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数字化图像基础范文

2023-10-31

第2章数字化图像基础范文第1篇

知识点:新建项目、项目管理器的使用、数据库的新建及使用、新建表及浏览表。 注:以下操作中不要使用向导。

1、在D盘新建一个文件夹,以个人学号后四位命名,如:7203,然后启动visual

foxpro 6.0,设置VF系统的默认目录为“D:7203”.

2、在VF中,新建一个“学生管理”项目,然后执行如下操作:

1) 首先查看各个选项卡下的文件类型

2) 然后选择”数据”选项卡的”数据库”,单击”新建”按钮,单击”新建数据库”

按钮,建立一个“学生管理”数据库。

3) 关闭”学生管理数据库设计器”和“项目管理器”.

3、通过“文件”-“新建”对话框,建立两个数据库,分别命名为“管理”和“档案”。

4、打开“学生管理”项目,将“管理”、“档案”数据库添加到“学生管理”项目中。选中”管理”数据库,体会打开和关闭按钮.

5、在项目管理器中移去“管理”数据库,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 “移去”; 移去“档案”数据库,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 “删除”。通过查看默认目录文件夹来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

6、在项目管理器中,单击目录前的加号(或减号)练习目录树的展开(或折叠),并将”学生管理"数据库展开至表,单击新建按钮,”新建表”,依次建立学生、成绩、课程三个表。各个表的结构如下:

学生(学号,姓名)成绩(学号,课程号,成绩)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其中:“学号”字段是字符型,宽度为10;

“姓名”字段是字符型,宽度为8;

“课程号”字段为字符型,宽度为3;

“成绩”字段为数值型,宽度为4,保留1位小数;

“课程名”字段是字符型,宽度为20;

“学分”字段为整型(无小数的数值类型,系统默认宽度为4)

7、在项目管理器中,选择”学生”表,体会”浏览”按钮.

第2章数字化图像基础范文第2篇

2.l 计算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平台(环境)。 2.1.1 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Computer):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计算机既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计算机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可以把数据(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和程序都存储起来。计算机就是按照程序的要求自动对数据进行各种计算处理的。 2.计算机的分类

按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计算机可以分为六大类。

(1) 巨型机(Supercomputer)。价格昂贵、功能强大、计算速度在每秒千亿次以上的计算机叫做巨型机或超级计算机。

(2) 小巨型机(Minisupercomputer)。这是一种价格相对便宜的小规模巨型机,也叫桌上型超级计算机。

(3) 大型机、中型机(Mainframe)。这种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为每秒几亿次至几百亿次。它一般是作为大型计算中心的主机。

(4) 小型机(Minicomputer)。其计算速度为每秒几千万次至几亿次。它一般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使用。

(5) 个人机(Personal Computer)。也叫微型计算机或 PC计算机。这是一种面向个人使用的计算机。

(6) 工作站(Workstation)。这是介于高档微机和小型机之间的机型。它一般都配备有大屏幕显示器、大容量存储器,而且速度快,通信功能强,主要用于图像处理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领域。 3.计算机硬件系统

(1) 基本结构。目前计算机都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的。

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起,叫做中央处理器(CPU) ,各部分之间采用总线方式连接。

(2) 基本组成。

①中央处理器。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运算器主要是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则规定了计算机执行指令的顺序,并根据指令的具体含义,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地工作。寄存器可以暂存指令和数据。

②存储器。微型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按用途和特性可以分为三类。

4.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软件的作用在于确定计算机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使用界面。

(1)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根据计算机软件的总体结构和表现形式,软件一般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系统软件: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它们与具体应用无关,只是在系统一级提供服务。操作系统就是典型的系统软件(OS)。

系统软件中还包括语言处理程序和作为软件研制开发工具的编辑程序、调试程序、装配和链接程序、测试程序以及为适应事务处理的需要而设臵的数据库管理程序等。

应用软件:直接完成某种具体应用的软件。如工资管理程序、管理信息系图形软件、文字处理软件、财会软件、计划报表软件、辅助设计软件等。

(2) 软件、硬件系统的关系。

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它们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实现计算机的计算与数据处理任务。

(3)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用来书写计算机可以执行的程序的。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等。最新出现的是面向对象的语言4GL。

(4)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用户不能直接操纵计算机硬件,而是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 5.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评价计算机性能的指标:

(l) 字长:指计算机能一次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它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技术性能指标。首先,字长决定着计算机运算的精度,字越长则计算机的运算精度越高。其次,字长决定了指令直接寻址的能力,字越长则存放数据的存储单元数越多,寻找地址的能力就越强。

(2) 运算速度:用每秒钟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百万条指令/秒) 。为了统一标准,现在用各种指令的平均执行时间及相对应的指令运行比例来综合计算。

(3) 内存容量:内存储器中能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计算机内存容量越大,程序运行速度越快,可运行的程序也越多。

(4) 主频:指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主频的单位一般用兆赫兹(MHZ)来表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5) 存取周期: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 或写(存) 信息操作所需的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或访问) 时间,而连续两次读或写所需的最短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周期(或存储周期) 。存储器的存取周期越短,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快。

(6) 总线宽度:总线是由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三组线构成的,每组线由若干根线组成。总线越宽,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强。

2.1.2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 1.基本概念

媒体: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一般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五类。

多媒体: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例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

早期的计算机只能处理文字信息,可以叫做单媒体计算机。种能够综合处理多种媒体的计算机就叫做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必须增加声音、图像等媒体的输入输出设备及软件。 2.多媒体系统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系统必须具备四个主要的特征:

(l) 集成性。可以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感觉媒体进行综合处理,达到各媒体的协调一致。

(2) 交互性。可以实现人机交流,便于对系统功能加以控制和干预。

(3) 实时性。能使人的感官感觉到交流是连续的、及时的。

(4) 数字化。系统处理的都是数字信息,而不是模拟信息。

2.2 通信及网络系统 2.2.1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1.数据通信模型

通信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两个实体之间的数据交换。

其中“信息源”是产生要发送数据的设备;

“发送器” 可以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或转换,产生能够传输的光、电信号;

“接收器”将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目的站设备可以处理的信号;

“接收端”是信号传送的目的地设备;

“传输系统” 是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之间的复杂线路网络。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的物理和逻辑设备称为信道。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物理表示形式。信号电平连续变化才叫做模拟信号,以脉冲形式变化的叫做数字信号。传送模拟信号的是模拟信道,传送数字信号的是数字信道。

通信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下:

(1) 信号接口:产生或接收符合通信协议的信号。

(2) 路由和寻址:为发出信号选择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3) 呼叫和应答:信号发送前先呼叫,接收方应答后建立通信链路,这个过程叫握手。

(4) 可靠传输:采用各种措施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2.数据通信的带宽

(1) 两种通信系统,即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数字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经过量化的。

(2) 模拟通信的带宽。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 。

传输介质或通信设备的带宽是指其允许通过的频率范围。

(3) 数字通信的带宽。它反映通信速度的快慢及信道容量的大小。数字通信中的带宽是指信号的传输速率,或叫位率、比特率,其单位是b/s或bps(每秒位数) 。 3.常用传输介质

