意对于为担保人的近三来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对于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有一定的掌握。贷后,加强监管,严禁贷款挤占挪用。坚决杜绝借款人以借新还旧的方式偿贷。此时,担保公司可以采用一笔贷款分多次发放的方式规避担保额度限制,分散风险。对于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认真分析,掌握客户的近来财务状况。商业银行也应不断完善自己缺陷,不断修炼自身信贷管理的基本功。对于规范保证金管理,也要给予足够重视。保证金要设立专户储存,以明确资金的流动方向。善于利用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合作协议中对担保公司提出明确的信息要求,避免可能的商业欺诈和不良投机行为。一旦借款人出现财务危机,银行应及时要求担保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如担保公司不巧也出新财务危机时,则银行需确保没有恶意的商业欺诈行为下,拟定书面协议,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银行内部的管理,应严肃工作纪律。推行分工合作的方式,划分责任到人。不定期地开展专项稽核活动,加大稽核监督工作力度。一是对于内部员工的职业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察。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降低贷款门槛,以谋取不当利益。二是对担保公司经营情况、担保保证金存储情况、总的担保责任余额、单个借款人最高担保数额占其资本金比例、风险金提取情况、履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项稽核,发现超单户规定比例的担保、超协议约定比例的担保立即予以纠正,严防贷款风险,规避法律风险。

2.3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银行和担保公司都应该择优选取合作对象,切不可沆瀣一气,只顾眼前利益,其后果往往不利于自己可持续发展,而逐步被市场所遗弃。加强对于员工的工作能力、道德素养的培养,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互利共赢,齐头并进的竞争环境。

3.结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个公司都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动态的发展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完善自己,在行业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正确认识风险,降低风险系数,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这样的公司方能在市场里寻得一席立足之地,不论风雨飘摇,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丁学东.在2008中国担保论坛上的讲话[M].2008中国担保论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2006中国担保论坛课题组.2006年度中国担保业监管研究[M].2006中国担保论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按揭贷款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125家商业银行2013— 2017年季度数据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第三方支付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效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但P2P网贷通过诱导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不显著。(2)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P2P网贷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不显著。(3)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大,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冲击力度居中,对城农商银行的冲击力度最小,但P2P网贷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4)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的影响均不显著。P2P网贷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的影响均不显著。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盈利; P2P网贷; 第三方支付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这样定义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有效融合孕育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逐步成为整个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全方位地改变公众的生活方式。自2013年阿里巴巴货币基金型产品“余额宝”上市以来,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竞相迸发,以变革者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互联网金融从结算功能、资金融通功能、理财功能等方面迅速抢占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稳定的经营环境。可见,商业银行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对其盈利水平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为:第一,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的第三方支付不断冲击商业银行资金结算支付的主体地位;第二,以货币型基金产品为主导的新型理财方式的出现加大了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并推动资金成本的上升;第三,P2P融资平台、网络众筹、微贷平台等形式为资金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了直接对接的渠道,取代了商业银行资金融通的中介地位。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两大层面,其中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运营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重要指标,盈利结构是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关系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性。对此,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两大重要维度。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会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两大维度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影响,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业提升盈利能力及优化盈利结构,以此来科学应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冲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学领域的崭新概念。国外学者Franklin等[1]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将产生较大影响。David等[2]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深度融合,促使互联网技术与银行产品相互渗透,由此生成更多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Lee等[3]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需要考虑社交平台传播功能,利用社交平台可以有效提升信息传播效率。Lee[4]从长尾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与平台经济理论三种发展理论出发,诠释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效应。Deyoung等[5]则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三大业务出发,分别考察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不同业务渠道的负面影响。Norden等[6]研究认为,存贷款利差是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互联网金融对这部分收入将产生冲击。Brissimis等[7]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贷款业务方面的冲击力度最大。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倾向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盈利产生正向影响。Jallath等[8]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支付结算、理财产品、佣金收入等具有推动作用。More等[9]研究发现,在存贷款业务稳定状态下,中间业务将对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产生明显的提升作用。Kao等[10]研究表明,第三方支付因其平台效应及客户集聚效应对银行盈利存在促进作用。

