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6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对合肥工业大学在校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大学生生态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模式,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和层次,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李丽鹏(1982-),男,河北临漳人,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科长,讲师;尉德芳(1965-),男,陕西蒲城人,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安徽?合肥?23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HGXJ0150)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创业是时代的音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专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政府颁布的大学生创业系列政策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活动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多年来,在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具有工科学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和运行模式。为全面了解我校大学生创业现实状况,本课题组开展了有关创业的专项调查,为学校下一步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2012年5月前在校的大二至大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涵盖全校16个学院,涉及文、理、工、法、经、管等学科,66个本科专业和15个研究生专业。

本次调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二是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三是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对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评价和要求;四是前期创业准备和创业意向;五是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障碍和需要;六是创业期望和创业打算。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58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547份,有效率为91.17%。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男生394人,女生153人;本科生486人,研究生61人;文科95人,理工科452人;大二年级253人,大三年级121人,大四年级112人。

二、当前工科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分析

1.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

(1)对自主创业涵义认知程度较高。《辞海》中对创业的定义:“创业,创立基业”。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对创业内涵的理性认知程度较高,23%的学生认为只有开办一个企业(公司)或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才叫创业;只有2%的大学生对创业的内涵不清楚;而73%的大学生都觉得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

(2)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普遍表示认同。在被问及“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时,78.6%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肯定态度,认为创业是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12.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7.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需要理性对待;而只有1.8%的大学生不赞成在校生创业。

(3)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呈现多元化。对“创业最吸引您的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38.4%的学生认为创业能使个人获得不断地成长和发展;26.3%的学生选择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17.6%的学生选择提升自己的能力;8.8%的学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只有3.3%的学生选择了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5.6%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个人获得成长和发展、自我价值实现、提升挑战自我、解决就业问题、赚钱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说明大多数学生创业并不是因为就业压力或就业竞争激烈而选择被迫创业,而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在创业中的体现。

(4)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强烈。在被问及“对创业是否感兴趣”时,68.7%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21.4%的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7.2%的学生选择一般;而只有2.7%的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在被问及“是否有创业的打算”时,将近82%的学生表示考虑过,而选择正在创业或已经创业的学生有将近2%的比例,可见,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强烈,便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更多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知,而没有具体参与到创业学习和实践中去。

2.我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对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评价

(1)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知度不够,必要性认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78.5%的学生没有选读过创业教育相关课程;52.7%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37.4%的学生选择了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课程和培训,而且都选择了参加过3~5次及5次以上,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注重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说明学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不平衡,在强化创业教育和实践覆盖面,拓展创业教育途径和载体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和信息来源特点鲜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把握创业政策、获取创业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选择的比例达到了68.9%;选择大众传媒和社会宣传的为43.6%;选择通过同学和朋友获知的占37.4%;而选择课堂授课和实践训练的比例较前几项略低,分别为21.5%和17.3%。综上可见,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生创业网,并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将创业知识、创业政策和创业信息通过网络传达给学生,另外,学生获取的创业知识仍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选择创业实践训练的学生比例不高,说明应当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创业模拟竞赛和创业实践,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

(3)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活动评价较高。在谈到“你对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看法”时,13.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43.5%的学生表示满意;22.7%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18.9%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而仅有1.1%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在被问及“你了解学校开展了下面哪些工作”时,94.5%的学生知道学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88.1%的学生知道学校“斛兵杯”创业计划大赛;74.6%的学生浏览过合肥工业大学创业网;66.3%的大学生了解学校创业论坛,部分学生还表示参与过;还有21.5%的学生选修过创业指导课程或参加过创业培训。从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整体评价较好,对学校的创业服务中心、创业网、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指导课程等主要载体认知程度较高。

(4)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有更高的期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的要求,比例达到了76.5%;表示不清楚的占到了16.4%;而选择基本可以满足的学生比例仅为7.1%。在被问及“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方式,您更倾向于哪几种”时,67.6%的学生选择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和指导;72.7%的大学生选择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而选择专家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比例只有33.4%。在关于“创业指导课程内容应更注重哪些方面”的调查时,78.3%的大学生选择了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69.5%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64%的大学生认为更注重创业案例分析;选择个性化辅导比例的占到了73.7%;而选择创业营销、财务税收、法律等内容的大学生也有55.4%的比例。可见,当前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自身创业知识和技能远不能满足创业需要,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创业知识的方式也受到了挑战,学生希望能有更多的创业者来分享创业体会和经验教训,而对于创业课程的内容学生也有更高的要求,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活动。