(1) 双绞线,

(2) 同轴电缆,

(3) 光缆。

(4) 无线通信。

(5) 微波通信。频率在100MHZ-10GHZ的电磁波信号叫做微波信号,其波长为3cm-3m。由于微波频率高,因此频带较宽;方向性好,适合进行点对点的通信。成本比电缆和光缆都低,适合卫星通信和城市之间通信。但是微波信号没有绕射功能,只能进行可视传播,而且它的传输误码率也比较高。 4.数据传输

(1) 基带传输。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在信道中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叫做基带传输。基带传输是一种最基本的数据传输方式。

(2) 频带传输。利用模拟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在这样的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必须先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在接收方还必须再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相应的设备才能识别。

在频带传输过程中实现信号相互转换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 5.调制与解调

调制:把需要传送的信号加载到另一种信号上,以便容易在给定的介质中传送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另一种信号叫做传送信号的载波。

解调:信号传送到接收站以后,再把载波上加载的信号卸载下来的过程。 6.多路复用技术

传输信号要求的带宽与传输介质允许通过的带宽是不一样的,为了节省开销,应当充分利用传输介质的带宽。在一条介质上同时传送多于一路以上信号的传输方式,叫做该介质的多路复用。

7.数据交换技术

(1) 专线连接。最简单的数据通信形式,是在两个站点之间直接用线路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交换。因为是专用线路连接两个站点,所以不会发生线路拥堵问题。但是如果两个站点的距离较远,或者需要进行多站点之间的通信,直接的线路连接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解决专线连接占用线路太多的办法,是设臵交换机。

(2) 电路交换。实际的电路交换是由交换机负责在两个通信站点之间建立一条物理专用线路。这种由多台交换机和它们的站点构成的网络叫做交换网络。各通信站点与各自的交换机是专线连接,各交换机之间也是专线连接。

(3) 存储转发交换。也叫做包交换,存储转发交换的原理是:把待传送的数据先存储在结点机中,等到信道空闲时再根据优先级别顺序发送出去。只要存储时间足够长,就能够将信道的空闲与忙碌状态均匀化,从而压缩信道和转接设备的容量。这种交换方式不适合实时交换的信息传输,但是对于数据通信却是非常合适的。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可以分为报文交换和报文分组交换两类。

① 报文交换。不论传送数据的长度是多少,都把它作为一个逻辑单元,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规定格式打成一个包发送。这个数据包就叫做报文,这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就叫做报文交换。

② 报文分组交换。将一个长的报文分解为多个短小(一般不超过1000字节) 的组,叫做报文分组。 2.2.2 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臵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下,向多个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从而实现数据、程序与硬件等各类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 1.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1) 资源子网: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组成的,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负责整个网络的数据处理业务和各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服务。

(2) 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专用或公用的通信线路及其他通信设备组成的,完成所有网络数据的传输、转发、加工和交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

(1) 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可以分为点对点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信道:网络通过通信信道来完成数据传输任务,一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

广播信道:多个结点共享一条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发送信号,全网结点都会收到信息,这种信道就是广播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就只能是广播方式,这样的网络就叫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式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环型、树型等,广播式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总线型、环型、卫星型等。 (2) 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

①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它的覆盖范围一般在10公里以内。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引用都比较容易,所以传输速率也比较高,常常可以达到10-100Mbps。

②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也叫做远程网,它可以覆盖几公里至几千公里的范围。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并使用传统的电话网(公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无线网来传输信息。广域网的传输速率较低,一般在几十K至几Mbps之间。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关系结构,实际上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以下几种。

拓扑(Topology)是将各种物体的位置表示成抽象位置。在网络中,拓扑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安排和配置,包括各种结点和结点的相互关系。拓扑不关心事物的细节也不在乎什么相互的比例关系,只将讨论范围内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图表示出来。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要实现互联,就需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就叫做"拓扑结构",通俗地讲这些网络设备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1) 星型拓扑

由一个中心结点与各站点之间呈辐射状连接,中心结点对全网的通信实行集中控制,任何两个结点之间的通信都必须通过中心结点来实现。

星型拓扑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访问协议简单,单机故障不会影响网络运行;缺点是对中心结点的可*性要求高,中心结点出现故障,整个网络就会瘫痪,系统的扩充比较困难。

(2) 环型拓扑

使网络中各站点首尾相连,以通信线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环路,数据只能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逐点传输。环型拓扑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适合光纤介质网络;但是任何一个结点的故障都会使全网瘫痪,而且结点的增加或减少都比较困难。

(3) 总线型拓扑

所有的站点都连接到一条公用传输线--总线上,就形成了总线型计算机网络结构。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扩充、价格低廉,容易安装。缺点是出现故障后需要检查总线在各结点的连接,因此查错比较困难;虽然某台计算机故障不会影响网络运行,但是若总线断开则网络将不可使用。

(4) 树型拓扑

由星型拓扑演变而来,形状像一棵根在上方的大树。各结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结点之间进行。树型拓扑结构中的故障比较容易检测和隔离。 4.计算机网络协议

通信协议: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语言,规定了通信双方交换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格式、响应及动作;网络协议是实现不同主机之间、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及工作站之间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1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 参考模型,即网络七层协议。 2.2.3 局域网

从应用角度看,局域网的技术特点如下。

(1)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适用于公司、机关、学校、工厂等处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间联网的要求。

(2)能够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局域网的特性主要由网络拓扑、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决定。 1.局域网的硬件组成

局域网在逻辑上可以由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和连接转换部件构成。

其中连接转换部件可以是中继器、集线器、网桥、路由器、网关等。

2.局域网的软件系统

局域网软件系统主要包含三部分。

(1) 网络操作系统。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是Novell公司的Netware和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NT。

(2) 网络管理软件。主要用于监视和控制网络的运行。常用的网络管理软件有HP公司的openview及IBM公司的Netview等。

(3) 网络应用软件。网络应用软件是用户利用软件开发平台,按照各自需要开发的各种各样的网上业务应用系统。常见的开发平台有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及浏览器、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等软件。 3.局域网传输介质

局域网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和无线通信信道。过去同轴电缆的性价比是最好的。目前中高速的局域网中都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在远距离传输中使用光纤传输,在有移动站点的局域网中,则采用无线通信技术。 4.局域网工作方式

局域网的工作方式有共享介质式和交换式两种。

共享介质式中,所有结点共享一条公共通信传输介质,当一个结点发送数据时,将会以广播的形式传送到所有的结点上。因此在共享介质的网络中,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只能有一个结点占用公共通信信道。共享介质式容易发生冲突的现象。于是提出了交换式局域网工作方式。 5.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为了实现对多结点共享传输介质,并在发送和接收数据时为防止冲突而加以控制的方式有三种,即总线CSMA/CD控制、令牌环传递Token Ring控制和令牌总线传递 Token Bus控制。 6.局域网协议

控制网络访问的协议,这类访问主要就是CSMA/CD访问和令牌传送访问。在OSI的七层数据通信协议基础上,由局域网标准(IEEE802) 委员会提出了局域网协议IEEE802标准,并且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3月批准为国际标准,称为ISO 8802。

7.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

在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有对等和客户机/服务器方式两种形式。

(1) 对等网络模式。在这种网络模式中,所有计算机都具有相同的地位,不设臵专有的文件服务器,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访问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每一台计算机既是其他计算机的服务器,同时又是其他计算机的客户机。