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归纳为三个层面:第一,互联网金融功能及影响渠道层面。李克穆[11]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功能在于利用大数据的便利,对客户信息进行甄别,从而解决小额贷款成本收益的不匹配性,推动了社会融资功能的实现,增加了资金可获得性。何启志等[12]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融通了资金链的上下游端口,高企的网贷利率吸引了社会资金提供者,由此引发金融机构脱媒现象,从而对银行存款产生分流影响。张万力等[13]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理财资金收益功能与客户信息收集功能的优势已逐步显现,这种优势将对银行理财客户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影响。战明华等[14]研究显示,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银行负债结构、证券市场流动性和企业融资结构来弱化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第二,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行为层面。王锦虹[15]以银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作为测度因素,探讨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盈利的关系,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资产项的影响较小,但对其负债项的影响较大。申创等[16]考察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水平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刘笑彤等[17]研究表明,银行通过并购重组能够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获得更高的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效率,从而提升经营绩效。张庆君等[18]研究顯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存在替代效应,促使银行资本配置效率下降。第三,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风险层面。冯乾等[19]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源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行业羊群行为、道德风险等因素,这种风险将引发互联网金融的声誉危机。顾海峰等[20]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收窄银行利差与降低运营成本的双重渠道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两种渠道的效应叠加决定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方向。

综上,已有文献主要局限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经营及风险承担的影响层面。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2013—2017年125家商业银行季度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给出相关建议。本研究成果将为中国银行业提升盈利能力及优化盈利结构,科学应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冲击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互聯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主流业态模式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与P2P网贷平台。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两大运营平台,在表内与表外业务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产生影响。盈利水平是商业银行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及保障。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两大层面。其中,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指银行通过表内外业务所获得的整体收益规模,决定着银行债务代偿能力。因此,提高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生存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是指银行非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是反映银行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缩窄已成为常态,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将有助于稳定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因此,改进银行盈利结构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上述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两大平台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影响的双重层面上。其中,第三方支付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效率方式与融合支付结算与网络拓展方式分别对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产生影响;P2P网贷通过诱导金融脱媒、融合债权众筹、集合理财等方式分别对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产生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给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传导路径,如图1所示。

(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分析

(1)第三方支付在表内业务层面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主要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方式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集聚众多用户的小额活期存款,转换成大额定期存款,使银行活期存款规模降低。同时,第三方支付将活期存款转换为定期存款后再以大额定期存款方式存放于商业银行,这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加,由此引发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下降,从而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2)第三方支付在表外业务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主要通过建立支付结算与网络拓展的深度融合方式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商业银行为第三方支付打通支付结算通道,促使第三方支付享有更大的支付结算平台,由此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第三方支付发挥其网络拓展优势,为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由此引发商业银行非利息收益占比的提高,从而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产生正向影响。

(三)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分析

(1)P2P网贷在表内业务层面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P2P网贷主要通过诱导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P2P网贷直接融通了资金供需求双方,促使资金游离于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体系之外,由此引发金融脱媒。在金融脱媒情况下,P2P网贷资金提供方的预期收益率远大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高企的资金收益率将引发银行存款资金分流,在存贷比约束下,银行贷款规模下降,引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下降,从而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2)P2P网贷在表外业务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P2P网贷主要通过建立债权众筹与集合理财的深度融合方式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P2P网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债权众筹,资金收益率优势是P2P网贷的重要生存基础之一。为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率,P2P网贷除了进行资金放贷之外,还将通过资金理财方式获得较高收益,以此来实现P2P网贷运作的可持续目标。因此,P2P网贷与商业银行存在深度合作倾向,P2P网贷通过债权众筹方式为商业银行募集理财资金,由此增大商业银行理财资金规模,从而不仅实现P2P网贷的资金收益率目标,还促使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得以提高,从而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产生正向影响。

(四)研究假设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向影响,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2: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向影响,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3: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盈利存在异质性影响。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选取

