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飞机市场调研论文范文

2023-12-16

民用飞机市场调研论文范文第1篇

由于飞机的前轮操纵技术是现代飞机地面操纵的核心, 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早在20世纪50年代, 欧洲便开始采用机械液压伺服式前轮转向系统。到70年代, 欧洲的军用飞机已全部采用电传液压伺服系统作为前轮转向系统。民机方面, B737采用传统的机械钢索滑轮机构, 至A320成功使用电传操纵系统, 确立了新的标准, 此后研发的民机前轮转弯均采用电传操纵系统。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民机典型前轮转弯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对前轮转弯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 希望能为国内民机前轮转弯控制系统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1 民机前轮转弯系统功能

目前民机典型的前轮转弯控制系统均采用数字综合控制、电子—液压伺服作动、带位置反馈的闭环随动系统。当数字综合控制失效时, 系统自动转换为自由转向模式, 此时可使用差动刹车和非对称推力方式实施应急转弯。其功能总结如下。

1.1 高速纠偏

当飞机高速滑行时, 通过操纵前轮小角度转弯, 使飞机具有航向保持和纠偏能力。目前在运营的民机大多采用方向舵脚蹬作为操纵输入, 利用转弯控制单元预先设定的控制率现实前轮小角度转弯的控制。

1.2 低速机动

当飞机低速滑行时, 通过操纵前轮大角度转弯, 使飞机具有良好的地面机动能力。目前在运营的民机大多采用转弯手轮作为操纵输入, 利用转弯控制单元内预先设定的控制率实现前轮大角度转弯的控制。

1.3 前起减摆

飞机起飞和着陆的滑跑过程中, 由于跑道不平或操纵不当, 前轮受到外力作用, 使前轮向一边偏转一定距离或角度, 绕飞机航向轴线不停左右摆动, 由自激振动出现前轮摆振。

前轮转弯控制系统提供的液压阻尼应在前起落架摆振出现3个周期后, 使摆振振幅降低到初始扰动的1/4。

当起落架磨损间隙达到最大值, 加上轮胎和缓冲支柱的最不利情况, 上述摆振振幅在3个周期后, 应降低到初始扰动的1/3。

1.4 牵引功能

控制系统需提供可以方便撤消液压动力的操作方式。正常不要求驾驶舱转弯输入, 无需发动机停转要求即可完成飞机牵引, 且正常牵引动作不会对转弯系统带来任何危害。有些飞机还需提供必要的牵引指示, 如ERJ190设有牵引指示灯, A320设置有牵引电气盒。

1.5 系统自检

转弯控制单元内设置系统自检测监控功能。系统自检测的监控范围应覆盖整个转弯控制系统。作为一个系统自检测监控目标, 系统存在非检测故障是不可能的。

2 民机前轮转弯控制系统组成

目前典型民机前轮转弯控制系统组成连接图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附件包括:转弯手轮, 驾驶舱解除开关, 方向舵脚蹬, 转弯控制单元, 地面解除开关, 转弯控制阀组件, 转弯作动器。

转弯手轮和方向舵脚蹬用于实现飞机前轮转弯的输入。

驾驶舱解除开关用于应急情况下切断转弯系统, 使前轮进入自由转向模式, 随着多余度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系统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的不断提高, A380驾驶舱内在未设置前轮转弯解除开关的情况下已可完全满足系统安全性的要求。

转弯控制单元主要实现各传感器的输入, 并按预先编制的转弯控制率进行计算分析, 将转弯指令输入转弯液压阀组件, 通过液压实施转弯。

目前常见的转弯作动器有齿轮齿条和推挽作动器两种形式, 如图2所示。

表1是针对现有民机前轮转弯作动器形式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两种作动器的优缺点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可见, 在支线及单通道窄体客机上, 齿轮齿条应用较为广泛, 对于大型宽体和超宽体民机而言, 推挽作动器型式较为普遍。具体采用何种作动器形式还须根据具体机型的总体要求, 结合飞机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维修性综合考虑。

3 民机前轮转弯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3.1 脚蹬转弯

在准备转弯状态下, 当飞机速度在预设速度以上时, 驾驶员蹬动脚蹬, 脚蹬传感器将转弯指令输入转弯控制单元, 转弯控制单元综合处理形成转弯操纵电流输入伺服阀的力矩马达, 伺服阀滑阀级输出规定极性的压力流量, 驱动转弯作动器运动, 带动前起落架偏转, 同时, 前起落架处的传感器将起落架偏转位移信号反馈给转弯控制单元进行综合, 使前轮角度保持在与脚蹬相对应的位置上。

