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26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设计;依据;内容;注意问题

1.生态设计的依据

1.1生态调控

景观园林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其生态调控功能受到重视研究,并且成为园林建设中重点实现和补充的一大功能。景观园林中大量的使用各种生物,这些生物具备自然界的本质属性,即能够消极适应环境,且在长期适应中对周边环境形成净化性反补,也就是常说的调节功能。作为人力干预的生物群落,园林中的各类生物成为镶嵌于城市及其他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生态系统组成,因此能够在群落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性,且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干预,无论是适应环境、净化反补耗时还是自身存续的持续性和功能大小都可以进行控制。换而言之,通过人类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风景园林在城市生态调节方面的功能。

1.2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任何物种都存在与食物链当中,固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尤为紧密,人类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摆脱不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全局来看牺牲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空气、土壤等方面已然打破了局部地区的生态平衡,长时间不修复难免造成城市环境恶化,使人类相对孤立于自然環境之外,从而不利于人类生存。为了缓解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状态,就必须着手进行生态园林的建设,加强城市与自然界的联系,着眼城市全局建设,通过科学的布局将城市与绿化带进行衔接。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厦门等诸多城市正不断努力,通过发展城郊结合和园林-森林互补的方式,增强城市的绿化能力。而在具体建设中,植物共生平衡的状态尤其受到重视,例如乔木、灌木与花草的搭配,植物相互之间存在的抑制关系等成为园林建设中的基础性理论依据。

1.3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由于多种生物共同存在而维系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考察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物种,同时还要依靠一些外力,如温湿度控制、施肥等改善条件,以确保能完善生物群落促进生物生长。除此以外,在我国广阔的地域下,某些地区特有的生物应当被保护,并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代表景观而存在,因此在园林中培养这类生物,也是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2.内容设计

2.1植物配置

2.1.1配置原则

植物作为景观园林的主要部分,在配置时需要根据预期功能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①统一性。树木及其他植被的选择应当注重外观、色泽的统一,避免出现过度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搭配,需要考虑整体感观效果和光合作用功能设计,如果季节性植物(如梧桐、大叶榕)成片存在,难免削弱了其生态功能,季节性景观除外,但需要配置相应的常绿乔木、草坪等。②均衡性。合理的园林设计,应当考虑到各个品种的树木和植被数量和栽种面积的协调性,通过合理的搭配调和园林空间绿化的布局,从而使整个景观更具立体感和和谐感。例如色彩较浅的小叶植物显得俏皮、轻盈,而色彩较重的植物则显庄重,这种直观感觉的理论,在营造具体景观效果时功用较大。

2.1.2物种选取

①立体搭配,从空间布局和感官效果来看,植被物种的选择应当根据空间的立体布局,选择乔木、灌木、藤蔓花草等各种植物。以乔木、成片的灌木为主体景致,搭配花草藤蔓为点缀,构建于城市建筑迥异的休闲娱乐空间。尤其是在夏天,高大的乔木因其发散的树荫成为人们纳凉首选,同时成为园林景致中的一大亮点。②乡土植物往往是地区园林设计的主要选择对象,原因在于乡土植物长期适应本土自然条件,具有适应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但是在选择乡土植物时,也可以提前对本土植物生态情况进行调查,例如部分植物能够防止其他植物产生虫害,依靠这样的关系建立起园林独特的生态种群,无论是发扬地方特色还是降低园林管理成本都有着重要意义。

2.1.3设计概念

在设计概念上,除了探究景观园林的生态功能之外,着重对“生态景观”进行讨论,即现代生态设计的大致观点和思路。首先,作为景观园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确保美学效果,通过植物、建筑、山石、流水的搭配,营造一种世外洞天的别样感官效果。例如:采用常绿植被搭配流动水源和小山坡地形,让游人感受一种山岭春常在的别样氛围,从而使人宁静、放松,这便达到了养生、生态的目的。其次,风景园林的设计应表现出一种文化氛围,设计由心而生,无论是以地区文化为主题的保护主义园林,还是以多种文化为核心的学习主义园林,皆是通过搭配景观或者是直接运用植物便营造出预期的场景效果,正如我国南方的芭蕉、竹林,北方的白桦、银杏等,一旦规模化地培育种植,便自带一种感染氛围。尤其是部分百年古树的移植,展现了地方生态文明的成果,又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向往,生态和文化气息俱全。

