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论文范文

2023-09-17

小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着眼于学生行为的细微处,以模范引领学生自觉参与行为养成实践,家校形成合力以保障行为养成教育的质量。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为例,探索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行为养成教育是人生的奠基工程,任何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在各方面形成自己的习惯。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推行的“静雅校园”活动与“雏鹰争章树美德”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行为养成教育可操作的实践策略入手,探索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践;反思

一、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为有效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者应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个个体,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才能促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巧妙引导与说服、适当鼓励与赞美都是必要的。

(二)以小见大:着眼于学生行为的细微处

教育藏于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引导学生从每一天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日积月累,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行为细节,并经过实践内化为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此外,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行为举动的细致观察,这种观察专注于细节并在实践中进行模仿,因此教师也应从细微处做好行为的表率。

(三)模范引领:启发学生自觉参与

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经历了模仿、依从、遵从、服从、习惯等阶段。学生的优势是模仿能力强,容易在外部的督促、约束和示范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班级中通过评比、学习榜样先进事迹等活动调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养成活动中。学生之间形成既相互竞争又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班级所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合力:保障行为养成教育的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在行为养成教育中,学生家庭的教育效果也不容忽视。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两个最重要的成长空间,无论是在教育的原则、目的、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应该具有一致性,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情况,共同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负责。家校是否一致形成合力,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质量,所以做好这方面工作的意义重大。

二、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

行为养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考虑到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德育工作经验,进行了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益实践——“静雅校园”活动与“雏鹰争章树美德”活动。

(一)“静雅校园”活动

“静雅校园”活动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以“做一个静雅·文明·有礼的附小人”为核心,围绕“敬、净、静、雅” 设计实践活动,主要分为常规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

常规活动即静雅值周。静雅值周工作主要由中高年级学生轮流负责,分为“静雅示范组”和“静雅行动组”。承担值周工作的同学以标准的队礼、响亮的问好、文明劝导的语言、主动保洁的行为,在校园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值周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每一天,每个中高年级学生都体验过值周工作。长期的实践体验不仅是学生个体成长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

“静雅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分成三季,三季的主题分别是:“礼让为敬,行正为雅”“地洁为净,衣整为雅”“声轻为静,步缓为雅”。每季的主题不同,相应的活动形式也就不同。以第二季主题“地洁为净,衣整为雅”为例。为落实“地洁”“衣整”的要求,学校推出了“正衣冠”活动和“手拉手,班级创卫齐步走”活动。“正衣冠”于每天上午8点准时开始。

伴随悦耳的童声和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整理仪容仪表、书包学具,以整洁的面貌迎接一天学习生活的开始。“手拉手,班级创卫齐步走”活动倡导由各班级向年段申请开放本班教室,展示本班卫生状况。年段观摩团不定期进班观摩,与开放班级面对面交流,同时回本班反馈观摩感受,以改进本班创卫工作。两个实践活动具有耗时短、易操作、效果好的特点。

在评价方面,“静雅校园”活动采用了灵活、新颖的评价方式——“集赞换奖励”,同时编制了“我成长,您点赞”的配套实施手册。教师、家长根据学生的良好表现点赞,各班根据得赞的情况,推选出每两周一次的“静雅少年星光榜”人选、季度静雅之星和年度静雅之星。“集赞换奖励”的评价方式以点带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二)“雏鹰争章树美德”活动

“雏鹰争章树美德”活动是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开创的一项德育特色活动,在促进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积累,学校设置了24个美德章,分配到小学六年,每年4个美德章。通过美德章对学生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应有的品德做出明确的要求。

如一年级的学生应践行“团结章”“爱心章”“诚实章”“勇敢章”这四个美德章,这些美德章的设计体现出了学校对学生基本行为品质养成的希冀。二年级的学生则需要践行“守信章”“节约章”“分享章”“勤劳章”,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到了六年级,学生需要践行“奉献章”“守法章”“责任章”“乐观章”,这些美德章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未来公民打下基础。

