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23

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比较分析了沟壑泉水养殖和黄河水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以及河蟹的生长效果。结果显示:2016年3-10月河水养蟹池塘除水温、溶解氧整体低于泉水养蟹池塘外,pH、电导率、氨态氮以及亚硝态氮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实验结束时河水养蟹模式下河蟹的平均壳长、壳宽(5.61±0.362 cm、5.95±0.373 cm)与泉水养蟹差异不显著,体重、体重特定生长率(89.32±13.05 cm、1.179%/d)显著高于泉水养殖。养殖水环境、养殖技术以及养殖理念的不同,导致在养殖存活率上存在差异,泉水养蟹成活率为51.2%,相比河水低了66%。综上所述,初步认为河水养蟹模式适合本地区河蟹养殖发展,建立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意义重大。

关键词:河蟹;养殖模式;特定生长率;存活率

河蟹,又名毛蟹、大闸蟹、辽蟹等,学名中华绒螯蟹(Erlocheir sinensis H.),河蟹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1]。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分布地区广泛,从北方的辽宁至南方的广西等省的通海河流里均有其生长,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的附属湖泊以及辽河流域两岸的芦苇荡使其生长栖息的良好场所[2-3]。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历史上不出产河蟹或者远离海洋的内地,其目前养殖河蟹的面积和规模也不断在扩大[4]。陕西省地处中国内地中西部,其水资源相对贫乏,但水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沟壑泉水、流域(黃河、渭河、汉江)河道水以及秦岭溪流水等。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2016年笔者在陕北的沟壑地带和关中的黄河滩涂开展了两种河蟹养殖模式对比试验,旨在为陕西省河蟹规模化健康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

分别选取延安市黄龙县圪台乡的2口池塘(1#、2#)和渭南市大荔县华园镇的2口池塘(3#、4#)作为对比试验池,其中1#、2#池面积为0.20 hm2和0.07 hm2,池深1.0~1.2 m,3#、4#池面积为0.27 hm2和0.13 hm2,池深1.3~1.5 m。1#和2#池水源为沟壑天然泉水,3#和4#池水源为黄河沉淀水。每个池子进排水口分开,进水口用密网过滤。在池塘四周池埂上用高60 cm的加厚黑塑料膜做成防逃围栏。

1.2 清塘肥水

3#和4#池塘冬季排干水后对池塘进行淸整,清除多余淤泥后晒塘冻土,1#和2#池塘采用秋季清塘消毒。蟹苗放养前7~10 d,采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用量800~1 200 kg/hm2[5],采用即时溶化全池均匀泼洒,在生石灰药效消失后3#和4#池塘每公顷使用生物有机肥520~750 kg,促进生物饵料生长繁衍。

1.3 种植水草

3#和4#池塘2月底,1#和2#池塘11月底全池种植伊乐藻,面积控制全池的25%左右,水位保持在30~40 cm。3#和4#池塘3月初,1#和2#池塘12月初种植面积控制在40%左右,水位保持在50~60 cm。至高温季节3#和4#池塘水草覆盖率保持在80%左右, 1#和2#池塘水草覆盖率保持在70%左右。

1.4 苗种投放

试验扣蟹苗种均采购于长江水系的养殖池塘,选择体质健壮、活动敏捷、附肢齐全,规格整齐,大小为160~200只/kg,运输成活率大于95%。3#和4#池塘3月上旬开始投放蟹种,放养密度为30 000~45 000只/hm2,1#和2#池塘12月中旬开始投放蟹种,放养密度为28 000~40 000只/hm2,扣蟹越冬成活率86%,越冬期间蟹苗的特定生长率低于0.3%/d。蟹苗在放入池塘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用食盐水(3%~4%)浸洗3~5 min。蟹苗投放时间选择在晴天水温较高时,进行多点投放,让蟹苗自行爬入水中。

1.5 日常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饵料的投喂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搭配一些动物性饵料(例如新鲜的小鱼小虾和冰鲜的鱼虾等)和植物性饵料(例如浸泡的小麦、玉米、高粱、蔬菜类等),坚持“两头精,中间粗”投喂原则,日投饲量控制在3%~5%。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及时掌握水位变动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河蟹摄食和活动情况,做好防逃、防盗以及防敌害工作。坚持每日做巡塘记录,视气温及水温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定期(15~20 d)对池塘进行水质调节和改良。

1.6 水环境指标测定

试验期间,每10~15 d对各个池塘的水温(WT)、水深(WD)、透明度(SD)、溶解氧(DO)、pH值、电导率(EC)、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等水质理化指标进行跟踪测定,从3月10日至10月15日共测定16次,每次采样监测时间固定在上午9:00-10:00,每口池塘设置3个固定监测点(进水口、出水口和池塘中央)。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期间每25~30 d对河蟹的生长情况进行测量,河蟹体重(CW)测量使用1×10-4电子天平,壳长(SL)和壳宽(SW)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每次测量样本取20~30只。河蟹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6]计算按照下面公式:

SR(%) = (Nt/N0) ×100%;

SGR(%/d)=[ (lnWt –lnW0)/t ]×100%

其中,Wt 、W0分别为试验结束与开始时河蟹体重(mg);Nt 、N0分别为试验结束与开始时河蟹量(只);t为培育时间(d)。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使用单因素分析中的最小显著差数法检验进行多重比较(P<0.05)。