2.2道路美化

一直以来,道路即是园林中重要的功能性设施,同时又是园林景致的重要组成,因为道路既可以分割园林区域,又能够作为园林内各部分的连接设施。因此,道路的色彩纹路、质感、造型、尺寸等都关系到整体的感官效果。在既往的园林工程中,鹅卵石、大理石等一系列较为贴近自然的材料被使用在道路铺设中,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园林景观的多样性,比较多的人接受。但实际上原始材料相对直接的使用,并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景观园林,诸如陶瓷类、砖类、复合型高分子材料等经过一些美化加工,甚至更能与周边环境融合。而在造型上方形和圆形更多地让人想到中国的古代哲学,类似于多边形、雪花形等其他造型,则增添了一抹异域风采。

2.3湿地景观

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的意义重大,起到调节城市温湿度和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湿地景观的打造,一方面是要确保湿地内水的流动性,避免出现死水;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可饲养一些动物在湿地中,提高观赏性,同时为湿地监管反馈生物信息。

3.总结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原本一些困扰地区园林设计的难题也随之消解,因此在生态的设计任务要求下,必须打破一些固有的思想桎梏,思考如何实现园林功能的深度挖掘,集文化展现、生活休闲、环境调节等为一体,努力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而专研实践。在实现工程技术、各学科理论、多专业合作等基础之上,还需要理性考虑经济底蕴和文化支撑,将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同社会和谐发展真正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尤为.生态设计理念下城市建设风景园林的发展[J].现代园艺.2019(04)

[2]周娟琴.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关键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0)

[3]曹辉尧.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J].现代园艺.2021(20)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于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风景园林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而且还满足了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并对我国绿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众所周知,风景园林都是人工建造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形、植物、水体等因素,使得风景园林建筑能够与大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对此,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将地形、植物、水体科学合理的运用到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措施,以期为我国的园林事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地形;植物;水体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同时再加上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风景园林建筑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工程。风景园林建筑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大自然追求的向往,从而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将地形、植物、水体等因素科学合理的运用其中,使其与城市景观、自然风景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的运用

(一)地形的概念

所谓的地形主要是指地表形态。我国的地形主要分为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和山岭这五种地形,不同的地形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風俗习惯、生活特点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需要根据其地形作为依据,使之设计出来的风景能够与地形看起来十分和谐,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的具体运用

首先,应该对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充分地利用。在一个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仔细的勘察,并对环境气候等特点也有所掌握,考虑到其中能够对地形产生影响的因素,随后再根据所勘察的地形特点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保障设计出来的风景园林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如果有些地形的表面不平,起伏比较大的时候,不能采用人工进行平整,因为这样不仅无法体现出当地的地形特点,而且还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特点,例如可以在这种地形的地势比较高的位置设计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楼阁或者是亭台,从而使得地理环境与园林建筑相互融合;其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应该与当地地形相互结合。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地形,而且还需要与地形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地形的缺点通过设计成为优点,并与整个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相互衬托。风景园林建筑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视觉感官,将园林建筑根据地形而进行建造,并根据地形元素,突出风景园林的特点和风格,这就像多种不同颜色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只有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调试,才能保障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满足观赏者的视觉要求。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的运用

(一)植物的概念

植物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其主要是指具有生命特点和形态的事物,种类复杂繁多,常见的植物类型有苔藓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等。植物的生长主要是依靠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而维持地,并利用光合作用,将光能变成糖分,同时释放氧气,并给自身的成长和呼吸补充养分。植物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空气质量的净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是主要元素之一,不仅能够为风景园林的景色添加一种环保的功能,而且还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的具体运用