3.2 手轮转弯

在准备转弯状态下, 当飞机速度在预设速度以下时, 驾驶员压下并转动转弯手轮, 手轮传感器输出转弯指令, 工作原理同上所述。

3.3 减摆

当前轮转弯系统出现故障-安全控制或驾驶员主动撤消转弯配备时, 系统处于自由转向模式。此时, 由于转弯选择阀断电, 状态转换阀沟通两转弯作动器间的液压回路。当起落架发生摆振时, 减摆阀的液压阻尼有效消耗摆振能量, 从而起到减摆作用。

3.4 系统自检测

转弯控制单元一般装有两个控制通道, 一个通道以转弯操纵为主, 另一个通道以故障监控为主, 两者均配备机内检测系统自检测装置。

系统自检测监控转弯系统的健全性。当系统发生故障时, 系统自检测能够检测、诊断、存储故障并将故障隔离到航线可替换单元。

系统自检测通过总线与中央维护系统交联, 地面维护人员可通过中央维护系统与地面连接进行故障追踪。

当系统自检测到故障时, 转弯控制单元发出解除转弯命令, 转弯选择阀断电, 状态转换阀换位到旁通作动器、切断伺服阀通道的安全侧, 即系统的自由转向模式。

4 民机前轮转弯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由于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采用多余度的电传控制技术已被公认为能够满足适航要求, 因此目前典型民机前轮转弯控制系统均采用电传操纵方式。

与传统的钢索滑轮机构操纵方式相比, 可以省去返回复杂的机械装置, 具有重量轻, 安装占用空间少等优点。

电传操纵系统便于实现对元件的监控, 以便快速发现故障, 可保证故障平均修复时间和往返飞行再次离站时间的要求, 以提高飞机的维修性指标。

电传操纵能实现非线性控制律, 可以实现良好的转弯操纵性能, 保证滑行的稳定性, 提高乘客的舒适感[1]。

此外, 随着电静液作动器性能的逐步稳定和提高, 使得前轮转弯系统采用局部液压源供给变为可能。A380上便首次采用了LEHGS (Local Electro-Hydraulic Generation System局部电静液供给系统) 作为前轮转弯的备用系统。

可以预见, 随着电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采用电机驱动的全电转弯系统必将成为现实。由于减少了液压源 (发动机驱动泵) 至前起落架转弯系统的液压管路、固定卡箍、支架和相关液压附件, 较之传统的液压转弯系统, 电静液/全电转弯系统可有效的减轻飞机重量。由于采用电源, 省去了液压管路, 减少了液压油泄露的机率, 且针对发动机转子爆破等飞机的区域安全性问题得到了改善, 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 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电静液/全电转弯系统自检测方便, 维护简单, 维护成本低, 具有良好的维护性。

摘要:前轮转弯控制系统是现代飞机地面操纵的核心, 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典型民机前轮转弯系统的分析, 研究了系统功能, 组成, 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 为民机前轮转弯控制系统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前轮转弯控制系统,电传操纵

参考文献

民用飞机市场调研论文范文第2篇

1 国内某大型民机起落架系统研制方案概述

起落架系统采用可收放式前三点起落架, 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下部的前起落架舱内, 主起落架向内收入机翼/机身的主起落架舱内, 采用空间转轴的三维收放形式。前、主起落架均为双轮并列支柱式。

前起落架舱门共四块, 前起前舱门两块 (左右各一块) , 前起后舱门两块 (左右各一块) 。前起舱门机构与起落架联动形式。

主起落架舱门共三块, 分别为外侧舱门, 中部舱门和内侧舱门 (也称轮舱门) 。起落架外侧舱门和中部舱门与起落架收放系统联动, 内侧舱门由液压作动。

起落架正常收放系统为电传操纵、液压作动形式, 起落架位置指示及告警信息在EICAS中显示, 并提供如客舱门、货舱门等通用装置的位置传感系统的信号处理。

起落架应急放下采用电动打开起落架舱门锁和上位锁, 起落架靠重力自由放下并上锁。

前轮转弯系统为电传操纵、液压作动形式, 具备低速大角度、高速小角度转弯功能, 并具备前轮减摆功能。

机轮刹车为电传操纵, 液压作动的常规方式, 包括正常和应急刹车。正常刹车和应急刹车均通过脚蹬操纵方式。机轮刹车系统还应提供不低于8小时的停放刹车能力。

安装胎压监视系统。

2 符合性方法介绍

在民用飞机型号审查过程中, 为了获得所需的证据资料以向审查方表明产品对于适航条款的符合性, 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说明和验证, 这些方法统称为符合性验证方法。

常用的符合性验证方法如下。

M C 0-简述;M C 1-设计说明;M C 2-分析和计算;MC3-安全性评估;MC4-试验室试验;M C 5-飞机地面试验;M C 6-飞行试验;MC7-检查;MC8-模拟器试验;MC9-设备鉴定。

