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模块设计范文

2023-10-08

失物招领模块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设计方法

家具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将复杂的家具设计、搭配和携带问题转变为简单的问题,是思维和设计的创新,在现代家具的设计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较快,用户的需求也开始呈现个性化发展特征,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家具设计行业人员也必须要采取模块化设计的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下本文就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一、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

简单地说,模块化设计指的是将整体的家具设计分解成为若干个零配件,这样可以实现零配件的批量生产,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实现家具功能性和效益性的综合提高。当然,家具模块的设计和生产需要分情况而定,部分厂家的客源比较广泛,可以采用大规模生产的形式进行设计,有助于降低制作成本。而成本较高的厂家也可以根据客户下的订单进行私人家具定制,或者使用少量的储备货物进行销售。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以看出,家具的模块化设计已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模块家具既实惠又方便,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厂家可以实现组合化设计,可以实现标准设计,当然也可以实现个性化设计,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具体方法

1、模块造型的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家具设计来说,模块化设计的家具在造型上存在多种可能性。传统的家具设计设计完成之后一般就只能保持一种风格,无法进行风格的转变或者组装部分的替换。但是模块化设计的家具可以,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地模板搭配,满足用户的不用需求。具体来说,造型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用户在形状、材质、颜色以及材料表面的处理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进行具体的设计,即使消費者对于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风格效果不够满意,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风格的改变,甚至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另外要求进行变动,能够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模块结构和参数的设计

家具模块化设计还需要能够重视模块的结构和参数设计。首先,就结构设计来说,设计人员需要利用标准系统来进行接口设计,以实现各相关零件的连接。当然,家具设计的中心一定是板块设计,但是板块的大小、厚度以及称重能力等也需要设计人员能够利用标准的模块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模块标准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抛弃传统的通用家具结构设计,采用新的设计模块;其次,参数决定了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只有根据一定的参数如模数化原理知识进行尺寸大小和厚度等的设计,才有可能实现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模块产品的设计

模块产品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能够综合考虑到家具设计的审美特征和功能性特征,实现二者的统一和谐。每个人的审美均是不同的,这也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参考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具体的设计,这样即使在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中,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选择合理的搭配组合。例如,在模块化的衣柜设计中,部分客户喜欢高2m的衣柜,但是也有客户喜欢高为3m的衣柜。设计人员需要在保证家具设计的功能性需求基础上尽量满足客户不同的审美需求,这才是推动家具模块化设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现状

从当前的家具模块化设计现状来看,我国的模块化设计家具种类仍然较少,主要集中于收纳柜、鞋柜、衣柜等方面,比较出名的有FreiRaum家具、Modos系列家具以及Graphite收纳柜等。这几家的家具质量和标准化水较高,但是从全面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2、未来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首先,未来的家具模块化设计需要更加重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和市场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优势必须要求家具企业和设计人员能够立足于消费者本身,根据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设计策略和模块、设计风格等的调整,获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实力,促进模块家具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家具模块化设计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家具模块化设计要求将家具分解之后进行个体的制作和设计,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实现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准确的找到参数关系,细心测量,避免出现木材资源或者布料的浪费。此外,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企业也需要加大对加工技术的投入,妥善处理好生产污染的问题,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而用户在更新家具的过程中也可以尽量从替换部分零部件的角度出发,避免出现家具资源的过度浪费,不利于实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家具组装的需求,家具模块化设计应运而生。家具模块化设计需要设计人员重视家具模块造型的设计、模块参数和结构的设计以及模块的产品设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必须要求同时保证家具模块化设计的质量和效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的家具模块化设计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要促进国内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更好发展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和市场需求,并重视家具模块化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的浪费与破坏,达到家具模块化绿色设计的效果,实现家具模块化设计功能性、经济效益性和生态效益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许佩倩, 毕馨予, 吴智慧. 家具模块化设计对设计效率和生产成本的影响[J]. 家具, 2015,04:38-42+65.

[2] 陈婕娴, 徐国辉. 关于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的可行性分析[J]. 现代装饰: 理论, 2011,04:3-4.

[3] 潘文芳. 基于钢管材料的现代金属家具创新设计[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08:39-41.

[4] 李 兵, Seppo Torvinen, 关惠元, Mikko Koho.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模块编码与配置技术[J]. 木材工业, 2012,04:25-28.

[5] 郑刚强, 宋荣华. 基于市场学原理的木塑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J]. 包装工程, 2014,14:24-27.

失物招领模块设计范文第2篇

近期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交通运输博览会现场,一辆载重60吨,整车长度达25.25米的公路运输汽车列车成为全场最抢眼的一景,吸引了大量观众围观。这是由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与中集车辆联袂展出的运输模块化系统CMS,是一种新型的公路运输列车组合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发展成熟,对运输系统高效运转要求日益增长,这不仅意味着交易过程需要更快速完成,同时也需要降低运输成本。中国运输行业的集中程度低,行业运行效率偏低,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并且很多运输公司需要经常通过超载来完成运输任务,埋下交通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加重了道路设施的损坏。

自欧洲演变而来

在展会现场,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商用车工作组经理冯峰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模块化运输的多种优化结构,并畅想了其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前景。

据冯峰介绍,“中国运输模块化系统CMS(Chinese Modular System),实际上是从欧洲模块化系统EMS(European Modular System)演变过来的,是由几个标准化的载荷单元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汽车列车。每个模块都是目前常用的标准化的单元体,去掉任何一个模块,汽车都可以继续上路运行。它不仅比普通货车载重多,还能降低成本,节能且环保。”

在国内,模块化运输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广泛的运用,并且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冯峰认为模块化运输是实现绿色运输最好的结构形式之一。“绿色运输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努力追求的。绿色运输可以理解为更少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装载更多的货物。如何才能够实现绿色运输?我认为模块化运输就是最好的一个解决方案。原因有三:一是其承载能力更强;二是更节能,污染气体排放更少;三是车辆配置合理,有更好的制动效能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我们把EMS演变成CMS,就是因为中国的道路运输需要绿色运输,而这种模块化运输可以很好地实现绿色运输,希望这一天能很快到来。这次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支持在此展出这款汽车列车,就是希望把这个能实现高载荷、高效率、绿色运输的先进理念——模块化运输介绍给大家。”