3.大学生对创业准备和创业选择的认识

(1)大学生创业准备不足。在被问及“您是否有过除家教以外的兼职经历”时,只有22.8%的学生选择了是,而77.2%的学生没有除家教以外的兼职经历。受访者在被问及“您参加过哪些创业准备活动”时,10.4%的学生选择创业计划大赛;65.3%的学生选择看过创业书籍;选择到企业实习的为56.9%;而求教创业型企业家的比例则仅为14.4%。可见,大学生创业知识、政策把握、经验储备不足,创业实践动手技能缺乏,需要夯实创业前期的基础。

(2)大学生创业领域选择多样。在被问及“您会选择什么领域或行业创业”时,发现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领域和行业务实、理性。作为工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专业优势体现明显,36.5%的学生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或行业,可以缩短创业准备期;由于资金有限,28.4%的学生选择了启动资金少,风险较低的领域或行业;而作为身处科技发展前沿的大学生,13.8%的人选择当今热门的高科技行业或领域;同时还有21.3%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领域。可见,专业、资金、兴趣是影响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行业或领域的主要因素。

(3)大学生创业地点选择合理。在创业地点的选择上,考虑家庭支持因素,22.7%的学生选择毕业回家乡创业;考虑创业市场熟悉程度,32.5%的学生选择留在安徽创业;受创业资讯、创业机会和我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38.6%的学生选择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创业;而仅有6.2%的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创业。综上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地点的选择合理、理性,综合考虑了自身优劣势和外部环境因素,另外学校需要加大力度引导更多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建功立业。

(4)大学生自主创业时机选择理性。如上所述,将近87%的受访者有创业的意愿,在被问及“您会选择什么时间开始创业”时,6.3%的学生选择在校期间创业;4.5%的学生选择毕业当年;3.7%的没有打算;其余85.5%的学生认为应当毕业后到社会锻炼一段时间,积累足够的资金和创业经验能力以后再进行创业。可见大学生创业意愿虽然强烈,但不盲目,创业时机的选择比较理性,可以避免首次创业的失败。

4.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1)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主客观因素较多。在被问及“您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比较重要的因素有哪些”时,76.4%的受访者认为个人的创业知识、创业经验、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主要因素,这个因素是创业者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是大学生的自身特质;成功创业也不能忽视客观因素的制约,88.6%的认为创业资金缺乏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39.7%的学生认为社会关系网薄弱是影响的重要因素;52.4%的学生认为良好的政府创业政策支持,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保障。综上可见,大学生成功创业是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影响因素较多,创业资金成为首要阻碍因素,同时,大学生也希望学校和政府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2)更多机会和选择成为主要干扰因素。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科高校大学生,只要有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都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同时国家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扩招,为大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根据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去向来看,出国深造的比例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不会再为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创业。综上所述,大学生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成为大学生坚持创业的干扰因素。

三、结论和建议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的主阵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要实现成功创业,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国家和政府创业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社会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政府应当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并相继制定和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但很多政策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具体操作性不强,程序复杂繁琐,所以政府应当出台一些配套政策,增强政策的操作性,比如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扶持手段、改善创业环境、强化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培训补贴、申办小额创业贷款、税收减免、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