3 方案符合性描述

若将C C A R-2 5部中所有与起落架有关的条款一一进行论证, 则篇幅太长, 本文以25.729 (收放机构) 条款为例, 说明起落架系统方案符合性论证的一般方法。

3.1 25.729 (a)

3.1.1 条款内容

25.729 (a) 总则对于装有可收放起落架的飞机, 采用下列规定。

(1) 起落架收放机构、轮舱门和支承结构必须按下列载荷设计。

(1) 起落架在收上位置时的飞行情况下出现的载荷。

(2) 在直到1.6VS1 (襟翼在设计着陆重量下的进场位置) 的任何空速下, 起落架收放过程中出现的摩擦载荷、惯性载荷、刹车扭矩载荷、空气载荷和陀螺载荷的组合;陀螺载荷为机轮旋转所致, 机轮边缘的线速度为1.3VS (襟翼在设计起飞重量下的起飞位置) 。

(3) 襟翼放下情况的任何载荷系数, 直到§25.345 (a) 中的相应规定。

(2) 起落架、收放机构和飞机结构 (包括轮舱门) 必须设计成能承受直到0.67VC的任何速度下起落架在放下位置时出现的飞行载荷, 除非在此速度下另有措施使飞机在空中减速。

(3) 除了考虑本条 (a) (1) 和 (2) 规定的空速和载荷系数的情况外, 起落架舱门、其操纵机构和支承结构还必须根据对飞机规定的偏航机动来设计。

3.1.2 符合性描述

起落架收放机构和起落架舱门的载荷工况机构的设计均按照适航规定的最严酷的状态设计, 并在静力试验前进行强度计算。

3.1.3 符合性方法

此条所用的符合性方法为MC2、MC4、M C 6。

3.2 25.729 (b)

3.2.1 条款内容

25.729 (b) 起落架锁, 必须有可靠的措施能在空中和地面将起落架保持在放下位置。

3.2.2 符合性描述

起落架上装备有锁及下位锁弹簧将提供飞机在飞行或地面时能保持在放下位置, 同时也有上位锁机构能将起落架及舱门保持在正确的收上位置。主起舱门是由液压驱动, 前起则是与前起落架机械联动。其符合性将在图纸、试验台架测试, 飞行试验及设备鉴定试验中表明。

3.2.3 符合性方法

此条所用的符合性方法为MC1、MC4、M C 6、M C 9。

3.3 25.729 (c)

3.3.1 条款内容

25.729 (c) 应急操作, 必须有应急措施可在下列情况下放下起落架。

(1) 正常收放系统中任何合理可能的失效。

(2) 任何单个液压源、电源或等效能源的失效。

3.3.2 符合性描述

应急放系统采用电开锁, 靠重力放下舱门与起落架, 当正常收放系统故障或失去液压源与电源时, 应急放系统仍可以通过应急电源放下并锁住起落架。

3.3.3 符合性方法

此条所用的符合性方法为MC1、MC4、M C 6、M C 9。

3.4 25.729 (d)

3.4.1 条款内容

25.729 (d) 操作试验, 必须通过操作试验来表明收放机构功能正常。

3.4.2 符合性描述

进行起落架收放试验来表明其工作正常。

其符合性将在图纸、试验台架测试、飞行试验及设备鉴定试验中表明。

3.4.3 符合性方法

此条所用的符合性方法为MC1、MC4、M C 6、M C 9。

3.5 25.729 (e)

3.5.1 条款内容

25.729 (e) 位置指示器和警告装置如果采用可收放起落架, 必须有起落架位置指示器 (以及驱动指示器工作所需的开关) 或其它手段来通知驾驶员, 起落架已锁定在放下 (成收上) 位置, 该指示和警告手段的设计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 如果使用开关, 则开关的安置及其与起落架机械系统的结合方式必须能防止在起落架未完全放下时误示“放下和锁住”, 或在起落架未完全收上时误示“收上和锁住”。开关可安置在受实际的起落架锁闩或其等效装置驱动的部位。

(2) 当准备着陆时如果起落架未在下位锁锁住, 必须向飞行机组发出持续的或定期重复的音响警告。

(3) 发出警告的时间必须足以来得及将起落架在下位锁锁住或进行复飞。

(4) 本条 (e) (2) 所要求的警告不得有容易被飞行机组操作的手动关断装置, 以免其可能因本能、无意或习惯性反应动作而关断。

(5) 用于发生音响警告的系统设计必须避免虚假警告或不当警告。

(6) 用于抑制起落架音响警告的系统, 其阻止警告系统工作的失效概率必须是不大可能的。

3.5.2 符合性描述

起落架位置信息将在EICAS (发动机指示及机组告警系统) 中显示, 如果起落架位置不在安全位置, EICAS会发出警告信息。

上位锁、下位锁及舱门均设有位置传感器, 当飞行员发出收上或放下起落架的指令后, 位置传感器会将起落架的位置状态信号发送到起落架控制单元进行判断, 若判断结果为未放下并上锁或未收上并上锁, EICAS会告警, EICAS显示页上起落架状态也会显示为红色即非正常状态, 直至起落架到位并上锁后, 状态才会恢复正常, 告警解除, 人工无法关闭告警信息以防飞行员误操作关闭或清除告警信息。