2 结果

2.1 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水体理化指标

水质理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2016年3-10月河水养蟹池塘水质中pH值、NO-2-N超标,泉水养蟹池塘水质基本符合养殖要求。试验期间,泉水养蟹池塘水温始终低于河水养蟹池塘,且水体透明见底,透明度始终高于河水养蟹池塘。河水养蟹池塘水质除水温、DO整体低于泉水养蟹池塘外,pH、电导率、NH+4-N、NO-2-N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表1)。两种养蟹池塘相比较, 水温平均值相差9.4℃,DO相差2.03 mg/L,pH值相差0.80,河水养蟹池塘电导率均值是泉水池塘的5.3倍,NH+4-N均值高出了152.3%,NO-2-N高出了180.9%。

2.2 河蟹生长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初始时两种养蟹模式池塘蟹苗规格差异均不显著。经过7个月的对比试验,10月15日起捕时,统计出1#和2#蟹塘雌蟹平均壳长、壳宽增长了2倍,平均体重超过620 g/只,特定生长率大于1.0%/d;雄蟹壳长、壳宽均值均达到了5.40 cm以上,平均规格为12只/kg,特定生长率达到了1.20%/d以上。 3#和4#蟹塘雌蟹壳长、壳宽平均值大于5.30 cm,平均规格为14只/kg,特定生长率相对较小,小于110%/d;雄蟹壳长、壳宽均增长了2.3倍,平均体重超过了100.0 g/只,特定生长率表现出最大值,大于1.3%/d。从整体来看,河水养蟹模式下河蟹的平均壳长、壳宽分别为5.61±0.362 cm、5.95±0.373 cm,与泉水养蟹差异不显著,但体重、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89.32±13.05 cm、1179%/d,显著高于泉水养殖。从性别上看,雄蟹的特定生长率要明显高于雌蟹,两种养殖模式的平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但雄蟹之间差异显著(P<0.05)。存活率由于养殖技术差异,河水养蟹存活率比泉水高6.6 %,两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两种养殖模式养蟹比较

从河蟹的壳长、壳宽以及体重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种养蟹模式下,雄蟹的增长比较明显,且河水蟹的增长明显高于泉水蟹。从特定生长率上分析,河水蟹的体重增长要优于泉水蟹,可能由于河水水温整体较泉水要高,适宜河蟹生长的水温持续时间较长,致使河蟹的养殖期延长。泉水养蟹的水源来自沟壑中的泉眼水,水温相对比较稳定,水质受外界污染较小,水体透明度相对较高。由于试验期间泉水模式采用微流水养殖,加之池塘没有及时肥水,导致1#池塘出现大量青苔,水体透明见底,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影响了河蟹的正常生长。

一般淡水养殖的pH值在6.5~8.5,pH值能够影响河蟹的新陈代谢及其他生理功能,在正常pH范围内,河蟹摄食代谢旺盛,生长较快。研究表明,水体中pH值过高,很容易出现河蟹氨氮排泄率降低现象,从而间接影响其氨中毒解毒机制[7]。从整个试验结果来看,河水养蟹池塘pH一直处于较高值,导致河蟹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这对河蟹的栖息、摄食以及生长都存在不利影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池塘自身污染外,主要由于黄河大荔段水质的pH和亚硝酸盐的本底值较高。因此,通过换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主要通过引水沉淀、水草吸收、底泥吸附加之微生态制剂调控,使养殖水体各项指标处于较优水平。从整体来看,河水养殖河蟹的生长效果要优于泉水养蟹,但是有关优质的泉水养成的河蟹品质研究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开展。

3.2 水草覆盖率与河蟹生长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在河蟹养殖中水草可作为河蟹的植物性饵料被河蟹直接利用[8],尤其在養殖中后期,由于水体中动物性饵料缺乏,河蟹对水草的摄入量相对比较大[9]。此外,池塘水草上着生的微型藻类对河蟹的生长也具有促进作用,因为藻类中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素[10]。水草在河蟹养殖中另一个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为河蟹提供优良的栖息、隐蔽、摄食以及蜕壳场所,降低软壳蟹的残食率,从而提高其养殖成活率。本试验中1#、3#、4#池塘伊乐藻的覆盖概率基本保持在30%~40%,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水下丛林世界。但是2#池塘由于8月初伊乐藻的过度生长,出现了伊乐藻大量浮株死亡沉底,引起水质突变,夜晚溶解氧降到了最低点,导致幼蟹成活率降低。随后通过捞除、换水以及泼洒生石灰和微生态制剂控制水质,减少损失,确保池塘存蟹量。

3.3 生石灰在养蟹中的作用

生石灰遇水后会瞬间提高pH并释放大量热量,能有效杀灭、抑制病害微生物,同时池塘水体会因此形成弱碱性水体并保持稳定,起到抑制细菌、病毒繁殖和杀虫作用,有利于有益菌藻的生长繁殖。生石灰泼洒后产生的钙离子可置换出池塘底泥中其他阳离子(钾、钠等矿物质),促进无机盐循环利用,同时释放出的CO2供水体中藻类光合作用,间接提高水体溶氧[11]。此外,生石灰中的钙离子能被河蟹直接吸收利用,有利于河蟹蜕壳及新壳的形成,而且生石灰里面含有少量矿物微量元素,能够起到补充水体营养的作用[12]。因此,坚持科学的使用生石灰能明显调控水质、提高产量、降低养殖成本。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河蟹养殖模式必须向着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河蟹生态养殖模式是利用藻类-水草-螺-蟹等多种生物间的生态位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因各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所形成的生物链,使养殖的生物获得自身所需的营养而生长,又能保持水体的自净,达到生态安全可持续。因此,在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中,水草的种植、螺蛳的投放、合理的投饵以及科学的肥水对水质的自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为了综合调控水体,改善河蟹生态,促进健康养殖,定期使用生石灰或者泼洒微生态制剂[13],可全面有效调控水体,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堵南山.甲壳动物学(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 李晓东.北方河蟹养殖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 王武,李应森.河蟹生态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张列士,李根保,张国样,等.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苗资源预报方法的研究[R].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研究报告(第6集),1998,170-181.