三、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

(一)行为养成教育应强调儿童视角

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实施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成功的德育活动在过程中应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效果上则表现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向预期的目标发展。换句话说,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如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自觉努力向目标靠拢,势必极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我们用儿童的视角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

因此行为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等各方面体现儿童视角,积极创设适合儿童的实践和体验活动,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与口号式教育。

(二)行为养成教育应渗透于各学科之间

行为养成教育不是独立于学科教育之外的教育,孤立的行为养成教育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数学课强调积极思考的习惯;语文课强调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美术课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养成教育深入课堂中,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三)行为養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需要以极大的耐心进行引导。强制的行为养成只能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探索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方法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工作,教师需要时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寻求有效路径,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注:本文为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新时期小学生行为教育有效路径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Y201849B)。

(责任编辑  袁 霜)

小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依托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湖北省城乡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实践探索》的研究,首先对武汉市和孝感市城区小学和乡村小学进行充分的调研,其次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乡村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走向探究的科学活动课;加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外活动;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等。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生;提升策略

本文依托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湖北省城乡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实践探索》的研究,首先对武汉市和孝感市城区小学和乡村小学进行充分的调研,其次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提升乡村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科学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形式教育合力。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不同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小学生的整个生活。学校、家庭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科学教育出现漏洞。三者对小学生科学教育的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具体来看,对乡村小学而言,要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意识到科学教师的重要性,建设一支专职稳定的科学教师队伍,在教师评职称和评优评先过程中要予以公平对待。同时学校应提供充足的教学仪器材料,满足科学课实践教学的需要。对家庭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要让家长加入到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当中。家长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认识到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家长要给孩子学习科学提供时间保证和物质保证。对社会而言,要重视对科学教师的培养,吸引广大优秀师范生投身科学教育事业。同时为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场所,如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陈列馆和植物园,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等等。

二、加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

小学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及活动性强的科目。课程涉及的知识很广,需要动手实验的事物很多,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自制力差,因此在上科学课时,组织教学的难度大,对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高。因此,需要从职前和在职教师两方面加强师资培训。

首先,師范教育是科学教师持续时间最长,获得知识最为系统的职前培训。在职前培训中,师范院校需要增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专业课程,增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教师教育课程的教育,以及增加教学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实践课程,尤其是要让师范生多接触并了解小学科学教育实际,从而培养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对乡村教育的热爱,鼓励更多的优秀师范生投身到乡村科学教育事业当中。其次,要逐步完善职后培训,形成脱产、不脱产的,长期、短期的,专项、全能的,集中、分散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给乡村地区小学科学教师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项培训当中。在培训内容上注意要用综合的模式来培养科学老师,要让他们亲身经历综合科学课程,使他们对综合课程有直观的感受,产生个人的直接经验。

三、走向探究的科学活动课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探究为主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所谓科学探究是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过程和能力。乡村小学在科学探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一是加深乡村师生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探究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在追求外在活动的同时注重内在的体验与思维。二是选择正确的探究方式。帮助乡村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向主题活动教学、问题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网络环境教学、思维导图教学等教学方法转变,从而使科学课探究的“味道”更浓。三是转变乡村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作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探究者;体验生活,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倡导合作,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突破传统,让学生成为探索者。

四、加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各种资源。由于科学课程的特殊性质,它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科学课程的内容与自然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科学课程的实施也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一切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要加大乡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具的开发。广大教师为教学需要进行教学具的开发,主要是利用身边的低成本材料,制作出适宜的教学具,自制的教具往往更接地气,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二是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场所,是基本的办学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应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从硬件配备、环境布置、日常管理及功能拓展等方面工作着手,保障教学的需要。三是校园和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在课堂学习之外,开发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各种资源,包括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乡土资源等。四是开发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以其丰富性、生动性和便捷性可以很好的弥补乡村小学现实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网络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信息来源要丰富生动;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在线学习评价和测评;在线学习评价和测评。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外活动