位置传感器数量上及逻辑设置上保证了不会有虚假告警出现。

3.5.3 符合性方法

此条所用的符合性方法为MC1、MC2、M C 3、M C 6。

3.6 25.729 (f)

3.6.1 条款内容

25.729 (f) 轮舱内设备的保护位于轮舱内且对于飞机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设备必须加以保护, 使之不会因下列情况而损伤。

(1) 轮胎爆破 (除非表明轮胎不会因过热而爆破) 。

(2) 轮胎胎面松弛 (除非表明由此不会引起损伤) 。

3.6.2 符合性描述

轮舱内不布置起落架系统附件, 轮舱内的起落架系统管路及电缆均有余度设置, 不会因轮胎爆破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机轮上装有热熔塞和过压放气阀门, 保证轮胎不会因为过热或过压而导致轮胎爆破。

3.6.3 符合性方法

此条所用的符合性方法为MC1、MC3、M C 7。

4 结语

本文以最新版适航规章C C A R 2 5-R 4为审定基础, 以起落架专业25.729适航条款为例, 对起落架系统方案的适航符合性进行了描述。通过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 在方案设计之初, 将适航要求作为设计顶层输入, 贯彻最新的适航要求, 关注适航的最新发展趋势, 可以极大的避免方案的反复, 同时也为今后的试验, 试飞以及型号取证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是民用飞机设计、研制、生产及使用维护中必须满足的最低安全标准。适航工作需要从飞机以及系统方案设计阶段就着手开展。本文以当前国内某大型民机起落架系统方案为例, 来说明此方案如何考虑相关适航条款, 以及验证其符合性的符合性方法。

民用飞机市场调研论文范文第3篇

国外民机设计强国十分注重对零件加工和装配的要求, 在零件图和装配图中大量采用形位公差设计, 对机加、钣金等不同加工方法提出详细设计要求和标准, 在严格控制零件加工的同时, 确保了最终的零件装配要求, 大大减少了超差的情况。现阶段大范围推广形位公差设计无论在提高我国民机设计和制造水平还是减少加工和装配超差、降低成本上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形位公差概念

形位公差可化分为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形状或位置公差三类, 常用的形位公差有14种。

(1) 形状公差: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形状公差是对零件自身形状的公差要求, 无基准要求。

(2) 位置公差: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位置度、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全跳动位置公差是对零件定位的公差要求, 有基准要求。

(3) 形状或位置公差:线轮廓度、面轮廓度形状或位置公差既可能是形状公差也可能是位置公差, 视其对基准有无要求而定。

2 基准的创建原则

零件的各种不同的形状, 是由许多表面以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构成的, 各表面之间有一定的尺寸和相互要求。基准是确定零件 (或部件) 上某些点、线、面的位置时所依据的点、线、面, 即基准是零件本身上的或者是与零件有关的面、线或点, 根据这些面、线或点来确定零件上的另一些面、线或点的位置。

任一刚体,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均有六个自由度, 即沿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的平移自由度和沿三个坐标轴的旋转自由度。因此, 要确定零件在夹具中的准确位置, 必须限定其相应的自由度。

选取基准时, 应依据不同零件自身定位特点选取相应的基准定位对象。通常情况下, 选取面积较大、加工余量较小或不加工的配合面作为第一定位基准, 再选取另外两个正交平面、点或线定位来约束其他自由度。或零件是圆柱、圆锥等特征实体, 可选取轴线作为第一定位基准。选取基准一般情况下要选择实际存在的点、线、面等特征, 特殊情况下, 如在装配定位中可选取非零件实体特征的工装定位基准。

3 我国民用飞机结构设计中形位公差应用的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国外民用飞机结构设计中形位公差的应用及设计标准, 并结合我国民用飞机的制造和装配能力, 现提出我国民用飞机结构设计中形位公差设计选取原则及数值标准。

(1) 定位基准。

所有零件需指定零件加工定位基准。选取面积较大、加工余量较小或不加工的配合面作为第一定位基准, 圆柱等特殊特征实体可选取轴线为第一定位基准。

装配部件下以工装定位或配合面为基准定位。

(2) 面轮廓度 (或平面度) 。

机加零件表面限定面轮廓度要求。

对于配合机加面, 规定面轮廓度相对于三基准平面为0.3mm。

对于其他机加面, 规定面轮廓度相对于三基准平面为0.5mm。

(3) 位置度。

零件上结构孔轴线位置度公差按。

在装配图中, 按需标明重要零件相对于装配基准的位置度公差。

(4) 直线度。

对于机加零件, 直线度加工精度可达到0.15/M, 可按需给出限定的数值。

以上几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几个形位公差, 通常情况下在图纸中规定了相应的公差要求后, 可以有效提高零件的加工和装配精度, 大大的减少超差的发生。