由于中国在车辆制造的法规和道路设计和欧洲基本一致,因此欧洲模块化系统更适合在中国市场推广。欧洲模块化系统包括三个部分(模块):载货单元、机动车和多类挂车。模块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冯峰认为其中有三种优化结构可以向中国市场推荐,因为它们充分考虑了单车运输效益和安全、节能减排之间的最佳平衡。

右图所示的三种优化的汽车列车自上而下分别被称为:中置轴模块化汽车列车;双半挂模块化汽车列车;多力(dolly)模块化汽车列车。据冯峰介绍,“此次展出的即其中的第二种——双半挂模块化汽车列车,它由两个半挂结构组合而成。前面这一模块的长度可以达到7.82米(7.82米是欧洲其中Swap body标准货物平台模块),后面这一模块是一个标准的半挂车,长度是13.6米。每一个模块都可以与车头相连,可适用于甩挂运输。但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应用。”

另外两种类型中,中置轴模块化汽车列车属于固定结构,采用标准的半挂列车和一个中置轴挂车组成的汽车列车,不需要增加任何其他的新东西;多力(dolly)模块化汽车列车是一个刚性车辆与一个半挂的组合,这需要增加一个小托盘来承担。

安全高效与节能

冯峰介绍道,“在澳大利亚,双半挂汽车列车整车长度上限是25米,而在欧洲可以达到25.25米,载荷上限60吨。这三种优化的汽车列车长度限值都是25.25米,这是和标准化联运货箱的搭配相关联的,总重量可达60吨,每一轴荷都符合法规要求,甚至小于传统结构的轴荷,对公路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当然根据不同的货物情况,可以有不同的组合,自由地调配轴距以及轴的数量。拉的货物重,轴就多用些,拉的是轻抛货,轴自然就可以少用些。在欧洲,有的轴是可升降的,不用的时候可以把它升起来,这样可以减少轮胎的磨损,减少油耗,等装货的时候,再把轴放下来。我希望未来运输60吨货物是通过一个新的、合理的结构实现承载,这样可以减轻对公路的损耗,同时增强安全性,由于比传统汽车列车多一个铰接点,其转弯半径更小。”冯峰补充道。

优化结构的汽车列车可以实现装载最大数量的标准托盘。以欧洲为例,欧盟的96/53/EC重量尺寸法案规定了一短一长两个标准货物平台模块。长度分别是7.82米和13.6米,内部宽度为2.46~2.48米,同时欧洲标准托盘尺寸为1.2米×1米。

这样的货物平台标准允许其可以装载最大数量的欧洲标准托盘。7.82米的货物平台可以装载19个标准托盘,而13.6米的可装33个。同时长宽高的尺寸限制可以确保车辆在道路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由于减少了发动机数量,模块化运输在节油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冯峰告诉我们:“一辆经过结构优化的汽车运输60吨货物,可以比两辆分别运输30吨货物的汽车的总耗油低8%~15.7%。”减少油耗的同时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政策桎梏

模块化运输看起来非常美好,但是如果要在中国市场推广还是面临很多困难,首当其冲的便是政策因素。

2004年10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中规定,具有六轴的汽车列车的最大允许总质量为49吨,最大总长不超过16.5米和18.1米(封闭式箱体)。

同年6月20日,交通部、公安部和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成立的治理车辆超载超限工作组发出公告,从当日开始,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全国联合行动,全面治理超限超载运输。认定车辆超限超载行为的标准是:货车总重最多不能超过55吨,二轴、三轴、四轴、五轴车辆分别不能超过20吨、30吨,40吨和50吨。

而欧洲模块化运输的载荷上限60吨和最大长度可以达到25.25米显然与这些政策规定有所冲突。

冯峰认为以我国目前道路上的车辆结构形式(半挂汽车列车)总重量达到55吨是值得商榷的。“车辆在设计制造的时候是根据GB1589制造的,但运行的时候却是按55吨的标准进行的。这样对制动安全性和道路的保护都是不利的。另外18.1米的半挂汽车列车转弯半径大,基本上满足不了法规通道圆和外摆值的要求,但经过优化后的结构,哪怕是增加到25.25米,都能够更加自如地转弯,原因就是增加了铰接点,使车辆变得更加灵活。而且优化结构后不但能增加5吨载货量,并减少对路面的损坏,我觉得这才是可持续的。”

同时,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不允许全挂拖斗车驶入高速公路(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七十公里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公里)。

人们把所有半挂列车之外的列车形式基本上都归属于全挂车,这显然是不正确的,需要重新认识。但这种错误的认识却限制了合理的汽车列车在高等级公路上的发挥。

关于模块化运输在中国市场推广所面临的困难,冯峰总结了三点:“一、政策法规有一定的限制;二、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还没有这个概念。这次通过在这里的展出,期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模块化运输;三、目前在国内这方面的道路运行试验还不够,相关的实验数据还相当欠缺,这些事情都需要踏踏实实去做,会耗费大量时间。”

未来值得期待

好消息是,目前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模块化运输的发展。但这也要区别看待,交通运输部会非常赞同,因为这样能提高运输效率,但是其他部门也许存在一定的疑虑,比如担心模块化运输是否安全、是否会过多地占用路面资源等等。

对此,冯峰显得信心十足,“模块化运输和以前违规的轿运车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轿运车只有一个铰接点,在道路上的灵活性很差,而模块化运输可以有多个铰接点,灵活性更好。而且多模块意味着多轴,这样制动性能、承载能力都会更好。虽然轿运车也能达到20多米的长度,但是归咎本质则有天壤之别。”

冯峰继续补充道:“模块化运输和现在交通部大力推行的甩挂运输一点也不冲突,甚至可以说模块化运输是为甩挂运输插上一对翅膀,使运输更加高效。理论上讲,这种模块化运输也可称为双挂,双挂的组合形式有几十种,但考虑到安全性、高效性等环节,欧洲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几种最优化的类型。既然欧洲有了成功的经验,中国就没有必要瞎子摸象,只需要把他们的经验拿过来进行试验,如果没有问题,为何不投入使用?”

