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2024-02-11

风景园林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银川能源学院积极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培育专业,如何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将学生更好地输送到社会?根据银川能源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课程开展协同教学模式,探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 协同教学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风景园林专业需要结合行业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经验的培养,探索教学模式上地改变,促进风景园林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毕业后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相关行业的实践水平。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究背景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强调与社会行业实践的结合,在教学环节中重视实践性教学如实践教学、专业实验和专业实习等,还应该将实践应用教学贯穿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包含了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综合能力与素质目标以及胜任工作方向目标。胜任工作方向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包括风景园林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施工与管理等就业方向。在设置核心课程上包含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主干学科,以及每学期有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工程施工、景觀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更是提出了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概念。[1]而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相关职业选择性很大。而由于教师的专长和经验有限,因此在某些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会超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能力所胜任的范围,如果将这样的课程教学责任推给一位老师,会使学生很难达到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

2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2.1 协同教学的内涵

协同教学在本科教育领域已经多有应用。所谓协同教学就是两位或两位以上不同专长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对同一课程进行合作教学,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教学负责。[2]而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专业,在很多课程中也会涉及的几门学科的知识,因此笔者在担任本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中选择具有专业背景不同、资格水平差异、兴趣性格特点不一样的老师组织教学团队,选择两门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协同教学的模式的探究,选择有差异性的老师可以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强化团队的集体优势。

2.2 “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为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开设的专业引导课,可以让大学新生对自己所修的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系统了解本专业的所有学习内容,认识一些学习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有所侧重。[3]

根据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专业导论”课程大纲,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风景园林学科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综述、外国园林国外园林发展综述、风景园林师从业素养、园林植物运用、景观工程与技术、环境要素与生态设计、风景园林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4]

(1)了解什么是风景园林,掌握风景园林与人文社会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2)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联学科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掌握景观设计师所需的职业要求;(3)掌握中国古典园林与国外园林的异同点,能够运用基本园林造景手法、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知识,进行一定的创新;(4)掌握风景园林基本技术标准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风景园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5)掌握风景园林专业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基本审美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矩阵关系:(见表1)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为一位授课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根据教学大纲介绍专业基本情况,结果是可以达到课程学习目标,却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风景园林专业应用性十分强可以涉及多个方向的就业选择,但是由于一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教学课程的局限性,很难对所涉及的各个就业方向有清晰明确的介绍,因此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很难有清晰的计划目标。[5]

笔者在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任课程首席教师,由团队成员分章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应遵从以下原则:

(1)熟悉完全熟悉本章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2)有担任本章节相关内容的课程任务,选择相关章节讲授,如:张黎老师担任“中外园林史”课程,主讲“国外园林发展综述”章节;程淑杰老师担任“城市物理环境”“环境心理学”课程,主讲“环境要素与生态设计”。(3)结合教师所学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及工作学习经验,选择相关章节讲授,如:王兆菊老师,工程师职称,曾在具有一级设计资质的设计院工作六年,讲授“景观设计师从业素养”章节内容;卫乐老师,助理工程师,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三年,讲授“园林工程与技术”章节。

在确定教学模式及分配好教学任务后,笔者开始组织团队成员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料,如教案、电子课件、课外素材,然后成员集中讨论给出授课建议,如相关章节的两个教师有内容重复讲授,讨论哪位老师讲授更合理。并且其他教师可以并将自己拥有的课外资料,分享给相关内容的授课教师,做到资源共享,授课知识更新。

在授课时,授课内容更侧重教师的经验之谈,理论讲解点到位,更多的给学生讲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每个章节内容与就业方向的选择、园林行业中对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如何学好这一章节的内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职业规划方向。

2.3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建筑庭院、居住区景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旧区景观重塑和再生、旅游区景观六种不同规模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工作。本课程应用性极强,在讲授完每种园林绿地类型的设计理论知识后就是大量的实践设计。