采用对等模式的局域网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网络传输速度比较慢,保密性比较差,而且维护也比较困难。

(2) 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这种模式用一台或多台单独的、高性能、大容量的高档微机,或者是大中型机、小型机作为网络中心服务器;而用多台微型机作为客户机,以总线、星型总线等拓扑结构与服务器连接成局域网。 8.网络互联技术

网络互联: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臵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协议相同或不相同的网络及设备,相互连接构成更大规模的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络能够屏蔽各子网在网络协议、服务器类型、网络管理方面的差异。要实现网络互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在互联的网络之间提供链路,至少有物理线路和数据线。

(2) 在不同网络结点的进程之间提供适当的路由来交换数据。

(3) 提供网络记账服务,记录网络资源使用情况。

(4) 提供各种互联服务,应当尽可能不改变互联网的结构。

2.2.4 Internet的基础

Internet是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世界千千万万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所以也叫做网际网。

Internet也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所有的服务由服务器提供,而各种访问、存取则由客户机完成。服务器常常是指主机,它总有一个标识地址;客户实质上是客户端的软件程序,它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并翻译、转换和显示服务器传输来的信息。

1.Internet的组成

因特网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和信息资源等组成。

(1) 通信线路。通信线路是连接因特网中各种设备的基础设施,可以分为有线通信线路和无线通信信道两类。通信线路的数据传输能力用带宽和传输速率两个指标衡量,传输速率与带宽成正比,带宽越大,传输速率也就越高。

(2) 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是路由器,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的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3) 主机。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提供者,叫做服务器。服务器总是由高性能、大容量的大型计算机担当。另一类是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接受者,叫做客户机。

(4) 信息资源。在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比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信息。 2.Internet通信协议

在进行数据通信时必须遵守统一的规范和约定。这种规范和约定就叫做网络通信协议,因特网的网络互联通信协议是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协议。

3.Internet网络地址

为了实现网络中的数据通信,规定因特网中每一台主机在子网内都有惟一的网络地址。网络地址可以是真实的物理地址。也可以是IP地址或城名。

(1) 物理地址。物理地址是制造在网卡上的地址码。网络的技术和标准不同,相应的网卡地址编码也不同。

(2) IP地址。因为物理地址的规范很不统一,为了确保主机地址的惟一性,因此在因特网中对所有的主机进行统一的编码。这种地址就叫做IP地址。IP地址和物理地址可以根据协议对应转换。

IP地址由4个字节(32位) 的二进制数组成,表示为用圆点分隔的4个十进制整数组合的形式。一个字节对应一个十进制数,所以每个十进制数的值应在0-255之间。

(3) 域名。用字符来表示网络地址,就是网络域名。如,华夏大地域名是。 4.Internet的应用

(1) 信息服务。它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① 信息浏览。② 信息发布。③ 信息检索。④ 文件下载。

(2) 网上通信。网络通信分为以下几类:

① 电子邮件。② 网上聊天。③ IP电话。④ 网上寻呼。

(3) 协同工作。它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 协同办公和联合研究。② 网上讨论。③ IP网络视频会议。

(4) 电子商务。

(5) 网上教育。

(6) 网上娱乐。 5.Internet的接入方法

用户要接入Internet必须通过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中国最大的ISP是具有国际出口的四大骨干网: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金桥信息网GBNET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小型的ISP。一般用户接入Internet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局域网接入;另一种是通过电话网拨号接入。

(1) 通过局域网接入。局域网通过路由器和数据通信网与ISP相连接,再通过ISP的连接通道接入Internet。这些数据通信网由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四大电信运营企业管理。

(2) 通过电话网接入。一般家庭采用电话网拨号入网方式。个人计算机上网必须使用调制解调器Modem。用户的计算机与ISP的远程接入服务器RAS(Remote Access Server) 之间,是通过调制解调器Modem与电话网连通的。 6.企业内部网

所谓企业内部网(Intranet) ,就是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

(1) 发展过程。

企业网络技术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 集中处理阶段。以一台大型主机为核心,以众多终端为客户端组成的集中处理式系统。

②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这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即Client/Serve模式或C/S模式。客户机可以是具有一般功能的PC机、工作站,服务器则由处理功能和存储容量都很强大的高档微机、小型机、大型主机承担。服务器既可以建立在局域网内,也可以通过广域网或因特网与客户机联系。

③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所谓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模式,或B/S模式) 就是Intranet,是最新型的企业内部网。

(2) Intranet的技术特点。其特点如下:

① 为用户提供了统

一、友好的浏览器操作界面,既方便用户访问内部WWW服务器,也方便用户访问Internet的WWW服务器。

② 因为操作界面与Internet相同,所以企业用户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可以节约培训费用和时间。

③ 由于Intranet具有与Internet相同的、完善的网络服务功能,所以用户通信环境比传统企业网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④ Intranet的用户既可以用E-mail发送邮件,又可以用WWW发布和阅读文档;企业管理者可以召开网络会议和进行网上办公;产品开发可以用协同操作方式,实现网上联合设计。

(3) Intranet的基本结构。Intranet是由服务器、客户机、物理网络和防火墙四个部分组成的。

四个主要部分的构成如下。

① 物理网络是建立在TCP/IP协议上的任意拓扑结构的局域网或广域网。

② 服务器是整个Intranet网络的核心硬件设备,一般运行Windows NT Server、UNIX。OSZ Warp Server、Netware Server等网络操作系统。物理服务器往往被划分为若干个逻辑(软件)服务器。

③ 客户机。它为最终用户提供上机应用平台、运行浏览器软件及其他软件。

④ 防火墙。当Intranet与Internet连接时,防火墙可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屏障,防止外部非法用户侵人企业内部网中。 7.企业外部网

企业外部网(Extranet):利用Internet的协议和标准,并通过公共通信系统(可以是Internet网络或专用线路) ,使通过认证的指定用户能够分享企业内部网上部分信息和部分应用服务的半开放专用网。 2.3 数据库系统 2.3.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数据库的基本术语

(1) 数据库(Data Base,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2) 数据库管理系统:指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DBMS通常由下列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

① 数据描述语言DDL(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用来描述数据库、表的结构,供用户建立数据库及表。

② 数据操作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供用户对数据表进行数据的查询(包括检索与统计)和存储(包括增加、删除与修改)等*作。

③ 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实现数据库建立、运行和维护时的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及多用户并发操作。同时完成初始数据的输入、转换、转存、恢复、监控、通信,以及工作日志等管理控制的实用程序。

(3) 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指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它一般由数据库、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 四个部分构成。

(4)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 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库系统和其他数据管理系统相比,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1) 数据结构化。文件系统中,独立文件内部的数据一般是有结构的,但文件之间不存在联系,因此从数据的整体来说是没有结构的。数据库系统虽然也常常分成许多单独的数据文件,并且文件内部也具有完整的数据结构,但是它更注意同一数据库中各数据文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2) 数据共享。共享是数据库系统的目的,也是它的重要特点。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仅可以为同一企业或组织的内部各部门共享,还可以为不同组织、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用户所共享。而在文件系统中,数据总是由特定用户专用的。

(3) 数据独立性。在文件系统中,数据结构和应用程序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方的改变总是要影响另一方。在数据库系统中,这种相互依赖性是很小的,数据和程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数据库模式主要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两个方面。描述物理结构的称为物理数据库描述(或物理模式、内模式) ,它直接与操作系统或硬件相联系。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内模式。