首先,将植物与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配置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风景园林建筑中,对于景观配置的第一步骤是充分保护植物的完整性,不能轻易覆盖新搬植物或者是动工翻新,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绿化的面积,而且还能影响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局限思考空间。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原有的植物景观的基础之上搭配一些与之和谐的植物品种,经过合理的配置,尽量将新的植物品种与原有的植物自然的结合再一起,从而增添风景园林建筑的和谐之美;其次,利用植物的配置提高风景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在风景园林件建筑中,植物是人们视觉接触的直接事物之一,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可以增添植物的种类,让风景园林在一年四季中有着不同的景观。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在园林的室外还是室内,都应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合理的植物进行搭配。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地方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使之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季节内为观赏者提供不同的景观。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层次种植法,这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觉感受,而且还能提高风景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

三、风景园林建筑中水体的运用

(一)水体的概念

水体是水的集合总称,是自然环境中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淡水和咸水这两大类型,其中淡水只占有2.5%左右的比例,剩下的全部是咸水。在一个风景园林建筑中,如果没有水体,就如同失去了生命力和灵性,从而使得风景园林建筑看起来比较沉闷和生硬,因此水体在风景园林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水体的具体运用

首先,是开阔视野,构建空间。众所周知,水是人体日常所需的重要物质之一,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很多人在园林建筑中也喜欢与水相接触。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入水体,使之与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景观和建筑自然的融为一体,在建筑的外部引入水体,不仅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而且还能扩宽空间。此外,还需要对当地的地下水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根据原有的水体条件,缩小建筑的范围,使得风景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国模能够与水体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其次,将建筑与水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传统文化的观念中,水是文化的源头,具有文化性的特点。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将设计出来的水体充分反映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构成与之相适应的园林建筑形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园林建筑的欣赏功能,而且还充分发挥出了文化的传播作用,从而使得风景园林建筑充满了人文气息。

结束语:

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植物和水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这三者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得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毕迎春,张骏,王未等.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23-21126,21130.

[2]夏唐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4,(22):205-205.

[3]朱文元.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探析[J].科技展望,2014,(18):11-11,13.

[4]姚亚英.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相关运用研究[J].中国农资,2014,(12):105-105.

[5]高宗翔.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33):64-64.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收稿日期:2012-12-19

作者简介:林广思(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研究,(E-mail)asilin@126.com。

摘要: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经验较少。以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学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选取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植物识别目标数量,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辅以形象记忆手段,配置合适的师生比。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教育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学科。植物是风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因此,认知植物不仅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更是培育热爱自然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还应考虑课程的学时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院系所在区域特征等。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的园林植物学课程只有32学时,相对于农林院系来说,是非常少的。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基础必修课程有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园林花卉学B(32学时)、园林花卉学B实习(0.2周),总学时为96学时,实践学时为1.8周。选修课程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习(1周)。其次,农林院校一般都把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必修通识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过去也是如此,现在则以“园林植物基础A”代替。因此,华工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要求是植物基础知识介绍和园林树木识别,基本不讲授花卉学的相关内容。

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华南理工大学所在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高等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植物也较多,比如,广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已超过1 000种,其中乔木近400种,灌木240多种[1],这显然与北方地区如北京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学生还必须认识相当数量植物并了解其习性。但是,识别的植物数量又与学生能够记忆的数量和课程学时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因此,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植物的功能、生态关系、自然系统分类以及拉丁学名书写格式,掌握植物识别方法,至少掌握150种常见园林植物”。这个目标是基于上述的各种现实条件,并从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可能需要的植物学知识总结而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与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32学时)相衔接,但远远没有达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计划与内容

上述分析可见,华工园林植物学相当于用32学时讲授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等课程,学时较少。因此,高效的教学计划非常必要。

从表1可见,笔者制定的教学计划融合了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计划一共是13次课程,其中3次是两周合上即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两周共4学时。其他为室外植物识别实习、课上植物比较识别,以及学生总结性研讨和课程总复习等。

首先,风景园林需要了解植物的功能。具体而言,包括生态(防护)功能、美学欣赏功能、空间建造功能、生产功能等。这些知识只需要了解,但对于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次,课程介绍了植物及其环境生态关系。有些教科书也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种植设计课程中讲授,但由于教学计划中融入了室外植物观察和识别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生境”角度综合培养学生认知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即简明介绍气候(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人类活动等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考虑到风景园林师主要工作区域在城市,还重点说明了这些生态因子在城市中的特性。