2.强化创业教育和培训,着力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首先应当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其次,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出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模式,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整合学校现有创业师资的基础上,从企业、政府聘请一批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就业指导师等兼任创业指导师;第四,创新创业教育形式,通过举办创业讲座、校友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训练、创业素质拓展、企业实习、职业规划大赛等卓有成效的形式,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3.构建科学有效的创业融资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创业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首要因素,应当构建一个由政府牵头、高校、企业、社会团体、风险投资和个人等参与的科学有效地创业融资机制,破解大学生创业资金瓶颈。政府应当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并出台更加优惠的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政策,比如安徽省出台的“你贷款,我贴息”政策,得到了创业大学生的欢迎;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投入,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同时高校可以引入社会资金,与企业合作,以创业项目立项合作的资源共享方式筹措大学生创业资金,比如合肥工业大学自2010年3月以来开展的“百千百”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已经与上海杰事杰、工大高科、安徽巨一自动化、合肥中兴继远等十几家企业建立合作,筹措大学生创业资金30多万元;大学生创业初期,希望能够得到风险基金的投入,但目前这项工作进展缓慢,政府应当出台政策引导风险基金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

4.加强大学生创业载体建设,强化大学生创业服务功能

政府和高校应当构建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载体,实现大学生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应当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场所、创业实战、校企对接等服务。另外,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创业网络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网络服务平台,如合肥工业大学创业网于2010年5月正式开通。大学生创业能力来源于创业实践,政府和高校应当建设能满足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创业孵化和实习基地,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城市创业园、创业街、企业创业实习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实现创业扶持资源的共享。政府应当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办公场所、创业融资、开业指导、后续跟踪服务等“一条龙”、“一站式”创业服务,形成政府主导、高校支持、社会参与的大学生创业服务机制。

5.大学生应强化自身素质,提升创业能力

大学生是创业的主体。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主观因素对成功创业影响较大,所以创业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一是坚定创业信念,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大学生应当增强创业的自觉性、坚韧性、自制力和自我挑战的精神,克服畏难情绪,鼓足勇气,逾越资金、项目、管理等障碍。当遇到挫折时,要吸取经验教训,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而不能一蹶不振。

二是提升创业素质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创业素质,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财务税收法律知识、人际交往知识等,并着力提升自身团队写作意识、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实践实训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具有创业者所必需的冒险精神、抗挫能力、自信心、团队意识、独立性、果断性等,大学生创业者只要通过适合的方式和途径去磨练自己,就一定能拥有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心智品格。

参考文献:

[1]夏人青,罗志敏,严军.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1999-2011年)[J].高教探索,2012,(1).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张文学,康志勇,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4]陈红.宁波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6).

[5]边杜辉,张京.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内容及其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1.

[7]刘伟.辽宁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分析[J].大连干部学刊,2010,(4).

[8]汪志刚,孙超平.大学生创业动机观察与创业收益代价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9]朱永跃,胡蓓.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责任编辑:孙晴)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填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篇 创业教育体系问卷

一、创业教育组织支持

NO.1学校是否有专设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比如创业教育委员会等)? 是( ) 否( )

NO.2不同院系代表是否参与创业教育主管机构所做的创业教育(含课程)的计划和调整?

是( ) 否( )

NO.3创业课程教师代表是否参与创业教育主管机构所做的创业教育(含课程)的计划和调整?

是( ) 否( )

NO.4学校是否允许跨院系选择创业课程? 是( ) 否( )

NO.5为调动创业课程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是否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倍加工作量,高薪水,颁发奖励等)?

是( ) 否( )

NO.6学校是否有专门学生创业活动交流中心(比如阅览室,计算机室、咖啡厅等等)?

是( ) 否( )

NO.7学生间是否经常通过论坛系列,讨论会或演讲等方式,进行正式(非正式)的沟通交流?

是( ) 否( )

NO.8学校是否举办创业计划书大赛? 是( ) 否( )

NO.9学校是否资助学生创业社团组织的活动? 是( ) 否( ) NO.10学校是否宣传创业典型? 是( ) 否( )

1 该《调查表》包括两篇:第一篇为“创业教育问卷”,主要为“是否”选择项,在所选选项括号内标记“√”;第二篇为“本校创业教育值得推广的亮点及面临的挑战”,为主观题。

二、创业教育学科课程

NO.11学校是否提供创业学学士学位(或MBA学位)? 是( ) 否( )

NO.12学校是否提供创业的结业证书(不包括KAB项目结业证书)? 是( ) 否( )

NO.13创业课程是否纳入学校学分教育体系?

是( ) 否( )

NO.14学校是否开设“商业计划书”方面的课程(除《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外)?

