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火灾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04

民用建筑火灾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建筑用地的面积相较于以往有了层次化的扩张,覆盖率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可用耕地的面积,也给新兴建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经济的增长并不会停止自身建设的脚步,这也就意味着,高层住宅和建筑的施工面临着更为广泛的市场需求,然而这种变化也给相关的建筑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为了保证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全,高层建筑必须要在质量和水准上有较高的要求,能够保证后续的稳定运行和安全生产,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尽可能地避免人身安全受到损害。这不仅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是建筑企业提高自身市场效益的必然举措。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高层建筑的施工相较于普通建筑来说,要承担更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包括电力系统和水利系统的构建。在实际的运行中也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是意识不足而导致的意外事故不在少数,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火灾。为了能更好地降低火灾发生的几率,保证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和稳定,高层建筑除了在施工中需要更高的技术保障和科学规划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火灾评价体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警示和提醒作用。

一、方法选择

要想真正建立起科学的火灾风险评估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选定方法作为整体结构的指导,为后续各项评估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评价是方法应当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客观性,能够全面地分析火灾发生的起源和经过,能够相对准确的预测火灾的后续影响,为具体的抢险救援提供依据,这也就意味着要注重科学分析的原则。当下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方法主要有事故树和事件树两种,通过简易的构图来分析高层住宅建筑火灾发生的源头和起因,并且对过程中可能恶化情况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辨认,将不同因素按照层级来划分,从而更为直观地将起因和结果联系到一起,促进后续工作的开展。这两种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情景模拟

普遍情况下的火灾模拟,主要是将其从起源到顶点的过程进行复刻,或者是直接从火开始燃烧时起。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高层建筑的火灾模拟要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和内部构造来分析其可能诱发火灾的原因。一是要对火灾发生之前的各项客观因素进行考虑和分析,包括易燃物、起火点、空气状况等等,分析其可能发展的程度和延伸的楼层范围。二是要对火灾发生过程中的各项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住宅内的人员,实体建筑对于火势蔓延的抗击程度,主客观财产损失毁灭的数量等等,主要是对事后的结果进行预测。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场景模拟中场景的不定向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出引起火灾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除此之外,对于火灾的发展趋势也不应当进行阶段性的限制,要將最坏的结果考虑在内,即火灾吞没了楼房的上上下下,无一幸免。

(二)层级设定

火灾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制定出火灾风险评估的各项应对措施和抢救方案,应当将火灾的发展态势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划分。在具体划分过程中要考虑到时间等客观因素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火灾的层级发展做出更为谨慎全面的考虑,将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实现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设定时,要考虑到高层建筑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状况,高层建筑结构对火灾的耐受力,救灾抢险的疏散情况和救援程度,以及人员处理的失误和建筑客观因素的推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大致将火灾发生的阶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火灾已经发生,发生与否主要根据是否有明火燃烧的现象来判断。二是火灾尚未大规模扩散,尚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这时相关的抢险救援也比较简单,运用高层楼内基本的灭火器设备就可以解决。三是火灾大规模扩散,这一阶段火灾已经不能用灭火器来进行控制,室内的燃烧情况已经非常严峻,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各类有毒气体的含量急剧增高。此时必须要将楼内人员疏散,开始进行规模性的控制。四是火灾已经很迅猛的发展,利用消防栓或者是灭火器灭火已经完全不能解决情况。火势由房间开始横向和纵向扩展,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爆炸或者轰燃,已经给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五是火势向整栋楼房开始蔓延,防火区域也受到侵扰,已经开始出现人员的伤亡,部分建筑结构已经被烧毁,甚至会引起系统的倒塌。

二、事故的分析和方法论

根据上文中所建立的体系方法,可以大致将火灾发生的每一阶段的事故和相应处理方法列为以下几点:

(一)发生阶段

出现明火燃烧现象,大致的引发原因包括抽烟,用电不当,电线运行短路,附近厂房发生事故,燃点低的物体自燃以及娱乐性玩火不当等等,包括主观因素和外来因素。对于这些情况,一是要在高层建筑的选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要尽可能避免在可燃性较高的厂房附近施工,以防在事故发生时被波及。二是要在高层建筑内部设置一定的文明标语,对火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限制,提醒居民要注重用火安全。三是要对老化的电路进行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当电路的运行发生一定的磨损和消耗,就会容易出现短路或者是失火现象,从而引发火灾。因此要对各项电力设备的运行进行动态的监督,一旦出现发生可能引发火灾的现象或者是问题,应当及时进行反应,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四是要培养居民的安全用火意识,在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要注重对居民的火灾知识进行教育和培养,让居民意识到火灾事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思想上树立严格的安全意识,以此来作为自身日后行为规范的指导。

(二)初级阶段

火灾发展到初级阶段,主要原因在于事故处理的不及时不到位,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待提高,相关监督主体并没有树立安全的防范意识。但这一阶段的火灾态势并不严峻,能够运用灭火器或者是建筑类的喷淋系统进行解决。这也就意味着,在高层建筑内部,要配备必要的灭火器,并且建立完善的自动喷淋系统。一是能在火灾的初级发展阶段进行人为的有效控制。二是可以依照系统的自动化识别进行科学的处理,将火灾的发展控制在源头内,防止其进一步的扩散和恶化。当事故处理完毕后,高层内的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当就此次火灾进行总结和宣传,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思工作,并且对楼层内的居民进行警示。

(三)扩散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消防栓解决的前后阶段。在火灾已经开始扩张但并没有危及到大部分建筑时,可以利用消防栓来灭火,此时火灾的发展态势,已经可以给人身财产安全造成足够的伤害。当消防栓灭火已经不能起到作用时,火势就开始进一步的扩散和蔓延。因此在这一阶段,首先要保证消防栓的完善和健全,相关主体在遇到火灾蔓延的情况时,要具备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对意识,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要保证各项程序的正当,符合灭火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其次是要在施工时提高建筑物的燃点,防火分区的建设也要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尽可能地减缓火灾扩张的速度,同时要借助消防人员的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住宅建筑火灾评估风险体系的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它是提高建筑运行安全系数,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正确举措,也是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促进其长远发展的应有之策。体系的建设要注重对各项客观因素的综合考虑,要将建筑本身的具体情况和火灾发生的主要阶段科学结合,让体系构建在具有系统性的同时也能具有针对性,能够按照高层楼房自身的建筑特点,来对火灾进行不同阶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胡奇.某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安徽建筑,2017(01):140-142.