同时,冯峰表示他们正在努力促成相关部门在保证安全高效运输的基础上,对国标GB1589进行适当的修改并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7条进行合理的解释。

冯峰透露,在展会现场模块化运输也得到了货运企业的肯定,“很多货运企业的负责人都表示想拥有这样的汽车列车。”

最后,针对国内的公路运输,冯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澳大利亚,所有的道路都是分级别的。国内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不如澳大利亚的地方在于,国内没有在不同级别的道路上行驶相应级别的货车。我们车辆的限值是依据高等级公路设定的,然而当这些车辆行驶在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的二、三级公路时,这些公路是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后果大家可想而知。”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级别公路的承载能力设定在此路段上行驶的车辆的最大载荷。比如说,长、重车型应该承担的是省与省之间(或两个货物集散地之间)高速公路上的高效率运输作业,在重卡到达集散中心卸货之后,再由短途配送的小型卡车向各地城市实施配送,这样就可以实现在不同等级的路面上行驶相应级别的车辆。车辆的有序行驶可以减免公路不必要的损耗,节约大笔的资金。”

失物招领模块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建设 模块化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设计学科发展中客观上存在分布广泛发展稳定的专业建设特点,部分院校成立设计专业发展初期都会将视觉传达及相关专业作为首批创办的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内容简而言之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词汇和设计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2010年日本作家白石出版的《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的起始时间确定为19世纪的讽刺漫画,后期经历了招贴广告,战争宣传图像,信息社会的平面设计等多个阶段。在我国2014年由王文广、钱安明、杨永波、陈昊编著《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追溯到了史前文明时期,将早期部落图腾定义为早期的视觉传达艺术。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罗马,古希腊等地区以独特的文化发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人文主义诗句传达艺术。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來,视觉设计才成为一门教育课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在现代设计史的发展来研究,还是考虑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因素的关联,都可以看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研究对象和应用上都有着基础性、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发展变化

视觉传达设计史无论是在人文历史研究角度,还是从现代设计角度来看都是一门发展成熟、研究基础广泛的设计学科。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视觉传单设计专业的教学,其课程体系主干课程仍是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客观上对社会需求认知不足,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情况。

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教授指出,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概念、新科技不断冲击下,展现出令人吃惊的设计作品形式。

特别是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及应用目前处于世界前列。视觉传达设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不断的以各种形式输出一种价值观,那就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设计实践与互联网应用的交叉结合。例如,2017年淘宝造物节(如图1),整个活动无论是在前期概念设计,早期宣传造势,现场展示设计,活动传播方式等各个环节都展示出极具科技感、设计感和未来感的画风,因此也就能够吸引大批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样,2017腾讯创新大赛“XT IDEAx未来想象”(如图2),大赛设计命题充分结合了市场前沿发展概念,极力主张创意与技术的结合,鼓励让每个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得到肆意生长。

三、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设计

大量的互联网应用案例告诉我们,设计传达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学设计,应该强调和鼓励新科技新技术和视觉设计的交叉融通。在具体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应该通过一系列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训练学生运用视觉元素进行综合性能力表达,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大量结合与应用,并应用于设计实践。

在常规教学中各院校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包含若干个课程单元,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课程单元理解为独立的模块。具体是指“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整个学习的灵活度。具有实用性、能动性、情景性、开放性等教学特点。在这里每个课程模块都有具体的学分分布要求和相应的约束规则。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中,对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专业课程相关模块。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体课程的名称在教学计划制订中客观上会有所区别,但是也会出现课程名称相同或者相近等情况,这用情况就适合用模块来进行划分。具体包括,基础训练模块。如,图形、色彩、插画、形态构成、综合材料等;平面设计模块。如,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综合设计模块。如,交互设计、影像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等。设计实践模块。如,竞赛、快题设计、毕业实习等。我们可以看到模块化实际上是简化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理解,便于快速理解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学生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上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具体课程内容设置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用一门课程学习内容来判断未来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还是用系列的课程模块来判断?很显然在专业规划的引导性上,不以课程为中心的点出发,而是以模块化课程为单位的面出发,那么模块化的设置就更具有导向性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授课,对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教学内容感受,进而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学习内容和方向的判断。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是有助于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学习思路。

四、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改革思路

(一)依据师资背景差异划分

设计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中也会有相对应的倾向,但是如果是过于强调保护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势必会牺牲团队的力量。可能存在有利点是可以强化研究深度和个人创作,但是这不利于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引入。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师资固化,概念保守,思维模式单一,教学管理片面化。

各个专业学校教师在客观上存在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设计实践经验历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存在客观上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在追求不同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教师不仅仅因材施教的执行者,而应该知己知彼,要更清楚地了解教师自身特点,这些特点要素可能包括: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工作经历、科研经历、设计实践经历等。

(二)依据专业发展方向划分

不同的专业发展思路往往在核心课程设置中表现为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中一直存在多种发展思路和方向选择,在专业发展中具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表现是不一样的,在今天所处的网络社会,主要表现是受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水平的蓬勃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设计载体上对设计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即线上设计和线下设计;类似的划分方式还包括:杂志排版设计与电子书设计、移动端设计与PC端设计等(如图3),直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虽然在基础知识和理论规律要求上相同,但是在设计应用中就直接转换为了职业选择和岗位选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所以,在完成对专业发展方向的判断后,应该明确教师积极的对相关课程发展方向的判断,并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避免出现一套教学课件常年不变的情况。