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 ,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模式,它总是以某一种数据模型为基础,统一考虑所有用户的要求,并有机地综合成一个逻辑整体。模式仅仅是数据型的描述,不涉及具体数据值。模式的一组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一个模式往往有许多的实例。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而实例是不断变动的。因为模式反映的是数据库的结构,一旦定义好基本上就不再变动;而实例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个时刻的状态,数据库的数据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针对每一个用户或应用,又由模式导出若干个子模式(或叫外模式、用户模式) 。子模式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用户能够看见并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描述。每一个子模式都是模式的一个子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模式的一个窗口。一个数据库系统可以有多个子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中还提供了两个映像功能:一个是在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 功能;另一个是在逻辑结构与用户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 功能。第一种映像使得数据库物理结构改变时逻辑结构不变,因而相应的程序也不变,这就是数据库的物理独立性;第二种映像使得逻辑结构改变时,用户结构不变,应用程序也不用改变,这就是数据和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由于这种独立性,使得应用程序的编写再也不需要考虑数据的描述和存取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修改和维护工作。

(4) 可控冗余度。在文件系统中,由于每个应用都拥有并使用自己的数据,各数据文件中难免有许多数据相互重复,这就是冗余。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整个系统的数据共享而建立的,各应用的数据集中存储、共同使用,尽可能地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存储,减少了数据的冗余。

(5) 统一的管理和控制。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包统一管理数据。由于多用户共享数据,数据库还具有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性控制和数据恢复功能。 2.3.2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1.模型的概念

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在数据库中数据模型是抽象的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工具。 模型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二是容易被人理解;三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等。信息采用逐步抽象的方法,把数据模型划分为两类,以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概念模型(或称信息模型) ,以计算机系统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数据模型。 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就是概念层次的数据模型。它独立于任何数据库管理系统,但是又很容易向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型转换。

(l) 基本术语

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它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还可以是某种联系。

属性: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属性有“型” 和“值” 的概念,属性的名称(说明) 就是属性的“型”;对型的具体赋值就是属性的“值”。

码:在众多属性中能够惟一标识(确定) 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实体集:某个实体型下的全部实体,叫做实体集。

联系:一个实体集内部各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叫做实体内。

(2) 实体集内部的联系。在一个实体集内部也存在着一对

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联系。 3.数据模型

它分为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两类。

逻辑数据模型:是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概念组成。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人们一般以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

物理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它不但受数据库管理系统控制,而且与计算机存储器、*作系统密切相关。

(l) 层次模型。层次数据库的特点是实体之间按层次关系部定义。实体用记录(类型) 表示,实体的属性对应记录的数据项;实体之间的联系用有向连线表示。

层次模型以每个实体为结点,上层结点叫做父结点,下层结点叫做子结点。层次模型像一棵倒臵的树,最上层的结点没有双亲,称为根结点;最下层的结点没有子女,称为叶结点。所以层次模型是一种以记录类型为结点的有向树结构。

(2) 网状模型。由于层次模型还不能很好地表达实体间的复杂关系(多对多联系) ,于是又产生了网状模型,它很好地解决了实体间复杂关系的表达问题,但是它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当需求扩展时,对原有数据结构及应用程序的修改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以人们经常使用的表格形式作为基本的存储结构,通过相同关键字段来实现表格间的数据联系。

(4) 面向对象模型。不同于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这些传统的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非传统的数据模型。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2.3.3 关系模型与关系数据库 1.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一种新的数据模型。它建立在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的基础上。它提供的逻辑结构简单,数据独立性强,存取具有对称性、*纵灵活。

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如果依照关系模型定义,就是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系统由许多不同的关系构成,其中每个关系就是一个实体,可以用一张二维表表示。

关系二维表中的术语解释如下:

.关系(Relation):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属性(Attribute):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元组(Topl):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框架(rramework):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域(Domain):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候选码(Candidate Key):可以惟一确定的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可简称码)。

.主码(Primary Key):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主属性(Primary Attribute):可以作为候选码的属性也叫主属性。

.非主属性(Non-key Attribute):不能作为候选码的属性叫做非主属性。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常常记做:

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3,……,属性n)

在关系模型中,不但实体用关系表示,而且实体之间的联系也用关系来表示。

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即要求每个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关系中每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再分的基本项。

作为一个关系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起码必须具备以下几条:

.表格中每一数据项不可再分,是基本项。

.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叫做属性。各列都有惟一的属性名和不同的属性值,列数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叫做元组。一个表格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行出现。

.各行顺序可以是任意的。 2.关系操作

关系数据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集合论,每一个关系就是一个笛卡尔积的子集。

(设A、B为集合,用A中的元素x作第一元素,B中的元素y作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B的笛卡儿积,记做A×B。

在数据库中,设有关系A为<学号、姓名>,具体内容为{<1,张三>,<2,李四>};关系B为<学号、年龄>,具体内容为{<1,20><2,22>}。

则A×B={<1,张三,1,20>,<1,张三,2,22>,<2,李四,1,20>,<2,李四,2,22>} 如果再做第一列=第三列的选择,再做只保留第

一、第

二、第三列的投影,即得{<1,张三,20>,<2,李四,22>}这样,通过关系代数的三个运算,我们查到了每个人的年龄)

(1) 传统集合运算。传统集合运算有并、交、差三种。

(2) 专门的关系运算。专门的关系运算主要有选择(筛选)、投影和连接三种。选择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元组(行) 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条件的元组。其中,

投影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属性(列) 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关系中指定属性全部值的子集。

选择运算和投影运算可以同时用一条命令来实现。

连接运算是对两个关系的运算,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连接条件的所有元组,并且拼接成一个新的关系。完善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总是以数据操纵语言及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来实现各种关系运算。

2.3.4 Vsual Foxpr数据库管理系统 1.VFP的基本概念

(l) 数据表。数据表简称为表,是VFP中最重要的*作对象。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它总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中。表文件的存取名称就是关系名,文件的扩展名是DBF。

(2) 数据库。在VFP中一张二维表称为一个数据表(或者简称表)。在关系数据库中,可以包含若干个表(以及视图) 。数据库也可作为一个文件存放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其扩展名是DBC。

(3) 索引。索引实际上是对数据表的排序,但是它不改变数据表中数据的物理顺序,而是另外建立一个索引对应列表。

(4) 关键字。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主码叫做主关键字。因为在数据表中,属性叫做字段,所以关键字就是能够惟一标识一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如果一个字段不能成为当前表的关键字,但却是另一个数据表的关键字,那么这个字段就称为外来关键字。

(5) 视图。视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它往往由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 中的部分字段或部分记录组成。但是视图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合,只是在数据库中存放了相应的关系。

第2章数字化图像基础范文第3篇

题:平面向量小结与复习(2)

教学目的:认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加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应用;构造向量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构造向量法的适用题型特点的把握 授课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针对向量坐标表示的应用,通过非坐标形式解法与坐标化解法的比较来加深学生对于向量坐标表示的认识,同时要加强学生选择建立坐标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讲解范例:

例1利用向量知识证明下列各式(1)x2+y2≥2xy(2)|x|2+|y|2≥2x·y 分析:(1)题中的结论是大家所熟悉的重要不等式,以前可用求差法证得,而利用向量知识求证,则需构造向量,故形式上与向量的数量积产生联系

(2)题本身含有向量形式,可根据数量积的定义式并结合三角函数性质求证

证明:(1)设a=(x,y),b=(y,x)则a·b=xy+yx=2xy

222222|a|·|b|=xyxyxy

又a·b=|a|·|b|cosθ(其中θ为a,b夹角)≤|a|·|b|

∴x+y≥2xy

(2)设x,y的夹角为θ, 22则x·y=|x|·|y|cosθ≤|x|·|y|≤∴|x|+|y|≥2x·y 22xy222

例2利用向量知识证明(a1b1+a2b2)≤(a1+a2)·(b1+b2)

分析:此题形式对学生较为熟悉,在不等式证明部分常用比较法证明,若利用向量知识求证,则关键在于根据其形式与数量积的坐标表示产生联系,故需要构造向量

2222

2证明:设a=(a1,a2),b=(b1,b2)

222222则a·b=a1b1+a2b2,|a|=a1+a2,|b|=b1+b2

∵a·b=|a|·|b|cosθ≤|a|·|b| (其中θ为a,b夹角) 222∴(a·b)≤|a|·|b|

∴(a1b1+a2b2)≤(a1+a2)·(b1+b2)

第1页 共3页 2

22

2

2

评述:此题证法难点在于向量的构造,若能恰当构造向量,则利用数量积的性质容易证明结论这一技巧应要求学生注意体会

例3已知:如图所示,ABCD是菱形,AC和BD是它的两条对角线求证AC⊥BD分析:对于线段的垂直,可以联想到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而对于这一条件的应用,可以考虑向量式的形式,也可以考虑坐标形式的充要条件

证法一:∵AC=AB+AD,BD=AD-AB, ∴AC·BD=(AB+AD)·(AD-AB)

22=|AD|-|AB|=O

∴AC⊥BD

证法二:以OC所在直线为x轴,以B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B(O,O),A(a,b),C(c,O)则由|AB|=|BC|得a2+b2=c2

∵AC=BC-BA=(c,O)-(a,b)=(c-a,-b), BD=BA+BC=(a,b)+(c,O)=(c+a,b)

222∴AC·BD=c-a-b=O ∴AC⊥BD 即 AC⊥BD

评述:如能熟练应用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则将给解题带来一定的方便通过向量的坐标表示,可以把几何问题的证明转化成代数式的运算,体现了向量的数与形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认识和掌握

例4 若非零向量a和b满足|a+b|=|a-b|证明:a⊥b

分析:此题在综合学习向量知识之后,解决途径较多,可以考虑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的应用,也可考虑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下面给出此题的三种证法 证法一: (根据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设OA=a,OB=b,由已知可得a与b不平行,

由|a+b|=|a-b|得以OA、O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ACB的对角线OC和BA相等

所以平行四边形OACB是矩形,

∴OA⊥OB,∴a⊥b

22证法二:∵|a+b|=|a-b| ∴(a+b)=(a-b)

2222∴a+2a·b+b=a-2a·b+b

第2页 共3页

∴a·b=O,∴a⊥b

证法三:设a=(x1,y1),b=(x2,y2),

22|a+b|=(x1x2)(y1y2), 22|a-b|=(x1x2)(y1y2),

2222∴(x1x2)(y1y2)=(x1x2)(y1y2),

化简得:x1x2+y1y2=O,

∴a·b=O,∴a⊥b

例5 已知向量a是以点A(3,-1)为起点,且与向量b=(-3,4)垂直的单位向量,求a的终点坐标

分析:此题若要利用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则需假设a的终点坐标,然后表示a的坐标,再根据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建立方程

解:设a的终点坐标为(m,n),则a=(m-3,n+1)

3(m3)4(n1)0由题意 22(m3)(n1)1由①得:n=

① ②

12(3m-13)代入②得25m-15Om+2O9=O 41911m,m,1921181525或解得 ∴a的终点坐标是(,)或(,)

5555n2.n8.1255评述:向量的坐标表示是终点坐标减去起始点的坐标,所以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淆

上述例题,主要体现了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的应用,在突出本章这一重点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尤其是向量的坐标化思路在解题时的应用,将几何与代数知识沟通起来

二、课堂练习:

三、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进一步熟悉向量的性质及运算律,熟悉平面几何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能够掌握向量坐标化的思路求解问题,掌握构造向量并利用向量性质解题、证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略)

六、课后记

第2章数字化图像基础范文第4篇

激励

同步测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C

3D

4

C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CD

4.

BCD

5.

BC

三、简答题

1、激励的类型是指对不同激励方式的分类,从激励内容角度可以将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从激励作用角度可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从激励对象上可分为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从激励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

2、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在《对工作的激励》一书中,通过对200多名工程师和会计师的调查提出来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有两个: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即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能从根本上激励员工的因素。常见的激励因素有:成就、赏识(认可)、工作本身、晋升、成长、责任感、荣誉感等。

3、物质激励:

基本收入激励、奖金激励、福利激励、其他物资激励;

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成长激励、关怀激励、形象激励、命运共同体激励、宽容激励、授权激励、竞争激励、文化激励、惩戒激励。

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动机激发论》中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一旦满足最低层次的需要后,就会努力满足下一个高层次的需要。

5.

公平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公平的倾向,而是否公平则是被激励者从自己得到的报酬与自己所做的贡献进行比较中得出的。如果有客观标准,则被激励者会以客观标准来比较。如果没有客观标准,则被激励者就会与类似的情况相比较,如与他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等。

四、案例分析

1.思路:激励的内容、过程等理论中去结合案例分析。

第2章数字化图像基础范文第5篇

【例题1·单选题】会计主要的计量单位是( )。 A.重量 B.实物量度 C.劳动量度 D.货币 【答案】D. 【解析】货币量度可以将千差万别的财产物资和劳动消耗统一折合为价值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比性,因此,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当然会计并不排除其他量度,而是将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 【例题2·多选题】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可分为( )。

1. 财务会计 B.行政单位会计 C.管理会计D.事业单位会计

【答案】AC

【解析】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例题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具体表现形式的是( )。 A.记账

B.算账 C.报账

D.查账

【答案】D.

【解析】会计核算具体表现形式是记账、算账、报账。 【例题4·多选题】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 )进行审查.

A.合理性

B.合法性 C.及时性

D.效益性

【答案】AB

【解析】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例题5·单选题】资金的运用过程不包括( )。 A.供应过程 B.生产过程 C.销售过程 D.分配过程 【答案】D.

【解析】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例题6·单选题】形成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应收、应付、预提、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所依据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答案】C

【解析】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期间具体分为、半、季度和月度,使得企业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和应归属期间不一定完全一致,由此形成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应收、应付、预提、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例1—1】某企业2010年9月份销售了一批产品,款项约定2011年1月收取,虽然9月份没有收到款项,也应当作为9月份的收入。

【例1—2】某工厂2011年2月份预收到一笔订货款,合同约定5月交货,这时,尽管货款已经收到,但货物还没有发走,就不能做为2011年2月份的收入,而应作为5月份发货时的收入。 【例l—3】某企业的某工序上有两台机床,其中A机床型号较老,自B机床投入使用后,一直未再使用;B机床是A机床的替代产品,目前承担该程序的全部生产任务。A、B机床是否都是企业的固定资产?