王雅娜,米红甫.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33):90-92.

游温娇,徐志胜,刘顶立.基于物元分析法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03):71-76.

民用建筑火灾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火灾安全隐患问题逐年上升,造成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难度增加,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水平相应提升。本文将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现状及对提升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的策略两方面展开研究,以对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

关键词: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现状;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全国人口普遍向城镇化方向迈进,火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不可预见的火灾事故频次多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极大负面压力与影响。因此,提升火灾防控监督管理力度、及时进行火灾防控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分析,采取系列措施,提升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力度,极有必要。

二、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现状

首先,社会快速进步发展,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趋于复杂化,工作难度持续上升;其次,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水平提升,商业综合体、储能电站、城市管廊、地下空间等新型产业及建筑逐年增加,安全隐患问题更为突出。最后,火灾防控消防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明显欠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整个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消防监督员、网格员、楼栋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这些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欠缺,极有可能会对火灾防控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整个消防管控质量。

三、提升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的策略

(一)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较大,一旦监管不力,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存在,一旦出现大规模火灾安全事故,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城市稳定发展和群众安全生活影响极大。目前我国消防改制转隶,消防监管工作的落实主要在区县消防大队,因此,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必须过硬,以便于提升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火灾预防与安全保障系数。

一方面,重视培养基层消防大队(站)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实力。就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来讲,管理层居于核心位置,直接影响防火工作落实情况。具体展开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时,要充分认识辖区火灾特点、掌握被管理单位人员消防安全意识、了解现代消防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复杂场所和艰难环境,管理层工作人员都必须保持沉着冷静,能够有意识有能力的及时应对各类已有的监管问题和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问题,依据具体监管情况,结合“双随机”抽查和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做好辖区内消防监督工作。根据辖区消防安全风险评估准确判断存在问题根源,及时制定相应的消防规划和解决办法。一方面,及时展开理论知识学习培训工作,对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管理层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案例分析,引导管理层深入业务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分析监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提升管理层人员专业能力,掌握更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定期对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管理层人员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解决不敢管、不愿管、不能管的想法,提升心理承受能力,以便更好应对突发情况,减少监管中可能存在失误。其次,提升其他消防监督管理人的综合素质。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除了离不开专业的管理层监管与领导,同样离不开被管理单位法人与管理人的参与与支持,单位管理人的综合素质,会对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效能提升,产生直接影响。为实现这一目的,要将培养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作为重点,根据这些从业人员实际情况,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促使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人自身职业素养与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就是要不断降低消防安全隐患事故发生概率。因此,除了必不可少的人才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不容忽视,被管理单位应根据火灾风险建立微型消防站或义务消防队,设有固定消防设施的单位应积极接入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确保自身安全。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险情控制能力和初期火灾的扑救能力,也能够充分体现出监管工作是否到位。而要提升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应高度重视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定期通过消防维保单位对固定消防设施进行检测与维护保养,对发现消防设施、器材有故障、破损不联动等情况的,应该及时跟踪督促整改,确保消防设施、器材完整好用,保证能够在火灾初期和火灾扑救过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要提升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还需要及时对相应的安全监管制度体系进行搭建与完善,以便于将安全隐患扼杀于摇篮中。另外,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中,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还需将消防安全知识普及纳入日常工作范围,引导内部员工及时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并积极鼓励员工参与技术交流。此外,要提升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对消防设施、器材的整体维护与补充更换,需要定期按时进行。此外,还应搭建专门的消防隐患排查及防火监督管理小组,充分发挥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街道社区网格员、楼栋长的监督管理作用,确保本辖区本单位本部门單位消防安全保障。

(三)实现监管体系完善

城市日常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提升过程,还需制定更为完善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度,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落实、提高各行业主管部门责任人的消防安全监管意识,实现监管责任落实制度,确保日常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让日常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领导责任制度,得到更为全面的贯彻和落实,让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更具现实意义;二是通过制定严格的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责任制度体系,来尽可能避免消防安全隐患与事故发生,确定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效能提升;其三,势必强化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部门管理层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安委会、消委会的职能作用,确保相关管理与监督人员能够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预案编制,需在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前,依据具体监管现状及特征,以针对性监管为目的完成,成立专门监管小组,完成相关监管工作专业培训。必要时,选用定期或不定期细化监管或多方监管的模式,以此来确保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落实。

四、总结

总之,提升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对社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发展作用显著。因此,需提升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监管体系完善,促使城市消防安全监管问题,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宇.提升火灾防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的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31):129-132.

[2]吴志君.工业园区火灾防控体系的构建思考[J].消防界(电子版),2021,7(20):123+125.

[3]周珊.高层建筑的消防隐患与火灾防控工作[J].消防界(电子版),2021,7(19):102-103.