[5] 贾秋红,陈小霞,王博涵,等.异育银鲫苗种培育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J].河北渔业,2016,(1):9-11.

[6] 李涛,杨平凹,白海锋,等.生物絮团对锦鲤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7,(8):18-20,38.

[7] 于敏,王顺昌,卢韫.中华绒螯在不同pH下氨氮排泄和血淋巴含氮成分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8,32(1):62-67.

[8] 陈明耀.生物饵料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9] 金刚,李钟杰,谢平.草型湖泊河蟹养殖容量初探[J].水生生物学报,2003,27(4):345-351.

[10] Jensen G C. Asplen M K.Omnivory in the diet of juvenile dungeness crab,Cancer magister Dana[J]. JExp Mar Bio Eco,1998,226(2):175-182.

[11] 胡爱斌.生石灰在养殖水体中的慎用和妙用[J].渔业致富指南,2010,(19):30.

[12] 宋长太.生石灰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1,12(102):33.

[13] 贾秋红,白海锋,张星朗,等.微生态制剂对河蟹养殖成活率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6,(12):5-8.

(收稿日期:2017-09-04;修回日期:2017-09-30)

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刺参是我国久享盛誉的“海八珍”之一,尤其是产自黄、渤海的刺参品质最佳,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药业价值也最高。池塘养殖刺参具有建池投资少、管理方便、养殖成活率高、回捕率高、养殖周期短、收益大、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山东、辽宁、河北及江苏北部沿海)刺参养殖的主要方式,养殖规模逐年扩大。

一、养殖场的选址与建造

1. 养殖场场址的选择。一般刺参养殖池必须建在沿海水源方便、水质澄清、无污染,夏季海水水温低于30℃、冬季水温高于-1℃,无大量淡水流入的港湾、海汊及滩涂地。

2. 养殖池的建造、整修与隐蔽物的投放。①养殖池的建造。养殖池以长方形、南北走向为好,单池面积10~30亩,池水深度保持在1.8~2.5米。池底以岩礁石、硬泥沙或硬沙泥较好,不渗漏,坡比以1∶2.5为宜。最好设高、低2个进排水闸门。盐度常年稳定在28~34,pH值为7.8~8.7,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有机物耗氧量1.4毫克/升以下,氨氮0.1毫克/升以下。池塘建成后,要翻耕池底,修筑环沟,以便于刺参栖息。②养殖池的整修和隐蔽物的投放。若利用对虾养殖池养殖刺参,应对虾池的底质进行改造整修,新开挖的刺参养殖池也要进行整修。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刺参夏眠的重要场所,泥质和烂泥底质不适合刺参栖息生长。为了保证刺参栖息生长具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定要把池底的污泥和杂物彻底清除。投放的隐蔽物主要有石块、水泥制件、瓦块、废旧轮胎、扇贝养成笼、废旧网片、陶瓷管、竹制品等。隐蔽物的投放时间一般在放养刺参苗种前的1个月铺设完成。

二、苗种放养前的准备

1. 清污、除害及池底的处理。在苗种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推土机将池底污物全部推出堆放于池沿,暴晒半个月以上。清除敌害生物可用漂白粉、生石灰等,一般采用进水30厘米,每亩用漂白粉20~30千克或生石灰80~100千克均匀泼洒。对泥沙质池塘,尤其是新建或清淤后的池塘进行硬化处理,一般采取反复进水、暴晒的方法。

2. 安装增氧设备。一般采用微管增氧设备,它是通过罗茨鼓风机与微孔管组成的池底曝气增氧设施,直接把空气中的氧输送到水层底部,能有效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3. 进水及饵料生物的培养。①进水。消毒药物失效后,即可进水。根据当地敌害鱼类的鱼卵和仔鱼出现情况确定进水网的设置,一般用60目尼龙筛绢网做成的锥形网过滤进水。进水时间一般在放苗前的半个月以上,使池水充分沉淀,降低混浊度,利于刺参苗的成活。②饵料生物的培养。通常采用向池中施肥、进排水、移植等方法,创造有利条件,促使饵料生物不断繁殖生长。刺参的基础饵料可分为底栖生物和大型藻类生物两大类,底栖生物是指以底栖硅藻为主的单细胞藻类,大型藻类是指大叶藻、鼠尾藻、马尾藻等大型藻类。培养饵料生物一般从放苗前1个月左右开始,还要根据当地的水温、水质的肥瘦情况及饵料生物的繁殖特点等灵活掌握。方法是清塘后先进水30~40厘米,使用发酵后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牛粪,每次用量为100~200千克/亩,分2~3次施入水体;或使用无机肥,如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每次用量为氮肥3~5千克/亩,磷肥0.3~0.5千克/亩。前期每3~5天施肥1次,后期7~10天施肥1次,当池水透明度达到60厘米时停止施肥。通过施肥使水色呈黄褐、黄绿或浅绿色,以后随着水色的变浓和透明度的降低,逐渐添加适量的新水,并根据水色情况适当追肥。水深达1米左右时,使池水透明度稳定在50~60厘米。有隐蔽物的池塘,可移植大型藻类;泥沙底质的池塘,可移植大叶藻;水质较清、水深、温度低的池塘,可移植海带、石莼、裙带菜等。定期施用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不仅对刺参养殖池水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物等有分解作用,而且微生态制剂本身也是刺参的良好饵料。

三、苗种的放养

1. 苗种放养的池水条件。养殖池平均水深1米以上,浅水区50~70厘米,池水以呈黄绿色、黄褐色和褐色为好,透明度50~60厘米。水温5~15℃,突变温差小于5℃;盐度25~34,盐度差小于5;pH值7.8~8.7,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