(三)依据课程内容体系划分

这里说的授课内容不是指具体的某一门具体的课程的内容,而是指课程老师所担任的主干课程,以及围绕主要的研究方向延生的相关课程。在鼓励交叉融合的时代环境中,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思路不能过于单一到一个点,而是应该形成一个面,也就是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果老师个体储备不具备相对构架完整的体系时,就应该采取相关教师组成课程模块的形式,以解决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能力完整性的问题。例如:图像编辑与设计、矢量图形和插画、用户界面设计设计和排版、视频编辑和制作等,研究对象都是图形、图像和文字,但是设计作品侧重点根据应用环境各有不同,相应的課程编排及授课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五、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改革措施

课程模块化建设目标是以使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的,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可以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改变原有教学内容的组合方式,从而让学生明确课程知识结构之间的继承、改变、发展及未来的关系。

(一)专业概念场景化

场景化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展示的设计案例、设计场景来认知和传达专业课程内容,将文字概念转化为场景概念,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代入感,明晰学业目标。场景化也包括虚拟化场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虚拟展示的方式来呈现对未来发展状况的预判。场景化也应该包括专业考察和实地调研、走访等,主要是要明确学生对知识转化到具体应用环节和环境的直观感受,有利于清晰学习目标和明确职业规划。

(二)教学内容可视化

视觉传达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是强调视觉上的直观性的。对课程内容,特别是核心课程内容设置可视化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视觉感受,强化本专业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可视化可以具体的表现为通过平面视图、思维导图、动态数据展示、语音播报、虚拟演示、动画展示、视频演示等方式来实现信息展示(如图4)。相对实物的场景化体验,可视化更多的是感受设计案例等带来的榜样的力量,在设计落实环节为学生设计能力培养和目标的树立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标杆和示范作用。

在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概念以及部分课程内容的了解经常会停留在名称上,主观上存在以偏概全,主观想象的情况。对传统文字宣传信息缺乏准确性可视化判断,缺乏真实有效的可视化获取途径。为此多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高校招生宣传中禁止使用效果图等合成图片。所以专业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三)课程设置专业化

1.设计思维训与养成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教育之前都接受过大量基础绘画教育训练,在要求绘画逼真和考试高分标准的过程中,统一和模仿的思维概念被固化,多元思考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思维转变和新思维形成往往需要一定的学习周期才能完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习平等指出,在设计思维中主要有三个训练步骤:表象、概念和联想。固化的训练方式直接导致在大学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如何跨过“表象”,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设计思维方式。所以,课程设置应改变单一的主观印象和感性思维,强化逻辑性,科学性,严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有益于在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

在视觉传达专业课程教学中《用户界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通过模块化概念的导入,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将教学训练过程分解为思维方式讨论、概念导入、逆向解析、任务分解、逻辑推理、设计制图、展示设计等多个环节。之所以将思维训练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就是因为课程的应用设计特点需要充分考虑除了视觉关系以外的后台开发人员的程序语言逻辑,为原本可能天马行空的视觉想象设定一个必须遵守的思维规则。

2.强化核心课程设置

确定核心课程的主导作用,强调核心课程对目标方向实现的影响,明确前后课程设置因果关系。可以借鉴和采用“鱼骨式”和“时间轴式”的课程结构设计(如图4),枝干课程应服务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分阶段为专业学习目标服务。同时,要强调课程知识点分布循序渐进,合理推进。教师应当是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内容,而不是教导或者训话。学生应通过完整的课程学习完成学科体系系统训练和知识能力的积累。

3.课程内容精细化

明确课程内容特别是核心课程内容,有利于支持专业发展定位;明确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了解课程细节的情况下提前规划,有的放矢,精益求精。同时,依据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趋势现象等定期调整和优化知识点分布。及时调整选修课程等枝干课程内容,可以为主干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四)师资队伍合理化

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对教师分工进行组合优化。主要是指从教师研究的方向出发,依据工作经验,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优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并通过集体备课,团队科研创新,项目实践交流等方式开展教师授课和业务能力培养建设。

在主要考虑教师研究和发展方向同时,可以从考虑年龄结构特点、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调整课程师资配置。在最受欢迎教师调查中发现,受欢迎的教师往往是青年教师居多。主要原因还是青年教师在语言表达,仪表及身体语言等方面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具有工匠精神老师也能影响和感动学生。所以具体到教师队伍建设中个体表现各不相同,有重视技能技巧,有重视工作方式方法,有重视理论研究,有重视项目流程设计等。教师自身的管理和团队建设往往能有效地提高办公协作和教学水平。

笔者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深刻意识到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教学方式方法也会伴随一次次的教学感悟和知识地更进一步的积累而改变。真切感受到教学研究中经常提及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合理化”是相对的,贵在教师对教学的专注与投入。

结论

模块化设计直接作用就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将模块化设计应用于专业教学设计有利于统一教学思路,简化教学单元设置,明确课程内容知识点,优化师资团队资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虽然是一个发展成熟的艺术设计学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面临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合理引入课程模块化设计有利于清晰教学发展思路,适时调整和解决教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挑战,时刻准备着为教学为设计注入鲜活思想和态度。

失物招领模块设计范文第4篇

摘 要: 模块化结构作为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模式,具有设计灵活、低碳节能、回收利用率高、快速建造施工、质量保证、抗震性能好的优点。其在国外已经成功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如果将该项技术在我国成功应用,将有利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模块化技术,针对模块化建筑的性能开展研究,

关键词: 模块化;结构;建筑;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和城镇化逐步推进,我国的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随之而来的建筑能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将到达 50%以上,城市和乡镇将会兴建大量住宅和公共建筑,在住宅建设中传统的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将会占到 98%以上,其将会消耗大量的农民工,并且其劳动强度大、技术水平低,会造成未来招工难和建筑质量得不到保障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兴建每年大约消耗水泥 15 亿吨左右,约占全世界的 1/2,其中每生产 1 吨水泥将消耗 150kg 标准煤,总计将消耗大约 2.25 亿吨标准煤,排放数亿吨 CO2温室气体,还会给城市带来大量的PM2.5,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寻求一种既能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节奏,又能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新型结构体系和建造方式成为了业界的一个共识,同时也是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政策的迫切需求。