民用建筑火灾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针对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工程,从预防火灾,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角度,提出相应的消防安全保护措施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措施

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片区位于佛山老城中部,该片区属佛山老城区的核心保护区,是佛山文物古迹最密集,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该区域内共有22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祖庙和东华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城市逐步现代化,祖庙东华里片区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街区内相当一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年久失修,亟待进行拯救式保护;旧城区日益萎缩,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奇缺,居民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袒庙东华里片区内丰厚的历史文物资源,若能有效整合、统一规划,保护性恢复和优化古老建筑群,并将其融入佛山中心商业圈,不仅可使古老的祖庙东华里焕发新的风采,而且可以拓展、深化和提升佛山整体形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200\"/年,佛山市禅城区启动了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改造祖庙东华里片区具有岭南民居风格的珍贵历史建筑,注入现代时尚元素,让历史与现代元素和谐地融合,使之成为佛山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标志。然而,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的消防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管理,确保消防安全,是摆在我们消防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消防安全保护措施。

一、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改连项目的特点

(一)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禅城区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I地块面积约56,05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67,800平方米,第一期发展部份用地面积约25,74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23,830平方米,现有楼房高度一般是一至两层高,区内包括多幢保护文物单位建筑及保留历史建筑,保留建筑面积约2,980平方米。片区当中包括了一所省级保护文物建筑的简氏别墅,另有六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酒行会馆,李众胜堂祖铺,龙塘诗社,祖庙大街店铺,黄祥华如意油祖铺及简照南佛堂。一期内保护街巷主要包括了祖庙大街、文明里、臣总里、麒麟里等历史街巷,这些历史街巷的建筑与建筑之间只有2~4米宽。

(二)改造项目的历史文化特殊性。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以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化保护单位三个层层相扣的保护体系去周详考虑:从城市到街区,再到更小的文化保护单位的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都有著一脉相传的连结。因此,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的消防安全问题

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改造设计中,也遇到了与现行消防技术标准相冲突的的问题:

(一)防火间距问题;

(二)消防车道问题;

(三)消防设施配置问题;

(四)安全疏散问题:

综合以上保护原则、内容、重点及存在的问题,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方向,尽量在消防设计及设备安装上减低对原建筑物的破坏。笔者认为在改造历史文化街区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消防安全保护措施:

三、消防安全保护措施

(一)防火间距设计考虑。改造完成后,街区内建筑分成四种建筑类型:

1、文物保护单位。为历史价值高的建筑物,按政府规划必需保护的建筑物。

2、保留历史建筑。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伪建筑物,基本保留或经加固修建成原貌,只是将一层沿街部位的小门窗改为具有商业气息的玻璃橱窗。

3、新建仿古建筑。在独特历史街巷两侧的新建建筑,都保留了岭南历史建筑的独特特征:清水砖墙、红砂岩外墙面、坡屋顶小青瓦、锅耳山墙、陶瓷或水泥窗花或栏杆、趟龙门、花岗岩门窗套、花岗岩勒脚、入口台阶以及街巷内的石板条等等都运用其中,延续了岭南历史建筑的特征风貌。

4、新旧结合风貌建筑。原有建筑部分墙体结构保留,加以改建或扩建,改建部分仍采用传统建筑方法及模式进行,尽量保存或恢复其历史风貌。

为保留区内多栋历史建筑物及保存原有旧区小街窄巷的旧城风味,减低对保留建筑的破坏,针对这四种类型的建筑,我们在考虑建筑单体之间的防火间距时应该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1、文物保护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物多属砖混结构,部分属砖木结构,层数多在三层以下,新建仿古建筑亦保持相同的建筑高度,多属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度与现在建筑物相近,限制在9至12米内。砖混及砖术结构旧建筑物之耐火等级为三级,新建独立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之耐火等级为二级,因此,防火墙应考虑在新建仿古建筑一侧设置,使文物保护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物得以保持原有特征。

2、在新旧建筑之间或旧建筑问的防火间距设计上,应尽最利用旧建筑的山墙、镬耳墙等作为防火分隔。若旧建筑单体之间不存在设置防火墙的条件,应针对建筑的价值重要性来采用其他消防保护措施。如安装固定防火门窗等。

3、要保护的历史街巷如祖庙大街、文明里、臣总里、麒麟里等,两侧的建筑之间只有2~4米宽,楼层一般是一至两层高。在改造中应考虑街巷两侧建筑的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且建筑内燃烧构件的安装尽量保持在6~8米的距离,形成有效的防火间距。

(二)消防设施配置设计

针对上述四种类型的建筑,在考虑消防设施配置问题上应采取以下方法:

1、文物保护单位。可采用室内消防栓(改置室外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灭火器,在这里笔者认为采用细水雾灭火系统进行保护是不错的选择。细水雾灭火系统可避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后。产生大量水渍,易造成古建筑中文物的破坏等缺点。其灭火效能高,反应时间快,仅需喷淋系统的10%或更少的水量;它可局部应用,独立的保护古建筑某一部分,又可作为全淹没系统。保护整个空间;安装时隐蔽性强,能很好的维护文物的整体景观,符合文物建筑保护要求。

2、

保留历史建筑。可采用室内消防栓(改置室外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及灭火器。

3、新建仿古建筑。可按规范设置室内消防火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及灭火器,提供全面保护。

4、新旧结合建筑。设置室内消防火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及灭火器。

5、街道消火栓系统。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为保存原有保护区的历史街巷风貌特色,原街道路面狭窄,不能拓宽情况下,消防车无法通行,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除市政街道上外,区内可让消车通行的街道上亦增加提供街道消防栓协助扑救。

6、室内消防栓箱系统(改置室外使用)。文物保护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的一般室内消火栓箱改装置于各建筑物首层室外的消防栓箱内,以减低对文化保护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的破坏,设置在外面同时方便了消防人员协助扑救,亦增加对外的扑救范围。

(三)消防车道设置

1、在改造项目地块周围市政大街设置环形消防车道,以便于消防车抵近现场扑救。

2、在简氏别墅广场及中心广场两处连通部分有充足空间,亦可以让消防车通过,抵达街区的中心,有助深入区内扑救。

3、可以采用小型消防车扑救火灾,此类小型消防车体积小,乘员4人,车上携带水带、水枪等基本的灭火器材,可以2米左右的狭窄街巷中穿行,对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扑救区内的火灾是相当有效的。

(四)安全疏散设计。

1、建筑内应按规范要求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尽量通过此类指引,疏导大量的人员离开建筑,进入街巷,从而疏散至安全区域。