2016级风景园林专业第六学期开设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由王兆菊老师和马依楠老师开展协同模式教学活动。王兆菊老师作为工程师从事过多年园林景观设计师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马依楠老师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规划理论知识扎实。

两位老师首先合作完成教学资料准备,共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以及实践教学设计练习题方案,并根据两位老师专长制定教学计划。在提供的实践教学设计练习题时,王兆菊老师提出的方案都是实际案例,具有实际环境为背景;马依楠老师提出的方案多为考研练习方案,为考研学生打下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理论课程部分由主讲教师王兆菊老师讲授,涉及宏观规划部分的知识点由马依楠老师插入讲授一到两次。在实践教学环节,遵循“谁提出的项目方案由谁作为本节课课程主要承担者”原则,另一位老师承担协助指导教学。课程主要承担者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讲解方案设计要点,协助教学者课堂巡视,指导学生设计方案,解决学生课堂设计方案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协同教学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负有平等的责任,且都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最后共同讨论给定学生考核成绩。[6]

2.4 实施效果反馈

在“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后的学期期末,笔者针对风景园林专业17级43名学生、18级42名学生设计“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中发现,17级学生中有88.4%学生认为“专业导论”课程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18级学生中仅有16.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方向问题,17级学生有72%的学生打算考研、考公务员,18级学生中仅有47.6%的学生打算考研、考公务员;17级學生中有65.1%的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18级学生中有83.3%的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而且调查还发现18级学生职业选择方向性也比17级的学生要多。(下转第122页)(上接第22页)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协同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表现更加积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偏向于某位授课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两位教师的设计观点设计思路也更加开阔,在课后会积极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争取得到两位教师的认可。两位教师同样感觉到,在课前准备上每位教师付出的精力少了,但是准备却更加充分,案例相对完善,使学生见识更广。在课后,某些学生不愿意找其中一位教师指导设计方案,会让另一位老师指导设计方案,更好的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3 结论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专业导论”课程应该给学生增强对本专业在将来社会中的就业认同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择业的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

协同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由个别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通过多位教师协同合作授课,弥补了一位教师授课时只能局限于个人专业和教材的境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相关教学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充分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会减少学生因讨厌某位教师而排斥某一门课程的情况,教学风格互补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协同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团队意识和教学水平,让任课教师增加了交流、合作,教学经验也互相得到促进。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综合性高的专业,存在多门课程在教学时,往往需要交叉性学科知识的穿插,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风景园林专业多门课程教学实践中都可以借鉴应用协同教学模式。

项目来源: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工程(自治区级)项目号:NXJG2017092

参考文献

[1] 郭松,李在留,王凌晖,和太平.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的制定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5):22-28.

[2] 蒋辉,肖旭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10(2):133-136.

[3] 赵秀婷.对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贵州农机化,2019(1):49-51.

[4] 银川能源学院.“专业导论”课程大纲[Z].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7.

[5]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6):43-45.

[6] 邢丹平.协同教学实施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风景园林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以应用型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及专业设置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技术条件和建设条件,补充不足尤其是必备的实验设备,并考虑实验室长久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实验室建设和规划中将实用性、时代性及可持续性相结合。

关键词: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划

一、概况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入选为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确定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型大学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开拓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1]这些要求对于青岛农大2011年成立的建筑学专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也因此获得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好机会。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之一,其建设发展非常重要。在多方调研了兄弟建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后,农大综合考虑了自身的实验室基础、经费以及建筑学的建设阶段等因素,经过研究将实验室发展方向定位如下: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实用性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并考虑以后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及变化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条件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城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科研管理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专业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于2006年进行了建筑工程与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2008年进行了装饰工程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加上较早的土木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工程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课程实验基础。基于此,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将通过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整合现有的建筑技术基础条件资源,实行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重组,组建运行高效、体系完备的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将当前发展和长远规划结合,将加速形成并逐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推动实现我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建筑业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首先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并形成辐射作用,面向学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一个完善的实验研究基地,为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学实验室发展需要、存在问题