A机床不应确认为该企业的固定资产。该企业原有的A机床已长期闲置不用,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不应作为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企业应该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资产。

【例l—4】 甲企业的加工车间有两台设备。A设备系从乙企业融资租入获得,B设备系从丙企业以经营租入方式获得,目前两台设备均投入使用。A、B设备是否为甲企业的资产? 这里要注意经营租入与融资租入的区别。企业对经营租入的B设备既没有所有权也没有控制权,因此B设备不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而企业对融资租入的A设备虽然没有所有权,但享有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权利,即拥有实际控制权,因此应将A设备确 认为企业的资产。

【例l—5】 企业计划在年底购买一批机器设备,6月份与销售方签订了购买合同,但实际购买行为发生在l0月份,则企业不能在6月份将该批设备确认为资产。

【例l一6】 企业出售和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收入以及出售不需要的材料的收入是否应确认为企业的收入: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并非企业的日常活动,这种偶发性的收入不应确认为收入,而应作为营业外收入确认。而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实质上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要的材料的收入也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的收入,因此应确认为企业的收入,具体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

【例l—7】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发生的净损失,是否确认为企业的费用? 处置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损失;虽然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和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因此不应确认为企业的费用,而应确认为营业外支出。 【例题7·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 )。 A.负债 B.资产 C.收入 D.所有者权益 【答案】C

【解析】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利润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例题8·单选题】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为( )。

A.利润

B. 收入 C.利得

D.损失

【答案】B

【解析】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中“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包括商品销售、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 【例题9·多选题】下列项目中,属于费用要素特点的有( )。

A.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B.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C.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D.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答案】AC

【解析】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例题10·单选题】下列经济业务中,( )不会发生。 A.资产增加,权益增加; B.资产减少,权益增加;

C.权益不变,资产有增有减;D.资产不变,权益有增有减; 【答案】B 【解析】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会计要素结构或金额的变化,但不会破坏会计要素之间所存在的等量关系,即会计等式仍然会保持恒等,若资产减少,权益增加,即等式左边减少,但右边增加,则等式不成立,因此该项经济业务不会发生。 【例题11·多选题】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有( )。 A.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B.总账与明细账平行登记的理论依据 C.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 D.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答案】ACD

【解析】在某个特定的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平衡关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或称会计平衡公式,这一等式通常称为静态会计等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试算平衡的依据。 【例题1·单选题】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会计核算具体内容的是( )。 A.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B.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C.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D.编制企业预算 【答案】D

【解析】会计核算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例题2·多选题】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下列属于财物的资源有( )。 A.设施 B.建筑物 C.无形资产 D.应收及预付款项 【答案】AB

【解析】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物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是会计核算中的经常性业务。 【例题3·单选题】对于在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下列有关会计记录文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何种文字由各单位自己选择

B. 民族自治地方,单位的会计记录可以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取代中文 C. 在我国境内的外国经济组织,其会计记录可以用一种外国文字取代中文 D. 会计记录都必须使用中文

【答案】D

【解析】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 【例题1·单选题】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是按提供经济信息的( ) 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进行的分类。 A.要素 B.用途 C.详细 D. 统驭

【答案】C 【解析】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例题2·单选题】“营业外收入”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属于( )类科目。 A.成本 B.资产 C. 所有者权益 D.损益 【答案】D

【解析】损益类账户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

【例题3·单选题】企业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体现了会计科目设置的(

)原则。

A.合法性原则 B.及时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 相关性原则

【答案】D

【解析】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要求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本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设置会计科目,以提高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满足相关各方的信息需求。

【例题4·多选题】下列对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 B.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

C.会计科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 D.会计账户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而会计科目不具有格式和结构

【答案】ABCD

【解析】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如,“固定资产”科目与“固定资产”账户的核算的内容、范围完全相同。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会计科目就无法发挥作用。

两者的区别是: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会计科目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账户不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且系统反映和控制其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的工具。会计科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开设账户,填制凭证所运用;而账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某一具体会计对象的会计资料,为编制会计报表所运用。 【例题1·单选题】复式记账法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收入-费用=利润

C.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D.资产增加记借方,权益增加记贷方

【答案】A

【解析】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例题2·判断题】借贷记账法下,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 ( )

【答案】×

【解析】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要根据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的性质决定。 【例题3·单选题】下列关于“生产成本”账户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成成本”账户期末肯定无余额 B.“生成成本”账户的余额表示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总额 C.“生成成本”账户的余额表示已完工产品的成本 D.“生成成本”账户期末若有余额,肯定在借方 【答案】D

【解析】费用(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结构相同,与收入类账户相反,即借方登记费用(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成本)的减少额,平时余额在借方,期末转销后一般无余额,如果有余额,则期末余额在借方。

“生成成本”账户的余额表示未完工的在产品的成本。

【例题4·多选题】下列账户中,期末结转无余额的账户有( )。 A.应付账款 B.其他业务收入 C.银行存款 D.营业外收入 【答案】BD

【解析】收入类账户,增加额记在账户贷方,减少额记入借方,平时的余额记在账户的贷方。但与权益类账户不同的是,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取得的经营业绩,不应留存到下一会计期间,应当在当期予以结转,以便下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账户金额能够反映下一会计期间的实际收入状况,期末要将全部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以便结算本期利润。因此,收入类账户一般期末无余额。 【例题5·单选题】下列记账错误中,不能通过试算平衡检查发现的是( )。 A.将某一账户的借方发生额1500元,误写成5100元 B.漏记了借方的发生额 C.借方的金额误记到贷方 D.漏记某项经济业务 【答案】D

【解析】即便实现了有关三栏的平衡关系,并不能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因为有些错误并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例如:漏记某项经济业务,将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发生等额减少,借贷仍然平衡; 【例题6·判断题】总分类账户登记在借方,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可以登记在贷方。 ( ) 【答案】× 【解析】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账户和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方向必须相同。如果总分类账户登记在借方,那么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也应该登记在借方;相反,如果总分类账户登记在贷方,那么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也应该登记在贷方。

第五章 【例题1·单选题】企业受到投资方以先进设备投入的资本,实际投入的金额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应计入( )账户核算。 A.实收资本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投资收益 【答案】B

【解析】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例题2·多选题】A公司原由甲、乙、丙三人投资,三人各投入100万元。两年后丁想加入,经协商,甲、乙、丙、丁四个各拥有100万元的资本,但丁必须投入120万元的银行存款方可拥有100万元的资本。若丁以120万元投入A公司,并已办妥增资手续。则下列表述的项目中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该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的项目是( )。

A.该笔业务应借记“银行存款”账户120万元 B.该笔业务应贷记“实收资本”账户100万元 C.该笔业务应贷记“资本公积”账户20万元 D.该笔业务应贷记“银行存款”账户120万元 【答案】ABC

【解析】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 120 贷:实收资本 100 贷:资本公积 20

【例题3·多选题】A企业月初根据供销合同用银行存款52000元支付给公司材料货款;月末收到L公司发来材料1000公斤,每公斤55元,另L公司垫付运杂费4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应编制的相关会计分录有( )