在小学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有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科学课外活动是从科学课堂教学中派生出来的,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特别是在强调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的延续问题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类课外活动。科学课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体验类,比如记录天气、饲养小动物、培植种子、观察月相、自然笔记、观鸟、观星、寻找化石、参观活动等等;二是科技类,比如科学小制作、机器人、航模、空模、无线电、创客活动等等。作为乡村小学,一方面要发挥本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展相应的自然体验类活动,学校周边的草地、树木、农田等为学生研究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乡村地区晴朗明亮的夜空为天文观测和记录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技类活动,例如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让学生自由创造和发展。除此之外,乡村小学还可以开展科学课外阅读和写作,科学参观和调查,科学报告会和讲座等其他形式的活动。

六、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小学科学的课程评价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所倡导的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机全程化。这些也促使乡村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方式要进行调整,一是从评价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转向于评价总体的发展状况,改变以科学知识作为唯一评价的内容,注重对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的评价。二是以甄别、选拔性为功能特征的评价转向于激励和发展的评价,改变精英式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三是从注重静态分数变化的评价转向与过程和发展历程相结合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访谈学生,记录典型事件,分析学生作品,查阅成长记录袋,用量表评析,布置作业,学生之间相互评议等方法进行过程性评价。四是师对生的评价转向于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相结合,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五是以分数为指标转向多样性评价,精确性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六是侧重定向、定量的评价转向与综合、定性相结合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乡村小学要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方法得当、实效性强、操作性强的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宏齐.灵活运用数字探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8(12).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杜学佼,女,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湖北省城乡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实践探索》(课题批准号:2016SJJPA 3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小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本次竞赛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由于村田制作所的产品应用范围广泛,因此最终参赛作品涉及了几乎所有电子产品领域。从专家反馈情况来看,大赛体现出了相当高的电子设计水平,也反映出现在大学生关注的电子设计领域正在逐渐宽泛起来。本次大赛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论文节选

基于MEMS陀螺的微小型移动机器人嵌入式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徐济安

小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特长;课堂教学;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特长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不断进步。在小学美术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只有学生对美术学习感兴趣时,学生才可以在美术课堂中收获更多。通过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特长,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让学生在积极学习和践行中,促进学生美术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那么具体该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特长呢?下面笔者将根据此主题具体分析。

一、小学生美术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小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渐深入认识美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多种学习难题,会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下面笔者就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学生美术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1、陷入不知道画什么的困境

小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绘画,学生只有知道自己要画什么,才能够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构思与展现,也才能够提升学生绘画的质量。但实际上,很多小学生都陷入了不知道画什么的困境中,在学生不知道画什么的情况下,学生会缺失美术学习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美术特长的发展。

2、陷入不知道如何画的困境

在小学生的美术學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如何画的难题,在老师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事物绘画时,学生的绘画难以进行。部分老师会在美术课堂中传授学生绘画的技巧,虽然提升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也能够达到老师的绘画要求,但是这样的绘画容易缺乏艺术特征。在美术课堂中,学生的绘画应是对内心感受的表达,而这里所指的内心感受就是引领学生如何画的指南针,让学生找到绘画的方向,理解绘画的真谛,从而取得理想的绘画效果。其实学生在绘画技巧方面的学习难度并不大,难就难在个性艺术特色作品的绘画,而这就是对学生美术特长培养的关键所在。

3、陷入不理解绘画的困境

学生之所以陷入不理解绘画的困境,与老师在教学中忽视基础知识教学有关系,在学生绘画中不具备基础知识时,学生的绘画技巧会越来越缺乏灵魂,难以真正感受到绘画的价值和魅力。理解绘画是学生美术特长发展的关键一步,只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绘画的知识和意义,学生美术特长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