1.发展需要。由于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所学课程既有工学类课程,又有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对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如果缺乏实验教学环节,可以说课程根本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对实验室的需求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建筑物理实验室,能够满足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实验室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和设备测试环境的能力,认识物理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情况,从而提高对该课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为建筑设计这门贯穿学生五年学习的专业主课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设计的综合能力。随着当前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物理课程和实验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对于热工、声学、光学的掌握和深刻认识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部分课程也需要进行热工、声学和光学的实验,将两学科实验设备进行整合设计,资源共享,就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建筑学中的建筑初步、建筑设计、模型制作与造型、城市规划等课程,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园林建筑和设计等课程均需进行模型制作的实训和日常辅助教学的模型制作,通过模型实训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形体,而良好的形体造型能力又为以上专业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因此,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十分必要。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应用必将为良好的教学和培养具有动手动脑能力的学生提供必要和优越的条件,而现代性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发展使学生从单一的教学环节走进一个现代化、多元化教学环境,对结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存在问题。建筑学专业是我校2011年新上专业,目前建筑工程学院仅有一个装饰专业的小模型制作室,但设备少且陈旧,完全不能满足建筑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对模型制作的教学要求。学校尚无独立的建筑物理实验室,只可共享部分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理实验设备缺乏。

四、建筑学实验室发展思路

建筑学实验室建成后,将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实现大设备共用,小设备人员化,实验效果最佳化的思路,建造以“建筑物理实验”中的热、工、光学的实验环境和以“建筑模型”的实践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

1.总体思路。自名校工程建设以来,学校从各个方面加以提高,也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2012年,学校拨款建设新上专业实验室,考虑在依托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学必须的实验设备,将其整合为建筑造型类实验室和建筑技术类实验室。

对于建筑技术类实验室,依托土木工程的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建环专业的部分环境检测设备,建设建筑学建筑物理实验室,包括建筑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三方面,因设备用房有限,暂且放置在一个大实验室内。对于建筑声学实验室的消声室和混响室,因对用房有特殊要求,没有条件建设,将在未来新建的建筑中进行设计预留用房。

对于建筑造型类实验室,由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竞赛等各阶段均涉及到模型制作,为此,这次建设将模型实验室列在了建设之中,引进了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模型切割机、特殊材料和常用的泡沫切割机,基本满足了初建阶段的需要。此外,原本需要部分费用来建设展板展示室,最后经过斟酌,限于经费和展示厅所限,最后决定展板类借助于学校教学楼道进行展示,只购买部分展具,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可以将这种展示扩大到整个校园。

2014年,学院成功申请了建筑学实验室建设的专项课题。2015年,考虑到依托土木专业的CAD实验室不足以满足建筑学对于计算机使用的需求,投资20万元用于CAD室建设,另投资部分费用用于建构模型工具的购买。近些年来,山东省开展了很多木构竞赛等活动,因此希望通过这些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模型制作和构造等的学习。

在此期间,还建设了建筑学图书资料室,购买了投影仪、照相机、模型工作台等配套设备。至此,建筑学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能保证完成本科教学工作,然而在某些实验开设方面尚不具备条件,与对专业教学的创新性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的建筑学实验室相比,综合实力还稍显薄弱,特色不足,在建筑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支撑及促进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因此,对学科发展和将来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及规划是必要的,要做到当前有所需,规划有所依,发展可持续。未来,学院还将在建筑技术类实验室方面发展相应的建筑构造实验室、绿色建筑实验室、建筑信息技术实验室、完善建筑声学实验室等,逐步向科研实验室迈进。[2]在建筑造型类实验室方面将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和综合造型技巧。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迈进。

2.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土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汇合领域。[3]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我校开办的建筑学专业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融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综合教育。除了应用本学院这些专业已有的结构、力学、材料、环境等实验室资源条件外,还将不断挖掘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园林与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的实验室资源条件,将资源做到物尽其用。积极开展与规划设计单位的办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实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保证实验室的开放性,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供条件。实验室建设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运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实验室管理档案,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4]为将来发展优良的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奠定基础。