4 形位公差在某型客机吊挂斜撑杆上的应用

某型客机吊挂斜撑杆是连接吊挂和机翼和一个重要结构件, 主要传递来自发动机的拉伸和压缩载荷。其结构与常规飞机结构件不同, 零件加工是首先将一根管材在两端挤压成型, 而后再通过机加切削最终成型。由于吊挂斜撑杆长度较大 (总长为1.2m) , 且在最终装配时安装要求高, 因此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 见图1。

首先选择基准, 由于吊挂斜撑杆是一个圆柱形零件, 因此选取圆柱轴线为第一基准, 这样可以确定了四个自由度, 即沿非轴线方向的两个平移自由度和沿非轴线方向的两个旋转自由度。此零件主要关心的尺寸是零件两端的螺栓孔相对位置, 因此可选取其中一端孔的轴线为第二基准, 由此所有六个自由度全部限制。此零件两端连接耳片与孔轴线有垂直方向的要求, 因些可将耳片的一个面作为辅助基准, 便于零件的公差标注, 基准选取见图2。

吊挂斜撑杆要满足最终飞机装配, 是由两个要素控制的。一是斜撑杆两端螺栓孔的相对距离, 一是螺栓孔与螺栓之间的间隙。通过对工厂加工的了解, 斜撑杆两端螺栓孔之间距离公差最小可以控制在+/-0.5mm范围内, 因此螺栓孔与螺栓间隙配合可选为H7/f6, 即间隙范围为0.25mm~0.66mm。因此, 当螺栓孔取最大实体状态时, 两端孔与螺栓最小间隙分别为0.25mm亦即总可调间隙为0.25×2=0.5mm, 刚好可满足斜撑杆两端螺栓孔之间距离公差的补尝要求。同时, 当螺栓孔不取最小实体状态时, 即孔径变大, 亦是说两端孔与螺栓总可调间隙增大, 此时可以适当放宽斜撑杆两端螺栓孔之间距离公差, 允许其公差变化大于0.5mm, 因此对吊挂斜撑杆孔的位置度是一个在包容原则下的位置度要求详细标注见图3。

5 结语

形位公差设计对我国民用飞机零件的加工和装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适当正确的应用形位公差不仅能保证零件加工和装配的精度, 同时也是飞机设计人员必备的一项基本要求。本文对民用飞机形位公差概念、选取原则和标准进行了初步解读提出民用飞机常用形位公差的数值标准并以某型客机吊挂斜撑杆为对象进行了形位公差的分析。

摘要:形位公差是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统称。本文从收集到的国外飞机结构设计形位公差设计原则及标准, 结合国内飞机制造厂的零件加工和装配水平, 提出了我国大型民用飞机结构设计中形位公差的选择方法和数值标准的建议。

关键词:形位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

参考文献

[1] 结构设计手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2] ASMEY14.5-2009DimensioningandTolerancing.TheAmericanSocietyofMechanicalEngineers, 2009.

民用飞机市场调研论文范文第4篇

1.一字螺丝刀———Flat tipScrewdriver

2.十字螺丝刀———Philipshead Screwdriver

3.螺母螺刀———Nut Screwdriver

4.卡拉螺刀——ratcheting magnetic Screwdriver

5.短螺刀——Stubby Screwdriver

6.仪表螺刀——Electronic miniature Screwdrivers

7.弯头十字/一字螺刀——Offset Screwdrivers

8.鱼口钳—— Combination Slip-Joint Pliers

9.剪钳—— Diagonal Cutters

10.保险钳——Wire Twister

(PS:超爱这把小钳子,打出来的保险均匀紧致,实在是强迫症机务的最大福音!!) 11.鹰嘴钳——Adjustable Joint / Alligator Pliers

12.插头钳——Connector Pliers

(如果插头拧不动,又不能用蛮力的时候,就该它上场啦~~温和保护,轻轻一拧,插头就下来啦) 13.尖嘴钳——Needle Nose Pliers

14.鸭嘴钳——Duck Bill Pliers

15.剪线钳——Bolt Cutters/ Pliers

16.大力钳——Locking Pliers, Vise-Grip

(当拆的家伙实在顽固,我们只能召唤大力水手啦~~看你得瑟~~哼哼~~不过大力钳会产生一定的伤害哦~)