2. 苗种的质量要求。放养的刺参苗种要求个体大小均匀,体态伸展粗壮;颜色正常,体表有光泽,身体无溃烂、无伤害;离水后收缩正常,躯体硬朗,在水中头尾活动自如,爬行运动快,伸展自然;肉刺尖锐挺拔;排出的粪便不粘连,摄食快,排便快。

3. 苗种的计数。购买刺参苗种计数时多采用重量计数法。

4. 苗种的运输。刺参苗种一般采用干运法运输,即将刺参苗种装入聚乙烯袋内或直接放入泡沫箱中,在气温高于15℃时应加冰块降温。苗种装运量的多少主要根据路途远近、运输时间长短、气温高低而决定。一般运输时间在10个小时以内,保温箱装苗种的厚度不要超过20厘米。运苗种时气温最好不要超过18℃,如果温度过高应使用保温车,并采取降温措施,并要注意苗种不能与油污接触。

5. 苗种的放养密度、时间及成活率。①放养密度。刺参苗种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池的条件、隐蔽物的数量、水交换条件、饵料的供应情况、刺参苗种的质量及成活率、管理水平、计划产量、资金状况等诸多因素而确定。苗种放养量可参考表1。②放养时间。苗种放养时间一般为春季或秋季。刺参的养殖大多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为保证养殖池内的存养量,使养殖产量连续、稳定,每年都需要补放苗种。一般春季放苗的池塘,在秋季或翌年春季补苗;秋季放苗的池塘,在翌年的春季或秋季补苗。③成活率。在放苗条件适宜、苗种质量优良、水质正常的情况下,放养300头/千克左右的刺参苗种,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放养600头/千克左右的刺参苗种,成活率一般60%以上,放养1000头/千克左右的刺参苗种,成活率一般在40%以上,小苗的成活率往往不如大规格苗种稳定。

6. 苗种的放养方法。刺参苗种放养,应选择风和日丽

的天气,气温以5~18℃为宜,气温过高和大雨天气不宜放苗。可采用直接投放法或网袋投放法将刺参苗种均匀地投放到养殖池中,同时要注意细心操作,以免损伤苗种。①直接投放法。将体长5厘米左右的苗种直接撒到池底的石头或隐蔽物上,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但刺参苗种往往分布不均匀。②网袋投放法。将刺参苗种装入网袋,袋内同装小石块(以防网袋漂浮移动),由潜水员把刺参苗种投放到指定位置,打开网袋,使刺参苗种自行爬出逸散。

四、养殖期的管理

1. 水深。根据季节的不同保持一定的水位,一般1.5~2.5米(各养殖期水深参考表2)。

2. 饵料的品种及投喂。池塘养殖刺参,应根据池塘条件、养殖密度及刺参出皮率等掌握投饵量。一般池塘较肥沃、养殖密度较稀,可不投饵。养殖密度较大时,在摄食旺盛季节需适量投饵。①饵料种类。以鼠尾藻、海带等加工成藻粉并掺入适量多种维生素及添加剂,制成配合饲料投喂;将海带、鼠尾藻等藻类经浸泡、蒸煮后制成浆状直接投喂;或购买刺参专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②投饵时间。刺参摄食具有季节性和夜行性,一般3~5月份、10~12月份,水温5~20℃时,为人工投饵喂养期,最佳摄食水温为10~15℃。夏眠期(6~9月份)和冬季(1~2月份)不投饵,在投饵期每天傍晚投喂1次即可。投饵原则以适量为准,日投饵量为活参体重的2%~8%,并根据刺参排便多少、摄食情况适当调整。

3. 养殖池的水质调控。①养殖池水的环境指标。养殖期间水质的控制指标为: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pH值7.8~8.7,氨氮少于0.2毫克/升,水色正常,透明度在50~60厘米,底层硫化氢含量在0.01毫克/升以下,化学耗氧量在4毫克/升以下。②养殖池水的调控。春、秋两季是刺参的快速生长期,代谢量大,水质极易变坏,要加大换水量,水位不要过高;夏季(水温23℃以上)刺参的生长已明显减缓,逐渐转入夏眠阶段,此阶段保持最高水位,使底层温度降低,要增加夜间、凌晨时的换水量,以降低池水温度;冬季低温期,由于刺参摄食量少、代谢差,可以少换水,水面结冰后(可不换水)要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并在冰面上打冰眼。具体换水措施参考表2。此外,根据池水情况开启增氧设备。一般在夜间22时左右(7~9月份为21时)开机,至翌日太阳出来后停机;连续阴雨天,提前并延长开机时间,白天也应增氧,尤其是雨季和高温季节(7~9月份),13~16时要开机2~3小时。

4. 日常管理。每日测量水温、盐度、pH值等水质指标;早晚巡池,注意观察水色、水位等参数的变化;每日观察刺参的活动、摄食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投饵量)确保刺参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每隔10~15天下水探摸,测量、观察刺参生长情况;注意池塘堤坝的安全,尤其是多雨季节;注意防盗,发现吸附在干露池壁上的刺参及时将其放回到水中;做好各项记录。

五、收获

池塘养殖刺参,一般轮捕轮放,每年以3∶1的比例捕大留小。一般每年分两期收获,春季多从清明前后到6月初,秋季多从10月份到小雪或大雪。新年、春节期间,鲜参的市场价格高,可适量收获出售。刺参收获规格需达150克/头以上。

(作者联系地址:郑春波 王世党 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64400;侯永江 山东省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站 邮编:276805)

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阐述了甲鱼露天池塘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关键词 甲鱼;生活习性;养殖;管理