二、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美术特长的策略

1、开展美术教学,从认识大自然开始

在小学生刚接触美术课程时,应从大自然开始教学。学生认知到大自然的美,会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大自然使美术绘画的直接素材。此外,学生认识到自然的过程,其实也是受到大自然这一位神奇艺术家、雕塑家和创造家熏陶的过程,可以更好实现对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更好成长。所以,老师在刚开始美术教学时,要充分将大自然帮助学生领略天然、纯粹美术艺术的作用发挥出来。比如,在引领学生认识雪花时,雪花的颜色、雪花的声音、雪花的动作、雪花的世界,学生在对这些天然事物特点的了解过程中,能够找到更多以美术表现的内容,利用抽象或者具象方式对其表现。

2、以大自然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与大自然交流

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大自然后,老师应利用大自然中的事物为主题来教学,让学生掌握与大自然交流的技巧。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将大自然中美的事物准确绘画出来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如下大自然教学主题,如“动物与大树的交流”“人与大树的交流”等,为了让学生与大自然顺利交流,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让学生找到与大自然交流的切入点,提升其交流能力。在主题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互动,也应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还应鼓励学生与大自然心灵交流,在多层面的交流之下,学生会产生更多与大自然主题交流的体会。

3、利用大自然艺术,引导学生发挥美术特长

在学生的美术创作中,大自然是最直接且有效的美术素材。在对学生美术特长培养过程中,大自然艺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学生对大自然有更多了解和体会之后,老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大自然的艺术作用。大自然中的元素有很多,如雪、太阳、花草、河流等,学生在完成花海绘画要求时,可以借助多种类型的花儿表现;学生在完成雪的世界绘画要求时,可以借助雪人、披上雪外衣的房子、披上雪外衣的电线杆等来表现,提升学生笔下大自然的生动性和真实性。通过借助大自然艺术的作用,学生对大自然事物进行了充分想象与描绘,此过程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有了提高,为其美术特长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借助艺术欣赏课,发展学生的美术特长

在学生美术特长的培养过程中,艺术欣赏课的定期开展十分重要。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梵高的西方作品、齐白石的花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对其欣赏,更好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中获得艺术享受。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特长,能够增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创意性,让学生享受艺术的课堂。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可以从认识大自然开始、设计大自然主题交流活动、借助大自然艺术发挥美术特长与设置美术艺术欣赏课等层面入手,逐步发展学生的美术特长,促进学生美术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倩瑜.浅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少儿彩墨兴趣特长的培养[J].师道·教研,2019,(2):61.

[2] 张高飞.美术学科教育教学方法的特殊性[J].青春岁月,2019,(19):146-147.

小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构建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不仅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将其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且也受到了各位教育研究专家的垂青,纷纷发文,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涵构建发表自己的主张,从期刊网上已有的成果来看,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题的论文有39篇,有探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的,有探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有探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具的,其中有一篇专门探讨了如何构建中小学生网络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还没有专门探讨如何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文章,所以探讨如何在校园里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评价体系制定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只能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种地位决定了小学教育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每个人社会化、形成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而且对一个国家来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决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速度。所以,全面衡量小学教育的质量,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首先,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反映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主要体现,因为,在构建此评价体系前,全体领导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具体的身心情况,对其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必须有一个充分了解,所以,构建此体系,首先考核的是全体教师和领导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这对促进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构建此体系,通过其中关于学生学业成绩和技能等指标的考核,该体系的制定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态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再次,建立该体系后,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可以看出社会、学校和政府三者之间的教育互动情况。总之,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使得他们有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1]。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根据

建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是纯粹的主观想象,也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要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和学习情况后,在对这些调查结果和数据加以哲学思辨,上升到规律和理性认识后得以形成。结合笔者以前的实践经验,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根据以下几点认识进行:

(一)要根据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进行构建。根据朱子的教育思想,他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阶段以‘事’为主,重在感性能力的培养和德育。使学生在‘事’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和较强的个人能力”[2]。他说:“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3]并将小学教学内容设置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由此看来,笔者认为朱熹的“小学”应包含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以“事”的教育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主。具体的内容是立德树人,这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引导小学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和培养小学生的智力和创新力;健全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构建。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12岁。身体发育平稳快速,骨骼骨化尚未形成,要特别注意培养训练孩子读书写字等行为的正确姿势,防止驼背。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肌肉长度增加后才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因此,他们能做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但对他们小肌肉运动特别是手部活动的精确性不能提出太高的要求。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增强并平衡发展,条件反射比以前更易形成且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第一信号系统。视觉感受性增长速度最快,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度、有趣性,已能掌握一些简单概念,并能初步判断、推理,但仍不能自觉地调节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想象力不断丰富,富于模仿性、再现性,往往是事物的简单重现,且常与现实不符,容易被童话、动画等吸引。注意力保持时间约为20分钟,且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学习的一种重要推动力,求知欲主要表现为提问、探索、摆弄物体。美感易受事物外部特征影响,仅与具体形象相联系。情绪稳定性和调控能力较差,易冲动、较外露,通常依赖外部他控来调节自我情绪。行动缺乏一定动机与目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

(三)各校情、班情和学生个人情况。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结构不应全国一盘棋,各级教育部门在制定一些统一的宏观规范后,具体的一些细节问题应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因为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地方资源、学生素质和师资条件等不一样,就全国来说,普遍存在城市、城镇与农村小学之间的差别,即使在同一学校内部,也存在各年级学生间的差别与男女生之间的差别,同一班级也存在智力发展先后与快慢的差别,所以国家不应过多干预各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

三、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是以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变化作为评价对象的,其总体目标和归宿就是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正如谷红梅说:“任何一种高质量的评价模式或体系,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应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4]具体的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能力、创造力、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意志、品格多个方面,所以,在建构评价体系时要在量的基础上注重质的分析。在建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动态发展性原则(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即由阶段性评价变成动态性评价、随机评价,阶段性评价只能对一个学生某一阶段的表现和学业成绩作出评价,这对发展迅速的小学生来说,评价的结果是很不客观和公正的,所以“对学生评价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去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朝着好的方向和更高的目标去努力”[5]。只有这样,才能看出一个学生是不是有潜质,是不是在不断进步。

(二)目标差异性原则。《小学生成长手册》共有10篇,每篇又有7个栏目,可谓内容丰富,评价内容几乎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几个重要方面,分别给我们提供了评价标准,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个指导性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素质在每个年龄段的表现是不同的,所以在建构评价体系时,要遵循目标差异性原则,不能对所有人实行统一标准。

(三)质量统一原则。一个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品质是建构者最关心的事情,这种品质是建构者及其建构单位在掌握足够数量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构者掌握的数据越多,所建构的体系就越完善,在调查阶段,要“使学生、教师、家长明确阶段性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并形成共同的教育期望”[6]。所以,在建构一个评价体系前必须下到学校、班级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内心要求,使体系的品质有坚实的基础。

(四)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多元化原则。评价的结果是否有科学性,不仅取决于调查数据的多少,而且也取决于参与评价的主体数量,要让学生及其家长成为教育评价积极参与者,并主张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家庭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从教师一元化转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将课堂评价、社会评价和家庭评价有机结合,将学业评价与实践评价有机结合;将作业评价、成绩评价和道德品质、文明行为评价有机结合;将网络评价与现实评价有机结合。

(五)全面性原则。在应试教育中,小学生评价以智力性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的德智体三方面,在现代教育中,则必须跳出这一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全面化,在评定智力因素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学生美育、心理健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

四、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内容

(一)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现代的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辩证否定,如果说传统的学生评价注重于结果,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则更注重于评价的过程。所以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思考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的比例,使评价内容校本化,将体系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评价,将趣味性、互动性、自主性、个性化等原则充分体现在评价体系中。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

我校依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将基础性发展评价目标整合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7个方面。通过实验,我校把7个方面具体化,涵盖了30多个指标。

1.道德品质方面

①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国歌,严肃认真地参加升旗仪式;

②真诚待人,守信用,不说谎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③珍惜集体荣誉,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能够为实现集体目标付出努力;