17.锁定夹——Locking Clamp

18.C型夹——C-Clamps

19.卡环钳——Retaining Ring Pliers

卡环有内卡环和外卡环,所以,卡环钳也有内卡环钳和外卡环钳 20.剥线钳——Wire Crimper/ Stripper/ Cutter

21.焊枪、烙铁——Soldering Gun/ Iron

22.开口扳手——Open end Wrench

23.弯头梅花扳手——Box Wrench

24.开口梅花扳手——Combination Open-Box Wrench

25.S型梅花扳手——‘S’ Shaped Box Wrench

26.半月型组合扳手——Half Moon Box Wrench

27.片卡拉——RatchetingBox Wrench

28.套筒扳——Socket Wrench

29.活动板——AdjustableWrench/Single Open Ended Spanner

30.套装内六角——Hex (Allen Keys) Wrench

31.L型内六角——Hex L Shaped (Allen Keys) Wrench,

32.片开口——Crowfoot Open End Wrench

33.梅花片开口——Crowfoot Flare Nut Wrench

34.链条扳——Chain Wrench

35.皮带扳——Strap Wrench

36.管子扳——Pipe Wrench

37.管子扳(活钩扳手)——Adjustable Hook Spanner Wrench

38.冲击工具——Impact Drivers

39.卡拉——Ratchets

40.套筒——Sockets

41.万向套筒——Universal Sockets

42.十字/平头/六角套筒头——Philips/ Flat Tip/ Hex Socket Driver

43.转接头——Combination Adaptors

44.万向转接头——Universal Joint Adaptor

45.加力杆——Breaker Bar

46.摇把——Speed Handles

47.接杆——Extensions

48.圆头锤——Ball Peen Hammer

49.香槟锤——Dead Blow Hammer

香槟锤,说是外观像香槟而得来的~~锤子头部装了防止反弹的钢珠而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哦~~ 50.橡胶锤——Mallet

51.半圆锉——Half Round File

52.圆锉——Round File

53.平锉——Flat File

54.三角锉——Three Square File

55.组合锉——Swiss Needle Mix Set Files

56.反光镜——Inspection Mirrors

57.(可伸缩)反光镜——Telescoping Mirrors

(这些小镜子可以看到被挡住或者角度特殊,人眼看不到的部位~可谓手心的小眼睛哦~) 58.机械爪/磁棒——Pick-upTool, Claws / Magnetic

59.中心冲——Center Punches(打样冲眼神马的最给力!)

60.锥形冲——Tapered Punches

61.平凿——Flat Chisel

62.字膜——Steel Stamping Set

63.钢锯——Hacksaw

64.小钢锯——Mini Hacksaw

65.界刀——Multi-Purpose Cutter

66.卡尺——Calipers

67.塞尺——Feeler Guages

68.打磨片——Grinding Discs

69.轮子提升器(俗称换轮托架)——Wheel Dolly

70.(杠杆操纵)油枪——Lever-Operated Grease Gun

71.注油嘴——Grease-Fitting Coupler

72.软管——Flexible Hose

73.尖油嘴——Needle Nozzle

74.注油壶——Oiler

75.软管注油壶——Flexible Spout Oiler

76.减压阀——Air Pressure Regulator

(使用气瓶时的必备良药哦!保护好自己!) 77.母接头——Female Nipple

78.气管转接头——Male Thread Adaptor

79.油漆喷枪——Paint S Pray Gun

民用飞机市场调研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空调成为现代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温室效应越发严重,空调应用在此种情况下越发加快。由于空调需要耗费大量电能,因而无益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全面关注绿色建筑理念,改变现有暖通空调技术形态,这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化建筑水准的重要支撑。绿色建筑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型暖通空调技术;绿色建筑;应用

1、导言

近年来,建筑业发展迅速,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及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暖通空调数量与质量也不断提升。作为当前高能耗的项目设备,HVAC体系将耗消耗大量能源。在当代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想要降低暖通空调体系能耗,满足和实现绿色环保已成为当前的当务之急重要问题。鉴于此,新技术已应用于暖通空调。其中,新型暖通空调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不但有助于降低资源消耗,还能实现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战略目标。