4.建成后的实验室将发挥如下效益。①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及其他学院中4个专业、1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可以满足以上专业的学生在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模型实训等方面的实验实践教学需要。②作为建筑学本科主要的技术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③作为建筑学、园林、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和辅助教学基地。④配合建筑相关学科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形体研究以及造型展示。⑤作为青年教师积累知识、实践锻炼、技术创新进而提高教学水平的硬件平台。⑥面向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五、结语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建设任重道远,而实验室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对于应用型学生的培养,还是当前社会对于环境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而对学生建筑技术能力要求的相应提高方面,都对学校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专业的实验设备和名校工程提供的契机,实现实验室建设效益的最优化,并能结合时代需求做到不落实、不跟风,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这里思考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宝笃.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3,(16):38-43.

[2]刘瑽,周德环.浅谈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9-10.

[3]郑先友,葛志煜.3D营造实验室——建筑学科新型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113-114,117.

[4]钱城.以评促建,加快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3):131-133.

风景园林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2、文化景观视角下高寒民族地区风景区规划研究

3、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4、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与趋势

5、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6、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浅析

7、试析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项目实践

8、浅析小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9、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

10、基于SBE法的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

11、康养植物在山西园林景观应用发展

1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分析

13、试析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14、浅析木材在园林中的应用

15、浅析生态休闲农业园林景观设计

16、有关在园林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关系的研究

17、生态化设计在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18、浙江嘉兴南湖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19、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

20、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绿化植物配置与分析

21、分形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2、乡土植物在公园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23、西干渠江陵段综合治理工程中的河道园林景观设计

24、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的应用探究

25、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看风景区的发展机制

26、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路径及意义

27、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手法的应用

28、新农村改造中对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相互融合的探讨

29、彩叶树种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30、园林景观绿化规划建设分析

31、植物造景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解析

32、试论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体系的构建

3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探析

34、探讨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创新

35、探析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

36、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优化配置探析

37、新农村建设中软质景观的空间形态与构建研究

38、南太行野生植物资源在特色旅游区的景观途径与旅游评价

39、风景园林工程中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施工探讨

40、景观园林工程中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

41、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探讨

42、论述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

43、浅谈园林景观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44、南阳汉画馆景观设计分析

45、践行五大理念 决胜全域旅游

46、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在当今环境下的改革探索

47、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初探

48、景观设计,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49、泉州开元寺声景观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风景园林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精神, 地方高校应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加快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步伐,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以“工程认证”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专业。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立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根本思路,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 共同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建设教学基地与教师队伍,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使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二)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根据风景园林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加强对课程体系综合化、系列化和实践化改革, 构建风景园林人才的素质、知识及能力模型和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 注重应用型课程建设与项目化课程建设, 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国际化和前沿性, 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或案例教学相融合以及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特点, 在改革过程中, 重点考虑课程体系是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特征

(一)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以时间为线索, 以每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为目标, 建立有简单到复杂, 由局部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见表1)

(二) 构建多学科共融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跨多学科的专业, 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多门学科。面向城乡人居环境, 以及国土、区域环境及其生态保护、资源筹划、环境规划设计等重要领域。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有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旅游与游憩规划、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等课程。

(三)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以城乡景观规划设计和中国传统村落景观创新发展为特色, 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创新精神”的规划设计精英人才。具有特色的课程有:传统村落景观改造设计、五陵山片区古村寨景观调研和古建筑构造等。

(四) 构建丰富多元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采取校企联合培养, 以校内培养为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育人基地开展教学活动;从大二开始吸纳企业实际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大四学生到合作企业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 校企共同设计开发实训项目与执行落实, 结合联合课程设计、联合认知实习、联合专业调研、联合毕业实习、联合毕业设计。

实践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包括五个环节:认知实习、专业调研、课程设计、学科与创新创业类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1) 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对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动态、市场人才需求的认知。以现场实习、集中讲解、个人调研等形式完成教学。时间安排在一年二期或暑假。