然后,植物分类基础知识章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自我鉴定未知物种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单位、植物拉丁学名、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等。植物分类系统介绍国内常用分类系统,如恩格勒(Engler)系统(种子植物)、哈钦森(Hutchinson)系统(被子植物)、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被子植物)、郑万钧系统(裸子植物)。在植物分类单位中,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等植物、维管植物、模式标本、居群、科、属,以及种、亚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园艺变种或品种)、杂交种、杂种、群(栽培品种群)的拉丁文缩写形式、概念和特征等。植物拉丁学名部分主要是其基本构成和书写方式,即正体和斜体。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小节重点介绍了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

在理论讲授中,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最多,也是训练植物识别技能的基础性知识。应该说,园林植物学的识别基础依然是植物分类学,而掌握植物形态特征或植物的形态术语,是植物分类的基础[2]。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侧重于植物的栽植应用,囿于课时所限,并不像植物学等专业对各种植物器官进行微观分析。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记住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到野外鉴定植物的机会极少。因此,在植物识别上,应以宏观鉴定为主。

陈月华等认为,园林植物识别的步骤是:(1)掌握树木的形体大小、形态、分枝及生境;(2)看叶的单叶、复叶及着生状态(对生或互生)、叶的大小、叶的颜色及附属物,有花、果时再看其特征;(3)用手摸,揉碎后嗅;4)借助于检索表[3]。

庄雪影等认为,园林植物野外识别的步骤是:(1)观察植物的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体形以及生长环境;(2)仔细观察植物的细部形态,如花、果实、种子和叶等;(3)观察植物的附属结构特征;(4)运用植物检索[4]。

同时,汪劲武先生认为,许多树木只要掌握一两个到几个主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和其他树木明显地区分[5]。陈月华也认为,园林植物识别时要掌握一种最有代表性、独有的特征,以个人各自的方式认识即可[3]。正如庄雪影所言,在植物的识别中,类比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4]。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并借鉴上述富有经验的植物学分类专家的方法,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包括:生活型,树冠形态(乔灌木),茎和枝(质地、生长习性、树皮、树根、树枝),叶(叶形、叶色、叶感),花(花色、花形、花序),果(果形、果色),其他附属物,以及裸子植物识别、蕨类植物识别、竹类植物识别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排序,以肉眼能辨析的特征为主,基本不涉及需借助解剖才能观察到的形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通过叶子识别某种植物,就不需要借助花和果实器官来识别。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枯燥难记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植物观察,学习植物形态术语,即在辨认植物的实践中逐渐掌握植物形态术语。在室外植物识别教学后,回到课堂,以照片形式复习所有室外已识别的植物,概括识别要点。接着,可选择城市公园识别植物,主要是辨认植物名称和观察其生态环境。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介绍如何通过植物志的检索表比较分析,发现各科、属、种间植物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1周,以复习的形式把一学期所讲授的内容再串讲一次,加深学生印象,备战期末考试。表1 华南理工大学园林植物学教学计划表(2012年春季学期)

三、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作业和研讨等方式,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吸收,并将植物识别知识内化为对植物的情感。为此,课程设置了3类作业:植物图记、植物识别报告、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植物图记是刘明欣所创,即每人选取2种植物,每2周定期观察一次,以照片、钢笔或白描速写的形式以及文字纪录植物的生长,学期末整理图片、排版、提交。这2种植物需要持续观察一年,下学期种植设计课程结束时还需要提交一次作业。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1个生长季内植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在长期观察中对植物的情感。

植物识别报告是笔者借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讲授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室外实习要求,但细化了很多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室外植物识别时,以专业术语记录教师告知的所有植物种类名称,观察其生物特性、生态习性,总结识别要点。课后,整理植物识别纪录,每种植物应包括学名、中文名称、科属名称(中文)、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至少1/3的植物种类应以钢笔速写或白描描绘某一“突出特征”(如树形、分枝、树皮、叶形、花朵、果实等)。易混淆的植物种类,应制作检索表。可见,植物识别报告基本涵盖了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通过植物识别报告,学生有效地将植物识别的基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技能。在植物识别报告中,要求学生以钢笔速写或白描的形式描绘植物的“突出特征”,这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与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并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因此,笔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形象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的识别印象,使植物识别教学不至于变为繁琐的植物形态术语讲授。强调“突出特征”和识别要点,正是对汪劲武和陈月华等专家经验的回应。