是( ) 否( )

NO.15学校是否为本科生开设了多种创业课程(除《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外)?

是( ) 否( )

NO.16学校是否开设研究生层次的各种创业课程? 是( ) 否( )

NO.17学校是否为学生创业者提供高实践性的短训课程? 是( ) 否( )

三、创业教育课程教学

NO.18学校是否有创业教育师资团队(至少2名)? 是( ) 否( )

NO.19大多数创业教育师资是否具有经济学(或管理学)的学习背景? 是( ) 否( )

NO.20大多数师资是否接受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 是( ) 否( )

NO.21一些创业课程教师自己是否有创业的背景? 是( ) 否( )

NO.22创业课堂是否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客座讲师(或创业人士)? 是( ) 否( )

NO.23客座教师(或创业人士)是否有过(或接受过)“做教师”的经历(或培训)?

是( ) 否( )

NO.24教学中是否常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是( ) 否( ) NO.25教师能否娴熟恰当使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是( ) 否( )

NO.26教师是否教授大部分学生像企业家一样思考? 是( ) 否( )

NO.27教师对教学方法是否有比较良好的同行交流? 是( ) 否( )

NO.28教学中是否小班授课(不超过35人)? 是( ) 否( )

NO.29创业课教室是否可设置成“U”形,便于教学互动? 是( ) 否( )

四、创业教育质量控制

NO30教师本人是否定期对课后教学反馈进行总结? 是( ) 否( )

NO31学校是否(计划)为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建个人档案? 是( ) 否( )

NO32学校是否(计划)监控创业教育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是( ) 否( )

NO33学校是否定期向创业老板(比如以前毕业生、公司代表等)讨教创业素质要求方面的变化?

是( ) 否( )

NO34学校是否对创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是( ) 否( )

NO35其他学校是否借鉴过本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或做法)? 是( ) 否( )

五、创业教育延展活动

NO.36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是否有机会在中小企业实习实践? 是( ) 否( )

NO.37学校是否有创业教育实习(或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 是( ) 否( )

NO.38学校是否有学生经营的创业实体活动(比如,投资企业、网络创业)? 是( ) 否( )

NO.39学校与小企业孵化器有联系吗? 是( ) 否( )

NO.40孵化器是否属于学校的一部分? 是( ) 否( )

NO.41学校是否有创业基金(比如,企业天使基金)支持学生创业? 是( ) 否( )

NO.42学校是否利用“创业校友网络”来支持学生创业活动? 是( ) 否( )

NO.43学校是否有创业活动的进行辅导? 是( ) 否( )

NO.44学校是否提供“知识产权”等创业政策的咨询服务? 是( ) 否( )

第二篇:本校创业教育值得推广的亮点及面临的挑战

(列举式简要回答)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该文简要介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状和问题,重点阐述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作用,促进贫困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尽早摆脱贫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如今,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高校的教育,这是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增加了贫困学生就业的难度,所以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在学校内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实施的,促使高校为社会培养出一些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贫困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本身具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但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高校并没有贯彻国家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导致有创业理想的学生丧失对创业精神的追求。其次,从目前来看,各高校针对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仍较小,对这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最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的资金不够充足,不能满足高校贫困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实现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2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许多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毕业之后就失业的情况。经研究结果显示,失业的学生多数是贫困学生,这是由于贫困学生的家庭背景无法为学生的求职提供帮助,而且也没有资金支持学生的创业。所以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贫困学生往往存在着对创新创业了解程度不够深入的情况,所以通过接受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贫困学生的创业精神会受到激发,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就业前景不景气的当今社会进行创业。有些贫困学生虽然具备创业的头脑和精神,但是苦于没有资金的支持,导致学生的创业理想迟迟得不到实现。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以外,还可以为贫困学生优良的创业想法提供帮助,为其设立专项的支持资金,能够使学生将创业想法顺利落实,促使贫苦学生能够实现脱贫的梦想。创业创业教育不仅对贫困学生个人的发展有所帮助,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过创新的创业模式,与我国传统的经营模式存在较大差别,可以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为社会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策略分析