2、暖通空调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原则

第一,循环原则。对暖通空调中的所有系统零件做回收处理,同时进行有效分类整理,如果遇到可以利用的零部件,则将其统一收纳到循环可用的系统内部;反之,如果是无法利用的,则需要迅速予以加工处理,将废弃物转变为生产原料,以实现对废品的充分利用。当然,并非所有类型的材料都能回收应用,包括岩棉和玻璃钢等成本较高的材料往往是无法回收应用的,在具体执行工作的时候,需要重点限制此类材料的重新使用,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循环效率。第二,节能原则。在绿色建筑内部规划开展的暖通空调设计工作所需要先行实现的目标便是节能原则,这里所表明的节能并不仅仅是对各种能源或者资源的节约,更包括对空调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的节约使用。在具体贯彻落实节能原则的时候,需要切实有效地保障空调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着手,对空调系统内部涉猎到的各结构的投资过程做出科学合理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其质量,实现暖通空调材料的节约以及各种资源、能源的节约,与此同时还能切实有效地实现暖通空调和绿色建筑的相互切合,切实有效地提升建筑质量。第三,回用原则。所谓的回用原则指的是将暖通空调内部的零部件做回收利用处理,在庞大的绿色建筑暖通空调整体结构中,往往存在大量细小的零件,此类零件可以直接被做拆卸处理,而后则可以进行再次利用。空调在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后,内部的部分零件往往会受到相应的磨损,甚至还有部分零件会直接报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零件的使用频率相当的低,其整体损耗并不高,在经历相应时间的保养和维护之后则可以进行再次利用,这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

3、新型暖通空调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3.1余热循环技术的应用

废热循环技术是我国一种非常普遍的绿色节能技术。废热循环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对减少空气污染非常有帮助,对我国暖通空调应用发展也至关重要。余热循环技术最基本的原理是利用循环系统的热传递将剩余的热量从一部分传输到另外一部分,在大多数反应堆中,通常是一个动态系统,与传热环分开运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液体在传热循环过程中向放射性污染传递到电源回路,工作系统可以从循环中回收废热,这样可以节省大部分热能资源。

3.2冷辐射吊顶系统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高层建筑数量越发增加,各种玻璃幕墙也逐渐成为各大城市的主要构成,虽然其能有效提升城市美观度,但是具备较为强烈的辐射,结合相关精确的调查统计来看,建筑外表层的玻璃幕墙以及室内各类照明设备均是承担辐射的重要热源,其辐射成分甚至直接达到50%,这就直接衍生了诸多冗余热量,这也是衍生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鉴于此,通过辐射的方式供冷便能切实有效地抵消掉此类热量。实际上,现如今,很多大型商场等项目建筑均在使用室内吊顶或是辐射板相互结合的吊顶系统,即冷辐射吊顶系统,这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人们的舒适度。除此以外,吊顶空调还具备相应的节能型,这就要求房屋的窗户能适时地进行遮阳措施,以减少阳光辐射热量。当然,在偶遇温度或者湿度较高的环境,则需要先行却把冷辐射吊顶不会出现凝结露水,还需要将室内空气的流速保持在固定的范围内。

3.3热能回收技术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热回收技术主要包括废气废热和冷凝热。其中,废气废热能量回收技术主要是利用新鲜空气系统稀釋室内的有害气体,使室内大部分有害气体可以排出房间,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新鲜空气系统的运行原理是将新鲜空气引入房间,将旧空气“挤出”房间,从而减少新鲜空气的负荷。在新鲜空气系统的工作过程中,新鲜空气和旧空气会带走部分室内热量,然后新鲜空气由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预冷或预热。这样,在减少新鲜空气负荷的同时,可以减少废气的热损失。另一种热回收技术是冷凝热,热能回收技术主要采用制冷机组冷凝器模型,当系统不能满足热水加热需求时,系统可以添加水源热泵,这样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热来增加热水的供应,热回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

3.4变频调速节能技术

在绿色建筑项目暖通空调节能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关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变频调速技术,依照工程实际需求对暖通空调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节,提高暖通空调的整体效能,减少暖通空调能源的消耗量。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暖通空调体系包含的风和电机,以及水泵等各类设备消耗的能源量占建筑工程项目总耗能的20%,而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则通过改善电动机电源工作频率,可以改变电机转速,如在压力偏高时,可降低电机实际运行的速度,使其能在恒压的同时可以节约电能,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引进变频调速技术,依照空调运行工作的实际需求,有效控制设备运行的基本频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3.5太阳能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可以明确的是,太阳能是极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从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同时也是具备良好清洁能力的安全资源。相关单位可以在建筑中多应用太阳能资源,这样不仅能节约成本,而且能切实有效地避免对环境造成的威胁。太阳能的核心作用是进行供暖,其能在相应程度上转化为热能,其工作原理如下:太阳能装置的集热装置主要用于收取太阳能中的热量,而热量则通过热岛循环系统的方式导入换热装置中,当热水逐渐进入供暖设备,则可通过电子控制仪的方式降低调控室内的温度。在春天和夏天,太阳能利用集热设备来加热热水;而在到达阴雨天气的时候,系统则能切实有效地改变其现有工作状态,此时可以通过锅炉辅助的方式加热热水,太阳能能完成自主供暖的重要目标。正常来讲,太阳能设备的应用时间可以到达20年甚至是更久,而且其使用成本达到五年后便可以回收。

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也显著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在此种情况下显著提升,对精神需要上的追求越发明显,现阶段人类已经不仅满足于传统的物质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是追寻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暖通空调领域的发展将会逐渐贴合追求自然的目标。绿色理念从属于新时代下的崭新建筑理念,其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传统建筑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单位有必要全面提升在此方面的投入,加大对新型暖通空调技术的应用,贴合新时代下的建筑管理新需要。

参考文献:

[1]白锡岳.浅析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5):111-112.