室外植物的识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物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记忆。为此,教师设计了“园林植物应用分类”作业环节,预先设定20多个植物主题,如常用行道树、常用绿篱植物、常用抗风树木、常用秋季开花植物、秋色叶植物、香花植物等,要求学生2人一组,选取某一主题,列举能够在广州城区正常生长的植物,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内容必须包括种类学名、科属、植物形态、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系统加强植物特性认识,以及园林使用特性,同时为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作基础性准备。

四、结语

笔者尽管提前了半年时间准备,研读多种园林植物分类教材,旁听农林院系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室外实习等,但是在教学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课堂理论讲授学时安排过于紧张。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应安排两周(4学时)讲授,结合植物实物或标本,最恰当的方法是课堂讲授1节,室外对照植物再复述相关植物形态术语。另一方面,植物检索表非常重要,将植物标本采集和学生翻阅工具书自学相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方便学生在室外实习过程中记录植物名称,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预先制定了1份广东常见露地园林植物名录,620余种(品种),表格包括学名、中文名、科名、属名,相应的教材页码,苗圃供应状况,基本特征等信息。在室外现场教学中,6周次(18学时)共识别了300余种植物。据学生反馈,他们每次普遍只能掌握不超过30种植物,过之则记忆不深,即学生有效识别的植物种类最大为180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在园林植物学课堂上讲授的种类为185种,包括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共60学时,实践1周。也有富有经验的园林设计师认为,华南地区常用植物种类(含花卉)约200种。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150种”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但是,这150种植物并没有被有效筛选,即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课前制定的620种植物名录表需要适当删减。当然,这也与学校缺乏园林植物标本园有关。

最后,笔者寄予厚望的以钢笔速写或白描形象记忆植物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养成在现场识别时速写记忆的习惯,普遍是在植物识别报告打印之后再根据图片草草勾勒,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接受。除了学生认识程度不高的问题,可能也与教师在植物识别时没有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相关。因此,每次室外实习时间应控制在3学时之内,植物识别数量控制在30种左右。教师如能同时示范速写,效果会有较大改进。此外,室外植物识别师生比应适当,最好是1:15左右。目前,30多名学生跟随1位教师,视听效果有限。

总的来说,与办学历史较长、课时较多的农林院系相比,建筑院系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具有较多差异。园林植物教学探索,依然需要诸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广州市建设节约型园林情况介绍[J].广东园林,2007(S):20-25.

[2]汪劲武.植物的识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庄雪影.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华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汪劲武.常见树木1: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Planting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al school

LIN Guangs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编辑 周 沫)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 并且已经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近几年许多风景园林的公园正在迅速发展。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 许多旅游产业开始逐渐向休闲和有氧运动等的方向发展, 让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还可以对园林的景观进行欣赏风景。因此, 园林景观中的风景设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在景观设计和风景观赏的阶段, 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功能性, 而且还具有景观园林风景的美感, 所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景观规划已成为我国园林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

1.1、自然性特征自然性特征

自然性特征是景观设计规划中体现的最直接的地理特征, 通常包括地质特征, 气候和水文特征以及植物特征。我们国家幅员辽阔, 地质情况复杂, 我国有地区的不同, 在进行园林自然景观设计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我们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特征和不同气候的影响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设计思路上也会有一定的限制, 比如广东, 浙江等沿海地区, 台风登录的次数比较多, 暴雨也比较常见, 所以在规划和设计过程应做好园林景观中的排水系统方面的设计;另外在华北和西北等一些北方地区, 由于水资源的缺乏, 在设计园林景观风景设计时, 应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获取。植被是园林生态功能的核心, 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植物生长也是不可分割, 因此,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考虑到植被的特点, 对于园林内种植面积和植被类型应结合当地植被特征进行设计。例如, 北方地区降水量小, 温度低, 落叶针叶林和阔叶林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南方雨量充沛, 气温高, 园林景观常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如果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没有对植被的特点进行考虑, 只是盲目种植, 这不仅会影响植被的生长, 这会影响园林的实际效果, 同时还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1.2、人文特征的内容