2 模块化建筑的类型

模块化建筑是指运用模块化的思想去设计和建造建筑,将建筑整体分解成不同的模块,然后在工厂预制好后运到建筑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而成,或者与其它现浇构件组成的建筑物。模块作为模块化建筑的最基本的单元,其单元的形式和设计是建筑项目成功的关键,这些模块可以是一个柱、一面墙这样的小模块,或者是由一个房间或者几个房间构大模块,也可以使包括水电、装修的集成模块,随着建筑工行化的发展,按照模块化的形式和材料主要分为装配式结构、混凝土盒子、钢结构盒子、集装箱盒子四种类型的模块化建筑。

2.1装配式结构。

装配式结构包括采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梁、叠合柱、叠合楼板、预制内外墙体、楼梯等组成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也包括采用钢柱、钢梁、组合楼板、轻型预制复合墙体等组成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是我国最先发展的模块化结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的基本构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在工厂预制好后运输至现场进行组装,属于一种较小单元的模块。该种结构形式相对于传统的结构可以节省施工工期40%~50%,劳动力30%~40%,施工垃圾80%,钢材损耗80%,混凝土损耗60%,木材损耗80%,并且将大量减少现场施工的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但由于模块的体积比较小、所需的模块的数量较多,构件的接缝较多,易造成装配程序的复杂性,接缝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整个结构质量和整体性能,同时其建筑的装修和设备安装工作不能在工厂完成,需等建筑物组装完成才能进行等方面的问题。

3 混凝土盒子结构

钢筋混凝土盒子建筑体系的主要承重构件都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墙体采用轻质复合材料,盒子构件在工厂完成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运到现场进行组装形成房屋。盒子作为一个模块既起到了结构单元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空间单元的作用,其预制程度可以到达90%以上,每层盒子的吊装只需2~3天,而普通框架从支模到脱模至少需要两周,因此其施工工期可缩短60%左右,并且施工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由于混凝土盒子是一次整浇成型,因此其整体性能相对比较好。该种建筑模式相对于钢结构具有高强、耐磨(摩擦)、防撞击、抗老化、耐高温、防火或耐候性等性价比优良的基本特性,但由于混凝土结构一般比较重,所以其盒子的大小以及建筑高度将会受到限制,一般只适用于中低层建筑。

4 集装箱盒子结构

集装箱盒子建筑体系是将集装箱为基本模块组装成房屋,主要由集装箱单元和附加构件構成,附加构件包括门窗、阳台、屋顶、楼梯等,集装箱可以为废弃的集装箱也可以为特别定制的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改造设计,形成不同的生活空间例如厨卫、卧室、客厅等。具有建造迅速、运输方便、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安全性能好的特点,同时集装箱房屋也是将废弃的集装箱进行回收利用,不仅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建筑形态。但由于集装箱的强度和耐久性方面的限制,其主要适用于一些临时建筑和中低层建筑。

5 钢结构盒子结构

钢结构盒子建筑体系的主要承重构件采用钢材制成,墙体和混凝土结构盒子一样采用轻质复合材料,该种模式具有重量轻便于运输和吊装、预制化程度高,现场只需吊装和组装工作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缩短工期,可回收利用率高,同时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建筑立面表现效果,可以做到高层和超高层,但钢结构的耐腐蚀和防护性能比较差,这方面将会造成其造价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说钢结构盒子结构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块化结构形式。根据运输、吊装、使用功能条件的限制盒子结构的尺寸一般为长4~6米,宽2.2~3.6米,高2.7~2.8米,重 10 吨左右,盒子根据其承载的不同分为承载盒子和非承载盒子,根据制作方法分为拼装式和整筑式。

6 结语

模块化钢结构建筑是指将复杂的建筑结构进行分解,并在工厂预制成相应的构件后将其组合成模块,现场将模块组装成所需的建筑体型的一种建筑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盒子建筑。工厂预制的模块化盒子内的一切设备、管线、装修、固定家具、外立面装修等都在工厂装配完成,后将这箱形的整体构件运至施工现场,像“搭建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或与其他预制构件及现制构件相结合建成房屋。钢结构模块化在设计、施工、管理整个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结构都具有其突出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薛莎莎.模块化思想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运用[D].北京建筑大学,2013.

[2] 胡晓.基于模块化设计的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 谷洁辉,苏联盒子建筑发展概况[J].建筑技术,1984.12.

作者简介:姓名,牟旺(1993-至今),性别男 民族土家 籍贯湖北 学历本科 职称,研究方向建筑学

失物招领模块设计范文第5篇

1.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成立之初至今已经历了十年。在这十年发展过程中,学院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整合并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多门基础必修课程已成为省级、院级精品课程,唯独高职英语精品课程仍在建设当中。我院的高职英语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项目化为导向”的职教理念的统一指导选用统一的教材执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学情不一,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充分提高语用能力...于是高职英语课上学生越学越没兴趣、教师越教越疲倦,英语等级通过率越来越低,高职英语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需求分析,创新教学模式,从而端正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分项教学,让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

2.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理论曾被欧洲学者第一次运用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程教学,而高职英语课程应该是ESP课程中的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课程。因此,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切入点。需求分析旨在搞清楚学习者需要什么,期望什么,缺乏什么,必须或应该学些什么(余小川,2011)。Hutchison和Waters(1987)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把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类.根据他们的理解.为了目标情景中能灵活运用学习者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属于目标需求,而学习者为了学会这些知识和技能而要做的一切则属于学习需求。并且他们在此基础上对目标需求进行了细分,即必学的、欠缺的和想学的知识能力素质。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必学的是指直接决定着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完成工作的实用英语和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行业英语;学习者目前的英语水平与未来职业岗位中需求的目标英语水平之间的差距则属于欠缺的;想学的是指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特定情景而感到需要学习的英语。