(2) 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有古典园林调研、现代园林调研、五陵山片区古村寨景观调研和企业参与风景园林资源调查。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风景园林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比较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特点, 掌握二者在设计、建设与文化体现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对武陵山片区进行景观资源普查, 建立资源数据库, 分析资源可利用性, 并能从专业角度提出优化武陵山片区景观的建议性方案。

(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旨在为检验学生三年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毕业实习打基础。教学时间2周, 安排在第6学期。

(4) 学科与创新创业类竞赛

包括专业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等。竞赛采取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形式, 可以是企业的生产项目。

(5) 毕业实习 (顶岗实习) 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取向, 有针对性地安排在对应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 以实际的项目为依托进行轮换实践,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行业素质, 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教学时间不少于8周, 安排在第7学期。

(6) 毕业设计

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工程设计研究与实践。切实结合项目的实际应用问题, 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工程技术、设计表现技能等手段与方法, 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具有工程、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的园林工程设计方案, 确保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学时间8周, 可视具体需要适当延长, 安排在第8学期。

(五) 增设双创课程

增设双创课程,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据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功能,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强化学生创新项目实践、科技创新训练实践、学术论文 (设计项目) 创新实践等三大创新研学实践,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研学新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创建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和自主管理能力,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实践新体系。

四、结语

风景园林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要以工程认证为标准, 综合考虑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核心课程、每个学期课程安排以及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相关性。另外,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使得应掌握所有知识点没有重复、没有遗漏, 并在课时安排上均衡中应有侧重。总之, 课程体系应不断完善, 适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摘要:从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不同阶段学生应该应掌握的知识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从专业特征提出了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地方特色出发增加了以典型区域为背景的课程;从校企合作实践提出了联合课程设计、联合认知实习、联合专业调研、联合毕业实习和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兰.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J].前沿高教视窗, 2015 (9) :12.

[2] 任吉君, 黄基传, 吕慧等.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教学教育论坛, 2017 (10) :33-34.

风景园林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就业能力;风景园林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比2016年约增加30万人,就业难这一社会化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目前,社会对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高校如何培养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相对接、相适用的人才是关键所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难题,而且也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的概念首先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中叶提出,当时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生理或心理有残疾的人群。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就业能力的内涵、研究对象、培养措施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目前,业界并没有一致的定义。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研究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时,逐步开始了对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且受西方的影响较大。21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学者及全社会的重视。

在我国,郑晓明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及素质的提升,发展出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朱新秤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应聘工作、参与工作以及变换工作时应具有的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大学生顺利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包括与未来职业发展有关的各种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实践教学对就业能力提升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对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的相关学习及训练,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必须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切实进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周围的生活环境,风景园林专业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实践性较强,因此,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现在,各大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北京林业大学作为风景园林专业龙头高校,提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均要重视的原则。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在整个大学期间都要进行,具体采用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设计类竞赛、名师讲堂以及就业实习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沈阳农业大学为学生搭建“产学研一体”的培养平台,按照不同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建立课题组,使学生在课题中得到锻炼。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专业推行双证制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专业实践。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创新。

(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以单门课程为主,辅以数次集中实习,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联系较弱。整个教学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多为片段式的实践环节,再加上各门课程任课教师之间沟通不足,有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实践内容重复,而另外一些需要实践的内容却没有得到真正实践。

2.教学方法及内容不全面

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法及内容上普遍存在问题,如测量学的实践环节与园林施工结合度不高,学生无法将所学的测量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与今后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不少高校的园林植物实习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对植物进行简单认知,缺少到温室、苗圃以及植物种类丰富的野外进行实习的环节。综合实习由于时间紧、内容多,而生师比太大,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本来应由教师在现场指导讲解,演变成学生自由参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对学生及教师的考核方式针对性不足