3.1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认识

高校应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意识到其对贫困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为贫困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需要提升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高校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工作对贫困学生发展的作用,从而参与到这一工作中,能够发挥贫困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有利于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高校也可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形式,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顺利落实。地方高校应加大对贫困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在政策、项目立项等方面向贫困生倾斜,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探索,并支持大学生的精准扶贫项目作为创新创业重点支持项目[2]。

3.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内容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应创新课程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与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增添与企业人才标准相适应的课程。高校还应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进行审查,对于知识内容陈旧的教材应立即更新,提高教材的质量。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所以高校应适当调整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背景下,高校应对贫困学生重点培养,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高校可以组织贫困学生进行培训,聘请企业内的专家为学生讲解职场知识和技能等,能够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对接。

3.3 构建扶贫脱贫信息平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并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高校可以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作用,加快信息传输的速度,能够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宣传力度。高校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一个端口,用于构建扶贫脱贫信息平台,高校作为平台信息的发布者,可以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项目等公布在平台上,有意向的贫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填写自己的创新创业信息并反馈给学校,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第一时间了解活动的动态。高校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与学校联合企业的招聘信息,招聘信息应尽量详细,如招聘职位、薪资待遇、岗位要求、面试时间等,使学生对企业有全方面的了解,便于贫困学生在平台上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和企业,能够促使贫困学生获得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为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大教育资金支持力度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仅是在学生创业的前期,在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如果资金准备不够充足,一旦资金链断裂,会给贫困学生的创业项目带来巨大的打击。高校应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专项资金制度,不是所有学生的创业项目都能获得资助,高校应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新程度进行筛选,在专项资金制度中规定有关贫困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新理念,并且根据创新程度划分出对项目扶持资金的等级,能够使贫困学生开动思维,致力于提升创业项目的创新程度,有利于增加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率。由于高校的资金数量较少,所以高校可以向国家和政府申请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学生实现创业。为了防止教育资金滥用,高校应对贫困学生使用的资金数量和用途进行严格把控,要求学生向学校提供资金使用的具体明细,审查学生创业账目的真实性,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内容、构建扶贫脱贫信息平台、加大教育资金支持力度等措施,能够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有利于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心理和物质上的贫困。

参考文献

[1] 廉超,裴金平,苏毓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策略研究——以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视角[J].教育观察,2017,6(3):50-52.

[2] 王翠平,謝少群,熊泳妍,等.精准扶贫理念下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100-102.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本文对应用型高校进行研究,从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现状,到相关校内、校外、自身制约因素研究,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切实可行办法,降低制约因素限制,推动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约因素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近年来,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渐趋成熟,呈现出战略化、全球化、终身化、全民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1]。各种类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也各有差异,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创新创业型国家建设,开辟一条中国地域特色型创新创业教育道路。

一、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现状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介于学术性大学和职业性大学之间的一类新型大学。立足于地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学术性大学专门搞研究,注重理论教学,也不同于职业性大学专注于技术,应用型高校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于一身,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工作。

不仅如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比较重视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定位贴近,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应用型高校更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校管理机构健全、职能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建设和运行良好。高校为创新创业教育给予支持与保障。经费、人员、场地等条件能落实到位,投入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和创业项目孵化经费[2]。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整,教育功能发挥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调查显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较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融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实践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注重创业训练和培训,创业计划竞赛开展很好,创业项目完成质量较高。竞赛项目能较好转化为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建设和运行良好,能成功创建一些实体性公司。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约因素分析

与欧美国家在创业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政策与实践经验,逐渐走向成熟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一)校内制约因素分析

1、重视落实不够

虽然应用型高校更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但是应用型高校落实不够。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经费有限,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改善,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创业园等建设不足,相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使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少数人的教育,未能普及到每一个大学生。这也与地方本科院校的财政有关。

2、创新创业教育观念需要转型

不少高校狭隘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办企业教育。创业课程与实践仅对部分学生开放,学生所学也局限于创办企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导致创业教育的片面化倾向。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少数人的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全体学生的教育。