甲鱼俗称老鳖、圆鱼、团鱼或脚鱼,为水产珍品,经济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必要的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一直是广大消费者食谱中的高级菜肴和名贵的滋补品。

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海参池塘养殖的基础上,根据养殖品种之间的生态依存关系,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鲜活饵料、全价配合饵料等养殖方法,探索海参、虾、蟹、藻共生互利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池塘立体养殖空间,降低了水产养殖N、P排放,改善了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海参池塘生态混养;中国对虾;梭子蟹;菊花心江篱;水质理化指标

2020年,河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虾蟹类岗位、海参岗位联合唐山片区海水养殖综合试验站、会达水产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在唐山市曹妃甸区会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试验示范海参池塘多品种生态混养养殖模式,示范面积5 hm2,同期开展了海参池塘养殖对比试验,养殖面积5 hm2。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

2月初,选取唐山市曹妃甸区会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1口海参养殖池塘(1#)作为试验池,池塘面积5 hm2,泥沙质底,池底淤泥厚度不超过5 cm,池深3~4 m。紧邻试验池且条件同等的2#海参养殖池塘作为对照池,面积5 hm2。2口池塘同为一条进水渠,进水水源一致。池塘选址靠近海水水源的潮上带,环境条件符合GB/T 18407.4[1]。

1.2 水质

水源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池塘养殖水质符合NY 5052的规定[1]。

1.3 苗种选择

参苗选择伸展性好、收缩迅速、附着力强、肉刺坚挺、规格为30头/kg的苗种,虾苗选择搅动池水可逆水游动且符合GB/T 15101.2-2008规定的苗种[2];蟹苗选择达到苗种出池规格且活力好、个体强壮的苗种。

1.4 纳水和调水

1.4.1 添换水 3月初清塘,除去池内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清塘使用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3]。清塘20 d后开始纳水,纳水至水深80~100 cm。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3月底投放海参苗种。试验池塘投放海参苗种后至4月中旬(投放中国对虾苗种前),每5 d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3~1/2;4月中旬投放中国对虾苗种后12 d不换水,12 d后开始纳水,每5 d纳水一次,纳水量25~35 cm;池塘水深达到1.5 m后至11月初三疣梭子蟹全部出池,每5 d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3~1/2;池水透明度保持30~40 cm[3]。对照池塘投放海参苗种后至11月初三疣梭子蟹全部出池,每5 d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3~1/2。换水、纳水须经60目及以上尼龙筛绢网过滤。

1.4.2 水质改良 5月中旬开始,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每15 d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有益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水(按产品说明使用),全池泼洒。

1.4.3 底质改良 6月中旬至8月底,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每15 d使用一次颗粒性底质改良剂,全池泼洒,使用量26.25 kg/hm2[4]。

1.5 放苗

1.5.1 放苗条件 参苗、虾苗、鱼苗、蟹苗放养时选择晴朗、无大风天气进行,池水透明度30~50 cm,水温、水质符合各放养种类要求。工厂化车间苗种繁育池与试验池塘盐度差应≤5‰,温度差≤5 ℃[5]。

1.5.2 放苗时间和放养密度 先放养参苗和虾苗,再放养蟹苗,最后投放菊花心江蓠。3月底投放参苗,采用网袋投放法,将参苗装入20目的网袋中,网袋系上小石块,以防网袋漂浮或移动,网袋微扎半开口,让参苗自行从网袋中爬出;4月中下旬投放中國对虾苗种;5月中上旬投放三疣梭子蟹苗种;6月底选择无风天气沿海参附着基投放菊花心江蓠。虾苗投放前需先进行试水,如48 h无异常再行放苗[5]。苗种放养时间和密度详情见表1。

1.6 投饵

1.6.1 海参-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菊花心江蓠生态混养(试验池) 海参不投喂,中国对虾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三疣梭子蟹投喂鲜活饵料。

1.6.1.1 中国对虾投喂 投放中国对虾苗种后12 d内不投喂;13 d至对虾苗种体长生长至6 cm,少量投喂小丰年虫和全价配合饲料;对虾苗种体长6 cm至6月中旬,以投喂大卤虫为主,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为辅;6月中旬至养成出池,以投喂蓝蛤为主,蓝蛤粒径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为辅。鲜活饵料投喂量为估算池塘中对虾总体重的30%~50%,全价配合饲料为估算池塘中对虾总体重的4%~5%。投放中国对虾苗种13 d至苗种体长生长至8 cm,每天投喂一次,上午7:30-8:30投喂;对虾苗种体长8 cm至养成出池,每天投喂两次,上午7:30-8:30投喂一次,下午16:00-17:00投喂一次,两次投喂量相等;饵料全池均匀泼洒投喂。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GB 13078-2017[6]、NY 5072-2002[7]和SC/T 2002-2002[8]的规定。

1.6.1.2 三疣梭子蟹投喂 三疣梭子蟹投喂应在虾料投喂前0.5~1 h 进行,每日投喂两次,早、晚各1次,饵料以鲜活贝类为主,日投低量为估算池塘中三疣梭子蟹总体重的10%~30%。

1.6.2 海参池塘养殖(对照池) 养殖过程不投喂饵料。

1.7 日常检测及生产记录

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等常规指标并进行相应调水,5—9月每月定期检测进水水源和养殖排放水水质情况(中国对虾出池后不再进行水质监测),监测指标5项,分别为:COD、Zn2+、Cu2+、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每10~15 d测量对虾生长情况,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做好生产记录[3]。