考虑到互联网金融主要从2013年开始大规模发展,同时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中国125家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考虑到某些样本银行个别年份数据的缺失问题,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模型的插值功能进行补全。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艾瑞咨询以及各样本银行季度报告。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选取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资产收益率(ROA)。对于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指标,主要选择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指标重要性程度,本文选取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NLLR)来衡量银行盈利结构。

(2)解释变量。将互联网金融划分为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两种类型,将第三方支付规模与P2P网贷规模作为自变量来反映互联网金融规模,同时为统一变量的量纲问题,本文选取第三方支付规模对数(lnTPP)、P2P网络借贷规模对数(lnP2P)两个自变量来测度互联网金融规模。

(3)控制变量。通过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借用已有文献的变量选择,本文最终选择两个层面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微观指标层面,选取银行的存贷比(LDR)、成本收入比(CIR)、不良贷款率(NPL)、资本充足率(CAR)、银行资产规模对数(lnSIZE)等作为控制变量;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层面,选取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GDP增长率(GGDP)作为控制变量。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06%,最大值为2.21%,最小值只有0.05%,说明不同样本银行之间的差异较大。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为21.51%,表明对所有样本银行来说平均非利息收入占到银行收入的21.51%。存贷比均值为64.39%,最小值为30.59%,最大值达到了95.43%,不同样本银行之间的差异较大。成本收入比均值为30.75%,说明平均来说样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为30.75%。不良贷款率最大值为5.59%,最小值為0.21%,说明不同样本银行间差异较大。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72%,最大值为19.39%,最小值为7%,说明不同样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差异较大。资产规模均值为8.33,最大值为12.39,最小值为3.38,考虑到是取对数之后的值,说明中国商业银行平均规模较大,同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差异也较大。宏观经济増长率均值为6.97%,说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平稳发展状态。

(三)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的面板模型如下:

其中,i代表样本商业银行,t代表时期,NIIRi,t表示第i家银行在t时期的非利息收入占比,α为常数项,βi为各变量对应的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将采用非平衡面板回归模型,以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资产收益率与反映银行盈利结构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三方支付规模与P2P网贷规模为解释变量,同时引入存贷比、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GDP增速等控制变量,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一)全样本面板回归分析

为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需要进行Hausman检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结果表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全样本面板回归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个模型R2值分别为0.7736与0.6526,说明模型拟合优度均很好,F值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方程显著性强,各变量对应系数绝大部分显著。依据上述全样本面板回归结果,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1)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层面,由模型(1)可知,lnTPP的系数为负,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具有负面影响,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盈利能力存在冲击效应。在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影响层面,由模型(2)可知,lnTPP的系数为正,且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正向影响,即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扩大会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上述结果表明: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方面,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存在显著的冲击效应,足以说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效应显现。在对银行盈利结构影响方面,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显著的助推作用,足以说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效应显现。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效应主要体现在银行存款与理财资金分流层面,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远大于商业银行存款及理财产品收益率,从而分流了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规模,进而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冲击效应。此外,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效应主要体现在支付结算与网络拓展层面,商业银行为第三方支付打通支付结算通道,而第三方支付通过网络渠道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中间业务,由此引发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可见,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决定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特征。由此验证了假设1。

(2)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层面,由模型(1)可知,lnP2P的系数为负,但并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P2P网贷对银行资产收益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P2P网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效应不显著。在对银行盈利结构影响层面,由模型(2)可知,lnP2P的系数为正,但并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P2P网贷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正向影响不显著,P2P网贷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助推作用不显著。由此验证了假设2。其主要原因在于:P2P网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主要表现为吸收存款与理财资金的竞争性及贷款风险运营的合作性。考虑到P2P网贷的资金投放规模远小于银行信贷投放规模,P2P网贷业务规模尚未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规模形成有效分流,难以引发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有效冲击或助推,P2P网贷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效应尚未显现。