A.借:应付账款 52000 B.借:预付账款 52000

贷:银行存款 52000 贷:银行存款 52000 C.借:原材料 59000 D.借:库存商品 4000 贷:预付账款 59000 贷:应付账款 4000 【答案】BC

【解析】预付材料货款: 借:预付账款 52000

贷:银行存款 52000 收到材料时:

借:原材料 59000

贷:预付账款 59000 【例题4·判断题】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不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 【答案】×

【解析】“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应当按照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等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例题5·多选题】以下税费中,可能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核算的有( ) A.营业税、土地增值税 B.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C.消费税、资源税

D.增值税、消费税 【答案】ABC

【解析】“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是用来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等相关税费的账户。

五、财务成果的核算

工业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即利润或亏损。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润或者损失。 【例题6·单选题】下列会计事项中,构成并影响当期营业利润的是( )。 A.购置工具车价值20万元 B.计提所得税费用20万元

C.对希望工程捐款支出2万元 D.用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5万元

【答案】D

【解析】根据公式:营业利润=营业收入一营业成本一营业税金及附加一销售费用一管理费用一财务费用一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一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一投资损失)

选项D会计分录: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销售费用”科目构成并影响营业利润。

第六章 【例题1·单选题】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 )。 A.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B.专用凭证和通用凭证 C.一次性凭证和累计凭证D.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答案】D 【解析】会计凭证有多种多样,按其填制的程序和用途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例题2·单选题】 在会计实务中,原始凭证按照填制手续的不同,可以分为( )。 A.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B.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C.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 D.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 【答案】C

【解析】原始凭证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

2、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3、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例题3·多选题】在原始凭证上书写阿拉伯数字,正确的有( )。

A.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 B.无角分的,角位和分位可写“00”或者符号“—” C.有角无分的,分位应当写“0” D.有角无分的,分位也可以用符号“—”代替 【答案】ABC

【解析】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写“00”或符号“一”,有角无分的,分位写“0”,不得用符号“一”。 【例题4·多选题】记账凭证按照填制的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 A.专用记账凭证 B.通用记用凭证 C.单式记账凭证D.复式记账凭证 【答案】CD

【解析】记账凭证按其填制方法,可分为复式凭证和单式凭证两种。

3、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例题5·判断题】每张会计凭证的后面至少要附有一张原始凭证。 ( ) 【答案】×

【解析】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例题6·单选题】现金收款凭证的填制日期应当是( )。

A.原始凭证上注明的日期 B.编制收款凭证的日期 C.收取现金的日期的次日 D.登记现金总账的日期

【答案】B

【解析】收款凭证日期填写的是编制本凭证的日期。

【例题7·单选题】对于从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会计人员应填制的记账凭证是( )。 A.现金收款凭证 B.银行付款凭证 C.现金收款凭证和银行付款凭证 D.银行收款凭证 【答案】B

【解析】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为了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4)转账凭证的编制要求

对转账业务应填制转账凭证,转账凭证的填制与收、付款凭证略有不同,它的应借、应贷会计科目全部列入记账凭证之内。转账凭证将经济业务事项中所涉及全部会计科目,按照先借后贷的顺序记入“会计科目”栏中的“一级科目”和“二级及明细科目”,并按应借、应贷方向分别记入“借方金额”或“贷方金额”栏。其他项目的填列与收、付款凭证相同。

当一项经济业务,既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的业务,又涉及转账业务时,需要分别编制记账凭证。 【例题8·多选题】单位的职工出差归来报销差旅费并交回剩余现金的事项,根据差旅费报销单和收据,应填制的记账凭证有( )。

A.现金付款凭证 B.现金收款凭证 C.银行收款凭证 D.转账凭证 【答案】BD

【解析】当一项经济业务,既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的业务,又涉及转账业务时,需要分别编制记账凭证。 第七章

【例题1·单选题】下列项目中,( )是连接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 A.成本计算 B.设置和登记账簿 C.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D.填制会计凭证 【答案】B

【解析】设置和登记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续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题2·单选题】下列适合采用多栏式明细账格式核算的是( )。 A.产成品 B.管理费用 C.应收账款 D.实收资本

【答案】B 【解析】多栏式账簿是在账簿的两个基本栏目借方和贷方按需要分设若干专栏的账簿。如多栏式日记账、多栏式明细账。但是,其专栏设置在借方还是在贷方,或是两方同时设专栏,专栏的数量等,均应根据需要确定。收入、费用明细账一般均采用这种格式的账簿。 【例题3·多选题】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的是 ( )。 A.银行存款日记账 B.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 C.现金日记账 D.固定资产明细账

【答案】AC

【解析】订本账是启用之前就已将账页装订在一起,并对账页进行了连续编号的账簿。订本账的优点是能避免账页散失和防止抽换账页;其缺点是不能准确为各账户预留账页。一般适用于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例题4·多选题】会计账簿的基本构成包括( )。 A.封面 B.扉页 C.使用说明 D.账页 【答案】ABD

【解析】各种账簿都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1.封面,主要用来标明账簿的名称。

2.扉页,主要列明科目索引、账簿启用和经营人员一览表。 3.账页,是账簿用来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载体。

(【例题5·多选题】下列情况中,可以用红色墨水记账的有( )。 A.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B.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C.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D.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可以用红色登记的其他会计分录 【答案】ABCD

【解析】在下列情况下,可以用红色墨水记账: (1)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纪录;

(2)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4)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可以用红字登记的其他会计记录。

由于会计中的红字表示负数,因而除上述情况外,不得用红色墨水登记账簿。 【例题6·单选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 )的发生额合计数。

A. 每页末的金额 B. 自本年初起至本页末止 C. 本月 D.自本月初起至本页末止 【答案】D 【解析】对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本月初起至本页末止的发生额合计数。 【例题7·多选题】下列账簿中,应采用横线登记式账簿的有( )。

A. 应收票据明细账 B. 制造费用明细账 C. 应付账款明细账 D. 其他应收款—备用金明细账 答案】AD

【解析】横线登记式明细分类账是采用横线登记,即将每一相关的业务登记在一行,从而可依据每一行各个栏目的登记是否齐全来判断该项业务的进展情况。这种明细账实际上也是一种多栏式明细账,适用于登记材料采购业务、应收票据和一次性备用金业务。

【例题8·判断题】如果在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文字或数字错误,而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则可采用划线更正法,也可采用红字更正法。 ( ) 答案】×

【解析】在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文字或数字错误,而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可以采用划线更正法。

记账后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的会计科目错误,可以采用红字更正法。

六、结 账

结账是一项将账簿记录定期结算清楚的账务工作。结账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清各种损益类账户,并

据以计算确定本期利润;二是结清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分别结出本期发生额合计和余额。 【例题9·判断题】每年年初,除了少数明细账不必更换新账外,总账、日记账和大部分明细账,都必须更换新账。 【答案】√

【解析】会计账簿的更换通常在新会计建账时进行。一般来说,总账、日记账和多数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但有些财产物资明细账和债务明细账由于材料品种、规格和往来单位较多,更换新账,重抄一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可以不必每年更换一次。各种备查账可以连续使用。 第八章 【例题1·多选题】下列项目中,属于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于本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具有的意义有( )。

A.通过凭证、账簿及报表之间的牵制作用,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

B.有利于会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化

C.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D.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答案】ABCD