1.8 收获

1.8.1 中国对虾收获 9月27号收获中国对虾,采取拉网收虾的方法收获。

1.8.2 三疣梭子蟹收获 9月28—30日收获90%雄蟹,11月2—7日收获雌蟹(含少量雄蟹),采取挂网方法集中收捕。

1.8.3 菊花心江蓠收获 10月15—17日收获菊花心江蓠,采取人工捕捞方法收获。

1.8.4 海参收获 10月29日—11月1日收获海参,采取人工潜水捕捞方法收获。

2 试验结果

2.1 养殖效果

2.1.1 海参-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菊花心江蓠生态混养(试验池) 经过7个多月的养殖,海参单产1 462.50 kg/hm2;中国对虾单产78690 kg/hm2;三疣梭子蟹单产382.50 kg/hm2;菊花心江蓠由唐山市曹妃甸区会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直接加工成海参饲料,未出售,不计入产量和产值,经测量称重,平均体长20 cm,平均体重90 g/株,年生长2.21倍。总计单位产值278 278.2元/hm2,单位效益42 078.2元/hm2,收获详情见表2。

2.1.2 海参池塘养殖(对照池) 经过7个多月的养殖,海参单产1 471.50 kg/hm2,单位产值191 295元/hm2,单位效益20 295元/hm2,收获详情见表3。

2.2 养殖水质监测结果

5—9月,共采集水样15个,检测指标75项,池塘进水水源水质理化指标:2.02 mg/L≤COD≤2.62 mg/L,0.001 mg/L≤Zn2+≤0.002 mg/L,Cu2+≤0.001 mg/L,0.17 mg/L≤无机氮≤029 mg/L,0.015 mg/L≤活性磷酸盐≤0.026 mg/L,水源水质符合GB 3097-2007 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 适用于水产养殖区)[9]的规定。试验池排水水质理化指标:2.17 mg/L≤COD≤291 mg/L,0.001 mg/L≤Zn2+≤0.002 mg/L,Cu2+≤0.001 mg/L,0.17 mg/L≤无机氮≤0.24 mg/L,0.014 mg/L≤活性磷酸盐≤0.020 mg/L,养殖尾水水质符合SC/T 9103-2007 海水养殖水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重点保护水域:指GB 3097中规定的一类、二类海域,对排入本区域水域的海水养殖水执行一级标准)[10]的规定。对照池塘排水水质理化指标:2.12 mg/L≤COD≤299 mg/L,0.001 mg/L≤Zn2+≤0.002 mg/L,Cu2+≤0.001 mg/L,0.16 mg/L≤无机氮≤0.27 mg/L,0.014 mg/L≤活性磷酸盐≤0.024 mg/L,养殖尾水水质符合SC/T 9103-2007 海水养殖水排放一级标准(重点保护水域:指GB 3097中规定的一类、二类海域,对排入本区域水域的海水养殖水执行一级标准)[10]的规定。试验池在投放菊花心江蓠苗种后COD、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有明显降低趋势,监测指标数值均低于對照池;详情见表4和图1—图5。

3 结论与分析

海参-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菊花心江蓠生态混养对比海参池塘养殖单位产值提高86 983.2元/hm2,提升率45.47%;单位效益提高21 783.2元/hm2,提升率107.33%。

海参池塘生态混养(试验池)和海参池塘养殖(对照池)排放水水质理化指标COD监测平均值高于进水水源,其中海参池塘生态混养(试验池)对比海参池塘(对照池)COD平均值降低004 mg/L、排放相对量减少1.59%;Zn2+和Cu2+监测平均值与进水水源均相同;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监测平均值低于进水水源,其中海参池塘生态混养对比海参池塘无机氮平均值降低0.01 mg/L、排放相对量减少4.76%,活性磷酸盐平均值降低0.001 mg/L、排放相对量减少556%;进水水源、海参池塘生态混养(试验池)和海参养殖(对照池)排放水水质理化指标5项检测指标数值均符合GB 3097-2007 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 适用于水产养殖区)[9]和SC/T 9103-2007 海水养殖水排放一级标准(重点保护水域:指GB 3097中规定的一类、二类海域,对排入本区域水域的海水养殖水执行一级标准)[10]的规定。

经过一年的养殖试验我们得出结论,海参-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菊花心江蓠生态混养不仅充分利用了池塘立体养殖空间,更解决了水产养殖单位产值和效益偏低问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大型藻类能有效吸收水中N、P[11]的作用,有效降低水产养殖N、P排放,改善了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缓解了水产养殖对养殖水域污染问题,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水产局.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规范:DB13/T 790-2006[S].石家庄: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1-2.

[2]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对虾 苗种:GB/T 15101.2-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2.

[3] 河北省农业厅.对虾养殖生态防病技术规范:DB13/T 1125-2015[S].石家庄: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2-3+5.

[4] 高才全,孙福先,李春岭,等.活菌底质改良剂池底预埋法效果试验[J].河北渔业,2018(7):15.

[5] 张洁,孙绍永,马国臣,等.海水池塘多品种生态混养[J].河北渔业,2020(5):16.

[6] 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2-7.

[7]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2[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1-2.

[8]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对虾配合饲料:SC/T 2002-2002[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1-3.

[9] 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海洋局.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局,1997:2.

[10]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7:2.

[11] 魏婷.菊花心江蓠浅海养殖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1.