人文特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以地理环境为基础, 根据人们的智慧, 通过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的不断变化形成的一种人文环境, 人文特征具有含义丰富, 内容广泛的特点。在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 主要与历史遗迹, 民俗风情等有关, 历史的形成主要就是地域的产生, 无论这些地域经理了多长时间的变化, 从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就可以看出该地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个地域形成一个民族特点, 民俗的存在使得区域景观建筑成为民族特色。除此以外还有社会背景, 比如人文也属于人文特征的内容。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融入

2.1、深层次地挖掘我国传统文化

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而且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财富。所以每个地区文化传统的体现是每个地方最独特的部分。例如, 著名的布雷·马克思设计师把巴西的传统文化, 渗透到他独特的景观设计当中, 最后在园林设计的图纸上很好的表现出创新意识和当地独特的地方特色。因此, 从多层次, 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对园林绿化的设计工作, 其中包括结构, 规模, 文化内涵等, 但是园林景观风景设计的核心主要是在设计中体现出“有思想”的设计作品, 因此在园林设计中, 应该深入研究该地区的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中, 从而增加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感。

2.2、人工湿地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构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保护制对湖湿地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用, 同时还起到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在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时, 现有湿地的建设对保护和改善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工湿地的建设主要包括一级化粪池和二级处理池等, 起重要目的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和排放来净化土壤雨水的渗透。为了对雨水进行更好的处理, 在一级和二级净化池之间设置连接水泵, 以提高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效率。

2.3、从规划中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

除了确保园林景观风景设计的结构细节到位之外, 还需要合理规划景观的功能区域, 由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 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在社会的快速进步中,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景观设计师应以景观设计和规划为出发点, 规划和设计园林景观风景设计中这些功能区域的布局。例如, 可以在相对靠近住宅区的地方规划健身室, 以便于人们进行健身;同时也可以在人流量大的地区规划厕所, 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的生活和旅游提供方便, 以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各项要求。

2.4、注重园林的生态平衡

园林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大的园林, 其中的植物种类与数量也相对较大。因此,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其生态的平衡。部分设计人员在对园林的布局把控上, 一味追求植物的多样性与数量性, 在部分区域大量种植不同的植物。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视觉效果, 还增加了建筑完成后对园林的维护工作的强度与难度。同时, 由于部分植物互相排斥, 或对同一类养分的需求量较大, 如果不分开种植, 容易造成恶性竞争, 最终使得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最后, 由于每一类植物对肥料和农药的需求不同, 对所排斥的元素也有异同, 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中, 要积极征求相关植物学家的意见, 避免植物因受到其不适应的元素影响。

结束语

园林景观风景设计对园林规划设计水平有很大影响,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种植, 遵循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从不同角度合理规划园林景观风景设计, 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景观设计的合理性, 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 并为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脚步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城市规划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上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各个地区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 要与地域特征进行有效结合, 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园林。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媛.探究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低碳世界, 2018 (02) :191-192.

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将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对其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风景园林施工

管理的发展提升,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进步。

【关键词】城市建设;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处理措施

Discussion on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ao Yu-cheng,Mo Feng

(Zhejiang Southeas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 LtdHuzhouZhejiang313000)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Key words】Urban construction;Landscape architecture;Construction management;Problems;Treatment measures

随着城市建设日益发展提升,生态建设和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作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其建设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建设与管理的效果,并且对于城市建设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也成为风景园林建设发展中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保证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对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1. 我国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现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现状分析。

风景园林施工建设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城市建设中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而且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方面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建设提升的背景条件下,城市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数量以及规模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导致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的管理内容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现阶

段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对于风景园林建设的关注不断提升,成为国内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突出现状和特征。