Dudley-Evans和St. John (1998)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需求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首先是目标情景分析法(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它从课程设计者的视角出发,用来宏观分析一个社会或某些行业对EOP教学的需求。其次是学习情境分析法(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它要求课程设计者和教师着眼于学生,分析了解他们对所学语言的态度、经历和要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再次是现状情境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这种分析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现有语言基础,分析了解他们的学习障碍和差距,以此为依据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3.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革新前的需求分析

笔者运用Hutchinson和Waters的学习者需求分析框架,参考Dudley-Evans和St.John(1998)的目标情景分析法,现状情境分析法以及学习情境分析法,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分院非英语专业为实证研究个案,主要通过教学反思、企业走访调研、访谈师生等研究方法,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需求、服务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高职英语知识、技能和素质,初步探索学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方向。本章的需求分析主要程序有三:一是通过网络搜索与对实习生进行的走访,分析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英语需求,即行业目标需求分析;二是通过分析学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审视高职英语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即现状情景需求分析;三是在参考Hutchinson和Waters等提出的需求分析框架基础上对授课对象就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即教学需求分析。

3.1行业目标需求分析

首先,英语是从事建筑业相关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的许多行业都与国外的相关行业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成立了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中国许多建筑企业走向世界,不仅在国内承揽建筑业务,还中标了不少国外的项目,比如浙江广厦建设集团在阿联酋就有施工项目,每年都会从我院毕业生中优选部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赴迪拜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目前而言,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仍然是英语,自然,国外的施工项目资料都是英文材料。因此,这些远赴迪拜等地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实习生必须学会英语交际用语,与施工管理一线的其他相关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工程质量监督部分等)的工作人员进行简单交流。境外毕业生需要领会建设单位的建设意图,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英文版)完成相应的施工项目;需要看懂英文图纸,体会设计意图,弄清监理单位和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保证施工项目符合设计文件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日前国际交往的深入,许多建筑类企业都引入了大量进口的材料、设备等,而这些材料设备的说明书基本上都是用英语描绘的,为了正确使用进口机械设备、恰当使用进口材料,这就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够看懂材料、设备的英文说明,并深刻领会英文说明的注意事项,即便他们是在国内从事建筑相关工作的。由此可见,要想更好的从事建筑相关工作,不论行业英语教学或是基础英语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英语是我国职称评审必备要求之一。我院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了顺利晋级职称或者提高学历加快职业发展,必需学习必要的英语学习技巧,积极参加并通过高职高专英语等级考试。再者,通过网络搜索2012年浙江省12家中小型建筑企业的招聘广告并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职业综合素质和沟通能力。200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惠普,西门子等30家知名跨国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中排名前五的是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忠诚度与工作兴趣。刘俊彦在2004年对百家著名企业用人标准研究中用人要素的统计中显示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中排名前五的是职业素质、团队精神、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200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企业用人标准的调查结果显示最为用人单位所关注的能力为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种种统计结果表明,高职英语教学在培养必要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教育,尤其是要培养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以及处理未来职业工作与生活的综合素质。

3.2现状情景需求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2012年最新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要求:“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尽管我院以建筑技术操作类、工程造价预算类、机电一体化等手工制造类专业为办学重点,而我院处于经济出口强省—浙江境内的甬金高速路口,交通便利,进出口业务交往频繁。因此,我院2012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英语纳入可持续发展基本知识,将外文的阅读及翻译能力作为岗位基础能力之一,将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作为必考的外语证书。培养方案规定了如下必须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方案在开发适合行业发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中规定了41%课内实践比例的620学时基本素质能力训练课程,其中高职英语高达78学时,排名第二。自2008年以来选用的听、说、读、写、译训练材料折中的《走出牛津综合实用英语》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传统的通用综合英语大班授课已不能满足最新《高职英语》课程大纲的需求。目前,学院众多非英语专业班级的平均人数为45人次,在有限的不到100学时的大班授课环境下教师无法给予每位高职学生充足的英语课内实践。我院各专业一刀切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需求。我院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急需创新。

3.3教学需求分析

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是教学需求分析的重点。通过问卷调查任教班级并由EXCEL进行统计,得出结论如下: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同,最想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同,他们对英语学习是极其重视的,但同时又极其缺乏学好的信心,学习积极性被挫伤的主要原因是反感于陈旧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在办学层次上,我院学生属于高职高专,入校英语成绩比第三批本科生的成绩还要低一个档次。多数高职生不仅英语基础差,而且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足。比起枯燥的英语知识与技能,信息时代的大专学生更关注的是课堂的趣味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既不注重理解也不注重记忆。

目前,高职英语教研组14位教师追求上进,积极进取,不断通过参加竞赛活动、在职进修等方法来提高业务综合素质和教学、管理、科研能力,并努力向“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多年的教材内容一层不变、教学工作量只增不减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毕业于英语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逐年下降,口语水平日落千丈,无缘加强对非英语专业相关行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双师之路漫长,精品课程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在学院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更高职称、更高学历的英语教师以及有行业从业经验的专职教师被不断引进,而能力较突出的专业课程教师不断下企业实践锻炼,结果对任教基础必修课程的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说,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必然需求。

4.高职英语分项教学设计思路

在以上需求分析基础上笔者从学院实际出发构思高职英语分项教学模式:分项目整合第一学期高职英语基础必修课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四大模块:侧重生活英语认知的基础模块(如感谢与问候),侧重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行业模块(如求职信与开发信),侧重语言交际能力训练的课内实践模块(如简历制作与谈判情景演示)与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课外专业拓展模块(如设备说明书与行业合同)。所有模块中选取的教学材料必须迎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需求,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第二学期以选修形式尝试开设英语类选项课,诸如《生活美语》、《等级辅导英语》、《外文影视视听说》、《物流行业英语》、《房产行业英语》、《物业行业英语》、《建筑行业英语》、《室内艺术设计英语》、《道路桥梁英语》、《计算机英语》等,旨在提高高职英语课堂参与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终身学习习惯。选项课要求每生必选且限选一门课程,每位高职英语老师任教一门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T.& M.St.John,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

ach.Cambrid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吴兵.建立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1,2(2).