(收稿日期:2021-02-01)

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池塘养鱼产量的提高,池底泥厚度的增加,养殖水体富营化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养殖水体中蓝藻大量生长、繁殖,蓝藻的大量生长繁殖给养鱼场户养鱼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养鱼生产过程中防治蓝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在多年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和养鱼生产实践中对防控蓝藻进行了有益探索。

1 蓝藻的生活习性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或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又叫粘藻。在藻类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如蓝球藻、螺旋藻、微囊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项圈藻等。蓝藻本身无鞭毛,比重轻,多漂浮在水面上或悬浮于水中,鉴别池塘蓝藻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蓝藻水整体显浑浊、不清爽且晴天早中晚水色无变化。这个特征是辨别蓝藻水、裸藻水以及绿藻水的主要特征,裸藻、绿藻大量繁殖的时候也会使水色浓绿,但裸藻本身是鞭毛藻,其大量繁殖时,水体会在日照条件好的情况下出现和蓝藻类似的水色(如浓绿、浑浊),但在早晨太阳未出现之前呈现表面清,底部浊的现象,且早中晚有明显的水色变化;绿藻大量繁殖,其藻相结构中多含有大量衣藻,衣藻也是鞭毛藻类,其特征和裸藻水相似,但绿藻水相对颜色亮,裸藻水颜色暗。

2 蓝藻的爆发的原因

2.1 温度

蓝藻大量繁殖的首要条件是温度,多在水温25-35℃时高发。

2.2 水体富营养化

这里说的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指过量投肥或者大量投喂引起的水体富氮或者说水体中碳氮比失衡,氮磷比失衡。

2.3 水色多变,藻相抗逆性差

实践证明,池塘蓝藻爆发前都存在水色多变,藻相不稳定的情况。由于藻相的不稳定,出现的倒藻、恶性转水现象为蓝藻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机会。

3 蓝藻对水产养殖生产的危害

3.1 微囊藻细胞内含有微囊藻毒素,死亡后释放到水体中,被浮游动物或鱼类摄食后会出现明显的肝脏中毒现象,或是体液循环代谢中毒现象。

3.2 项圈藻会产生神经毒素,直接破坏鱼虾的鳃组织,池塘中蓝藻爆发引起的缺氧、浮头现象,多是由于此原因导致。

3.3 鱼腥藻具有很强的生物固氮功能,可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合成自身蛋白质,这种藻类衰败后,藻体代谢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会直接引起pH较高情况下的氨氮中毒。

4 蓝藻的防治措施

本质上来说,大量繁殖蓝藻的池塘是有益藻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而失去竞争优势,才导致蓝藻泛滥。在池塘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水体中菌相复杂,各类有机质会被充分分解,池塘营养元素丰富,相应藻类的多样性也比较丰富,藻相稳定,基本不会出现某一藻类剧烈繁殖的现象。所以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防控蓝藻:

4.1 使用“鱼悦1号”持续提升水体活性,增强藻类的抗逆性,使藻相稳定。

4.2 自放苗开始投喂后应定期(7-15天)施用EM菌,保持池塘微生物的多样性,稳定菌相,减少pH的剧烈变化,并持续分解池塘有机质,减少有机质的积累,或者使用发活微3号自制发酵料,挂袋使用。

4.3 养殖中后期,尤其是水温25℃以后,应定期补肥(主要以碳源或低氮发酵料、磷肥、微量元素为主,如磷巧1号、农匠微力),保证池塘营养元素的多样性,从而保证藻相多样、稳定。

4.4 尽量减少池塘消毒、杀毒次数,以使池塘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运转状态,这些消杀行为除了会破坏生态系统运转外,也会侵蚀藻类的抗逆性,使有益藻类变得脆弱,容易转藻和倒藻。即使迫不得已要消杀,也应在消杀后解毒并补菌等修復生态系统。

5 蓝藻出现后的处理措施

针对蓝藻已经爆发的情况,一味消杀肯定是不可取的,消杀以后,后续藻相难以培养,且藻类抗逆性差,很容易出现氨氮、亚硝酸盐指标升高以及后续的蓝藻反复。我们推荐以抑制蓝藻,同时培养其他藻类,引导藻相转变的一个思路。具体操作如下:

5.1 使用有机酸产品缓冲池塘pH,减少池塘由于pH过高引起的氨氮中毒现象。

5.2 使用光合细菌抑制藻类发育,光合细菌和蓝藻存在营养竞争关系,光合细菌的繁殖可有效抑制蓝藻的繁殖。

5.3 每隔3-5天连续补充EM菌3-4次,持续分解池塘中各类有机质,降低池塘中有机质的总量,同时为其他藻类的繁殖提供多样性的无机盐,促进其他藻类繁殖。EM菌作为一个多元化的菌群,进入水体后可稳定繁殖,并为水体提供多元化的无机盐。

5.4 以上操作,蓝藻水多会在7-10天内平稳转化为稳定的正常藻相,后期持续使用EM菌,每7天一次,可持续稳定水质,防止蓝藻复发。

(责任编辑:柴方营)

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1 池塘准备

黄颡鱼对池塘要求不严, 一般选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无污染的池塘均可进行养殖。面积0.2~0.67 hm2为宜, 池塘在放鱼前10~15 d用生石灰75kg/667 m2或漂白粉6~10 kg/667 m2溶解化浆立即进行全池泼洒。另外, 每个池塘都必须有可控制的进、排水口, 池塘要求水深1.5~2.0 m, 并配备增氧机等机械设备。黄颡鱼的养殖方式有主养和套养2种。

2 主养黄颡鱼

2.1 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密度与鱼池环境、养殖条件、饲料水平等因素有关。鱼种无论从天然水域捕捞或人工繁育都要求无病无伤, 色泽鲜艳、体表光滑、鳍无残缺、体质健壮, 规格基本一致, 每尾的质量为15 g左右。放养期为3-4月, 放养密度为2 500~3 000尾/667 m2, 15 d后可以适当搭配鲢鳙鱼及团头鲂。不宜搭配鲤、鲫及罗非鱼等杂食性的底层鱼类, 因他们与黄颡鱼的生活习性大致相当, 混养这些鱼类会跟黄颡鱼争夺饵料和栖息环境, 影响黄颡鱼的生长。鱼种在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 min。