1.2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现状,由于施工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增长,导致施工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增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之凸显,下文将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常见的几种问题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在今后的管理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1.3通常情况下,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主要包括对风景园林的施工准备管理以及施工现场管理、施工后期管理,其中,以施工现场管理为整个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主要是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工艺环节以及质量、施工人员等的管理为主,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关键管理环节,容易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1)对土壤预处理的管理不当是较为常见的施工管理问题。通常情况下,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土壤预处理是其施工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土壤预处理的施工管理,对于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当前风景园林施工中土壤预处理的实际情况,一些工程施工建设中并没有对土壤属性以及孔隙度等土壤肥力参数进行有效分析,因此导致土壤预处理不完善,影响风景园林苗木的生长,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效果产生极大影响。

(2)定点放线管理问题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较突出的问题。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定点放线是为了保障风景园林施工中苗木移栽的位置准确,因此,一旦定点放线施工及其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于苗木移栽效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与效果。尤其是在人行道旁实施的苗木移栽定点放线处理,一旦定点放线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风景园林施工建设效果,而且还会对于城市地下管线布设产生相应的影响。

(3)栽植苗木的质量问题及栽植导致的质量问题,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苗木质量问题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栽种的苗木一旦存在质量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栽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苗木养护工作。如果栽植苗木的质量不合格,不仅会影响到苗木栽植成活率,并且在后期的苗木维护管理中工作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因此苗木质量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栽种苗木的质量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进行苗木种植的工艺方法或者是技术质量不合格,同样也会影响到苗术栽植成活率,增加后期苗木维护管理的工作难度,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1.4还有,在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有其他一系列突出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进行风景园林施工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施工人员素质较低等,都会导致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出现问题,从而影响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

2.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及效果产生影响,促进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1)首先,应注意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时,建立相关的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监督机制。针对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以及管理中出现的土壤预处理管理问题和苗木质量问题,对于土壤预处理和苗木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把握,避免导致风景园林管理问题的发生。比如,在进行土壤预处理管理中,可以通过土壤预处理抽检制度的建设,对于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土壤以及苗木质量情况进行掌握了解,通过针对性的改善与控制管理,避免土壤问题影响风景园林苗木的成活生长质量。

(2)其次,应注意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保证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苗木移栽与定点放线工作质量。通常情况下,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其施工开展的顺利性以及施工建设质量效果,和施工人员管理以及移栽苗木的选择使用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加强对于风景园林施工队伍的建设管理,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切实保障风景园林施工及管理质量。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强化对风景园林施工队伍的建设,园林施工管理者需要和施工人员经常进行沟通,管理纪律严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施工的质量。二是要做好全面而详细技术交底工作,一个设计图纸交到施工人员手里,应同时进行技术交底,设计人员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设计意图,以及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使施工人员在施工放线前对整个绿化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三是苗木要确保健康,苗木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是否健壮、有无病虫害、根系是否相对完整、有没有根系腐烂情况,以保证风景园林施工中移栽苗木的成活率。举个实例:某风景园林施工中,在苗木移栽种植时由于对移栽苗木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疏漏,导致移栽选择的绿化苗木中出现了少数的根系腐烂情况,再加上移栽施工人员的误栽,导致出现整行死亡的情况,幸好及时发现、及时补苗。因此,在风景园林施工中,应注意对苗木的选用进行严格把关,保证选用苗木的品种质量,以确保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和效果。

(3)再次,应注意加大对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养护管理,实现对風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效果的保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养护管理中,主要是以风景园林项目的杂草处理、植被修剪、卫生清洁、植被养护等为主,此外,对于一些建筑项目附属的风景园林施工建设来讲,还需要在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前进行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验收,以避免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完成后忽视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以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效果。

(4)还有,在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工作中,针对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以及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施工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在实际施工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施工现场以及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同时应用科学发展观念意识进行施工管理指导,以避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发生,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其中,加强对风景园林施工现场以及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就是要在对风景园林施工程序环节进行简化规范的基础上,加大施工管理的力度,以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比如,在进行小型风景园林施工工程的施工建设管理中,可以通过“直线式”的管理模式,建立从上至下的垂直领导与管理指挥组织机构,实现其施工建设的管理和控制;而在进行一些较大规模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则可以通过矩阵式管理组织形式,设置建立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管理部门,组织专业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开展,以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对其施工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对策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利于提升风景管理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其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这对于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

上一篇:景观设计毕业设计下一篇:园林工程专业论文