(3)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力度比较。对比模型(1)与模型(2)中lnTPP与lnP2P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发现,lnTPP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均远大于lnP2P的回归系数绝对值,说明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影响力度均远大于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影响力度。其主要原因在于:P2P网贷与商业银行贷款的客户群定位存在较大差异,P2P网贷主要面向小额贷款客户群,商业银行贷款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客户群,因此P2P网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稀释力度是极其有限的,这就决定着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力度很小。但是,第三方支付的网络支付结算功能更贴近客户市场,由此引发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深度合作。第三方支付通过网络渠道拓展及增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使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加,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

(4)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层面,由模型(1)可知,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成本收入比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存在冲击效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均存在助推作用。但是,存贷比、不良贷款率、资产规模、GDP增速等对银行盈利结构的影响均不显著。在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影响层面,由模型(2)可知,成本收入比与资本充足率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成本收入比与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成本收入比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助推作用,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冲击效应。

(二)分样本面板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本文对全部样本银行进行分类处理,划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三大类型,通过对三类银行分样本回归分析,揭示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的分样本面板回归结果见表3。

上述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盈利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由此验证了假设3。这种异质性影响主要归纳如下:

(1)第三方支付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异质性影响。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层面,三类银行对应的lnTPP系数均为负,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股份制银行对应的lnTPP系数绝对值最大,国有大型银行居中,城农商银行最小。这说明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大,对国有大型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居中,对城农商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小。在对不同类型银行盈利结构的影响层面,国有大型银行对应的lnTPP系数为正,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然而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对应的lnTPP系数均为正,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助推作用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在理财业务领域的客户定位与股份制银行最为相似,在竞争效应作用下,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效应最大。

此外, 国有大型银行对资金结算通道的主导权促使第三方支付与国有大型银行在支付结算业务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在合作效应作用下,促使国有大型银行中间业务量大幅增加,导致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2)P2P网贷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异质性影响。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层面,三类银行对应的lnP2P系数均为负,且均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P2P网贷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异质性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由P2P网贷的放贷资金规模过小决定的。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影响层面,国有大型银行对应的lnP2P系数为负,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然而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对应的lnP2P系数均为正,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P2P网贷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盈利结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但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助推作用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业务主要呈现低收益及低风险特征,促使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业务的预期收益率相对较低。但是,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理财业务倾向于中收益及中风险特征,促使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理财业务的预期收益率相对较高。P2P网贷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使国有大型银行理财资金出现大幅分流,引发国有大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降低,由此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形成显著的冲击效应。此外,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理财业务的预期收益率较高,因此P2P网贷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不显著。

(三)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代替资产收益率(ROA)作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对上述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4。从稳健性检验结果来看,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与本文前面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本文实证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及可靠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中国125家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季度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进行探讨,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盈利能力方面,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盈利能力存在显著的冲击效应,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竞争效应显现。在盈利结构方面,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显著的助推作用,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合作效应显现。(2)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盈利能力方面,P2P网贷对银行资产收益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P2P网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效应不显著。在盈利结构方面,P2P网贷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正向影响不显著,P2P网贷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助推作用不显著。P2P网贷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效应尚未显现。(3)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影响力度均远大于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影响力度。(4)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成本收入比对银行盈利能力存在冲击效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对银行盈利能力均存在助推作用,但存贷比与GDP增速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5)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盈利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层面,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大,对国有大型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居中,对城农商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小。但P2P网贷对不同类型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这主要是由P2P网贷的放贷资金规模过小决定的。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影响层面,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均不显著。P2P网贷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但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均不显著。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给出如下政策建议:(1)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分流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应适度授予存款人议价权,尤其是提升存款人对于大额定额存款的议价空间,以此来提高存款人的存款收益,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稳定存款业务规模的目标,进而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分流带来的不利冲击。(2)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分流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应强化金融创新机制,创设面向不同风险等级投资者的中高收益率理财产品,以此来吸引社会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从而稳定银行理财业务的市场规模,进而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分流带来的不利冲击。(3)针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合作,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平台更贴近客户市场,商业银行需要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打通资金结算通道,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发挥其网络渠道优势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规模,以此来发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助推作用。(4)针对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银行盈利的异质性影响,国有大型银行应提升贷款定价权,提升其应对存款价格上涨的能力,以此来防范互联网金融对其存款资金的分流行为。此外,考虑到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不享有存贷款市场规模优势,两类银行应注重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表内外业务层面的深度合作,以此来提升两类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Franklin A, James M, Philip S. E-finance: An introduction [J].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2, 1(36): 5-27.