【解析】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于本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具有的意义有: 1.有利于会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通过凭证、账簿及报表之间的牵制作用,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 3.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例题2·单选题】( )账务处理程序是最基本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 A.汇总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 C.汇总记账凭证 D.科目汇总表 【答案】B 【解析】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它是最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在这一程序中,记账凭证可以是通用记账凭证,也可以分设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例题3·单选题】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 A.登记明细账的依据不同 B.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不同

C.登记现金日记账的依据不同 D.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答案】D 【解析】三种账务处理程序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的不同。 第九章

【例题1·多选题】财产清查按清查的范围可分为( )。

A. 定期清查 B.全面清查 C. 不定期清查 D. 局部清查 【答案】BD 【解析】按财产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例题2·多选题】企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在调整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时,应考虑的情况有( )。

A.企业已付款入账,银行尚未付款入账 B.银行已付款入账,企业尚未付款入账 C.银行已收款入账,企业尚未收款入账 D.企业已收款入账,银行尚未收款入账 【答案】BC

【解析】选项A、选项D要调整的是银行对账单余额。 【例题3·多选题】实物的盘点方法有( )。

A. 技术推算法 B. 永续盘存制 C.实地盘存制 D.实地盘点法 【答案】AD

【解析】 由于实物的形态、体积、重量、码放方式等不同,采用的实物的盘点方法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

实地盘点法和技术推算法。 【例题4·判断题】无法查明原因造成的现金短款应记入营业外支出账户。 ( )【答案】×

【解析】无法查明原因造成的现金短款应记入“管理费用”账户。 第十章

【例题1·单选题】最关心企业为其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及其稳定性、劳动报酬高低等方面的使用者是( )。

第2章数字化图像基础范文第6篇

国内危机管理学者张成福教授认为:所谓危机,就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况,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这里的“应对”是应对突然事件全过程的含义,包括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处置和事后的恢复与重建等一系列内容。

二、公共危机的含义

公共危机:对整个社会正常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威胁或损害,需要作出关键决策进行处置应对的各类突发事

指全社会共有的、需要共同面对的危机。除了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危害性等一般危机的特性之外,社会性和扩散性是公共危机独有的特征。

公共危机突出的是危机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深广。

三、危机的分类

1、 综合分类:从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及其应对能力综合分类

2、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主要分类 外交危机,军事危机,政治危机等。

3、原因分类:从危机事件产生的基本原因分类

自然危机: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 人为危机: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

4、结构分类:从危机事件中的利益结构分类

结构良好:危机事件中的主体各方基本利益一致

结构不良:危机事件中的主体各方基本利益冲突

三、各种危机事件的关联

各类事件相互关联、影响和渗透,往往主要事件发生后会导致次生、衍生事件

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小的事件不断积累而导致的

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四级响应机制

四、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一个典型的非程序化决策过程,早期的危机管理主要局限于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

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危机管理的理解有所不同。纵观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关于危机管理的定义,大多主要是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来进行界定,其争议比危机的定义要小得多。

从公共管理学科的视角来看,张成福教授认为,“所谓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为,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与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响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

五、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检测、预警、预控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通过控制、应急处置、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与运作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NGO(如红十字会、慈善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经济组织、公民个人等。

公共危机管理在内容上还应该包括平时政府要对公民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如在电视中开辟专门的频道或节目进行宣传,在网站中开辟专栏进行宣传,进行若干相关应急演练,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的讲座等措施。

六、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突发事件的含义仍然不一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使之统一化和规范化,该法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四个特征:突发性;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立即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公共应对性。必须借助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

突然事件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害,在法律上不包括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危亡的紧急状态、戒严状态,战争状态等内容。

应急管理主要是指突发事件的事前风险管理、事中紧急处置和事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应对以及涵盖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管理。

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危机管理

七、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1、拥有专业、高效的综合性危机管理指挥系统

2、不断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

3、建立强大的预警机制和高效的应对机制;

4、有效利用发达的信息沟通机制;

5、发挥现代传媒作用,缓解社会紧张状态;

6、发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

7、培育和提高公民的危机管理意识和抗危机能力;

8、加强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和深入危机理论研究

八、西方国家危机管理实践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常设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与系统

2、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3、注重公共危机预防

4、非常注重政府与社会层面的合作

5、注重最新科学技术的运用

九、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效率性

2、协同性

3、安全性

4、依法应对

5、科学性

6、适度性(存在事前不注意预防和事中反应过度并存的情况)

十、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公共危机的成因理论众多,这里主要介绍四个:风险社会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群体心理狂热理论,转型期社会过渡理论。

1、风险社会理论风险

社会是科学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灾难性社会。

2、社会冲突理论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 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不平等的社会系统使得下层民众怀疑资源、权力分配的合法性和角色的强制性安排,对立的阶级之间为取消与保存这种状况的利益争夺形成冲突与危机。

3、群体心理狂热理论群体心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愚蠢思想可以互相强化,而且疯狂的程度越激烈,屈从于疯狂的智力级别越高。

4、人的需求与满足的差距导致挫折-导致危机

①期望理论

期望增长超过客观条件的改善②障碍理论

发展出现中断与衰退的障碍,但期望依然以中断与衰退之前的速度增长,产生挫折感③相对剥夺理论

条件改善慢的人对某些条件改善速度快的人不服气 ,产生挫折感。如仇富心理④地位不协调理论

既无财富又没获得政治权力,政治地位没有任何变化

5、转型期社会过渡理论亨廷顿:现代性孕育着稳定,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而且,无论从静态的角度,还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衡量,向现代化进展的速度越快,政治**越严重。

第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功能:

1、组织保证

2、整合社会资源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明确指挥关系 划分职责、高规格、有权威、纵向和横向关系

2、明确管理流程 设定程序

3、明确管理责任

组织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合、行动整合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包含:

1、组织结构

2、职责分工

3、运行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以人为本、以防为主

2、权责明确、依法行政、3指挥统

一、运转协调

4、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趋势

1、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全面领导国家的危机管理工作

2、危机管理委员会或联席会议辅助决策

3、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处理日常事务

4、地方政府为操作主体,实施具体的危机管理任务强调多方协作。社区、公民团体志愿者组织

5、强调全过程的危机管理突出预防的重要性

6、建立健全危机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实施标准化的危机管理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2003之前:分散管理,各负其责,临时成立指挥部或领导小组,靠经验,缺乏科学性;民间残余力量不足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7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

1、党和政府主导

2、发挥专家作用,提供智力支持

3、社会协同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部门化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体制,对于新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缺少相应的管理机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存在指责交叉和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中央与地方的管理职能没有完全理顺,责任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民间组织体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发挥不够;专家咨询作用发挥不够和咨询组织不健全。也有其他方面突出的问题:

1、法律法规方面①法制仍不健全,内容过于追求原则和概括,缺乏明确的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可操作性不强;②有些公共危机管理还缺乏法律规定,有的只是停留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层面上,权威性与效力都很低;③有法不依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2、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联动体制不通畅。

3、综合协调能力方面,各级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应急办: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级别低,权威性不强。

4、在社会公众的公共危机管理参与方面,公共危机管理利害相关者参与不足,低效。

上一篇:7月主题党日会议记录范文下一篇:区域活动教研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