2、历史风貌小街巷两侧于适当位置设置疏散指示标志,提供清晰的消防疏散出口方向指示,避免形成死胡同,当发生火警时引导街上游人可以尽快离开窄巷直接跑到主疏散通道,市政大街或主集散区等安全区域。

(五)消防管理

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以最大限度保护历史建筑及减少损坏为主目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与使用单位,要把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列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霞要部分,其具体消防管理包括:贯彻执行例家发布的消防法律法规;制订和落实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区内防火宣传教育,定期教育训练工作人员,普及消防知识: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褴改隐患:制订灭火应急预案,发生火灾时及时组织有效的扑救;制订人流管理措施及安全疏散路线,定期进行疏散演习;定期检测消防设施,保持完好有效。

民用建筑火灾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基于GIS的相关技术是文化遗产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构建信息集合的管理平台,而且可以成为信息二次处理和加工的研究性平台。1980年代GIS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领域,1992年国际文物保护专家首次将GIS技术用于柬埔寨吴哥窟遗址的分区及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开启了该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GIS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三个方向:文物信息管理保护平台、文物考古信息可视化展示研究、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GIS在文化遗产风险评估中主要发挥其矢量运算及可视化的功能,用来进行区域性计算及评估结果展示,使风险结果更直观。我国关于灾害的风险评估较多,但关于文化遗产在灾害下的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由于信息技术的复杂性以及文化遗产种类的丰富性,目前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研究理论、评估方法和相关系统构建步骤。建议从空间技术的融合、信息系统的整合、充实系统的应用、从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源角度下对文化遗产进行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关键词:GIS;文化遗产;管理保护;风险评估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具有综合性的信息化技术,它包含了地理学、测绘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在内的一系列不同领域的学科。GIS具有对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分析、处理和输出等基本功能。传统的信息系统仅能存储和检索大量的文档。而研究人员需要确定调查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文化遗产信息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空间关系,所以基于GIS的空间分析能力,结合网络传输技术和数据库集成技术等,可将文化遗产空间信息与所在地高程地势图、卫星或近地遥感影像、相关信息专题图等多种空间信息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和研究计算。利用GIS平台可以将相关的专题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对文化遗产附近的污染源、危险源和灾害进行空间或平面分析,得到文化遗产之间或者灾害、污染物等对文化遗产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分析提供更加翔实直观的依据。基于GIS的相关技术是文化遗产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构建信息集合的管理平台,而且可以成为信息二次处理和加工的研究性平台。

GIS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始于1980年代。目前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展过许多相关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信息化手段不断出现,与GIS技术相结合产生出更多的新手段和概念,使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分析了GIS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趋势进行展望。

一、GIS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1980年代,GIS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领域。1992年,国际文物保护专家首次将GIS技术用于柬埔寨吴哥窟遗址的分区及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开启了该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古迹基金会(WMF)等国际组织均致力于将GIS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空间分析。UNESCO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实践工作,如:越南顺化古城遗产管理保护系统构建,柬埔寨吴哥古迹的保护,以及泰国历史名城泰可素的文化遗产资源的风险性评估工作等,并于1999年编制了GIS应用于CRM文化遗产管理的相关指南。盖蒂保护研究所与世界古迹基金会合作开发了一个开源的、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系统“Arches”,可用于清点和管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

我国GIS发展相对较晚,但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的时间并不短。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在东南大学设立;2000年,东南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IS中心在东南大学成立;2011年,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在中科院遥感所成立,这些都促进了GIS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研究领域的应用。GIS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向:文物信息管理保护平台、文物考古信息可视化展示研究、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图1)。

(一)面域信息管理平台

借助GIS和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区域内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等工作,目前全國性的遗产监测平台主要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部分学者对面域保护管理平台构建方法和流程提出了相应的见解,相关的省市也分别构建了本区域的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能否满足区域内文保单位的保护管理系统构建的需求,如何实现相关功能等问题是构建基于GIS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系统的关键。周娅等分析了文物保护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体系结构的构建,以及数据库模块的基本结构,并确定了相关的开发方法和平台,论证了文物保护管理系统在GIS系统上构建的可行性。董仲奎通过研究GIS技术应用在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上的理论和方法,使用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平台SuperMap,结合数据库技术,提出文物管理系统的构建模式。

基于GIS构建的省市一级的面域管理系统,可以对区域内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和分析,有利于管理者对文物信息进行整合和资料调取。北京西城规划管理信息中心通过分析本区的文物管理需求,以GIS软件为基础,开发了地图管理信息系统和地名多媒体系统,通过两个系统的相互结合构建了本区文物资源综合分析系统。浙江省、山东省和上海市等基于GIS技术,结合数据库技术,对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和文物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文物电子信息档案、文物遗存数据和相关的三维扫描测绘图像添加到系统中,实现了文物信息快速查询和保护管理规划的需求。

基于本地数据储存管理的系统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应用的不足,部分学者结合网络技术,使用WebGIS来构建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相关数据可以通过web互联网进行发布和应用,不再局限于本地数据管理。目前已应用于滁州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信息系统。

国内已建立的面域信息管理平台还有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管理系统、贵州省文物空间数据库、开封市文物考古系统、宝鸡市文物保护管理单位系统、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等。

(二)点域信息管理平台

相关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提升文保单位管理保护能力。从纸质版的保护资料发展为以GIS为基础的管理平台,可实现文物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

从基础应用的方面,基础性的管理平台主要为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供空间规划信息的处理分析。基于GIS技术构建的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管理系统,结合保护规划的相关资料和基础空间计算能力,实现了调查资料和规划信息的录入、存储和综合分析。LiDAR、VR、AR等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古建筑保护的数据采集、系统构建和应用等方面,相关数字化手段与GIS相结合有助于古建筑管理系统的发展完善。