[2] David C, Amy Y. A guide to the internet revolution in banking [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0, 2(17): 47-53.

[3] Lee J E R, Rao S, Nass C, et al. When do online shoppers appreciate security enhancement efforts? Effects of financial risk and security level on evaluations of customer authenti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12, 70(5): 364-376.

[4] Lee G H. Rule-based and case-based reasoning approach for internal audit of bank [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8, 21(2): 140-147.

[5] Deyoung R, Rice T. Erratum: Noninterest incom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U. S. commercial banks [J]. Financial Review, 2010, 39(1): 101-127.

[6] Norden L, Silva B C, Wagner W.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bank behavior: Evidence from credit markets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4, 43(1): 130-145.

[7] Brissimis S N, Delis M D. Identification of a loan supply function: A cross-country test for the existence of a bank lending channel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 2009, 19(2): 321-335.

[8] Jallath E, Negrin J.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s in Mexico [J]. Journal of Mathematics, 2001, 112(4): 80-102.

[9] More D, Basu P. Challenge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A detailed study and a hierarchical mode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an Indian firm [J].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19(4): 624-647.

[10] Kao C, Hwang S N. Efficiency measurement for network systems: IT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0, 48(3): 437-446.

[11] 李克穆.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 [J]. 管理世界, 2016(2): 1-2.

[12] 何启志, 彭明生.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网贷利率特征研究 [J]. 金融研究, 2016(10): 95-110.

[13] 張万力, 章恒全, 曹艳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为研究 [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2): 100-105.

[14] 战明华, 张成瑞, 沈娟.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传导 [J]. 经济研究, 2018(4): 63-76.

[15] 王锦虹.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究——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1): 7-12.

[16] 申创, 刘笑天. 互联网金融、市场势力与商业银行绩效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7(5): 16-29.

[17] 刘笑彤, 杨德勇.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并购重组选择差异的效率研究——基于商业银行异质性的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 [J]. 国际金融研究, 2017(10): 65-75.

[18] 张庆君, 刘靖. 互联网金融提升了商业银行资本配置效率吗?——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J]. 金融论坛, 2017(7): 27-38.

[19] 冯乾, 王海军. 互联网金融不当行为风险及其规制政策研究——以市场诚信、公平竞争与消费者保护为核心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2): 24-31+51.

[20] 顾海峰, 杨立翔. 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风险承担: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证据 [J]. 世界经济, 2018(10): 75-100.

责任编辑、校对: 高原

按揭贷款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小额贷款的持续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成为我国传统融资方式的有力补充。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内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加。为了使小额贷款公司能够持续健康运营,减少风险的发生,完善公司风险管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法律风险 信用分析 操作风险

一、引言

小额贷款以其门槛低、借贷效率高等优势,在补充和创新传统金融方式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发展时间相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较短,在贷款发放过程中,贷前、贷中和贷后不够规范,导致风险控制不到位,风险管理存在问题。随着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信贷规模都逐步扩大,会导致整体风险日益增加。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客户的特殊性,这些客户违约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违约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国家只允许规定的银行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无法吸收公众存款,原则上“只贷不存”,所以面临的风险较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大。此外,小额贷款公司对风险控制的意识相对薄弱,在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风险的评估不规范,使得风险管理的水平低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长此以往,影响公司甚至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必须识别并剖析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发生原因,并逐步完善风险管理对策。