[4]余小川.职业英语课程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外国语文,2011,27(4).

失物招领模块设计范文第6篇

洛阳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建材专业为特色的新升本科院校, 从2007年至今升本已经历时两年。从专科到本科, 不仅仅是教育层次的简单提升, 更是要在应用人才培养上实现质的跨越, 这对我们玻璃工艺实验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玻璃材料科学从主体上来说是一种实验科学, 在培养学生探索材料本质, 开发新材料, 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 专业实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选择上, 应该克服以“习题型”、“理论灌输型”为主或“纯实践技能型”的教学模式, 而采用“实验驱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开展“回归工程”的创新教育工程, 培养在生产、科研开发等第一线岗位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自专升本以来, 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探索, 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回归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 对玻璃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 培养出真正适应玻璃行业未来发展所需要人才, 以迎接中国玻璃繁荣强大的明天。

1 玻璃工艺实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由专科到本科是一次内容极为丰富的漫漫长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优”的方针, 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回归工程”的能力, 必须按照实际玻璃生产与开发研究的规律进行教学。依照该指导思想, 本实验课程的设计, 模仿了玻璃的实际生产过程和有关工艺过程, 让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 从玻璃组成设计、原料选择、加工、配方计算和玻璃配合料制备、玻璃熔制、成型、退火、加工到相关检验, 直至理化性能测定全过程都得到训练。同时, 训练学生掌握玻璃材料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实践, 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工作作风。

2 玻璃工艺实验课程内容模块的设计及课程目标

按照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升本两年的不断摸索, 我们将玻璃实验课程设计分为四个模块:玻璃配合料制备模块, 玻璃熔制成型退火模块, 玻璃成品性能检测模块, 玻璃缺陷分析模块。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 设计每个模块的实验内容, 如图1所示。

2.1 玻璃配合料的制备模块

该模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玻璃配合料的制备和玻璃配合料的质量要求。这两方面涉及到整个玻璃原料制备的各个环节。

2.1.1 玻璃配合料的制备环节

在该环节安排了玻璃组成的设计实验、玻璃料方计算实验和玻璃配合料配制实验。

玻璃组成的设计实验:要制备某种玻璃新材料或对原有玻璃性能 (工艺性能、制品性能) 进行改进提高, 首先进行的工作就是要设计玻璃的化学组成。玻璃的化学组成是计算玻璃配合料的主要依据。玻璃的化学组成设计是否合理, 决定了所制备玻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好坏。改变玻璃的组成即可以改变玻璃的结构状态, 使玻璃的性质发生变化。生产实践中, 主管工艺的技术人员就是通过改变玻璃组成来调整玻璃的性能, 以达到控制生产、稳定产品质量的目的。因此, 无论是设计新品种玻璃组成还是对原有玻璃组成进行改进, 首先都必须从设计玻璃组成开始。基于这些原因, 我们在玻璃配合料的制备模块首先安排了玻璃组成的设计。考虑到实验学时的有限性, 一般只要求学生设计较为简单的组成, 通过玻璃组成的设计, 掌握玻璃成分的设计原则, 学会玻璃成分的设计方法。

玻璃料方计算实验:料方计算是玻璃生产过程中日常性工作之一。在实际生产中, 玻璃料方计算是根据已知的玻璃化学组成、各种原料成分、原料颗粒度、粒度级配、原料挥发损失比率、氧化还原指数 (COD) 控制值和Fe2O3含量等工艺参数, 计算出熔化100Kg玻璃所需各种原料的用量, 然后算出每付配合料中各种原料的用量[2]。当原料的成分有较大变化, 或因生产中某些原因需要调整玻璃化学组成时, 都需要及时调整料方, 重新进行料方计算。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也曾让学生进行玻璃料方计算, 但学生没有实战的感觉。到了实验室, 安排玻璃料方计算, 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玻璃组成进行料方计算, 虽然计算过程不如实际工厂那样复杂, 但学生也能意识到料方计算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工程科研意识。通过该实验的训练, 掌握原料的选择原则, 学会根据玻璃组成和所选原料的化学组成进行玻璃配方计算。

玻璃配合料配制实验:按照玻璃化学组成要求进行称量并混合均匀的各种原料的混合体称为玻璃的配合料。在配合料配料实验中, 要求学生利用前面实验计算的料方进行配料。通过该实验加深对配料各个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如: (1) 对各种原料的认真核对; (2) 称量天平的校准及相关器具的准备; (3) 称量的方法, 防止重称和漏称; (4) 研磨过筛预混合; (5) 混合均匀的方法。在称量环节让学生掌握增量法称量方式原理和减量法称量方式原理, 并且掌握在实际生产中应该采用怎样的称量方式减少在配料中的称量误差。在混合环节, 使学生掌握固体粒子的混合机理, 了解到固体粒子可以通过扩散混合、对流混合、剪切混合等机理完成混合工作。

2.1.2 玻璃配合料质量控制环节

保证配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是加速玻璃熔制, 提高玻璃质量, 防止缺陷产生的基本措施。配制的配合料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一般是根据其化学组成的正确性、均匀性及含水率等来综合评定的。

在该环节, 实验设计了学生用自己配制的配合料进行配合料的均匀度测定和含水率测定。均匀度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学会应用滴定法测定玻璃配合料均匀度的方法和原理, 了解玻璃配合料均匀度的变化对玻璃熔制质量的影响。配合料的水分测定采用失重法测定, 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掌握水分测定的方法, 了解测水分对玻璃生产的意义, 以及目前玻璃生产中广泛采用的在线水分测定方法, 如中子式、红外式、电容式和微波式的在线水分测定仪的测定法。只有在实验的过程中, 向学生灌输实际工厂的应用状况, 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实验中积极思维, 努力把实验学习与实际工程相联系。