对学生来说,许多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法偏离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依然以考试成績作为评价标准,导致不少学生死记硬背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却不会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对教师来说,部分高校轻视实践,致使实践教学经费预算较低。当今的高校评价体系中,科研水平最能直接提升学校排名和声誉,高校普遍重视科研。而教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可能会轻视教学,尤其是轻视实践教学,教师更愿意将精力和时间投入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以及理论教学中,而对实践教学的态度则是不主动、不积极。

4.相关教师及实践基地严重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并不缺理论型人才,但真正有相关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却十分短缺。高校选拔人才多以学历为标准,许多教师是博士毕业,但自身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而真正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却又受学历限制,无法进入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各项实践不应都局限在校园内完成,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可以用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来进行实战,园林工程的实践教学也可以安排在园林施工现场。生产实习一定要让学生在企业中体验实际工作,这就要求有大量的实践基地,而现在能满足这些条件的高校少之又少。

四、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树立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

全社会必须自上而下转变教育观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引导高校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標,以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提高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高校要尽快制定具体制度和措施,保障并激励实践教学的良好开展。广大教师要从观念上、行动上全面关注实践教学,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高校首先要理清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各门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及实践环节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高校要充分考虑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保证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高校要邀请高年级学生以及已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代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专业全体教师一起讨论,确保课程的合理性、系统性。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教与学”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园林植物学的课程可以采用观察认知法,让学生跟随教师实地进行植物认知;测量学、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设计等课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教师讲解操作之后,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完成;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规划等课程,可以采用模拟及实际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学生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议,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并且通过评议相互交流切磋,最终共同提高。

在课堂外,要建设“导师+学生”科研学习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或学术研究。导师的指导、项目合作以及团队交流,不仅使教师有了科研助手,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专业及科研的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高校要开展有专业色彩的校园活动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如暑期社会实践等,学生从学校的“象牙塔”里走出来,走进社会,突出对社会化技能的培养。高校也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家讲座、专业交流会等,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专业社团,形成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活跃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新学生实践环节考核方式

高校要创新考核方式,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完善相关教学管理。检验学生实践学习的情况,不应该是简单的一张试卷,如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学生做出好的设计方案,因此以考察的方式考核较为合适。在学生最终完成设计方案之前应有数次讲评,可每次打分作为平时成绩,最终汇报时打分作为考试成绩,最后按比例汇总得出总成绩。再如测量课,既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测量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实地测量,这类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人才是关键,需要双管齐下。一是需要对风景园林专业主要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并投入经费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行业一线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对于有些课程,急需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聘请富有技术及经验的设计师、工程师等到校兼职任教,充实实践教学力量,以解燃眉之急,也通过他们让学生了解到走入社会后的实际项目是如何开展的。

(六)建设实践教学条件

高校在校园内要加强各类实验室以及画室、制图室等教学科研设施的建设,并打造植物种类丰富的校园,为校内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校园外,采用多种形式与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如合作规划设计项目、进入工程现场观摩、建立实践基地等,为校外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3]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

[4]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

[5]李俊英,王刚,金煜,等.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2,(2).

风景园林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分析了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的作用,针对风景园林设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对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更好地满足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环境保护;应用分析

园林设计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人类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休憩场所,不仅有着宜人的风景,同时还具备时代特色。我国园林事业历史悠久,人们在风景园林设计方面始终保持非常高的关注度。我国古代风景园林的设计夹杂一定的“风水学”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包含浓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严峻,风景园林的设计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园林设计理念

1.1人与人的和谐

通过风景园林的设计,为人们营造一个绿色的自然景观,方便人们的亲近和休闲,营造人性化平台,这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项主要目标和方向。基于这一目标分析考虑,能够促进园林景观元素向着可持续发展景观空间方面发展,在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统一。

1.2人与自然的和谐

风景园林的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集舒适、安全、观景、休憩于一体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生活娱乐等方面需要,同时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干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比如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应对人的多维感觉充分考虑,满足不同人群在行为和心理等方面需要。对区域气候特征等有充分考虑,同时与周边环境特征等相互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合理开发自然生态景观。