3、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高校应该通过各类正式与非正式教育、传统教学与网络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为所有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会。以多种形式开展,应从大一新生进校门开始,專门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普及创新创业观念,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应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社团与兴趣小组,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加大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4、创新创业专职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起步较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储备不足。不仅教师数量不足,而且多数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没有在政府、企业等实务部门的锻炼经历,这样的教师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及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及教学能力,这同样是各高校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准备上存在诸多问题。

(二)校外制约因素分析

1、地方政府、企业等对院校支持力度需要加大

早在2015 年 5 月发布的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用于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大力提倡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给与政策支持。

但具体到地方层面,受地方经济发展影响,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相差甚远,各地方政府对当地高校经费投入存在差异,导致有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城市所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而且地方性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又受到自身发展限制,追求眼前利益,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具有一定风险。所以如果单纯想依靠地方政府或是企业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显然是不够的。

2、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缺乏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社会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持观望态度,对在大学生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有争议。而且新闻时有报道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就算是从数据出发,大学生创业失败率也是极高,大学生的父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看好,进而怀疑创新创业教育的合理性。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由于当代大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不甚了解,大学生从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定然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太重视,对创业没有太多的主观意识,在这种情形下,高校对他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收效甚微。

三、相应的解决方案

1、针对校内制约因素,各个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以项目的实施来提高本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一是地区和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二是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三是聘请各行业的优秀人才来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四是加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五是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3]

2、而在校外的支持方面,笔者认为,在高校经费缺乏的情况下,地方各大高校可以抱团发展,形成创新创业高校联盟,开启“共享模式”,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企业将自己需要的人才类型与高校进行沟通交流,然后联合培养相应人才。

笔者建议:1、政府还应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创业。使社会形成创新创业氛围。2、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从高中开始,树立创业意识。大学生具有高学历,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的的好时期,如果在高中阶段接受了一些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那么到了大学,就更容易将专业知识加以应用,转化为创新技术和创业资本。

3、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需要提升,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是一种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事情。即使不是大学生,失败也是常事。只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热潮席卷下,创业失败难免会被社会舆论放大。

其次,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应该简单的以获利作为唯一标准,而应该制定更多的衡量标准,如,经历一次创业后是否对创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等等。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是一次创业就成功了的,他们也是经历了一次一次的失败后才有了现在的成就。所以,一次失败的创业并不能否认创业是无意义的,也根本不能用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所以,本文希望作为大学生的父母,如果孩子有创业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他,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创业而否定孩子的一切,而应该對孩子的想法给予支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对孩子创业的困境,应该能够包容。

参考文献

[1] 徐小洲,倪好,吴静超, 创业教育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业教育观念转型,中国高教研究,2017(4):92-97

[2] 丁俊苗,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4).

[3] 韩团军,聂翔,黄朝军,张志伟,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從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不理想这一现状出发,从环境、教学、管理、服务四个层面剖析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不理想的原因所在,指出高校创业教育需要以构建环境体系、学科体系、服务体系及管理体系为核心,同时在四个体系内部建立相关的制度,保证这四个体系的服务性能,最终实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有效实施;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李娜(1979-),女,河南安阳人,上海电力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助教,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上海 201300)

虽然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它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期间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只有正确发现这些问题、认识这些问题,才能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认识程度不够,普及低下

目前,我国高校部分领导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片面,缺乏紧迫性和自觉性。如,有些高校领导认为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就业困难的学校和专业不好找工作的学生的,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有些高校领导根本就不看好毕业生创业,认为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不具备创业的条件,创业必将导致失败,故不鼓励学生创业,特别是在校生创业,所以也就不把创业教育引入其教学计划,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还有一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创业教育只需在部分院校、部分专业开展,而无须对整个在校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只是少数有创新头脑的学生的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无形中成为创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孤立,结构零散

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来实现的。从目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缺乏系统性。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却呈现出孤立、零散、破碎的特征,同其他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逻辑性。[1]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创业教育未普及到高校的各个专业,特别是在某些理工类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缺乏基本的了解;第二,在某些高校中,创业教育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这是一个进步,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参与选修课的学生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对他们来说理论性太强。有的学校的选修课形同虚设,教师没有制定专门针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计划;第三,有些学校也意识到增加学生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重要性,在许多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却忽略了将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相结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不利于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师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