从信息采集的方面,随着遥感、航测及数字化扫描等技术不断融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集合RS、GPS、GIS的3S技术及其集成应用能够大幅度提升文物信息采集工作的工作效率,减少灾后调查及修复工作的工作困难,在信息管理、灾后保护等方面发挥极大作用。三峡库区文物保护信息系统以GIS作为基础,结合RS遥感图像信息和相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了对文物的地理信息、影像信息等的储存和管理。梁爽分析了航空摄影、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等测绘技术应用于石窟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景,提出了相应的石窟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和系统构架;杨刚亮分析了基于GIS技术构建龙门石窟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并对CMIS建立的关键步骤和流程进行了分析,夏慧琼等利用CAD、GIS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对古建筑群的地形和景观模型进行三维建模,并利用GIS软件的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功能、可视化功能和人机交互功能对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和保护。

从监测保护的方面,将文保单位的监测系统接入到GIS平台,可以实现对文物周边环境、文物保存现状情况的实时传输分析,为文物预防性保护及加固维护提供数据支撑。金连玉介绍了南京城区将利用GIS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化管理平台和监测系统,利用GIS结合物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整合数字资源,构建统一的南京城墙管理保护系统。Yang等基于GIS技术,集合了点云和逆向工程构建的三维模型、GPS监测系统等,建立了台湾迪化街数据管理平台的安全监控系统。

此外,还有“智慧颐和园”,北京旧城文物保护空间数据库等一系列管理系统。

(三)线域信息管理平台

线域的文化遗产,主要有管理范围长,保护难度大以及遗产种类多等特点。例如,长城呈线性的分布在我国的15个省区市;京杭大运河途径四省两市,贯通黄淮海、长江及钱塘江五大水系,周边遗存有古建筑、古遗址等一系列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村镇。还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文化线路,均具有线路长,研究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为了解决线域文化遗产的保护难题,我国一些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基于GIS平台探讨建立线域的信息管理平台。

国家地理信息中心利用3DGIS技术,结合长城的相关的基础地理信息、遥感信息以及对应的专题信息,构建了长城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数据大、种类多等保护管理问题。清华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以GIS系统为基础,将基础地理数据、RS遥感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的专题数据集合,并添加了数据处理、查询、分析等功能,构建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信息系统。冯子木通过分析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并基于GIS技术设计了包含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规划、管理、考古发掘、监测以及展示等功能的文化线路保护系统。

二、GIS在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GIS在文化遗产风险评估中主要发挥其矢量运算及可视化的功能,用来进行区域性计算及评估结果展示,使风险结果更直观。

国际文化遗产风险防范活动开始于1990年代。 1992年,ICOMOS发起 “蓝盾计划”(Blue Shield);1998年,ICCROM制定《风险防范: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手册》;2007年,第31届世界委员会会议通过“世界遗产风险防范战略”等。此外,还有挪威国家文物古迹和遗址管理的数据库系统“Askeladden”。G. Accardo分析了意大利国家遗产风险图(RM)系统的构建方法和意义。Ionut Cristi基于AHP和GIS对罗马尼亚瓦莱奥伊流域的文化遗产进行了风险和脆弱性评估。?lvarez[47]提出了一种对喀斯特洞穴岩画地质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西班牙的一处文化遗产洞穴进行了地质风险评估计算分析。

我国关于灾害的风险评估较多,但有关文化遗产在灾害下的风险评估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前期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总结,近些年随着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概念的提出,从灾后救灾转向灾前防灾,逐渐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詹长法对意大利以GIS技术为核心建立的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唐晓岚等在分析了意大利RM遗产风险地图管理的工作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长三角地区文化遗产风险地图评估系统建立的必要步骤。

国内基于GIS的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主要针对火灾、洪涝等呈现空间差异性的灾害。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将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文化遗产脆弱性等图层相耦合运算,从而得到文化遗产区域的灾害风险。代维佳基于GIS对龙湾遗址(遗址东区)进行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乔文慧等基于GIS构建了广州市城市文化遗产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广州市各个市区的洪涝危险性、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敏感性、文化遗产自身脆弱性以及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梁龙等基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及不可移動文物本体三要素构建了古遗址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对福建省国保古遗址进行了风险分析。刘洁通过将遥感技术与GIS结合,分析了洪涝灾害、城市扩张及生态环境变化等对吴哥文化遗产地影响程度。吴在栋等通过遥感及实地调研数据,构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基于GIS分析了三坊七巷的火灾危险性和文化遗产易损性,耦合叠加分析得到三坊七巷的火灾风险。

随着文物保护开始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风险评估作为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单元,结合GIS的空间处理能力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展示和计算上的优势。

三、总结与展望

GIS技术作为目前比较成熟的空间信息技术,是文化遗产领域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专家对GIS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复杂性以及文化遗产种类的丰富性,目前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研究理论、评估方法和相关系统构建步骤,有许多研究方向在国内尚未展开,存在许多待进一步深入开展的重要工作。

1.空间技术的融合。随着信息科技技术和新型可视化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CIM、LOT、AR等新技术新概念在近几年开始不断发展,GIS与这些技术如何相互融合,采取什么样的结合方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各种方法的优点,如何使GIS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获得最好的效果,这将是研究者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2.信息系统的整合。我国近些年来建立了一系列基于GIS技术的管理和保护平台,但是这些系统相互独立,构建方法和技术存在差异性,所以应研究分析各系统的优缺点,建立分析管理系统平台模型标准,完善系统的构建方法。

3.充实系统的应用。应提高文化遗产的公众参与程度,将文物展示和保护系统充实web端和手机端,使得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得到更新和公众反馈。同时将GIS作为文化遗产在遭受灾害后的修复和转移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地理空间作用。

4.目前对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仅仅局限于消防、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等人为灾害,缺乏对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预防性保护和风险评估的综合研究,从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源角度下对文化遗产进行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相关文物保护组织和院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洪涝、地震、大风对文化遗产危害的研究,但国内对此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这将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民用建筑火灾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工程概况