二、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原因

1.外部风险。(1)法律风险。合法合规是公司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小额贷款公司也不例外。但是目前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比较明确的有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从整体上对小额贷款公司做出了纲领性的规范。但是这些文件仅仅属于规范性文件,并未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明确定位。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的实际上是金融类业务,但是却属于非金融机构,与普通公司相比具有特殊性,加上国家目前对小额贷款的监管力度加大,公司受国家政策波动影响,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进行保障,将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和稳固发展。(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导致公司产生损失的风险,被认为是信贷业务中影响最大的风险。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其面临的信用风险较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高。因为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客户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或者农户,这些借款人还款能力较弱,违约的成本较低,导致违约的概率较高。信用风险的产生,一方面由于借款人不具备偿还能力或偿还意愿,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在贷款发放前对借款人缺乏严格的审查评估,并在贷款发放后没有做好监督和追踪工作,使得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大。

2.内部风险。(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公司内部员工在信贷业务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使得行为不规范、不合理引发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主体是小额贷款公司员工,不合规的操作行为可能出于主观意愿,也可能出于客观原因。客观方面,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尚不健全,业务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且风险防范意识也较弱,往往容易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主观意愿方面,由于员工道德风险,向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收取贿赂,出现瞒贷和骗贷情况,使小额贷款公司放贷质量下降。(2)资金风险。资金是小额贷款公司持续运营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则很难在日趋激励的行业竞争中生存,而资金充足的小额贷款公司更容易做大做强。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风险表现为,资金短缺影响后续公司业务的循环,引发经营风险的产生。导致小额贷款公司资金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小额贷款公司属于非金融机构,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具有“只贷不存”的特点;第二,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狭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公司的股东,还有部分来源于银行金融机构,但银行融资成本较高且提供融资的银行不得超过两个。也就是说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社会资金,有限的融资渠道容易降低公司运营效率。

三、加强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优化外部环境。为了使小额贷款公司能够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从法律上明确公司的地位和性质,通过健全小额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相关法律法规,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小额贷款目前非金融机构的定位不利于公司的发展,考虑到小额贷款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实际上为金融类业务,但是由于银监局并未颁发金融业务许可证,给公司发展带来一些困扰。本文认为,小额贷款公司为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融资渠道,监管机构应当通过立法,明确小额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属性,为公司提供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小额贷款公司作用的持续发挥。

2.加强贷款审查,减少信用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主要为低收入个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这些借款人还款来源不稳定,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加大贷款审查力度,从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阶段建立完整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1)贷前主要是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首先,需要从多个渠道获取借款人相关资料,包括借款人自己提供、信贷人员实地考察、借款人供应商和客户提供等,防止借款人隐瞒不利信息;其次,对借款人非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公司基本情况、行业状况、管理人员信用记录、管理人员教育水平、上下游客户等,这些非财务指标也是影响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第三,对借款人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还要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查,防止金额的虚增。借款人风险评估能夠从源头上控制信用风险的发生。(2)贷中主要是对贷出款项的追踪和管理。小额贷款公司将款项发放后还应当定期进行追踪,防止借款人更改资金用途,或者借款人信息发生重大变化,影响了还款意愿或还款能力。(3)贷后主要是对逾期款项的催收和反馈。如果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尽可能的将损失降到最低,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款项的催收或将抵押物进行变现,必要时可以采取法律措施。

3.强化内部监管,提高人员素质。(1)强化内部监管。小额贷款公司首先需要完善组织架构,形成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相互制衡的格局。在此基础上,明确各部门分工,业务部门负责信贷审批的初步调查,风险管理部门除了监督之外,还要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然后贷审会议最终审批。小额贷款公司还应当完善信贷业务流程和制度,减少不必要流程消耗的时间,提高贷款审批效率。(2)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信贷人员,提高贷款审查能力的同时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公司可以从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提升员工能力和素养。首先,招聘过程中对人员进行严格筛选;第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信贷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第三,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业务人员发生操作不当行为给予惩罚,在风险防控方面表现出色的给予奖励。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让小额贷款公司的员工能够真正提高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

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中必然会面临多种多样的风险,公司应当提前识别这些风险,并对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从而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最重要的是,小额贷款公司应当重视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鹏.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9):45-46.

[2]寿震坤.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分析[J].金融经济,2015,(20):19-21.

[3]陈正俊. 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S1):32.

作者简介:李真珍(1987—)女。石河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金融与财务。

上一篇: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图书馆侧信息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