从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和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没有形成专家体系,高校专业创业教育教师严重缺乏。现在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学术专家,虽然知识比较丰富,绝大部分没有受到系统的创业教育,普遍缺乏创业教育意识,更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不熟悉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讲不清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和操作环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缺乏创业教育师资的有效积累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推进创业教育的“瓶颈”。[2]

4.创业教育配套教材匮乏,教法陈旧

教材选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教材现在还很匮乏。教材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材大多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用教材,理论性较强,不太适合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对该门知识的学习;第二,教材的编写具有滞后性,大多跟不上最新经济形势的发展;第三,目前创业教育教学采用比较传统的教材,其联系我国创业实际的部分较少,缺乏专门的基于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教材。第四,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自编教材,粗制滥造,强制学生使用,严重打击了学生上创业课的积极性。如果始终没有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创业教材,那促进创业教育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

5.创业教育校园氛围不足,平台有限

创业实践活动以其自身具有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创业前的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能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虽然部分高校实施了创业教育,但由于现有的校内政策措施、教学管理制度等缺乏与创业教育实施的衔接和配套,创业教育不成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业教育活动载体少,创业计划大赛活动时间短,参加学生少,“精英化”倾向严重,学生社团活动内容又很少涉及创业教育,学校在宣传毕业生典型时又大都把在工资性工作岗位中取得优异成绩者(比如优秀工作者、政府官员)作为典型,很少把自主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致使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环境层面——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在专门培养人才的高校里,环境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化作用。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浓郁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高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大部分高校的校园里还无法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如果置身于这样一种封闭的、静态的、循规蹈矩式的“弱势文化”氛围中,必将掩埋掉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斗志。[3]

2.教学层面——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明晰

从教学层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中虽然己经出现了一些创业教育的相关因素,如,相关讲座、选修课程等,但整个创业教育尚未纳入高校正规的教育学科体系,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课程性质的选择倾向上还是多以选修课为主。各个高校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还没有系统地纳入到国家的教学安排中;创业学科除研究生层次的MBA外,并没有本科生层次的创业学科;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例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4]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高校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正规的学科体系。

3.管理层面——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管理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上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没有对专业队伍的培育作提前规划;对学生创业行为缺乏弹性管理等方面。我国除少数创业教育试点单位设立了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外,大多数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依托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部门来组织;缺少经常性的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使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

4.服务层面——创业教育缺乏服务支撑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良好的服务支撑体系。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所以学校同样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和场所,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的咨询,以及资金上的帮助。良好的创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全面实施的有效保证。但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为学生搭建各种有效的创业实践平台,各种服务系统还不完善,[5]少数高校搭建了创业园和孵化基地,但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创业教育的开展大部分还只是书面知识的传授,这必将影响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真实去创业的能力。

三、我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往的研究者多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业教育教学评估改革、创业教育模型的建立、高校管理改革以及服务体系支撑等角度,来为创业教育的实施出谋划策。这些方法在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来说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还不够理想。

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一地进行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抑或是进行一下教学评估改革就可以实现的。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只有建立一套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促使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载体发挥巨大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所面临的多方面的问题。

由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得知,创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创业教育的内容,创业教育的内容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好坏则直接决定着创业教育是否能在高校有效实施。所以反过来,创业教育要想在高校得以有效实施,则必须找到最佳的实施途径,最佳的实施途径就是能高效完成创业教育内容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方法。经过上述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途径的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

根据图1,我们可以发现创业教育环境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保证环境课程顺利实施;创业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可以大大推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保证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创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保证了创业教育不论是课程还是实践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创业教育环境体系、学科体系、服务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构建,较为全面地保证了创业教育的实施,但要想确保“有效”,则还需建立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即在创业教育的每个体系中制定一系列制度,来确保创业教育的各体系的有效运作。所以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校建立创业教育的环境体系、学科体系、服务体系及管理体系四个基本体系,同时四个体系内部都要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证这四个体系的服务性能,最终实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6]所以高校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系统可简单地用图2来表示。

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校建立创业教育的环境体系、学科体系、服务体系及管理体系四个基本体系,同时创业教育的这四个体系内部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形成新的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与上述四个体系共同构成合力,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东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53-55.