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安装 2.1一般施工要求

2.1.1安装工程以设计施工图、设备技术文件、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中有不合理或不符合实际之处,及时提出修改建议,经现场指挥部或业主、设计人员研究决定按修改意见施工。

2.1.2安装过程中为保证质量,按自检、互检和专业施工人员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对每道工序进行检查和记录(详见质量保证措施),并以这些检查记录作为工程验收的资料。对于隐蔽工程,在隐蔽前经检查合格,甲方监理签字方可隐蔽并及时做好记录交资料员妥善保管。

2.1.3安装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是经计量部门检查的合格产品,以保证施工作业的产品质量是合格的。 2.2电气管路敷设要求

2.2.1配电管、箱、盒的安装管线应按图纸及实际现场按最近线路敷设,水泥保护层面不得少于15mm。并尽量避免三根管路交叉于一点。箱体在墙上应固定牢靠。标高应符合规范要求,接线盒与电管之间必须用黄绿双色线跨接。

2.2.2电管拗弯无折皱和裂缝,管截面椭圆度不大于外径的10%,弯头半径大于6个管径。使用金属软管长度不宜大于1M,特殊情况应有加固措施,两端应用锁母接头固定,并有可靠接地。

2.2.3明配电管,用支架和骑马卡固定,水平及垂直管敷设时,应做到横平竖直。管长在2M时,偏差不得大于3mm。

2.2.4所有钢质电线管均采用丝扣连接,管接头及过路盒应有圆钢跨接对于大于40的电钢管连接处应有套管,连接处管道顺直,焊接严密。管口进入箱盒小于5mm,管口毛刺应用圆锉锉平并用锁母双夹固定。并用管堵,防止异物进入管道。 2.3电缆及配线施工要求

2.3.1管内穿线时应清理管道,清除积水,电线在管道内严禁接头、打结、扭绞等现象。

2.3.2不同系统,不同电压,不同回路的电线严禁穿入同一根管内。 2.3.3穿线时进行分色编号处理以便于识别,同时做好绝缘测试检查,做好安装记录。测试记录必须由甲方、总包或其委托代表现场签字。

2.3.4末端用电设备的连接,从接线盒、箱内用金属软管引出保护,无裸露明线。金属软管的配件留有一定的富余长度,避免出现绷直,影响接头的可靠性。

2.3.5KVV电缆敷设前严格复核长度裁断,同时做好回路识别,做好端头的保护,在配电缆头时做好绝缘测试,并做安装记录。 2.4平层显示箱、区域报警柜及分线箱的安装

2.4.1各区域配电箱、楼层显示器的安装,其箱体固定牢固,标高统一,进出电缆及电线接口合理顺直。进入箱体内电缆及电线应用扎带固定并及时做好安装记录备查。 2.4.2箱体安装水平偏差不大于5mm,垂直高度偏差不大于1.5mm。 2.5线槽安装及槽内布线

2.5.1线槽主要布置前先用吊垂,支架固定在同一平面上,确保线槽固定牢固、美观,接地线连接可靠。

2.5.2槽内配线不同区域网络的导线应分束,用扎带固定,并使所用导线布置顺直。 2.5.3线槽引出线开孔,采用专用开孔器开孔。

A 接线端子处理

由于整个网络是24V低压供电弱电系统,并采用二总线制,由计算机进行管理,并有输出打印设备进行监控。对于每个接线端子的连接均要求具有极小的接触电阻。我公司选用阻燃压接帽,并用专用压接钳进行压接,对于主网络回路采用绞接并搪锡以保证连接,以使电信号的可靠传输。

B对于多股BVR软线与端子排连接,采用压线耳连接,以保证接头可靠。 2.6火灾探测器的安装

2.6.1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2.6.2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2.6.3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2.6.4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距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

2.6.5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当必须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

2.6.6探测器的底座应固定牢靠,其导线连接必须可靠压接或焊接。当采用焊接时,不得使用带腐蚀性的助焊剂。

2.6.7探测器的“+”线应为红色,“-”线应为蓝色,其余线应根据不同用途采用其它颜色区分。但同一工程中相同用途的导线颜色应一致。

2.6.8探测器底座的外线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cm的余量,入端处应有明显标志。 2.6.9探测器底座的穿线孔宜封堵,安装完毕后的探测器底座应采取保护措施。 2.6.10探测器的确认灯,应面向便于人员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

2.6.11探测器在即将调试时方可安装,在安装前应妥善保养,并应采取防尘、防潮、防腐蚀措施。

2.7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安装

2.7.1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在墙上距地(楼)面高度1.5m处 2.7.2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牢固,并不得倾斜。

2.7.3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外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0cm的余量,且在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

2.8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安装

2.8.1火灾报警控制器(以下简称控制器)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不应小于1.5m;落地安装时,其底宜高出地坪0.1~0.2m。

2.8.2控制器应安装牢固,不得倾斜。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2.8.3引入控制器的电缆或导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A配线应整齐,避免交叉,并应固定牢靠。

B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纸一致,字迹清晰不易退色。

C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2根。 D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20cm的余量。 E导线应绑扎成束。

F导线引入线穿线后,在进线管处应封堵。

2.8.4控制器的主电源引入线,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主是源应有明显标志。

2.8.5控制器的接地,应牢固,并有明显标志。 2.9系统接地装置的安装

2.9.1工作接地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不得利用镀锌扁铁或金属软管。 2.9.2由消防控制室引至接地体的工作接地线,在通过墙壁时,应穿入钢管或其它坚固的保护管。

2.9.3工作接地线与保护接地线,必须分开,保护接地导体不得利用金属软管。 2.9.4接地装置施工完毕后,应及时作隐蔽工程验收。 2.10桥架及感温电缆的安装

2.10.1桥架安装应固定牢靠同一水平线上的桥架水平误差不大于3/1000。 2.10.2桥架安装时不得损坏其油漆面。

2.10.3桥架安装应有可靠接地,且采用厂家生产的专用接地线安装。

2.10.4桥架内缆式感温电缆敷设时应呈曲线布置,以使桥架内上下位置都能被感温元件测定。

2.10.5感温电缆在桥架内不得扭结,并不得突出桥架。 2.11系统的调试 2.11.1一般规定

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调试,应在建筑内部装修和系统施工结束后进行。 B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调试前应具备本方案有关所列文件及调试必需的其它文件。