2.2 玻璃熔制成型退火模块

该模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玻璃熔制过程的研究和玻璃成型退火的研究。该模块涉及了玻璃熔制的整个过程。

在玻璃研发和生产中, 玻璃熔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熔制的质量和速度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熔制不良对玻璃的质量、产量、生产成本、燃料消耗及熔窑的使用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玻璃专业的同学来说, 无论是提高研发新产品的能力, 还是在实际生产线上解决实际问题, 玻璃的熔制、成型和退火都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在该模块中训练学生的内容有:热分析、熔制、成型、淬火、退火、淬火和退火玻璃的性能比较。

玻璃配合料组分之间加热反应的研究实验:玻璃熔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3], 它包括一系列的物理变化 (如加热、挥发、熔化、排除吸附水和晶型转变等) 、化学变化 (如分解反应、固相反应和排除结构水等) 、物理化学变化 (如气液相的平衡、各组分的相互溶解等) 。实验采用热分析的手段, 通过让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玻璃配方进行差热分析, 让同学自己分析自己设计的料方在加热过程中都会发生哪些物理的、化学的和物理化学的变化, 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分析实验结果, 不仅使同学们了解到玻璃熔制的实质, 同时也学会如何应用差热分析来解决课题, 研究问题。

玻璃熔制实验:让学生用自己配制的配合料进行玻璃的熔制。整个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确定电炉的烘烤曲线, 烘烤电炉;确定玻璃熔化制度、学会加料方法、澄清方法、搅拌均化方法等, 使玻璃熔化成达到质量要求的玻璃液。

玻璃成型退火实验:首先, 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浇铸成型、水淬玻璃等成型方法;确定玻璃退火制度, 并进行退火操作。其次, 进行退火玻璃和淬火玻璃的性能 (热膨胀的测定、密度的测定) 比较研究实验。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热历史, 玻璃的热历史是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 通过转变温度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经历。对某一玻璃成分来说, 一定的热历史必然有其相应的结构状态, 而一定的结构状态必然反映在它外部的性质。例如, 淬火玻璃较退火玻璃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较小的黏度。在加热过程中, 淬火玻璃加热到300~400℃时, 在热膨胀曲线上出现体积收缩, 伴随着体积收缩还有放热效应。这种现象在良好的退火玻璃的膨胀曲线上并不存在。因此, 实验室通过让学生对熔制好的玻璃, 进行淬火和退火, 再对玻璃进行热膨胀曲线的测定和密度的测定来加深对玻璃热历史的了解。

2.3 玻璃成品性能检测模块

玻璃产品性能优良是我们最终研制和生产的目的。在该模块我们设计了对玻璃的各种性能检测的实验, 根据实验室条件, 涉及玻璃的力学性质、热学性质、光学性质、化学稳定性等各种性能测试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 给同学介绍玻璃性能检测相关的国家标准, 使学生了解实际玻璃制品质量的要求, 实验设计的内容多, 共需做六个测试实验, 使学生学会许多实验方法, 了解许多实验仪器, 掌握许多实验技巧, 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学生毕业后的上岗能力。

2.4 玻璃缺陷分析模块

玻璃缺陷的形成同玻璃工艺制造上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通常所谓玻璃缺陷主要是指气泡、结石、条纹、节瘤等各种夹杂物。这些缺陷的存在, 往往直接影响玻璃制品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 甚至影响进一步成形和加工过程, 造成大量废品。为了尽快准确判断玻璃缺陷产生的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必须加强玻璃生产工艺管理, 定期对玻璃化学组成、密度和折射率等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应对措施。发现缺陷以后, 应立即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 对各种缺陷进行研究分析, 日常生产中可借助于成熟的化学分析方法, 以及简单的物理检验方法如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密度和折射率测定等方法, 对缺陷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物理性质进行测定, 还可以使用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等先进检测仪器设备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

该模块根据实验条件, 主要对玻璃析晶进行研究, 安排了玻璃析晶温度的测定、偏光显微镜观察的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和析晶玻璃密度的测定。我们设计了梯温炉法测定玻璃析晶温度实验, 让同学们掌握初步确定玻璃的析晶温度的方法, 然后让同学们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进一步确定其析晶温度。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玻璃析晶时的晶相形貌, 用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确定析出晶相组成。通过析晶玻璃密度的测定, 比较玻璃析晶与不析晶密度的差值。该模块不仅让同学们了解玻璃析晶的有关知识, 更让同学们学会了结构分析的方法。

3 结语

开展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探索“实验驱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需要开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的实验。该课程通过四个模块的设计, 整体模仿了玻璃的生产实际过程和材料研究的有关工艺过程, 让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 从玻璃组成设计、原料选择、加工、配方计算和玻璃配合料制备、玻璃熔制、成型、退火、加工到相关检验和理化性能测定全过程都得到训练。通过玻璃工艺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与实施, 使每个模块的各个实验环节都随时与实际玻璃生产和研究紧密联系, 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树立生产工程意识和科学研究意识,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其实际操作技能。

有了玻璃人才有玻璃行业, 希望在玻璃同仁共同奋斗下激活中国玻璃行业的前进步伐, 把中国这个玻璃大国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玻璃强国。

摘要:玻璃行业的振兴需要一批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给高等学院实验教学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通过探索实践, 建立了玻璃工艺实验教学四个模块, 即玻璃配合料制备模块、玻璃熔制成型退火模块、玻璃成品性能检测模块和玻璃缺陷分析模块, 以满足“回归工程”的创新教育要求。

关键词:玻璃工艺实验,模块设计,回归工程

参考文献

[1] 邵光华.中国玻璃发展与生存的必由之路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Z].2008, 1:2~5.

[2] 王承遇, 等.玻璃制造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101~104.

上一篇:四维彩超检查什么范文下一篇:摄影活动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