1.3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尊重历史,结合当地历史设计出相对应的文化景观,确保所设计的景观富有内涵和灵气。同时能够将生态文化自然与人文有效结合,促进景观品质和人们生活品位的提升,更好地实现经典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融合。

2.风景园林设计在环境保护方面作用

2.1降低环境污染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污染问题不可避免,城市污染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和影响。通过风景园林建设,能够从以下几个途径出发实现对城市污染的控制和缓解:第一,风景园林中的植物能够实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使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得到控制;第二,风景园林中植物可有效缓解噪声污染,尤其在靠近铁路和公路等区域,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第三,风景园林的建设还可以使水污染的危害得到控制,植物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水体中各类金属物质,降低水体中有害金属物质的含量。

2.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中的风景管理主要为各类公园、湿地等景观,不仅绿地面积大,同时还种植非常多的绿色植物,这些植物生长过程中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可发挥出涵养水土等作用。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风景园林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促进城市空气的改善。随着城市的发展,适当增加城市中风景园林数量,展开科学合理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风景园林健康化和生态化水平,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景园林在使用中还能够提高城市环境的协调性,增加空气湿度和水分,起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等作用。

2.3改善人居住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居住环境和品质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自然环境在人们居住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风景园林设计质量是提升和保障人们居住环境的基础和前提。风景园林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在提高城市绿化面积的同时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提高人们整体居住环境水平,具体发挥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在绿化需求方面,增加绿色植物数量,能够在促进地貌特征改善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自然的植物景观环境,更好地满足城市人们生活中对绿色的需求;第二,在视觉需求方面,随着城市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风景园林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休息环境的同时起到缓解人们压力,改善人们身心的作用;第三,虽然在整个城市中,风景园林属于较小的一部分,但是生态化风景园林可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改善人们身心健康。

3.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的应用

3.1对自然保持足够尊重

人们生活中需要尊重自然,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开展属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优化,不可避免的会对现有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这一环节,必须要充分尊重自然,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同时满足人们在环境方面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风景园林设计前,充分考察区域自然环境,与区域自然信息等相互结合,确保所设计的风景园林方案能够与区域自然环境相适宜,具体包含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市政设施、交通、植物等指标;其次,风景园林植物的选择,尽量选择当地植物,如果需要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要注意物种的选择能够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同时注意加强外来植物病虫害检查;最后,风景园林建设中还需要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与区域地形地貌等特征相结合,避免不必要的改造,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展现风景园林特点。

3.2认识到风景园林对自然的改造

风景园林设计也可划归至建筑体系范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标准化作业方式,严格按照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首先,风景园林设计方案需要满足国家和政府在风景园林制图标准等要求;其次,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符合当地各项政策制度,如果与地方政府政策发生冲突,必须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最后,风景园林设计中还需要注意施工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的使用,在降低工程项目建设中危险的同时发挥长远保护等效果。

3.3风景园林设计需要注意综合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建设工作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环境以及居民的正常生活,在风景园林设计和建设中必须要综合多个方面因素分析考虑,提高布局合理性,实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首先,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在风景园林景观建设中注意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目标,营造出一个适宜、温馨的景观环境;其次,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应注意与城市环境的相互融合,风景园林景观属于城市发展中一项关键性组成,对環境的保护和美化等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风景园林景观的布局和定位,需要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分析考虑;最后,风景园林设计还需要注意结合艺术特色,确保所设计的景观有着一定的艺术色彩,更好地满足当前人们在审美等方面需要。

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不仅可降低城市污染,同时还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人们居住环境。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为了更好地体现环境保护思想,首先,要足够尊重自然环境,其次,要充分认识到风景园林在自然方面影响,最后,注意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规划,取得理想设计效果,促进城市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宁.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讨[J].花卉,2019(4):73-74.

[2]李怡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建设研究[J].消费导刊,2019(3):138-139.

[3]王孟微.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建筑·建材·装饰,2019(11):125,130.

[4]梅志青.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2):00272.

上一篇:民营企业融资论文范文下一篇:c语言编译器实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