[2]陈然.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02):42.

民用飞机市场调研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当前人口密度的逐步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倾向于在人们居住的地区选择高层建筑。在此过程中,与常规建筑物相比,抗震的设计和施工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较高的高度,高层民用建筑对地震的要求更高,工作也更加复杂。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关注有针对性的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本文着重对高层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施工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抗震设计

1.加强高层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以及建筑工作,在开发过程中逐渐使用了一些环保,高强度的建筑材料,以确保建筑结构设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是当前民用建筑开发过程的重点。近年来,高强度地震的反复发生也对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相关人员在遇到地震时逐渐开始关注建筑物的相关参数和特性,并根据此信息设计高层民用建筑结构的地震概念。

2.高层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

通过分析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尤其是高层受力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结构的强度和完整性,并采取合理的抗震方法,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2.1注意结构偏移的控制

首先,有必要注意结构偏移的控制,尤其是减少地震传递的能量,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基于建筑物结构偏移的抗震性能设计,这也是当前控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途径。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可以发现在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结构变量,使其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在地震条件下,通常会有一定的偏移,特别是基础结构的位移。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建筑物偏移的有效控制,重视抗震构件的加固,及时保护预应力,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抗震构件的变形参数,以确保结构的合理性。认为该结构具有抗震性能。

在计算高层建筑结构的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主力结构,以增加结构的延展性并分散力。另外,高层民用建筑的施工场地需要合理选择,建筑设计要以稳定的场地为基础,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地震时的能量输入。

2.2 合理应用隔震消能技术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使用隔震消能技术,在当前建筑科学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可以使用隔震效能的方式有效的进行抗震。抗震消能技术主要是利用对结构刚度的控制,嵌入一些强度较高的构件,在保证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延性,让地震能量消除,这也是当前实际应用过程中较好的一种抗震方式,合理对这种抗震构件进行使用,逐步成为高层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利用隔震操作,特别是摆动抗震和滑动抗震可以让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做到立而不倒。

3. 高层民用建筑的抗震施工的基本要求

高层民用建筑抗震施工是非常复杂的,和一些普通建筑结构相比,对高层民用建筑进行抗震施工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的施工要点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需要把握施工工艺,让结构抗震性能有效提升。

3.1 合理选择抗震结构类型

高层民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是进行抗震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关键,需要采取合理的结构,保证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当前很多高层建筑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使用钢构件为骨架,这样可以让建筑结构的自重降低,另外钢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符合抗震设计的具体需要。

3.2 重视建筑基地的勘测

地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高层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在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施工用地进行实地调查,并分析地质特征,以防止易碎断层的施工。另外,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建造中必须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结构应力的科学分析,以及施工过程中钢筋的合理铺设,特别是在基础的水平和纵向预应力构件中,这关系到钢筋混凝土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结构直接连接。

3.3优化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在选择结构形式(尤其是图形设计)时,必须注意对称性。民用高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多功能结构设计,将使抗震性能的施工更加困难。对称是建立结构应力的设计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在结构规律设计过程中,可以减少地震结构与建筑功能之间的冲突。

3.4加强对建材的控制

注意建材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高层民用建筑主要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水泥和钢材的质量控制。根据抗震设计的具体要求,确保钢具有较强的刚性和延性。另外,应注意选择水泥以确保水泥的完整性,这也是改善结构预应力的基础。不同的建筑抗震结构对建筑材料,特别是对钢的要求不同。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钢结构的预应力形成,以确保钢结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另外,必须注意控制材料成本。合理控制材料成本可以有效地保证项目成本符合要求。

3.5注意施工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特殊性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检查质量,提高工程监理效率,保证施工质量,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某些事故。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建立每个施工现场,尤其是对钢筋铺设和混凝土浇筑的监督。这与结构的施工质量密切相关。规范施工过程,尤其是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质量。

3.6进行工程质量验收

工程验收工作可以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每个施工项目的质量验收,并在项目验收时一一完成。在某个项目的质量达到要求后,便可以进行后续的施工工作。

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抗震性能,特别是对于某些高层民用建筑。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提高其安全性。有必要采用成熟的抗震设计,以确保施工质量。为了提高高层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武冬梅.浅析高层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J].建材与装饰,(07):8-9.

[2]刘静.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研究[J].居舍,(03):94.

[3]赵丽红.浅谈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J].城市地理,2015(14):174-175.(150423199001300014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上一篇:企业采购物资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美学角度的影视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