C调试负责人必须由有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所有参加调试人员应职责明确,并应按照调试程序工作。 2.11.2调试前的准备

A调试前应按设计要求查验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备品备件等。

B应按本方案的要求检查系统的施工质量。对属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应会同有关单位协商解决,并有文字记录。

C应按本方案要求检查系统线路,对于错线、开路、虚焊和短路等应进行处理。 2.11.3调试

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调试,应先分别对探测器、区域报警控制器、集中报警控制器、火灾警报装置和消防控制设备等逐个进行单机通电检查,正常后方可进行系统调试。

B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电后,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火灾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的有关要求对报警控制器进行下列功能检查:

a.火灾报警自检功能; b.消音、复位功能; c.故障报警功能; d.火灾优先功能; e.报警记忆功能;

f.电源自动转换和备用电源的自动充电功能; g.备用电源的欠压和过压报警功能。

C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其容量应分别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在备用电源连续充放电3次后,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应能自动转换。

D应采用专用的检查仪器对探测器逐个进行试验,其动作应准确无误。 E应分别用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供电,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各项控制功能和联动功能。

F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在连续运行129h无故障后,按规范填写调试报告。 2.12系统的验收

2.12.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竣工验收,应在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监督下,由建设主管单位主持,设计、施工、调试等单位参加,共同进行。 2.12.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装置验收应包括下列装置:

A各种火灾探测器 B手动报警按钮 C区域报警控制器 D集中报警控制器等 E各种联动设备的工作情况 F系统施工资料及技术文件

2.12.3验收依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66-92 3. 质量保证措施

3.1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见下框图: 工自序完检成检合格互合格项目步验收合格监理、业主验合格收料善资完不返 工合格不合格不合格不合格

3.2质量保证措施:

本工程要求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即必须保证设计、施工、验收、产品质量、系统性能全优。为此,本工程的施工将以项目经理为龙头,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使工地上的每个工人都对质量重要地位有更深刻的认识,要从组织上、规范上、措施上、经济上给予保证,使质量与每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确保质量全优。 3.2.1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2.2开工前,公司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图纸要求、技术说明和涉及的各种标准。施工时,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坚持验收不合格项目不得进入下道工序,只能通过初检、复检、核检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

3.2.3坚持优质工程必须有优质的材料及设备,因此进场的材料及设备必须检验,坚持做到事先将生产厂家简介、材料技术资料和数据交基建办、监理代表认可,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3.2.4密切与各工种配合,正确安排施工顺序,尽量避免各工种间的相互干扰而造成的返工。

3.2.5为保证工期和质量安全采取班组操作挂牌,工长与班组长每单项工程须签定保证合同、交验两次不合格,取消奖金,无质检员签字不得申报工作量,对各工区的奖金额、项目经理有一票否决权。

3.2.6服从工程监理对质量的监督管理,对隐蔽工程做到随工验收。验收合格办完签证手续后方能进行下道施工。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必须整改,需返工的必须返工重做。

4. 工期保证措施

4.1中标后七天内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及有关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 4.2设计完成后,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

4.2.1编制材料清单及采购计划单,设备、材料组织货源,保证能满足连续施工要求。 4.2.2组织好施工人员,对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及安全、文明生产教育。 4.2.3施工机具检查、维修、齐备,以保证正常施工。

4.3准备工作完成后,组织人员进场,开始作业。同时按现场施工管理要求,由项目经理负责下达施工任务书。

4.4加强施工调度,协调与其它工种的配合,根据工程总体进展顺序编制周、旬、月计划,确保工期。 5. 安全技术措施

建立健全的各级安全责任制,按工区工程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为确保“无重伤,无死亡,无重大设备事故,无火灾事故”的目的,教育全体职工切实遵守现场的各种安全规程。 认真贯彻执行安全施工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班组坚持周一检查,周六考核评比并坚持每日的班前安全交底。

正确使用个人安全用品,进入现场须带安全帽,统一着装,禁止光脚、酒后上班。二米以上悬空作业要系安全带。

现场设置1名安全员,各班组要设兼职安全员,各专业人员,尤其是特殊工种人员必需持证上岗。

高空作业不准往上、往下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建筑垃圾等要及时收集运走。 坚持安全施工奖罚制度,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有责任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接零保护及重复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4欧姆,手持电动工具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梯子不能断档,不得任意接长或垫高使用。人字梯上端连接牢靠,根部应有防滑措施。

施工用电由专人负责,并经常检修,下班后拉掉电闸,保险丝保持按负荷设置。 焊接要有审批手续,施焊前要清除周围的易燃物,现场工作必须符合防火要求,严格执行现场防火制度,焊机二次线要尽量缩短距离使用,焊把线要求绝缘良好,接头牢固。 6. 施工人员组织

为了保证工期和质量,必须合理编排作业组织,针对系统特点和施工阶段特点,确定劳力组合。以班组为基本工作单元,发挥质量体系作用,层层把关,在质量控制上推行“三检”目标管理,保证工程如期交付。

所有人员必须持证人岗,接受甲方或总包方代表的监督、管理。 7. 说明:本方案中的有关规范(除特别指明外)是指下列规范部分或全部:

民用建筑火灾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分析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中规定:凡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 (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 都属于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由于楼层多、设备繁多、可燃物多, 结构复杂、功能复杂、火灾荷载大等较为突出的火灾特点。

1.1 烟雾和火势扩散速度快

高层建筑的楼梯竖井、垃圾道、空调通风系统的风道、吊顶内空间、电缆井、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等形成许多贯通各个楼层的孔洞、管道和竖井。如果防火分隔处理不好, 由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产生烟囱效应, 这些部份就成了烟雾扩散和火焰蔓延的重要通道和途径。而且建筑越高, 蔓延的速度愈快。