[2]吴言.政策:创业的“发芽生根剂”[J].高教观察,2007,(1):25-26.

[3]张玲.以创业带动就业,迎接创业的春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3-25.

[4]李家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43-45.

[5]周小燕.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J].社科纵横,2005,(1):37-39.

[6]胡求光.创业教育——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J].经济师,2001,(6):8-9.

(责任编辑:张中)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作者简介:李双(1990-),女,内蒙古赤峰人,大连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摘要: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国际上基本形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属于第一战略资源”这一共识。培养优质创新型人才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它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美、德、日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来总结出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知识经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最初源自于国外,创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为目标;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提高学生从事商业化活动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由最初的求职者升级为工作职位的发明者。创业教育有别于以往就业教育形式,它以“创新”和“开放”为特征,致力于培养全能型人才。[1]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早,逐渐已经趋于成熟,国外各高校也有了自己创业教育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进而得出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国外模式”:以美、德、日为例

(一)美国模式

当前,美国已经具备较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具体模式包括以哈佛大学与百森为代表的商学院模式。该种模式下设有经营和分销等方面的众多创业课程,并且学校开展多样的实践类课程来丰富同学的实践经验,挖掘同学们的创业潜力、激发创业激情和培养相关的创业素养。

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模式。该模式有效地将基本创业知识渗透到基础课程中去,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创业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创业知识和评估创业机会的能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去了解如何将自己的创意应用于实践中去。

(二)德国模式

该模式主要采取两种主要的教学方式,一种是传统教学方式,即以某一个问题作为出发点,由相关教师传授创业理念相关知识,这些内容都是预先规定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开展,待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后,会被给予相对应的教学点评和评价。[2]另一种教学方式为创业学习方式,即以对策作为出发点,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内,同学们通过教师的提示和指引自主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在参加实践活动前并不会被限定学习的内容和范围,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受和经历、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结束后,不需要接受点评和评价,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

(三)日本模式

日本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创业家教育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经验,学生不但能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还要能够将其创业理念真正的付诸实施。二是经营技能综合演习模式,主要是通过专门的知识学习培养有关专业的学生的综合技能,如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辅助模式,主要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的辅助课程,该模式的主要对象是工科类或者医学类的学生。四是企业家培养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

二、“国外模式”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一)提升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与观念

我国各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塑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积极的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激情。各个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努力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的创业精神可以使即将选择创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合理的自主创业观念。其次,应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即让他们明白在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一定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

(二)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教学环节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建构相应的课程系统。此外,我过各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重点开展实践课程,创业教育不能够只停留在理论方面,更需要关注实践层面的问题,因为创业实战技能是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将基础知识课程与创业类知识课程有效的融会贯通,设置实用性强并且科学合理的创业知识课;高校在开发和设置必修类创业课和选修类创业课的过程中,要始终结合和考量学生们已有的知识框架,以及要以提高学生们的创业素养作为终极目标。

(三)保障政府政策的支持,建构充实可靠的社会支持系统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理想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鼓励和扶持,各级政府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问题上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帮扶者的重要角色,因为脱离了政府各部门的帮扶以及引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将始终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实效。各相关政府还要强化在政策和法律法规上面给予大学生支持,努力促进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积极提供创业财政支持,应鼓励各类创业基金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新创企业的资金问题。

(四)加强交流,打造高校创业教育精品实践平台

学校要倡导在校大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利用起自身零散的闲暇时间,尝试探索着去创立一些小成本和小风险的小型实体,通过这些实体来感受创业氛围,以及通过这些创业过程多了解社会中的创业大环境和大平台。

三、结语

国内高校在培养新时期接班人的时候,应该在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并且组织创新创业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努力去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多种途径,持续完善现有的创新环境。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等综合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依靠学校师资力量,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学生勇于、敢于、乐于去创业。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磊.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教育,2015(2):296-297.

[2]陈雁,符崖,陈晔,田婧.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创业与创业教育,2015,6(1):134-136.

上一篇:鲟鱼健康养殖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爱国主义阶段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