2.2 饲料投喂

黄颡鱼是杂食性、以动物饲料为主的鱼类, 可以采用鲜活的动物性饵料饲养, 如小杂鱼、小虾等;也可投喂豆饼、花生饼、麸皮等。或者购买全价黄颡鱼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日投饲2次, 投喂时间为每天的07:00-8:00、17:00-18:00。5月以前, 按鱼质量的2%~2.5%投喂, 6-8月黄颡鱼正处于生长旺盛的高峰期, 可按鱼体质量的4%~5%投喂, 9月后水温逐步下降, 饲料投喂也逐步减少。

2.3 投喂技术

黄颡鱼苗种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必须先对其进行摄食驯化。驯化方法:鱼种入池2 d后, 把绞成糜状的动物性饵料与人工粉状合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揉成团状, 定点投喂于饲料台上, 投喂20~30 d后, 逐步减少动物性饲料比例, 直至最后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摄食驯化要求定时定点。早晚各投喂1次, 上午饲料投喂量约占全天的1/3, 傍晚占2/3。

3 黄颡鱼套养

黄颡鱼是一个较好的套养品种。由于放养数量少, 不影响主体鱼的养殖, 同时还可以摄食小鱼虾等野杂鱼, 对池塘有很好的清野作用, 因此, 在主养家鱼的池塘中适量套养黄颡鱼, 不失为一种增产、增收的措施。套养方式:一是冬末春初, 667 m2放黄颡鱼冬片鱼种100~150尾, 规格10~20 g/尾;二是6-7月, 667 m2放当年黄颡鱼夏花200~400尾;三是春初, 667 m2放黄颡鱼亲本10~20尾, 实行自繁自育苗种。套养黄颡鱼养殖过程中, 池中主养的品种以及搭配比例按原养殖方式进行, 饲养管理也按常规操作, 不增加其他投入。经5~6个月饲养, 每667 m2池塘可增加收入200~400元。套养应注意的是:一是水体有较高的溶氧;二是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规格;三是套养黄颡鱼后不宜套养其他的肉食性鱼类;四是一定要注意鱼的摄食生长情况。

4 日常饲养管理

4.1 水质管理

保持一定的池水深度和经常注换新水是水质管理重点。一般每10~15 d换水1次, 每次换水1/4~1/3;7月、8月高温季节7~10 d注水1次, 每次注水20 cm左右并保持池水深度1.8~2 m。注水目的:一是增加水深;二是增加水中溶氧;三是增加池水的透明度;四是降低藻类 (特别是蓝藻、绿藻类) 分泌的抗生素。调节池水的p H值在7.5左右。调节池水水质可用生石灰, 每667 m2用量为15~25 kg, 也可用光合细菌。

4.2 鱼病防治

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 有几种常见病害主要有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车轮虫病、锚头蚤病及机械损伤等。

4.2.1 烂鳃病

要做好清塘工作, 鱼种在放养前用2%~3%的食盐水侵洗消毒5~10 min;在发病季节, 每15 d用生石灰20~30 g/m3全池泼洒。

4.2.2 水霉病

用125~150 kg的生石灰清塘;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用“水霉净”全池泼洒。

4.2.3 肠炎病

每667 m2水深1 m用三氯异氰尿酸200 g全池泼洒;用“肠炎灵”拌饵投喂3~5 d。

4.2.4 车轮虫病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用鱼虫克星或铁铜合剂进行全池泼洒。

4.2.5 锚头蚤病

每用晶体敌百虫0.3~0.4 g/m3全池泼洒;用高锰酸钾溶液30~50 g/m³药浴鱼种20~40 min。

4.2.6 机械损伤

主要是在拉网锻炼、运输及鱼种投放过程中要细心操作, 以防鱼种伤。

4.3 严防敌害及移植漂浮植物

一是苗种培育池的清塘消毒一定要彻底;二是注水时要用40~60目筛网过滤, 严防野杂鱼、鱼卵及敌害生物进入池中。黄颡鱼苗有畏光性, 池水透光性不能太强。因此, 在池中设置占水面10%~30%的浮萍、水葫芦等隐蔽物, 便于鱼类栖息, 在高温季节还可起到降温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4.4 坚持巡塘及饲料台搭设

坚持早、中、晚巡塘, 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最好每隔10 d注入新水20cm左右, 在阴雨天要开增氧机。黄颡鱼有集群摄食、贴边游动的习性, 因此饲料台应靠近池边。在投喂时, 应尽量做到饲料投到水中能很快被鱼摄食, 切勿把饲料一次性倒入池塘中, 造成饲料利用率低。

4.5 疾病预防

为养出优质、安全的黄颡鱼, 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具体抓好以下几点。

4.5.1 抓好清塘消毒关

清除池塘边杂草, 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对鱼种的侵害。同时, 用药物彻底清塘, 杀灭病原生物, 为黄颡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5.2 抓好苗种质量关

所放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在运输、投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鱼体损伤, 苗种在入池前要用3%食盐水浸洗鱼体10~15 min。

4.5.3 抓好饲养管理关

黄颡鱼饲料必须采用营养全面、营养价值高的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 饲料蛋白要求在38%~45%;同时, 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食性转换阶段要进行训食。不同生长阶段投喂相适应粒径的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必须新鲜无霉变, 投喂要坚持“四定”“四看”原则, 通过科学投喂, 增强鱼体体质, 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

摘要:黄颡鱼, 又名黄腊丁, 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种。从池塘准备、池塘养殖、日常管理等方面对黄颡鱼的池塘养殖技术进行探索, 以期对养殖从业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上一篇:腐败行政管理程序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音乐审美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