④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与同学友好相处,团结谦让;

⑤遵守社会公德,富有爱心,乐于助人;

⑥语言文明,行为礼貌,能正确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⑦遵守校纪校规,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⑧讲究卫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方面

①自信、自尊、自强、自律;

②有责任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③学习态度端正,自觉养成阅读习惯;

④生活自理,能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

3.学习能力方面

①学习勤奋努力,能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②认真听课,独立思考,积极发言;

③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用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水平;

④喜欢学习,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并能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⑤课前能主动预习新课,课后能自觉复习功课;

⑥书写工整规范,独立完成,能认真改正错误;

⑦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并做读书笔记;

⑧热爱科学,喜欢钻研,有奇思妙想,能把自己独创性想法表述出来。

4.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

①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及课堂小组学习,有独立见解;

②善于虚心向他人学习,并且能帮助他人,共同提高;

③懂得自我评价与对他人评价;

④对交流结果进行总结、反思等;

⑤懂得尊重别人,具有一定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5.运动与健康方面

①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并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②认真对待体育课,掌握常见的体育活动的要领、要求;

③认真做体操、眼保健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和各种比赛等;

④不吃不卫生的食物,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审美与表现方面

①衣着整洁、得体;

②上好音乐、美术课,至少有一项艺术爱好;

③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

④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7.综合实践活动方面

①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有兴趣并积极参加;

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③积极参加劳动技术活动;

④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30多个指标的运用方式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灵活掌握,可以一月一评,也可以一年一评。按照预设分值划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一般不超过40%,优秀、良好、合格等级由班主任根据学生所得分值确定,“不合格”等级的评定较为慎重,需报学校行政研究决定。这套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突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人性化,教师可以根据这7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秦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我见[J].学周刊,2014(01).

[2]袁名泽.朱子自然哲学的审视与纠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谷红梅.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9(6).

[5]張艳文.浅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1).

[6]王斌兴,刘雨群.全员参与,促进发展,构建学生评价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教育,2003(9).

(责编 秦越霞)

小学生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主要表现

1.依赖

这种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上,如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都靠家长。二是学习上,不愿自己动脑筋,稍有挑战性的题目,都等待着老师的讲解或他人的结果。三是情感上,受到夸奖就有信心,受到批评就沮丧。

2.自卑

这是因为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当发现自己智力、能力不如别人时,产生悲观,失落情绪。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不如人,低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行为萎缩。

3.孤独

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把自己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不易接受外来事物,做事胆怯,畏缩不前。

4.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总想事事占先,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比自己强时,表现不悦、不能面对事实、怨恨、愤怒,甚至有破坏性的负面情感。

二、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种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不如成年人。这种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誤区

过分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分数、升学,不重视孩子的品德培养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当孩子的高期望与孩子的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让他们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的心理疾患,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为追求升学率,打造品牌效应,学校和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分数便成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与恼无人关心,他们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冲击着学校,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学生陷入困惑,思想混乱,情绪波动。

三、主要方案

1.克服依赖心理——自强自立

孩子要有作为,必须从小克服依赖性。首先家长不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让他们自己处理好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独立调节自己的行为;其次,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学习中,教师不必把所有的知识都罗列出来,适当的给学生留一些知识点,让他们自己去独立思考,自己去解决;第三,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追求知识,去探索思考,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乐学,善学,学得积极主动。因此,教师要创设机会与情景让学生实现自己的兴趣。

2.消除自卑孤独的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身理的原因,遭受挫折和心理的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的关键是对自己现成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作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引导他们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各方面做出成绩来。

3.化解嫉妒心理——充满阳光活力

教育学生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客观地对待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走出自己狭隘的圈子,具有宽广的胸怀。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在班级建立公平、友好的竞争机制,依靠能力与智慧,在竞争中提高。教师要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

因此,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入手,因人施教,对他们多一份爱心、耐心和信心,就能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上一篇:法律系论文范文下一篇:营销计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