1.2 战斗行动展开困难

(1) 消防人员在灭火和救人中登楼困难; (2) 内攻难度大; (3) 火场供水难。

1.3 人员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层数多, 建筑面积大, 人员集中, 内部结构也非常复杂。同一幢建筑常有多种功能, 除住宅外, 还有商业、金融、饭店、办公、娱乐场所等楼宇。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 由于人们对烟雾的恐惧心理, 加之照明电源被切断, 人们的视线受烟雾的遮挡, 如果是夜晚发生火灾, 人们本身逃生自救能力就差, 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连辨别方向都很困难, 因此, 火灾现场是一片混乱。有的从楼梯逃生, 造成楼梯拥挤, 甚至被烟熏倒和踩倒在楼梯;有些胆怯者闭门不出, 结果是坐以待毙。有的受不了烈火浓烟的侵袭, 爬出窗外跳楼, 这些都给人员疏散带来极大的难度。

2 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不利因素

2.1 疏散途径少, 疏散难度大

由于高层建筑的人员比较密集一旦发生火灾时, 垂直交通工具主要是电梯, 而一般客用电梯没有防烟、防火、防水等措施火灾时必须停止使用, 消防电梯又主要为消防队员扑救火灾专用, 消防云梯车的高度也有限, 所以火灾时有限的楼梯间 (一般仅设两部) 是室内人员垂直疏散的唯一途径。

2.2 通讯联络受阻

高层建筑火场中, 火场上的通讯联络非常困难, 手势和灯光等视频联络方法难以在火场中使用, 目前部队装备的火场移动通讯指挥车、便携式无线电台、车载台则成为火场通讯的主要工具。在高层建筑内部, 可能碰到电波通讯的死角, 如手持台往往不能从电梯内发出信息, 另外, 无线电波还会受到火场热气流作用, 产生“无线电静寂”现象。

2.3 灭火用水量大, 供水难度大

水, 是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灭火剂。在高层建筑火灾用水和供水出现的难题主要有: (1) 楼层高、铺设水带慢; (2) 水压大、水带容易爆裂; (3) 用水量大, 建筑本身供水系统的供水量很难满足需要。

2.4 排烟困难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 由于建筑物内可燃装饰、陈设较多, 还有相当多的高层建筑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装修、化纤地毯和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家具, 这些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和热量, 同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3 预防和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基本措施

3.1 预防高层建筑火灾的基本措施

(1) 贯彻落实“以防为主, 以消为辅”的方针, 大力宣传消防法规法律。 (2) 高层建筑内的消防设备必须满足发生火灾时的供给, 尽量把火灾控制在初期阶段。 (3) 制定灭火作战预案。灭火作战预案是有效地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手段, 消防部门平时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订灭火作战预案。 (4) 加强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

3.2 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措施

3.2.1 主管单位要熟悉高层建筑的基本情况

接到高层建筑火灾出动命令时, 从责任区中队到支队指挥员都要沉着冷静, 要在头脑里快速反应出战斗行动对策。因此必须熟悉掌握辖区高层建筑的基本情况如:发生火灾建筑的具体位置, 建筑物周围的环境, 建筑内部的结构, 疏散通道, 消防设施的取水位置等。

3.2.2 着火单位要充分利用内部固定消防设施, 立足自救

当高层建筑起火后, 如果在初期火灾时间内不能及时扑灭的话, 火势会分两路向上下蔓延:一是沿楼层外部向上下蔓延;二是沿楼内通风管道、竖井、楼梯、电梯井等迅速向上下蔓延, 形成高空间的立体燃烧。因此, 要注意初期火灾的扑救, 注重着火单位的自救工作。

3.2.3 火情侦察要快速准确, 协调统一

高层建筑的火场侦察, 是扑救火灾的重要环节, 火情侦察准确, 能为指挥员的科学指挥提供依据。高层建筑的火场由于受到浓烟、高温、强热、强压的严重影响, 使得火场侦察困难, 起火部位、火势火情信息一时难以掌握, 第一出动的消防队, 在加强火场侦察力量的基础上, 只有通过火场侦察员 (组) 的合理分工, 相互配合, 综合从火场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获取的火情信息, 才能确定出起火部位, 从而克服了侦察过程中人为的错误和机械 (如火灾自动报警器) 的错误, 为灭火战斗提供准确目标, 缩短了火场侦察时间。

3.2.4 策划进攻路线和选择合理的战术

扑灭高层建筑火灾, 一般可采取内攻外堵、上截下防、阻止蔓延、分层消灭的战术措施。作战部署应以内攻为主, 把主要力量部署在起火楼层, 实施近战, 直接扑灭火灾。由于火场的情况是变化多端的, 火场总指挥员要灵活运用战术, 在确立救人优先的指导思想同时, 坚持以内攻为主和充分发挥固定消防设施作用的原则。

3.2.5 做好个人防护, 注意安全, 避免人员伤亡

火场情况变化莫测, 消防队员进入火场后, 意外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 消防队员在进入高层建筑灭火救援时, 一定要佩戴空气呼吸器, 携带紧急呼救器、通信电台等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具。在充满浓烟的环境中, 应戴上面罩, 沿着楼板匍匐缓慢爬行, 以避免烟气中毒, 但要防止从竖井中掉下。由于火场产生大量的热量, 避免热量对消防人员造成的伤害, 保证最高效率。指挥人员必须严格控制灭火人员在火场中的停留时间, 及时进行替换或重新部署。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入手, 围绕高层建筑火灾的预防与扑救这个中心问题, 对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谈了一些观点, 深入分析扑救这类火灾的不利因素, 并提出预防与扑救的基本措施, 以便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能力。

关键词:高层建筑,灭火作战预案,火场指挥部,措施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消防局.消防灭火救援[M].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